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

合集下载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及保健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及保健

1 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2 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3 基本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4 掌握学前儿童心理需求的年龄特征及健康措施; 5 初步掌握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行为及干预。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作 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Maslow,Mittelman)提出心理健
康的 10 条标准:①有足够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
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 估计;③生活的理想切合实际; ④理智,现实,客观,不脱离周围的生
活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适应环
5、不要无视孩子的独立愿望。
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在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是诸多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和 制约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生物、环境、生活方 式和主观四大方面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 2、母亲的孕期状况 3、意外伤害和疾病
(二)环境因素
1、家庭 2、托幼园所 3、社会环境 4、自然环境
(三)学前儿童紧张的根源和消除
1、满足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2、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前儿童常见问题行为及干预
(一)睡眠障碍
1、遗尿症
儿童在能有意识控制排尿的年龄段,白天或者夜晚仍不能主动控制,
以致于夜间、午睡时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裤,称“遗尿症” (1)原因: ①心理因素 (2)预防和矫治 ②训练不当 ③遗传因素 ④器质性遗尿症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在情感、社交、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健全发展。

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学前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围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展开阐述。

一、情感健康学前儿童的情感健康是指其对自己的情绪有所认知和控制,并能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情感健康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稳定:学前儿童应表现出情绪稳定,能够适应常见的生活变化,如离别、新环境等,并在合适的情境下表达自己的情感。

2. 兴趣爱好:学前儿童应该对一些特定的事物、活动或领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体验快乐和成就感。

3. 情绪表达与管理:学前儿童应该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并能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愤怒、悲伤、喜悦等。

二、社交健康学前儿童的社交健康是指其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

社交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与他人合作:学前儿童应能与他人合作,参与集体活动,分享和合理分配资源,并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 相互关怀:学前儿童应懂得关心他人,表现出友善、乐于助人的态度,并能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提供适当的帮助与支持。

3. 冲突解决:学前儿童应具备一定的冲突解决能力,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和分歧,并学会妥善地和解和道歉。

三、认知健康学前儿童的认知健康是指其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能够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知识。

认知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视觉感知:学前儿童应具备一定的视觉感知能力,如正确识别和辨别颜色、形状、大小等物体特征。

2. 基本记忆能力:学前儿童应具备一定的记忆能力,如记住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日程、规则和常用物品等。

3. 语言沟通:学前儿童应具备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如正确使用词汇、语法和表达意思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对话和交流。

四、行为健康学前儿童的行为健康是指其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正确处理行为问题。

行为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理能力:学前儿童应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如穿脱衣物、洗手等,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基本任务。

学前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学前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学前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学前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学前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对儿童在学前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

学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

学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情绪管理。

儿童在学前阶段往往还没有很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良情绪,因此在学前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教会儿童如何正确地认知和处理各种情绪。

其次是社交技能。

学前阶段是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

另外还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学前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学会自我管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学前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适应能力,还可以预防和减少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因此,学前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学前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同时,
家长和老师也应该重视学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共同合作,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PPT课件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PPT课件

(1)实际上没有一 个人能完全到达这种 理想状态。 (2)这种标准是相 对的。
(1)强调变化的重要性。 (2)健康人的常以各种 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改 变行为模式和应付策略。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表现:
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对稳定、相互协调、充分发展,
并与客观环境相统一。
(一) 智 力 发 展 正 常
智力发展正常是学前儿 1.影响智力的因素。 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先天性疾病、产伤、婴幼儿期疾病所致的脑损伤及早期的社交文化 剥夺等。
2.智力的测量。
学前阶段是智力发展最 为迅速的阶段。
比奈测量表。
如果某个儿童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那么该儿童的 智力发展就可能是不正常的,其心理也就不可能是健康的。
3.我国的心理健康组织的发展
(1)1936年,中国心理健康协会,南京。 (2)1982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南京,我国第一个研究中心。 (3)1985年,中国心理健康协会(重新组建),山东泰安。
考核知识点: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涵 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由来及发展
考核要求: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涵 (1)识记:心理健康的含义。 (2)领会:联合国世界卫生 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
家庭气氛、托幼机构、健康的社会文化化境。
社会对儿童的关心和保护机制。
(二)对学前
儿童进行心理 健康教育
帮助儿童学习调节和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方式。 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儿童进行教育。
(三)对学前儿
童进行行为指导、 心理辅导和心理 治疗
(四)一般心 理健康措施
按心理健康标准,通过调查、观察、筛查和诊断
(1)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1948年):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1.动作发展正常。 2.认知活动积极。


3.情绪积极向上。
4.人际关系融洽。 5.性格特征良好。 6.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是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情绪、行为方式、性格、习惯和社会 适应能力 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偏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进行早期预 防和矫治 使学前儿童的智能、情感、性格习惯、行为方式与周围的 现实环境平衡协调,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变化活动形式。让幼儿利用豆子的颜色,在桌子上摆一 幅彩色的画。
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要求
1、体察学前儿童的内心世界。 (真诚的心灵慰藉是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欣赏体会:经典幼儿故事《逃家小兔》,尝试去 了解幼儿的内心感受。 2、满足学前儿童的心理安全需求。 (焦虑是许多心理卫生问题的根源) 列举 教师惯用的不当教育方式 3、引导学前儿童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融洽人际 关系。 (自我为中心是学前儿童突出的心理特点)
沙游戏疗法:
沙游戏治疗是近年来盛行于欧美的一种儿童心理疗法。这 是一种非语言的治疗。沙是儿童攻击性游戏的良好媒介,儿 童可以将娃娃和其他玩具埋在沙里,也可以将沙当作“雪” 、“水”、“掩埋的泥土”或者“炸弹”。沙子的用途可以 随着儿童的想象而发生变化。 孩子在一沙盘上利用各种不同的道具,按照他们内心的体 验,堆积各种图案,治疗师从中分析他们的心理。 此疗法对于有攻击行为、焦虑、抑郁、社会适应障碍的儿 童具有很好的疗效。

(二)健康教育中幼儿的充分体验
体验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其体验性强。 幼儿时期身体各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知识经 验贫乏,注意力易分散,思维发展水平较低,加之幼儿身 体卫生、自我保护涉及的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密切 联系,具有直观性,可感受性等特点,因此,健康教育不 能过于理性。

简述学前儿童心里健康标准

简述学前儿童心里健康标准

简述学前儿童心里健康标准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儿童正常地表现出情感、认知、社交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与他人和睦相处的状态。

以下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1.情感表达
学前儿童应具备积极的情感表达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积极参与游戏和体验新事物。

2.认知能力
学前儿童需要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判断、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并能够自主探究和学习。

3.社交能力
学前儿童应该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具备分享、合作、沟通和解决冲突等社交技能,同时能够独立自信地完成日常生活的基本任务。

4.行为表现
学前儿童的行为表现应该符合社会习惯和规范,能够遵守纪律、尊重他人、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能够自我管理。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情感表达、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和行为表现等方面。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积极帮助他们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学前儿童健康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健康概述
(5)髋骨由三块骨头组成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四十八分。
3.骨骼
• (1).脊柱
• (2).颅骨
• (3).骨盆
• (4).腕骨
• (5).足骨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四十八分。
二.骨连接
骨连结:骨与骨之间的连结称为骨连结。因为人体各 部分骨的功能不同,骨连结的方式也不同。
骨连结
• 7.血管 • 血管内径相对较大,所以血容量大,毛细血管丰富。
• 8.心脏 • 心脏发育还不完全,新陈代谢旺盛,增加搏动频率,提供氧气和营
养物质。
• 适当的体力劳动可以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加快心脏搏动频率。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四十八分。
• 学前儿童心脏的重量、容量、心肌厚度均不如成人,机能较弱,每搏 输出量较少,负荷力较差,因此,不宜做时间较长或剧烈活动。

• 学前儿童胸廓短小呈圆桶状,呼吸肌薄弱,肌张力差,呼吸时肺不
能完全张开,而新陈代谢旺盛,需消耗较多氧气,解决此矛盾就 须加快呼吸频率,所以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 • 新生儿:40-44次/分 • 1-3岁: 25-30次/分
• 5岁: 25次/分左右
• 10-14岁:20次/分 • 成人: 16-18次/分(女性一般比男性多1-2次/分)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四十八分。
• 1.上呼吸道
• 包括:鼻、咽、喉
• (1)鼻 • 学前儿童面部颅骨发育不完全,鼻与鼻腔相对较小,没有鼻毛,
鼻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易发生感染。鼻窦发育较差,鼻窦炎 多见于6岁以后儿童。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四十八分。
第二十四页,编辑统的动力部分。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四十八分。

《幼儿卫生保健》第六章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幼儿卫生保健》第六章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心理健康的 十大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地了解自己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5.保持个性完整与和谐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表达与控制自己情绪
9.适度发挥自身才能与兴趣爱好
10.个人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满足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 1、智力发展正常 • 3、情绪反应适度 • 5、人际关系融洽
2、性格特征良好 4、行为统一协调 6、自我意识良好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 一、智力发展正常
•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也 可以说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
• 智力一般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 想象力的总和,它是以思维力为核心的。

心理健康VS心理不健康
https:///a/233196132_495073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 三、情绪反应适度
• 情绪适中:喜怒哀乐 主流:愉快、稳定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 四、行为统一协调
• 知情意行(心理与行为)
• 心理健康的幼儿行为表现为既不过敏,又 不迟钝,面对新的刺激情境能做出合理反 应,具有与大多数同龄幼儿基本相符的行 为特征。
• 同龄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相比。 • https:///pc/9b3dff
2d855b7731b?cota=4&kuai_so=1&tj_ 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 er_scene=so_1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 二、性格特征良好
•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个性的 核心因素。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1.对 疾 病 的 认 识
(1)本体疾病观。 逐 渐 发 展
(2)自然哲学疾病观。 (3)自然科学疾病观。
2.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健康和疾病是人体生命状态的两端,这两端之间存在无 数不同的等级的状态。
在疾病过程中不仅存在机体受损害和发生功能紊乱的一面,还有机体防御、 适应和代偿等生理性反映的一面。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含义以及演化过 程;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初步了解研究学前 儿童心理健康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含义: 1.广义心理健康的含义: 指的就是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寻找对心理产生有 害作用的根源,增进人的心理效能及适应、改造社会的能力。 从保育和教育的角度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1)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塑造及指导。 (2)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治。 (3)注重培养儿童健全的个性,促进儿童体、智、德、美等 几方面全面发展。
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
程的代表人物。 (2)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由 来1.心理健康组织的成立
(1)1908年5月,康涅狄克州心理健康协会。比尔斯。世界上第一个
心理健康卫生组织。标志心理健康运动的开始。 (2)1909年2月,美国全国心理健康委员会,纽约。 (3)1917年,《心理健康》季刊出版。
2.国际心理健康的发展
(1)1930年5月5日,第一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美国华盛顿,成立
《国际心理健康委员会》。53个国家,中国。3042人。 (2)1948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英国伦敦,成立《世界心理 健康联合会》。 (3)当今,心理健康的重点是健康人的心理保健,从根本上杜绝心理 疾病和心理缺陷的产生。
(三)心理健康组织的缘起
3.我国的心理健康组织的发展
(1)1936年,中国心理健康协会,南京。 (2)1982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南京,我国第一个研究中心。 (3)1985年,中国心理健康协会(重新组建),山东泰安。 考核知识点: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涵 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由来及发展 考核要求: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涵 (1)识记:心理健康的含义。 (2)领会:联合国世界卫生 考核要求: 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由来及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健概念发展过
2.狭义心理健康的定义
(1)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1948年):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 疾病或虚弱现象。
(2)《阿拉木图宣言》的定义(1978年): 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 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应该身体健康,而且应该心理健康, 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处于健全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由来
(一)我国古代的论述
1.精神摄生(精神卫生):通过摄生养性达到心身健康和 延年益寿的目的。
2.《内径》:“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 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二)现代心理健康的由来 1.心理健康的思想源于古希腊。 2.皮埃尔在1792年提出废除精神病人的约束是提倡心理 健康的历史起点。 3.现代心理学发源于本世纪初,是有一位叫比尔斯的美 国人倡导的。于1808年3月出版了《一个失而复得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