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气候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 第二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 第二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人教版)

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南北城市降水季节差异图,概括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说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明确我国地表景观和农业类型的差异。

3.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析图法、活动探究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故事讲述:雨伞批发商的困惑广东一雨伞批发商在当地生意兴隆,为扩大经营范围,该批发商决定把雨伞运往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一带销售,结果大量雨伞滞销,经济损失惨重。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分析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导入新课。

2.展示图片:出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民居景观判断哪些民居分布在东部地区,哪些民居分布在西部地区,说出判断的理由,分析民居特点与降水的关系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降水的空间分布师:课件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观察我国的降水空间分布均匀吗?找出年等降水量线最大和最小的地区分布,并指出其降水量的大小。

生: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东南沿海超过1 600毫米,西北内陆部分地区不足50毫米。

师:在课本P34图2.18中,对200毫米、400毫米、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进行描画,并据此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特征。

生: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师:观察课件图中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与哪一条线大致吻合?生:秦岭-淮河一线。

师:观察课件图,说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在哪儿。

并思考讨论其原因。

生: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回答,相互补充。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评,课件展示其原因。

师:降水特点对民居有什么影响呢?课件展示甘肃夏河县和浙江绍兴的传统民居图片。

生:分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师:对学生的回答简单评价,并简要总结,甘肃所处地区降水少,传统民居屋顶为平顶,利于粮食的晾晒;浙江所处地区降水多,屋顶为斜顶,利于降雨时的及时排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同步课件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 第2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同步课件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 第2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2.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 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降水
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
注动意动观脑察筋
降水量 (毫米)
160
80
0
0 400
20
5
0
0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4.我国降水的地 区分布特点是什么?
从东南沿海向 西北内陆递减
降水
降水空间分布不均
探寻原因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海陆因素(夏季风)
降水东西差异
地形因素(山脉阻挡)
加剧东西差异
纬度因素
东部降水的南北差异
0 400
20
5
0
0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2.800毫米等降水量 线通过__秦____岭、_淮___ 河附近至_青__藏__高原东 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 份的0__℃__等温线大体是 一致的。
降水
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
读图回答

托克逊
降水量 (毫米)
160
80
0
0 400
20
5
0
0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3.年降水量200毫 米以下的地区大多 在 西北内陆地区 。
降水
降水时间分布
北京年降水量极值
读图思考
1.四城市降水的 季节分配均匀 吗?降水集中在 哪个季节?
2.四城市的雨季 长短有何差异?
3.读北京年降水 量极值图,你能 得出什么结论? 对生产生活有何 影响?
降水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
依据气候的干湿 程度,我国可以划分 为湿润地区、半湿润 地区、干旱地区、半 干旱地区。(提示: 干湿程度与降水量和 蒸发量有关)
草原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节天气第 2 课时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授课目的: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解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差别的原因。

3.知道知道我国的主要干湿地区及划分依据。

4.理解不同样的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适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感情目标:使学生懂得就地取材、合理利用资源,令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授课重点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别原因。

授课难点1.有关降水图的解析判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适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2.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授课方法读图解析、观察比较、自主学习与研究学习等为主的授课方法。

授课过程【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别,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这节课,再来学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

明确学习任务并回顾旧知。

两大任务(规律研究):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2.我国降水时间分布规律一、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看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依据阅读等降水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 毫米、 800 毫米、 400 毫米和 2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方?1.16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2.并比较《中国 1 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 2.13)观察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 (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2PPT课件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2PPT课件

作物熟制及品种
一年一熟, 春小麦、马铃薯等
东北和内蒙古大 中温带 部分、新疆北部
1600—3400℃
一年一熟,春小麦、 大豆、玉米、甜菜等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 3400—4500℃ 地区和新疆南部
冬小麦、玉米、甘薯、 花生等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
青藏高原 原因是地势高
(3)与“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相比, 图中等温线分布的走向有何不同?
东部等温线的走向与海岸线大体平行
三、温度带: ⑴积温:≥10℃持续期内日均温之和。
⑵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寒气候区。
暖温带
寒温带 中温带
高原气候区
亚热带
热带
温度带 范围 黑龙江省北部、
寒温带 内蒙古东北部
积温(≥10℃) <1600℃
①湿润地区(>800mm)
②半湿润区(>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③半干旱区<400mm
④干旱地区<200mm
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
干湿状况
年降水量>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分布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 地区东北三省东部 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植被 森林
半湿润 地区
年降水量>400mm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森林 降水量>蒸发量 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 草原
东部雨带的移动规律:
高原东南部
半干旱 地区
年降水量<400mm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降水量<蒸发量 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草原
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 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六、中国的气候特征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候 第2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候 第2课时
冬季盛行从亚欧大陆 内部吹来的偏北风, 寒冷干燥,加剧了我 国北方的严寒,使南
北温差加大。
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海陆因素
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新疆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
量仅5.9毫米
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台 湾的火烧寮,年平均降 水量达6558毫米 我 国年 降中水国年量降水分量的布分布图
我国东西跨 经度大,自 东南向西北, 离海越来越 远,受夏季 风的影响越 来越小,降 水量越来越 少。海陆因 素
季风气候显著: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 海陆因素 地形因素
课堂巩固
C 1.关于我国气候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季风气候显著 B.雨热同期 C.海洋性气候显著 D.气候复杂多样
C 2.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候 第二课时
中国气候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温带大陆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拉亚萨 热带季风气候
中国地域辽阔,地
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 湿地区,使气候具有 复杂多样的特点,我 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 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季风气候的类型齐全
热带季风气候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
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地形因素
高大山地阻挡气流,造成山 地两侧气候差异明显。我国 有很多高大山地,其气温、 降水量的垂直变化造成了山 地气候的垂直变化。青藏高 原海拔高、面积广,形成了 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使我 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海陆因素
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 风、太平洋的东南风, 温暖湿润,带来丰富水 气,雨热同期,形成我 国的雨季。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第2课时)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第2课时)

二、多气象灾害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有: 洪涝、干旱、寒潮、梅雨、
台风、沙尘暴等。
洪涝是中国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 正常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它多出现在降水比较集中的夏、秋季,是中国东部 平原地区的多发灾害之一。
干旱是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 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自然灾害。
中国1月平均气温
冬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冬 季寒冷干燥;
对北方影响大,加剧 冬季南北温差。
凉州词 王之焕(唐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冬季风和夏季风对比的特 征
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西伯利亚、蒙古一带 东部南部的海洋
风向
偏北风
偏南风
特点
6—7月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锋面雨带推移规律(7—8月)
7月、8月华北、东北地区
7—8月
伏旱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锋面雨带推移规律(9—10月)
9—10月
9月南撤到南部沿海地区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夏 季
北 开始 方 迟结


东部地区 雨带推移
华北、东北 7—8月
雨 束早 季 雨季

进 退
长江中下游地区9月
读“青岛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4-5题。
4.如上图,关于青岛气候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气温年较差大约为30℃ B.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有利 C.该气候影响下,天然植被多为常绿阔叶林 D.该气候影响下,河流冬季会结冰
5.青岛的气候类型为( D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粤人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气候》(第二课时)说课设计稿

粤人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气候》(第二课时)说课设计稿

《气候》(第二课时)说课设计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阿城区新华一中的地理教师葛红霞,今天我要向大家展示的课堂实录视频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第二课时,此节课是我参加阿城区组织的金源杯赛课。

我先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我所在的学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学校,但每个班级都有班班通多媒体教室还有白板,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校的教学已进入了网络化时代,加之我校“学、导、练、测”教学模式的实施,如何将白板与新的教学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考试说明的考点融入课堂,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主导为指导,培养小组竞争合作学习意识,构建地理高效课堂,成为我设计的意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读图分析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难点是分析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中,我主要利用彩色导学案、地图、flash动画演示的直观教学法。

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表格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白板课件的作用,有效利用标注、计时器、聚光灯等功能将重点内容突出,利用小组竞争合作突破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展示的课堂实录视频如下:课前准备: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评比打分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准备彩色导学案,便于学生形象直观的读图、析图,化难为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

同学们你们一定见过很多山吧,老师这里有一座神奇的山的图片,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利用白板展示图片)它到底神奇在哪呢?(不同的海拔高度呈现不同的植被景观)这与什么有关呢?我国的气候有什么特征呢?有哪些类型呢?如何分布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学习气候(2)。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气候差异,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进一步理解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之前的学习,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有一定的认识。

但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2.难点:气候形成原因的分析,学生对实例的观察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原因。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特点。

2.讲述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让学生了解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

3.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观察实例,理解气候形成的原因。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气候差异的理解和看法。

5.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我国东西部气候差异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
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
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原因
温故知新:
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

2.温度带填图。

3.回顾特殊分界线──秦岭─淮河。

承转过渡:上节课给大家留了思考题,这些植被都对应哪个点呢?(移动图片到对应点)那大家说这些植被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降水,好咱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我国的降水情况。

提问引入:咱们先来看看几个城市的降水情况。

根据几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同学们觉着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不同:从降水量上看有多有少;相同点:变化趋势相同,夏季多雨。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不同地方降水量差异很大,且时间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国的降水会集中在夏季呢?
读图分析(降水的时间分布):
1.降水集中在夏季
出示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和对比表格
问:大家能否根据这组资料来解释下这一问题?(一边分析,一边完成表格。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和季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我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海陆性质差异明显,因此每年夏季我国盛
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

来自
大洋的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

而每年冬季,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东北季风,寒冷干燥,使我国降温减湿。

所以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承转过渡:咱们再来看这几个城市的降水,虽然降水都集中在夏季,但是具体持续的时间又不太一样,各地降水量超过100mm的月份明显不一致,能据此总结出雨季分布规律吗?──越向北雨季越短。

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和季风有分不开的关系。

2.东部雨带的推移
演示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
冬季我国大陆一直被冷空气控制,到五月夏季风开始从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冷暖气流相遇,这时就会发生一件神奇的事情──锋面雨(转PPT)──因此随着南部暖气团势利的逐渐加强,我国东南地区自五月起就进入到了雨季。

随后,暖气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夏季风向北推移。

六月,夏季风北上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雨带随之向北扩大,此时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长江中下游徘徊,于是形成了细雨绵绵的梅雨季节。

之后,夏季风继续北上,七八月到达华北、东北地区,全国降水达到最多,而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处于下沉暖气流的控制之下,出现了伏旱天气。

进入九月,冷气团势力增强,暖气团势力减弱,夏季风迅速撤回到南部沿海地区,10月,彻底退出我国,我国雨季结束。

归纳总结: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示意图
承转过渡: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我国降水不仅存在着季节的变化,年际之间的降水分布,也很不稳定。

3.降水的年际变化
简述年际变化概念
出示我国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

标注降水量最高和最低年份,分析这两年可能的夏季风进退情况。

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降水量大;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降水量小。

承转过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夏季风,也看到了季风对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影响,那在这样夏季风的影响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又会是怎样的呢?大家能推测一下吗?──东南多西北少。

实际是不是这样,咱们来印证一下。

读图分析(降水的时间分布):
出示我国年降水量动态分布图,依次展示1600mm,800mm,400mm,200mm,50mm的区域和界限,学生总结降水分布规律。

──因夏季风的影响,在夏季风从东南进入西北内陆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断受到山脉的阻挡,因此影响越来越小,所以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承转过渡:由此我们再次印证了我国不同地区降水情况不同,根据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少和蒸发的情况,把全国划分成不同的干湿地带。

概念解析:
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我国共分为四类干湿地区,分别是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对照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将各地区和其降水量范围连起来。

读图判断: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不同会影响到植被的种类和农业的类型,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四幅景观图,分别属于哪个干湿地区?
湿润区──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

半湿润区──植被以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为主,耕地大多是旱地。

半干旱区──以温带草原为主,是我国重要牧区。

干旱区──远离海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广布。

课后延伸:大家再看一下几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有没有哪个你觉着特别熟悉的?──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此线都是哪些分界线?有怎样的地理意义?此线南北又有怎样的不同?请大家课后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