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上全套教案

九年级物理上全套教案

西华附属实验学校200 年 月 日九年级 物理(上)教案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温度与温度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3、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科学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热现象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一.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标的规定:3、读法:5℃读:5摄氏度;-5℃读:负5摄氏度或零下5摄氏度。

二.温度计1、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2、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3、体温计量程:35℃至42℃,分度值是0.1℃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下甩?(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4、实验室:分度值是1℃5、寒暑计:分度值是1℃三.热力学温度(T=t+273K)四.正确使用温度计1.使用前应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应:(估、放、读、取)(1)估:首先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选取合适量程的温度计(2)放:应使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得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

(3)读:待温度计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4)取:。

学生实验(略)拓展:不准确温度计的计算。

【作业】: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教学目标】1、通过对水的熔点和沸点的科学探究,熟悉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2、让学生体验水的三种状态,知道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化学遇水放热初中教案

化学遇水放热初中教案

化学遇水放热初中教案
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遇水放热的现象,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和原理。

一、导入(5分钟)
1. 让学生思考一下生活中哪些化学反应会伴随着放热的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一个放热的实验现象,让他们体会放热的感觉。

二、实验操作(15分钟)
1. 准备实验器材:烧杯、硫酸溶液、水、温度计。

2. 将硫酸溶液加入烧杯中,然后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

3. 让学生观察溶液的温度变化,并记录下来。

三、讨论与分析(10分钟)
1. 让学生回顾实验现象,讨论溶液在加入水后为什么会放热。

2. 引导学生分析硫酸溶液和水混合时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推测反应产物的特性。

四、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物质遇水放热的现象是因为反应释放了能量。

2. 引导学生思考一下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利用物质遇水放热的特性,例如暖手宝等。

五、作业(5分钟)
1. 布置作业:让学生整理学过的知识,如何利用物质遇水放热的现象来设计一个暖手宝。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设计方案。

六、反馈(5分钟)
1. 收集学生的作业,对他们的设计方案给予评价和指导。

2. 引导学生根据反馈优化设计方案,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初中放热的化学变化教案

初中放热的化学变化教案

初中放热的化学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放热反应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放热反应的判断方法;3. 学会利用实验方法验证放热反应;4.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放热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 放热反应的判断方法;3. 实验验证放热反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放热反应的概念和特点;难点: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放热反应?放热反应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反应会放热?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放热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 讲解放热反应的判断方法;3. 分析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三、实验操作(25分钟)1. 实验名称:硫酸和水的反应放热实验;2. 实验步骤:a. 准备硫酸和水的溶液;b. 将硫酸缓慢加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c. 用温度计测量反应后的溶液温度变化;3. 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四、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2. 老师指导学生分析放热反应的原因;3. 学生展示实验数据和结论。

五、总结(5分钟)总结放热反应的特点和实验方法;鼓励学生多做实验验证放热反应。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习题;2. 观察身边的化学反应并分析其放热特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放热反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实验验证放热反应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学生在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并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总结。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教课设计教师:讲课班级:课节 1 课时课题 3.1 温度课型新课备课时间讲课时间讲课方法察看、实验、议论一、知识与技术:1.理解温度的观点 .2.3.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察看、表达温度计的结构、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教课目的2.经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丈量液体的温度,培育实验能力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1.经过教课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念,使学生乐于研究自然现象和平时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经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育学生爱惜公共财物的优秀品德和正确使用物理丈量工具的优秀习惯.教课要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怎样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和实验能力.教课难点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热水、冷教课器械水、温水 .备注: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引入课题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亲密的关系.在太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学会了使用火,创始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日,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二、进入新课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行靠的,很冷的冬季,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会感觉很冷,但是从外面走进房屋里的人会感觉比较温暖 .我们经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一想做做]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 .这时,我们感觉在左手感觉温水冷、右手感觉温水热 .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同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好大概划分温度,要正确地判断和丈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丈量工具——温度计 .1.温度计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温度计的基本结构: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温度计的使用、液体、刻度、符号.温度计上符号为 C48 页甲图的量程是 -20℃— 110℃ ,分度值 1℃ .乙图的量程是 35 ℃— 42 ℃,分度值 0.1 ℃.丙图的量程是 -30℃— 50 ℃,分度值 1℃ .[想一想议议]要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假如所测的温度过高,高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假如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寒暑表所丈量的最高温度是50 ℃,最低温度是 -30 ℃,分度值是 1℃,主假如依据我国大多半地域的常年温度范围确立的.体温计所丈量的最高温度是42 ℃,最低温度是 35 ℃,分度值是 0.1 ℃,是依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立的.实验用的温度计所丈量的最高温度为110 ℃,最低温度为-20℃,分度值是 1 ℃,依据实验中需要丈量的范围确立的.摄氏温度是这样来规定的,把冰水混淆物的温度规定为0 摄氏度,把开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摄氏度,在 0 ℃和 100 ℃之间分红100 等份,每一份代表1摄氏度( 1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读做“ 37 摄氏度” .北京一月的均匀气温是-4.7℃,读做负 4.7 摄氏度或零下 4.7摄氏度 .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2.摄氏温度(板书)我们看 48 页小资料,可否把空白填上.开水的温度是 100 ℃,冰水混淆物的温度是 0 ℃,人的正常体温是37 ℃,我国最低气温为 -52.3 ℃(漠河镇)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的错误是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3.温度计的使用[板书]实验:用温度计丈量水的温度49 页要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丈量时温度计玻璃泡要所有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可以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固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持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野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板书]那么一般温度计将怎样正确使用?请大家看 50 页 . 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结构有什么不同?体温计能够走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体温计不可以够,为何?为何使用体温计先要甩甩?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并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特别细的曲折缩口.玻璃管特别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细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显然变化,因此更精准.读体温计示数时要走开人体,水银变冷缩短,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可以退回玻璃泡,因此仍指示本来的温度.走开人体,水银变冷缩短,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可以退回玻璃泡,从头用体温计时,一定拿着体温计使劲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不然丈量出温度不正确.三、讲堂练习:1、阅读 50 页科学世界2、 52 页着手动脑学物理:1, 2, 3, 4四、小结:略五、部署作业练习册板书设计:3.1 温度一、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沪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ppt课件

沪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ppt课件

金乡县第三中学马秀新 制作
END
金乡县第三中学马秀新 制作
液化的应用
【应用】
液 化 的 应 用
A、气体打火机 B、人工降雨
金乡县第三中学马秀新 制作
C、液化石油气
演示课本图11-30所示的实验。 思考:在什么条件下这种尾气才容 易制成? 为什么水蒸气刚喷出时不是白色雾 状?
金乡县第三中学马秀新 制作
霜与凝华
【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气温低于0℃时,水蒸气直接 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屋瓦 上,便是霜。
金乡县第三中学马秀新 制作
霜与凝华
凝 华 现 象
A、雪
B、霜
C、灯泡变黑
金乡县第三中学马秀新 制作
2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看课本图11-33,你发现哪几个物态 变化过程吸热?哪几个物态变化过程 吸热? 讨论图11-34中,AB、BC、CD、 DE、EF、FG各段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知道该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三节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Fra bibliotek教学目标
1
冰、雾、霜的形成
理解冰、雾、霜的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2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分析、归纳,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有环境保护意识。
金乡县第三中学马秀新 制作
冰与凝固
【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消防灭火
空中的小水珠在下降的过程中, 遇到0℃以下 的冷空气,水珠快速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带 动下上升,冰珠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
金乡县第三中学马秀新 制作
演示实验:课本图11-27所示的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实验里面有几个物态变化过程?

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过程

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过程

A.①汽化 ②液化 C.①升华 ②液化
B.①液化 ②汽化 D.①升华 ②凝华
例4、请将下列所学知识用线连起来
河面上冰冻解了
凝华
夏天,湿衣服变干
汽化
吸热
草木上的露珠
凝固
冰冻的衣服干了
熔化
放热
窗上的冰花
液化
冬天,河水封冻了
升华
想一想:
买回家的蔬菜时间长了会因失去水分 而干瘪,你能帮助妈妈解决这一难题吗?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 热过程
2008年10月8日
自然界中物质的三中状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干 冰
一、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
1、熔化
固态 熔化(吸热) 液态
晶体:内部的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 固 (冰、海波) 体
非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无规则(石蜡、 松香)
温 度 ℃
62
温 晶体凝固过程
度A
B
C
D 时间
温 非晶体凝固过程

A
B 时间
2、液化 液态 液化(放热) 气态
液化现象:

从水壶口喷出的水蒸 气遇到冷空气后,变 成了白雾
露珠
注意:平常所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遇冷液化凝结成的小水滴。
例如:
夏天冰棒周围冒的白气 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 水烧开时从壶嘴喷出的白气 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时冒的白气
3、凝华
凝华(放热)
固态 熔化(吸热) 液态 汽化(吸热)气态
凝华现象:
(1)、碘的凝华 (2)、冬天的霜、雾凇、冰 花的形成
小 温度 结
凝华(放热)
液化(放热)

物态变化物理教案

物态变化物理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物态变化物理教案2. 课程年级:八年级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

2. 能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 难点:物态变化的本质,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生动形象地展示物态变化过程。

3. 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雪融化、蒸发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

2. 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介绍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 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棍融化、水沸腾等,并记录下来。

4. 小组讨论和汇报:各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物态变化现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总结物态变化的规律。

5. 总结和拓展:对物态变化的概念、分类和本质进行总结,强调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物态变化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巩固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精神和对物态变化现象的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沪科九年物理教案全集

沪科九年物理教案全集

第十一章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和沸点【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熟悉水的熔点和沸点;2、学会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B、过程与方法:1、从科学探究过程中,感知熔化、汽化及其产生的条件;2、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C、情感和价值观联系生活,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熔化现象;晶体的熔点;晶体和非晶体;沸点【教学难点】熔化图象;晶体的熔点;沸腾图象;沸点【教学用具】加热器、水壶、钢勺、水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海波、水、火柴、坐标纸、秒表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通过对水的状态变化及其熔点与沸点的研究,归纳出晶体的熔点与沸点。

教材通过对云、雨、雪、雾、露等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问题,通过对“人造雨”的实验探究,体验水的状态变化与水的循环,从而引出熔化、汽化等问题。

【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问题,突出实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奇妙的水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无处不在。

云,形状各异!似鱼鳞,像城堡。

你是否知道,让人浮想联翩的云从哪里来?雪,使大地“银装素裹”!传说雪花来自天上“婆婆”的羽毛枕头,你相信吗?雨,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

他来自何处,又落向何方?其实,云、雨、雪.....它们都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水变化万千。

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

今天,让我们开始对水进行科学探究吧。

2、开始新课(1)水之旅实验探究――人造雨(2)科学探究――冰的熔点与水的沸点那么如何知道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呢?下面我们首先来探究水的熔点与沸点。

(3)常见晶体的熔点晶体有熔点,例如冰、钻石、水晶等,它们都属于晶体。

晶体内部的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

非晶体则没有熔点,例如玻璃、塑料等,它们不是在固定的温度下溶化为液体,而是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由硬变软,最后变成液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冰雾霜的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2、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3、理解物态变化图像的物理意义和作用。

4、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了解电
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晶体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物质放热现象的理解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石蜡少许,玩具模子,酒精灯,小铁勺,试管,水,火柴,带玻璃尖嘴的橡皮塞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I说明
引言:物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有吸热过程,也有放热过程,前面我们学习了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今天咱们学习物态变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一、冰雾霜的形成
1 • 冰与凝固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2. 雾与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称为液化。

3. 霜与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称为凝华。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
吸热过程:熔化、汽化、升华
放热过程:凝固、液化、凝华
教学反思
教子参考课本中实验与活动课本图10-28 的“自制玩具”实验可以将泥模或沙漠改成纸筒,用石蜡作“自制蜡烛”实验,这样比较容易感受到凝固过程的放热现象。

“自制尾气”的模拟实验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气温下多做几次或多观察家里烧开水的过程,进行对照比较,使他们总结出容易观察到“尾气”条件。

课外活动用蜡烛作原料,按教材上自制玩具的方法,制作一个小动物的模型。

观看有关“南极科学考察” 、“冰川”等内容的科教影片或电视。

调查自己家里、亲戚或同学家里的电冰箱用什么物质作制冷剂?是“有霜” 冰箱
还是“无霜”冰箱?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冰箱“有霜” ,有的冰箱“无箱”?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在大气对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对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的烧灼,生物难以生存。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传统电冰箱、空调器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一经释放,散发到空中,升到臭氧层顶部,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出的氯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遭到破坏。

为了限制对臭氧的主要破坏物氯氟烃类物质的生产和消耗,根据国际社会于1985年制定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1987 年达成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及1999 年作出的《伦敦补充协议》,全世界从2001 年起,停止氟制冷剂的生产和消费。

1995年9月16日,联合国正式决定以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氟利昂常见的制冷剂有数十种,其性质各异。

选用制冷剂主要从它的安全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方面来考虑。

早期电冰箱多采用烷类衍生物中的F-12 (或R-12),其中“ F”表示氟利昂,横线后第一位数“ 1”表示由甲烷衍生,第二位数“ 2”表示含氟原子数。

其化学名称为“二氟二氯甲烷”,分子式“ CF2CI2',相对分子质量120.70,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29.8 C,凝固点155C,不溶于水,易溶于油。

它是无色、无毒(略有味)、不燃烧、不助燃、不爆炸的透明物。

纯净的氟利昂对金属无腐蚀性,在温度达到400C以上并与明火接触时会分解出有毒气体。

若室内空气中F-12 的含量超过25%~30%,两小时后会窒息。

1996年6月,中国正式签署修正后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大力开发、鼓励新型
无氟利昂制冷剂的研究和生产,但以前生产的用氟利昂作制冷剂的电冰箱, 目前 仍在继续使用。

电冰箱的型号 根据轻工业部有关规定,250L 以下的家用电冰箱型号由五部分组成,其含义如 下:
国际上采用ISO 标准的“星式”表示法表达冰箱冷冻室温度的等级。

☆☆☆ 表示冷冻室温度低于-18 °C ; ☆☆☆☆ 表示冷冻室温度低于-24 °C ;
一般把没有注明星级符号的电冰箱看成是一星级电冰箱。

有效容积 冰箱类型 冰箱型式 工厂设计序号 以A B ••…等字母表示
以阿拉伯数字表示
“D'表示冷藏、冷冻箱,冷藏箱无此字母 “Y'表示电机压缩式 产品名称
“B'表示家用电冰箱

表示冷冻室温度低于-6 C ;
☆☆
表示冷冻室温度低于-12 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