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土话趣谈

合集下载

台州话地名里的有趣用字(四)

台州话地名里的有趣用字(四)

台州话地名里的有趣用字(四)三门湾乡音从读音及变调习惯上来看,三门,宁海桑洲,象山石浦及南田,临海下乡,椒北,甚至天台东乡、仙居中东部,这么一大片范围内的语言相似度极高,这也是本号名为“三门湾乡音”的原因。

共说本地话,同做文明人。

后台回复字典即可查汉字的吴语三门话读音注:地名仅为部分举例!吴语台州片方言属于北吴,区域包括现台州地区(除温岭箬山、玉环坎门及大麦屿等若干闽南话、温州话区域外)、宁海县、象山石浦定塘及南田、乐清清江以北、永嘉北部部分乡村、磐安方前高二等乡镇,语法基本一致,内部通话程度较高,但各小片也有不小的区别。

吴语台州方言核心区大体上分南北两部分,其中北台州核心区里的天台、临海、三门及椒北大部分见组(除疑母)、晓母细音不腭化,如“剑(kie3)箭(cie3)、溪(khi1)西(shi1)、强(gian1)场(jian1)、晓(hiau2)小(shiau2)”两两各不同音。

韵母合并少,入声韵多达18个以上,在整个北吴里都是极为少见的存在,是更存古的北吴,具有极高的语言价值。

南台州吴语方言相似度极高,除边缘少数地方外,见组、晓母细音都已腭化,和太湖片较接近。

吴语有一套自己的词汇系统,和官话有不小的区别。

地名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能体现出这样的区别。

不过由于历史上多次改名,有的只保留谐音,有的则已面目全非。

现对吴语台州方言里有趣的地名用字略作梳理,以作参考。

1、村落叫“思”天台张思古村聚落叫“思”,在南方地名里比较多,两广一带尤其多。

台州话区域带“思”的地名有天台的“田思、张思、陆思田、青思岙、青思田、沙思坑、王思岙”,仙居的“柯九思、柯桥思上宅、柯思下宅、朱思岙、王思坑”,黄岩的“前思岙、丈思山”,临海的“张思岙”等。

2、大片田地叫“畈”宁海岔路下畈村田地叫“畈”在地名里也有用,有读“泛(fae3)”,也有读“扮(pae3)”,后者可能是前者的古音,古无轻唇音。

台州话区域里此类地名有宁海的“下畈、后畈王、高畈、里畈、上畈、赵畈”等,象山的“大畈巷”,黄岩的“中央畈”,三门的“上畈桥、后畈、高畈山”等,天台的“严畈、大畈洋、田畈、畈村、高畈、下畈、沙畈”等,仙居的“下畈口、蝴蝶畈、岩门大畈、稻田畈”等。

乡土温岭——渔区特色风俗文化

乡土温岭——渔区特色风俗文化

乡土温岭——渔区特色风俗文化(2015-04-09 19:49:09)转载▼标签:分类:家乡文化家乡石塘温岭文化大奏鼓扛台阁扛台阁作为温岭石塘箬山一代祖籍闽南渔民的庆丰收习俗,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扛台阁时,总是由一个村发起,其他村要将本村的抬阁扛到该村,待全部到齐后,再按照发起、响应的先后顺序启程游街串巷,待每条街每条巷巡游完毕才结束。

如此持续十多天,一般要连续扛三年。

以前均是将八仙桌翻过来,四脚扎个顶篷,由青壮男子用竹棍扛起,渔村的艺人用彩灯、彩带、鲜花等把台阁装扮得花轿似得,十分艳丽。

如今的台阁用上了节日灯。

为了节省人力在台阁下安装滑轮,有人戏称是“推台阁”了。

但是,石塘居民依山而建,村道高高低低,颇为难行,很多时候还得人扛。

但扛台阁的人,虽然满身是汗,却不显倦怠,相反,他们精神抖擞,在哨声指挥下,在激越的鼓锣声中,走过一村又一村。

每一扛台阁均是一台戏,由标志的童男童女扮演戏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逼真生动。

箬山扛台阁在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后期曾一度中止。

“文革”结束后恢复。

恢复后的扛台阁重新焕发光彩,成为石塘渔民元宵庆典的主题曲,每年活动都搞的轰轰烈烈,观看者人山人海,在周边县市区有较大的影响力。

扛台阁是温岭渔区元宵文艺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元宵节的抓财神、抓打生拜茅坑姑娘等活动不一样,这些活动仅在正月十五进行,而扛台阁这一活动可以延至正月二十几甚至是二月初。

渔民们点起火盆,扛起台阁,为的是期盼来年风调雨顺,红红火火,尤其是出海捕鱼能有个好收成。

大奏鼓大奏鼓是石塘渔村的传统舞蹈,据说是从福建民间传入的,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每年岁末,为祈愿丰收和平安,渔民们就跳起大奏鼓,舞者均为健壮男子,八九人、十几人不等,除一人外,全部男扮女装,头戴橄榄形的黑蓝色羊角帽,耳挂“黄金”大耳环,上穿桔黄色斜襟短袄,下穿深蓝色大口裤,衣裤边角和前襟镶嵌着桔红色的鱼纹图案;被海风吹得绛红的脸涂得雪白,而颧颊上却极富想像地画了一个红圈,粗大的脚板穿着绣花鞋,走起路来忸忸怩怩的活像戏曲中的媒婆。

浙江温岭方言研究

浙江温岭方言研究

浙江温岭方言研究首先,温岭方言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区别。

在发音上,温岭方言的声调较为平缓,以平声居多,而普通话则有四个声调。

除了声调上的差别,温岭方言中还存在一些音素的差异,例如鼻音发音的差异。

在词汇方面,温岭方言有着自己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我”在普通话中是“我”,而在温岭方言中是“官”,“你”在普通话中是“你”,而在温岭方言中是“您”等。

此外,温岭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称呼词,例如称呼男子为“老公”,称呼女子为“老婆”,称呼父亲为“老豆”,称呼母亲为“老娘”等。

在语法上,温岭方言与普通话也存在一些差异。

例如,在问句中,普通话一般用“吗”结尾疑问句,而温岭方言则用“喫”结尾疑问句,例如“来喫饭了吗?”;在表达否定意思时,普通话一般使用“不”字,而温岭方言一般使用“别”字,例如“别去”。

温岭方言在温岭市当地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家庭和社区之间的交流中。

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表达方式,能够增强地方认同感,加强血缘关系和社区凝聚力。

同时,方言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方言来传达地方的历史、风俗和习惯等文化元素。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方言的使用逐渐受到普通话的冲击。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多年轻人更多地使用普通话,而不再使用方言。

这导致温岭方言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保护和研究方言的重要性变得愈发突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温岭方言,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可以加强方言的教育和宣传,让人们意识到方言的重要性。

其次,可以建立方言研究的机构或平台,扩大方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再次,可以开展方言词典的编纂工作,记录和收集温岭方言的词汇和用法,以保留方言的独特性。

总之,温岭方言是浙江省温岭市地区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方言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凝聚具有重要意义。

但方言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方言教育和研究工作,将方言的独特之处传承下去,使其成为浙江温岭地区宝贵的地方资源。

温岭老话

温岭老话

温岭方言中的歇后语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明白它的本意,十分自然贴切,生动有趣。

温岭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却相当广。

在温岭方言里,歇后语,直到今天还为人们所广泛使用。

比如:下水岸塞漏洞——无用。

灯盏呒油——枉费芯(心)。

刀切豆腐——两面光。

米筛当镜照——望穿了。

乌龟背石板——硬碰硬。

烂田翻捣臼——越陷越深。

月亮下点灯笼——亮对亮。

老倌吃硬饭——要勿得。

大虫头搔痒——好大胆。

石头子炒油——滑外皮(顽皮)。

哑佬吃苦瓜——有苦讲勿出。

买咸鱼放生——死活勿懂。

墨鱼笑鲑蛄——半斤八两。

牛皮灯笼——肚里亮。

狗咬猪尿脬——白乐一场空。

苍蝇添秤头——凑点分量。

猛火炒黄豆——皮焦里勿熟。

黄胖捣年糕——吃力勿讨好。

脚后跟测脉——勿得要领。

洗脚桶里呒水——燥白辨(辩)。

柴(瘦)牛讨犁——自讨苦吃。

手长衫袖短——力勿从心。

竹竿头的鸭子(蛋)——碰勿得。

笼大上的杨梅——挑上挑的好货。

苋菜籽劈四架(瓣)——小得勿能再小了。

死鳖还要卖三十六钿——行市勿懂。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矮人撞钟——记记落空。

落雨天价(天气)担稻秸——越担越重。

麻袋里的菱——里戳出。

口舌撩鼻头——撩勿到。

船系浆桩——勿能指望。

白铜元宝——勿值钱。

芋头番薯——各行。

白扁豆天罗丝缠在一棚厢——解勿出。

千里寄鹅毛——礼轻情勿轻。

冬至烧棺材——勿想转来回。

温岭城区方言研究(2011修改版)

温岭城区方言研究(2011修改版)

溫嶺城區方言研究方言論文業餘作品,主要調查了溫嶺城區及市境東部的實際發音、詞彙、語法等等。

吳語協會Dorp-Moor初稿於April 17 th, 2008修訂於Oct 6th, 2011®版權所有,謝絕挪用。

聯繫郵箱:dorp45@引言 ................................................................................................................................................................................................ - 1 -Introduction................................................................................................................................................................................ - 2 -第一部分語音.............................................................................................................................................................................. - 3 -一方言音系 ......................................................................................................................................................................... - 3 -二語音音系比較................................................................................................................................................................ - 6 -三聲韻特點 ......................................................................................................................................................................... - 8 -四文白異讀 ....................................................................................................................................................................... - 13 -五小稱音變 ....................................................................................................................................................................... - 15 -六合音字............................................................................................................................................................................ - 16 -第二部分語法............................................................................................................................................................................ - 17 -七數詞................................................................................................................................................................................. - 17 -八量詞................................................................................................................................................................................. - 18 -九介詞................................................................................................................................................................................. - 19 -十代詞................................................................................................................................................................................. - 20 -十一虛詞............................................................................................................................................................................ - 23 -十二語綴............................................................................................................................................................................ - 25 -第三部分詞彙............................................................................................................................................................................ - 27 -參考文獻 .............................................................................................................................................................................. - 47 -吳語是漢語族的一個重要分支,分佈在江蘇南部、浙江省大部、上海市全境,安徽南部及福建、江西的小部分地區。

温岭老话(积累中)

温岭老话(积累中)

温岭老话(积累中)根据本人所知的部分老话,原话为方言音,下面内容中有的字只表音。

1、眼望洋,头撞墙。

此话直意为走路时不专注,眼睛看着别处,结果是头撞到了墙。

这句老话提示人们走路时要小心,做事要专注,不能马马虎虎。

2、有吃没吃,要住朝南屋。

不管家里有没有钱,也不管连吃的能不能保证,住房是一定要正门朝南的。

表示出了以前北半球人们对住房的要求。

3、六十四,棺材度来置。

指以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平均寿命比较短,活到六十四岁也已满足了,以后就听天由命了。

4、小人怕剃头,老倌怕牵牛,年轻最怕切落斗。

“老倌”为老年人,“切落斗”为做事马马虎虎,或不务正业的行为或人。

此句方言警示年轻人一定要务实,否则会悔恨终生。

5、狗脚勿匹,羊眼勿黑(瞎)。

“匹”为瘸腿。

指狗即使瘸了一只脚,照样能行走,意其是不会瘸腿的。

羊的眼也同样。

寓意为即使受了点挫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此句常用来安慰摔倒或受伤的小孩。

6、伙计拗硬,铜钿难撑;伙计调和,铜钿白度(拿)。

这句老话的直意为伙计之间不能协调好,起内扛,钱就难赚了。

协调好了,钱就象白拿一样容易赚。

意思就是“和气生财”。

它提示我们要学会宽容、心胸宽阔、团结协作。

7、人心不足蛇吞相。

这句老话告诉我们要做到知足常乐、不要贪得无厌。

相传很久以前,有位卖笼箱客收养了一条小蛇,待它很好。

以后,蛇长大了,就爬向后山自食其力了,不过也常回来看望恩人。

有一天,卖笼箱客在街上看到一条消息:太后双目失眠,谁能医治此病,定赐高官厚禄直到宰相。

这位卖笼箱客经蛇同意,爬进蛇肚割了一半蛇胆,送到皇宫,使太后重见天日,从此平步青云,做了宰相。

当他知道蛇胆有这么好用,就再次向蛇要胆。

这次进去,他把蛇胆连根都割了,蛇痛得一声惨叫,闭上了嘴,这个宰相就死在了蛇肚里。

8、船到桥门自会直,不用老大多吃力。

这句老话的意思是船过桥门时只要紧握桨柄,船自然会直行,不必费力地去摇。

比喻做事不用别人多操心,到时候自然会做好的。

乡土温岭

乡土温岭

舞时有牌灯一对,鱼虾蟹灯二对。舞龙的特 点是场面大,热闹。打击乐器有中鼓、大锣、 月锣、小锣、大钹、中钹、小钹及叫锣等。 乐曲主题是二焕及普通狮子锣鼓。 目前松门有东城、松东、东升等村都建有 舞龙队,每支龙队都有近40人,还有东升村 还专门组建训练了一支少年舞龙队,发展状 况良好。旧时一般仅以正月初四至正月十六 夜舞,平时不能舞。如今只要有大型的活动 都能舞,如一些商铺开或庆祝喜事等都可以 进行。
现在石塘小人节大体可以分为前期准备与七夕当 日祭祀两个部分。 一、前期准备工作 主要是指祭祀器物的准备。石塘过“小人节”祭品中 必须有玲珑剔透、五彩缤纷的彩亭(彩轿),民间简单 称为“纸亭”。它们通常以五彩纸和竹子为主原料,扎 成精美绝伦的立体二、三层楼台,每一层又如民间的抬 阁,有做工精致的民间戏文舞台场景。内容多取自民间 戏曲故事人物,如《七仙女》、《八仙过海》、《西游 记》等,个个栩栩如生,色彩绚丽。其中的人物长约10 公分,头部为立体泥塑,身体用竹签为骨,外饰各色绢 纸,栩栩如生。两翼除古装戏故事中的人物外,有些也 用彩纸和绢做成的假山、凉亭、石桌等装饰。彩亭大小 高度不等,一般为50—100公分,按需制作,价格不等。 部分彩亭的亭联为“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横额 为“虫二”二字,即风月无边的意思。当地16周岁男孩
石塘小人节
பைடு நூலகம்
石塘小人节是分布于温岭石塘镇的石塘、箬山一 带,除信仰基督教的家庭外,在七夕当日向七娘妈为未 满16岁的儿童祈愿的节日。300多年前,石塘、箬山一 带的居民从福建、惠安、泉州等地迁入,将当时在闽南 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习俗也带到了这一地区。因该地 区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这一习俗至今仍被民众完好保 留。在2006年,“石塘小人节”被列入第一批台州市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七夕最初为曝衣、曝书的岁时性节日,西汉时牛郎织 女爱情故事渗透其中,逐渐形成为以穿针乞巧、守夜祈 愿为主要内容的民俗节日。北宋期间佛教中摩喉罗六岁 出家成佛的故事亦融入其中,七夕节供奉摩喉罗偶像逐 渐流行开来。南宋建都临安后,该习俗在南方得到扩布。 后,摩喉罗在佛教中的信仰光环逐渐退去,变成纯粹的 玩偶,并被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所取代。

温岭俗语探析

温岭俗语探析

温岭俗语探析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温岭方言中的俗语往往指的是谚语。

温岭方言俗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现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研究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鲜活语料。

标签:词汇温岭俗语民间文化心理俗语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在日常生活中口耳相传,带有浓厚方言色彩的表达形式,包含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温岭方言俗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本文从俗语的定义、地方民间文化心理两方面对温岭俗语加以探析,以探求温岭俗语的一些基本特点。

一、俗语的定义对于俗语的定义,众说纷纭。

”俗语”始于刘向《说苑·贵德》,“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

’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

温端政(2005)认为俗语是“汉语词汇学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并把俗语的范围规定为包括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韩厥林把汉语熟语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即“成语、典故、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和名言等”;把俗语从熟语中单立出来。

在实际运用中,人们所说的“俗语”往往就是谚语(流传于民间的简单通俗、寓意深刻、带有结尾性的语句),常见的“俗语说”“俗谓”“俗云”等一般都是“谚云”和“谚曰”的同义词。

本文所谈的俗语,当然不仅仅指谚语,不过在举例阐述时以谚语为主,同时也列出少量的俚语(带有方言性的通俗的口语词)等,以求体例之全,便于审视温岭俗语的概貌。

二、从温岭俗语看民间文化心理所谓地方民间文化心理,是指受地方民间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地方民间社会心理。

作为文化心理,它是一种社会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文化而非自然的,因而它必然具备相应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模式。

不妨把文化心理界定为,它是由价值取向决定并且通过行为模式反映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的。

由于这种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受民间文化影响,所以地方民间文化与地方文化心理具有同构效应。

易言之,人们可以从地方民间文化的内涵与特色观察到地方民间文化心理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相”的温岭话
□章文定
近来我搜集整理了好多温岭土话,其中有俗语、农谚、童谣、谜语、歇后语等。

在整理过程中,发现家乡话不但和其它语种有诸多不同,而且在语法、语调、语汇、语意方面具有独特、诙谐、风趣之处。

切莫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是汉字的特点,但温岭的一些土话,往往与字面意义相距甚远,有的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因此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其本意。

下举几例:
“接力”:并非运动会的接力赛跑,而是体力劳动肚饥接不上力气时,吃点点心,恢复体力,温岭人称“啜(吃)接力”。

“接力”有“早接力”和“晚接力”之分,“晚接力”时间一般在下午三时左右。

“清汤滚”:不是清汤在锅里滚,而是指一无所有的穷光蛋。

“杀猪”:非杀猪,而是“宰人”,即被人算计遭宰也。

“扒灰”:不是在灶膛里扒灰,而是指公公与儿媳妇的不正当关系。

“土狗”:是指为人行销生意谋取回报者,不是在土中生活的蝼蛄。

“解盖(锯)”:不是锯木,而是二人串通一气,捉弄他人。

“姑娘”与“阿姨”:“姑娘”不是指未婚的少女,而是姑母;“阿姨”不是指母亲的姐妹,而是母亲。

读音与语意
有些土话,因读音的轻重和发音的长短不同,而使语意大相径庭或截然相反。

如表示多少的“得捞”,读成第一声和第二声的语意完全两样,第一声表示“好”多,而第二声表示“太少”。

再如形容事物大小的“替度”,若“替”字读音短促,即为小;若读去声且拖长,则为大。

丰富有趣的词汇
温岭土话的词汇极其丰富且有趣,其中表示声响的就有好多,如轰轰声、嗡嗡声、呼呼声、突突声、颜颜声、喇喇声、啪啪声、笃笃声、叮叮声、铛铛声、吗吗声、轴轴声、咿咿声、啊啊声、叽叽声、啯啯声、咕咕声、呜呜声、鹅鹅声、得得声、萨萨声、嘭嘭声、哈哈声、吱吱声、呱呱声、嘟嘟声、唧唧声、咚咚声、嗯嗯声、吹吹声、唠唠声等。

其中好多普通话里是找不到的,分别形容什么状况,哈,问问正宗的温岭人就晓得了。

行将消失的土话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有的土话已基本消失,有些已成为历史。

就拿“小叔赖镬焦,度嫂挈牢三饭锹”来说,镬焦是用铁镬煑饭时形成的,色呈焦黄,口味脆而香,如果粘点红糖,更加可口,现称“锅巴”。

镬焦的形成除了用铁镬外,还要用柴火慢熨,此外还必须是“大镬饭”,三、四个人吃的小镬饭是成不了镬焦的。

现在大多是三口之家,做饭也很少使用铁镬,一般都用电饭煲、高压锅等。

再说单位的食堂做饭,也没有使用铁镬的,因此镬焦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现在小叔即使不怕“三饭锹”,也“赖”不到镬焦了。

土话“表妹嫁表兄,被头塞来紧咚咚”中说的“表妹嫁表兄”现象,早已不再。

旧时,社会封闭,交通不便,人际交往的圈子极小,通婚范围狭窄,而表兄表妹交往较多,相互又了解,故“亲上加亲”也在情理之中,如古装戏表兄表妹“私定终身后花园”的情节屡见不鲜。

现在时代不同了,人员流动大,跨县、跨省婚姻是常事,涉外婚姻也不足为奇。

解放后,国家从优生考虑,《婚姻法》明文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这从法律上终止了“表妹嫁表兄”的历史。

语意差异闹笑话
温岭与毗邻市(县)之间的土话大同小异,有的土话语意的表达却不甚相同。

如“递”,温岭和黄岩一样,都是传递的意思,可是“趆”和“递”是谐音,温岭话的“趆”是“追”的意思,如“有人趆(追)来嚎”,但黄岩人不是说“趆来嚎”,而是说成“别(追)来嚎,”“别”又有“跑”的意思,如“别(跑)克快”。

民间流传一则笑话,说的是温岭人和黄岩人合伙去偷橘子,黄岩人在树上,温岭人在树下,黄岩人将摘下的橘子递交给在树下的温岭人。

正当二人配合默契时,温岭人见有人快步过来,估计已被主人发现,就慌忙叫“趆来嚎,趆来嚎!”黄岩人以为叫他把橘子递给他,回答:“还呒摘好,勿要慌,”继续在摘橘子,温岭人情急之下就逃之夭夭。

当时,黄岩人被抓,还吃了捆“死柴”。

注:2014年3月载《台州晚报》11月载《温岭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