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族元素教学设计
《卤族元素》教学设计

《卤族元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卤族元素,了解其特点和性质。
2.理解卤族元素的周期规律和原子结构。
3.能够将卤族元素与其他元素进行比较和分类。
4.能够解释卤族元素的化学反应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卤族元素的概念,与学生共同探讨什么是卤族元素。
2.提问:卤族元素的周期表位置是哪里?有哪些特点?二、卤族元素的特点(15分钟)1.展示卤族元素的周期表位置,并简要介绍其特点,如七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形成阴离子等。
2.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对卤族元素特点的介绍,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卤族元素的特点,如化学性质活泼、易与金属发生反应等。
三、卤族元素的周期规律(20分钟)1.展示卤族元素的周期表,让学生观察元素的变化规律。
2.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并在小组中讨论并总结。
3.引导学生将卤族元素的周期规律与其他元素的周期规律进行比较,并分析造成其差异的原因。
四、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2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例如原子核、电子壳层等。
2.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的方式,观察卤族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并探讨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卤族元素易失去电子?五、卤族元素的化学反应(20分钟)1.展示卤族元素的化学反应,例如与金属的反应等。
2.结合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卤族元素在反应中的变化,如电子的转移和形成新的化合物等。
3.导致卤族元素易于失去电子的原因是什么?它与其他元素的反应有何不同?六、卤族元素的应用(15分钟)1.分享卤族元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例如食盐、溴酸盐的应用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卤族元素的化合物在生活和工业中应用广泛?七、总结与评价(10分钟)1.学生进行小结,总结卤族元素的特点、周期规律、原子结构、化学反应和应用。
2.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例如小组展示、知识问答等形式。
拓展活动:1.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卤族元素与其他元素的反应;2.组织学生进行卤族元素的相关研究,并撰写小论文或进行展示;3.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工业生产场地,了解卤族元素的实际应用情况。
化学教案-第二节 卤族元素

化学教案-第二节卤族元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卤族元素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1.2掌握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3学习卤族元素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分析卤族元素的性质,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卤族元素的兴趣,培养对化学科学的热爱。
3.2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欲望,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卤族元素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1.2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2.1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2.2实验探究卤族元素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关注卤族元素。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卤族元素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探究卤族元素的定义、特点及分类2.1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卤族元素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3.学习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3.2教师讲解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
4.学习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4.1通过实验观察卤族元素与金属的反应,了解其化学性质。
4.2教师讲解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
5.实验探究卤族元素的性质5.1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5.2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5.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6.卤族元素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6.1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卤族元素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8.作业布置8.1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卤族元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8.2根据本节课所学,编写一份关于卤族元素的科普文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探究卤族元素的定义、特点及分类、学习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探究卤族元素的性质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了卤族元素。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卤族元素·教案

卤族元素·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分析卤素的原子结构及氯气的性质,认识卤素单质的性质及递变规律,并通过卤族元素的学习认识“族”的含义;使学生对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对人体健康等知识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能力方法目标:通过对卤素结构、性质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然科学兴趣,使学生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教学方法:使学生初步领悟通过实验归纳、推理研究物质性质的认知方法。
重点、难点:卤素单质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及特殊性。
教学过程设计
卤族元素·教案
单位:龙江县第一中学姓名:王永栓刘芬。
《卤族元素》的教学设计

《卤族元素》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卤族元素的单质与化合物繁多,但他们之间不是相互独立,没有联系的,实际上他们之间都有一根看不到的线将他们联系起来。
二、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性质”的关系 先让学生分析卤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⑴在NaBr 溶液中滴入氯水;--+==+Cl Br Br Cl 2222⑵在FeSO 4溶液中滴入溴水;+-++==+322222Fe Br Fe Br⑶在FeCl 3溶液中滴加KI 溶液;223222I Fe I Fe +==++-+得到他们的性质规律思考:比较+3222,,,FeI Br Cl 的氧化性强弱;比较+--2,,FeBr I 的还原性强弱。
氧化性:Cl 2>Br 2>Fe 3+>I 2;还原性:I —>Fe 2+> Br —结论:当溶液中存在多种还原性物质时,加入氧化剂,还原性强的物质应先被氧化。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⑷在FeBr 2溶液中通入少量Cl 2气体+-++==+322222Fe Cl Fe Cl⑸在FeI 2溶液中加入少量溴水2222I Br I Br +==+--⑹在FeBr 2溶液中通入足量Cl 2气体-+-+++==++Cl Br Fe Cl Br Fe 6223422322⑺在FeI 2溶液中加入足量溴水-+-+++==++Br I Fe Br I Fe6223422322思考:根据以上内容可得出卤族元素在化学性质方面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并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卤素在化学性质方面的递变规律。
结论: ① F 2、Cl 2、Br 2、I 2氧化性依次减弱;② F —、Cl —、Br —、I —离子还原性依次增强; ③ F 、Cl 、Br 、I 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解释:卤族元素按F 、Cl 、Br 、I 的次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得电子能力减弱,导致其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小结:结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卤族元素教案(通用5篇)

卤族元素教案(通用5篇)卤族元素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
2.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
3.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4.通过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卤素单质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及特殊性。
教学方法1. 卤素的物理性质运用比较的方法2. 通过实验对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加以验证。
3. 注意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相互联系。
4. 新课前收集氟、碘元素与人类健康的有关材料,课上交流讨论。
例如:含氟牙膏使用过量好吗?人缺少碘会得病,碘的摄取是越多越好吗?最后得出结论:适量对人体有利,过量反而有害。
5. 对于选学内容海水资源的利用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共同探讨我国利用海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阅读,质疑,探究,实验验证,归纳,总结教学过程:引入:前面已经学习过金属钠,利用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认识了碱金属性质的递变。
今天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卤素的性质。
展示:氟、氯、溴、碘、砹结构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
再根据结构的特点推测性质的特点。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特点。
板书:第二节卤族元素[投影]卤素的原子结构一、原子结构的特点1. 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 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展示:氟、氯、溴、碘、砹单质的图片或者部分单质的实物样品。
让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高一化学: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教案

高一化学: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2、了解卤族元素的分子特性和物理性质,掌握它们物理性质的关键点。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和解释实际生活中与卤族元素有关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1、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
2、卤族元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卤族元素的概述卤族元素包括氟(F)、氯(Cl)、溴(Br)、碘(I)和石碳(At)五种元素。
它们的原子核外层电子结构相同,都是ns²np⁵。
这五种元素在自然界种分布极广泛,其中氯和钠离子的结合体-氯化钠是在海水中的最主要成分。
而氟、碘等元素也分别广泛地存在于人体液体、地下水、岩石中。
2、卤族元素的分子特性卤族元素的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分子都是单质状态,且能形成不同形态。
其中,氯和溴都可以形成蓝色气体,而碘则是紫红色晶体。
3、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卤族元素是具有活泼性的非金属,其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熔点、沸点等,下面对每一个物理性质逐一进行讲解。
(1)密度卤族元素的密度由小到大排列为:氟<氯<溴<碘<石碳,且都小于水。
(2)熔点和沸点卤族元素的熔点和沸点大小顺序为氟<氯<溴<碘<石碳,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可以根据这个趋势判断元素的相对分子量。
(3)电子亲和能电子亲和能指的是一个元素原子获得一个外层电子形成束缚离子所需要的能量。
在卤族元素中,它的大小来自于原子的大小,越小的原子电子亲和能越大,反之亦然。
卤族元素的电子亲和能由小到大排列为:碘<溴<氯<氟<石碳。
(4)电导率由于大部分卤族元素都是不良导体,在常温常压下无法导电。
仅当这些元素被加热至很高的温度时才会有极少量的离子产生,才能形成电导。
四、应用技术卤族元素在实际生活中有多种应用技术,这里简单介绍常用的几个。
(1)氧化铁的生产氯化铁是制造氧化铁的原料,其最佳生产条件需在高温状态下,将氯化铁注入高档烤箱中,在通风的条件下无氧加热。
卤族元素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卤族元素复习教案-教学教案篇二:《卤族元素》教学设计《卤族元素》教学设计荆门市第一中学高兴华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分析卤素原子的原子结构及氯气的性质,认识卤素单质的性质及递变规律;2、掌握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认识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通过实验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认识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的兴趣,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的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卤素性质的比较三、教学难点卤素性质的比较四、教学方法实验演示、讲述、讨论、讲解、练习等;理论推导—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教学;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酒精灯、氯水、溴水、碘水、nabr溶液、ki溶液、淀粉等;液溴及碘实物。
六、教学过程七、教学后记将卤素的性质与前面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结合起来。
八、板书设计(一)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和递变性 2、br2 、i2的特性(二)卤素的原子结构相似性及递变性(三)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1、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氧化性:f2>cl2>br2>i2 还原性:i->br->cl->f-篇三:卤族元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了解可逆反应的涵义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
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2.通过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教材分析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高一化学教案-第二节卤族元素

高一化学教案-第二节卤族元素教学内容:卤族元素教学目标:1.掌握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理解卤族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3.了解卤族元素的应用。
4.学会运用卤族元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卤族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教学难点:1.卤族元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卤族元素的卤化反应。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示范用品:氯、碘、卤素溶液。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呼吸、消化、光合作用等现象,了解卤素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1.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1)金属性质差,电极电位负。
(2)大多数为气体,在常温下只有二氧化氯为液体。
(3)有强烈不良气味和腐蚀性。
(4)熔沸点低,易挥发。
2.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发生反应,得到卤化物。
(2)与氢气反应,得到氢卤酸。
(3)与氧化剂发生反应,得到卤素氧化物。
(4)与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
三、分组讨论:1.分组讲解卤族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讨论卤族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包括消毒、药物、制氯、印刷、染料等方面。
四、实验演示:用氯、碘、卤素溶液进行卤化反应的演示实验。
五、总结:通过讲解、讨论和实验,对卤族元素的性质和应用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掌握。
强调了卤族元素在生命活动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念。
六、作业:1.研究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周期性规律,并写一份小结。
2.调查卤族元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列出相关产品和制造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了解可逆反应的涵义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
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2.通过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教材分析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首先在引言部分教材中指出卤素原子结构上的相似和不同,以问句的形式引出卤素的性质,显得自然流畅。
卤素性质的比较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从个别到一般逐步地、客观地展现这一族元素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卤素元素族的特征既典型又明显。
卤素的物理性质是以表格的形式给出,直接分析表中的数据就可以得出相似性和递变性,反映了结构的特点。
卤素的化学性质是通过推测,再用实验事实验证。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点的相似和递变以及上一节有关氯的性质,从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入手,经过分析、比较,对卤素化学性质进行推测。
然后用事实验证。
以氯气为例,将其他卤素单质与氯气进行对比,抓住反应条件的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反应生成物的稳定性不同等加以比较,得出性质的变化规律。
接着通过卤素置换反应的演示实验,直接得出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顺序。
最后,还介绍了碘的一个特性反应。
这样安排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关于含卤化合物中的卤化银,教材中以演示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认识溴化银、碘化银,联系上一节的氯化银,并介绍卤化银的感光性。
阅读教材中进一步介绍了应用。
此外教材正文中还特意大篇幅的介绍了碘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这对于引发学生兴趣,拓展知识面有重要作用。
本节重点和难点:卤素单质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及特殊性。
教法建议1.卤素的物理性质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
相似性:都有颜色和毒性,不易溶于水(氟除外),易溶于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递变性:从氟到碘,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密度依次增大,熔点、沸点依次升高。
要注意把这些和它们的原子结构联系起来。
氟、氯、溴、碘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其单质的颜色由淡黄绿色、黄绿色、深红棕色到紫黑色,逐步加深,这与结构有一定关系。
不同单质的分子吸收带不同(即吸收谱线的区域不同)。
白色太阳光被吸收了一部分以后,剩下未被吸收的部分,就是我们观察到的物质的颜色。
氟、氯、溴、碘随着分子量的增加,熔点、沸点依次升高,并且状态也从常温下的气体变化到固体。
这些性质与它们的晶体结构有关。
因为它们都是分子晶体,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
当结构相似时,分子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故熔点、沸点随之升高,常温下的聚集状态就出现了从气态到固态的变化。
2.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大部分可以通过实验加以讲解。
3. 化学性质也要注意和原子结构相联系。
相似性:由于卤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为7,它们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8电子的稳定结构,因此,它们均显-1价,是较强的氧化剂,是较活泼的典型非金属,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性质递变的原因:核电荷数逐渐增大,核外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力减小,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即非金属性减弱,氧化能力降低。
4. 关于可逆反应要注意强调是在同一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进行。
最好举例说明。
5.建议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氟、碘元素与人类健康的有关材料,课上交流讨论。
例如:含氟牙膏使用过量好吗?人缺少碘会得病,碘的摄取是越多越好吗?最后得出结论:适量对人体有利,过量反而有害。
6.对于选学内容海水资源的利用也可以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写出一篇小论文,谈我国利用海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节卤族元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2.了解可逆反应的涵义能力目标: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
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教学重点:卤素性质比较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实验验证教学过程:引入:前面已经学习过金属钠,利用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认识了碱金属性质的递变。
今天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卤素的性质。
展示:氟、氯、溴、碘、砹结构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
再根据结构的特点推测性质的特点。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特点。
板书:第二节卤族元素一、原子结构的特点1. 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 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展示:氟、氯、溴、碘、砹单质的图片或者部分单质的实物样品。
让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阅读:教材中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的图表,得出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把物理性质和结构联系起来,不同单质的分子吸收带不同(即吸收谱线的区域不同)。
白色的太阳光被吸收了一部分以后,剩下未被吸收的部分,就是我们观察到的物质的颜色。
观察:关于溴的颜色和状态要让学生观察,存放在试剂瓶中水封保存。
碘的升华以演示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碘可以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
利用这个性质可以从混合物中分离出碘。
例如:砂子和碘的混合物。
实验:溴和碘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以以实验的形式加以讲解。
列出表格常温下水中苯四氯化碳汽油酒精F2浅黄绿色强烈反应反应反应反应反应Cl2黄绿色浅黄绿色黄绿色黄绿色黄绿色黄绿色Br2深红棕色黄→橙橙→橙红橙→橙红橙→橙红橙→橙红I2紫黑色深黄→褐浅紫→紫紫→深紫浅紫红→紫棕→深棕红讲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碘酒,此处还可以讲解一些生活常识:碘酒与红药水不能混用。
板书:二、物理性质状态:气态固态颜色:浅深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复习:氯气的化学性质,从氯出发从相似性和递变性两个方面把氯的知识推向全族。
讨论:得出相似性板书:三、化学性质1.相似性:(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 X2=2HX(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 H2O=HX+ HXO讲述:卤族氢化物均为无色,极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冒白雾的气体。
明确:由于前面分析了卤族元素原子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在性质上一定也有所不同。
讲课时注意对比反应的剧烈程度,生成物的稳定性等。
此处可以播放课件“卤族元素”。
板书:2. 递变性(1)与金属反应:(2)与氢气反应:讲述:可逆反应并举例说明。
分析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和电解水为什么不是可逆反应。
回顾:氯气和水的反应,讲述其它卤素单质与水反应的情况。
板书:(3)与水反应:氟特殊,氯、溴、碘相似。
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决定了性质上的相似和递变,通过对比卤素单质与金属、与氢气、与水的反应,初步得出结论:氧化性的强弱顺序:。
作业:书后习题板书设计:第二节卤族元素一、原子结构的特点1. 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 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二、物理性质状态:气态固态颜色:浅深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三、化学性质1.相似性:(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 X2=2HX(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 H2O=HX+ HXO2. 递变性(1)与金属反应:氟(F2)可以与所有的金属反应;氯(Cl2)可以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溴、碘也可以与大多数金属反应。
例如:2Fe+3Cl2 2FeCl3而2Fe+3I2 2FeI2(2)与氢气反应:反应条件由易到难;反应剧烈程度由剧烈变为缓慢;卤化氢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3)与水反应:氟特殊,氯、溴、碘相似。
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第二节卤族元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教学重点: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及其特殊性。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实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 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是什么?2.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有哪些相似性和递变性。
引入:卤素单质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呢?通过实验来说明,还可播放动画“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实验:可以分成三组:1. 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2. 将少量溴水注入盛有NaCl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 将少量碘水注入盛有NaCl 溶液和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说明:每次完成一组实验后,要求学生记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析电子得失的情况,指明氧化剂和还原剂。
)小结:氯、溴、碘的氧化性强弱顺序。
讲解:氟气不能从卤化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氯、溴、碘。
因为氟会首先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
但是若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F2+ 2NaCl(熔融)=2NaF + Cl2,说明氟的氧化性强于氯。
总结:单质氧化性的强弱顺序和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顺序。
板书:(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Cl2+ 2Br-= 2Cl-+ Br2氧化性:Cl2 > Br2还原性: Br- > Cl-Cl2+ 2I-= 2Cl-+ I2氧化性:Cl2 > I2还原性: I- > Cl-Br2+ 2I-= 2Br-+ I2氧化性:Br2 > I2还原性: I- > Br-结论:单质氧化性:离子还原性:提问:请你从卤素原子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随着氟、氯、溴、碘的顺序,它们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老师总结:过渡:卤素性质上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同时也有特殊性。
演示实验: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水。
然后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化钾溶液。
对比现象。
板书:3. 碘遇淀粉变蓝提问:为什么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呢?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使之变蓝?提示:在注重卤素性质的相似和递变的同时不要忽略了某些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