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趣谈

客家方言趣谈
客家方言趣谈

客家方言趣谈

CRI客家之声,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李杰,非常高兴在《客家天地》节目中与您相会。听众朋友,客家人有一句古话: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我们一直以来都将保留说正宗的客家话,作为传承客家文化和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那么在这期节目里,我们就来谈谈我们的祖宗言――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中国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客家先民南迁以后,多在福建西南部、江西东南部和广东东北部为原居住地,定居于偏僻闭塞的山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受外来的渗透较少,而且在与当地的畲、瑶等少数民族的交往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保存了客家人固有的文化礼俗,同时也形成了独立的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梅州客家风情》的作者谢永昌一直以来对客家方言颇有研究,他向我们介绍说:

“梅县话属客家方言,而且是客家方言的代表、标准音。梅县话的声母有18个,韵母有75个。梅县话有六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梅县话最大的特点是保留了入声,也就是阴入、阳入,第五声、第六声。”

听众朋友,以上就是客家方言的代表梅县话在语言上的特点。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不想在这方面作太多的阐述。作为一个在外地生活了较长时间的客家人,回到梅州后,可能都会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那就是梅州人凡事都特别喜欢取个“意头”也就是“好兆头”。我想这大概也是中原文化在梅州这块土地上的“发扬光大”吧?!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往往借助方言中的同音或谐音字来取吉祥之兆。就拿结婚办喜事来说吧,其中就有不少有意思的细节。谢永昌介绍说:

“比如嫁娶办喜事时吃藕,寓意为良缘佳偶;吃枣子,寓意早生贵子;嫁妆里要有柏叶,寓百年偕老;还有长命草,取意长寿;万年青,寓意永葆青春;结婚嫁妆里还有灯盏,取意添丁等等。”

此外,客家人每逢学校开学,送子入学那天要给孩子吃葱、蒜,寄予孩子聪明、善算的美好愿望。这种用方言的同音或谐音来取意的例子在生活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比如用韭菜则表示久长;芥(音个)菜表示多计谋;芹菜表示勤奋,旧时又有以采芹寓入学即中秀才的。谢永昌继续介绍说:

“梅州历来就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在科举时代人们对于功名十分看重。仅清代来说,梅县中进士的就有90名,18名翰林。凡是做好事,人们喜欢用鸭取意登科甲,也就是说预兆能中举,中进士等;有些用鲢,取意联捷,即头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有的用蟹寓意中解元,即中举人的第一名,也许是省市第一名;粽寓中式、高中;糕寓登高第,也寓意‘步步高升’。”

另外我们再说回到办喜事方面吧。对于喜宴的菜肴,客家人往往用蚝豉,也是取谐音,寓意“好事”;用发菜寓意“发财”;吃肉圆取意团圆、圆满;猪红取其“红”寓鸿运,大

展鸿图;豆腐取“富贵”之意;豆腐头寓意“头富”,即最快富起来。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么与凡事要“取好兆头”相对应的就是客家人也特别注重避讳,当称呼某些事物,其本音或谐音含有“不祥”之兆时,往往要避讳,改用其它词来代替。例如:猪舌的“舌”,因客家话与“蚀本”的“蚀”同音,有“亏损”之嫌,所以客家人从不说“猪舌”而改称为“猪利”。这样的趣事还有很多,谢永昌举例说:

“梅县人话遮阳避雨的伞,因‘伞’同‘分散’、‘离散’的‘散’同音,含有不团圆等‘不祥’之兆,因此将‘伞’改称为‘遮’;患病了,因忌讳‘病’字,而说成‘唔自然’或‘唔自在’,小孩生病,说‘唔乖’;找医生治病,不说‘看病’,而说成‘看先生’;开药方因避‘药’字,而说‘开单子’;抓药,则说成‘捡凉茶’。”

客家方言中的这种避讳现象,有时想想真的是很有意思。比如说“死”吧,客家人从老人到稍懂事些的孩子,几乎没有人会直呼“死”字的。那他们说什么呢?

“关于‘死’,客家人的避讳也是很多的。谈到死,则常以‘归仙时’、‘百年以后’等词代替。向亲朋‘报丧’,客家人往往说‘报生’不说‘报丧’,避讳‘丧’字。治丧,因避讳就说成‘做白好事’。”

听众朋友,听了以上关于客家方言的介绍,您是不是对自己的家乡话有了更亲切的一种体会了呢?对于外地的朋友,您是不是也对我们的客家方言产生浓厚的兴趣了呢?欢迎给我们来信,一同聊聊我们异彩纷呈的客家方言。好,我们这一期《客家天地》节目关于客家方言的介绍就到这。感谢各位收听,欢迎继续收听CRI客家之声的其他精彩节目。

山丹方言趣谈

人文山丹 山丹方言趣谈 山丹一中赵琼 山丹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北次方言区秦陇语群。山丹方言具有语音系统清晰、方言词汇丰富等特点。随着文化教育的逐步普及和社会交流的日渐深广,山丹方言正在发生着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作为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不妨对它来一番趣味性的审视。 山丹方言的声韵调系统是很严整的,也就是说与普通话相比,有很强的规律性。从声母方面来说,山丹话与普通话相比,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sh、r与u及u打头的韵母相拼时变成了f、v。如"叔、书、耍、刷、拴、甩、说、顺"在山丹话里都变成了f声母,"如、入、儒、软、弱、绒、锐、润"也都变成了v声母(普通话没有这个声母)。山丹人有时把人名字里的"顺"、"儒"错写成"奋"、"武",因为在山丹这是同音字。学习普通话时除了要学会shu、ru之类的发音外,还要注意区别哪些字该读shu、ru,哪些字该读fu、wu。有人把舒服(shūfu)、粉刷(fěnshuā)读成shūshu、shǔnshuā,这就错了。还有一个人给同学主持婚礼,把人家夫妇(fūfù),说成了shūshù,这就更不应该了。山丹话声母中有古音遗存现象。如"街芥解戒角,敲腔,项杏瞎下巷鞋涎咸"这三组字,在山丹方言中分别为g、k、h声母,而在普通话中则是j、q、x声母。音韵学上讲现代j、q、x声母来源于古代的g、k、h和z、c、s,这一点正好在山丹话中找到了例证。

山丹话在语音方面还有一些特点,比如有"儿尾"、"子尾"而无儿化韵的特点,轻声词较多的特点等,此处恕不赘述。 在词汇方面,山丹话属于北方话,也就是说处在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区,所以与普通话的差异不是很大。但是作为西北方言,尤其是人口渊源较为复杂的边远地区方言,其词汇系统也还是很值得研究玩味的。 歇后语是方言土语中的一座宝库,其中也不乏闪光的珍珠。如:拿上麻秆子打狼呢--一家怕一家;借上人家的娃娃赌咒呢--不害心疼;道士拾了个狗卵子--撂也不是了,吃也不是了;端上筛子饮驴--给驴尽心呢;狗皮袖盖子--不是上排场的东西;狗戴凉帽子--照人行事;天窗里吊苜蓿--哄得老牛害相思。这些语言里充满着先民们的睿智和幽默,有着深厚的生活底蕴。 谚语中的深刻哲理也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精髓。如: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老主意;老手旧胳膊,一个顶十个;跟好鬼,喝好水,跟的个邋遢鬼,喝的是烂恶水;人情不是债,提上锅儿卖;人颠(轻佻癫狂)没好事,驴颠没草吃;活的给一口,强如死了献一斗。这些话语常常出现于一些长者的口里,作为平时讲理说事的重要理据,并且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农事生产等方面的谚语更是数不胜数,一代一代心口相传,渐臻准确精要。如:不怕使三天,就怕抽三鞭;九九一场雪,来年好打麦。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言透露着劳动人民生生不息的顽强智慧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客家话的介绍

客家语 客家语(Hak-ka-ng?),简称客语(Hak-ng?),在非正式场合又称客话、客家话等,在部分地区还称涯话、新民话、广东话(或土广东话)、怀远话、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3 hak)。 客家语言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直到20世纪才开始定名为客家语。语言学者 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或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在中国国内,被认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语言学术研究中,以梅县话为代表,但现实中惠阳话影响较大;在台湾以四县腔为代表。 客家语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一些华人社区。 历史上,客家语曾是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境内主要流通语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其官方文书中[3]。因客家人传统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客语的传承曾一度依赖 于不受外界干扰的封闭社会和口口相传的严厉祖训。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封闭社会被快速的城市化瓦解,传承客家语的传统法则也在信息时代逐渐被抛弃,客语因此成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台湾地区曾于1988年发生了还我母语运动,后来逐步发展客家语现 代媒体,使客语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客语流行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公共生活领域(如广播电视、交通服务)语言服务的出现等,使客语走出封闭,迈向现代化,融入了时代潮流。目前,客家语是台湾官方语言,苏里南法定语言。 定义 属性 客家语(英文:Hakka Chinese,客语白话字:Hak-ka-ng?,客语拼音:Hag5-ga1-ngi1),简称客语(Hak-ng?),非正式场合又称客家话、客话(但客话在一些场合、地区另有所指而非客家语),在一些地方又有涯话(即厓话[7])、雅话、土广东话(广东话[8])等称呼,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语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在中国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的一支语言;在中国国内则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官话、客语、粤语、赣语、湘语、吴语、闽语)之一]。此语言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而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语是20 世纪的事情。 客家语是汉族客家民系(包括粤东客家人、东江水源人、粤西-桂南涯人、四川广东人)的母语,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南部、西部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区、台湾、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等。)。但因为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行文化,客家语在中国北方的知名程度远不如粤语、闽南语高。 特殊作用 客语的特殊作用,就在于它是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

趣谈地名中的词汇知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616355330.html, 趣谈地名中的词汇知识 作者:钱伟 来源:《英语学习》2017年第11期 欧美有很多城市的名字中带“堡”(burgh)这个字,特别是在英国、法国、德国、荷兰、 北欧、南非等“法兰克-日耳曼”体系及受其文化影响的国家很常见,一抓一大把。例如欧洲小 国卢森堡(Luxembourg)、英国的爱丁堡(Edinburgh)、法国的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俄罗斯的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以及德国的汉堡(Hamburg)、纽伦堡(Nurnberg)、海 德堡(Heidelberg)、勃兰登堡(Brandenburg)、瑞典的哥德堡(Goteborg)、荷兰的米德尔堡(Middleburg)、奥地利的萨尔茨堡(Salzburg)、美国的匹兹堡(Pittsburgh)以及南非(曾是荷兰殖民地)的最大城市的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g)等等。有意思的是“burg”、“burgh”、“bourg”、“berg”长得都很像,可以算是一家子(其实它们还有一个英语远亲叫做“fort”)。它们的共同祖先来自于古日耳曼语词根“bergaz”,也就是今天日耳曼语中的“berg”,意思是“山丘”、“高地”和“城堡”(这个词根至今还留在英语冰山“iceberg”一词中),原因在于古代筑城选择居高临下的高地,具有易守难攻的军事价值,于是这种类型的城市的特称便逐渐成了泛称。 英语中也有些常见地名是以“ia”或“a”等名词后缀结尾的,表示“之国”、“之地”。这多是常见于西班牙或意大利等拉丁语区或是根据希腊语和拉丁语习惯命名的地区。与此有关的地名数不胜数。比如Asia(亚洲)、Africa(非洲)、America(美洲)、Arabia(阿拉伯)、Australia(澳大利亚,意为“南方之地”)、Liberia(利比里亚,意为“自由之国”)、Romania (罗马尼亚,意为“罗马人之国”)、Estonia(爱沙尼亚)、Latvia(拉脱维亚)、Bulgaria(保加利亚)、Slovenija(斯洛文尼亞)、Valencia(瓦伦西亚,西班牙第三大城市)等。需要说明的是英语中地名词尾“nesia”是由希腊语“nesos(岛屿)”和词尾“ia” 合成的,意思是“海岛之国”。例如Indonesia(印度尼西亚,意为“印度群岛”)、Polynesia(波利尼西亚,“波利”是希 腊语词根“polys”,意为“很多”)、Micronesia(密克罗尼西亚,“密克罗”是希腊语词根“mikros”,意为“微小”)、Melanesia(美拉尼西亚,“美拉”来自希腊文“melas”,意为“黑色”),所以这几个词的字面意思分别是“印度群岛”、“多岛群岛”、“小岛群岛”和“黑人群岛”。 英语中还有些为数不少的地名是以“polis”结尾的。这和希腊语“polis”(城市,如英语中的“metropolis”就表示“大都市,大都会”)有关,与此相关的地名也不少。如:美国的Minneapolis(明尼阿波利斯)、Indianapolis(印第安纳波利斯)、加拿大的Annapolis(安纳波利斯)、巴西的Tunápolis(图纳波利斯)、利比亚的首都Tripoli(的黎波里)。按照“Tripoli”的字面意思(三个城市),其实中国的武汉(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也是典型的“Tripoli”。 英语中另一个常见地名后缀是“stan”(斯坦)。其直接来源是波斯语,最早可追溯到一个印欧语的共同词根“sta”,表示站立的意思(如“stand”)。这个词根在印欧语诸语言中有很多 变体。其在英文中的写法“stan”,意为“……之地”。其实和“stan”同源的词在欧洲语言中很常

客家方言研究

鲁东大学文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语言调考查与研究》课程论文 课程号:1101020 任课教师王宝刚成绩 论文题目:客家方言语言研究 (题目要求:手写。) 正文 (正文要求:打印;另起一页;页面横排,分两栏,留装订位置。每页上都需手写学生信息,包括: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等。 )

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使用方言的人口约占汉族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客家方言是汉族语言的一个分支。了解客家方言有助于了解古今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也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构成及其特点,这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将从词汇方面论述客家方言的特点,主要包括古词语的运用、方言词语的创新、词汇意义的差异、语法意义的差异、构词的差异这五个方面。他们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而从中原(河南,安徽,山东)南迁赣南,闽西,粤北地而形成的一个汉族新民系。后又因战乱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一部份又从这三地继续迁往全国其他省份以及东南亚,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四川和湖南部分地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的华侨、华裔中也有使用者。使用人口约3700万。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 如上所述,客家人民大多数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由于所住地区大部分是山区,帮能保持其传统观念,如文化、礼俗、语言等,但客家人的多次迁徙,在汉语区沿途停留,难免受到其它方言的影响,加上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当今客家话有许多其独特的地方,接下来,将论述的是客家方言的语音和词汇方面的特征。 先从语音上来看: (一)于都客家方言中的叹词的归纳从语音角度来划分,于都客家方言中的叹词可归纳为单音节叹词、双音节叹词和多音节叹词三类,具体如下: 1.单音节叹词有亥[xai51]、、的[ti35]、、嗯[en51]。 2.双音节叹词有哦喉[o33xo35]、妈嘞[mɑ55lei55]、啊嘞[ɑ55lei55]、。 3.多音节叹词有妈嘞家嘞[mɑ55lei55t??ɑ55lei55]、啊呀嘞[ɑ55i??55lei55]。于都客家方言中的叹词的语义特点叹词是要表达一定的情感或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将叹词分为表情感的叹词和表指示的叹词两大类。 (二)表情感的叹词 1、亥[xai51](发音短促) 1表惋惜之情。例句:亥,冇哩哇!(亥,没有了哇!) 2表失望的感情。例句:亥,考得介差!(亥,考得那么差!) 3、哦喉[o33xo35] 1表惋惜之情。例句:哦喉,介荷包跌了哩哇!(哦喉,我的钱包掉了!)2表示突然想起忘带了某物或忘了某事。例句:哦喉,记蒙!(哦喉,我忘记了!) 4、啊嘞[ɑ55lei55] 表惊讶之情。例句:啊嘞,[niu??55]处的样子哟!(啊嘞,怎么这个样

喜谈顺德话

一本由被称为“顺德方言研究第一人”陈胜洪编写的《广东顺德方言趣谈》将在今日首发,读者将从一些趣闻中找到亲切的顺德话。在长达四年的寻访和搜集中,陈胜洪发现,不少顺德俚语正逐渐消失,越来越多年轻人甚至听不懂一些用词,他希望用文字记录进行抢救。 什么是顺德土话?尽管在顺德地区流行讲本地话,可实际上,十个镇街都有其特别的乡音,比如有些大良人甚至听不懂均安话。在定义标准顺德话上,不是全盘照收,而是一个词若是在三个镇街以上都通用,具有一定地域性和代表性的才定为研究对象。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方言,顺德也不例外。“容桂、杏坛、均安、大良、伦教、勒流、北滘、陈村、龙江、乐从”每个镇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发音,但共通点都系将字的尾部发音拖长。虽然,潮洲话、客家话都难听难学,但顺德话都一样难。因为顺德独有。 从语言学角度考量,顺德方言其实属于广东话中的粤语方言系列,因此大部分具有粤语方言的基本特征。外地人很难分辨出“顺德话”和“广州话”的区别,但是从口音上以及个别词的表达上,顺德话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起“广州话”更加粗犷、平实、直观和简明。 如果你自称是百分百纯正顺德人,能讲一口流利顺德话,不妨挑战下面的词语,看你知多少。 顺德话杂锦 斯文:输文最好:注好历史:历鼠 游水:勇水走啦:扯啦盖被:琴被 发霉:发么肚痛:度痛行街:荡街 睇戏:睇嘻阿婶:阿母白酒:烧走 睡觉:痕教一次:一运回家:返归 茄子:矮瓜这里:呢鼠好痒:好响 长度:涨度等你:挺你斟茶:针喳 喘气:嘥气洗碗:使碗扑街:曲街 痰罐:屎塔打佢:缺佢傻嘅:秦嘅 死未:屎未喂猫:嘻mail 食左:食help 晾干:kin干吖开:mark开冲凉:洗凉 唔信你:信香你上几日:老几日生非滋:生非猪 有乜事:有乜树得唔得:得得啊玩游戏:反由嘻 行前去:行煎去整蛊做怪:整蛊座怪头大无脑:斗大无脑见你就饱:鏡你BELL 古古惑惑:鬼毛升遂、古古墓墓删门:XIAN门 花:“蛙”一次:一运写字:-写住 似似:处处翻屋企:翻归结婚:结温 专登(突登):故意猫:mail 翻学:friend学 厕所:树所下间:厨房士多:树多 等你:挺你SAI(洗)碗一毫子:一何主 信香你:吾信你奶奶=阿人早餐:阻餐 琴被:盖被行箭去:行前去返嚟:Friend嚟 肥皂:翻镜/简琴尼琴去:爬尼爬去糖:档(2声) 老师:罗书拜朵:扑低ao痕:L痕

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 - 定稿 -

目录 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 (2) (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 (2) (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 (3) (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 (4)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 (5) (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 (5)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 (6) 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 (7) (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 (7) (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毕业论文提纲 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 10级语教5班101305048 邓红玉 引言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或“客话”,个别地方也称“催话”、“麻介话”、“新民话”、“土广东话”。它是汉语七大方言中内部比较一致的一种方言。在粤北地区很多地方都属于客家方言区,其中广东韶关境内就分布着许多纯客县市。从根源追溯客家方言在粤北地区的发展和传播,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更,客家人在粤北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也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使客家方言在各个地域之间不断的发展壮大。但交通的闭塞使得客家人无法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因此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语言又存在着各自的差异性。 正文 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 (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 (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 (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 (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 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

(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 (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 结语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县与县之间,甚至村与村之间均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对客家方言的研究,有利于客家方言更好的发展。客家方言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粤北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粤北客家文化,我们应该重视和发展,同时客家话作为粤北地区纯客县的一种标志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那么我们更应该把客家文化、客家方言保存好,发扬好。 客家文化是一种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客家话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作为文化载体在传播发展。客家文化是民族特色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客家方言更具民族特点,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应城地名趣谈

应城地名趣谈 地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外在名称代号,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该地的历史、方位、风俗、传说、地方特色等深层次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以下地名,都反映了各自的地方特色,或为水系之要津、或为交通之要道、或有人文之佳话、或为特定的历史之见证。 长江埠原名长岭,位于县境东南边缘,东临涢水与云梦为界,南与汉川县接壤。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有位名叫易宜仲的人,为避“宸濠之乱”,由江西流落到应城东乡“长岭”定居,以摆渡为业。易有一子三孙,子名道敏,长孙长江、次孙长发、小孙长宏。后来,长发、长宏迁居外地,长江则留居本地府河边以开饭铺为生,店名“长江饭铺”。易长江在经营之余,见乘客上岸下船不便,就在河边修建埠头一座,方便客人,于是人们将这个埠头和长江之名联在一块,呼之为“长江之埠”。时间一长,长江埠就取代了古称“长岭”而成为这里的地名了。 白粉壁位于长江埠西南,府河西边的一个湾子。亦称白粉壁杨家(音ga)里,现又名东西村。明朝开国后,社会逐渐安定,江西、湖北黄冈等地的流民在流浪中开始到应城落藉。那时应城地广人稀,来此地者插竿为标,垦田种地。白粉壁始祖和卿公因儿子在湖北军营当差,便携弟一起从江西泰和县来到湖北。其弟在襄樊定居,他自己则选择

了应城东面的白陂澥之畔落籍。因为此地土地肥沃,加上他率领全家勤劳耕种,生活逐渐富裕。随着人口日益增多,于是在村中盖起了一幢幢的房子。其建筑青瓦青砖,飞檐走垛,墙壁内外用石灰粉刷得雪白。在当时那种生活水平下,煞是显眼。过往行人咋舌称赞,但不知其湾名,只见其白粉壁在日光中熠熠生辉,印象深刻,于是称之以白粉壁。其名便逐渐流传开来,方圆百里之人皆知。 古时的白粉壁,风景很美,村居素有粉壁朝霞、石桥夜月、东冈三浪、西郭五峰、白澥渔唱、古寺疏钟、曲港清泉、横堤晚照等八景。现录一首《粉壁朝霞》诗为证:“扶桑日出赤峰开,紫气重重拱照来,粉壁千家红一抹,参差曙色满楼台。粉壁侵晨一色红,轩轩霞彩照晴空。繁华不厌新妆点,清白犹留乃祖风。” 解放后,白粉壁一直是乡公所、人民公社、管理区等行政机构的驻地,常驻人口5000多人,分为东村西村两个行政村,是云梦、汉川、应城三角地带较活跃的乡间集镇。这里的人们商业意识很浓,商品交易活跃。即使在“文革”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里的商品也是应有尽有。改革开放后,这里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不仅盛产闻名遐迩的白湖莲藕,而且有传统手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各种小工厂;不仅有走南闯北的行商大贾,也有杨德清上将这样的军政精英。 伍家山位于应城市三合镇境内,为大洪山系余脉。伍家山的得名,其说有二。远在春秋时期,伍子胥率吴军伐楚,曾经过此地,由于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当地居民为纪念他,将此山命名为伍家山。唐后人们还在山上柏林寺供奉伍的塑像。一说为楚平王时伍家山中居住着

方言研究

浅析我国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如皋分院中文与社会科学系徐静静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各地大力推广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方言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社会上出现了若干观点,部分专家认为大力推广普通话可以完成民族语言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而另一部分专家呼吁保护方言这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传承和保护方言的同时合理推广普通话。本文试图从以上几种角度出发,对方言的存在意义进行讨论,进而对如何保护传承方言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方言;现状;保护与传承 一、引言 方言的起源应该就是语言的起源。最先的方言实际上就是语言,当然,最先的语言实际上也就是方言。语言刚刚产生,分化与统一都还谈不上,语言和方言就是一致的。语言的统一和分化,往往和社会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社会的变迁,语言就发展、变化,逐渐就产生了语言的分支———方言。 二、我国方言的现状 我国的汉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的影响,根据语言特点可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有此可以看出,汉语的分布也存在相对分散的南北差异。 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

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普通话。语言交流的障碍消除了,普通话成为我国正式的官方语言。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竟将其与保护方言对立起来,致使近年来中华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很多地方的方言都在逐渐消失,一些少数民族甚至发展到了只有几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还会说方言的情况,一旦这些老人百年之后,这些地方的方言也将彻底成为历史。 方言日渐衰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普通话的冲击:大力推力普通话是现代人交流的大趋势,而且讲普通话是从孩子抓起,这固然是件好事,但随之也会带来方言的萎缩。 2、部分人主动选择放弃方言:农民进城打工者遍布中国甚至世界,一些青壮年纷纷告别了故乡走进了城市,在家留守者大多数是老人。随着国家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给这些打工者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于是这些打工者进入城市后更愿意在城市扎根下来,自然而然的就放弃了方言,从而讲起普通话。 3、以普通话为主流的交流日趋密切:我国的大交通已经建成立体便捷的交通体系,全国各地的县级以上城市都慢慢加入了这样便捷的交通网,交流联系上日益密切,民众迁移变得更加容易,各地都可以逐渐成为一个个不同大小的移民区,这更加速了方言的消亡速度。 4、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外语热潮兴起:近年我国的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必然会掀起一股又一股的外语热,讲外语及外语的翻译也是以普通话为基础,所以这也会加快方言的消亡。

上海话趣谈

上海话趣谈 陈国桢 2015年2月16日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历史最悠久,种类最繁多的,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我很感兴趣。然而语言的研究又是十分烦恼的、非常复杂的事。比如:朱德写过一篇回忆录,叫做“母亲的回忆”,我们当然知道,这是朱德回忆他的母亲,可以从语言学的规律上来讲,因该是他的母亲的回忆;再比如:“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讲中国队赢了。可是奇怪的是“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也是讲中国队赢了,这让学习中文的老外当场昏过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人口的流动又带动了语言的流动。语言的流动就产生语言交流。如果用方言进行交流肯定存在阻隔,于是就使用普通话。再加上全国教育也是统一用普通话的,无论是否标准,学生毕竟都会说普通话。所以,仅仅一代人的时光,就把几千年形成的各地方言消失了。于是又产生了逆转,有人呼吁“救救方言”了! 最近一段时间,估计有两三年了吧,上海的王汝刚等都谈论上海言话的拯救活动。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团队能够做到的。因为语言的研究规律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由此,我觉得尽可能把问题简单化,即上海话如何翻译为书面的东西,也就是说:解决上海话怎们写法比较准确?不知您是否赞成? 上海怎么写? 以翻译工作的专业术语来讲,就是音译?还是意译?以翻译工作的基本规律来讲,就是音译和意译相结合,我想,这样可能更符合生活和民俗习惯。下面我就写几个上海话试试看。 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都会遇到音译和意译的两难。 【奥吆、喔育哇啦】这些都是虚词,只要表达清楚,能够理解即可, 【呐弄】表示“怎么啦?”为什么不建议用“哪能”,因为汉语中“呐”有喊叫之意,“弄”就是怎么搞得?这样比较符合汉语词意。 【阿拉】就是我们,很简答。沪语中的常用词,人称代词,表示我或我们的意思。

客家话

客家话 种类 生活在东江流域的惠州、河源等地的客家人,使用的客家语言,有两种。一种是与梅州客家话有细微区别的语言,称之为"水源音"。也是客家先民来到岭南后逐东江水而居所使用的一种语言。秦始皇发动五十万兵马南征时,赵佗带领一支人马在江西南部驻扎,在赣江上游的桃江或贡水濂江、湘水,通过定南水、寻乌水下东江,任为龙川县令。东江流域的客家人自秦汉以来一直至今所使用的"水源音",同时又叫做"蛇话"。赵佗,又称赵他,无论是"佗"还是"他",实际上都是指"蛇"。《说文》释:"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古岭南为南蛮之地,到处瘴疠,虫蛇满地,人们"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汉书·地理志》)1996年在东江边发现恐龙蛋化石后,1999年又发现恐龙化石,说明远古的东江流域是恐龙的故乡。化石历史科学地说明远古的东江流域为龙蛇之地并不为过。人们说赵佗时的话语,自然就是说"蛇话"了。河源佗城水源音客家话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客家话,可以说是秦朝军队到达广东后的最古老的客家口音的承传。河源、惠州水源音客家话(也称为"老客语")与离之千里与广州方言区千年隔绝的梅州大埔(东晋时期建县)、福建诏安、饶平客家话十分一样,而与梅州音客家话略有区别。这一种老客家话,其发音干脆利落,

富于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听之,仿佛让人听到了几千年前古中原的金戈铁马之音,仿佛使人听到了几千年前的关中地区流行的周朝雅言之音,非常具有刚劲强健之气,实在值得广泛推广。与梅州客家话相比,是一种更加古老的客家话(古龙川,地跨粤中、粤北、粤东、赣南、闽西、闽南等漫长而广阔的地带,这一带的先民,就是古中原地带所带来的古老的语言(来自古中原的客家话,形成于秦汉时期)。 另外一种是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话,相对水源音老客家话,则相对显得柔和一些。相对于水源音客家话而言,梅州客家话是一种新客家话(形成于宋朝)。如果说水源音客家话富于男子汉的阳刚之气,那么,梅州音客家话则相对显得有两分女性的阴柔。如果这两者完美结合,则可保客家话永葆生机和活力。惠州、河源、东莞客家先民南迁路线,一条是从陕西关中地区直接进入,一支从中原再经过韶关而来,一支大致沿淮河、过安徽、抵福建、江西、到广东梅州一带,再转到惠州。从梅州来的归善(今惠阳)客家先民,其南迁的路线,大致上是沿淮河到达安徽南部,再到福建、江西边界,然后来到广东梅州一带,最后再由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一带迁移到这块风水宝地,安居在高潭、安敦、多祝、白花、梁化、新庵、稔山、平山、良井、永湖、麻溪坑、淡水、镇隆、龙岗、坪山等山区、半山区。如果惠州、河源客家话与梅州腔客家话实行完

宁波方言特色和趣谈

宁波方言特色和趣谈 宁波话属于吴语。语言学上称为"吴语"是因为吴语是从古代的吴郡、吴兴郡、会稽郡等"三吴"(郡治分别在今苏州、湖州、绍兴)地区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宁绍平原发展起来的。习惯上俗称"江南话"、"江浙话"。吴语是汉语历史最为 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用的汉语方言。宁波话主要有什么特色呢? 第一、语音"石骨铁硬"(硬的意思)。 最能简洁明体现其特色的一句话是:"宁可听苏州人吵相骂(吵架),勿要听宁波人讲闲话"这句话意思是,虽然同是吴语,苏州话"糯"(如糯米那样),即使吵架也好听;宁波话"硬",即使说话也像吵架。虽是戏言,宁波话的难听可见 一斑。但如果解释不到位,会给人造成"宁波人很凶"的误会。其实"石骨铁硬",只是宁波话的语音,意即其硬如石、如骨、如铁,毫不软弱折弯。那么硬的原 因是什么呢?一是宁波话完好地保留了古代的入声字;二是许多复韵母变成了单 韵母;三是说话的语气、语调上也体现了"硬"的特质。比如,普通话:你怎么 回事?宁波话:侬砸毁事! 第二、语句生动形象。 1、宁波话象声叠韵词用得特别多。比如:毕毕跳跳、嘟嘟飞飞、格格笑笑;再比如急绷绷、怕势势、酸汪汪;要不,再来上一句"勿响勿响,'口蓬嗵'一枪"(平时不做声,一说便是一鸣惊人)。 2、宁波话里有的名词命定天生已被冠上了形容词,宁波人说起来很特别, 如把狗一概称作"黄狗",而不管其毛色是不是黄的;把凳子一概称作"矮凳", 而不管它究竟矮不矮,以至有时会有"高矮凳"的矛盾叫法。还有把窗子一律称"窗门",再把门区分为大门、房门、腰门、矮门等。最绝的是把男孩一律叫作" 小顽",不管他是三四岁还是廿三四岁;而把女孩一律叫作"小娘",不管她是小丫头还是大姑娘,只要没出嫁,统统是"小娘"。如果你要更准确说清情况,还

我国7个方言区

我国7个方言区 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都是不一样的,自然各个地区的语言习惯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地方语言我们称之为方言,语言学界将我国总共划分成了7个方言区域,分别为: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贛方言和粤方言。如果按使用人口数量排序的话,第一名官话方言是毫无争议的。(参考图1) (图1) 一、官话方言 使用人数:100000万+ 官话方言——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北方语言统称,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内部一致性较高,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也最多,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5%。 官话方言又被称之为是北方方言,不仅辐射范围最大,使用的人口也是最多的。要知道,我们平日里所说的普通话,就是从官话方言演变而来。如果将官话方言细细划分的话,还可将它分为东北话、北京话、河南话和西南官话等。 (图2) 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区,赣方言主要形成时间是在我国历史上的宋朝时期,发展到现在它的使用人数并不算很多,大概在5500万左右的样子。 二、湘方言:4500万+ 湘方言——又称湘语或湖南话,主要分布在湖南地区和广西的部分地区,以长沙话和湘乡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在4500万以上。(参考图2) 三、赣方言:5500万+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以南昌话、抚州话为代表,江西省 的方言片区十分复杂,不仅有客家话、闽南语也有自己的赣方言。 主要分布在江西境内以及鄱阳湖周边、湘东、闽西北、鄂东南、

四、吴方言:9000万+ 吴方言——又称江南话、吴越语,已有将近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底蕴深厚,吴方言被称为是我国最温柔的方言体系,“吴侬软语” 一词很好的概括出了这种方言的特点。吴方言主要集中在东南沿 海经济发达的地区,例如: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 江西东北部等地区。3000年的历史发展到今日,使用人数已经 超过了9000万。(参考图3)(图3) 五、闽方言:8000万+ 闽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沿海平原、台湾及海南四省,使用人口约在8000万左右。 六、粤语:10000万+ 粤方言——又称广东话,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主要分在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和澳门,而且,在北美、欧洲和澳洲、新西兰、以及东南亚一些地区的华人社区中也有使用;另外,粤方言还是香港和澳门的官方语言。现在会说粤语的话,在很多人眼中你就是一个时尚的崽。毕竟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总量最高的一个省份,其语言和文化也在某些方面影响着我国甚至全球。粤语以珠三角为中心,在两广、海南甚至东南亚地区华人之间都是使用粤语的。现在粤语已经是香港和澳门两个地区的官方语言,使用人数超1亿人。 七、客家方言:7000万+ 客家方言——台湾省的官方语言,也是除普通话外唯一被外国 (苏里南共和国)列为法定语言的汉语方言。因为客家人大多 都是从我国中原地带迁徙到全国各地去的,所以就造成客家方 言分布范围广但又比较分散的这种局面。我国广东、福建、 台湾、江西、湖南、浙江和四川等地都有使用客家语言的人存 在。另外,在东南亚和美洲的华侨华裔中也有不少讲客家话的, 使用人口在7000万以上。(参考图4) (图4) 好了,亲爱的小伙伴们,关于我国的“七大方言区”,你是不是都已经知道了呢?你的家乡话属于哪一个方言区呢?

北京密云地名趣谈

北京密云地名趣谈 北京密云地名趣谈 作者:李东明 北京密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造就了地名独有的文化韵味和博大气象。 ■密云地名的“大气” 古有“密云不雨”之语,语出《易·小畜》:“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喻事物正在酝酿,尚未发作。多形容两军临阵,战云密布之态。密云不雨,是云涌如奔的无声轰鸣,是暴风骤雨将至的凝固定格。故古代两幅地名联皆以密云为首,其一: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亦难丰润;怀柔有道皆遵化知顺义便是良乡;其二:密云布雨引三河灌玉田万年丰润;平谷移山填静海建乐亭百世兴隆。

■密云地名的“古气” 密云地名中的“古气”,是就其诞生年代的古老而言的。密云许多地名有着悠久的历史。巨各庄镇久远庄村,该村为汉、唐村落,以成村历史悠久命名。不老屯,村原名不老古,因传说村中出了仙人王志,村人称其为不老古人,因得村名。古北口,为密云境内最古老的村名之一,夏、商时期,这里便成为古代先民往来的通道,唐时称为“虎北口”,五代时古北口之称见于史籍。以上村名,可谓“古气”十足。 ■密云地名的“皇气” 密云地名的“皇气”,是指那些与古代皇帝及皇家有关的地名散发出来的气息。因密云为京畿重地,故许多地名“皇气”十足。皇帝的儿子,被选定为继位者(即立储)称为太子。密云地区因太子命名的地名即有西田各庄镇的“太子务”,凡以“太子”为专名的地区,大多与官田有关。皇帝外出巡幸驻跸的地方,称之为“行宫”。清代北京地区行宫最多,仅密云

地区就有刘家庄行宫、罗家桥(省庄)行宫、瑶亭行宫,今县城东门外尚有“行宫”之名。 ■密云地名的“官气” 所谓地名的“官气”,是由那些与官府、官员有关的地名聚结而成的。密云地区充满“官气”的地名颇多。河南寨镇有提辖庄,“提辖”是宋、辽时的武官名称,文学名著《水浒》中极具个性人物花和尚鲁智深,官为提辖,人称“鲁提辖”,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世人皆知。提辖庄村,因辽代提辖官刘存规庄院在此而得名。县城东北有村名太师屯,相邻又有太师庄,东邵渠镇有太保庄。太师、太保为古代官名,与太傅号称“三公”,太师位最高,次太傅,再次太保。这三个庄名的形成,当与历史上某个太师、太保的墓地或庄田在此有关。县内还有司马台村,“司马”位次于三公,与六卿相当,掌军政和军赋,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密云地名的“民气”

浅议客家方言俗语的研究与保护

浅议客家方言俗语的研究与保护 客家俗语是客家方言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客家人精神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客家俗语具有特殊的语言、文化价值,并已处于濒危境地,需要予以特别的关注、研究和保护。文章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对保护客家方言,特别是保护客家俗语重要性的认识;要创造条件建立赣客俗语语料资源库;要对客家俗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此外还要重视客家俗语的当代发展研究。 标签:客家方言俗语价值研究保护 “俗语”作为熟语的一种,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群众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的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以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具体语言类型。 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堪称中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俗语是客家方言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客家人精神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现象、社会发展和人生哲理的经验性总结,是客家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记录着客家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客家人心理意识层面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透视客家人文化心理的窗口之一。 一、客家俗语的研究现状 正是因为客家俗语具有特殊的语言、文化价值,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者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 (一)论文方面。有的是以单篇论文的形式,探讨客家俗语的语言类型和文化价值。例如:郭起华的《客家人价值观的民间视野——客家谚语解读》(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卢小燕的《从客家谚语透视客家人的农业文化心理》(农业考古,2007);温珍琴的《从客家饮食谚语看客家饮食文化》(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练春招的《从客家谚语看客家的家庭观和家庭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等。这些文章从不同文化侧面对客家俗语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在文中列举了不少客家俗语例句。 (二)论著方面。随着“客家热”的兴起,已有一些论著对客家俗语语料进行了搜罗和整理。例如:何石松的《客谚一百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涂春景的《形象化客话俗语1200句》(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冯辉岳的《客家谣谚赏析》(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4)等。以上三部专著均为台湾出版,说明在搜集整理客家俗语语料资源方面,台湾学者走在了前列。大陆方面也稍有类似成果,如陈泽平、彭怡玢的《长汀客家方言熟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此外,罗家珍、林立芳、饶长溶所主编的《客家话通用词典》(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中,辑录了300多条客家地区流行较广的谚语、歇后语。较之单篇论文,这些编著所搜集整理的客家俗语资料要丰富得多。

方言趣谈

方言趣谈 中国方言可谓世界一绝。全国书同文,然各地语不同音。 戊戌时期,光绪召见梁启超,梁启超的粤方言将“考”说成“好”,把“高”说成 “苟”,光绪听不明白,彼此不能达意。据说光绪原本准备重用这位25 岁维新新锐,擢为侍从之臣,然因难懂广东方言,仅赏六品顶戴,叫他去办大学堂译书局,也算“专业对口”才“尽其用”。1949 年后,一次政协会上,竺可桢先生发言因绍兴口音浓重,大家听不懂,只好请人翻译。竺先生慨曰:“我说英语能够走遍世界,我说中国话却走不出家乡!”1937年9 月,斯诺夫人从延安去黄陵,中央保卫局给她派的特务员”乃是来自江西的老红军,一口难懂赣语,“ H”成“ F”软音读作硬音,陕西农民听不懂他连珠炮似的南方话,反而得由外国女士来当翻译,真不知谁为中国人。20 世纪20 年代,南方学生上北京读书,兜转沙滩附近租房。房东为求保险,一般只愿租给带家眷者,三两句话谈妥价钱,会加问一句:“您有家眷吗?”南方人以为问的是“家具”,答曰:“家具不是你们提供吗?”房东大怒,还有可能动武,已经谈好的租约就这么稀里糊涂崩了,南方租客还不知道毛病出在何处,不明白对方怎么突然翻脸。 沈从文长期居京,然乡音难改,湘西味儿特重。“文革”结束后,沈从文赴美 讲学,其连襟、汉学家傅汉思教授当翻译,常有听不懂之处,只好按自己的理解“自行”转译。沈从文另一连襟乃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周有光先生,一次他对小姨妹张兆和说:“从文的话我有两成听不懂。”不料,与沈从文一起生活半个世纪的张兆和答道:“我只有一成听不懂!” 20 世纪20 年代,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执教,学生听课并不踊跃,语言是一大障碍。起初,选鲁迅课的学生相当多,旁听的也不少。可鲁迅满口绍兴普通话,粤籍生实在听不懂,听众便渐渐稀下来。“原来挤得座无虚席的现象,也渐 渐变成寥寥可数的冷落现象了。”当时国语尚未普及,江浙川湘鄂粤各省教授各讲各的方言,很妨碍交流。上海的暨南大学,“同学要跟教授说话,先以国语, 国语不达意,则改用上海话,如上海话又不适用,那么只好各说各的了。”好在学生适应能力强,无论教授讲什么方言,一个月下来,大致都能听懂,只是最初的一个月,苦了学生要艰难“适应”。 20 世纪初,中国驻纽约总领事离职回国,纽约市商会为他设宴饯行,汉学家夏德教授做翻译。夏德先生身为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亦不便推辞。然而当这位总领事起身致辞,夏德教授大为恐慌,因为总领事说的是福州话,他一句都听不懂。夏德教授又不能向商会方面解释中国方言太多,他一句也听不懂,于是装出洗耳恭听的样子,默不作声,大记笔记。当领事说完,夏德教授起立用英语译曰:我这次离纽返国,心里充满一喜一悲的矛盾。喜的是即将重返祖国,能见久违亲人;悲的是与纽约诸新交旧识从此握别……如此这般,情文并 茂。当他“译”完,全场热情洋溢,掌声如雷。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夏德教授将这事讲给他听,胡适绝倒,直至晚年记忆仍新。唐德刚先生认为这一类的笑话

客家方言与文化

客家方言与文化 客家方言与文化作者:罗肇锦 今天的题目「方言与文化」,在进入主题之前,先与大家谈谈整个汉方言的演变情况,从中了解几个汉方言间的关系,及其历史上的问题。此为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直接来谈方言在文化上的意义,及在文化上帮助我们解决了那些问题。在此部分,举几个例子对大家解释。首先谈方言与国语的问题。方言即是早期与官话对称的东西,早期有所谓雅言、通语、正音,就是官话,我们这里称「国语」,这几个名词里面,大概就属国语用得最菜。国语一词的由来,以我目前手上所看的资料,是满清初年(刚入主中原)时,因惧怕他们整满洲语到满人地区会被汉化,所以就要求当时的满洲八旗人,通通要讲满洲语,还要学会骑马射箭,谓之「国语骑射」,希望他们满洲人,一定要保留自己的语言之外,还要会骑射,如此才得以统治大汉天下。没想到至乾隆时,北京城附近大概汉人居住的关系,满洲语几乎也已受到汉语影响,而改变很多,尤其是乾隆年间,实施的制度较开放,不再要求汉人一定要说满语,这样放松之后,使得满汉间的距离被打破,同时汉人数量多,又开始使用许多汉语,满语在受汉语影响下,慢慢演变,成为现在的官话系统。

他们这样地保存国语,所以现在的国语,即是外国人所称的满洲话,后来一直沿用下来。民国初年,曾经有人提议改为别种称呼,其中详细情况,很难找到正确的解答,总之,后来仍沿用国语来称呼官话。今日所见之官话,到底有那些非汉语成分?也就是说国语(满洲话)中加入而形成的,其中有许多非汉语成分,而且以汉语来说,最后期的汉语,等于是客家话。给它一个名称,客语可以说是汉语的终结语言。这样讲或许太过武断,事实上客语也是有别的成分加入,可是整个汉语,改变最大的是客家话之后的几百年中,满蒙语的成分加入。随便举几个例子来谈谈。第一个最明显的就是「儿化」的问题。所有长江流域以南如上海话、广东话、闽语、客语、湘语、赣语等,均无儿化现象。「儿化」的来处,是从满蒙语言成分所带进来的,在华夷译语的对照中,许多词后面都带有「儿」的音,例如「小孩儿」「花儿」,此种习惯带进来之后,便保留下来。因此,今日在台湾不管是河洛人,还是客家人,在念「儿化」时念不出来,因其语言成份中没有此种现象,例如在念「一会儿」时,会儿的ㄦ「ㄦ」化了。「儿化」之「儿」不是独立的成分,而是加在其前面原来句里的附带成分,可见「儿化」根本不是汉语成分,而是满蒙语成分加进来的。第二个例子,日下入声的消失。入声在汉语中,是非常重要的成份,我认为整个汉语入声的消失,就是把汉语现在诗词各方面的最高层次的东西丢

泉州地名趣谈

地名来历和地域变迁 泉州在福建举足轻重,在全国也颇负盛名。仅跻身于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全省头一个撷取此顶桂冠,就有不少话儿可谈。 泉州这名称,最早出现在隋朝初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据历史记载,隋灭陈后,把丰州改名泉州,废建安、南安两郡为县,划归泉州管辖。但那时的丰州不是现在的丰州,泉州也不是现在的泉州,而是福州。其所辖范围,相当于福建全省。所以,那时的泉州,实际上就是现在的福建。 泉州这名称在本土落地生根,是从唐景云二年开始的,距今也一千两百多年了。福州之所以叫“泉州”,是因为那里“地开三尺即见泉”;而泉州呢?据《府志》载:“乃因清源山之流乳泉,湛然澄清而得名”。可见,这来历也很有魅力。 泉州所辖地域代有变迁。概而言之,大抵大时北到闽江下游,南到金、厦等地,连澎湖也曾隶属泉州,称“泉州外府”。但此后固定的范围,大概与今之晋江地区相仿。这是明洪武年间定下来的。明代福建有“八府二州”,泉州是八府之一;清代福建的“九府二州”,泉州府领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五县和马巷、厦防二厅,就与今晋江地区差不多。

所以,泉州更准确地说就是晋江流域一带。这是历史形成的。晋江,发源于戴云山麓,以“晋南渡时,衣冠避地者多沿江而居”得名,全长四百多公里,东溪和西溪分别从永春和安溪汇聚而来,在南安双溪口汇合流入泉州平原,滋润着五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哺育出璀璨的历史和文化。所以,泉州和晋江密不可分,它是述说泉州时不能不首先涉及的。 《泉州晚报》1985年4月20日 鲤鱼城的形成 泉州别名鲤城,这是尽人皆知的;泉州之所以叫鲤城,是因为她的城郭形似鲤鱼,这也是很清楚的。 但泉州这个鲤鱼城,是怎样形成的,对一些人来讲,就未必了然。 泉州之有像样的城郭,除却早期的衙城外,始于唐天祐三年(公元907年),距今一千多年了。但那时的泉州城,规模只有三里左右,称“子城”。其范围北至北鼓楼(今公共体育场)、南至南鼓楼(今花巷口)、东至东鼓楼(今南俊巷口)、西至西鼓楼(今会通巷口),是南唐节度使王审知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