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外管人案例解析大全_伸出我的手,当你快要淹死时
制度外管人案例解析大全_制度是约束,还是激励

案例老厂长一脸阴沉地窝在沙发里,等着办公室主任回来。
原来,刚上班还没来得及把椅子坐热,张主任就推进门进来报告说,厂里的那几个坏小子昨晚喝了酒和人打架,被扭进了派出所。
早上派出所打来电话通知让厂里去领人。
老厂长一听,肺都要气炸了。
那几个浑小子仗着爹妈是老职工,关系背景好,在厂里就喜欢惹是生非,这次又跑到外面去添祸,真是令人忍无可忍。
老厂长原本不想管这事,就让公安局行政拘留他们十天半个月,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可换个角度一想,毕竟他们是老同事的子女,虽然平常小错不断,可也没有犯过什么特别大的过失。
这次他们在外面惹出这么大的事情,生气归生气,老厂长还是让张主任赶紧去派出所交涉,厂里该出面担保还得出面担保。
张主任去了没多久,便把那几个”顽主“给领了回来。
平日趾高气扬的几个后生,看到一脸铁青的老厂长,这会儿都像霜打的茄子一般一--蔫了。
他们知道这次祸闯大了,按制度完全够得上开除的条件。
只要厂长一句话让他们离开,他们真的连提抗议的机会都没有,即使找人来说情,别人恐怕也张不了嘴。
几个人正在忐忑不安的时候,老厂长宣布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每人记大过一次,留厂察看的同时扣除一个月的工资,以示惩罚。
此外作为反面教材,他们还必须在职工大会上做公开检讨。
面对如此”严厉“的处罚,几人心中异常感激老厂长的”法外施恩“。
几个坏小子离开之后,老厂长又找来他们的车间主任,特别叮嘱主任这个月要给他们多加派些任务。
到时算作奖金,冲抵一下他们的损失,避免他们下个月喝西北风另生事端。
一开始,这几个坏小子认为是车间主任故意要借机整他们,让他们多干活儿,私下里免不了抱怨。
到了月底结算工资奖金时,他们才知冤枉了车间主任。
得知老厂长的一番苦心后,从此这几人就如同脱胎换骨了一般,不但工作积极主动,而且再也没有故意为难过同事与领导。
更难得的是,没过几年,他们各自都成长为独挡一面的业务能手,成为厂里的骨干力量。
管人要点解析“无规矩,不成方圆。
”任何一家企业为了管好人,都建有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但是在”管好“人的同时,是否就等于”用好“人呢?案例中的老厂长,完全可以按制度将那几匹害群之马绳之以法,把他们开除出去。
制度外管人案例解析大全_对决“刺头”员工

案例阿申最近极其郁闷,不知是老板故意刁难,还是有人在背后捣鬼,公司里一帮刺头销售员全分到了他的部门。
作为部门主管,阿申真是有苦难言。
不想接手吧,还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而且话还被老板封死了:“你业务做得最好,部门业绩也最棒,这批人能力不差,让你带,我相信没问题,你不要让我失望哟。
”来的这帮人果然不是“善类”,表面上对他这个主管惟命是从,背地里却是消极怠工。
让他们去开发新客户,他们能拿回来一大摞名片;叫他们跟进,给客户打电话或是上门拜访,他们总能找出千百条被客户拒绝的理由。
更令人恼火的是,他们并非业务能力差,而是不愿意花心思去开拓新客户,只守着已有的客户资源吃老本。
虽然有制度的条条框框,却拿这帮“刺头”没办法:说他们没业绩,他们多少还是有一点,而且又不到卷铺盖走人的程度。
想开除一两个,杀一儆百吧,他们又没触犯什么规章制度,找不到开刀的理由。
他们只是业绩差点,但这也成不了理由。
除了主管阿申,大家的活儿都差不多,总不至于开了张三,却留下李四吧。
且不说张三不服,王五都可能不服。
阿申的业绩好,那是应该的呀。
他是主管,如果他的业绩再不好,还要他这个主管干什么?。
阿申明白这些人的心思,一开始也是倍感头痛,总想着从制度上想办法,找到一条解决途径,来改变部门眼下这种半死不活的现状。
愿望是美好的,可现实却是残酷的,依据公司现有的制度,根本就没可能去用好这帮人。
阿申决定暂时避开制度,从其他方面来寻找解决办法。
终于,阿申想到了一个主意。
他跑去老板办公室,要求增加一名销售员。
让老板大跌眼镜的是,阿申要的人居然是守门的老跛子阿东。
阿申与阿东关系不错,据阿东私下说,他也是业务员出身,出车祸后就没再跑过销售。
现在年纪大了,更没人相信他干过业务。
阿申决定给阿东一次机会,让他再跑业务。
阿申给老板提出了一个条件:阿东进入销售部,必须由老板亲自来任命并宣布,而不能让大家认为是阿申自己主动要来的。
老板并不清楚阿申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只要能让销售业绩上去,当然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
制度外管人案例解析大全_如何管理犯错误的骨干员工

案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犯规的员工,制度是解决方法之一,却并不必然是最佳解决方法。
办公室里闷热异常,阿衡却是冷汗直冒,手脚发软。
身为部门经理,因为一时审查不严,造成公司这单生意损失近百万。
高层震怒,董事长准备亲自找他谈话。
阿衡很紧张,紧张得像死刑犯在等待最终判决下达,内心充满了焦虑、不安与恐惧。
出事后,阿衡第一时间递交了辞职报告,结果上头暂时还没批复,这反倒弄得阿衡心中更没了底。
阿衡并不是想借辞职来逃避,事实上阿衡是个很有责任心的经理,也敢于承担责任。
这次也是鬼使神差,因为赶时间,结果忙中出错,导致一个关键数据没及时核对,酿成了大祸。
终于等到了董事长发出了召见令,阿衡带着愧疚与不安来到董事长办公室。
果然,董事长是一脸怒气,瞪眼瞧着他,半天没说话,阿衡更是紧张地连大气也不敢出,偷眼瞄去,办公桌上摆着一份解职通知书。
沉默了一会儿。
,董事长没有劈头盖脸地把他痛骂,而是示意他坐下,并给他布置了一项新任务。
一开始,阿衡有点莫名其妙,以为是听错了,指着职务解除通知书怯怯地问:“这个不是给我的?”董事长有点哭笑不得:“你想得关!闯这么大的祸,不解除你的职务,怎么服众?”“可您刚才让我去接那个单,这……”阿衡还是不明所以。
董事长笑了:“谁说解除职务就是开除?没炒你鱿鱼?是不是很意外?开除你,公司岂不是白给你交学费了。
这会儿想跑,门儿都没有!你小子得帮我把损失给我赚回来,……”阿衡心中感慨,从此一刻也不敢松懈。
“知耻而后勇”,阿衡不辱使命,极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此后,阿衡整个人似乎脱胎换骨,工作起来更加卖力,业绩也更加出彩。
终于凭着业绩与能力,阿衡又一次名正言顺地回归了经理位置,继而成长为公司最优秀的高管。
管人要点解析近百万元的损失,这放到任何一家公司或单位,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按制度上规定,必须要严格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不要说是开除,如果该追究其刑事责任,还必须让他承担刑事责任。
按制度这么处理,当然是没问题的。
制度外管人案例解析大全_特殊人才特殊管理

案例千里马通常都是有个性的烈马,有的人才则是属于难以管理的刺头型人才。
余文杰是从技术工熬上技术主管位置的,这个主管的位置一坐就是很多年,一直没有多大变化。
本来他还自认为阅历颇多感慨万千,但近一年内屡屡发生的类似事件令他有些伤感起来,他很看好的、很器重的下属总是一拨接一拨地递交辞呈。
这些提出离开的员工大多是一些特殊人才、技术精英。
有的完全就是技术怪才,喜欢钻研技术,只是不懂得与别的同事合作,甚至连最基本的交际与沟通能力都很弱。
如果有人做错了,哪怕只是一句轻柔委婉的批评,都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反感心理,甚至是公然搞对抗。
余文杰原本就是技术员,所以,他欣赏技术人才,对特殊才干情有独钟,所谓英雄惜英雄。
但作为管理者,他清楚无论是怎样的杰出人才,都必须融入到到团队合作中去。
结果,在他强烈的要求下,那些人技术能力很强的员工开始显得格格不入,要么与别的同事闹僵无法再共事;要么就是直违抗余文杰的指令,只做事不做人。
总之,最后的结局就是:不是他们主动离开,就是其他员工要逼迫他们离开。
余文杰为此常自己反省,希望能找到挽留下这些人才的途径。
但现实中的制度条例,却又无法满足他的条件。
他只能在费尽脑筋中,无奈地看着这些“技术怪才”们一个个离去。
管人要点解析从案例中不难看出,余文杰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很尊重员工,可他却没能明白一个道理:希望完全通过制度来解决特殊人才的管理,是很能难行得通的。
正如千里马通常是烈马一样,特殊人才大多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他们具有创新能力,必然就会有挑战创新的魄力,这与思维活跃、散发是相对的。
喜欢新鲜事物才会对创新有兴趣,如此一来,他们反传统、反媚俗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些特性都决定了他们在行为上不会循规蹈矩、不会墨守成规,条条款款的制度、规定在他们眼里都是绊脚石。
才能与脾气有时候是串通一气的,所以,运用传统的管理方法,用中规中矩的制度来制约他们,会让他们反感,甚至是窒息,如果他们就范,离扼杀他们的才气也就不远了。
制度外管人案例解析大全_牵住那颗“驿动的心”

案例有一家生产加工机械的小厂老板,当事业熬过了创业初期的磨难之后,开始进入了事业的上升期的时候,他决定提高企业与产品的档次,生产出技术含量更高的高技术产品。
为此,他挖空心思不惜重金从一家研究所聘请了一位博士做工厂的技师。
这位博士是行家,认为企业的那套用于制造的加工机床,只要稍加改进,就完全可以变成电子数控的机床,而且市场前景广阔,并且一定会畅销。
最关键的是,改进原设备的投入也不是太多,与预期市场效益相比,算得上一笔小投入大回报。
博士的意见,正是老板最想要、最喜欢的结果。
于是准备全力推行,谁料计划在实际操作主二。
程中,却经历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挫折。
之所以是意想不到的挫折,是因为这困难不是来自于技术本身,而是来源于人为抵制。
原来,这家工厂有许多老技工。
他们认为这个博士刚来工厂,根本就没有为厂子创造什么效益,而且对行业实际也并不了解,只是靠有几条书本上的框架理论,就得到老板的如此信任,拿比他们高出很多的工资,大伙心中很不服气。
而博士眼中当然更容不下这些没什么文化的大老粗,于是这种互不服气就自然而然地反映到实际工作中来。
在新的数控机床的实验中,博士无法得到老工人的支持,而博士在实际的操作中也确实不如这些工人熟练。
一个简单的改良,一下子变得非常困难。
看到这种情况,老板真是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处理:一面是跟随自己打拼出来的老部下,老功臣。
批评指责他们,这些人肯定不服而且会认为自己忘恩负义,认为自己是轻视他们,难免不会一怒之下就集体请辞。
如此一来,别说开发新产品,就连工厂的正常生产都得瘫痪。
另一方面,如果去说博士不好,读书人心高气傲,会认为是得不到重视,自己并不真的重视新技术、新产品。
万一这傻博士想偏了,来一个”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拍屁股走人,那自己花的心血与金钱就全得打水漂,更主要的是自己整个的企业发展战略就泡汤了。
思前想后,老板最终下了决心,他力排众议任命博士为总工程师,有权在全厂调配人员,而且每个员工必须无条件听从博士的安排。
制度外管人案例解析大全_制度内外两重天

管理的目的是什么?使企业正常运转。
企业的主体力量是什么?员工。
管理者的核心工作是什么?管理员工。
但凡做过领导的人都知道,无论是为赚钱还是为做事,都离不开”人“。
员工如水,领导如舟,人管到位了,领导方能成功。
也因如此,”人事“变成商业场中最头疼的事情。
事实上,管人并不是难事。
管人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并不是管理者的水平有限,也不完全是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而是管理者没有将合适的方法和必要的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很大程度上,管理人员都把制度当成法宝,对制度寄予了所有期望。
制度本身是没有错的,按制度办事更没有错。
错的是管理者对”度“的把握!这一点,作为管理者不得不承认。
管理制度是企业规范的载体,只是一个框架而已。
制度中只有奖和罚的公式和必须遵守的条条款款,而没有任何引导管理者怎样达到”管人“目的的方式。
因此,制度是管事的,管人则要靠人。
人们常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管理人员一头扎进对制度的依赖,把人和事画上了等号便会随着制度的约束而一圈一圈缩小行动范围,连行为举止也会变得程序化、机械化。
再则,任何制度章程都没有终结版,随时随地都在进行修订,因为人总在变,制度只能跟着变。
的确,制度是随着人的变化而改变,是在人的思想行为之后,这也说明了制度永远存在漏洞和盲区。
的确如此,再缜密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会有鞭长莫及的地方,这时候只能靠人的应变能力来临时解决问题。
如果只依赖于制度,有许多事情便不能得到解决了。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人是一门艺术,对人的管理既不可神秘化,也不能简单化。
作为企业来讲,把人用好,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才能创造最大的效益。
任何一种制度都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把人管得服服帖帖,也并不意味着把人用到位。
要想留住人才,最:大程度上发挥人才的作用,当然不能光凭制度本身。
这就需要发挥制度之外的管理方法。
有人时时刻刻用企业制度、法律法规为教条,刻板不变通;也有人自恃半部《论语》打天下,靠《孙子兵法》、《厚黑学》的权术、计谋来管理企业与下属。
制度外管人案例解析大全_堵住新员工流失的源头

案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然而企业不是军队,企业中如果留不住人,尤其是留不住新员工,那至少说明企业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阿荣最近升职成了经理,为避免昔日同事给阿荣工作带来不便,老总很体贴地为她专门组建了一个新的团队,同时还另招了一名新员工小陈。
阿荣很忙,小陈报到第一天,阿荣拿出一堆相关的工作资料,包括公司简介,各部门工作流程以及本部门的系列工作要点等等,让小陈自己去学习掌握,以便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交代完工作之后,阿荣便回到自己办公室,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忙碌。
时间过得飞快,很快就到了午餐时间。
办公室里的员工都拿到了自己订的午餐,惟独小陈似乎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没有人在意他的存在。
阿荣更是一边吃饭,一边还在盯着自己的电脑屏幕,早把那个看资料的小伙子忘到爪哇国去了。
虽说是民以食为天,但身处一个陌生环境,小陈还是不太好意思向人打听如何去订餐吃饭的问题。
没奈何,只好忍着饿,继续看资料。
下午,阿荣风风火火地出了门,小陈不禁坐在办公桌前发愣:一大堆的资料,不知究竞对自己的工作有没有用处。
自己到底要做些什么,领导又不交待明确。
周围的人都是那样忙碌异常,惟独自己坐在这儿,跟个闲人似的,这滋味的确不好受。
对面那张无人的办公桌上电话铃声响起,小陈不知该不该接,犹豫了半天,电话也响了半天,小陈终于还是拿起了听筒。
果然不出所料,电话那端说什么自己是一头雾水,只好以最快的速度转给其他的同事。
没过多久,电话又再度响起,小陈本不想再接,但看着周围同事个个都忙不过来,只好继续代为转接。
电话是一家客户打来催款的,又是费尽一番周折,总算把电话转了出去。
但此刻小陈心开始凉了:这哪里是来工作,分明是“度时如年”。
小陈热切地盼望着阿荣能够尽快出现,偌大的办公室里,他只认识她。
其他人虽然脸上保持着微笑,但那背后却是隐藏着对陌生人一种天然的冷漠。
小陈忽然感到极其无助与孤独。
直到下班,阿荣依旧没出现。
上班第一天,小陈就在这种倍感煎熬的状态中度过了。
制度外管人案例解析大全_“好话”要讲在前面

案例身处中层管理地位,最难的莫过于平衡上下层之间的利益纷争。
阿明是一家房地产策划公司企划主管。
每当一个项目出来后,为了战胜竞争对手,阿明必须要设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带领团队制订出一份最好、可行度最高的提案交由开发商。
这样才可能领先对手一步。
于是前期的会议,如商讨前期定位、营销策略,销售执行方案、推广方案、资金回笼计划等等,都是随时随地在进行。
前期工作落实后,接下来就是赶竞标报告、提案,做执行,盯平面设计,做设计稿……直至方案最终被通过。
后面的工作,也随时都处于一种跟进的状态。
如此一来,加班加点地赶工期就成了阿明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难不是难在自己,而是难在如何安抚手下。
老板理所当然都希望马儿跑,又不喂草。
而作为员工内心总想多赚一点是一点,加班没问题,给钱就行!问题是阿明想给钱,却没有这份资格与能力,财政大权始终是老板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眼下又接到一单,摆明了必须要连续加班三天,才有可能完成预期任务,否则后续工作根本没有办法展开。
老板给阿明下了死命令,三天之内必须完成。
但阿明也瞧出来了,这次加班是没有任何额外报酬的。
因为阿明把难度系数提了出来,三天之内按正常工作时间,根本不可能完成,所以希望老板能体谅一下员工的辛苦。
结果老板一句:我要的是结果,先把任务完成,其他事情以后再说。
一张很可能是空头的“远期支票”,让阿明郁闷不已。
但没办法,身为主管阿明必须得去面对下属。
阿明把大家召集到会议室,把情况简单介绍了一下,然后极其郑重地声明,此次任务必须要靠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加班才能完成。
但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这次可能不会发放加班费。
当然,老板不是想克扣大家应得报酬,而是会从年终考核或其他福利方面弥补大家的损失,希望大家安心工作,从个人长远利益出发,不必计较眼下的一得一失。
大家看到阿明这样严肃而认真地交代,虽然有几人心底不是太乐意,但也无话可说。
毕竟只是临时的突击,过于较真的话,反倒显得自己小家子气。
阿明分配完任务后,便各司其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
洪老板正在办公室里大发雷霆,桌子拍得震天响,脸气得成了猪肝色,几令部门主管阴着脸,坐在角落里的沙发里,各不开腔。
“报警!报警!一定要把内鬼给我揪出来!”洪老板近乎声嘶力竭地吼道。
主管们不禁面面相觑,“是不是我们先把问题查清了再说,先别急着惊动警察。
”有人小声提议到。
“查?查个屁啊!都查几天了,还没查出来!我不管了,报警!”洪老板怒火中烧。
也难怪洪老板生气,自家人管理的库房居然丢了几万块钱的货。
要不是自己偶然发现出入库货账单不对,不知道还得丢多少。
又惊又怒的洪老板,下令严查。
结果查了三天,还是一点头绪都没有。
平时勾心斗角的一帮人,这会儿出奇的口径一致:不知道!不关我的事警察毕竟是专业人士,经过现场勘验、走访,基本可以认定是内部人员作案,完全符合洪老板的猜测。
又经过一天的走访摸排,警察把库房人员全部“请”进了派出所,详细做了询问笔录。
最后目标锁定在了三个人身上:司机小李、送货员小史和送货员小苏。
得知情况后,老庄坐不住了。
他是销售服务部的主管,这三个人全都是他的手下。
虽然不是自己干的,但说出去自己脸上也无光,毕竟自己是一部门的头儿。
自己部门的人出这么大的事情,老板嘴上不说,心底里肯定不痛快。
事实上,从警察一介入,老庄就隐约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按常理,库房是由老板的亲戚在一手打点。
有这些“皇亲国戚”在,除非是监守自盗,否则没理由几万元的货物不翼而飞,而且还不是一次性“飞”的。
这就足以证明,库房主管肯定脱不了干系。
警察还在摸排阶段,这三小子忽然先后找到自己,提出要辞职,说是受不了这样被人当贼看的委曲。
这不明摆着此地无银三百两嘛,心里若是没鬼,害怕别人查什么。
想到这儿,老庄心底也是气不打一处来:司机小李平时为人老实厚道,言语不多,如果不是被人拉下水,肯定也是另有苦衷;送货的小苏,平时喜欢叽叽歪歪,一个大男人弄得跟个娘儿们似的。
仗着他是老员工,平时不仅不服管,还时不时惹些是非出来,有时还会在背地里编些段子拿自己开涮。
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次机会来啦。
另一个姓史的,刚来没多长时间,如果他真的有份的话,那这人的人品实在不怎么样。
经过一番思量,老庄先找到司机小李,一番情真意切兼威逼利诱后,小李开口了。
原来这事儿,库房的人几乎个个有份,两个送货员也参与其中。
他们分批次把货拿出去倒卖,然后坐地分赃。
他们原本打算拉小李下水,没想到小李不同意。
于是他们转而威胁小李,让小李保持沉默,不可以挡他们的财路。
因为这帮人都和老板沾亲带故,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小李当然也不会主动去得罪他们。
所以当洪老板亲自找他谈话时,他也只能说:不知道。
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老庄心里更加有底了。
接下来,老庄又找到送货员小苏,把事实挑明。
小苏开始还想狡辩,但一听到只有他们才知道的细节时,顿时就软了。
“我只干过一次,我赔!”小苏无奈说到。
“你赔?你赔得起吗?你以为把吃下去的吐出来就没事儿了?事到如今,只能……”
小苏听得频频点头,最后握住老庄的手说道:“庄哥,你大人不计小人过。
以后我就认你当大哥了,放心吧,这件事过去了,我保证不会再给你添乱。
”
最后的结局:洪老板去派出所销案。
惟一受到处罚的只有库房主管。
而离开企业的原因只是因老家有事情,必须回去处理老家的事情,保全了面子。
小史、小李、小苏继续上班……
管人要点解析
所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说的是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会留下蛛丝马迹,有了些许的“作案”痕迹,要侦破此案当不在话下。
但是,作为企业,最难以应对的是怎样去处置当事人。
作为企业,为处置某个犯错误的员工而运用了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这无可厚非。
但事情有时候恰恰会事与愿违。
毕竟,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企业是个大家庭,处罚违规员工最大的目的是教育人并遏制今后发生类似事件。
就上述案例而言,警察是很容易就可以侦破案件的(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老庄都可以查清案件,警察当然没有问题了),警察的介入其结果呢?肯定是该赔款的赔款、该开除的开除、该治安处罚的治安处罚、该坐牢的坐牢……但是,“聪明”的洪老板最终并没有这样去做,他的做法无疑对企业、对他自己都是有利的。
这离不开一个人--老庄。
老庄何许人?销售服务部的主管,一个中高级管理人员。
事情发生后,或多或少对他的地位是有影响的,至少说他是负有领导责任的。
是祸躲不过,此时此刻的老庄只有站出来协助洪老板查清此事。
他这样做是一种责任,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老庄又是很聪明、圆通的。
有些时候,“利益”总是高于一切的。
如果说老庄对此事不理不问,恼羞成怒的洪老板肯定是让警察全权处理此事。
当警察破案之时,也是老庄倒霉之时。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难想象,当警察的结果出来,按照企业的相关制度,那帮人被“炒鱿鱼”是必然的。
那么,老庄手下还有人干活吗?就算是有新员工进来,可能也只能对他敬而远之了。
话又不得不再说回来,手下都没有人了,等洪老板清醒过来,还不拿老庄开涮更何况还有那么几个连老板都难以下手的“皇亲国戚”?对于自己摇摇欲坠的位置,老庄是不得不谋而后发,挺身而出了。
老庄此次出手,无疑捞足了“好处”:
一、手下从此以后感恩戴德,老老实实地听从自己的指挥,连“皇亲国戚”都成了自己的“下饭菜”,利于了今后的管理工作;二、自己的领导地位更加稳固,更可能有提升的机会;三、无疑成了洪老板的“贴心豆瓣”,不但是那帮“皇亲国戚”的救命稻草,也是洪老板的指引“明灯”一一毕竟,犯错误的“皇亲国戚”是最难处理的……老庄在保全大家的同时也保全了自己。
难道说,洪老板就真甘心被老庄忽悠、摆弄吗?
洪老板损失了几万块的货物,其损失是看得见的。
得到一批听话的属下却是难得的,更何况
是一批感恩戴德的属下。
那些“皇亲国戚”也因为有了前科,估计再也不可能摆谱了。
在管理上,企业达到了目的。
很多时候,对于最高层的管理者而言,既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与魄力,同时更需要有应时而动,冷静克制的忍耐。
牛皮癣是一种极顽固的慢性皮肤病,治理这种病必须要慢慢调理,采取全部割皮植皮的手术,不仅有极大的风险,而且也行不通。
同样,如果洪老板一怒之下,把所有人全部一刀切,采取大换血的割皮植皮手术,换回来的却是得罪了全部的亲友,而且损失更加惨重。
“利”字当先的商道,肯定要从整体利益格局、利害关系着眼,而不可以仅凭一时的意气用事。
在我们的工作中,类似的情景数不胜数,要想更好地学好管理学,不妨运用一些制度以外的手段,达到管理的目的。
很多企业都会有一些“刺头”,而能够“担当”刺头的人多少都会有一些“本事”作为自己的资本。
作为管理者,特别是处于中层的管理者,通常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
上要应对老板,下要安抚属下,中间还得沟通其他部门,才可能让本部门的事情正常运作起来。
表面看来,库房出的事情,与老庄没什么瓜葛,但实际上这次危机却给了老庄一次笼络人心,在别的部门立威的机会。
所以老庄大力去帮库房的人说话,实际上也是在为自己日后的工作铺平道路。
管理下属,最头疼的莫过于管理那些老资格的员工。
老员工有经验,有资历,但同时也最不服管。
在企业管理中,痛打落水狗真不如做个及时雨,及时伸出你的手去帮扶那些快被“淹死”的同仁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