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1)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20XX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2)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所系明显变化。
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时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一是更关注显示问题的固体问题。
从北宋起,理学兴盛起来。
理学代表人物在背上那个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在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
点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
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点元朝统治者与历史上其他王朝一个重要不同,就是他们从不贱视商业,相反特别优待和利用色目商人。
因为他所利用的商人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对“战利品”变相的掠夺。
点:替农民做主,是贯穿于朱元璋二十余年皇帝生涯的主导倾向,他是一个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
这影响了明朝乃至清朝的政治。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
朱元璋还怕受官僚们合伙的欺骗,于是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
唐宋以来,世家大族没落,代之而起的是庶族地主。
点:对生活揭露批判如《窦娥冤》,或讴歌爱情如《西厢记》,或曲折的表露民族意识如《汉宫秋》还发展出一种新颖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二,名词解释名: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名: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储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名:重农主义:时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这种观念起于西周,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认为后者不仅时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者。
独尊儒术: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是上升为国家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名:三省六部制:隋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1 、中国文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2 、有人就有了历史和文化;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其间产生出来的工具(火)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3 、中国先民的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4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
5 、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其中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
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唐尧、虞舜。
6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
第二节商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 、至商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2 、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
3 、商人尊神重巫,体现了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这种神本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4 、神本文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
5 、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
6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7 、周人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
这种兼具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8 、周人的另一个文化创新,就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制礼作乐"。
9 、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201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3)

201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3)简:氏族阶层衰弱的表现?答:一个重要表现是士人的不恤国事。
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奢侈腐朽。
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的一个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简:南朝氏族的文化作为?答;1.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
(名02、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的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名)清谈时谈士手持X尾,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
3、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
简:佛教的传播的大致概况?答: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层学: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盘学为主。
般若学也就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
涅盘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论和成佛的阶段等。
2、南朝士人信佛,“偏于谈理”,与北朝“偏于教”的倾向大相异趣。
南朝信佛喜欢兴建寺院,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
北朝大规模的灭佛有两次,一次是发生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再一次是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
(义理的冲突,计有沙门即和尚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
3、魏晋以来中国文人画,大体有两大渊源:一个是玄学影响下的山水,另一个则是佛教绘像影响下的人物画。
简:“胡话”的三大表现?答:1、胡服的流行,固有的上衣下裳的穿着方式,逐渐被上衣下裤所取代。
2、胡床胡坐。
固有的方式是席地而坐,胡床则是可以垂脚坐。
3、魏晋以来的’“雅乐”逐渐消亡,代之而起的是“胡乐”简: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潮?答:1、南北朝以来的旧门阀贵族衰弱以至从历史上销声匿迹。
两税法造成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族经济。
2、唐宋间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市井因素的大增,繁荣的城市遍布全国,附丽于市井新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 共30页

康熙皇舆全图
园林建造:圆明园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洛阳伽蓝记】 :东魏杨炫之撰。撰写北魏时 代之洛阳,及近郊诸大寺之缘起、结构、行事等。 晋永嘉年间(307~311),洛阳一带仅四十二所 寺院。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 阳后,造寺之风盛行,盛时有1367所寺院,但于 孝武帝在位(532~534)之时,所有寺院均遭破 坏,仅余421所。
2、传教士来华与近代西方科技的传播 近代科技的传入:地理学、天文学、水利学、数
学(几何)、火炮制造等近代科技的传入; 近代科学思想的传播:数学语言与实证方法
火炮制造:利马窦、徐光启与佛郎机火炮
澳门大炮台
佛郎机火炮
地理学:传教士与西方地理学的东传 利玛窦 南怀仁 艾儒略 白晋 张诚
第一,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 地圆说; “五大洲”的新天下观
五、课程延展:唐宋文化的异与同
第四节 明清时期: 中国文化的继往与开来
一、对古典文化的总结
文学:复古。明代前后“七子”。 清代的古文运动,桐城学派。
科技:《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古籍整理:《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 《四库全书》
二、新时代的曙光:明清时期文化新趋向
1、启蒙思潮 主要人物: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主要思想:反理学、反专制
“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3以、公各元家前的5主0要0年主为张中心――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 坦和希4腊、开轴始心奠时定代,:而春且秋直战到国今时天期,在人中类国仍文然化附史着上在的这地种位基础上。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商殷
文明的出现
1、文字的出现:甲骨文 2、城市的出现:殷墟 3、青铜器的出现
周
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
春秋战国
先秦诸子
儒家 以孔孟为代表,代表作是《论语》、《孟子》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
“四书” 。
道家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庄子》、《老子》为主要经典
南宋:汉文化的没落
岳飞抗金的背景 秦桧的功与过 南宋的灭亡
蒙古帝国
稳定时期版图面积超过3500万平 方千米
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在50多的时 间里,以总数不到40万人军队, 先后灭亡40多个国家,征服720 多个民族,消灭各国军队人数超 过千万,征服各民族人口数目达 六亿,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 大的国家---蒙古帝国。
战国初年,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 七雄。除七雄外,越在战国初也称雄一时。小国有周、宋、卫、中山、 鲁、滕、邹、费等,后来都先后被七国所吞并。与七雄相毗邻的还有 少数民族,北面和西北有林胡、、东胡、、,南面有和闽、越,至秦 统一,已多与融合。
社会与经济的巨大变革 从晚期到战国 ,社会的变化,个体经营的加 强,以及铁器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Fra bibliotek济很 快繁荣起来。
秦始皇
秦始皇帝,姓赢、名政,秦庄襄王之子,秦昭王四十八年 (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于邯郸。赢政十三岁(公元前 247年)即王位。因年少,国事皆决于相国吕不韦。
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至七年(公元前240年), 秦继续对外用兵,它攻击的重点是韩、魏、燕三国,其间 取韩十三城,魏二十城,燕二十城。
隋唐两宋:文化的鼎盛时期
隋朝有870万农户 唐朝有860万农户
自考10月《中国文化概论》真题

2015年10月《中国文化概论》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是()oA.上层文化B.中层文化C.底层文化D.市民文化【答案】A【解析】上层文化以文字典籍为媒体。
【考点】绪论2.直指人心、开发自性的“顿悟”说,属于佛教宗派中的()。
A.天台宗B.禅宗C.华严宗D.净土宗【答案】B【解析】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主要思想如“心性生万物”说、“佛性”说、“自语”说、“顿梧”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
禅宗的直指人心、开发门性的直觉顿悟法门和思想,使教徒的精神追求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考点】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一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3.中国的翻译文学首先是()。
A.道教文学B.儒家文学C •佛教文学D.基督教文学【答案】C【解析】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哲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以及民间风俗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中国的翻译文学首先是佛教文学。
【考点】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一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4.秦汉以前大最居住在成都平原的是()oA.羌族人B.古巴人C.氐人D.汉族人【答案】D【解析】考察历史上的人群分布,四川盆地的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代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盆地的中央是富饶的成都平原,文明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汉族人在秦汉以前就己大最居住在这一地区。
【考点】屮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5.“天下”观念变得十分清晰的朝代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答案】C【解析】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而追求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政治观念中的基调。
【考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6.代表着古代人对地域的不同自然区域认识的是()oA.《尚书・禹贡》B.《尚书・尧典》C.《尚书•皋陶谟》D.《尚书•洪范》【答案】A【解析】对广大地域H然区域的不同,在古代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最详细的复习资料。

法律制度:是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科举制: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什么?3答: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皇帝总揽大权。
封建帝王全面控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
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科举制的特点:123 p172宗法制:出现在周朝。
完结于春秋。
伴随分封。
对秦后国家政治结构长期影响(三点)中国古代法律的文化特色(4点):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
第二,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重要地位。
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儒家伦理学说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影响::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
其二,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
其三,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礼的起源:起源于俗,但不同于俗。
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核心是保证宗法伦理关系,有鲜明的伦理色彩。
特点是:1等差性,礼俗制度维持的是不平等的社会秩序。
2调和性,注意等级关系之间的协调。
3规范性,这是传统礼俗最根本的特性。
五礼: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
五礼分为:吉礼、祭祀之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
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的表现是:1岁时礼俗的伦理性,一是自然伦理属性,二是社会伦理屑性。
2人生礼俗的家族性。
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有浓厚的家族色彩。
3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历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题总结(单选、多选、名词、简述、论述)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绪论复习资料绪论一、“文化”的界定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简答]8、从哪些方面把握“狭义文化”的定义?(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名词解释]9、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名词解释]12、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名词解释][06-10]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多选][07-10][名词解释][01-10]文化政策是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名词解释][06-10]民族文化是指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名词解释][07-10]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1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一、中国地理简要的概况1、中国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简答][02-10]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2)地理通道。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的情况。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简答][07-10]简述元明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1)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选择,判断,知识点
点: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中国人自具特色的生活理想,社会观念及思想法则等等已经生成。
就像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渊源一样,先秦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多选: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些都是区别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
单,多: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点:“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神农氏发明了农业,有巢氏发明居室。
五帝的谱系氏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多选: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是:1战争2宗教活动
点:《史记》所说的“乃命羲和敬顺昊天”。
内容是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为正四时“。
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时“敬受民时”
点: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点:夏文化某些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即所谓的“夏上(尚)忠”。
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堪称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
而这些发现,都与殷商宗教生活有关。
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和祖先神三大分野。
单:“重农主义”正可以在西周的农耕政道中,找到它最早的根芽。
点: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派别。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儒家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道家对中国人的影响与儒家旗鼓相当。
儒家讲究积极入世,道家讲究超然物外:儒家影响在道德、在世功,道家的影响在超脱、在艺术。
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在政治上则崇尚“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的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
法家在先秦明显分前后两期。
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
他们试图对宗法社会的旧结构及礼法习惯有所革除,目的在富国强兵。
后期的法家越来越变为君主集权专制的阴谋家。
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墨子学派的出现本身,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
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绉衍为代表。
名家又称刑名家,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
点: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地反复。
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地削弱政策地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唯一地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是皇帝地副手,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文件,负责监察百官和司法审判。
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务地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
单,判:爱地方,秦与西汉是郡、县两级制,地方行政体系变为三级。
(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里,对秦汉地乡治发出由衷的赞美。
)
皇帝剥夺宰相的权力。
大体也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
汉武帝时,进一步把宰相的权力分为司徒、司空、司马。
点: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
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着。
三科中,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在学问。
点:两汉入学独尊的另外一个重要结果是士族阶层的养成。
点: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这次大迁徙像以前一样分为几路,除小部分北投幽州、平洲和今河西走廊一带的凉州族地方政权之外,主要一路是从今河北、山东、河南地区向长江以南地区迁移。
“五胡”之说,即匈奴、朝卑,羯、氐、羌。
点:隋朝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
科举制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
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
来自日本和朝鲜的晁衡,崔致远都可以在朝任职,可见唐朝气魄之大,包容之广。
当时在亚洲有两大文明:一是迅速崛起的伊斯兰大帝国,另一个就是唐代文明。
后者则更加持久地对亚洲及欧洲产生着影响。
佛家的高僧们受着中国宗法的启发,通过对佛教经典的诠释,建立各种宗派。
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纷纷成立。
诸多宗派各呈异彩,分流并进,最终形成禅宗独占天下的局面。
它“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旨趣,与中国人尚简明不喜欢烦琐的思维倾向有关。
点: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一句征收赋税。
两税法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
唐朝中期以前,人民起义的矛头多指向朝廷,中唐以后则更多指向地主。
点;讲述历史及人世间故事的“说话”从中唐以后就兴旺起来,记录“说话”的文章叫做“话本”,是后来白话小说之祖。
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应运而生。
它的发明者是以为制版工平民毕昇。
晚唐的文学家陆龟蒙的《经》记叙勒各种农具,其中就有曲辕犁。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问世于北宋;
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几个高潮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另一个就是唐宋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