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会企业与社会企业家文献综述(DOC 27页)
关于当代西方“社会企业家精神”理论综述.doc

关于当代西方“社会企业家精神”理论综述导读:当代西方“社会企业家精神”理论综述是一篇关于企业家和社会方面的论文应用格式,适用于本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阅读参考借鉴,希望对学生们的论文写作启到帮助。
20世纪后期发达国家特别是北美的经济界与管理界开始提出社会企业家精神的概念.该理论积极倡导21世纪的管理者应当发生根本性的转化,由传统的角色定位转向新的定位社会企业家.社会企业家的目标对象包括企业的企业家、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与公共部门的管理者.一、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特征对社会企业家的具体内涵,不学者从不角度提出了自的见解.Henton等(1997)学者认为社会企业家是能够企业、政府、教育与社会间建立强力生产性联系的新一代领导者.Schulyer( 1998)把社会企业家描述为具有改变社会的胆识且能够借助资金资源实现自身抱负的人们……他们具有有成功企业家的智且怀有对社会变化的强烈愿望.这些对社会企业家不定义的背后是学者们对社会企业家精神内涵的不看法,归纳起来共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从非营利组织的视角来定义社会企业家精神,认为是一种智,即一种能够把企业的管理经营策略与市场运作能力引入到非营利组织、从而使该部门充满管理效率的能力.这种定义方法对非营利组织提供了两种经营管理策略,一是非营利组织以运作规模的营利事业,但前提是必须将营利得应用到社会与公众服务中去,为后者是该机构承担的使命.二是非营利组织以采用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与模式从而提高自身的投入产出比.第二种方法的定义非常宽泛,认为适用于企业的企业家、非营利组织与公共机构的领导者与管理者.该种视角强调企业家解决社会问题的创造力与创新性,而不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带来的社会福利性. 第三种定义方法是分类法,将社会企业家精神概念进行分类加以阐释,Fopson( 2000)认为,建立一个业务合作X络的能力是富有远见性社会企业家的重要标志,即善于寻求合作伙伴与合作关系.除此外,他们还善于对自的远见卓识进行传达与沟通,能够有效地鼓舞员工或合作伙伴的士气.Dees( 1998)确立了衡量社会企业家的五项标准:创造与维护社会价值的使命善于察觉不倦追求完成使命的一切机会积极投入到不断这篇当代西方“社会企业家精神”理论综述论文原创出处:shuoshilunargin-top: 5px;margin-right: 10px;text-align: center;float: left;argin-left: 10px;border: 1px solid #ddd; border-bottom: 2px solid #ddd; position: relative; overfloargin:0 auto;font-size: 12px;color: #666666;">企业家和社会论文应用格式998)对该问题作了生动的总结,社会企业家能够将街道实用主义与专业特长相融合,将远见性的洞察力与实用主义结合起来,且具有强烈的观念.社会企业家是这样的人们他人仅仅看到空旷建筑物、失业人群及毫无价值资源的地方,他们发现的却是珍贵的机会……批判性的思维使社会企业家与‘老人’区别开来.他们让市场为人们工作,能够从联盟X络中汲取力量.他们游刃有余地穿梭于种样的政治与社会观念范式间,游刃有余地穿梭于社会的不门类间.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实践问题西方学者对社会企业家理念的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问题包括对社会企业家的支持社会企业家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社会企业家精神事业的具体实施.社会必须具备合适的机制从而能够对潜的社会企业家进行有效地支持.Cford( 1998)认为,社会企业家只有合适的环境中能产生发展起来,这种环境很大程度上应当由政府与企业部门共创造.社会企业家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训练与社会企业家的界定息息相关.很大程度上,社会企业家精神的不定义决定着不的素质与能力将要传授给人们.果社会企业家精神界定为是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应用到非营利组织中,那培养与训练工作相对较为容易.果界定时强调的是企业家精神,即把社会企业家定义为具有特别创造力与创新性的人们,那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变得复杂与困难,这需要创造合适的土壤与环境以使潜的社会企业家与既存的企业的企业家向着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发展.社会企业家精神事业的实施以不部门间的密切合作为前提.然而,建立实施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不部门间文化与观念的差异.许多学者对企业与非营利组织间的文化碰撞持批判态度,分析了这种文化碰撞的具体表现.其一,McLeod( 1997)认为,许多非营利组织持有对营利活动的消极性态度.国家社会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的总裁Jerr Boschee论述了把资本主义与利润视为社会邪恶的非营利心理症状,认为这种心理症状是社会企业家战略成功实施的最大障碍.其二,文化差异还体现实际行动中.Cannon( 2000)注意到企业缺乏对非营利活动必要的投资(促进员工自我发展的培训、或为了吸引住最的员工而提供额外的福利),而非营利组织缺乏企业的管理手段与方式.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为跨部类的合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反映出企业、非营利组织与公共部门间缺乏最基本的合作平台.此,Cannon( 2000)提出,只有早期的合作计划阶段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考虑,有能保证最终合作的成功.另外,不部门间的合作不仅需要对基本操作程序达成一致协议,而且对谓成功的衡量标准也必须一致起来而后者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从事社会企业活动的组织来讲,必须考虑满足两条最底线的要求是经济利润,一是社会使命.四、对我们的启示虽然国外的社会企业家理论还处刚刚发展的阶段,但不学者从不视角出发对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作出了诸多启发性的见解.这些观点为新世纪的管理者定位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对我国不部门的管理改革提供了现实意义上的参考.1.社会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内容为我国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启发,即积极转变成为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新一代社会企业家而不仅仅是企业的企业家.该理论强调追求利润与利于社会是互不矛盾的活动,这有利于我们的企业家破除二者对立的传统观念,追求利润的过程中谋求必要的社会福利,满足社会需求的时考虑利润.我国的经济转型推动了广大企业的迅速发展,但改革的代价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比明显的收入差距.现国家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这对企业考虑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为企业的企业家向社会企业家定位转变提供了良的环境.2.为非营利组织与公共部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供了启发.公共部门与非营利组织经营管理上以大胆借鉴与应用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将员工的考核与他们的工作绩效挂钩,做到人人都有个市场,人人对市场负责.这种策略有助于改变人浮于事的状况,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3.为本篇关于当代西方“社会企业家精神”理论综述论文范文综合参考评定下度:最新题目企业、公共部门与非营利组织间的密切合作提供了理论的支持.目前三个部类间的合作还只是范围、低层面的,缺乏一个统一的运作平台来促进这些不部门间的全方位合作.应当以社会企业家的新理念为支撑,积极消除这种彼此割据的局面.社会企业家理论将追求利润与社会责任感有机融合一起,为不部门间的合作提供了最为理想的操作平台.。
企业家精神研究文献综述

企业家精神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要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快形成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为此,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思路。
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愈发重要,企业家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已经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企业家精神已成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企业家精神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研究者也发现不同国家或地区以及不同个体企业家精神水平有所不同,企业家精神的个体特质、行业特征、区域差异等因素可以解释企业家精神水平不同的原因。
因此,企业家精神的研究领域逐渐从企业家个人特质层次的研究、单个企业组织层次的研究,扩展到社会层次的研究。
本文对企业家精神领域的文献综述也是按照个人层面企业家精神研究、组织层面企业家精神研究和社会层面企业家精神研究的逻辑顺序展开。
一、企业家内涵研究成功的企业家在驱动经济发展、增长和繁荣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Kirzner,2009)。
因此,关于企业家的讨论从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学科的时候就开始了,但是对于什么是企业家,经济学上还远远没能达成较为一致的认识。
这要么是由于企业家的“非理性”特质与经济学上的理性传统格格不入(Kirzner,1973),要么是因为企业家是一个微妙而难以捉摸的角色,很难给出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Baumol,1990);以至于很难被纳入到标准的经济竞争分析中(Casson,2005)。
但不管怎样,在经济思想史上,还是有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努力理解企业家及其精神,并对企业家的定义、企业家精神内涵等做了重要的论述。
(一)企业家内涵研究简要回顾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企业家主要是一个风险承担者(risk-bearer)。
坎蒂隆(1755)是目前公认的最早提出“企业家”(entrepreneur)这个专业术语的经济学家,他赋予了企业家最初的经济学含义,主要指那些通过承担风险进行生产和交易的群体,但关于企业家为什么愿意去主动承担风险,坎蒂隆并没有给出任何的分析与解释。
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文献概述首先,关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于1970年发表了论文“柠檬市场”,提出了逆向选择这个概念。
他在研究二手车市场时发现,市场内良品与劣品混杂,由于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出现了“劣胜优汰”的现象,被称为逆向选择。
继而,他又以保险市场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保险市场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很难买到医疗保险这一情况,他认为,由于体检成本等原因,投保人要比保险公司更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随着保险费用的增加,购买保险的人群是那些确实需要保险的人,也就是说,随着保费的提高,投保人的健康状况是下降的,到了某一程度,就会出现,不管保费上升到何种程度,保险公司都不愿意去提供保险服务。
同样,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得交易中总有一方会因为获取信息的不完整而对交易缺乏信心,对于商品交易来说,这个成本是昂贵的,但仍然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
以旧车交易市场为例,对于卖主来说,如果他们坚持只卖好车不卖一辆差车,长期如此所建立的声誉就会增强买主的信任,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对于买主而言,同样也可以设置更好的策略将差车排除出他们的选择范围。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另外两个得主Michael Spence和Joseph Stiglitz,则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如何从各种的商品中挑选好的商品。
斯蒂格利茨在1976年对非寿险领域的逆向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在保险市场上,保险人对投保人的状况并不如投保人自身了解,无法区分投保人风险的高低,保险人就会因为担心低价格承保高风险而倾向于索取更高的价格,这样,低风险人群就可能会退出保险市场,只留下高风险人群。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很多经济学家都对医疗保险市场进行了研究,认为医疗保险市场和以往经济学研究的标准竞争市场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参与各方之间存在信息缺乏。
阿罗(1963)在他发表的《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经济学》(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中认为,信息较弱的可获得性导致了较弱的判断力,由此产生了一些不确定性,最终导致失误的判断并作出了错误的选择。
企业社会责任度量方法国外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度量方法国外文献综述[摘要]自20世纪以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一直备受学术界及企业界关注,如何更准确地度量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对国外学者对CSR的度量方法进行分类梳理的基础上,对每一类方法做出评价,并总结出现存度量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的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实证研究;度量方法1 声誉指数法声誉指数法是根据第三方声誉评级对CSR进行度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中。
CEP指数是最早的声誉指数,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
它对纸浆业和造纸业24家公司的污染控制行为进行排名。
这一时期,CSR还没有形成一个框架性的概念,学术界对于CSR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环境保护被认为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表现。
因此,CEP指数在早期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财富声誉评级(Fortune index)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财富》杂志组织专家对“财务稳定性、长期投资价值、资产使用效率、管理质量、创新程度、产品或服务质量、企业人才利用、社区与环境责任”8项声誉指标,按0~10分进行赋分,为各行业表现前十名的公司进行排名。
学者使用Fortune的排名结果表示CSR的履行情况。
KLD指数对各公司在社区关系、雇员关系、环境、产品、女性与少数民族待遇、军队契约、核力量、南非事务参与8个维度上的表现进行评估,分别赋分。
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Waddock和Graves在1997年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探讨。
他们依据专家讨论组的意见,对KLD各个方面赋予不同的权重,将各个分数按权重加总作为CSR的总分。
另外还有CEP指数、CSID指数(Makni,2009)、Milton Moskowitz评级(Sturdivant和Ginter,1977;Cochran和Wood,1984)等。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国外, 社会, 责任, 企业, 研究相关词条:国外, 社会, 责任, 企业, 研究摘要:我国企业在经济转型时期所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激发了国内学术界与企业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探讨的浓厚兴趣。
文章总结了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历程,包括学者的论战、概念的界定、不同学科视野和相关衍生理论及实践研究,并对当前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实践,趋势引言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研究引起了国内企业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同时,我国企业在经济转型时期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如食品安全、生产过程的劳动安全保护等以及SA8000认证的实践,促使我国公众对CSR日益重视。
但是,国内学术界与企业界对于CSR的系统探讨相对较少,笔者拟就国外CSR的理论研究现状及实践进行概述,并总结其研究趋势与前沿问题,以供CSR的研究者参考。
国外对于CSR的关注始于19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大型企业,拥有经济优势的大型企业滥用其权力,使市场中其他经营主体与消费者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加大,进而产生行贿、虚假广告、劣质产品和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
此后不久,Andrew Carnegie (1899)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观点。
然而,受到时代背景限制,Carnegie的观点主要针对大公司,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社会关注。
与此相适应,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只是零星的、偶然的和不系统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被提出来。
Oliver Sheldon(1924)在其著作《管理哲学》中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
Howard R.Bowen(1953)发表了《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提出了商人应该为社会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从而开启了关于CSR的现代研究。
当代西方“社会企业家精神”理论综述

H e n t o n 等 ( 1 9 9 7 )学者认 为社会企业 间 的水平 、垂 直 、前 或后 的经 济联 营 利 活动 的社 会企 业 家 把 利润 看 作 是 家是 “ 能够在企业 、政府 、教育与社 系。第二类是 “ 重塑” ,指突破传统
才 智 ,即一 种 能 够把 企 业 的 管理 经 营 重于 社会 责任 感 与积极 性 的社会 结 己的远见卓识进行传达与沟通 ,能够 策 略 与市 场 运 作 能力 引 入 到 非 营利 组 果 ;而其 他 学 者更 加 关 注 这个 概 念 的 有效 地 鼓 舞员 工 或 合作 伙 伴 的 士气 。
当代 西方 “ 社会 金业家精神"理论综述
口 南 京 钱 惠英
2 0 世 纪后 期 发 达 国家 特 别是 北 美 织 与公 共 机 构 的 领导 者 与 管 理 者 。该 控 制 的 。 的经 济 界 与管 理 界 开始 提 出 “ 社 会 企 种 视 角强 调 企业 家解 决 社 会 问题 的创 社 会 企 业 家 当然 还具 有 与 企 业 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众服务中去 ,因为后者才是该机构所 学 者 从 二者 相 对 比的 角度 来 论 述社 会 有 资 源 的 限制 而果 敢 行 动 ;对 所 服 务 承担的使命 。二是非营利组织可以采 企业家的特征 。他们认为社会企业家 的机构与承担使命 的责任感。他认为
用 企 业 的 经 营管 理 技 术 与模 式 从 而 提 与企业 的企 业家 享有 一些 共 同 的特 个人越接近于这些标准 ,他越倾 向于
力 。这 种定 义 方 法对 非 营 利 组织 提 供 与创 新 性 。
值的使命 ;善于察觉并不倦追求完成
当代西方“社会企业家精神”理论综述

当代西方“社会企业家精神”理论综述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20世纪后期发达国家特别是北美的经济界与管理界开始提出“社会企业家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的概念。
该理论积极倡导21世纪的管理者应当发生根本性的转化,由传统的角色定位转向新的定位——社会企业家。
社会企业家的目标对象包括企业的企业家、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与公共部门的管理者。
由于涉猎面宽泛,而且与熊彼特的企业家精神概念相联系,该理论吸引了越来越多西方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为新世纪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作出了前瞻性的贡献。
本文旨在对这一方兴未艾的新理论加以评述,并对我国管理现实的启发性进行了探讨。
一、理论的产生西方学者提出“社会企业家精神”理论不是偶然的,其来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理论渊源;二是对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与批判。
20世纪后期,西方世界发生着深刻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变化,这些变化对企业、非营利组织及公共部门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西方国家由福利国家政策向新自由主义方法的过渡,市场理性成为压倒性的企业管理理念。
但随着西方国家伦理思潮的兴起与影响的扩大,管理界开始思考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纯粹的市场理性范式提出了批评。
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服务性质使它们采用的是非市场机制的管理模式,随着竞争的加剧,显示出管理效率的低下,迫使它们求助于市场理性的管理观念。
第三,新的变化为不同部门(企业、非营利组织与公共部门)之间进行积极合作提出了客观要求。
比如,Reis(1999)认为,所有部门应当通过合作来分享彼此的传统作用;而不同部门之间的过渡竞争是不利于生产率的。
“我们的世界已经进入了这样一种机制——永无止境的变化要求人们彼此进行合作来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旧的模式(纯粹的竞争——作者注)不可能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发挥作用”。
面对这些新的情况,“社会企业家”与“社会企业家精神”概念作为一种解决方式被提出。
该思想将竞争与合作、追求利润与利于社会、市场理性与社会价值等对立的概念融合在一起,是对经营管理理念的一种创新。
日本企业家素质文献综述

湖北工业大学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日本企业家素质研究姓名: 陈俊学院: 管理学院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班级: 人力资源管理1班学号: 0910800204指导教师: 李克勤2012年6月22日日本企业家素摘要:与我国一海之隔的日本作为曾经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相对小的国土面积上创造出了惊人的财富,而创造这些成果的主体就是日本的企业家。
本文对日本的历史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从历史中寻找出日本企业家的素质;还将对日本的产业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看看日本企业家在日本崛起的过程中投注的那些产业,而这些产业的选择又透露出了怎样的企业家素质;也将对日本文学作品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出日本企业家所具备的独特的日本文化;同时也将对日本企业家分析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结合前人的基础做出我自己的对于日本企业家素质的认定以及看法。
关键词:日本文化日本历史日本精神日本企业家企业家素质Japanese entrepreneurs peptide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utor Abstract:Is separated with one of our sea as once the world's third largest economy, Japan, on a relatively small land area to create a staggering wealth, while the creation of these results the main body of Japanese entrepreneurs. Sort ou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n Japan, from history to find out the quality of Japanese entrepreneurs,Will also organize the literature on Japa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ook at the betting industry by Japanese entrepreneurs in the process of the rise of Japan, while the choice of these industries are revealed by how the quality of entrepreneurs,Will also have a Japanese literary works of literature to sort out, from the literature to find out the unique Japanese culture, Japanese entrepreneurs have,Japanese entrepreneurs will also analyze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finishing, combined with the basis of their predecessors to make my own recognition of the quality of Japanese entrepreneurs and view.Keywords: Japanese culture, Japanese history, Japanese spirit, the quality of Japanese entrepreneurs to entrepreneurs引言日本的崛起以及发展成为曾经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样的成绩是举世瞩目的,而创造这样的成绩的日本的企业家们也是世界所有学者们值得研究的对象,怎样的企业家们,他们要具备怎么样的素质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把握机遇,造就了日本的崛起,日本企业家独有的日本精神以及其特有的一些品质是我们不断研究和学习的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土如果您不是在 网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信. 请访问3722, 加入 必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成可编辑的doc或ppt格式国外社会企业与社会企业家文献综述一、国外社会企业出现的背景传统上,“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nization)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市场部门)之外的一些志愿团体、社会组织和民间协会。
这些组织的集合构成了“非营利部门”,或者说是“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了现在社会的三大支柱。
这三个部门在传统社会体制下具有相对清晰的边界,因此在法律地位上的权责也比较明确。
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动态演进,三个部门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了,非营利组织和公共部门开始逐步引入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而以“营利”为宗旨的公司开始向公共产品市场开放。
在这一过程,“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逐渐从模糊的摸索阶段走向稳定的发展阶段。
下面我们将从政治、经济和发展理念三个角度回顾一下社会企业的产生背景。
(一)政治因素社会企业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三个部门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任何一个国家,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政府在一定时期会运用政治的力量进行引导,以维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所以“社会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政治因素有关:首先,回顾一下美国社会企业的发展情况,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从卡特政府到里根政府,联邦政府一直被财政赤字困扰,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削减预算已经无法满足慈善组织日渐新增的需求,非营利组织因而转向另一个替代方案——市场。
在此期间,商业收入不仅成为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而且成为推动非营利组织收入增长的引擎;另一方面,私人企业在此时期也大量投入于社会福利领域,以本身市场机制的竞争优势,争取更多的政府补助方案 (Salamon.1995;Auteri,2003)。
其次,19世纪70年代,欧洲一些福利国家也开始出现了经济衰退,继而引发了财政上的危机。
在这一时期,欧洲福利国家为了维持其原有的福利水平,必须保证政府在公共支出上水平,如果出现通货膨胀的话,政府甚至需要提高其公共支出的水平。
这种情况对传统福利国家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在这种背景下,欧洲部分国家逐渐采取公共服务外包的形式,以此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
但是,这种政府契约外包形式,其利润空间并不高,所以私人企业对这种投资形式的热情并不高。
所以,这种新的模式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政府的危机。
直至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非赢利组织开始介入这个领域,它将组织的目标定位为“提供无法由公共部门满足的需求,必须能够从事生产性活动,并且寻求经济支持”,将服务人群定位为“边缘人群及失业者”,实际上这些组织已经具备社会企业的雏形。
(Borzaga&Santuari, 2003: 38-39))最后,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分析一下“政府职能”的变化。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国家和政府的力量渐渐变得薄弱。
超越传统理念的企业责任和形象,使跨国公司和企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权利。
在《跨国公司与非政府组织全球战略合作》一文中,陈鉴泉、庄彩菊及卡拉米勒将上述现象称为“全球合作的崛起”。
他们认为这种模式已经在全球取代了其他形式,并且将权利由政府机构转移到私营部门。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经济腾飞的“亚洲奇迹”阶段,“政府是公共事务的唯一仲裁者……无论是企业还是非营利性机构都处于政府的控制或指导之下。
”然而,自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非政府组织来解决地区间的社会问题。
全球化使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了新的思考,并且要求各个国家进行内部调整。
亚洲奇迹期间,企业的经济增长使其有能力扩大活动范围并且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从而加强对社会的影响。
企业在解决社会问题中不再局限于做慈善活动能过,而是发挥了更加积极和直接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成了企业的有利合作伙伴,参与控股。
“新生代的管理者和所有人改变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模式,他们对企业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的认识与上一代管理者截然不同。
”他们开始认识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与其所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经济因素传统社会中,非赢利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政府补贴或慈善捐赠,当政府补贴或慈善捐赠的资金不足时,非赢利组织就难以为继了。
在过去的30年中,非赢利组织普遍遭受了这种危机:一方面,在一些社会产业中(比如教育、医疗),支出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通货膨胀的速度,而在政府预算和慈善捐赠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这些组织之间便会通过竞争的形式争夺有限的资源。
在这种情况,部分组织开始转移方向,开始运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来解决自身发展上的财务危机。
在这个过程中,以市场化为手段,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的社会企业优势逐渐显现出来,首先,通过市场化的操作,它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发展的成本,甚至会有一些盈余,因此,他们可以摆脱单纯依赖政府补贴或慈善捐赠获得资金的限制。
其次,在资金盈余的情况下,它们可以进入私人资本市场,为其长远的目标进行融资。
因此,社会企业的经营方式在效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上的优点是非常显著的。
1约翰埃尔金顿和雪莉富奈尔在《可持续发展伙伴》2一文中提到,非政府组织在试图通过立法改善环境的努力遭到挫败后,试图直接与企业合作以达到目的。
很明显,非政府组织意识到了要达成任何长期解决方案,企业的参与都是必不可少的。
除此之外,非政府组织还面临着寻找新的资金来源的难题。
2001年,加拿大国际合作理事会为非政府组织提供了一个指导手册,名为《桥梁还是高墙?对私营部门的参与作出选择》,这本指导手册里列出了一些对待私营部门的可行方案,并且指出各国政府对国际建设支援的减弱为非营利性部门寻求资金增加了压力。
一些非政府机构向私营部门寻求资金,但又不想受制于这些企业。
因此,非政府组织与企业的合作方式是吸引私营部门对某个项目进行投资,而不是仅仅募集资金,允许企业随时撤出项目。
同时,社会对企业责任的重视使一些企业主动寻求非政府组织作为合作伙伴,共同推进有关建设问题的解决方案。
大众通常更加信任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在有关环境或社会责任的问题上,因此,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企业拥有更加良好的公众形象。
1997年,日本对外交流中心启动了企业与非政府组织合作伙伴计划。
随着亚太地区民间社会团体及企业公益活动的兴起,非政府组织与企业渐渐走向合作伙伴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捐赠与接受关系。
1999年在东京参加了召开的企业和非营利性机构代表会议,日本对外交流中心在此次会议后发表了《亚太地区企业与非政府组织合作伙伴》的报告。
报告撰写人之一山本正阐明并肯定了上述趋势:“(非政府组织)机构除了规模上的扩大,其活动范围和性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1Dees,”Social Enterprise Spectrum:Philanthrophy to Commerce”,Harward University,May 28, 19962John Elkington, and Shelly Fennell. “Partners for Sustainability.” G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24(Winter 1998): 48-60去非政府组织只是向贫困人口提供慈善资助的传统机构,而现在却变成了直接参与解决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例如农村建设、扶贫、营养与健康、生殖生物学以及教育,除此之外,非政府组织还直接参与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问题,如环境保护、人权、难民、人口危机等。
” 报告还指出,非政府组织活动不断增加,而政府资助额度日益减少,因此这些组织需要更多的资金。
同时,“企业通过与亚洲地区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增加了公益活动的投入,而不是单纯地进行传统的慈善捐助活动。
(三)发展理念的变化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实现了经济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的高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因此,面对未来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很多发达国家都开始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学者都有过精彩的论述:Jed Emerson 提出“融合的价值理念”(The Blended Value Proposition )。
其核心的观点是:所有的投资行为都同时发生在社会、经济和环境领域,三者之间并非交替换位关系(trade off ),而是共同追求一个价值取向——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融合。
这三者不能当作截然不同的目标而予以分离,而是一种一致的追求。
所有的商业组织在其内部必须确立“社会价值创造”的取向,所有的非赢利必须实现一定水平的价值创造功能。
因此,在这样一个资本市场中创造的价值可以说是一种混合的价值(a blended value )——融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于一体。
另外,部分社会企业研究者提出了“双重底线”的概念(double bottom line )或者“双重价值创造”(double value creation )。
这种理念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企业应该是一种混合性的组织(Hybrid) ,它同时兼具“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同时它由两种力量所驱动,其一,社会变革本身是受益于“创新理念”、“企业家精神”、“企业式解决方案”;其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样化的筹资模式,通常包括“可获得性收入”(earned income )。
同时,Kim Alter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绘制一幅可持续性发展的光谱图,更具体的说明了这一变化的趋势:即传统非赢利企业与传统赢利企业在社会变革环境下,尽管初始的目标有所差异,但是为了发成“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两种组织形式最终还是向中间状态“社会企业”或“社会负责型”企业靠拢。
二、国外社会企业的界定(一)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许多研究者都试图界定社会企业的内涵,但是由于欧洲和美国的社会企业在组织和活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对社会企业进行一个统一的界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Shaw, 2004: 196)。
除此之外,一些非赢利组织,比如基金会、社会企业等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社会企业进行了界定。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角度,简要回顾一下社会企业的概念。
1.欧洲社会企业的界定在欧洲,社会企业一词主要系由 OECD 十五个会员国所发展出的新概念。
社会企业系指任何可以产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动,具有企业精神策略,以达成特定经济或社会目标,而非以利润极大化为主要追求,且有助于解决社会排斥及失业问题的组织(OECD,1999)。
(台湾:郑胜分)。
2003 年OECD 出版了“变革经济中的非营利部门”一书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对于社会企业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除延续 OECD 在 1999 年所做界定外,指出社会企业乃是介于公私部门间的组织,其主要形态为利用交易活动以达成目标及财政自主的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除采取私营部门的企业技巧外,亦具有非营利组织强烈社会使命的特质,社会企业的主要型态包含员工拥有的企业、储蓄互助会、合作社、社会合作社、社会公司、中型劳工市场组织、小区企业,及慈善的贸易部门,其主要活动包含两个领域:训练及整合劳动市场排除的员工,传送个人及福利服务(OECD,2003: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