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史记
对于史记的评价名言

对于史记的评价名言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之一,其影响深远。
以下是对于史记的评价名言:
1. 史记所记述的内容,构成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一个厚重史诗。
2. 史记是中国史学文化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条浩流。
3. 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生动形象展现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与文化的著作。
4. 史记具有永恒的价值,它搜罗了各个时期不同的历史资料,为中国史学奠定了基础。
5. 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史记不仅仅是一个记录历史的书籍,更是中国文明的瑰宝。
6. 史记所写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记录过去的记忆,更是将历史与现实、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展现出来。
7. 史记体例严谨,内容翔实,对于今天的研究者仍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8. 史记是中国史学的标志性著作之一,不仅是历史、文学的典范,也是近现代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参照。
9. 史记作为一部通俗易懂、内涵深刻的史学巨著,对于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10. 史记被誉为古代历史文献之冠,是中国史学发展的里程碑,它印证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总之,史记不仅仅是历史文献,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评价史记的成语

评价史记的成语
1. 鸿篇巨制!《史记》那可是历史著作中的巨无霸呀!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让人仰止。
比如当你读到鸿门宴的情节,那紧张刺激的氛围,不就跟看一场大片似的!
2. 博古通今!《史记》把上下几千年的事儿都讲得透透的,这不就是一个超级知识宝库嘛!你想想看,要是不知道五帝本纪里的故事,那得多遗憾啊!
3. 源远流长!《史记》的影响多深远啊,简直就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后世多少作品都受它启发呢,这不是明摆着的嘛!
4. 脍炙人口!里面的故事那真是人人都爱听啊,像破釜沉舟,多带劲呐!谁不知道项羽这一壮举呀!
5. 精妙绝伦!那文字,那描述,啧啧,太绝了!比如说写荆轲刺秦,那场面刻画得,仿佛你就在现场看着呢!
6. 叹为观止!《史记》真的会让你惊掉下巴呀,怎么能写得这么好!就像那伍子胥列传,读起来真是让人佩服不已!
7. 无与伦比!它在史学界的地位那是没话说呀,找不到能比得过它的!你看看那些个历史事件的叙述,可不就是别家没有的嘛!
8. 名垂青史!《史记》本身就会永远被铭记呀,这不就是书界的传奇嘛!它对历史研究的贡献,那是杠杠的!总之,《史记》就是超级棒,不读不行啊!。
对史记的评价及介绍

对史记的评价及介绍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对史记的评价范文

对史记的评价范文《史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史书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通史之一、全书共130余万字,由大汉朝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而成,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巅峰之作。
下面将从内容丰富性、写作风格、思想深度等方面对《史记》进行评价。
首先,对于《史记》的内容丰富性,不得不称赞司马迁的博学多才。
《史记》共分为12篇,约600余万字,涵盖了自公元前2600年黄帝时代至公元前15年西汉武帝刘彻统治期间的历史。
它不仅记载了历代各个朝代的兴衰史,还详细记录了那些在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人物和事件,如《太史公自序》、《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留侯世家》等等。
同时,它也记载了一些军事、法律等各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如《六国年表》、《白起王翦列传》等。
这些内容的丰富性使得《史记》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宝库。
此外,《史记》的思想深度也是其受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司马迁不仅将历史事件叙述得细致入微,还对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加以深层次的思考。
他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道德、政治和伦理问题,时而提醒后人居安思危,时而警示统治者不能专权妄为。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就是司马迁对暴政统治的深切忧虑和对英雄正义的仰慕。
他在《警世通言》中也揭示了智慧的重要性,并强调人的智慧和道德素养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这种深邃的思考使得《史记》超越了纯粹的历史记载,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然而,就如同任何一部作品一样,《史记》也有其局限性。
例如,《史记》受到封建王朝的限制,很多内容存在主观解读和篡改历史的现象,而且有些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受到了质疑。
此外,司马迁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偏颇,或因个人立场或基于受制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原因。
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史记》的价值,而是提醒我们在阅读时要保持理性思考,并且结合其他史书和研究来进行综合了解。
总之,无论从其内容丰富性、写作风格还是思想深度来看,《史记》都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史记历史价值评析

史记历史价值评析史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创作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
作为中国历史文献的重要代表之一,史记被广泛认可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本文将对史记的历史价值进行评析,从多个角度探讨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
首先,史记以其独特的文体形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
它采用纪传体的形式,将古代中国历史中的记事与传记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以往史书的单一框架。
这种文体的运用使得史记的观点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呈现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还描绘了各个历史人物的性格、行为和轨迹,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史记还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闻名于世,成为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重要典范。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了"得失之术"的观点,强调历史的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人们的行为。
他认为通过研究历史中的成败得失,可以为国家的治理提供更准确的参考。
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历史学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为其他国家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史记中还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变迁。
从周朝到秦朝,再到汉朝,史记几乎囊括了整个春秋战国至汉朝的历史。
这使得史记成为了后人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制度、政治演变以及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史记中,司马迁以丰富的事实和细致的叙述,将历史中的人与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社会面貌和历史演变。
此外,史记也对后世历史学家的研究方法和史料的运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史记中,司马迁以其严谨的治史态度和丰富的历史素材,开创了以实证为基础的历史研究方法。
他通过广泛搜集史料,亲自考察实地,并对史书和文物进行系统整理与分类,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范例。
同时,史记中也提出了一些史学研究中的基本原理,如"多方求证"和"各取所长",为后来历史学家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史记读后感评语

史记读后感评语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司马迁撰写而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共分为130篇,记载了从上古传说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史记后,我对这部著作有着深刻的感受和评价。
首先,史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以其独特的史料收集和整理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广泛搜集了各种历史资料,包括古代文献、史书、家谱、铭文等,以及与历史有关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他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筛选和整理,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史记中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了重大政治事件和战争,也包括了社会生活、文化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史记,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其次,史记给我带来了深思。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更重要的是他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思考。
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展现了自己对人性、政治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力。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品德和才能都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同时,司马迁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评价,揭示了历史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通过阅读史记,我对历史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事实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在思考和反思中获得的。
史记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感悟。
通过阅读史记,我深刻体会到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史记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虽然发生在几千年前,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对象。
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他们的品德和才能,都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史记的阅读,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了解,更是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启示。
在我看来,史记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著作。
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政治和社会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对史记的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对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启示。
《史记》书评

史记书评
(2014年11月)
《史记》是一本巨著。
我对司马迁的佩服有三点:
第一,《史记》是异常宏伟的一本书,自黄帝至汉武帝期间,尤其记载了春秋战国秦汉波澜壮阔的历史,用笔简洁,刻画人物客观深刻,建立了写史的范式。
第二,《史记》所耗心血巨大,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完成这样一部巨著难度可想而知,司马迁游遍大江南北、涉猎各类群书,加上自己分析判断,其专研之深、之精、之专,堪称楷模。
第三,由于身遭腐刑,心身巨创,司马迁写完《报任安书》,飘然而去,历史再无此人记录,其对历史的尊重以及个人自尊都让人钦佩。
细读史记,所获颇多。
首先,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是我第一次系统的读史书,十分荣幸读的是《史记》,以史为鉴,可以明智;其次,作为一部难得的巨著,多角度、多层次都会让人得到收获和启发,里面既含有为官之道,又含有正身立命的道理,读萧何、王翦、陈平、晋文公、陈珍等等都有所得,尤其欣赏书中“只有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受到重视,才能长久的被重视”的观点;另外,对以前自己没有思考过的,如礼乐有了初步了解。
同时,写了八首诗,都是有感而发;学到的诸多典故为诗词提供很好地帮助。
如果说《史记》还有一点瑕疵的话,那就是,太史公对一些传说的使用好似好似还不够客观,当然站在千年之后来看待太苛求了。
总之,《史记》是一本方方面面都能给各形各色的人提供帮助的、难得的巨著。
史记文学短评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历史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以下是对《史记》的文学短评:
1.精妙独特:《史记》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风格,呈现出精妙绝伦的文学艺术。
作者司马迁以严谨的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纪传体的史料整理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历史人物的形象,以及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2.情感沉浸:《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经历和内心世界,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情感沉浸。
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忠诚与背叛、奋发与懈怠,使历史不再是冰冷的记载,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
3.神采飞扬:《史记》在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时,语言生动、形象丰富,给人以神采飞扬之感。
作者运用富于想象力的比喻、形容和修辞手法,赋予了历史人物和事件更加鲜活的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
4.叙事独特:《史记》采用纪传体的写作方式,既记述了历史事件的经过,又详细描绘了英雄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这种叙事方式独特鲜明,使得历史变得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更加引人入胜。
5.影响深远:《史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影响了后世许多文学创作,成为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基石。
它不仅对于历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综上所述,《史记》以其精妙独特的叙事方式、情感沉浸的文学艺术、神采飞扬的描写特点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座不可磨灭的里程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史记》及司马迁的评价
杨旦2007056307历史1班
《史记》,一部开创性的文学著作,它开创了以纪传体写史的先河,成为24史之首,这又是一个人屈辱奋进的结果,成就了一代史学大家司马迁,彪炳史册。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它原名《太史公记》。
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皇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叙)、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犹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字和历史的长河中。
后人无法超越,也无法企及。
鲁迅先生就曾高度评价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那么这样一本书它所吸引人的地方,它独有的特色在哪?它的作者司马迁又是怎样完成这空前绝后的巨著?
一、《史记》的特点
首先,《史记》具有深度的爱憎之情。
一般史书只要求客观公地记述历史,不要求抒发感情,但是《史记》则不同,它往往在记叙历史人物时带着强烈的爱憎之情。
如《史记》中写项羽的《项羽本纪》,他写得可以说是慷慨悲歌,荡气回肠,他对这样一种悲剧人物,充满了同情。
其次,《史记》对人物记述融入了文学手法。
《史记》不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极具价值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
往往
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十分妥帖,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练,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1。
从总的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第三,《史记》填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人物史上的空白。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史记》,中国民族史上的很多伟人我们将无从知道。
就拿孔子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完整地勾勒了孔子的一生,这是屹今为止第一部也是最权威的一部关于孔子的人物传记。
第四,《史记》还融入了作者对封建帝王的批判。
司马迁通过《史记》批判地最尖锐地两位皇帝,一位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另一位则是他自己所在朝的君主汉武帝。
在《史记》中有大篇幅的文字记叙刘邦的心胸狭窄,杀戮功臣,语言粗俗等很多不良的记录。
而对汉武帝的揭露更是比比皆是。
在那个时代。
司马迁敢于用自己的笔杆子,直指君王,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
这就是《史记》的实录和批判精神。
第五,《史记》是一部极具思想内涵的著作。
《史记》不是单单记叙客观的历史史实,它还有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现实以及作者对现实中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的思想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他不仅敢于批判当时的执政者,也敢于坦露:对金钱的追求只要是通过正当手段就是合理的。
对于失败者他也会予以同情。
可以说,作者在不失历史真实的情况下,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思想内涵。
既然《史记》有着如此高的地位,那么他的作者司马迁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巨著,并且让《史记》别于其他史书?
二、司马迁与“李陵之祸”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史官家庭。
行过万里路,读过万卷书,也是师从过当时的一些名师。
这些,都让他具备了一个普通史官所需的素质。
但是,他写作《史记》真正的转折点是“李陵事件”。
“李陵事件”是指当时汉武帝朝一个叫李陵的将军由于不敌匈奴而投降的事情。
汉武帝针对这件事来征询司马迁的意见。
但是司马迁却认为李陵有可能是诈降。
这与皇帝的想法相违背①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22-23
了。
于是惹怒了当时的天子汉武帝,司马迁并因此而判“死刑”。
在当时,死刑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留住性命。
一是:通过钱。
但是司马迁只是一个普通的史官,根本无法拿出那么高昂的赎金。
于是这条路于司马迁是行不通的。
第二就是:接受宫刑。
这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就是阉割男性的生殖器官。
但在当时《史记》的工作已经开始,司马迁就只有通过宫刑接受来获得保全性命的机会,来完成自己志向。
但是接受宫刑的司马迁成了一个身份另类的人,被士大夫的、文化阶层所排挤,他自己也以此为耻,他自己也曾说过:“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在《报任安书》中他写道:“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苦有所亡,出则不知所明,每念斯,汗未尝,不发背沾衣边。
”
司马迁付出了一个作为人的尊严,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接受宫刑后,作为男人的司马迁死了,作为士大夫的司马迁死了,但在《史记》中那个激扬文字的司马迁重生了。
正因为这一切的改变,他让司马迁得以从最底层人的角度去评价历史,用最悲微的视角去查看这个世界的人和事1。
所以在《史记》中,许多观念都是有别于当时的时代的。
三、司马迁的改变与《史记》
接受宫刑的司马迁,和他接受宫刑前的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生死观的变化。
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的这种生死观时刻贯穿于《史记》。
《史记》中有一篇《季布列传》讲的是一个项羽朝的将军季布。
他在楚汉争霸之际,曾多次击败刘邦,刘邦却因此怀恨,并且下令通辑。
季布没有办法,投靠了当时的一位大侠郭家并在他家中当奴仆,而后一步步从郎中,中郎将后来成为太守,并且成为汉朝开国的功臣。
司马迁对此十分有感慨,季布在项羽朝那么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最后能忍辱负重去做人家的奴隶,并不以此为耻,将自己的人生才能发挥出来。
这正是“李陵之祸”后,司马迁的生死观的变化他得以正确认识季布,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以欣赏的眼光重新去审视季布这样一个人真正的价值。
①杨义.史记选评.岳麓书社,2006(5):56
其二、对金钱观的变化。
司马迁接受宫刑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没钱,所以司马迁认为:人追求富有是人的本性,只要取之有道。
因而在《史记》中出现了《货殖列传》并在其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追求利本身不是错,错的是追求的不正当的手段。
司马迁能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正当性,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也是司马迁从自身的惨痛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其三,司马迁经“李陵之祸”后彻底改变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史记》对许多人物的刻画都十分犀利、深刻。
在《萧相国世家》中,刘邦因猜忌萧何而假意为萧何封侯。
当萧何为此而开宴庆贺时,萧何的好友召平则对萧何说:“皇帝之所以对你加封,是因为皇上对你的不信任。
”并建议萧何捐出所有钱财充当军费来以此免灾。
萧何没办法只好听从召平的建议,并写了奏章。
当高皇帝看到萧何的奏章后,司马迁用了5个字来刻画汉高祖即:高帝乃大喜。
就这五个字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开国皇帝对功臣的猜忌之心。
二十四史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司马迁这样,将一个皇帝的内心的隐秘剖析得如此清楚。
这便是“李陵事件”之后,司马迁对皇帝的专制与残忍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因此可以说,司马迁的《史记》因为有了“李陵事件”的打击,才更成熟,才更具魅力。
也正是因为李陵事件的影响,让司马迁的人生与《史记》一起升华。
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带着作者辛酸感情的著作,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因此,《史记》不愧为历史长河中的不朽的绝唱。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月.
[2]陈志学、徐学初.史记评注.四川:巴蜀书社,2008年8月.
[3]杨义.史记选评.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5月.
[4]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5]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