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三分子的立体构型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三分子的立体构型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三分子的立体构型练习题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一课时)

【案例练习】

1、下列物质中,分子的立体结构与水分子相似的是()

A、CO2

B、H2S

C、PCl3

D、SiCl4

2、下列分子的立体结构,其中属于直线型分子的是()

A、H2O

B、CO2

C、C2H2

D、P4

3、写出你所知道的分子具有以下形状的物质的化学式,并指出它们分子中的键角分别是多少?(1)直线形

(2)平面三角形

(3)三角锥形

(4)正四面体

4、下列分子中,各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上的是()

A、NH3

B、CCl4

C、H2O

D、CH2O

参考答案: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二课时)

【案例练习】

1、下列分子中心原子是sp2杂化的是()

A、PBr3

B、CH4

C、BF3

D、H2O

2、氨气分子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而甲烷是正四面体形,这是因为

A.两种分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不同,NH3为sp2型杂化,而CH4是sp3型杂化

B.NH3分子中N原子形成三个杂化轨道,CH4分子中C原子形成4个杂化轨道

C.NH3分子中有一对未成键的孤对电子,它对成键电子的排斥作用较强

D.氨气分子是极性分子而甲烷是非极性分子

3、用Pauling的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甲烷分子的四面体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原子的四个杂化轨道的能量一样

B、C原子的sp3杂化轨道之间夹角一样

C、C原子的4个价电子分别占据4个sp3杂化轨道

D、C原子有1个sp3杂化轨道由孤对电子占据

4、用VSEPR 理论判断

物质成键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分子或离子的形状

H2O

NH4+

BF3

H3O+

参考答案: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三课时)

【案例练习】

1、在[Cu(NH3)4]2+配离子中NH3与中心离子Cu2+结合的化学键是

A.离子键 B.非极性键 C.极性键 D.配位键

2、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以配位键结合的一种有毒气体是

A.氯气 B.氮气 C.一氧化碳 D.甲烷

3、向盛有硫酸铜水溶液的试管里加入氨水,首先形成难溶物,继续添加氨水,难溶物

溶解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下列对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溶液中不存在任何沉淀,所以反应前后Cu2+的浓度不变。

B.沉淀溶解后,将生成深蓝色的配合离子[Cu(NH3)4] 2+。

C.向反应后的溶液加入乙醇,溶液将会没有发生变化,因为[Cu(NH3)4] 2+不会与乙醇发生反应。

D.在[Cu(NH3)4] 2+离子中,Cu2+给出孤对电子,NH3提供空轨道。

4、下列属于配合物的是()

A、NH4Cl

B、Na2CO3﹒10H2O

C、CuSO4﹒5H2O

D、Co(NH3)6Cl3

参考答案:1D 2C 3B 4D 5B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第一讲坐标系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课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回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能力与与方法: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为了确保宇宙飞船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在按计划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后,安全、准确的返回地球,从火箭升空的时刻开始,需要随时测定飞船在空中的位 置机器运动的轨迹。 情境2: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常常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其中不断变化的背景图案是由看台上座位排列整齐的人群不断翻动手中的一本画布构成的。要出现正确的背景 图案,需要缺点不同的画布所在的位置。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创建坐标系? 二、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 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需要设定一个参照系 1、数轴它使直线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x确定 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上,当取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使平面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确定 3、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中,选择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当取定这三条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三条直线方向,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它使空间上任一点P 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z)确定 三、讲解新课: 1、建立坐标系是为了确定点的位置,因此,在所建的坐标系中应满足: 任意一点都有确定的坐标与其对应;反之,依据一个点的坐标就能确定这个点的位置

选修三分子的立体构型说课稿

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三 第二章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 (第一课时)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 一、设计思想 1.将抽象的理论模型化,化难为简,详略得当,有效教学. 2.创设多层面多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出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与分子立体构型的有机结合和熟练运用。 3.注重学习中所蕴含的化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由四部分内容组成,依次为形形色色的分子、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简介和配位化合物简介,重点介绍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配位化合物。本节教材可用三个课时完成,说课内容为第一课时。 按照新课标要求,在必修2和选修3第二章第一节已介绍共价键知识基础上,本节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对简单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并为学习杂化轨道理论奠定了基础,使学生能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应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模型解释。 (2)会判断常见的简单多原子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分子结构的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 (2)通过探究分子的立体构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高探究分子结构的兴趣,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切身感悟化学学 科的奇妙。 3. 教学重难点 (1)分子的立体构型 (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且相关知识的准确度不够,在教学中需要细致把握。另一方面本节知识属于化学理论教学,与已有知识联系较少,通过设计引导才能

高中数学选修3-1知识点

数学选修1-1知识点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它的逆命题为“若q ,则p ”. 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 ?,则q ?”. 5、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q ?,则p ?”.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7、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8、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对一个命题p 全盘否定,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 若p 是真命题,则p ?必是假命题;若p 是假命题,则p ?必是真命题. 9、短语“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全称量词,用“?”表示. 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 全称命题“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记作“x ?∈M ,()p x ”.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存在量词,用“?”表示.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第一课时)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第一课时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内容标准要求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是新课程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中新增的内容,它建立在共价键的分类、键参数、 电子式的书写等基础知识之上,来预测AB n 型共价分子的立体构型,使学生对已有认知中 “CO 2分子为直线型、H 2 O分子为V型、CH 4 分子为正四面体型”等知识有更深层的认识。 第一节的共价键为其做铺垫,而后面的杂化轨道理论又可以与之相辅相成的共同解决分子立体构型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共价键》的学习,同学们对共价键分类、键参数、电子式的书写等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对“由相同数目的原子组成的分子,其构型有很大差异”的疑问是其学习价层 电子对互斥理论的驱动力。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共价分子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并可运用相关理论和模型进行解释和预测。 2.知道分子的结构可以通过波谱、X-射线衍射等技术进行测定。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难点: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模型;价层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的计算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利用分子的微观图片,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引入】展示教材图片——形形色色的分子。为什么这些分子会有如此的立体构型呢?而同 样是AB 2型分子,为什么CO 2 为直线形,H 2 O为V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价层电子对互 斥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环节二:以NH 3 为例,演示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分子构型的步骤,帮助学生建立理论模型。 【教师活动1】以NH 3 为例,演示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分子构型的步骤:①确定中心原子(分子中原子数少的为中心原子)②确定σ键电子对③确定孤电子对数④确定中心

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

选修三第二章 第2节 分子的立体构型 第2节 分子的立体构型 一、常见分子的空间构型 1.双原子分子都是直线形,如:HCl 、NO 、O 2、N 2 等。 2.三原子分子有直线形,如CO 2、CS 2等;还有“V ”形,如H 2O 、H 2S 、SO 2等。 3.四原子分子有平面三角形,如BF 3、BCl 3、CH 2O 等; 有三角锥形,如NH 3、PH 3等; 也有正四面体,如P 4。 4.五原子分子有正四面体,如CH 4、CCl 4等,也有不规则四面体,如CH 3Cl 、CH 2Cl 2、CHCl 3。 另外乙烯分子和苯分子都是平面形分子。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alance Shell Electron Pair Repulsion Theory )简称VSEPR 适用AD m 型分子 1、理论模型 分子中的价电子对(包括成键电子对和孤电子对),由于相互排斥作用,而趋向尽可能彼此远离以减小斥力,分子尽可能采取对称的空间构型。 2、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断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的一般步骤: (1)确定中心原子A 价层电子对数目 法1.经验总结 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 2 1 (中心离子价电子数+配对原子提供电子总数) 对于AB m 型分子(A 为中心原子,B 为配位原子),计算方法如下: n =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每个配位原子提供的价电子数×m 2 注意:①氧族元素的氧做中心时:价电子数为 6, 如 H 2O ,H 2S ;做配体时:提供电子数为 0,如在 CO 2 中。 ②如果讨论的是离子,则应加上或减去与离子电荷相应的电子数。如PO - 34中P 原子价层电子数5+(0 ×4)+3 = 8;NH +4 中N 原子的价层电子数5+(1×4)-1 = 8。 ③结果为单电子时视作有一个电子对。 例:IF 5 价层电子对数为 21 [7+(5×1)] = 6对 正八面体(初步判断) N H +4 价层电子对数为21 [5+(4×1)-1] = 4对 正四面体 PO - 34 价层电子对数为21[5+(0×4)+3] = 4对 正四面体 NO 2 价层电子对数为2 1 [5+0] = ?→? 对 平面三角形 法2. 确定中心原子A 价层电子对数目-----普遍规则 中心原子A 价层电子对数目=成键电子对数+孤对电子数 (VP = BP + LP ) VP 是价层电子对,BP 是成键电子对(BOND ),LP 是孤对电子对(LONE PAIR ) VP = BP + LP =与中心原子成键的原子数+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LP =配位原子数+LP Lp = 2 1 (中心原子价电子数—配位原子未成对电子数之和) IF 5 Lp =21 [7-(5×1)] = 1 构型由八面体?→? 四方锥 NH +4 Lp =21 [(5-1)-(4×1)] = 0 正四面体 PO - 34 Lp =2 1[(5+3)-(4×2)] = 0 正四面体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优秀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2-1全套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日期: 1.1.1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高中数学选修3-1知识点电子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3-1知 识点

数学选修1-1知识点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它的逆命题为“若q ,则p ”. 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 ?,则q ?”. 5、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q ?,则p ?”. 6、四种命题的真假性: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7、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8、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对一个命题p 全盘否定,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 若p 是真命题,则p ?必是假命题;若p 是假命题,则p ?必是真命题. 9、短语“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全称量词,用“?”表示. 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 全称命题“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记作“x ?∈M ,()p x ”.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存在量词,用“?”表示.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课程教学设计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选修3的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是在必修2已介绍共价键的知识基础上,介绍分子的立体结构。本节内容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但不必讲解太深,能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解释即可。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弱,相关知识的链接不够,在教学中需要细致把握。但另一方面 本节知识属于化学理论教学和已有知识关联度较少,通过设计引导能取得很好教学效果。 三、考纲要求: 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3、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正确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学会分析分子的立体构型 能力培养 1、通过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教学,提升学生化学理论素养。 2、通过探究分子的立体构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 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切 身感悟化学学科的奇妙,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在质疑、体会、反思中提升自身素质。 五、重点难点 1、分子的立体构型 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六、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模型构造,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σ键成键方式“头碰头”,呈轴对称 1.共价键的类型 π键成键方式“肩并肩”,呈镜像对称 2.判断规律 共价单键是σ键, 共价双键中一个是σ键,另一个是π键,

共价三键中一个是σ键,另两个为π键 键能 衡量化学键稳定性 键参数 键长 键角 描述分子的立体结构的重要因素 [板书] 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构型 [提问] 什么是分子的立体构型? [学生回答] 分子的立体构型是指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空间位置关系。 [追问] 双原子分子存在立体结构吗? [过渡] 多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是什么构型呢? [板书]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学生活动] 看大屏幕 1、双原子分子:直线形 O 2 HCl 2、三原子分子立体结构(直线形 CO 2 和 V 形 H 2O ) 3、四原子分子立体结构(直线形 C 2H 2、平面三角形 CH 2O 、三角锥形 NH 3、正四面体 P 4) 4、五原子分子立体结构(最常见的是正四面体 CH 4) 5、其他 [问题导入] 1、 同为三原子分子,CO 2 和 H 2O 分子的空间结构却不同,为什么? 同为四原子分子,CH 2O 与 NH 3 分子的空间结构也不同,为什么? 2、立体结构是由什么决定的? 分子的立体结构如何测得? 并请学生阅读课本 P 37-P 38 二。 [学生阅读得出结论] 分子的立体构型是指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间的排布。 对 ABn 型分子或离子,中心原子 A 的价层电子对(包括σ键电子对和孤电子对)之 间存在斥力,使分子中的原子处于尽可能远的相对位置上,以使彼此之间斥力最小,分子体 系能量最低。由此可知,分子的立体构型是价层电子对互相排斥的结果。 分子或离子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在空间的分布(即含孤对电子的 V SEPR 模型) VSEPR 模型和分子构型的关系。(VSEPR 模型中略去孤电子对即为分子构型)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三分子的立体构型练习题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一课时) 【案例练习】 1、下列物质中,分子的立体结构与水分子相似的是() A、CO2 B、H2S C、PCl3 D、SiCl4 2、下列分子的立体结构,其中属于直线型分子的是() A、H2O B、CO2 C、C2H2 D、P4 3、写出你所知道的分子具有以下形状的物质的化学式,并指出它们分子中的键角分别是多少?(1)直线形 (2)平面三角形 (3)三角锥形 (4)正四面体 4、下列分子中,各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上的是() A、NH3 B、CCl4 C、H2O D、CH2O 参考答案: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二课时) 【案例练习】 1、下列分子中心原子是sp2杂化的是() A、PBr3 B、CH4 C、BF3 D、H2O 2、氨气分子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而甲烷是正四面体形,这是因为 A.两种分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不同,NH3为sp2型杂化,而CH4是sp3型杂化 B.NH3分子中N原子形成三个杂化轨道,CH4分子中C原子形成4个杂化轨道 C.NH3分子中有一对未成键的孤对电子,它对成键电子的排斥作用较强 D.氨气分子是极性分子而甲烷是非极性分子 3、用Pauling的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甲烷分子的四面体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原子的四个杂化轨道的能量一样 B、C原子的sp3杂化轨道之间夹角一样 C、C原子的4个价电子分别占据4个sp3杂化轨道 D、C原子有1个sp3杂化轨道由孤对电子占据 4、用VSEPR 理论判断 物质成键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分子或离子的形状 H2O NH4+ BF3

H3O+ 参考答案: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三课时) 【案例练习】 1、在[Cu(NH3)4]2+配离子中NH3与中心离子Cu2+结合的化学键是 A.离子键 B.非极性键 C.极性键 D.配位键 2、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以配位键结合的一种有毒气体是 A.氯气 B.氮气 C.一氧化碳 D.甲烷 3、向盛有硫酸铜水溶液的试管里加入氨水,首先形成难溶物,继续添加氨水,难溶物 溶解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下列对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溶液中不存在任何沉淀,所以反应前后Cu2+的浓度不变。 B.沉淀溶解后,将生成深蓝色的配合离子[Cu(NH3)4] 2+。 C.向反应后的溶液加入乙醇,溶液将会没有发生变化,因为[Cu(NH3)4] 2+不会与乙醇发生反应。 D.在[Cu(NH3)4] 2+离子中,Cu2+给出孤对电子,NH3提供空轨道。 4、下列属于配合物的是() A、NH4Cl B、Na2CO3﹒10H2O C、CuSO4﹒5H2O D、Co(NH3)6Cl3 参考答案:1D 2C 3B 4D 5B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总结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3、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 “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 4、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5、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例如:若B A ?,则A 是B 的充分条件或B 是A 的必要条件;若A=B ,则A 是B 的充要条件; 6、逻辑联结词:⑴且(and) :命题形式p q ∧;⑵或(or ):命题形式p q ∨; ⑶非(not ):命题形式p ?. 7、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 全称命题p :)(,x p M x ∈?; 全称命题p 的否定?p :)(,x p M x ?∈?。 ⑵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表示;

特称命题p :)(,x p M x ∈?; 特称命题p 的否定?p :)(,x p M x ?∈?; 第二章 圆锥曲线 1、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 12F F )的点的轨迹称为椭圆. 即:|)|2(,2||||2121F F a a MF MF >=+。 这两个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椭圆的焦距. 2、椭圆的几何性质:

高中数学选修4系列1-4-5知识点总结(全套)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 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框图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统计案例。 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高中数学选修哪几本书数学教材顺序

高中数学选修哪几本书数学教材顺序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A版有13本和B版有14本,广州高中理科数学共学习11本书,其中必修5本,选修6本。下面是具体数学选修教材顺序,仅供参考。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选修有几本? A版有13本和B版有14本 数学1- 1 (选修)A版 数学1- 2 (选修)A版 数学2- 1 (选修)A版 数学2- 2 (选修)A版 数学2- 3 (选修)A版 数学3- 1 (选修)A版数学史选讲 数学3- 4 (选修)A版对称与群 数学4- 1 (选修)A版几何证明选讲 数学4- 2 (选修)A版矩阵与变换 数学4- 4 (选修)A版坐标与参数方程 数学4- 5 (选修)A版不等式选讲 数学4- 6 (选修)A版初等数论初步 数学4- 7 (选修)A版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数学1- 1 (选修)B版 数学1- 2 (选修)B版 数学2- 1 (选修)B版 数学2- 2 (选修)B版 数学2- 3 (选修)B版 数学3- 1 (选修)B版对称与群

数学3- 4 (选修)B版数学史选讲 数学4- 1 (选修)B版几何证明选讲 数学4- 2 (选修)B版矩阵与变换 数学4- 4 (选修)B版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数学4- 5 (选修)B版不等式选讲 数学4- 6 (选修)B版 数学4- 7 (选修)B版优选法与实验设计初步 数学4- 9 (选修)B版风险与决策 点击查看:高中理科数学选修学几本书 高中理科数学共学习11本书,其中必修5本,选修6本。必修课本为必修1、2、3、4、5,选修课本为选修2-1,2-2,2-3,4-1(几何证明选讲),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4-5(不等式选讲)。 高考范围为必修1、2、3、4、5,选修课本为选修2-1,2-2,2-3,而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4-5(不等式选讲),三选二,共10本。 就教学进度来说,各个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就我们学校来说,先学习高考考察的主干知识,再学习零散知识,速度由慢到快,深度有难到易,难度自始至终与广东高考理科数学难度相当。 具体来说,高一第一学期刚开学不讲上述11本书的内容,而是对初、高中的知识进行衔接,继续深入探讨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韦达定理,二次根式,因式分解等。接着进入必修1的学习,然后是选修2-2的导数部分。本学期学习的核心是函数与导数。 高一第二学期学习必修5的数列部分,必修4,核心是数列、三角与平面向量。 高二第一学期先学习选修4-1,再学习必修2的立体几何部分,然后是必修2和选修2-1的解析几何部分的直线、圆和椭圆,核心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 高二第二学期继续必修2和选修2-1的解析几何部分的双曲线、抛物线的学习,接着是隶属与解析几何的选修4-4,再学必修5的线形规划部分,再学选修2-3的其余部分(包括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概率与统计),接着完成选修2-2的其余部分(包括定积分、数学归纳法、复数),选修2-1其余部分(包括常见逻辑用语、空间向量),必修5和选修4-5的不等式部分,必修3(算法)等零散知识的学习,结束高中理科数学课程。本学期的主干是解析几何、概率和统计、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实用教案设计

选修三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在此之前学生已在化学2中学习了共价键基础,又在本章第一节“共价键”学习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它们的差别。这都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在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中,首先按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数直间给出了三原子、四原子和五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并配有立体结构模型图。为什么这些分子具有如此的立体结构呢?教科书在本节安排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来判断简单分子和离子的立体结构。在介绍这两个理论时要求比较低,文字叙述比较简洁并配有图示。还设计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内容让学生自主去理解和运用这两个理论。 本节内容在基础结构化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一些典型分子的立体结构,认识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②通过对典型分子立体结构探究过程,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类及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提 高科学探究能力; ③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④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电脑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重点: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难点: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解释分子的立体结构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构建数学立体模型与合作探究”。 ①创设问题情景,让问题推动学生思考。 ②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③利用数学立体模型引导学生发挥其空间想象能力,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并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2.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过了高一时刚进高中对事物的好奇,他们慢慢沉稳下来,对事物有更强的理性思维能力,但空间想象能力发展不足。抓住学生这些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教案全集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教案全集 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 §1.1.1变化率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2.了解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 3.会求函数在某点处附近的平均变化率 教学重点: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函数在某点处附近的平均变化率; 教学难点: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为了描述现实世界中运动、过程等变化着的现象,在数学中引入了函数,随着对函数的研究,产生了微积分,微积分的创立以自然科学中四类问题的处理直接相关: 一、已知物体运动的路程作为时间的函数,求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与加速度等; 二、求曲线的切线; 三、求已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四、求长度、面积、体积和重心等。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研究函数增减、变化快慢、最大(小)值等问题最一般、最有效的工具。 导数研究的问题即变化率问题:研究某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快慢程度. 二.新课讲授 (一)问题提出 问题1 气球膨胀率

我们都吹过气球回忆一下吹气球的过程,可以发现,随着气球内空气容量的增加,气球的半径增加越来越慢.从数学角度,如何描述这种现象呢? ? 气球的体积V (单位:L )与半径r (单位:dm )之间的函数关系是33 4)(r r V π= ? 如果将半径r 表示为体积V 的函数,那么3 43)(π V V r = 分析: 3 43)(π V V r =, ⑴ 当V 从0增加到1时,气球半径增加了)(62.0)0()1(dm r r ≈- 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 )/(62.00 1) 0()1(L dm r r ≈-- ⑵ 当V 从1增加到2时,气球半径增加了)(16.0)1()2(dm r r ≈- 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 )/(16.01 2) 1()2(L dm r r ≈-- 可以看出,随着气球体积逐渐增大,它的平均膨胀率逐渐变小了. 思考:当空气容量从V 1增加到V 2时,气球的平均膨胀率 是多少? 1 212) ()(V V V r V r -- 问题2 高台跳水 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 (单位:m )与起跳后的时间t (单位:s )存在函数关系h (t )= -4.9t 2+6.5t +10.如何用运动员在某些时间段内的平均速v 度粗略地描述其运动状态? 思考计算:5.00≤≤t 和21≤≤t 的平均速度v 在5.00≤≤t 这段时间里,)/(05.405.0) 0()5.0(s m h h v =--= ; 在21≤≤t 这段时间里,)/(2.812) 1()2(s m h h v -=--= 探究:计算运动员在49 65 0≤≤t 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并思考以下问题: ⑴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使静止的吗? ⑵你认为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有什么问题吗?

高中化学选修三《分子的立体构型》试题

高中化学选修三《分子的立体构型》试卷 考查点一 形形色色的分子 1.下列分子的立体构型是正四面体形的是 ( )。 A.CH 4 B.NH 3 C.H 2O D.C 2H 4 解析 氨分子是三角锥形,水是V 形,乙烯是平面形。 答案 A 2.下列分子结构图中,●代表原子序数从1到10的元素的原子实(原子实是原 子除去最外层电子后剩余的部分),小黑点代表未用于形成共价键的最外层电子,短线代表价键。(示例:) 根据各图表示的结构特点,写出该分子的化学式: A , B , C , D 。 解析 将分子结构图中的每条短线转化成两个小黑点,计算出每个原子的最 外层电子数,进而推出元素名称。 答案 NH 3 HCN CO (NH 2)2 BF 3 考查点二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3.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SO 3的分子构型为 ( )。 A.正四面体形 B.V 形 C.三角锥形 D.平面三角形 解析 SO 3中的S 原子孤电子对数=12(6-3×2)=0,只有3对σ键电子 对,

故选D。 答案 D 4.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下列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构型不是三角锥形的 是 ()。 A.PCl3 B.H3O+ C.HCHO D.PH3 解析PCl3分子中P原子的成键电子对数为3,孤对电子对数为1,其电子对的空间构型为四面体形,分子的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同理,H3O+和PH3 分子的成键电子对数和孤对电子对数分别为3和1,分子的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HCHO分子的中心原子中的价电子都用来形成共价键,中心原子周围的原子数为3,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答案 C 考查点三杂化轨道理论 5.在分子中,羰基碳原子与甲基碳原子成键时所采取的杂化方式 分别为()。 A. sp2杂化;sp2杂化 B.sp3杂化;sp3杂化 C.sp2杂化;sp3杂化 D.sp杂化;sp3杂化 解析羰基上的碳原子共形成3个σ键,为sp2杂化,两侧甲基中的碳原子共形成4个σ键,为sp3杂化。 答案 C 6.原子轨道的杂化不但出现在分子中,原子团中同样存在原子轨道的杂化。在SO42-中S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A.sp B.sp2 C.sp3 D.无法判断 解析在SO42-中S原子的孤对电子数为0,与其相连的原子数为4,所以根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教案全套

§1.1平面直角坐标系与伸缩变换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回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2、能力与与方法: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 培养创新意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教学难点: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三、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四、知识链接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研究曲线与方程间的关系? 五、学习过程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某信息中心接到位于正东、正西、正北方向三个观测点的报告:正西、正北两个观测点同时听到一声巨响,正东观测点听到巨响的时间比它们晚了4s。已知各观测点到中心的距离是1020m,试确定

巨响发生的位置(假定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m/s,各观测点均在同一平面上) 问题1: 思考1:问题1:用什么方法描述发生的位置? 思考2:怎样建立直角坐标系才有利于我们解决问题? 问题2:还可以怎样描述点P的位置? B例1.已知△ABC的三边a,b,c满足b2+c2=5a2,BE,CF分别为边AC,CF上的中线,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探究BE与CF的位置关系。 探究:你能建立不同的直角坐标系解决这个问题吗?比较不同的直角坐标系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立直角坐标系应注意什么问题?

小结:选择适当坐标系的一些规则: 如果图形有对称中心,可以选对称中心为坐标原点 如果图形有对称轴,可以选对称轴为坐标轴 使图形上的特殊点尽可能多地在坐标轴上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伸缩变换 思考1:怎样由正弦曲线y=sinx 得到曲线y=sin2x? 坐标压缩变换: 设P(x,y)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保持纵坐标不变,将横 坐标x 缩为原来 1/2,得到点P’(x’,y’).坐标对应关系为: ?????==y y x x ''21通常把上式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压缩变换。 思考2:怎样由正弦曲线y=sinx 得到曲线y=3sinx?写出其坐标变换。 设P(x,y)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保持横坐标x 不变,将纵坐标y 伸长为原来 3倍,得到点P’(x’,y’).坐标对应关系为: ???==y y x x 3' '通常把上式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伸长变换。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三2-3-2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2章第3节第2课时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1·哈尔滨三中高二学段考试)下列事实与氢键有关的是() A.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 B.水结成冰体积膨胀,密度变小 C.CH4、SiH4、GeH4、SnH4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升高 D.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2.NH3、H2S等是极性分子,CO2、BF3、CCl4等是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根据上述实例可推出AB n型分子是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是() A.分子中不能含有氢原子 B.在AB n分子中A的相对原子质量应小于B的相对原子质量 C.在AB n分子中A原子没有孤电子对 D.分子中每个共价键的键长应相等 3.有下列两组命题 A组B组 Ⅰ.H—I键键能大于H—Cl键能Ⅱ.H—I键键能小于H—Cl键能Ⅲ. ①HI比HCl稳定 ②HCl比HI稳定

HI分子间力大于HCl分子间力Ⅳ. HI分子间力小于HCl分子间力③HI沸点比HCl高 ④HI沸点比HCl低 B组命题正确且能用A组命题给以正确解释的是() A.Ⅰ①B.Ⅱ② C.Ⅲ③D.Ⅳ④ 4.下列物质晶体中,同时存在极性键、非极性键和氢键的是() A.CO2B.H2O C.H2O2D.C2H6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主族金属的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 B.稀有气体原子序数越大沸点越高 C.分子间作用力越弱,分子晶体的熔点越低 D.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易失去电子 6.CO2、CH4、BF3都是非极性分子,HF、H2O、NH3都是极性分子,由此推测AB n 型分子是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正确的是() A.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 B.分子中不含有氢原子 C.在AB n中A原子没有孤电子对 D.A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B 7.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二数学选修2-1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二数学选修2-1知识点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它的逆命题为“若q ,则p ”. 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 ?,则q ?”. 5、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q ?,则p ?”. 6、四种命题的真假性: 原命题 逆命题 否命题 逆否命题 真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假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7、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8、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对一个命题p 全盘否定,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 若p 是真命题,则p ?必是假命题;若p 是假命题,则p ?必是真命题. 9、短语“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全称量词,用“?”表示. 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 全称命题“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记作“x ?∈M ,()p x ”.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存在量词,用“?”表示. 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称为特称命题. 特称命题“存在M 中的一个x ,使()p x 成立”,记作“x ?∈M ,()p x ”. 10、全称命题p :x ?∈M ,()p x ,它的否定p ?:x ?∈M ,()p x ?.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 11、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称为椭圆.这两个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椭圆的焦距. 12、椭圆的几何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