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指导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过程与方法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教师出示放大镜,询问学生知道放大镜是什么。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观察生物、实验中观察花、昆虫等,还可以用于助视、电子产品检验、邮票鉴定、珠宝鉴定、指纹毛发纤维观察等。

4、让学生举例使用领域,填写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教师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学生选择一小块面积,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记录新发现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教师归纳: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清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教师讲解放大镜的特点:是一种凸透镜,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老师介绍放大镜的作用,让学生找物品来试着放大。

他们发现圆柱形和球形的以及水滴都有放大的效果。

老师解释了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都具有中间凸起和透明的特点,因此放大镜也被称为“凸透”镜。

学生们也发现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介绍了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意义。

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活动情况,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探究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探究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探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所使用的各种仪器也越来越复杂,其中光学仪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为光学仪器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探究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本文将针对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就如何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探究作详细介绍。

1.实验名称:利用放大镜观察小虫子2.实验目的:通过利用放大镜观察小虫子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虫子的结构,并且探究放大镜的原理。

3.实验归纳:本实验的探究对于从积极主动动手制造、摸索中产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让学生自行制作放大镜,并观察小虫子,可以训练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并使他们体会到制造工具的快乐。

4.实验具体步骤:第一步:先让学生制作放大镜,并了解放大镜的原理是什么。

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例如:纸、盒子、泡沫板、水等等。

随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自己的放大镜。

学生制作完放大镜后,让他们观察自己的手指,体验一下放大镜的作用。

第二步:放大镜的原理是利用光线的反射,通过一个凸透镜使光线聚焦到一点上,从而形成放大镜的效果。

老师可以适当地讲解光学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放大镜的原理。

第三步:观察小虫子。

老师可以在学校附近的花坛或其他校园周围环境找一些小虫子,比如蚂蚁、蜗牛、蝌蚪等等,让学生选择并采集。

学生采集小虫子后,可以放置在小试管或其他类似的容器中。

接着,让学生把放大镜对准小虫子,并观察小虫子自身的细节和结构。

第四步:观察小虫子后,让学生小组分享他们观察到的事实,并询问他们对于小虫子的结构和功能的看法和疑问。

老师可以就学生观察到的知识点进行回答,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维活动。

5.实验效果:通过制作放大镜,让学生掌握了光学原理,鼓励他们动手实验,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观察小虫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虫子的结构和功能,加深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认识。

同时,这个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好奇心,在自觉进行现象观察的同时,通过思考和研究他们所观察到的事物,开启了他们对于科学的思维活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学过程】一、显微镜的发展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二、做个简易显微镜1、怎样放得更大?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2、我们自制显微镜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

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过程与方法: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一、谈话导入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

实验小学2022-2023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1《太阳系大家庭》教案

实验小学2022-2023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1《太阳系大家庭》教案

实验小学电子备课教学设计学科数学年级六课题 3.1太阳系大家庭课时共(7)课时第(1)课时一次备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师审批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

2.能够根据资料提炼太阳系的相关信息。

3.认识到在讨论交流中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对于丰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的教学重点通过资料了解太阳系中太阳的特点和其他天体。

教学难点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比较,修正、完善自己原有的太阳系知识。

教学准备太阳系的基本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辅助资源设计意图检测导入(5)分一、聚焦1.引入: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并描述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和主要特点。

2.提问:你们还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3.揭题:看样子,太阳系中还有很多天体等待我们去了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太阳系大家庭”。

(板书:太阳系大家庭)观看视频。

PPT通过回顾日、地、月三者的运动关系和主要特点,唤起学生对于太阳系这个系统的原有认知。

导学探究(20)分探索一:我们知道的太阳系1.过渡: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自己知道的太阳系中的天体,那么请大家结合自己了解的有关这些天体的知识,把它们添加到我们刚刚画的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图上。

2.提问:在绘制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按要求完成活动帮助卡。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PPT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运行轨道之间的小行星集中区域,呈环带状。

导学探究(20)分探索二:了解太阳1.过渡:我们已经通过画图展示了太阳系的大致结构,太阳作为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同学们对它了解多少呢?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资料,提取信息,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探索三: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1.过渡:在太阳系中,有一些天体可以直接观察到。

还有一些比较小或者比较远的天体,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才能更好地观察。

大家知道太阳系中的这些天体都属于什么类型?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2 季节的形成与变化2. 生物的多样性2.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保护3. 光与视觉3.1 光的传播与反射3.2 眼睛的结构与视觉形成4. 能量转化与守恒4.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4.2 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掌握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掌握光与视觉的原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现象以及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4.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光的反射与视觉形成、能量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光的传播与反射、能量的来源与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季节变化图、生物标本、放大镜、光源、能量转化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中的季节变化,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的变化,记录下来。

讨论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举例说明。

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通过观察标本进行分类。

讲解光的传播与反射,进行实验观察。

解释能量转化与守恒,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学生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与记录。

学生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现象。

学生设计能量转化实验,验证能量守恒。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自转: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公转:地球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2.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3.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全)

六年级【2 】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空造就皿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有锈点
清水里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有锈点锈面增大锈面又大
食盐水里无变化有锈点有锈点锈面增大锈面占半几乎全锈
结论:我以为在有水有空气的情况里,铁钉要生锈,越是腐化性强的,铁钉生锈越快.
指点教师:评定等级:★优良☆优越□合格
○待改良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黉舍年级六年级试验者
时光2016.05.11 试验名称建一个“星座”模子
试验器材:硬纸板.尼龙线.橡皮泥.直尺.铰剪.投影仪及屏幕
我的猜测:构成星座的各个星星,大小不一,没有接洽,看到的星座只是在地球上不雅察的外形
步骤:1.在边长50厘米的正方形硬纸板上,按图打上7个小孔【图一】
2.在1~7号小孔上,分别挂上15cm.12cm.15cm.17cm.27cm.
27cm.14cm长的细线,并在细线下端挂上雷同大小的橡皮泥小球【图二】
图一图二
3.用投影机的光从侧面照耀它们,不雅察记载小球在屏幕上的影子
不雅察到的现象:会看到形成的影子是我们在地球上不雅察到的“北斗星”
的外形;从不同的侧面照耀,形成的影子会不同;在其它星球上不雅察
“北斗七星”,构成的图形就会不同.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1—4单元实验操作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1—4单元实验操作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1—4单元实验操作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实验操作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实验器材:显微镜、池塘水、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实验过程:1、制作装片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3)在池塘水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4)轻轻盖上盖玻片;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2、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1.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2.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清楚的物体影像;3.辨别是否是生物;实验结论:水中有微生物。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实验操作一:白糖的加热实验实验材料:汤匙、蜡烛、火柴、糖实验过程:1、取一小匙白糖用蜡烛加热;2、白色固体颗粒白糖先化成液体白糖;3、继续加热颜色逐渐加深,直至炭化,闻到焦味,甚至燃烧;实验结论:白糖加热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然后发生了化学变化。

实验操作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实验材料:小苏打、白蜡、玻璃杯、小勺、木条、火柴、蜡烛实验过程:(1)、取一只玻璃杯,倒入(3)匙醋,然后小心地倒入(1)匙小苏打;我们会听到(嗤嗤的响声),看到( 冒气泡),说明(有气体产生);(2)、盖上一块玻璃片;用手触摸玻璃壁外壁,感觉(有点凉);(3)、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看到(火焰熄灭);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会看到(蜡烛的火焰熄灭),说明产生的气体可以(灭火);(4)、杯中的液体是(醋酸钠);实验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实验操作三:铁生锈实验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钉在木板中的部分没有生锈;实验材料:3个盘子、3枚铁钉、水、菜油;实验方法:1、用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菜油;2、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实验现象:铁钉在空盘子中有点生锈,在油盘子中没有变化,在水盘子中锈更多;实验结论: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原因分析:空气中有水分,水中也有空气,铁钉在空盘子和水盘子中都生锈了,所以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全册实验索引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全册实验索引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全册实验索引第一单元:我们的健康
1. 实验一:观察不同食物的颜色
通过观察不同食物的颜色,了解食物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 实验二:测试水果和蔬菜的酸碱度
使用酸碱试纸测试水果和蔬菜的酸碱度,了解对身体健康有益的食物。

3. 实验三:观察空气中的污染物
使用空气质量测试仪观察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探究身体健康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单元:力与运动
1. 实验一:比较不同物体的摩擦力
通过比较不同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速度,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实验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
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探究力和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3. 实验三:观察杠杆的原理
通过观察杠杆的运动,了解杠杆原理对力的作用。

第三单元:光的传播
1. 实验一:观察光的传播
使用灯泡和凹透镜观察光的传播方式和路径,了解折射和反射
对光的影响。

2. 实验二:观察光的颜色
通过观察棱镜将光分解出不同颜色的光谱,了解光的颜色与频
率的关系。

3. 实验三:观察光的阻隔
使用不同材料的板块观察光的穿透和阻隔性质,了解不同材料
对光的影响。

...
(继续编写其他单元实验的介绍和索引)
请参考以上索引, 找到你需要的实验内容并翻阅相应的章节以了解更多详情。

> 注意:本索引仅提供实验的简要介绍,详细步骤和实验要点请参考实验所在章节的教材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指导(四十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经常用放大镜,但是不一定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

课文资料中,提示了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观察方法一: 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移动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方法二: 放大镜尽量靠近眼睛。

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自制放大镜的方法:(1)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碗等,这些圆柱形和球形的无色、无纹路和花纹的透明器皿装上水有放大的功能;(2)塑料袋装水后也能起放大作用;(3)凸透镜状或碗状的冰块、水滴有放大作用;(4)透明玻璃球也能放大。

(5)不同倍数的老花眼镜片组合起来可制作显微镜。

(四十三)制作晶体实验目的:指导学生用白糖、食盐、碱面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实验材料:食盐、味精、白糖、碱的晶体玻片各25个,烧杯、滴管、载玻片、放大镜、显微镜各25个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看到。

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指导学生制造晶体的方法可以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减少水分法,也就是把某种溶液风干即使其水分蒸发,使物质重新析出;降低温度,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课本上介绍的制作的方法是蒸发法,即先制作物质的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片上,让其自然蒸发。

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晶体比较小,教科书上还介绍了一种制作比较大的晶体的方法。

用一只大的玻璃杯,多放些水和食盐,直到食盐全部溶解为止。

用漏斗过滤溶液,将过滤后的溶液注人一只清洁的玻璃杯内,在杯中悬吊一根细线,一端拴上一小块食盐晶体浸泡在溶液中,然后静置数天。

在玻璃杯底首先出现了第一批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的晶体,然后把悬在细线上的晶体浸人过滤后的溶液中,晶体会缓慢地生长。

如果在杯中继续倒人饱和食盐溶液,则晶体的生长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

制造晶体的方法就是利用我们学过的方法一蒸发的方法。

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或碱面的溶液,然后用滴管或玻璃棒滴一至二滴在玻片上。

为了蒸发得块,滴后要轻轻晃一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放在通风的地方。

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片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加热时玻片离酒精灯火焰远一些,慢慢烘干。

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用手或器物触摸它。

注意:制作食盐、白糖的晶体,在课堂中是不可行的。

时间比较长,效果不明显。

如果在天气干燥的晴天,一滴浓盐水在玻璃片上出现盐粒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而白糖水经过二个多小时,出现的只是透明的一块,根本看不出晶体的模样。

(四十四)制作简易显微镜实验目的:知道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实验材料: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壁纸刀、胶水或双面胶带、铅笔、橡皮各25份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师讲解制作方法和步骤。

为使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便于调节。

教师可以选用合适的纸筒(和放大镜的镜片直径相当,又达到一定的长度),在一侧纵切一条缝,缝的宽窄和放大镜镜柄的粗细差不多。

然后把放大镜从纸筒的一端放人,柄从缝中伸出,这样放大镜既被纸筒卡住也可以上下移动。

其中的物镜最好在纸筒的底端上边几厘米的地方固定,只移动目镜。

纸筒的长度最好根据凸透镜的焦距来粗略地估算一下。

学生用的透镜一般放大倍数较低,而焦距相对较长,可能在几厘米左右,那么纸筒要有3 ^- 4倍焦距左右的长度。

观察时要注意提醒学生把观察对象放在光线比较强的地方,还可以用手电筒或用镜子反光的方法增加观察对象的亮度。

观察周围的物体,让学生用自制的显微镜去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或青苔、花粉等,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花粉一般都很小很小,教师要选择提供较大的花粉品种让学生观察。

不要局限于课文中提到的物体,还可以观察前面我们曾用放大镜观察过的物体,比如昆虫的翅、眼、触角、足、口器,厥类植物的袍子,等等。

并把观察到的图像和原来用放大镜观察到的进行比较。

相关知识:为什么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呢?(显微镜一般构造、原理)答:用透镜成像的规律来分析、解释:两个凸透镜放大倍数不同,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较小,叫物镜,对着人眼的透镜焦距较大叫目镜。

把物体放在物镜的焦点附近,使物距稍大小焦距,物体在目镜的焦距内生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这个放大的实像通过目镜的折射后进入人眼,人们就会在目镜中看到一个放得更大的正立的虚像。

即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物体的入射光线通过物镜成像后,再经目镜放大。

(四十五)制作洋葱表皮装片实验目的:学习制作洋葱表皮标本。

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镊子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各25份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玻片标本是生物标本的一种。

从保存时间长短分,有临时玻片标本和永久玻片标本。

从制作的方法来分,有切片、装片、涂片和压片等。

切片,是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玻片标本,如椴树茎的永久横切片。

涂片,即用涂布的方法将动、植物中比较疏松的组织均匀地涂布在载玻片上制成的玻片标本,如血涂片。

装片,是用微小的生物或从生物体上撕下、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的玻片标本,如草履虫装片、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压片,是将植物或动物比较疏松的材料,用较小的压力压碎在载玻片上使其成一薄层的一种玻片标本。

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把洋葱鳞茎切成两半,掰下其中一块,注意不要弄掉内表皮;然后在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井”字;用镊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

取到标本后就可以制作显微镜装片,具体方法如下: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 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5.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教科书第13页的资料详细介绍了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和步骤。

简单说来可以概括为这样几步,即: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

相关知识:下面介绍两种人体细胞的制作方法。

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方法:先用凉开水漱口,然后用牙签在口腔的腮壁处轻轻刮一下,牙签上会附着一些上皮细胞。

然后把它轻轻涂在放有一滴清水的载玻片上,搅拌一下,使细胞分散开,再盖上盖玻片。

最后从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染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就做成了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人血涂片的制作方法是:用蘸有'7500酒精的脱脂棉,对将要取血的部位(手指尖)进行消毒,再用消毒的针尖刺破指尖的皮肤,挤出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另取一块载玻片作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后,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推移(两片成30^-45度夹角),推出均匀的血膜,待血膜晾干后即可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如果能给血膜染色观察效果更佳。

如果要制作植物的根、茎、叶的装片,就要把植物的根、茎、叶横切成极薄的薄片。

装片制作方法和洋葱表皮细胞的做法一样。

(四十六)采集、培养微生物观察微生物就要采集或培养微生物。

鱼缸、池塘、溪沟的水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是采集微生物的主要场所。

微生物也可以自己利用干草培养。

教科书第17页的插图介绍的是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的方法。

取一些池塘或鱼缸中的水,倒人装有干草的烧杯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霉点,这些霉点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结集而成,瓶中许多单细胞生物以及其他微生物正是以此为养料大量繁殖。

如果池水中本来就含有草履虫,那么大约10^-14天后干草培养液中就会出现大量同类生物。

其他许多单细胞生物都密布在水面之下或者干草之间。

过1-}- 2周微生物就可以大量繁殖出来。

注意事项:本单元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提供水中活着的微生物供学生观察。

因此教师事先要在学校或学校附近的沟渠或池塘里(这些水不太流动、含有较多有机质适合微生物的生长),取一些水亲自调查一下,看看水中是否能看见微生物。

在取水时可多跑几个点,并在瓶上做好标签,回校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哪个水域里含的微生物比较多,就可以作为教学观察材料的取水处。

同时,要记录这样的水中能看见哪些微生物,针对这些微生物,草履虫是一种水中常见的单细胞原生动物,体形较大,是水中微生物的典型观察材料。

采集的方法是:从有机物丰富的池塘、水渠、溪沟中,取水放人试管内。

将试管对着阳光,如看到有白色小点在水里游动,就说明水中可能有草履虫,带回校后再用显微镜观察、确认。

如果要需要自己培养,可将当年或前一年的稻草秆剪成3厘米长的节段,取10克左右,置于1 000毫升的水中煮沸后,再继续煮10^-15分钟,待水凉18^-24小时后,就制成了草履虫培养液。

然后将采集到的草履虫放入培养液中,一星期后,草履虫就会大量繁殖出来。

在培养时要注意:因为草履虫是好气性生物,所以培养器皿的液面上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如长期培养,隔2^-3天就需更换部分培养液,方法是用滴管吸出底部培养液和沉淀物,然后加人等量的新鲜培养液。

还需定期测定培养液的酸碱度,培养液要略带碱性(pH为6. 5 ^-'7. 5 ),如果偏酸,可加质量分数为1%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和。

还要及时进行显微镜检查,如果虫体瘦小、活动迟钝,需要改变培养条件,更换培养液。

如果是短期培养或在无稻草的条件下,可以每隔2^-3天向培养液中滴人1 ^-2滴牛奶液。

草履虫的生殖有两种,其中有性生殖为结合生殖,无性生殖以横裂方式进行。

正常条件下,特别是水温为24 0C-}-2'7 0C时,草履虫每天横二分裂一次。

若用葛芭叶培养液代替稻草培养液,草履虫在良好的条件下,几个小时以后即进行大量横二分裂。

葛芭叶培养液的制作方法:取一克葛芭叶,加100毫升水,煮沸几分钟,冷却后即可使用。

注意,葛芭叶培养也不能放置过久,否则容易变质。

在4份(容积)新鲜葛芭叶培养液中加1份草履虫液,水温保持在24 0C-}-2'7 0C,经过几个小时培养后,用滴管从营养条件良好的草履虫培养液中吸取一些液体,滴一滴在干净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再把制成的装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慢慢移动载玻片,就能看到草履虫分裂。

观察前的制片:观察用的微生物临时装片要在即将观察时制作,这样才能保证微生物是活着的。

先从装有池水或沟水的瓶内,用滴管在靠近水面处吸取水少许,滴在载玻片的中央,再加上盖玻片。

为避免水中活着的微小生物跑来跑去不好观察,可先取少量(几丝)纤维(如脱脂药棉、玉米棒上的毛或干净毛笔上的毛等),交织成网状放在载玻片上,然后再在纤维上滴水,盖上盖玻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