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2
江苏省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捕蛇者说导学案2(无答案) 苏教版

捕蛇者说2
班级:姓名:
一、目标导学
1.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2.认识“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道理。
3.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中心意思的。
二、预习导学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三、互动探究
(一)了解“说”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捕蛇者
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
(二)深入探讨课文。
1.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当时社会现状是怎么样的?农民的生活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永州之野的蛇“异”在哪些方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写作手法的?通过这些写
作手法的运用作者想揭示的主题是什么?
4.作者写这篇“说”的目的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对待劳动人民怎样的态度?对此我们如何看待?
四、课堂练习
1.本文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2.本文主要采用、的手法来突出中心思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黑质而白章.(2)当.其租入
(3)则久已病.矣(4)岁.赋其二
(5)汪然出涕.(6)谨食.之
(7)虽.鸡狗不得宁焉(8)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4.翻译下列句子: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3)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五、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相关作业;
2、整理笔记并背诵课文。
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版)上册第 23 课 捕蛇者说

23、捕蛇者说教学目标一、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二、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三、把握文章的结构内容教学步骤一、柳宗元简述1、我国唐代接触的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亦称柳柳州。
2、与韩愈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世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品:寓言散文“三戒”,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二、一词多义1、于余将告于莅事者:向2、当其租入:代词,他积于今六十岁矣:到专其利三世矣:代词,这种,指代捕蛇抵税此事吾祖死于是:在视其缶:代词,那个苛政猛于虎也:比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代词,自己的3、之太医以王命聚之:指代蛇4、更若役,复若赋:代词,你的余悲之:指代蒋氏貌若甚戚者:动词,好像君将哀而生之乎:指代蒋氏若毒之乎:代词,你5、已则久已病矣:副词,已经6、时而献焉:代词,它,指代蛇可以已大风:动词,治愈鸡狗不得宁焉:助词,相当于“啊、呀”7、毒若毒之乎:痛恨、怨恨8、岁赋其二:动词,征收、敛取赋敛之毒:名词,祸毒复若赋:名词,赋税9、悲余悲之:同情10、谨食之:动词,喂养余闻而愈悲:悲痛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动词,吃11、而而吾以捕蛇独存:表示转折,可是驰然而卧:表示修饰,“地”退而甘食其土之有:表示承接,就黑质而白章:表示并列,并且三、词类活用1、君将哀而生之乎:使动用法,使、、、、、、活下去2、而乡邻之生日蹙: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3、得而腊之:名词作动词,晾干4、岁赋其二:名词作状语,每年5、余悲之:形容词作动词,同情四、古今释义1、则久已病矣古:困苦不堪今:生病,疾病2、积于今六十岁矣古:年今:年龄3、可以已大风古:可以用来今:表示允许4、今虽死乎此古:即使今:虽然5、汪然而出涕古:眼泪今:鼻涕6、向吾不为斯役古:假使今:朝着、方向7、以尽吾齿古:年龄今:牙齿五、学生利用工具书,熟悉翻译,熟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六、第1自然段内容分析1、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起首着重突出永州蛇之“异”?提示:质地异:黒质色泽异:白章突出蛇毒之毒,为下文蛇之异毒性异:触草木尽死叙写赋敛对百姓的祸害啮人,无御之者尤甚于蛇毒作好铺垫功能异: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七、作者提到捕蛇的由来是什么?提示:永之人争奔走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捕蛇者说》教学课件2语文版

用来
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
省略句
做
二可,募以有用能来捕(之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除奔去
)
走招焉。募
用
征集
每年,名作状
抵
于之代捕蛇这个 差事
第八页,共26页。
忙着做某件事
有蒋氏者,专其独利占三,独世享矣。问代之,则表轻曰微却转“折,吾祖死于
是(yú在shì),吾捕蛇父而税不死纳于代是捕蛇(这yú件s事hì)。今吾干嗣为之十几二点乎儿,差
吾祖死于是
用来期待那些朝廷派来考察民情的官员
若毒之乎
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情上
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你之怨甚恨也捕蛇这件事吗
还不象恢复我的赋税那样的厉害啊
第十八页,共26页。
殚其地之出 交尽了他们(tā men)土地里出产的所有的东西
曩与吾祖居是乡 从前与吾祖父(zǔfù)居住在同一个乡里的
以尽吾齿 来度完我余下的岁月
第一页,共26页。
捕蛇者说
柳宗元
第二页,共26页。
柳宗元(773-819),唐 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 (hédōnɡ)解(今山西运城 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hédōnɡ)。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第三页,共26页。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 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shūfā)感触,行文较为 自由灵活《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 即所谓“卒章显其志”。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这个“利”是用死换来的,利的背后隐藏着无限的痛苦和
悲三伤.,四这两个节利的是用内生容命:换来的.说明捕蛇给三代人带来痛苦 从蒋氏的自述中,我们写作可者以的看建出议和当蒋时氏社述说会 的什么问题?
2020秋长春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捕蛇者说》教案2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说”的特点;[~#&%*]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3. 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过程与方法: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改变以往逐段讲授式或逐题提问式,变为以一点提挈全文,学生讨论式。
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文章的朗读和及时巩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及时加以指导,就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2、“说”的体裁特点;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师导学《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活动2【活动】学生自学1. 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
“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
“说”这种文体后来变为因事因理而述说,“与论无大异”,我们比喻它是“杂文”。
本篇的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
[&%~*@]2. 作者及写作背景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
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
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
小学英语经典诗歌捕蛇者说2素材

捕蛇者说My words threw him into great agony. He burst intotears and said, "Do you pity me and want me to liveon? But the misery I am suffer ing now is not at allworse than what I suffered before. If I had not takenthis work, I would be in desperate straits. Threegenerations of my family have been living here forsixty years. Our neighbors a re growing poorer dayby day. In order to pay the taxes, they are c ompelled to hand over all the produce of their landand all the poss essions in their house. They shuffle from village to village, wailing in distress, and many of them die of hunger along the way. They are beaten by wind and rain, sufferingfreezing cold in winter and sc orching heat in summer. What's more, they have to inhale theperniciou s air of deceased districts. In this way, people are dying one afte r another, and theirdead bodies are piling up. Out of ten families that were my grandfather's neighbors, only onehas survived, and out o f ten families that were my father's neighbors, only two or three r emain. As to the neighbors who have been living near me for the pa st twelve years, only four or fiveout of ten families have survived. Most of them are dead or have moved to other places. I luckilyrem ain alive simply because I am a snake catcher. Whenever the relentle ss officers come to thevillage, they make a row and bully the peopl e. The village people scream from terror. Evenfowls and dogs are not left in peace. I get out of bed with fear and look into the jar . To myrelief the snakes are still there. Then my mind is at ease and I return to bed. I feed the snakeswith great care and deliver them to the authorities in time. Back at home, I eat the produce ofthe land so that I may live on till my death. I risk my life only twice a year. The rest of the time, Ispend my days quite ha ppily, unlike other village people whose lives are constantly threatened. Even if I were killed by a snake today, I would still have li ved longer than my neighbors. Whyshould I complain?"I feel all the more depressed upon hearing his story. I was once d isbelieving of Confucius'swords:"Tyrannical rule is more ferocious than a tiger." From Jiang's exampl e I have come torealize that this saying is true. Alas! Who could have known that oppressive taxation is worsethan venomous snakes? Henc e I write down this story for those who are making investigationsrel ating to the life of the common people.。
捕蛇者说(柳宗元)(2)原文

捕蛇者说(柳宗元)(2)原文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三代了。
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
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次了。
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悲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将要告诉管理政事的人,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您是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赋税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
如果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
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处处死人互相压着。
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
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
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
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的样子惊扰了乡间的平静,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呢!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
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
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
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在危险之中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就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
孔子说:严苛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真是可信的。
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种毒蛇更厉害呢!所以写了这篇。
捕蛇者说课件2

④、死亡先后
先
后
பைடு நூலகம்
5、第4段中,蒋氏的这段答话可以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怎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比,突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中 心
6、本文通过什么事情的记述表达了什么主题? 点拨: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愿冒死 捕蛇也不愿受到苛政之害的事,深刻揭露 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地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 罪行,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繁重的赋税下 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节节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以啮人( ) 挛踠( ) 莅事者( ) dān其地之出( ) 无yù之( ) 转xǐ( ) 大戚( ) 得而腊之( )顿bó( ) 相jiè( ) huī突( ) 当其租入( ) 谨食之( ) 叫xiāo( ) 曩( ) 日cù( ) xúnxún而起( ) 几死者数矣( )
捕 蛇 者 说
柳 宗 元
一、了解作者及“说”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山西河东人,人称柳河东, 他的集子就叫《柳河东集>>。20岁中进士,曾任监察 御史,他积极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 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十四年,死于 柳州,故号“柳柳州”。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人称“韩柳”。在永州,他 亲眼看到由于繁重的苛捐杂税,广大劳动人民困苦不 堪的生活状况,因而写了这篇《捕蛇者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 近似,常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 的看法。表达方式可以是叙事兼议论,也可以是议论 兼叙事等,但核心是议
捕蛇者说(第2课时

捕蛇者说(第2课时)
[目标定向] 1、品读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 2、分析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理解“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中心
[个体学习]
1、阅读第一节,思考: (1)文中的“异蛇”之“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外形 毒性 医疗效用 (2)永州的百姓为什么争着去捕这种蛇? 主要是为了免有受苛征重税之苦。 (3)为何开头就描写异蛇之“毒”? 使赋敛之毒与异蛇之毒形成强烈反差,含无限 悲凉之意,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苛税的残酷,反映 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疾苦的同情。
对比情况 生存状况 生活状况
危险次数 死亡先后
吾以捕蛇独存 驰然而卧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岂若吾乡邻之旦 旦有是哉
后
先
作用
(1)强调捕蛇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2)突 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3)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 的同情。
4、课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 点明文章主旨,更加证实了蒋氏的话。 5、文末“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这句话反映了柳宗元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 如何评价? 文末说明作者的写作动机,作者把变革 这一黑暗社会的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 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革除弊端。 反映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 的,深切的。(时代的局限性)
2、如何理解第二节中“专其利”和 蒋氏答话时连用三个“死”字? 连用三个“死”字,令人感到捕 蛇之悲。三个“死”字,揭示了事 情的本质,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 父亲和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
3、阅读第四节,参照下面表格,在文中圈出蒋氏与 乡邻们不同的生活状况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人物 蒋 氏 乡邻们 非死则徙尔 虽鸡狗不得宁焉
[同伴互导]
1、组内交流个体学习情况。 2、记录存在的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捕蛇者说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dàng)
B.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xī)
C. 吾嗣.为之十二年(sì)
D.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jí)
2.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A. 生病 B. 痛苦 C. 困苦不堪
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A. 鼻涕 B. 眼泪 C. 鼻涕和眼泪
③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 A. 牙齿 B. 年岁 C. 年月
3.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乡邻之生日蹙/黑质而白章
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
D.虽.鸡狗不得宁焉/故虽.有名马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译文:
5.根据课文填空。
(1)《捕蛇者说》选自________,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到________时写的。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他七人中唐朝有________,宋朝有、、、、、(2)《捕蛇者说》中引用孔子的“”来揭示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
(3)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4)交代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二、阅读能力
(一)课内阅读
(2006年,常州市,12分)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问题。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岁.赋其二()(2)几.死者数.矣()()(3)更.若役()(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
....加以简要回答。
4.阅读下面短文,结合《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③。
”而曰:“然。
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⑤识之,!”
(选自《礼记·檀弓》)注释: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
②[子路]孔子的学生。
③[壹似重有忧者]意思是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
④[吾舅]我的公公。
⑤[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
(1)文中横线处删去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请根据文意把它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上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把它写在下面横线上。
(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
)
(二)课外阅读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①,拘忌异甚.。
以为己生岁直②子,鼠,子神也,因爱鼠。
不蓄猫犬,禁僮勿击鼠。
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某氏室无完器,椸③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
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
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选自《柳河东集·三戒》)
注释:①畏日:对日辰的迷信忌讳。
②直:通“值”,正当着。
③椸(yí):衣架。
1.解释文中带点词的意义。
(1)甚:________________。
(2)悉:________________。
(3)故:________________。
(4)购: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划横线上的句子。
(1)以为己生岁值子,鼠,子神也,因爱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什么道理?
三、创新体验
(2007,山东省威海市,2分)根据语境,在划线处填上与“马”有关的成语。
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建功立业的战具,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与之有关的成语。
如:比喻富有经验,熟悉情况,称为;喻光阴迅速,谓;说年老雄心在,称为;祝事业有成,则言。
参考答案:
一、1.D 剖析:“藉”在这里应读“jiè”。
2.①C ②B ③C 剖析:注意古今异义词。
如“岁”在古代是年龄、年岁的意思。
3.D 剖析:D中的“而”都是即使的意思。
而A中的“而”一个表转折,一个表并列;B中的“其”,一个是代词“他们的”,一个是语气词“难道”;C中的“之”,一个是不翻译,一个是代词。
4.①假如我以前不干捕蛇这件差事,那么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②回来之后,就很有味地吃着地里长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
剖析:注意重要语言点。
如“向”是从前、以前的意思。
“病”是困苦不堪的意思;“食”在这里是吃的意思。
5.(1)《柳宗元集》永州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2)苛政猛于虎也。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3)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二、(一)1.(1)每年(2)几乎、多次(3)更换(4)冒着剖析:注意“数”在这里应读“shuî”是多次,好几次的意思。
2.(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死在后面了(或晚多了、活得长了等),又怎么敢怨恨呢?剖析:“虽”、“安”、“毒”等关键词,注意翻译准确,它们的意思分别是即使、怎么、怨恨。
3.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
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
剖析:紧扣课文内容,联合课文主旨来思考。
4.(1)苛政猛于虎也。
(2)为逃苛政宁可山野伴猛虎。
剖析:意思相近即可,“目的”(躲避苛政),不避“危险”(猛虎伤人)。
(二)1.(1)厉害(2)全都(3)原来(4)悬赏剖析:注意“购”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悬赏。
2.(1)他认为,自己出生的那年正好是子年,而老鼠是子年的神灵,因而很爱护老鼠。
(2)结果杀死的老鼠堆积如山,扔到偏僻的地方,臭味过了几个月才散尽。
剖析:“以为”解释为因为,“已”解释为停止。
3.对于害人的东西,不能姑息养奸,否则就会猖狂、横行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有彻底将它们消灭,才能杜绝祸患。
剖析:从鼠的角度:讽刺钻了时机空子的恶人,以为可以永久饱食无祸,结果情势一变,灾祸便难免了。
从人的角度:告诫人们对敌人不能仁慈,而恶势力无论怎么猖狂,只要坚决斗争,就能取得胜利。
三、1.老马识途白驹过隙老骥伏枥马到成功
2.(1)①A 剖析:“智取生辰纲”后,官府捉拿晁盖等人,宋江暗中向晁盖通风报信,被阎婆惜发现,才有了“宋江怒杀阎婆惜”的故事。
②替天行道
(2)示例: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借东风草船借箭既生瑜,何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