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正知正见

合集下载

略辨正知与正念

略辨正知与正念

略辨正知与正念略辨正知与正念略辨正知与正念前言正知和正念.是经常被相提并论的一对概念. 从体性上来说.正知和正念都是心.只是依心作用的差别而安立二者.但由于在汉地作为法相基础教材的《大乘百法明门论》中,列举的五十一位心所法中,并没有这二种心所法.所以许多人很难分清这二者的细微差别.另外,笔者最近在研读《人菩萨行论》(以下称《人行论》),于中看到译者释如石法师提到"'正知'之'正'是现在进行式.指当下,正在的'正',而不是形容词正确,不正确或正,邪的 '正"'.于是他认为"在汉传佛教的'百法'中.'正知','不正知'的'正'字.向来被解释为'正确'或 '正当'的意思"【",是千年以来的误解.窥基以来的大德真的是在以讹传讹吗?抱着这样的疑惑.笔者对正知和正念进行了一番研究.试图明晰其概念, 澄清其关系,指出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一,什么是正知正知,虽然在《大乘百法明门论》等法相论典中没有提到,但其反义词——不正知.作为随烦恼之一,却被多次提到.《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中说:"不正知者,烦恼 O4音2011年第5期总第321期◎张磊相应慧为体.由此慧故起不正知身语心行.毁犯所依为业.不正知身语心行者,谓于往来等事不正观察,以不了知应作不应作故多所毁犯."【2] 又如《成唯识论》中说:"云何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谓不正知者多所毁犯故.有义不正知慧一分摄.说是烦恼相应慧故;有义不正知痴一分摄,瑜伽说此是痴分故,令知不正名不正知:有义不正知俱一分摄,由前二文影略说故"【3]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不正知是于身语意的行为不了,在慧心所和痴心所俱起的分位上假立的:相反,正知也就应该是于身语意的行为了了分明.在慧心所和无痴心所俱起的分位上假立的:而慧心所有简择决断的作用,如《成唯识论》所说的"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故正知也就有简择决断的功用因此,正知的"正"应该具有两义,一是指当下, 正在的意思.即于当下正在发生的身语意的行为了了分明,如《瑜伽师地论》中所说:"若往若来正知而住,若睹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及以衣钵正知而住.若食若饮若啖若尝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正知而住.于觉寤时正知而住,若语若默正知而住,如解劳睡时正知而住,如是名为正知而住."【s】二是正确,正当的意思,因为正知中的慧心所有简择决断的作用.正知也就不妨理解为"知正",即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如上《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中所说,不正知是"不了知应作不应作",那正知也就是"了知应作不应作". 这就有简择邪正的意思.所以.释如石法师的上述观点稍有偏颇,毕竟《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是印土着作,并非是汉人自出己意的.总之.正知.即是于当下身口意三门正在发生的行为的了了分明.也是对行为本身正确与否的了了分明.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知一词有时是别别而指,有时则是合为一说.二,什么是正念弄清什么是正念之前,先得弄清什么是念. 《成唯识论》中说:"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于曾未受体类境中全不起念,设曾所受不能明记念亦不生."[61即念是对过去境的明记不忘,如此说来,那是否念心所就不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呢?这里可能有点混淆,要从能所的角度来谈.因为所念的境固然是过去的曾习.但能念的心却可以是当下的.所以说,念可以是一个正在进行式的行为,虽然其所念的是过去式.在南传长老马哈希尊者的《四念处选章》中,念被解释为包括七种含义,如说:"什么是念?(一随念,(二)记忆,(三)觉察,(四)忆起,(五)忆持,(六)紧系 (事物),(七)不忘."根据巴利圣典协会(PaliText Society)的译本:"念在那个时候是随念,忆起,想起,忆持,与肤浅和忘却相反."[71这其中有些含义与汉传佛教所谓明记不忘的说法,相差不大.但其在解释第三项觉察时,则说 "(~)Sati:念.这里,念是随念或系念于当刻.例如: 辫法音论坛』05 At~pisampajanosatilra(他是精进惊觉.念念分明的觉知和觉念的1或Sosatovaassasatisatopassa~Lsafif当入息时,他注意观察它.当他出息时,他也注意观察它),又Satokappeyyasatopatikkameyyasatoalokeyyasatovilokeyya(~他行走,站立,坐下,躺着, 前进,转身,望前,望向别方时他都观察着)."[81 这里的念.指随念或系念于当刻.非常接近上文所说正知的意思.从这来看,在某些语境下,正知和正念是类乎同义的.但这毕竟不是"念"一词常用的主流语义,姑且暂置一边.而诸如其它第五项的忆持义.第六项的紧系义.以及第七项与不放逸同义的不忘义.下面会在关于修习三摩地的正念中说到弄清了念的定义.再来看看正念的反义词——忘念的定义.有人或许会说,正念的反面不应是邪念吗?为什么说是忘念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念是别境心所,是通于三性的.正念是善性的, 邪念是恶性的,而忘念是染污性的.如果侧重正念的"正"字.从善恶的角度来说.正念的反面就是邪念;但若是侧重正念的"念"字,从系忘的角度来说,正念的反面就是忘念,如《成唯识论》中所说 "不忘念者即是正念"【9】忘念有时亦翻为失念,其定义如《成唯识论》中说:"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谓失念者心散乱故.有义失念念一分摄,说是烦恼相应念故;有义失念痴一分摄, 瑜伽说此是痴分故,痴令念失故名失念:有义失念俱一分摄.由前二文影略说故.论复说此遍染心故."【o] 从上可见.忘念是在念心所和痴心所俱起的分位上假立的,那么,正念也就应当是在念心所和无痴心所俱起的分位上假立的了.正念是对曾习境的明记不忘.但也不妨是对当下所缘境的系持不散乱,因为所缘境可以是曾习境,而曾习的境且不妨就是今习的境,相续不断.所以,有时正知和正念几不可分.正念的"正"也和正知的"正"一样, 在不同场合,有正在或正确二义.三,正知与正念的关系关于正知与正念的生起次第,究竟是由正知引发正念.还是由正念引发正知呢?有人认为.要先有正知,才能有正念,其理由是,念只有忆念之力, 而无择境之用.要保证所念是正确的.则必须要先经过慧的简择因此如没有正知,哪里会有正念呢?这其实是把正知正见的"正知"和正知正念的 "正知"混为一谈了前者的正知是指正确的知见. "知"是名词:后面正知正念的"知"则是动词,乃知道的意思如果正知是指前者——正确的知见.那当然是先有正知.后有正念.因为八正道中是以正见为首.为前导,而有正思维乃至正念正定的,如《杂阿含七四八经》所说:"如日出前相,谓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相者,所谓正见.彼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111但如果是作为动词的正知和正念.到底孰先孰后呢?《人行论》中认为先有正念,后有正知,如说: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121意思是.若有守护意根门防护烦恼的正念在.那么其时即有观察是时非时.应不应作,如实而知之正知,偶一失坏,亦能回复;又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下称《广论》)中所言:"正知云何生耶? 答:前修念法.即修正知重要一因."[3] 在昂旺朗吉堪布的《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下称《略论释》)中更详细的说道:"正知有似正念之果, 如正念有力,正知即有力.正念无力,正知亦无由生起"【-】为什么这里只说"似"果呢?这是因为"心, 正念,正知三者体性是一,随用异名.但古德谓,凡体性是一者,即不许一是因一是果,《中边》明说: O6.吾2011年第5期总第321期'念为正知因'者何故?盖谓正知依念而起.念之作用.恒常相续住于所缘正知则依于正念,分一分心间时而起,数数观察.念与所缘间.有无沉掉诸事.由是而称念为正知因.不属正因果门中之因果如属正因果.则有果生因灭之失……又非离正念而生正知,乃由正念流而生正知.前念是正念, 后一念即正知,由是而立正念为正知之因之名."[15】当然.正知正念是相辅相成的.固然由正念生正知.但正知也可以觉察心住正念与否.若是忘念.则能迅速把心从忘失的轨道拉到正念上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正知也是在间接地生正念.所以《入行论》中亦说:"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l6】四,不同语境下正知正念的含义正知正念的教授.多数出现在守护学处和修三摩地两处《入行论》中说,守护学处的关键在护心,如云:"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Ll71''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_18]而护心的方便正是正念,正知,如说:"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191对于守护学处来说.正念主要是在念什么?正知又是要知什么呢?宽泛地说.这里的"念".是在念曾习的法要, 但主要还是指与律仪相关的法要.比如念因果不虚的道理,念持戒的功德,毁犯的过患,念在佛菩萨前无可隐覆的事实.念止持作持种种的学处.念菩萨三聚净戒的内容等等.而正知则是指依正念的法要,观察抉择当下的身语意行,时非时,处非处, 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了了分明.依于正念而不产生过失.如《入行论》所说:"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2ol 除了以上所说的守护学处.要时时保持正念正知外.在修习三摩地时,也需要不断地修习正念正知.不过其念知的具体内容便与前者颇不相同. 首先,三摩地的意思是善心一境性,《广论》中说:"此中三摩地者,谓心专住所缘.复须于所缘相续而住.此须二种方便:一,于根本所缘令心不散, 二,于已散未散将散不散如实了知.初即正念,次是正知,如《庄严经论释》云:'念与正知是能安住, 一,于所缘令心不散,二,心散已能正了知.'若失正念忘缘而散.于此无间弃失所缘.故明记所缘. 念为根本"【21】这里正念的内容是修三摩地时的所缘境.比如不净观的青淤影像,这里的"念"义.也不是通常所谓的念,而是如《略论释》中所说"念者,非谓常义之念.乃指于善所缘不散乱之谓"[221.这类似于上面《四念处选章》中说到的忆持,紧系,不忘之义.此处"不忘",亦应如《广论》中所说:"言不忘者,非因他问或自思察.仅能记忆师所教示所缘如此.是须令心安住所缘,相续明记无少散动."同样.这里的正知,也不是对三门而言,而主要是对意门.即对心是否于所缘境已散未散将散不散的如实了知,念力稍弱,即以正知觉察,将之提起. 这观察念力是否缓弱的心之一分,即是正知.其又可分上中下三品,次第对应着.沉掉未生即知,沉掉已生即知.沉掉久后乃知,"简捷言之,正念.谓直接系心于所缘,正知,谓间接系心于所缘." 总之.正念正知在守护学处和修三摩地这二处教授中,具体含义颇有不同,一方面.后者较前者所缘内容为狭.另一方面,守护学处中.正知正念是以正知为主,正念是护正知的方便:而在修三摩地中.正知正念是以正念为主.正知是在为正念保驾护航.当然,这都是依偏重来说的.正知正念犹如一对孪生兄弟.正念可以引发正知,而正知又反过来令正念相续不断.其中.正知的慧心所虽有简择正邪的功用.但其所依的标准却》法音论坛07 是依正念而来:然正念的念却并没有简择之用.其作为标尺一样的"正".再推溯其源.亦是由过去曾习的正见而来.由正见而正念.由正念而正知,依此生起之道,无论座上座下.若都能保持正念正知,那就离佛教所说的解脱目标不遥远了.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注释】【l】寂天菩萨着,释如石译:《入菩萨行论》第79页下之注释,河北省佛教协会虚云印经功德藏印行,2004年10 月版.【2]《大正藏》第31册,第699页中.[3】同上,第34页下.【4】同上,第28页下.[5】同上,第397页中.【6]同上,第28页中.【7】马哈希大法师作,Sujiva法师编辑《四念处选章》第 2节之第6页.法藏讲堂恭印版.【8】同上,第6—7页.【91{大正藏》第31册,第30页下.[10】同上,第34页中.[11】《大正藏》第2册,第198页中.[121(()v菩萨行论》,第59页.【13】宗喀巴大师着,法尊法师译:《菩提道次第广论》第 367页,上海佛学书局,2003年9月第2版. [14】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记录《菩提道次第略论释》第207页,台湾方广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4年元月第 1版.【151{@论释》,第218—219页.[161()v菩萨行论》,第57页.【17】同上,第51页.【18】同上,第55页.【19】同上,第57页.[20】同上,第78页.[21】《广论》,第360页.[22】《略论释》,第207页.[23】《广论》,第361页.[241(略论释》,第199页.。

《晋祠华严石经》给我的一点启示

《晋祠华严石经》给我的一点启示

《晋祠华严石经》给我的一点启示作者:张海萍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4期晋祠是自然风光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

古为唐池,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为唐,其子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唐为晋,后人祀叔虞于晋水之源,因称晋祠。

晋祠溶入了佛教,儒教,道教三种宗教文化,其中,《晋祠华严石经》屡遭兵火动乱,劫运未逞,几度辗转现依旧基本完好保存在晋祠的奉圣寺内。

《晋祠华严石经》始刻于初唐武周后期,(约公元700-704年)武则天女皇请于阗国高僧实叉难陀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译成80卷《华严经》亲自为之作序,并把它完整地镌刻于方形石柱上,石经历经千余年,字迹依旧苍古劲秀,仍清晰可见。

我认真地读过此经,对佛经的深奥晦涩,哲理思辨,每次都很受启发。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它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

它义理丰富、逻辑严密、准确无误,用佛教的话说,便是“了义、圆融无碍”的经典,在《华严经》中,有一个妙喻贴切地表达了“圆融”的概念,这便是“帝释天之网”,它取材于印度神话,说天神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上,缀联着无数珠宝,每颗都映现出其它珠影。

珠珠相含,影影相摄,重叠不尽,映现出无穷无尽的法界,呈现出园融和谐的绚丽景观。

它直接导致了一个宗派的兴起。

唐朝时,对《华严经》的传播和研究空前地兴盛起来。

从杜顺和尚开始,“华严宗”开始倡导;而贤首大师,即法藏法师将其发扬光大,集“华严宗”之大成。

从此,“华严宗”成为汉地八大宗派之一,绵延至今。

从文学角度讲,《华严经》体系宏博,意蕴深刻,气势恢宏,妙喻纷呈,机语隽发,而在某些章节中,更是有着空灵美妙的语句,令人读之如嚼青榄,回味不尽。

从哲学角度讲,在华严经基础上形成的华严宗,构建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哲学体系——这成为华严宗最大的特色。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圣佛立教,旨在令众返本归元,破迷启悟,离苦得乐,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这是佛在经教里头教导我们的,我们首先要肯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知见就是自己的法界 要树立正确的知见

知见就是自己的法界 要树立正确的知见

知见就是自己的法界,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知见文/仁德上人个人的人生知见决定着你的命运与未来的一切果报。

正确的人生知见,是成就十方诸佛的关键、根本。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正知见,妄想解脱成佛那是不可能的。

正确的知见不但你自己能解脱成佛,同时还能帮助你周围的人解脱成佛;如果你是错误的知见,自己不但会堕落、造罪造业受地狱的果报,还会影响到周围的亲人近人都会受到伤害。

修行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正知见,这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真正的正知见?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呢?什么又是正法正道、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行为呢?只有一句话,只论见性不着相、妙用同体大慈大悲的心。

也就是说,不管一切事相的表面现象形式,只管从自己心地下手用功,把握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念头,保持无私无我、无求无着、无情执、无私心、无执着烦恼。

一个具有正知见的人,决定不会受到邪知见的干扰,并且会借用自己的慈悲心,影响感化救度邪知见的人走向正道,树立一个正确的知见。

个人知见的正确是修行至关重要的关键,是必须要通达了解的非常重要的大事。

只要知见正,所修行的皆是正法正道;只要知见偏邪不正,所修行的一切一切皆是造业造罪,逃不出自作自受的果报与下场。

佛法的重点是正知见,这个知见一定要坚定地树立起来。

如果没有这个正确的知见,是不可能圆成佛道,因为无上的佛道要靠落实圆满的佛知见才能达成。

如果佛的知见还没有树立起来,无论怎么样的修行,皆是盲修瞎练。

因为你心中有什么知见就会修到什么法界里边去,把握自己的正确知见,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重点。

若求成佛必须要具备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是什么呢?自己问自己的心吧?道理听明白容易,落实道理难,但不落实又无法证明真理。

每一个人的知见是你自己的法界,你的所有的修行成果不外乎你的小法界。

你个人的知见和个人的决定,就是你个人的小法界、小宇宙、小范围、小圆圈,无论是怎么样的明白道理,无论是怎么样的用功修行,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神通感应,无论修出来什么样成绩成果,皆不可能超出你自己设定的小宇宙、小法界、小范围、小圈圈、小环境、小境界、小成就、小成果,不可能超出你知见以外,这是你必须要明白的一个事实真理。

正知见有三类

正知见有三类

正知见有三类正见就是正确的知见,正确的见解,即能解知世间出世间因果,如实审虑诸法性相之有漏无漏的智慧。

修行路上,正知见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正知见,就不是正法;没有正知见,修行路上就会漫无目的,最终迷失方向。

以正确的知见来指导自己的生命,是借用佛菩萨的眼睛来看世界;借用佛菩萨的智慧慈悲来做事情,落实在生命实践中就是修行;如法修行就可以解脱烦恼,最终圆成菩提道果。

正知见有三类,世间的正知见是因果,六道轮回,以及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的看法。

出世间的解脱道是以三法印,即“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为正知见。

大乘诸法实相则以“十如是”为正知见。

世间的正见只能转向善道,但不能出世。

因果和六道轮回是佛教的基础,佛教相信有因缘果报,是我们过去所做的一切感召了我们今生的果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教的因果包括一念因果、现世因果和三世因果。

佛教认为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

欲界的众生,又可分为三善道(天、人、修罗道)和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

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都轮回在这六道中。

八正道是解脱道四圣谛中道谛的具体内容,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获得最终解脱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通过八正道的修行就能通往成佛之路。

八正道以正见为主体,可以了然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再以正思惟增长真智;以正语修口业、不作妄语;以大智般若灭除一切邪业,使身心能够安住于清净正业之中;正命使身、口、意三业都能合乎正法而行止;发心修习涅槃之道是正精进;正念则以真智忆念正道,没有丝毫的邪念;正定即必须做到清净的禅定。

这是佛陀教导我们脱离邪非的八个方法,依此修行最后证入涅槃的境界。

佛法各宗各派对正知见的叙述可能不同,但是没有离开无我的空性见,断惑证真入圣流,必须是要见到空性,认识无我。

大乘诸法实相以“十如是”为正知见。

正知正念解释

正知正念解释

正知正念解释
1、正知就是了知该做或不该做的事宜,时时观察自己的三门,是对还是错,是行善了还是造业了。

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起心动念,有没有违背佛法,有没有违背戒律,该做还是不该做,能做还是不能做。

就像门卫一样,必须看清楚,这个人可以进去,还是不可以进去。

2、正念就是任何时候都不忘记学处,忆念这些学处,内心不放逸,根据学处小心谨慎取舍。

就如同用几米长的绳子把马拴在柱子上一样,无论马向哪个方向走都一样,绳子有多长,它就只能走多远,超不出这个范围。

如果走远了,绳子就会把它拽回来。

我们的一切意念和思想都安住在学处上,根据学处取舍,这叫正念。

第 1 页共1 页。

辨别知见正邪的6条标准

辨别知见正邪的6条标准

辨别知见正邪的6条标准
正知正见就是佛知佛见。

邪知邪见的人,怎能辨别出来?有六种方法:
(1)首先看此人有没有争名争利的心。

在名利上用功夫,又贪财又贪色,贪而无厌。

(2)是不是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自己称赞自己?夸耀自己?
(3)不是抑人扬己?把旁人压低,抬高自己的身份?有这种行为的人,不问可知,一定是邪知邪见的人。

(4)再看此人有求或无求。

以出家人来说,大家都是日中一食,可是有人不守佛制,私自到商店买东西吃。

这个人有了食的欲念,其它的*** ,一定放不下。

可想而知,所做的事情,是为著自己。

总之,凡是为己,就是有所求。

(5)然后再看此人是不是有自私心和自利心?
(6)看他是不是爱打妄语?如果有的话,就是邪知邪见的人,毫无问题。

由这六个条件,来证明此人是正知正见?还是邪知邪见?一言以蔽之,一切专为自己作打算,就是邪知邪见的人。

一切为大众谋幸福,就是正知正见的人。

这六个条件,要有智慧的择法眼,才能辨别清楚。

由定发出智慧,有了智慧之后,便相信真理。

合乎真理者就往前修;不合真理者,无论是谁说的,也不要相信。

所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要盲从,不要盲修瞎炼,否则不但得不到益处,反而受其害。

浅谈:正知、正见、正思维

浅谈:正知、正见、正思维

浅谈:正知、正见、正思维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我们讲到过立意的根本,什么样的立意叫好的立意?一句话,就是:正知、正见、正思维。

通俗地说,就是看问题要积极向上、要正面。

有一句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春天来了,百花好;秋天来了,月亮明;夏天到了,有凉风;冬天来了,赏雪景。

不管什么季节,都有好看的、好听的,往正面的看,朝积极的去想,这是正知、正见、正思维。

决不能爱上层楼,无语怨东风。

无病呻吟,没病找病,都不是好的立意,也不是好的“朝向”。

春天来了,天啊,好大的风沙,不好玩;秋天来了,多凋零、多肃杀啊,不好玩;夏天来了,苍蝇多、蚊虫咬,不好玩;冬天来了,天寒地动,手脚发麻,不好玩。

这都是负思维,不能这样立意。

春夏秋冬没惹你,只有你去惹春夏秋冬。

你怨也好、骂也好、怪也好、怒也好,四季依然常在。

一生活中的正知、正见、正思维《论语》里有句话,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如果说钱就是道的话,那么钱本身是不存在好坏的。

钱没惹你,你骂钱也好,夸钱也好,都是无趣的,只有人能消费钱。

心善之人花钱,就花得开心、花得有趣、花得有意义;心恶之人花钱,就花得不好、花得作恶、花得无意义,会花出坏事。

所以,从这个意思上来讲,只有人能消费钱,而钱消费不了人。

当钱消费人的时候,这苦恼就来了。

所以,我们不要让钱来消费我们,我们要消费钱。

但消费钱的时候,要正面地去消费,正知、正见地去消费,不能把钱用在不好的地方。

假如把钱用在了不好的地方,就是钱反过来在消费你。

同样的道理,如果把生活比成道,我们要去正面地消费生活,不能负面地消费生活。

生活是“道”,不能“弘人”,只有人去“弘”所谓的生活。

如果不能持有正知、正见、正思维,而是去骂生活、怪生活、怨生活,那说明我们让生活消费了。

所以,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要拿别人的生活来过,养好自己的孩子,不要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来养;不攀比、不分别,这才是生活的“向”,才是定位,才是正知、正见、正思维的生活。

三十七道品全文白话解

三十七道品全文白话解

三十七道品全文白话解引言三十七道品是佛教经典《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分,它是由佛陀为了教导众生而讲述的道德品行准则。

这37个品目覆盖了佛教律法的核心内容,是佛教徒修行道路上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以白话解释的方式,对三十七道品进行详细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教义。

什么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七边品”,是佛教教义中的一部分,是菩提道的修行准则和指导。

它包含了三个主要的品目:福德品、清净品和解脱品,共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戒律和道德原则。

每个品目中又包含了若干个具体的品行,总计37个。

这些品行通过修行的实践,能够帮助我们养成美好的品德,培养慈悲心和智慧,最终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地。

福德品:修福修德福德品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一个品目,它包含了若干个道德准则,帮助我们修福修德。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品行:1. 孝顺父母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佛教教义中的重要要求。

我们应该尊敬父母,孝顺父母,在他们年老体弱的时候尽力照顾他们。

2. 慈爱众生慈爱众生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也是培养自己慈悲心的重要方式。

我们应该以慈爱的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疾苦,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3. 忍辱宽容忍辱宽容是修行中的重要功课,它要求我们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能够保持冷静和宽容的心态,不因他人的冒犯而动怒。

4. 善待动植物佛教强调生命平等,动植物和人类一样拥有生命。

我们应该善待动植物,不伤害它们,保护生态环境。

清净品:净化心灵清净品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二个品目,它帮助我们净化心灵,摆脱贪欲和烦恼的束缚。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品行:1. 舍离贪欲贪欲是导致人们苦恼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应该舍离贪欲,不贪图名利和物质,以修行的境地为目标。

2. 正念清净正念是佛家修心的关键,它要求我们保持对自己内心的觉察和觉悟,时刻保持正净的心态。

3. 不妄语不妄语是言语修行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我们言行一致,不说谎、不夸大事实、不诽谤他人。

只有不妄语才能保持清净的心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叫正知正见?以什么为标准所谓正知正见,即远离一切迷妄颠倒的邪知邪见。

例如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都是颠到。

以转迷为觉,了生脱死,离苦得乐,趋向菩提为目的。

便是正知正见。

以“三法印”、“一实相印”为标准,便是正知正见。

三法印,即是诸行无常(anityq4 sarva-sa/skqrq4)、诸法无我(nirqtmqna4 sarva-dharmq4)、涅槃寂静(1anta/nirvqzam),是三项根本的佛法,并可依此三项义理的原则,用以印证各种说法之是否正确,故称为“三法印”。

三法印在佛教思想体系中极其牵绵广远,在《阿含经》中佛陀经常宣说无常、苦、无我的正法[2];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在当时号称佛学的百科全书[3],对佛学的名相及佛法义理的内涵都有详细的解说及深入的辨析,其中对三法印进行了十分全面的诠释,并且对三法印与一法印之间的同异进行了辨析。

从对三法印的现代诠释来说,首先应推印顺法师,他在《佛法概论》中揭示三法印是“三大理性的统一”[4],三法印具有真实性、实践性及“从无我贯彻一切”的统一性。

同时,印顺法师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一文中[5],以三法印为佛教研究法的原则,认为三法印是佛法的根本原则、普遍法则与最高法则。

印顺法师将三法印视为研究佛法的根本核心,也进一步说明了印顺法师的思想体系。

三法印是佛法的根本法则、普遍法则,也可说是最高法则,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来衡量。

印顺法师说:“法是普遍的必然性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证实为究竟正确的;依此三者来印证是佛法,所以称为法印”。

只有合乎三法印的道理才是佛法。

如《大智度论》中说:“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

《杂阿含经》对三法印只不过一种类似的说法,并且这句话在相应的巴利语系经典中并没有见到。

在《大智度论》中才明确提出三法印的概念,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说: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

所以,三法印即是诸行无常(anityq4 sarva-sa/skqrq4)、诸法无我(nirqtmqna4 sarva-dharmq4)、涅槃寂静(1anta/nirvqzam)。

这三法为什么称为印呢?印是楷写义,是真实故,一切论者不能改移,不能破坏;这真实义理,楷定一切法,所以名印。

《大智度论》中说:一切有为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寂灭涅槃,是佛法义。

是三印,一切论议师所不能坏,虽种种多有所说,亦无能转诸法性者,如冷相无能转令热,诸法性不可坏。

假使人能伤虚空,是诸法印如法不可坏。

三法印是法性,即是客观性,自然如此,无论佛出世不出世,都是如此,所以能称为印。

1、诸行无常印佛教根据缘起原理,认为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

“行”是造作迁流义,指一切的有为法。

有为法有生、异、灭三相(或加住为四相)相应,为生异灭三相作为,刹那不停地在迁流变动,所以说为行。

如《大智度论》中说:行者知三界皆是有为生灭作法,先有今无,今有后无,念念生灭,相续相似生故。

可得见知,如流水、灯焰、长风,相似相续,故人以为一。

众生于无常法中常颠倒故,谓去者是常住,是名一切作法无常印。

[16]“常”是恒时固实不变义,无常就说明诸有为法上没有这种固实不变性,所以无常,即是否定一切常义。

对于“无常”,佛经上提到有:一、刹那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刹那之间,有生、住、异、灭的变化;二、相续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在一期相续上有生、住、异、灭的四相。

佛教不仅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还认为有其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四个连续相承的阶段或呈现为四种相状,称为“四相迁流”,即生、住、异、灭。

一种事物和现象的生起称为“生”,形成后有其相对稳定性称为“住”,在相对稳定中又无时不在变异称为“异”,事物或现象在不断变异中消灭称为“灭”。

任何事物和现象在一刹那中都具有四相迁流。

但有时又将无常分为:一、众生无常,指人生是无常的,也有生、住、异、灭四相,表现为生、老、病、死。

二、世界无常,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变迁中,最后归于消灭。

三、诸念无常,指人们思维概念都是瞬息万变的,即念念生灭。

佛教的无常学说主要是反对当时婆罗门教主张宇宙的最高主宰是永恒常住的理论而提出的。

因为一切有为法的存在,当体就是因缘和合而有的生灭法,无论是物质的色法,还是精神的心法,都是刹那迁流相续的显现,所以总说它为诸行无常。

但是,众生却在主现妄情意识上执以为常的,如来为了破除众生这种错误的妄执,就有为法现实事变的规律,说明它是变的,无常的。

因此,以诸行无常一印印定一切有为法相,使众生听闻了这一法印,从实执的迷网中解脱出来,对于无常的三界业果不生贪著,而发起出离生死趣求解脱的向上心。

2、诸法无我印一切法的显现,都是因缘和合而有,这是诸法存在的规律。

净法是清净因缘和合的组成,染法是杂染因缘和合的组成,染净法中,无论是色法,还是心心所等法,都没有实性的可以主宰自在的我体。

如《大智度论》中说:一切法无我,诸法内无主无作者,无知、无见、无生者、无造业者,一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我相不可得故,如破我品中说,是名无我印。

3、涅槃寂静印涅槃翻为寂灭,它的含义很广,这里是指由智慧的简择力而证得择灭无为,体相寂静,为永久安稳、净妙无扰的境界。

如《大智度论》中说:寂灭者是涅槃,三毒三衰火灭故,名寂灭印……一切作法无常,则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说无我破内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名寂灭涅槃.众生内迷于我,外迷于境,于我不知空,于境不知无常,因而起惑造业,流转生死,招来虚妄幻化的生老病死,忧喜悲欢等种种的扰恼乱动。

由于听闻了第一法印,了知无常的道理;听闻了第二法印,了知我相本空,如是我爱执不起,则内无我相。

《杂阿含经》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

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22]外被不境界所扰,我空慧起,三毒永尽,解脱了生死轮回的苦恼动乱,而证得寂静安宁的涅槃,唯这涅槃才是真正究竟寂静无扰的境界,所以说涅槃寂静。

(二)三法印与一法印的关系一法印就是大乘一实相印,就是诸法圆满真实的理体,离言诠,绝对待,平等一如,无二无别,远离一切虚妄的无相之相。

如《思益梵天所问经》中说:“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

[23]实相是诸佛自内亲证的圆满究竟的真理,是诸法本具的真实相,如来欲令一切有情皆能证会,就如其所证而以种种的名言来显示它,如诸经论中所说的空性、无我、真如、法界、法性、一乘、中道、圆成实、胜义谛等等,名相虽然不同,但无非是显示这诸法平等一味的实相。

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实相离言,如来说空,说有,说真如、法界、菩提、涅槃等名言,都是借权显实的假说言辞,皆非究竟;虽然不是究竟,如果不假借言说显示,又没有更好的方便可以令众生悟入真实相。

所以,以一实相为依,随顺众生的根器,演出无量的教法,说出种种不同的法门,横说竖说,浅说深说,广说略说,都是借方便引导悟入实相。

平常都会说: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

虽然似乎如此,实际上不然。

《阿含经》与声闻学者确实多说三法印,大乘经与大乘学者也确实多说一法印,但是实际上三法印是三乘人的共修法门。

因为三乘人都必须观修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理观,才能发起出离生死的向上心,乃至于知无常的缘故而发起救度一切有情的菩提心,以期成佛证得圆满的无住大般涅槃。

所以,大乘的一实相印,也是三法的究竟所依,三法印无非是依一实相印的三方面分别的解释而已,所以三法印与一法印,并不相违。

如《大智度论》中说:问曰:佛说声闻法有四种实,摩诃衍中有一实,今何以故说三实?答曰: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

无常即是苦谛、集谛、道谛说,无我则一切法说,寂灭涅槃即是尽谛。

复次,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著,无相不著故,即是寂灭涅槃。

[24]佛法本无大小,佛法的真理并没有什么两样。

无常、无我、寂灭,从缘起法相说,是可以差别的。

竖观诸法的延续性,念念生灭的变异,称为无常;横观诸法的相互依存,彼此相关而没有自体,称为无我。

从无常、无我的观察,离一切戏论,深彻法性寂灭,无累自在,称为涅槃。

如果真能得到无我智,真能体证到涅槃的,从无我智证空寂中,必然通达三法印不外乎同一法性的内容。

如印顺法师说:由于本性空,所以随缘生灭而现为无常相……延续的生灭无常相,如从法性说,无常即有无常性,即事相所以有变异可能的理则。

彼此相依相成,一切是众缘和合的假有,没有自存体。

所以从法性说,无我即有无我性,所以现象是这样的相互依存。

这样,相续的、和合的有情生死,如得无我智,即解脱而证得涅槃。

涅槃的不生不灭,从事相上说,依‘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消散过程而成立。

约法性说,这即是诸法本性,本来如此,一一法本自涅槃。

涅槃无生性,所以能实现涅槃寂灭。

无常性、无我性、无生性,即是同一空性。

会得佛法宗旨,三法印即三解脱门,触处能直入佛陀的正觉。

由于三法印即同一空性的义相,所以真理并无二致。

[25]从以上的论述可知,三法印可贯通为一实相印,三法印是一实相印的三方面分别的解释而已。

三法印与一法印,并不相违背,表现了佛法本无大小,真理是平等一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