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犬黑热病

合集下载

黑热病疾病健康教育问答

黑热病疾病健康教育问答

黑热病疾病健康教育问答一、认识黑热病(一)什么是黑热病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内脏利什曼原虫引起,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地方性丙类传染病。

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末梢血液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明显增高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故又称ka1a-azar,即黑热的意思。

该病传染源是患者和病犬(癞皮狗)。

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偶可经破损皮肤和黏膜、胎盘或输血传播。

每年5〜8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咬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

原虫主要寄生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

(-)流行病学黑热病原是危害我国人民最严重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涉及16个省、市、自治区。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缺乏防治措施,黑热病不断蔓延发展,造成大批人群的死亡。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要求限期消灭的9种疾病中就包括黑热病。

经过规模防治,1958年,我国宣布基本消灭黑热病。

但近些年来,陕西、山西、河北等省有少数散发病人,新疆、甘肃、四川等省出现了明显的回升。

各地患者在年龄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别。

从各地查见的病人中,男女之比为1.5:1,表明男性的感染率高于女性。

(三)黑热病的病因根据传染来源不同,黑热病在流行病学上可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人源型、犬源型和自然疫源型。

杜氏利什曼原虫病属人兽共患疾病。

除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外,也可在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

可以推测黑热病原先是某些野生动物的疾病,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利什曼原虫从野生动物传给犬类,再由犬类传给人类。

在此过程中,利什曼原虫的基因产生突变,并在新的宿主和环境中得以保存下来,逐渐形成不同类型的黑热病病原体。

(四)得了黑热病身体会有哪些变化1.典型症状(1)发病:多缓慢,不规则发热,中毒症状轻,初起可有胃肠道症状如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可有类似感冒样症状。

黑热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黑热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黑热病的预防控制措施黑热病(Ebola),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高致病性疾病,极易传播和致命。

以下是黑热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充分了解和传播相关知识:公众应通过各种媒体途径了解黑热病的相关知识,包括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

这有助于提高个人防控意识和应对能力。

2.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水,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尽量避免触摸面部、眼睛、鼻子和口腔,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与可能感染病毒的人或动物接触。

尽量减少前往疫情严重地区或病毒暴发地的机会。

4.安全处理和烹饪动物肉类:当处理或烹饪动物肉类时,应使用手套,避免与未经充分加热的肉类接触。

5.正确使用安全设备: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普通人,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面具、护目镜和防护服等,以有效减少病毒的接触。

6.安全丧葬:确保在处理黑热病患者遗体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遵循相关的卫生和丧葬规定,进行消毒和封存尸体的操作。

7.加强医疗设施的工作流程:在医疗机构,应加强职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黑热病的诊断和防控能力。

同时,要确保消毒设备的及时供应和运行。

8.及时隔离病患:一旦发现有疑似或确诊的病例,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减少传播的风险。

9.加强社区监测和早期预警: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包括通过实验室测试发现潜在病例和早期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10.加强国际合作:由于黑热病具有高传染性和严重危害,国际合作非常重要。

各国需要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技术支持和协作,共同应对黑热病的威胁。

总之,预防和控制黑热病需要个人、社区和国家的共同努力。

公众应提高防控的意识,遵循相关的预防措施,并积极采取行动以减少黑热病的传播和危害。

黑热病防控知识小常识

黑热病防控知识小常识

黑热病防控知识小常识1.什么是黑热病?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经白蛉叮咬传播。

2.人得了黑热病会出现什么症状?得了黑热病会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尤以脾大更为显著)、全血细胞减少以及血清球蛋白增多为特征,此外,可出现面部、手、足以及腹部皮肤色素沉着,若不及时治疗,发病后1-2年常因病情恶化而死亡。

黑热病是有特效药的,所以只要早期诊断,正规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3.黑热病会出现人传人吗?在平原地区传染源主要为患者,以较大儿童及青壮年居多,丘陵山区传染源主要为病犬,10岁以下儿童多见,在新疆、内蒙古等荒漠地区传染源主要为野生动物,以2岁以内婴儿居多。

黑热病的病原体,杜氏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在人、犬或者野生动物宿主体内,传播媒介雌白蛉叮咬患者或者被感染动物时,杜氏利什曼原虫进入白蛉体内,1周后在体内发育繁殖大量的具有感染性的前鞭毛体,当白蛉再次叮咬人或者其他动物宿主时,便将原虫注入体内,引起感染发病。

4.怀疑自己得了黑热病怎么办?如果在蚊虫滋生季节被白蛉叮咬后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一定到正规医院进行血常规、B超等相关检查看是患上了黑热病,但只有做骨髓穿刺在显微镜下发现利什曼原虫才能确诊该病。

5.黑热病治愈后易复发吗?黑热病治疗有特效药,首选葡萄糖酸锦钠。

患者只要经过正规治疗,痊愈率很高,一般不会再次感染,可获得终生免疫。

6.犬了黑热病有什么症状?潜优期数周、数月乃至1年以上。

病犬早期都没有明显症状,晩期则常出现皮肤损害,表现为脱毛、皮脂外溢、结节和溃疡。

以头部尤其是耳、鼻、脸面和眼睛周围最为显著。

并伴有食欲不振,精神委靡,消瘦贫血及嗓音嘶哑等症状,最后死亡。

7.犬得了黑热病怎么办?应加强对犬类的管理,定期对犬进行检查,发现阳性犬应扑杀无害化处理。

8.如何预防黑热病?黑热病的病原体利什曼原虫主要通过媒介白蛉传播,在 5-9月白蛉活动季节,居住于或进入可能有白蛉分布的地区, 如山区丘陵,多窑洞、砖土结构房屋、畜舍等,应该正确使用纱窗、蚊帐等防蛉设施;野外作业时尽量穿长袖长裤,避免白蛉叮咬;暴露的皮肤最好涂抹防蚊油和驱蚊药,特别要加强儿童的个人防护,防止白蛉叮咬;远离有脱毛、烂鼻、指甲弯曲、脱屑、精神萎靡等症状的患病犬只。

黑热病怎样治疗?

黑热病怎样治疗?

黑热病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黑热病的治疗方法,治疗黑热病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黑热病应该吃什么药。

*黑热病怎么治疗?*一、西医*1、西医治疗1、一般对症治疗休息与营养,以及针对并发症给予输血或输注粒细胞、抗感染等。

2、病原治疗首选葡萄糖酸锑钠,总剂量成人90~130mg/kg,儿童150~200mg/kg,分6次,每日1次,静脉或肌肉注射。

疗效迅速而显著,副作用少。

病情重危或有心肝疾患者慎用或改用3周疗法。

对锑剂无效或禁忌者可选下列非锑剂药物:1)戊烷脒(pentamidine):剂量为4mg/kg/次,新鲜配制成10%溶液肌肉注射,每日或间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治愈率70%左右。

2)二性霉素B:锑剂和戊烷脒疗效不佳时可加用,每日剂量自0.1mg/kg开始,逐渐递增至1.0mg/kg ,或间日静脉缓滴,总剂量成人为2.0。

本品对肾脏等脏器毒性大,宜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若出现蛋白尿即应停药。

3、脾切除巨脾或伴脾功亢进,或多种治疗无效时应考虑脾切除。

术后再给予病原治疗,治疗1年后无复发者视为治愈。

注射低毒高效的葡萄糖酸锑纳0.1g×40支,计量:20mg/kg 静脉或肌肉注射,20天一疗程。

疗效可达97.4%。

抗锑病人采用戊脘脒(pentamidine)、二脒替(stilbamidine)、羟眯替(hydroxystilbamidine isothionate)。

经多种药物治疗无效而脾高度肿大且有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

*二、中医*1、中医治疗1.早期(卫气同病):治法:解表芳化,清热解毒。

方药:黄芩、三仁汤加连翘。

2.进展期: (1)瘀血阻滞、肠胃瘀积证:治法:活血消积,清热凉血。

方药:大黄元明粉各等分。

用法:两药混匀,一日3次,一次2~6g。

外用二龙膏一张 (活甲鱼、鲜苋菜、莪术、三棱、乳香、肉桂、没药、沉香、射香)。

服药时以大便微溏,一日2~3次为佳。

内服外用药同时应用共起活血消积,清热凉血作用。

黑热病防治工作探讨

黑热病防治工作探讨

黑热病防治工作探讨黑热病在四川省流行已久,危害严重[1~2]。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系列消除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控制了传播。

嗣后有的疫区放松继续防治,致疫情又回升。

1983年以来全省病例从未间断,疫情时有大幅度回升和局部暴发或流行。

针对黑热病流行病学特点,为总结和促进黑热病防治工作,巩固提高防治效果,尽快消除黑热病,如何制定较为可靠、可行、能持久的防治措施和方法,值得探讨。

1黑热病流行和防治概况四川省黑热病属山丘型(又称犬源型),流行区分布于川西北大山区,主要在阿坝州的九寨沟、黑水、茂县、汶川、理县和绵阳市的北川6个县[3]。

其特点是黑热病与犬利什曼病并存,家犬感染率较人感染高,是黑热病的重要保虫宿主和主要传染源之一;患者主要分布在河谷台地,分布呈点状;患者多系10岁以下儿童,占患者总数的93.8%[2],非流行区患者均为去疫区感染后发病的青壮年;野栖的中华白蛉是主要传播媒介。

1990-1993年疫区发生局部暴发,经采取大面积灭犬加禁养家犬措施防治后,病例数逐年下降,1997年较1990年下降了93.02%,试点区汶川县和理县分别下降了98.33%、100%,黑热病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4] 。

理县和汶川县分别于1997和2006年以来,无病例出现;1994年北川县首次检出当地病例,及时对疫区乡镇全面灭犬后未再检出病例。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疫区开发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人口流动频繁;疫区因家犬看家护园,养犬户和饲养犬只大大增加,全省黑热病发病出现较明显回升[3.]。

九寨沟县鉴于2004年黑热病呈明显回升趋势,按省黑热病应急处理预案,在2005年全县范围灭犬的基础上,连续3年在疫区开展全面灭犬和补漏灭犬后,2007年以来发病数呈下降趋势,但由于灭犬难度大和犬只转移,使灭犬不彻底,加之与邻省文县黑热病疫区接壤,流行仍未得到控制;而未采取疫区灭犬的黑水和茂县,由于犬只的增多,再加上因为修扩建公路和水电站,大量易感人群进入,防治工作松懈,疫情出现明显回升和扩大,见表1。

黑热病

黑热病

三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黑热病的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热:不规则发热,夜间有盗汗; 肝、脾、淋巴结肿大:脾肿大为该病的主要体征; 营养不良及贫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至营养不良、消瘦,晚 期出现重度贫血; 其他:因血小板减少,常有牙龈出血和鼻衄;因血浆蛋白比例 严重倒置及贫血,常有下肢及脸部水肿; 并发症:主要有肺炎,其次是走马疳和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三 者是导致黑热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二 生活史及流行病学
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生活史及流行病学
传染源:平原地区多为黑热病患者,山区多为病犬。 传播媒介和途径:主要通过白蛉的叮咬而传播,亦可由 击碎的白蛉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均可产生免疫,再度感染
者极为罕见。
生活史及流行病学
根据传染源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平原型(人源型):多见于平原地区。 山丘型(犬源型):多见于山丘地区。 荒漠型(野生动物源型):主要分布在荒漠边缘地带。
山西等西部六省,目前我省黑热病流行于川西北的汶川、南坪、茂 县、理县、北川和黑水等6县(市)。属山丘犬源性流行区。据统 计,地震灾后四川省所检出的输入性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 重视。
概 论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于人体内脏的巨噬细胞中而引起
的一种寄生虫病,由白蛉为传播媒介。患者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 的发热,消瘦,肝、脾、淋巴结肿大,以进行性脾肿大常见,全血 细胞减少和蛋白比例倒置等,如不给予合适的治疗,患者大都在得 病后1~2年内因并发症死亡。
感谢聆听 THANK YOU
诊断及鉴别诊断
网状巨噬细胞内的利-杜小体
由网状巨噬细胞胀裂出的 无鞭毛体(利-杜小体)

黑热病病人的护理

黑热病病人的护理

【病原学】 (二)生活史
前鞭毛体 白蛉 胃中
繁殖
无鞭毛体 患者或被感染动物
成熟前边毛体 1周后聚集于
白蛉口腔
有些直接 被吞噬细胞吞噬
有些 侵入血流 至全身各部位
(二)生活史
【流行病学】
表1 黑热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城市平原地区 丘陵地区 荒漠地区
患者
病犬
野生动物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又称黑热病原虫,引起内脏利什曼病 (visceral leishmaniasis),也称黑热病(Kalaazar)。该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黑热病
内脏利什曼病 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
染病,经由白蛉传播。 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
【临床表现】
(一)典型临床表现
2. 脾、肝及淋巴结大 脾脏呈进行性增大 肝轻度至中度增大 淋巴结亦为轻度至中度肿大
3. 贫血及营养不良 病程晚期出现 有精神萎靡、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水
肿及皮肤粗糙,皮肤颜色可加深故称之为 黑热病。
【临床表现】
(二)特殊临床类型 1. 皮肤型黑热病 皮损:面颈部多见,在结节内可查到无鞭毛体。 一般情况良好,大多数能照常工作及劳动,病程可长达数
【治 疗】
(二)病原治疗
5价锑制剂:葡萄糖酸锑钠 成人:一次6ml(1支,含
五价锑0.6g),一日1次, 连用6~10日,每日1次。 小儿:总剂量按体重150~ 200mg/kg,分为6次,每日 1次。
非锑剂药物: 锑剂无效或禁忌时 米替福新 两性霉素B脂质体 巴龙霉素 联合治疗
【治 疗】
浆细胞 大量增生

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知识钩虫病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人体小肠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

在我国,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是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钩虫感染几乎遍及全球,在我国除少数气候干燥、寒冷地区外,其他各省均有钩虫感染或流行,以海南、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地较严重。

人们常因从事田间种菜、耕作等劳动活动时,脚或手部皮肤直接接触含有钩虫幼虫的泥土或农作物后感染。

也可因生食含有钩虫幼虫的不洁蔬菜、瓜果而受到感染。

钩虫的幼虫侵入皮肤后进入人体,并在人体体内移行,最后到达小肠发育成为成虫。

成虫产卵后随粪便排出,在土壤环境中发育成为感染期幼虫。

因此,钩虫病是重要的土源性线虫病之一。

钩虫病的一般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营养不良及消化道功能紊乱,严重的可引起心脏功能不全,儿童生长和发育障碍。

孕妇感染可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

婴幼儿感染钩虫病常出现急性便血性腹泻、大便呈柏油样、食欲减退,病死率较高。

钩虫在侵入人体并在体内移行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症状。

如钩虫幼虫侵入皮肤后,病人可感到局部皮肤有烧灼、针刺或奇痒等感觉。

继之出现红色点状丘疹或小泡疹,造成钩蚴性皮炎,多见于手指、足趾间。

幼虫移行至肺泡后,病人可出现咽痒、咳嗽、痰中带有血丝,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剧烈干咳、肺大咯血及类哮喘样发作症状。

成虫寄生于小肠,在小肠壁上不断更换部位吸血,伤口不断流血造成贫血。

病人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及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由于胃口不佳、消化功能不良,影响铁的吸收,使贫血不断加重,甚至引起消化道大出血。

少数钩虫病人有喜食生米、泥土、木炭等“异嗜症”现象。

从粪便中查到钩虫卵或孵出钩蚴即可确诊为感染钩虫。

部分人群虽然已感染上钩虫,并在粪便中发现钩虫卵,但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钩虫感染。

钩虫病的治疗,可采取驱除肠道成虫和杀灭在组织中移行的早期幼虫的病原治疗。

常用的驱虫药物有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噻嘧啶等。

近年我国合成的新药三苯双脒,则对驱除美洲钩虫的效果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治疗犬黑热病
拉布拉多猎犬(详情介绍)
犬黑热病的潜伏期很长,并且很多犬都呈隐形感染,所以并不会呈现出什么明显的症状。

而该病又属于人畜共患病,有着一定的危害性,所以饲主平时要做好狗狗的驱虫工作,预防寄生虫感染。

有皮肤病变的犬,可在小结节周围注射5%阿的平液,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对内脏病变者采用锑剂治疗,如葡萄糖酸锑钠,用药量按0.17g/kg体重,总量不超过5g,把总量分成6份,每天肌肉和静脉注射一次。

如果一个疗程未治愈,可继续进行第二个疗程,第二个疗程总计量比第一个疗程的总计量增加1/6。

用药后患犬常有发热、呕吐、咳嗽和腹泻等不良反应,但一般不需治疗即可自行消失。

如上述方法无效,可用芳香双咪剂,如戊烷咪等进行治疗。

预防
一、在流行区,应加强对犬类的管理,组织力量定期对犬进行检查,发现病犬除了特别珍贵的犬种进行隔离治疗外(治疗通常使用锑制剂,如葡萄糖酸锑钠),其他病犬以扑杀为宜。

二、在流行季节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群众消灭白蛉幼虫滋生地,应用菊酯类杀虫药定期喷洒犬舍及犬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