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干扰技术
浅谈雷达干扰与反干扰技术

浅谈雷达⼲扰与反⼲扰技术浅谈雷达⼲扰与抗⼲扰技术近年来,由于电⼦对抗技术的不断进步,⼲扰与抗⼲扰之间的⽃争亦⽇趋激烈。
⾯对⽇益复杂的电⼦⼲扰环境,雷达必须提⾼其抗⼲扰能⼒,才能在现代战争中⽣存,然后才能发挥其正常效能,为战局带来积极影响。
⼀、雷达⼲扰技术1、对雷达实施⼲扰的⽬的和⽅法雷达⼲扰的⽬的是使敌⽅雷达⽆法获得探测、跟踪、定位及识别⽬标的信息,或使有⽤的信息淹没在许多假⽬标中,以致⽆法提取真正的信息。
根据雷达⼯作原理,雷达是通过辐射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标,由⽬标散射回波被雷达接收实现探测⽬标。
因此对雷达实施⼲扰可以从传播空间和⽬标这两处着⼿。
具体来说就是辐射⼲扰信号,反射雷达信号,吸收雷达信号三个⽅⾯。
为了实现对雷达实现有效的⼲扰,⼀般需要满⾜下⾯⼏个条件。
空间上,⼲扰⽅向必须对准雷达,使得雷达能够接收到⼲扰信号。
频域上,⼲扰频率必须覆盖雷达⼯作频率或者和雷达⼯作频点相同。
能量上,⼲扰的能量必须⾜够⼤,使得雷达接收机接收的能量⼤于其最⼩可接收功率(灵敏度)。
极化⽅式上,⼲扰电磁波的极化⽅式应当和雷达接收天线的极化⽅式尽量接近,使得极化损失最⼩。
信号形式上,⼲扰的信号形式应当能够对雷达接收机实施有效⼲扰,增加其信号处理的难度。
2、雷达⼲扰分类雷达⾯临的复杂电⼦⼲扰可分为有意⼲扰和⽆意⼲扰两⼤类,这两者⼜分别包括有源和⽆源⼲扰,具体如下图所⽰。
有意⼲扰⽆意⼲扰有源⼲扰⽆源⼲扰有源⼲扰⽆源⼲扰遮盖性⼲扰欺骗性⼲扰⾃然界的⼈为的欺骗性⼲扰遮盖性⼲扰⾃然界的⼈为的噪声调频⼲扰复合调频⼲扰噪声调相⼲扰随机脉冲⼲扰距离欺骗⼲扰⾓度欺骗⼲扰速度欺骗⼲扰等箔条⾛廊⼲扰箔条区域⼲扰反雷达伪装雷达诱饵宇宙⼲扰雷电⼲扰等⼯业⼲扰友邻⼲扰等鸟群⼲扰等⼈⼯建筑⼲扰地物、⽓象⼲扰{友邻物体⼲扰{{{{{{{{{{{{{{雷达⼲扰⼆、雷达抗⼲扰技术雷达抗⼲扰的主要⽬标是在与敌⽅电⼦⼲扰对抗中保证⼰⽅雷达任务的顺利完成。
雷达抗⼲扰措施可分为两⼤类:(1)技术抗⼲扰措施;(2)战术抗⼲扰措施。
雷达干扰技术中的散射特性分析与改进设计

雷达干扰技术中的散射特性分析与改进设计雷达干扰技术中的散射特性分析与改进设计摘要:雷达干扰技术是一种常见的电磁干扰手段,通过发射干扰信号来干扰雷达系统的正常工作。
其中,散射特性是影响干扰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文针对雷达干扰技术中散射特性的分析与改进设计进行了研究。
首先,介绍了雷达干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随后,探讨了散射特性的影响因素,如目标的形状、材料和尺寸等。
接着,详细讨论了不同散射物体的特性及其在干扰中的应用。
最后,提出了一些改进设计的方法与方向,以提高雷达干扰技术的效果和实用性。
关键词:雷达干扰技术;散射特性分析;改进设计1. 引言雷达干扰技术是一种基于电磁波原理的干扰手段,广泛应用于军事、安全和通信等领域。
在雷达干扰过程中,散射特性直接影响着干扰信号的强度和方向性,从而决定了干扰效果的好坏。
因此,对雷达干扰技术中的散射特性进行分析与改进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 雷达干扰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分类雷达干扰技术是通过发射高能干扰信号来干扰雷达系统的正常工作。
根据干扰信号与雷达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将雷达干扰技术分为干扰源定位干扰、干扰信号伪装干扰和直接干扰三类。
2.1 干扰源定位干扰干扰源定位干扰是通过搜集雷达发射信号的信息,确定雷达系统的位置和参数,从而实现针对性对雷达系统进行干扰。
在此类干扰中,散射特性直接影响着锁定干扰源的效果。
通过分析散射特性,可以选择适宜的干扰源,并确定合理的干扰频率和功率,以最大限度地干扰目标雷达系统。
2.2 干扰信号伪装干扰干扰信号伪装干扰是通过发射与雷达工作频率相同或相邻的信号,使目标雷达误判或混淆目标信息,从而实现对雷达系统的干扰。
在此类干扰中,散射特性对于干扰信号的相位与强度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散射特性,可以优化干扰信号的相位和功率分布,达到最大程度的干扰效果。
2.3 直接干扰直接干扰是通过发射干扰信号直接影响目标雷达系统的接收机,使其无法准确接收目标信号。
在此类干扰中,散射特性对于干扰信号的能量分布和散射方向具有重要影响。
《雷达干扰技术概述》课件

04
雷达干扰技术的发展趋 势
抗干扰能力的提升
抗干扰能力
随着雷达干扰技术的不断发展,抗干扰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趋势。通过采用 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算法,雷达干扰设备能够更好地抵抗各种干扰信号的影 响,确保正常工作。
信号加密技术
为了提高抗干扰能力,雷达干扰设备还采用了信号加密技术。通过加密雷达信 号,可以防止敌方截获和破解,从而更好地保护雷达系统的安全。
案例三:某型雷达干扰技术的反制措施
总结词
反干扰技术
详细描述
针对某型雷达干扰技术,采用特定的反干扰技术和手段,如采用高速跳频、扩频等抗干扰技术,降低 干扰对雷达工作的影响,确保雷达能够正常地探测和跟踪目标。
雷达干扰信号的产生
雷达干扰信号是由干扰源产生的,通常采用特定的频率、波 形和调制方式,以模拟或复制目标雷达信号,从而对目标雷 达进行干扰。
常见的干扰信号类型包括噪声干扰、假目标干扰和欺骗干扰 等,这些干扰信号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产生,如电子管、晶 体管、集成电路等。
雷达干扰信号的传播
01
雷达干扰信号通常通过无线电波 传播,这些波可以在大气中传播 较远的距离,取决于干扰信号的 频率、功率和传播条件。
雷达干扰技术概述
目录
• 雷达干扰技术简介 • 雷达干扰技术原理 • 雷达干扰技术的主要方法 • 雷达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 • 雷达干扰技术的挑战与对策 • 雷达干扰技术案例分析
01
雷达干扰技术简介
雷达干扰技术的定义
雷达干扰技术是指通过特定的设备或 技术手段,向雷达系统发射干扰信号 ,以扰乱雷达的正常工作,使其无法 准确探测和识别目标的技术。
05
雷达干扰技术的挑战与 对策
电磁环境的复杂性
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

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
雷达抗干扰技术是指在雷达探测和测量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手段克服干扰因素对雷达
性能的影响,提高雷达的工作可靠性和准确性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电子战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突破,雷达遭受到的敌方干扰也越来越频繁和复杂。
雷达抗
干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保障雷达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雷达抗干扰技术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干扰源特性研究:对不同类型的干扰源进行特性分析,包括信号频率、脉冲宽度、重复频率、方位角和距离等参数。
通过对干扰源的特性分析,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干扰源采
取相应的抗干扰措施。
2. 干扰信号定位与抑制:对来自干扰源的信号进行波束形成和方位测量,定位干扰
源的方位和距离。
通过定位干扰源,可以采取相应的抑制措施,降低干扰对雷达运行的影响。
3. 波形设计与优化:针对不同类型的干扰信号,通过设计特定的波形,使得雷达系
统可以更好地控制和抑制干扰信号。
波形设计与优化是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
4. 滤波与信号处理:采用滤波和信号处理技术,对雷达接收的信号进行去除干扰、
增强目标信号等处理,提高雷达探测目标的能力。
5. 仿真与实验验证: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实际实验验证,对不同的抗干扰技术进行评
估和比较。
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可以优化抗干扰技术的参数设置和算法效果,提高雷达的
工作性能。
雷达抗干扰技术的研究存在一些挑战和难题,包括干扰源参数估计的准确性、干扰抑
制的效果评估和算法的实时性等问题。
在雷达抗干扰技术的研究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提出新的算法和方法,以适应日益复杂和智能化的干扰环境。
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

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雷达抗干扰技术是指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以提高雷达系统的工作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这些干扰包括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如天气干扰、电磁干扰、多径干扰等。
在雷达运行过程中,干扰对雷达系统的性能和输出结果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提高雷达的抗干扰能力对于保障雷达系统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雷达抗干扰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雷达系统的内部干扰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或消除这些干扰。
内部干扰主要是由于雷达系统工作的各个组件之间的互联和耦合所引起的,例如发射脉冲和接收信号之间的交叉干扰、回波信号和杂波信号之间的互相干扰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改进雷达系统的设计和结构,提高各个组件之间的隔离性,并采用合适的滤波和抑制技术来减少干扰。
除了内部干扰以外,雷达系统还需要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干扰。
电磁干扰是其中比较常见和严重的一种干扰形式,包括电磁干扰源、信号竞争干扰和多径干扰等。
针对这些干扰,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很多,如使用高功率发射器来增加雷达系统的信噪比,采用有效的抗多径干扰算法来解决多径干扰问题等。
针对雷达系统的抗干扰技术,还可以引入一些先进的算法和方法。
可以利用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来提高雷达系统对干扰的辨识能力和抑制能力。
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能够自动地识别和追踪干扰源,并对其进行抑制或削弱。
改进雷达系统的波形设计也是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的有效途径。
合理选择合适的波形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雷达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减轻干扰对雷达系统的影响。
在雷达抗干扰技术的研究中,还需要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各种情况和需求。
不同的雷达系统在工作场景和工作频段上存在差异,因此对不同雷达系统的抗干扰技术需求也可能不同。
研究人员需要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来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技术探索,以实现最佳的抗干扰效果。
(以上字数:1012字)。
浅述雷达抗干扰技术新特点与发展方向

浅述雷达抗干扰技术新特点与发展方向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抗干扰技术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雷达抗干扰技术是指在识别雷达信号时,能够有效地抑制外界干扰信号的技术。
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雷达抗干扰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和突破,本文将针对这些新特点和发展方向进行详细介绍。
一、新特点1. 多元化的抗干扰技术针对不同的干扰情况,发展了多种不同的抗干扰技术。
比如,自适应滤波技术可以自动调节滤波器的参数,适应不同的干扰环境;抗多径干扰技术可以通过改变波形的形状来抵抗多径干扰;硬件抗干扰技术则侧重于硬件设计,采用特殊的电路结构实现抗干扰功能。
2. 雷达与通信的融合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雷达与通信技术的融合越来越普遍。
在融合应用中,雷达与通信系统共享天线、信号处理设备等硬件资源,实现雷达和通信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不仅增强了雷达的抗干扰性能,同时也提高了系统的数据传输能力。
3. 开放式平台的普及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现在的雷达系统已经由单一的独立系统,逐渐发展为多样化、开放式的平台。
这种开放式平台除了具备传统雷达的功能外,还具备可更新、可扩展的特点,便于接入其他的应用平台,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实现更加复杂的功能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二、发展方向目前,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雷达抗干扰技术也将向智能化发展。
未来的雷达系统将采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自动进行干扰检测和干扰抑制,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2. 新型波形设计技术新型波形设计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雷达信号的波形形状,来实现抗干扰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较高的抗干扰性能,但也存在一定的成本和复杂度。
随着新型波形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高效、可靠的新型波形设计方案。
网络化的抗干扰技术是一种将多个雷达系统组成一个网络,实现协同抗干扰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多个雷达系统的协作,实现对干扰信号的联合抑制和强化目标信号的检测。
《雷达干扰技术概述》课件

常见的雷达干扰技术
电子干扰
通过电子对抗手段,使雷达系统因受到干扰而无 法继续正常工作,比如发射、接收或处理上的问 题。
电磁脉冲
通过向雷达系统发射高能的电磁脉冲来使其受到 干扰,通信线路或设备等损坏。该技术被广泛用 于对抗反卫星武器。
光干扰
通过向雷达发射红外线、激光等光学信号,干扰 其传输和探测功能,使其误判目标、误报距离、 错误辨识战术等。
反射、散射、折射、 衍射
利用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的 特性,对雷达发射的信号进行 反弹、散射、折射或衍射,使 雷达无法准确识别目标。
冒充、欺骗、干扰、 压制
利用雷达系统缺少有效识别机 制的缺陷,通过冒充、欺骗、 干扰或压制的手段误导、破坏 或使其输出错误信息。
物理和技术手段
包括电磁辐射、红外辐射、音 频干扰、微波干扰、水下声学 干扰、光学干扰等多种干扰手 段。
雷达干扰技术的分类
主动干扰
被动干扰
隐身干扰
通过向雷达系统发送强干扰信号, 使其无法正常接收回波信号,从 而干扰其工作状态。
通过截取并重发雷达回波信号的 方式,使雷达系统误判目标位置、 反应等,从而达到干扰的目的。
利用隐身材料或技术,掩盖自己 的存在,使雷达无法探测到自身, 从而实现干扰的目的。
雷达干扰技术的原理
隐身技术
通过采用特殊材料、机体结构,减少或遮蔽目标 对雷达的反射信号,达到规避干扰的效果。和干 扰技术一起使用,将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伪装。
雷达干扰技术的应用领域
1
军事应用
军事干扰技术是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一环,可应用于情报收集、战役指挥、武器系 统部署等方面。
2
民用应用
除了军事应用,雷达干扰技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车载雷达或雷达速 度表等均存在干扰现象。
雷达抗干扰技术现状及发展探索

雷达抗干扰技术现状及发展探索雷达抗干扰技术是指在雷达工作过程中,对于外部干扰信号进行抑制和消除,从而提高雷达系统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的一项技术。
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干扰越来越严重,对雷达系统性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雷达抗干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雷达抗干扰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进行探索。
首先是雷达抗干扰技术的现状。
当前,雷达抗干扰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硬件抗干扰技术和软件抗干扰技术。
硬件抗干扰技术主要通过改进雷达的接收机和发射机设计,提高抗干扰能力。
采用高速快速开关技术可以减少接收机中的互调干扰;采用自适应增益控制技术可以使接收机在强干扰的情况下自动调整增益。
还可以通过改变雷达天线的指向、天线阵列设计等方式抑制对系统的干扰。
软件抗干扰技术主要通过信号处理算法和数据处理方法来抑制干扰信号。
当前广泛应用的软件抗干扰技术包括:自适应滤波技术、抑制干扰技术和波形设计技术。
自适应滤波技术基于信号处理的理论,对干扰信号进行建模,并通过滤波器进行抑制。
抑制干扰技术主要通过数据处理方法,例如波束形成、多普勒滤波器设计等,实现对干扰的抑制。
波形设计技术通过改变雷达的发射信号特性,使得干扰信号与目标信号在时间、频率、波形形状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性,从而利用波形特性的差异来抑制干扰信号。
其次是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
未来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发展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多波束成形技术的发展。
多波束成形技术可以通过同时发送和接收多个波束信号,实现对多个目标的同时探测和跟踪。
这样可以减少单个波束被干扰的概率,提高雷达的抗干扰能力。
其次是自适应和智能化的抗干扰技术的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将为雷达抗干扰技术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方法和手段。
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干扰信号进行建模和分类,实现对干扰的自动识别和抑制。
最后是软硬件结合的抗干扰技术的研究。
软件抗干扰技术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雷达的抗干扰能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2 4
Gt雷达天线有效面积
Pj干扰机发射功率
Prj Prs
PjG j PtGt
4 j
Gt Gt
Rt 4 Rjj干扰信号对雷达天线极化系数
A=
2 4
Gt雷达天线在干扰方向上的有效面积
Gt雷达天线在干扰方向上的增益
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
干扰方程
自卫时干扰方程
• 当干扰机配置在目标上(目标自卫)时
Rj Rt ,Gt Gt方程可简化为
PjG j
Kj
j
PtGt 4 Rt2
f j fr
或R0
K j PtGt f j 4 j PjGj fr
R0称为干扰机的最小有效干扰距离。
*当f
j
f
时,f r f
j r
值取1。
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
干扰方程
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
干扰方程
5.2.5干扰扇面
• 干扰信号在环视显示器屏幕上打亮的扇形区 域称为干扰扇面。打亮时干扰功率大于接收 机内部噪声一定倍数。
干扰方程
5.2干扰方程 • 干扰方程将干扰机、雷达和目标三者间的空
间和能量关系联系在一起,是干扰机设计的 基础,也是评价干扰效果的依据。 • 功率准则是衡量干扰效果或抗干扰效果的一 种方法。 • 判断干扰是否有效的指标是压制系数。
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
干扰方程
5.2.1基本能量关系 • 探测和跟踪目标时雷达天线主瓣指向目标 • 干扰机天线主瓣指向雷达,干扰信号可能从
宽带干扰方程
• 干扰机带宽比雷达带宽大很多时,干扰机功 率无法全部进入雷达接收机。
干扰机带宽f j > 雷达接收机带宽fr
PjG j PtGt
4 j
Gt Rt4 Gt R j 2
fr f j
Kj
或
PjG j
Kj
j
PtGt 4 (Gt
)
Rj2 Rt 4
f j fr
Gt
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
干扰方程
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
概述
5.1.1对雷达的电子攻击
1非摧毁性行动 • 压制干扰
用人造干扰淹没有用信号
• 欺骗干扰
制造错误虚假信息
2摧毁性行动 • 反辐射武器 • 定向能武器
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
概述
5.1.2雷达干扰分类
• 雷达干扰是指一 切破坏和扰乱敌 方雷达检测己方 目标信息的战术 和技术措施。
• 干扰分类方法很 多,应根据具体 需要综合。
• 压制系数是比较各种干扰信 号样式优劣的重要标准。
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
干扰方程
5.2.3干扰方程 • 有效干扰必须满足
Prj Prs
PjG j PtGt
4 j
Gt Gt
Rt 4 Rj2
Kj
或
PjG j
Kj
j
PtGt 4 (Gt
)
Rj2 Rt 4
Gt
这两个式子称为干扰方程。
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
干扰方程
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
概述
干扰分类方法
• 能量来源:有源(Active),无源(Passive) • 产生途径:有意干扰,无意干扰 • 作用机理:遮盖性干扰,欺骗性干扰 • 空间位置:远距离支援干扰(SOJ, Stand off Jam
ming),随队干扰(ESJ, Escort Jamming) ,自卫 干扰(SSJ, Self Screening Jamming) ,近距离干 扰(SFJ, Stand Forward Jamming)
雷达天线旁瓣进入
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
干扰方程
干扰和目标信号功率比较
• 雷达接收机收到的目标回波信号Prs和干扰信号 Prj
Prs
PtGt A (4 Rt2 )2
PtGt2 2 (4 )3 Rt4
Pt雷达发射功率 Gt雷达天线增益 Rt目标到雷达距离 目标雷达截面
Prj
PjG j
4 Rj2
A j
PjG jGt j 2 (4 )2 Rj2
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
干扰方程
理解干扰区
• 随距离减少目标回波功率按四次方增长,而干扰 功率按二次方增长,故逐渐会从压制区过渡到暴 露区。雷达功率越大,目标雷达截面越大,暴露 半径就越大;想减小暴露半径就要提高干扰机有 效辐射功率,或选择干扰样式降低压制系数。
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
干扰方程
不同距离的干扰效果 • 1,2点在压制区扇面小但不能显示目标 • 3点进入暴露区扇面大但被发现
干扰方程的讨论
• 压制大功率雷达需要大功率干扰机。(有效辐射 功率)
• 雷达天线方向性越好抗干扰能力越强,旁瓣进入 时干扰信号衰减巨大,所以干扰机配置在目标上 最省功率。
• 目标雷达截面越大需要掩护干扰机的功率越大 • 压制系数越大需要干扰功率越大 • 极化损失系数越小,极化损失越严重,需要功率
越大
5.2.2压制系数
• 压制系数指雷达发现概率下降到10%以下时, 接收机输入端所需最小干扰信号与雷达回波 信号功率之比:
K j Pj / Ps |pd 0.1
K j压制系数 Pj干扰功率 Ps目标回波功率 pd发现概率
• 压制系数是常数但决定于干 扰信号调制样式和雷达类型。
• 压制系数越小雷达的抗干扰 性能越差。
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
干扰方程
5.2.4有效干扰区
• 满足干扰方程的空间称为有效干扰区或压制区 • 干扰机的最小有效干扰距离称为暴露半径。球面
既是压制区的边界也是暴露区的边界。
距离R0上,Prj / Prs K j , 干扰机刚能压制住雷达,目标不被发现。 Rt R0时,Prj / Prs K j , 干扰压制住目标回波,称为有效干扰区。 Rt R0时,Prj / Prs K j , 干扰压制住不住目标回波,称为暴露区。 R0也称为雷达的自卫距离,提高Pt和Gt可以增大自卫距离。
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
概述
雷达、目标、干扰机的空间位置关系
• 远距离干扰:远离战区, 安全。 信号强,旁瓣,遮 盖性干扰
• 随队干扰:目标附近,信 号强,主瓣或旁瓣,遮盖 性干扰
• 自卫干扰:目标上,主瓣, 遮盖和欺骗干扰
• 近距离干扰:领先目标, 距离近干扰效果好,不安 全,无人机,遮盖性干扰
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
目标和内容
目标和内容
了解并掌握与雷达干扰技术相关的概念、 原理和方法。 干扰方程 遮盖性干扰 欺骗性干扰 干扰设备 无源干扰
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
概述
5.1概述 雷达对抗就是雷达电子战(EW, electronic w
arfare)。包括 • 电子支援(ES, electronic support) • 电子攻击(EA, electronic attack) • 电子防护(EP, electronic pro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