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出生体重儿管理常规
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营养管理和康复护理方案研究

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营养管理和康复护理方案研究在现代医学中,由于母体生活方式的改变,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童的出生率正在迅速增加。
这些出生早期的儿童面临很多健康问题,并需要获得专业的护理和管理。
本文将研究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营养管理和康复护理方案,以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一、背景介绍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童得以活下来。
然而,这些儿童的生存率仍然不高,并且生活质量也很低。
低出生体重儿童需要更加细致的管理和护理,以确保他们的成长发育。
此外,由于各种原因,如早产、母体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儿童的免疫系统通常不够强大,从而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各种感染和疾病的威胁。
二、营养管理1.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之一。
对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来说,母乳更具有营养价值。
母乳喂养可以促进婴儿的免疫力、帮助胃肠道发育、预防感染病。
母乳喂养比牛奶更好,是优秀的营养来源,甚至更好。
所以对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母乳喂养是非常重要的。
2.添加营养素对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童,添加营养素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添加人乳酸菌可以支持免疫系统和肠道健康、添加DHA可以促进婴儿视力和大脑发育、添加铁可以防止贫血等。
但是要注意营养素的加量,过多会对宝宝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3.注意饮食卫生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免疫能力比较弱,饮食卫生更容易受到感染。
如果给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饮用含有细菌的汁液,就有可能造成发病。
因此,饮食卫生要特别注意,比如消毒、洗涤等。
三、康复护理1.低刺激环境由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童肌肉的掌控不够强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减少刺激。
比如可以减少灯光和噪声,让婴儿在温暖、轻柔和舒适的环境中成长。
2.关注婴儿的认知发育对于康复护理的另一个重点是认知发育。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童的认知发育不太成熟。
我们可以通过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来刺激婴儿的大脑,从而促进婴儿的认知发育。
例如,可以通过唱歌、读书、看相册等方式来刺激婴儿的大脑。
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

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体重低于 2500 克的新生儿。
由于他们在母体内发育未完全,各器官功能不成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因此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以提高其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一、低出生体重儿的生理特点低出生体重儿在生理上与正常体重的新生儿有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容易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波动,保暖不当容易导致低体温,进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其次,他们的呼吸系统也不成熟,可能存在呼吸浅表、呼吸暂停等问题。
再者,低出生体重儿的消化系统功能较弱,吸吮和吞咽能力差,容易出现喂养困难、胃食管反流等情况。
此外,他们的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
二、护理环境1、温度与湿度保持室温在 24 26℃,相对湿度在 55% 65%。
可以使用暖箱或辐射式保暖台来维持新生儿的体温稳定。
2、减少噪音和光线刺激病房内应保持安静,噪音应控制在 60 分贝以下。
光线不宜过强,可使用遮光布来调节光线强度,以保护新生儿的眼睛。
3、严格的无菌操作医护人员在接触低出生体重儿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病房内的物品和设备也应定期消毒。
三、呼吸管理1、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定时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及时发现呼吸暂停等异常情况。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鼻腔和口腔的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吸氧。
3、呼吸支持对于呼吸功能严重不良的新生儿,可能需要使用呼吸机等呼吸支持设备。
四、营养支持1、喂养方式的选择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
一般来说,早期可采用静脉营养,待其胃肠道功能逐渐成熟后,过渡到经口或胃管喂养。
2、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母乳是低出生体重儿最好的食物,富含营养物质和免疫因子,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和促进生长发育。
如果母亲无法提供母乳,可以使用捐赠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
3、喂养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喂养时应采取缓慢、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呛奶和胃食管反流。
喂奶后要轻轻拍背,帮助排出胃内气体。
完整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

完整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儿和儿童期是高风险人群,面临生长迟缓、感染性疾病和发育落后等问题,也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出院后科学的营养管理不仅关系到早产儿的体格生长,而且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与成年期慢性疾病相关。
在评价早产儿体格生长时,应根据校正年龄,即以胎龄40周(预产期)为起点计算校正后的生理年龄。
评价早产儿生长时应校正年龄至2岁,小于28周早产儿可校正至3岁。
早产儿的追赶生长应匀称增长,包括体重、身长和头围,适于胎龄早产儿达到校正月(年)龄的第25百分位(P25)~P50,小于胎龄早产儿>P10应视为追赶生长比较满意。
早产儿追赶生长的最佳时期是生后第1年,尤其是前6个月。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方案应根据营养风险程度进行分类。
母乳仍为早产儿的首选喂养方式,并至少应持续母乳喂养至6月龄以上。
对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可以采用人乳强化剂(HMF)加入早产母乳或捐赠人乳,以增加人乳中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确保其营养需求。
强化后人乳中主要营养素含量详见表2.SGA儿童的喂养策略应该根据胎龄而非出生体重来制定,以促进适度生长,特别是线性生长,从而确保良好的神经系统结局,并避免过度喂养,以降低远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对于早产SGA儿童,喂养应考虑到不同胎龄的成熟度来选择适当的喂养方式。
对于胎龄小于34周的SGA早产儿,他们属于高危或中危早产儿,出院后应采用强化人乳或早产儿过渡配方喂养,以促进体格生长适度均衡,尽可能使各项指标达到P10以上,特别是头围和身长的增长,以有利于远期健康。
对于出生体重相似的足月SGA和早产儿,其成熟度、生长轨迹和营养需求有很大差异。
为了避免短期过快的体重增长增加后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不推荐在足月SGA出院后常规使用早产儿配方或早产儿过渡配方促进生长。
2母乳喂养是首选无论是住院期间还是出院后,母乳喂养对于SGA儿童来说非常重要。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 infant,vlbwi)指出生体重在1 000~1 499g 的早产儿。
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低出生体重儿(lbw)、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和超极低出生体重儿(elbw)的生命得到救。
他们生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营养,其中喂养因素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以下简称为vlbwi)存活和正常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住院时间的长短。
由于胎龄小、体重低、机体各器官发育未成熟、生活能力低、吸吮力极其低下、吞咽反射弱、死亡率高。
因此,对vlbwi的护理要求极高,其中合理的喂养更是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存活的关键。
现对我院2010年1 月—2012 年1 月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010年1 月—2012 年1 月本院新生儿科共收治的40例低出生体重儿。
其中男21例,女19 例,体重680~1500g。
35例患儿有并发症。
其中肺透明膜病变5例,呼吸暂停35例,吸入性肺炎3例,肺出血5 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3例,新生儿颅内出血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3 例,消化道出血13例,低血糖6 例,败血症2例,黄疸30例。
经过精心护理后,2例因肺出血抢救无效死亡,4例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6例因家属要求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其余治疗20~40天存活,存活率为95%。
2 护理要点在护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心率、呼吸、体重、大小便情况、吸吮能力、皮肤弹性等全般状况,把好三关,即:保温、喂养、预防感染。
2. 1 暖箱的选择及温度调节由于vlbwi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不健全,对周围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差,故所有入院治疗的vlbwi 均置于辐射台上保暖,经复苏处理及病情稳定后予置暖箱保暖,患儿周边用柔软的棉布包绕。
保持体温恒定,体温维持在36℃~37℃。
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

低出生体重儿(1000 1499 克)的护理一、疾病概述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在1000 1499 克之间的新生儿。
这类新生儿由于出生体重较低,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生理功能不健全,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生存和健康面临诸多挑战。
他们在营养需求、体温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特殊的护理需求,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的精心照料,以提高其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早产孕妇的子宫颈机能不全,导致子宫颈过早扩张,无法承受胎儿的重量,从而引发早产。
孕妇的心理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会影响体内激素的平衡,诱发子宫收缩,导致早产。
孕妇在孕期进行剧烈的运动或受到严重的外伤,可能直接刺激子宫,引发早产。
2. 宫内生长受限孕妇在怀孕期间患有严重的贫血,导致自身和胎儿的氧气和营养供应不足,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胎儿的脐带异常,如脐带过短、脐带绕颈等,限制了胎儿从胎盘获取营养和氧气,导致生长受限。
胎儿自身存在基因缺陷或染色体异常,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导致出生体重过低。
3. 胎盘因素胎盘早剥,即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严重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和营养摄取。
胎盘血管瘤,占据了胎盘的一部分空间,影响了正常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物质交换。
三、临床表现1. 体温不稳定低出生体重儿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热量散失快,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难以维持正常体温,容易出现低体温或体温波动较大。
2. 呼吸系统问题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肌力量弱,容易出现呼吸暂停、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
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肺泡发育不完善,增加了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3. 消化系统问题胃肠道蠕动功能弱,消化酶分泌不足,吸吮和吞咽能力差,容易出现喂养困难、呕吐、腹胀、胃食管反流等。
肝脏功能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差,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胆汁淤积。
4.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免疫细胞数量少,免疫球蛋白合成不足,皮肤和黏膜屏障功能弱,极易感染各种病原体,且感染后病情往往较重,不易控制。
1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管理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贲晓明一、早产儿管理早产儿概念发生重大变化,胎龄、出生体重范围扩大:胎龄由<37 周扩展到<28 周到目前的<24 周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救治。
以前认为胎龄<2500g 为早产儿,<1500g 为低出生体重儿,<1000g 为超极低出生体重儿,<500g 为需要重点抢救的早产儿。
(一)早产儿概念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 指出生体重< 1500 g ,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 指出生体重<1000 克,超未成熟儿、极早早产儿(EPI) 指胎龄< 28 周。
(二)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 )发展70 年代以前,死亡率90~100% ,围产儿死亡不包括。
70~80 年代呼吸管理技术提高,存活增多。
90 年代发达国家死亡率20~30 % 。
二、体温管理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未成熟,加上棕色脂肪组织过少,产热不足。
在分娩室的复苏抢救在保温条件下,体温大约每 5 分钟下降1 ℃。
将分娩室或手术室的温度升高,必须特别注意用温暖的柔软毛巾将新生儿体表的水分迅速轻巧地吸干。
一旦低体温复升过慢,立即会因低体温促使末梢血管收缩引起酸中毒加剧,而导致肺血管痉挛并进入恶性循环。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处臵不能停留在分娩室的保温床上,应尽可能将其迅速转移至充分加温加湿的暖箱内,然后进行各种处理。
为了减少皮肤水分的丧失,必须保持80-90 %以上的高湿度。
没有加湿的情况下即使暖箱温度在38~39 ℃也不能保证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的上升。
这种情况下,皮肤温度可以受暖箱温度的影响达到38 ~39 ℃,而躯干深部温度仅37 ℃上下的体温表里倒臵现象。
体温管理的第二个方面,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指在维持体温恒定耗氧量最小的时候,我们通常所讲的中性温度概念,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就是胎龄体重就是出生以后日数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暖箱里面最适宜的温度是指使皮肤表面温度能维持在36.5度。
低体重儿的护理要点

低体重儿的护理要点低体重儿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
由于低体重儿的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饮食、保暖、观察和安全四个方面介绍低体重儿的护理要点。
一、饮食护理1.母乳喂养:低体重儿出生后尽早进行母乳喂养是非常重要的。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抗体,有助于提高低体重儿的免疫力和生长发育。
母亲应注意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增加乳汁的产量。
2.人工喂养: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低体重儿,应选择适合其年龄和体重的婴儿配方奶粉进行喂养。
喂奶时要注意奶粉的配比和温度,避免过热或过浓。
二、保暖护理1.保持室温适宜:低体重儿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发生低体温。
护理人员应确保儿童的生活环境温度适宜,一般保持在25-28摄氏度为宜。
2.衣物搭配合理:根据室温和季节的变化,选择合适的衣物给低体重儿穿戴。
避免穿戴过多或过少,保证儿童的身体保暖。
三、观察护理1.注意体重变化:低体重儿的体重增长速度较慢,护理人员应定期测量儿童的体重,并记录下来。
如发现体重增长过缓或突然下降,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2.观察排尿和排便:低体重儿的排尿和排便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儿童的排尿和排便情况。
如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四、安全护理1.预防感染:低体重儿的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
护理人员应注意手卫生,保持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儿童的衣物、玩具等物品应定期清洗消毒。
2.防止跌倒和碰撞:低体重儿的骨骼和肌肉发育不完全,护理人员应特别注意防止儿童摔倒和碰撞。
儿童在床上活动时要有人陪护,避免发生意外。
低体重儿的护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细心的态度。
通过合理的饮食、保暖、观察和安全护理,可以提高低体重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促进其健康成长。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与家属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低体重儿得到全面的关怀和照顾。
低体重幼儿饮食管理制度

低体重幼儿饮食管理制度一、前言低体重幼儿指出生后体重低于正常婴儿的标准。
低体重幼儿饮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营养对幼儿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饮食管理制度对于低体重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低体重幼儿的特点、饮食管理的原则、饮食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低体重幼儿的饮食管理进行详细介绍。
二、低体重幼儿的特点低体重幼儿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营养不良:低体重幼儿往往是因为出生时营养不良所致,导致体重低于正常婴儿的标准。
2. 生长发育受限:由于营养不良的原因,低体重幼儿的生长发育受到了限制,需要特别关注。
三、饮食管理的原则1. 全面补充营养:针对低体重幼儿的营养不良情况,饮食管理的首要原则是全面补充营养,确保幼儿的身体能够得到充分的营养。
2. 营养均衡:饮食管理需要保证幼儿摄入的营养是均衡的,既不缺乏也不过量,避免造成其他健康问题。
3. 个性化:因为每个低体重幼儿的情况不同,饮食管理需要根据其个性化的需求进行调整,确保营养补充的效果。
四、饮食管理的内容和方法1. 蛋白质摄入:对于低体重幼儿而言,蛋白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身体发育的基础。
因此,饮食管理需要确保幼儿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可以通过增加吃肉、蛋、奶制品等方式来补充蛋白质。
2. 碳水化合物摄入:碳水化合物是供给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对于低体重幼儿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饮食管理需要确保幼儿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可以通过增加米饭、面包、杂粮等方式来补充碳水化合物。
3. 蔬菜水果摄入: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幼儿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因此,饮食管理需要确保幼儿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可以通过增加吃蔬菜、水果等方式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4. 饮食方法:低体重幼儿的饮食管理需要采取适当的饮食方法,比如定时定量、分餐进餐等,保证幼儿的饮食习惯是规律的,营养摄入是充足的。
5. 注意事项:在进行饮食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避免过多食用油腻、辛辣食物,避免让幼儿过多食用零食等,以免影响营养的摄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出生体重儿管理常规
一、管理对象:
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在2500g以下者,其中出生体重低于1500g 者称为极低体重儿。
低出生体重儿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
1.早产儿是指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g身长小于46cm的活产新生儿。
2.小于胎龄儿(即足月小样儿)是指胎龄已满37周,但体重低于2500g 或出生体重在第十百分位以下的活产新生儿。
二、管理目的
对辖区内低出生体重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
了解和掌握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护理和生长发育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
进行科学的育儿宣教及护理指导,以促进低出生体重儿的身心健康,提高其成活率,减少发病率,降低死亡率。
三、管理常规
1.访视:除按新生儿访视常规外,要求进行个案管理,由专人访视。
访视次数:接到出院报告后在3天内作第一次家庭访视,访视次数应根据低出生体重儿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每7-10天访视一次,访视到体重达3000克(3公斤)为止。
2.访视内容:除按新生儿访视常规外,应着重指导保暖、喂养、护理和预防感染等四方面的内容。
(1)注意保暖:室温应维持在20~25℃之间。
注意指导家长正确使用热水袋,通常将热水袋用毛巾包好,放于棉被的外面,可置于婴儿的两侧或足的下端,并按时更换热水,保持热水袋的温度恒定,以不烫手为宜。
(2)喂养:提倡母乳喂养。
如果吸吮能力强者可按正常新生儿的喂养方法进行,对于经常呛奶的,可用吸奶器吸出母乳放置在消毒过的容器中,用滴管喂养,每小时一次,每昼夜不少于10次。
人工喂养者,出生10天内的新生儿,配方奶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一日总量=体重(g)×(出生天数+10)÷100(ml) 出生10天后的早产儿,配方奶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一日总量=体重(g)×1/5(ml)
(3)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尤其应注意眼、口、鼻、脐及臀部、皮肤皱折处的清洁。
要指导家长随时注意观察小儿的精神、面色、呼吸、体温、哭声、情绪、吸吮能力、大小便、皮肤的颜色及软硬度。
如有异常要及时与社区医生联系或去医院诊治。
(4)预防感染:指导家长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清洁,婴儿用具要专用并注意及时消毒,婴儿的衣服和尿布要柔软清洁,母亲在哺乳护理前用肥皂洗手、
清洁乳头,母亲如患感冒必须戴口罩,发热时暂时不能哺乳,要避免过多的亲友接触,严格防止交叉感染。
四、系统保健管理:对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健康检查和管理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低出生体重儿应在生后2周时,服用维生素D制剂,满月开始添加菜汁及果汁,满2个月开始补充预防量铁剂2毫克/公斤体重/周,根据膳食含铁情况持续2年。
2.低出生体重儿必须在9个月、12个月分别作DST发育测试,如有可疑、异常者需加强训练,定期随访。
3.低出生体重儿应重视进行听力和视力筛查,结果可疑者,应督促其按要求尽早到听力障碍诊断中心(温三医)进行复查。
4.注意低出生体重儿的头围发育,如果到6个月还不能达到正常范围,要警惕发生智力发育障碍的可能性,要密切观察低出生体重儿脑瘫的发生。
5. 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格发育以生长监测为主,不要刻意强调达到体格发育标准,避免过度喂养。
用生长监测图随访两次后,如平坦或下降,提示有生长发育问题,在第3次复诊时要转诊,以切实保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