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合集下载

发展心理学作业——述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作业——述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述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摘要: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在每一个阶段中,儿童都面临着一个满足自我身体需要与服从社会需要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特点性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至今已经有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诞生了许多自成体系的心理发展理论,最为传统和经典的理论有,心理动力学观点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理论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行为观点的学习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等)、认知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演化观点的习性学和现代进化理论(以洛伦兹、廷伯格、鲍比尔等为代表人物)、生态观点的生态系统理论(以布朗芬布伦为代表人物),这些理论的研究,不只是局限于儿童心理发展,随着研究的进展,更加着眼于毕生发展。

每一种理论或观点强调了发展的不同方面,而发展现象本身也可同时由多种理论或观点进行考察。

总结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下面,我们把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一、口唇期:从出生~1.5岁左右这是个体性心理发展的最原始阶段,感兴趣于从吮吸、吐出、咀嚼、吞咽、咬等口唇活动中获得快感与满足。

口欲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饥饿需求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口腔粘膜的刺激。

口腔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前口腔期和后口腔期。

前口腔期是指婴儿从出生到满八个月,唇和舌是主要的动欲区。

快感主要来自于吮吸和吞咽活动。

后口腔期大约是婴儿出生后第八个月到一周岁,力比多倾注的动欲区集中在牙、牙龈和咽部。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该理论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和繁殖期,每一个阶段都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特定的冲突有关。

1. 口腔期: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头两年。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和焦虑主要集中在口腔区域。

婴儿通过吮吸和咀嚼来获得满足感,这也是他们的主要方式。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者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人格上的问题,如吸烟、咬指甲等。

2. 肛门期:肛门期发生在儿童2到4岁之间,主要涉及到控制和排泄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这也是他们与父母和社会规则进行互动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过于严格或者过于宽松,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强迫症或者缺乏自律等问题。

3. 繁殖期:繁殖期发生在儿童4到6岁之间,这个阶段是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和其他人的性别产生兴趣,并开始摹仿和学习性别角色。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性别认同的困扰或者受到性别角色的限制,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性别身份问题或者性别焦虑等。

总结: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个体心理成长和形成的框架。

通过不同阶段的冲突和满足,个体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理论也受到了许多批评和争议,因为它过于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的影响,并且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因素,如遗传和社会环境。

虽然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在现代心理学中已经被其他更全面的理论所取代,但它仍然对我们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形成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通过了解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和冲突,我们可以更好地匡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健康的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心理学领域。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了个人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个体的人格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口腔期(出生至1岁)1.1 原始的满足需求:弗洛伊德认为,在口腔期,婴儿主要通过吮吸来获得满足,这是他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1.2 儿童的依赖:在口腔期,婴儿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依赖非常强烈,他们需要得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

1.3 口腔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在口腔期得不到足够的满足,可能会导致个体在后续的发展中出现口腔相关的心理问题,如暴食或吸烟等。

二、肛门期(1-3岁)2.1 控制欲望的阶段:在肛门期,儿童开始学会控制排泄,这也是他们第一次体验到自我控制和自我满足的过程。

2.2 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在这个阶段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在教育中平衡约束和自由。

2.3 肛门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在肛门期受到严格的约束或过度的自由,可能导致个体在后续的发展中出现控制欲望相关的心理问题,如强迫症或反叛等。

三、阴茎期(3-6岁)3.1 性别认同的阶段:在阴茎期,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别产生认同感,这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时期。

3.2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儿童在阴茎期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阴茎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在阴茎期受到性别认同方面的困惑或否定,可能导致个体在后续的发展中出现性别认同相关的心理问题,如性别焦虑或性别认同障碍等。

四、潜意识期(6-12岁)4.1 自我意识的形成:在潜意识期,儿童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4.2 学习社会规范: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这对他们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4.3 潜意识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在潜意识期受到严厉的批评或缺乏自我意识的培养,可能导致个体在后续的发展中出现自我认同相关的心理问题,如自卑感或自我认同困惑等。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知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人格是由五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任务。

这五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成人期。

婴儿期(出生至2岁)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发展感觉器官和身体技能。

在这个阶段,婴儿需要得到来自父母的满足和保护,以帮助他们感受自己是独立的个体。

幼儿期(2-6岁)是人格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主要发展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

童年期(6-12岁)是人格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主要发展思维能力和社会能力。

在这个阶段,童年期儿童开始学习如何和他人相处,并且开始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

青春期(12-18岁)是人格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主要发展自我意识和性身份。

在这个阶段,青春期青少年会经历许多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变化,并且开始寻求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成人期(18岁以上)是人格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构。

在这个阶段,成年人会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家庭和社会关系,并且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
认为人格是通过不断发展和成熟而形成的。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人格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任务。

此外,这一理论还认为,人的人格发展是由个体内在的驱动力和外在的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阶段和相关实例。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概述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我、自我、超我、性欲发展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

1.1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人类内心的原初冲动和欲望的来源。

本我主要受到生物本能和无意识冲动的驱使,不受理性和道德的约束。

1.2 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根据现实的要求和社会的规范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满足个体的需求。

1.3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和道德规范的代表,它是个体内化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判,以确保其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1.4 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性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性欲是在不同的阶段中发展和演变的。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或阴蒂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与不同的身体部位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1.5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应对焦虑和压力时会使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回避和否认等。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阶段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2.1 口腔期(出生至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实现,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嘴巴过度依赖或口腔攻击性。

2.2 肛门期(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通过训练和奖励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严厉的管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强迫症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人格发展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和塑造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在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理论试图解释人格发展的原因和方式。

本文将介绍五大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先驱者之一,他提出了精神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到三个部分的影响: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包含了个体的本能和欲望;自我是人格的中介部分,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包含了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是通过解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平衡来实现的。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者,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通过认知能力的逐渐成熟和发展而实现的。

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人格的发展也随之发生变化。

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他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埃里克森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危机。

通过解决这些发展任务和危机,个体可以实现人格的发展和成熟。

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是人istic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通过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来实现的。

马斯洛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个体需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才能逐渐追求高层次的需求,最终实现自我实现的目标。

五、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通过实现自我潜能和自我价值来实现的。

罗杰斯认为,个体需要接受他人的无条件关爱和尊重,才能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实现自我实现的目标。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通过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加以支持。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基本结构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代表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追求快乐和满足;自我是个体的现实部分,负责平衡本我和外界的要求;超我则是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化,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

2.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心理发展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身体部位和心理冲突相关,如果在某个阶段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个体在后续阶段出现心理障碍。

3. 口唇期(0-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主要满足源是口唇,例如吮吸乳头。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口唇相关的问题,如嘴巴过度进食或咬指甲等。

4. 肛门期(1-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控制排泄,学习使用厕所。

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过分强调控制和纪律,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强迫症等问题。

5. 阴茎期(3-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形成父母亲模仿的行为。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约束或过度宠爱,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性格偏执或性别认同问题。

6. 潜伏期(6-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社交技能和学习,但性冲动被抑制。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严厉的约束,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焦虑或抑郁等问题。

7. 生殖期(12岁之后)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建立恋爱关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压抑或过度放纵,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或性心理问题。

8. 弗洛伊德的案例分析方法弗洛伊德提出了案例分析方法,通过病例研究来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五阶段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五阶段理论

——人格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本能决定论者,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因此,人格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

•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外,包括吮吸、大小便、皮肤触摸等凡是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正是借助这种力量,性本能才得以完成其目的,弗洛伊德把这种力量称为“里必多”。

•每个发展阶段不同,里必多通过投放在不同位置而使本能得到满足。

性器期(3-6岁)
男孩穿上父亲的衣服,对着镜子模仿父亲,女子看到后捂嘴痛哭https:///videoui/page/videoland?pd=bjh&context= {%22nid%22:%227246444903908424636%22,%22sourceFro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的
发展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简介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著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根据自己对病态人格的研究提出了人格的结构和发展理论。

•核心思想:存在于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
1.释梦
•梦是一个(受压制的或被压抑的)欲望的•(伪装的)满足。

•2.精神分析引论
•全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编“过失心理学”,针对一般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误动作来分析表面行为下的深层含意,这可视作是某种预兆或讯号;第二编“梦”,则试图由释梦的技术去探索梦的显意与隐意,并推演出梦的作用;第三编“神经病通论”,结合前两篇对失误动作与梦的分析,以确证支配神经症患者的症状与其经历相关,并探索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

•3.性学三论
•第一篇:《性变态》
•详论性错乱、及心理症患者的性冲动。

•第二篇:《幼儿性欲》
•详细分析幼年儿童的性欲来源、目的及其表达方式。

•第三篇:《青春期的改变》
•包含弗氏著名的原欲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是人格的生理成分,是人格三个成分中所占比例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它是与生就有的,出生时就有的人格成分。

本我是个性发展的动力,里面充满了力比多。

本我寻求生理冲动的立即满足,如婴儿在饥饿、寒冷时就会嚎啕大哭,只有在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哭闹才会停止。

•本我的行动原则就是快乐原则。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成分,代表人格中的理性部分。

它出现在幼儿早期,用来调和本我中的欲望以达到在现实中的实现。

在自我的帮助下,婴儿看到母亲拿出奶瓶时,就会不再哭闹,再大一点的孩子就会想办法搞点吃的,而不是哭闹。

自我担负着本我与超我之间进行协调的任务,
•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

•超我是人格的社会成分,是社会价值的代表,常常与本我的欲望相违背。

超我在3-6岁时开始出现,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将父母的要求内化后形成的。

一旦超我形成后,自我就担负起更加复杂的任务,即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寻求平衡。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超我的三个作用: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例:想玩别人玩具的小朋友本我、自我、超我怎样协调能很好的适应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