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迁的历史评价
史记中的司马迁如何通过著作史记对历史进行评价和解读

史记中的司马迁如何通过著作史记对历史进行评价和解读司马迁,字子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史记》的作者,他通过其著作《史记》,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评价和解读。
《史记》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被誉为史学的鼻祖之作。
本文将探讨司马迁如何通过《史记》对历史进行评价和解读的重要性。
首先,司马迁通过《史记》全面客观地记录了中国历史,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
《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系统地记录了从上古传说到西汉末年的历史。
司马迁严谨地收集了各种史书和传说,并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而准确的描述。
同时,在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他还提供了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对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解读。
其次,司马迁通过《史记》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他注重揭示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规律,善于分析各种历史事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并从中得出结论。
例如,在《本纪·孝文本始》中,司马迁对汉武帝的统治进行了深入的评价,指出他在经济发展、军事建设和文化繁荣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他的反面教材是秦始皇,通过对比评价展现了汉武帝的辉煌。
此外,司马迁还通过《史记》对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和解读。
他注重揭示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行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解读,展示了他们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例如,在《本纪·五帝本纪》中,司马迁对黄帝、尧、舜等五帝进行了评价和解读,强调了他们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后世的影响。
另外,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保留了各种历史资料和文献的原貌,尽可能地还原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
他注重收集各种历史文献和史书,严格考证,并尽量还原历史人物的原貌。
通过《史记》对历史进行评价和解读,司马迁起到了一种历史评判的作用。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传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立场和观点。
同时,他也提供了后世学者研究历史和尊重历史的范本,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和研究的方向。
后世对司马迁的评价

后世对司马迁的评价说起后世对我这司马迁的评价啊,嘿,那可真是一言难尽,五花八门,啥样的都有。
有的夸我,说我写的《史记》那是杠杠的,简直就是历史界的“扛把子”;有的呢,就对我那点小癖好指指点点,说什么“受宫刑还坚持写书,不容易啊但也得注意点形象嘛”。
哈哈,其实吧,我这人挺豁达的,别人咋说咋看,咱自个儿心里得有杆秤。
想当年,我那是风华正茂,一心想在朝廷里混出个名堂来。
结果呢,一场飞来横祸,让我这身子骨儿受了不小的罪,还落了个“宫刑”的名声。
说实话,那会儿我真是心如刀绞,感觉整个世界都塌了。
可转念一想,我这辈子总不能就这么完了吧?得,咱还有笔呢,还有满脑子的故事和历史等着我去记录呢!于是乎,我咬咬牙,硬是挺了过来。
白天黑夜地泡在书房里,翻资料、查典籍,跟那些古人较上了劲儿。
有时候累得头晕眼花的,但一想到能把那些精彩绝伦的故事留给后世,心里头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立马又来了精神。
《史记》这本书啊,可真是我心血的结晶。
里面那些英雄豪杰、奸臣小人,一个个都活灵活现的,就像是我亲手从过去拉过来的似的。
每当我写到激动处,那真是手舞足蹈,仿佛自己也跟着他们一起经历了那些风风雨雨。
后世的人呢,对我评价最多的,还是这本《史记》。
有人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话我爱听,听得我心里美滋滋的。
不过也有人批评我太过于直白,有些事情写得太过露骨,不够委婉含蓄。
得嘞,这事儿我也得承认,我这人确实是直肠子,有啥说啥,不喜欢拐弯抹角。
但话说回来,历史不就是得求真务实嘛,咱不能为了讨好谁就瞎编乱造啊!至于我个人那点小癖好啥的,嘿嘿,咱也得承认,确实有那么点儿。
但话说回来,人无完人嘛,谁还没点缺点和爱好呢?关键是咱这心,得始终向着光明,向着真理,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啊,后世对我司马迁的评价,我听听也就罢了。
重要的是,我这辈子没白活,给后人留下了点儿东西,让他们能从我的书里看到过去的辉煌和教训,这就够了。
至于那些是是非非、指指点点,咱就一笑而过吧!。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0课司马迁历史评价

司马迁历史评价汉代汉代研究《史记》的名家,当推扬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扬雄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
“子长多爱,爱奇也。
”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汉书》中有《司马迁传》。
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唐代唐代研究《史记》成就最大者当推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
韩、柳肯定了《史记》一书的文学价值,奠定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 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
”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 《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宋元宋人赞司马迁,其著名者为马存赞司马迁的壮游和郑樵赞司马迁的五体结构。
马存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
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
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
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
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
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对司马迁的评价

《对司马迁的评价》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司马迁这个人。
司马迁,那可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他写的《史记》,那可是历史书里的瑰宝。
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无比的勇气。
为了写出真实的历史,他不怕困难,不怕得罪人。
就像那次,他为李陵将军辩护,结果惹恼了皇上,被处以宫刑。
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啊!可是司马迁没有放弃,他忍辱负重,继续写他的《史记》。
他还特别勤奋。
为了收集历史资料,他跑了好多地方,访问了好多老人,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
他把这些一点点都记下来,仔细研究,认真整理。
而且,司马迁很有智慧。
他写的历史故事,不光是简单地记录事情,还能从中告诉我们很多道理。
比如说项羽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骄傲自大的后果;刘邦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要善于用人。
司马迁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了解过去的道路。
他的坚持、勤奋和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对司马迁的评价》小朋友们,今天来和大家说一说司马迁。
司马迁呀,那真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从来没有被打倒。
你们知道吗?他为了写《史记》,付出了太多太多。
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只为了把真实的历史告诉大家。
就像他在写汉武帝的一些事情时,一点儿都不害怕,坚持自己的看法。
还有哦,他走过很多很多的路,去过好多好多的地方。
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都没有停下脚步。
有一次,他为了弄清楚一个历史事件,走了好几天的路,去拜访一位知道真相的老人。
他写的《史记》可有意思啦!里面的人物就像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面前一样。
比如说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要知错能改,要有宽容的心。
司马迁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那种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对司马迁的评价》同学们,咱们来谈谈司马迁这位伟大的人物。
司马迁,是一位真正的勇士。
哪怕面对巨大的挫折,他也没有退缩。
想想看,被处以宫刑,这是多么大的痛苦和耻辱啊!可他没有被这些打倒。
他心里想的,一直都是他的《史记》。
他要把历史的真相留给后人,这种决心让人感动。
关于司马迁的历史评价

关于司马迁的历史评价
司马迁(165年-公元前86年),字仲尼,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西汉末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春秋战国研究者。
现在被公认为是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
司马迁的朝野生活、文学研究和思想活动,使他成为15世纪中国史学界的翘楚。
他
以其卓越的史学才能,创造了在历史研究发展史上的不朽功绩。
他的《史记》被认为是
《春秋》的继承者和写实史的开端,也成为古典史学五典之一。
司马迁要求一个史家必须首先搞清楚史实,而且以“宰辩有据”为指导原则,以此以
至于考证材料考证史实,推练其间的关系。
他曾说:“虚、实乃生史之始也,言有信而言
无实,乃伪物之首也”。
这里的虚指的是抽象的知识,而实指查好史实,用照实改变传统
的历史观点。
司马迁把史传集中在朝代编年上,即所谓“六朝编年”,重视历代政治史、政治和社
会变化,论述古代政治、军事、文学、宗教和文化现象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以史记为代表,支持立教、厉行格物和爱公佑民,为弘扬古代统治阶级贤能和政治精神,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倡导建立民权士绅的宽厚社会环境,使治理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正确姿态得以被延续和
发挥至今。
《史记》当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体现,使得今
天我们能够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
总之,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史学界伟大的创始人,他第一次运用实证阐释历史,以及通
过对古代政治、军事、文学、宗教和文化现象的综合研究,为现代历史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他所创造的《史记》也一直在影响着中国古代历史研究。
司马迁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古代历史,也使我们今天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古代文明,并充分发展。
高考作文素材例文司马迁名家点评

高考作文素材例文司马迁名家点评司马迁(前 145或前 135梷前8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太初元年(前I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1、人物事略少年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
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
司马迁10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
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
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同、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
19岁为补博士子弟。
游历天下 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
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眨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
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
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临危父命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
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修著历法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
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制定出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仗义执言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
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骂李陵投降可耻。
司马迁辩言:"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古人对史记的评价

古人对史记的评价
古人对《史记》的评价主要是肯定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史记》被誉为中国史学界的“第一”,其历史价值被广泛认可。
例如,东汉历史学家班固评价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固认为,《史记》的写作风格直白而真实,其内容经过严谨的核实,既不虚夸赞美,也不隐晦贬低,因此称之为实录。
同时,《史记》的文学价值也得到了高度评价。
例如,唐代大文豪韩愈称赞司马迁的作品“雄深雅健”,柳宗元则认为司马迁的文章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遣词造句煞费苦心。
此外,古人也肯定了《史记》在编史方法和结构上的独特之处。
例如,明代钱谦益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
”他认为司马迁创立的五体结构,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
总的来说,古人对《史记》的评价主要是肯定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及其在编史方法和结构上的独特之处。
历代名家评《史记》

历代名家评《史记》司马迁是世界文化名人。
司马迁的人格名扬千古。
司马迁的文章为旷代雄文,备受推崇。
历人名人对司马迁多有赞语,介绍如下。
一、汉代汉代是《史记》的传播时期。
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将《史记》向社会一公布,立即引起巨大反响,研究者蜂起。
汉代研究《史记》的名家当推杨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杨雄(前58~公元18),西汉文学家、哲学家。
他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
“子长多爱,爱奇也。
”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
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的作者。
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
《汉书》中有《司马迁传》。
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二、唐代唐代《史记》研究的重要贡献在注释。
最主要的著作是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加上南朝刘宋年间裴的《史记集解》,被后人称为“史记三家注”,成为史记注释的经典之作。
唐代研究《史记》成就最大者当推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
韩、柳肯定了《史记》一书的文学价值,奠定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768~824),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
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
”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
《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773~819),散文学家。
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三、宋、元宋代是《史记》大量刊刻印行,广为流传的时期,官私刻本达数十种之多。
现存《史记》最早最好的刻本为南宋黄善夫刻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司马迁的历史评价
汉代
汉代研究《史记》的名家当推扬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扬雄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
“子长多爱,爱奇也。
”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
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
《汉书》中有《司马迁传》。
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唐代
唐代研究《史记》成就最大者当推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
韩、柳肯定了《史记》一书的文学价值,奠定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
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
”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
《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宋元
宋人赞司马迁,其著名者为马存赞司马迁的壮游和郑樵赞司马迁的五体结构。
马存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
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
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
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
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
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可见郑樵对《史记》评价之高。
明清
金圣叹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评论《史记》序赞九十多篇。
他在评《水浒传》、《西厢记》中多次赞扬司马迁,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
他说:“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
”在评《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
”金圣叹可谓司马迁的知音。
他对《史记》与小说关系的探讨独树一帜。
“《水浒传》方法即从《史记》出来”,“《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是一篇列传。
”清人张竹波更直言:“《金瓶梅》是一部《史记》。
”可见《史记》对后世小说写作技巧的广泛影响。
钱谦益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
”他认为司马迁创立的五体结构,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发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章学诚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
”他认为《史记》一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
由于司马迁有卓绝千古的识力和笔力,《史记》是“经纬乎天人之际”的一家之言,章学诚俨然比于后无来者。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
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专人物。
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
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司马迁
的五体结构史学框架,一经创立,即为经典。
纵观廿四史,无一例外。
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可谓精当之至。
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
梁启超对《史记》评价颇高,认为《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创始者,是一部博谨严著作。
他认为: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
因此他主张对于《史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现代
鲁迅在《汉文学史纳要》一书中有专篇介绍司马迁。
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的评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言。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文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毛泽东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郭沫若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
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
”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
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史记》的文学成就是极高的。
翦伯赞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
他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
”他还说:“《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
”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体生动的描写。
所以我以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
郑振铎认为:自司马迁以来,便视历史为时代的百科全书,所以司马迁取的材料,范围极广,自政治以至经济,自战争以至学术,无不包括在内,其所网络的范围是极其广大的。
所谓“文学史”也常常被网络在这个无所不包的“时代的百科全书”之中。
杜鹏程在《韩城市志》序中说:“韩城素称文史之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里,一向文化较为发达。
……历朝各代,名人辈出,其中以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最为著名,其宏伟巨著《史记》闻名中外,影响深远。
”
师哲说:“1940年3月,我从苏联回到延安后的第二天,周恩来领我去见毛主席,他同我亲切握手之后,问我是哪里人,我回答韩城人。
”毛主席说:“喔,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你和司马迁是同乡。
”对此我惊诧,我想,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抗日,领导全国人民翻身闹革命,昼夜操劳,日理万机,还不忘读《史记》,而且还能准确记住它的作者的籍贯,真了不起。
”“司马迁刚直不阿,秉笔直书,所以封建统治阶级不喜欢他。
现在是人民的天下,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地、理直气壮地宣传其人其书其精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给司马迁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像他这样对人类历史文化有贡献的,举世公认的人,历史文化名人,全国有几人?我们应该好好地读其书,学其人,弘扬其精神。
” [9] 编辑本段纪念建筑
现在,司马迁墓与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
陕西韩城芝川镇南塬头上有司马迁祠和墓。
芝川镇西塬上徐村有司马迁故里、祖墓碑。
据载韩城“城内有太史公祠,年月邑人莫不祭之。
有孝廉徐氏携香火入试燕京,号称…助文‟。
”至今韩城人仍有每逢节日
就祭拜司马迁的习俗,传说可以保佑远行之人,尤其是远行的士人举子得到平安与功名。
司马迁墓、祠,东临黄河,西枕梁山,涺水冲前,芝水环绕,屹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气势雄伟、壮观。
词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有建筑物,最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
墓圆形,墓前有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一1795年)毕沅题“汉太史公墓”墓碑一座,上有古柏五棵,蟠若蛟龙。
祠庙内外古碑林立,叙述自晋朝永嘉年间(公元307一313年)扩大修建后,历代修缮情况。
也有文人名士路过或者远道来此瞻仰凭吊后所留下的诗碑。
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两眉入鬃,现出严肃、抱负不凡的气概。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
[10]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
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
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
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书“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
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
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上书“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临仙境。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