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与人类社会
中医理论和自然辩证法

中医理论和自然辩证法中医理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它认为人体内部器官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
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阴阳五行学说将人体分成五个系统,并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学说则是指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通过经络进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疾病传变的途径。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中草药、针灸、推拿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们应该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来认识自然。
同时,自然辩证法也强调了自然界的规律性和可变性,指出人们需要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适应和改造自然。
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等方面,自然辩证法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理论和自然辩证法之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们都强调了整体观。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是指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存在密切的,而自然辩证法则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各个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和相互作用。
其次,它们都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中医理论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来治疗疾病,自然辩证法则自然界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最后,它们都主张了辩证思维。
中医理论采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疾病和治疗方案,自然辩证法则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
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中,中医理论和自然辩证法可以相互佐证,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提供更多启示和支持。
首先,可以深入研究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哲学思想,探讨中医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其次,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医理论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为中医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哲学指导。
还可以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和经验融入到中医理论中,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总之,中医理论和自然辩证法虽然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但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和相互佐证。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对自然环境的度不断提高,中医理论和自然辩证法的结合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与应用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与应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部分,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哲学到应用,渗透了古代中国的各个领域。
这篇文章将探讨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与应用,以及它对于古代中国的影响。
一、阴阳五行学说基本概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中国古代,相传是黄帝时期神农氏的学说。
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两方面。
阴阳是对于事物间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表达。
阴多指负极、消极、幽暗、内向、静止等属性,而阳则是正极、积极、光亮、外向、活跃等属性。
阴阳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是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而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他们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组成了宇宙万物的基础。
五行与阴阳理论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宇宙哲学的基础。
二、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贯穿了古代中国的各个领域。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它在医学、历法、建筑和美学等方面的应用。
1.医学方面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为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阴阳和五行分别对应人体内的阴阳、五脏五腑,表现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情况。
中医治病主要是对于五脏六腑不平衡所引起的病症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平衡阴阳、调节五行的目的。
2.历法方面古代中国的历法也依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建立。
在古代中国,阴阳和五行被用作计算时间和节气的基础。
阴阳是指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而五行用于计算节气,如立春代表了春季的开始,立夏代表了夏季的开始等。
这些节气的计算在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
3.建筑方面阴阳五行学说在建筑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和设计。
阴阳五行理论被用以定位和规划建筑的方位、内部空间和建筑材料。
例如,按照阴阳五行理论,在一座建筑中,太阳升起的方向应该是房间中最明亮的一面,以达到阳气充沛的目的。
这些规划原则在古代中国建筑的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医阴阳五行及人体的联系

养生保健沒有长生之术只有养生之道主讲:杨彬中医理论基础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以阴阳学阐明了人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疗和防治的根本规律。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之中,有效的指导着医疗实践。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
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
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
中医理论人与自然

中医理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观张钰中医药以中国系统思维为导向,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先进的医学科学体系。
其基础理论包括: 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病因病机理论、辨证论治理论、五运六气理论、药性归经理论等,并以辩证法思想为其哲学基础。
它直接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和谐,自古以来它是人类关爱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东方智慧结晶。
正是在这套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中医药在临床上发挥出巨大的无可否认的治疗效果,保障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昌盛,历久不衰,中医理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观也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承担起重要的使命。
中国古代哲学以气一元论哲学体系为基础,以天地人三才为立论基点,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自然——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个世界处于一种高度和谐和协调之中,即所谓“天人合一”观。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协调完整性,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关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整体观急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是古代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的体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自然有昼夜、四季时间节律,人体生物钟与自然节律是相应的。
中医认为人的主观行为也必须与自然节律相协调。
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人和自然相统一,人与自然有着共同规律,均受阴阳五行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在许多具体的运动规律上又有相互通应的关系。
人的生理活动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人之常数”亦即“天之常数’’(《素问•血气形志》),“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倘若违背了自然规律,将导致不良后果,所谓“至数之机……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素问,天元纪大论》)。
中医重视人体的时间结构和依据系统的整体以应功能构建的藏象经络理论,着重病因病机,将生物、心理、社会和自然等诸领域的认识有机结合。
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和感想

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和感想1.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阐释和理论归纳。
其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以及天人合一等。
阴阳是指自然界中的两个相反而又相互关联的部分,如太阳和月亮、白天和黑夜等。
五行则是指自然界的五种基本元素,包括水、火、木、金、土。
而天人合一,则是指人与自然界、社会环境、宇宙的关系。
2.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从中归纳出的规律。
这些规律包括宇宙中存在着阴阳两极,一切事物都具有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任何一种事物都可以分析为五行元素的组成等等。
3.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阴阳五行学说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医学、农业等方面。
例如,在政治上,人们根据五行学说来解释君臣之间的关系、制定国家政策;在医学上,人们使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在农业上,人们使用这种学说来指导作物的生长、收割时间等。
4.阴阳五行学说的现代意义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精华,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遗产。
它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它被用于中医治疗、风水学、装饰设计、健身养生等方面。
5.感想阴阳五行学说的精髓在于贯穿了中华文明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审美,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自然、人类和宇宙的关系。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领悟到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等重要的价值观和观念。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阴阳五行学说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阴阳五行家邹衍(精品)

阴阳五行家邹衍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阴阳与五行之说,原来是两派,都是从观察自然现象而来。
这种思想的萌芽,都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
但发展起来以后,就变为唯心主义的思想。
阴是云覆日,阳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日,阳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北和南,表和里,是一切对立和相反的事物。
所以在自然,天为阳,地为阴。
在人类,男为阳,女为阴。
在性情,刚为阳,柔为阴。
后来抽象化了,把阴阳看作是推动宇宙生成变化的两种基本元气,因而便支配着一切的事物,也就神秘化了。
阴阳之说起源甚早。
《周易》是以阴阳解说社会现象的专书,不是一时一人之作,最后成书或在战国中期以后,尚难断定。
五行说的起源,没有确切的文献可征。
在春秋前,可能已有一种极朴素的五元素说,就是以水火金木土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春秋时有人把水火金木土谷六种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缺少的财用,称为“六府”。
如晋郤缺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
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①后来又有五行的名称。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蔡墨的话说:“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
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尚书·洪范》②托名箕子对武王的话解说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荀子·非十二子》说子思、孟子是五行的创始者。
阴阳五行的合流大约在邹衍稍前。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深观阴阳消息”。
《史记·封禅书》说,“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
”邹衍已是个阴阳五行学派的代表了。
邹衍的生平与著述邹衍,亦作驺衍,齐国人,活动年代比孟子稍晚。
由于文献缺略,邹衍的生平行事,只能从《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平原君列传》、《封禅书》,《吕氏春秋》,刘向《别录》等书的引述中去探寻。
邹衍在齐国稷下住过,到过魏、赵、燕等国,受到各国诸侯的礼遇。
特别在燕国,燕王为他筑碣石宫,以师礼待之。
阴阳五行说与现代社会

阴阳五行说与现代社会一、摘要: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这一不朽的结晶不但不随岁月的流逝、科学的突飞猛进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她的不曾被人们完全理解的深奥的哲理,随着认识的升华越来越彰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意识到,她非但不是某些人无情扣上的的朴素认识论,反倒是现代思维哲学的集大成,不由得让我们萌发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真正发源地恰恰是我们中国,归功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祖先的感叹!二、关键词:“阴阳五行学说”、“现代社会”、“辩证”、“道”三、引言:现代社会,对于阴阳五行说,有热衷的、有怀疑的、有鄙夷的,而之于我,我只想说一句: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而不是迷信,更不是巫术。
四、正文:1、什么是阴阳五行:阴阳是事物的两个方面。
有点类似于现在说的矛盾双方,这是从空间意义上对事物的概括阳代表事物的刚性、外在、向上、运动、简明、积极的一面,阴象征事物的阴柔、内在、低下、静止、细腻、消极的一面。
阴阳两方可以表现在同一系统两个相互独立的事物上,也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事物上。
而且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也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
比如换个视角,阴则转化为阳,阳又转化为阴。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
表述的是事物的五种状态,是从时间意义上对事物的分析:木指事物的萌发、成长阶段;火指事物的鼎盛阶段;金指事物的衰退阶段;水指事物衰退到极点并终归于空无的阶段。
根据太极原理,一切事物凡是终点也就必是起始。
也就是说水是上一个时期的终结,下一个时期的孕育阶段。
土是万物的归宿,又是起点。
万物生于土、终归于土。
土的终结与水的终结是两个概念。
水是终结是整体意义上的,土的终结是阶段性的。
所以五行并非表示这五种物质本身,而是象征事物发展的状态。
五行表述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时间意义上概括。
2、什么是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现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觉的辩证法思想,它以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进下孳生、开展和变化;并以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根本的物质是组成世界不成短少的元素。
易传阴阳五行学说之源

易传阴阳五行学说之源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基”。
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易经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易传的起源、阐述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易传的起源易传,即《易经》,是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经验、观察自然、描绘社会的智慧结晶。
最早的易传可以追溯到商朝,经过殷商与周代的不断更新与修订,形成了现今被广泛流传的《周易》版本。
易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和祭祀仪式。
据传,祝融氏是古代中国的火神,他的子孙将火神的理念与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相结合,形成了阴阳五行的学说。
阴为阴阳相对之物,阳为阴阳相对之物,两者结合产生了生命的运动和变化。
五行则描述了自然界万物的属性和相互关系。
二、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阴阳五行学说是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和总结,描述了宇宙、自然和人世万物的生成和演化规律。
阴阳学说表达了宇宙存在的两种基本属性,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则认为宇宙和世间万物可以归纳为五种基本属性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阴阳五行学说强调了宇宙中的动态平衡和相互关系。
它描述了各种物质和现象之间互相依存、转化和影响的规律,以及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
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承与发展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渗透到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中。
在古代中国,阴阳五行学说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历法、医学、建筑、农业和军事等领域。
在天文学中,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和中国特有的历法体系。
在医学领域,中医药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将人体视为一个与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通过调节阴阳和五行的平衡,维持人体健康。
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阴阳五行学说被应用于风水学,以平衡和谐的阴阳能量布局,增加家庭和社会的吉祥气场。
在农业方面,农民根据阴阳五行的变化,制定种植和农事活动的时间和方式,以获得丰收和稳定的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五行学说与现代社会人类祖先历经数代把瞬息万变的事物归纳成可以运用的规律,经数千上万年的不断实践,一代一代人的补充发展,成为公共认可的易学。
人类祖先进入新石器时期,已经有了彩陶和网罟、结绳记事等文明初萌。
后来,伏曦氏得《河图》始画八卦(如上图为伏羲氏的先天八卦),以另一种更为简明方便的符号代替了结绳记事符号。
古代有三易,即夏为《连山易》,商为《归藏易》,周为《周易》。
其中,周易有近三千年的流传历史,在中国文化史上,闪耀着熠熠光彩,具有惊人的生命力和几乎是永恒而普遍的魅力。
正统的儒家尊崇她为“群经之首”,玄奥的道家尊奉她为“三玄之冠”,即使现代的学术界,也一致认为她是“大道之源”,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
统观之,《周易》亦可以称为“群经之始”,是中国历史上所有经书典籍的始发端。
《周易》包括《经》和《传》,《经》指的是《易经》;《传》指的是《易传》,也就是孔子对《易经》的解释,有十篇,亦称《十翼》。
阴阳对应统一,五行生克关系和天人合一是《易经》的理论精华,由此观之其可谓精华中的精华。
但是,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周易》被蒙上了一层迷信的阴影。
阴阳五行学说也被无情地打入迷信的牢笼。
不论迷信与否,还是先让我们带着“空杯”的心来追溯《周易》的源头。
圣人伏羲氏生活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他是一位非常善于思考的人,他观察周围所有的事物,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思索大自然的规律。
由于远古时代还没有文字,为了记录他对各种自然规律和现象的理解和概括,他发明了各种符号,也就是先天八卦图。
可以根据《周易·系辞下》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的记载,上古记事,在绳上打一大结,即为“一”符,打两小结,即为“- -”符。
“一”代表阳,“- -”代表阴。
阴阳是由太极孕育的,也就是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太极,太极就是道。
太极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
两仪又可以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也是从阴阳变化中得到的。
阴阳指的是事物矛盾对立的两面,积极向上的一面是阳,消极下沉的一面是阴;男人的阳刚之气是阳,女人的阴柔之美是阴;白天是阳,夜晚是阴;奇数是阳,偶数是阴;向外扩张是阳,向内收缩是阴…….用阴阳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将事物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事物正确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错误消极的一面。
阴阳学说还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的统一体,没有全阴,也没有全阳。
性格刚强的男人,他也有温柔的一面;性格温柔的女人,她也有刚强的一面。
独阳不长,独阴不久。
阴阳交合,物之始;阴阳分离,物之终;合则生,离则死。
对于五行,所指的是水、火、木、金、土。
但是我们要明白,这里所指的水火木金土并不是指真正的实物,而是对具有水火木金土特性的事物的一种抽象的概括。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
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
“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
“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
“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
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五行还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是相生;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此相克也。
五行的生克关系,对应了万事万物的关系,从事物对应的五行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变化。
阴阳五行学说,对古时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一直存在于每一个华夏子民的血液里,就好像老外的天生好动好创新也是流淌在他们血管中。
《周易》对于我们现代社会,起了令人难以估计的作用。
第一,推动自然科学进步,《周易》“尽宇宙之妙,通天人之际”的科学思维和宇宙观揭示了自然现象的辨证规律。
近现代一些重大自然科学进展,都与《周易》的思想有着密切联系,而《周易》的一些基本理论范畴,如“太极”,“阴阳”、“八卦”、“五行”等都已得到有确凿依据的解释,它揭示宏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许多基本观点被现代自然科学所验证,以《周易》为代表的整体自然观,给予自然科学家以重要的思想启迪,使科学家从《周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中,抽引和演绎出一些具有辨证思维的数理模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第二,《周易》文化与数学与电脑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八卦图在古代人类社会活动及其实践中的充分运用,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预测学体系。
其中,蕴含着近现代模糊论、概率论、数论以及信息论等科学原理,阴阳图更包涵着数学科学的解析原理。
德国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兹在接触到《周易》后,开始了0与1的二进制思考,并建立了二进制的表示及运算方法,从而跨过了电脑的门槛。
第三,影响世界哲学发展。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周易》的一个重要思想。
《周易》把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
天道、人道、地道,讲的是天地人的发展规律,即三才之道。
人的行为正确与否,要看是否与天地之道相合,人可以认识自然,但不能改变自然的规律。
人只能适应自然,以变应变,唯变所适,遵循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动性。
同时,人要效法自然规律,发挥人的能动性。
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将会发生人为的自然灾害。
第四,汇集最早管理思想。
专家指出,中国最早的管理思想就见之于《周易》,远在周朝初期,就把阴阳用在国家管理上,《尚书•周官》言:”论道经邦,曼理洲阳”,把阴阳调理好了,作为管理国家的最高准则。
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管理易”,把易经思想运用于管理科学,推进了管理科学的发展。
1991年10月在安阳举行的《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周易与现代管理科学成为讨论会的重要主题,也成为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
”管理易“作为一个学说模型已经基本形成。
丁善熬教授概括了《周易》中与现代管理相关的原则,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周止礼教授、信息工程大学吴铁铸教授、杨宏声、徐宏达、张超等多位学者,以及《决策理论与实践》等刊物都对”管理易”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军事理论的源头。
周易文化的哲学原理,也是军事理论学说的源头和基础。
我国最早的“孙子兵法”经典文献,就是以“周易”文化为理论基础。
“易”?系辞“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与孙子兵法中天者,阴阳,寒暑。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的理论密切相关。
“易?系辞”中"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与孙子兵法中"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的理论也是密切相关。
同时,学习《周易》可以给我们提供另外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为我们的思想开辟另一片天空。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存在许许多多我们无法用科学去解释的事或物。
这样的例子时有听说。
某某人不知道患了一种什么怪病,去医院拍X光,做CT检查,做核磁共振检查,还有各种各样的不知道名称的医学检查,反正医院是用尽所有的办法,还是找不到病因,不知从何医起。
后来他去找风水先生看了一卦,照着风水先生的话去做,结果病痛就不知不觉没了,甚是神奇。
我们的中医跟阴阳五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中医的人不能不学易经;反过来,我们如果懂阴阳五行学说,就知道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预见一些可能发生的疾病。
阴阳五行学说里面有些东西看上去好像毫无科学依据,但确实有她的道理。
要清楚,阴阳五行学说是先人们通过观察大量事实然后得出的结论。
比如说,孕妇快要生孩子的时候,给她吃猪蹄比较好,而且最好是后蹄。
这看上去好像是无稽之谈,但细想一下,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猪后蹄要比前蹄有力,生孩子的时候腿也要使很大的力气,有经验的产妇也感觉吃猪后蹄要比吃猪前蹄好使力。
从理论和实践都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好比伽利略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一样,他也是通过做大量实验,然后用他天才般的数学头脑对所得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之后才得到了一个公式。
因为这个公式与事实结果相符,而其它还是定量的分析事实,这刚好满足我们对科学的定义,于是我们就认为伽利略得到的这个结论是科学的。
再好比牛顿经典力学里面的定律,在接近光速运行的情况下就不是那么准确了,或者干脆得出的结论就是错的。
我们能因此说牛顿所提出的那些定律就是错误的吗?显然不能,只是这些定律有一定适用范围罢了。
其实事物并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正确的可以变成错误的,错误的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变成正确的。
正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可以生阳,阳可以生阴。
阴阳互动,方可以孕育万物。
从《周易》里面,可以引出一门学科——风水学。
风水学实际上是一门实用价值非常高的学科。
人们常说,如果家里的祖坟风水不好,会给子孙后代带来许多问题。
如果家中物品摆放的位置不恰当,可能会给家人带来麻烦或者灾难。
比如说,在家里的西面墙挂一幅美丽少女的画,丈夫有出轨的可能;如果在大厅里挂一个黑色的方形钟,这会影响到家里的财运。
如果我们学习了《周易》,这些小细节我们自己就可以发现了,避免了那些事情的发生,使家庭长久的幸福美满和睦。
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还知道,五行对应了我们身体的五脏。
如果我们的五行出了问题,对应的脏器也可能会患病。
许多老中医,给人看病治病的时候就是根据阴阳五行来判断的。
年龄越老的中医,经验越丰富,看得越准。
中医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医学,她从古代流传至今,治愈了无数的人,发展得更加完备,解决了许多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阴阳五行学说有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有人会说,《周易》的思想阻碍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不起来就是受《周易》思想的禁锢。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要知道,每个中国人都受到《周易》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宇宙全息的;而在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西方国家,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拆零的,精致细分的。
比如说,对于物质是由什么基本元素组成的,西方科学家进行了漫漫长久的寻求。
刚开始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可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们发现,其实分子是可以再分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于是把原子视为最基本单位。
上帝似乎在捉弄我们的科学家,他们后来又发现,其实原子还可以继续分,可以分成原子核和电子,而原子核又可以分成夸克……这样不停地分下去,何时是个尽头?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诉我们,“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