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合集下载

10.4用科学计算器求方差和标准差

10.4用科学计算器求方差和标准差

年级:八下科目:数学课型:综合解决课主备人:妹冢中学王怀欣§10.4用科学计算器求方差和标准差学习目标:(1) 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标准差和方差。

.(2) 进一步体会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优越性学习重点: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标准差和方差.学习难点: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标准差和方差.学习过程:一. 自学指导1.什么是极差?什么是方差与标准差?2.极差、方差与标准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什么?引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标准差比较繁琐,如果能够利用计算器,就会大大提高效率。

那么本节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求标准差。

二、自主学习下面以计算P.49的问题为例。

为了从小明和小丽两人中选拔一个参加学校军训射击比赛,现对他们的射击成绩进行了测试,10次打靶命中的环数如下:小明:10,7,8,8,8,8,8,8,9,6;小丽: 8,8,8,8,5,8,8,9,9,9计算小明和小丽命中环数的方差和标准差,哪一个人的射击成绩比较稳定?1.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2.计算器键盘上,符号σ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3.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三、巩固练习(1)用计算器求下面一组数据的标准差:9.9 10.3 9.8 10.1 10.4 10 9.8 9.7(2)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掷铁饼5次,距离如下;(单位:米)甲:46.0 48.5 41.6 46.4 45.5;乙:47.1 40.8 48.9 48.6 41.6试判定谁投的远一些?说明谁的技术较稳定?四、当堂达标测试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测得50个样品的数据,如下:1.42 1.37 1.55 1.48 1.36 1.37 1.27 1.37 1.42 1.42 1.53 1.52 1.23 1.321.52 1.42 1.41 1.34 1.45 1.32 1.37 1.39 1.45 1.45 1.26 1.35 1.43 1.621.52 1.62 1.52 1.32 1.52 1.52 1.32 1.32 1.42 1.61 1.45 1.42 1.43 1.321.43 1.42 1.52 1.34 1.62这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极差,平均值,标准差分别是多少?五、自我评价A B C D掌握知识的情况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给自己一句鼓励的话教学反思:本节内容重点是知道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渗透数学知识抽象美及图像上的形象美,提高数学美的鉴赏力。

科学计算器计算标准差

科学计算器计算标准差

科学计算器计算标准差标准差是一种用来衡量数据分散程度的统计量,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离散程度和稳定性。

在科学计算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标准差来评估数据的变化情况,以便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数据。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科学计算器来计算标准差,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的统计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标准差的计算公式。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σ=√(∑(x-μ)²/n),其中σ表示标准差,∑表示求和,x表示每个数据点,μ表示数据的均值,n表示数据的个数。

这个公式看起来可能有些复杂,但是使用科学计算器可以轻松地进行计算。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个示例来演示如何使用科学计算器来计算标准差。

假设我们有一组数据,5, 7, 8, 10, 12。

我们首先需要计算这组数据的均值。

均值的计算公式为,μ=∑x/n,其中∑表示求和,x表示每个数据点,n表示数据的个数。

将这组数据代入公式中,我们可以得到均值,(5+7+8+10+12)/5=8.4。

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每个数据点与均值的差值的平方,并将这些平方差值相加。

这一步可以使用科学计算器的求和功能来完成。

将每个数据点与均值的差值的平方相加,得到结果为,(5-8.4)²+(7-8.4)²+(8-8.4)²+(10-8.4)²+(12-8.4)²=34.8。

最后,我们需要将这个结果除以数据的个数,然后取平方根,即可得到标准差的值。

使用科学计算器的除法和平方根功能,我们可以得到标准差的值,σ=√(34.8/5)≈2.64。

通过这个示例,我们可以看到,使用科学计算器可以非常方便地计算标准差,无需手动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而标准差作为一种重要的统计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性,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总之,科学计算器是我们在计算标准差时的得力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完成复杂的计算,提高工作效率。

计算器计算方差、标准差的方法

计算器计算方差、标准差的方法
第三类:a·max型
这种机型的特点是计算器上部有“a·max”字样;双行显示;测试机型详细型号数据为“江苏省共创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经销 a·max(TM) SC-809a”
1.开机之后按[MODE],[1]进入统计模式;
2.依次按[1],[M+],[2],[M+],……,[4],[M+],5,[M+],输入数据;
卡西欧的FX-82MS的计算器去年停产咯
按一下MODE 2 进入SD 模式
M+键起DT键的作用
输入数据 按一下M+ ^^^^
SHIFT +1 +3xσn )"+"=" 此时算出来的是标准差,(SD模式)平方就是方差。
卡西欧FX-82ES 计算方差
1."SHIFT"+"MODE(SETUP)"+"下"+"3(STAT)"+"1(ON)" 2."MODE"+"2(STAT)"+"1(1-VAR)" 3.在左边输入数字,右边输入数字出现的频率。 4."AC"+"SHIFT"+"1(STAT)"+"5(Var)"+"3(xσn)"+"=" 此时算出来的是标准差,(SD模式)平方就是方差。
2.依次按[1],[M+],[2],[M+],……,[4],[M+],5,[M+],输入数据;
3.按[SHIFT],[2],[2],[=]即求出该样本的标准差,需要方差的话只需要将结果平方即可。

科学计算器计算标准差

科学计算器计算标准差

科学计算器计算标准差标准差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种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对于科学计算器来说,计算标准差是非常常见的需求之一。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如何使用科学计算器来计算标准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标准差的计算公式。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如下:\[ \sigma = \sqrt{\frac{1}{N} \sum_{i=1}^{N} (x_i\mu)^2} \]其中,\[ \sigma \] 代表标准差,\[ N \] 代表样本数量,\[ x_i \] 代表每个样本数据,\[ \mu \] 代表样本数据的平均值。

接下来,我们来演示如何使用科学计算器来计算标准差。

假设我们有一组样本数据,\[ 3, 5, 7, 9, 11 \],我们将使用科学计算器来计算这组数据的标准差。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值。

将这组数据相加并除以样本数量,即可得到平均值:\[ \mu = \frac{3+5+7+9+11}{5} = \frac{35}{5} = 7 \]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每个样本数据与平均值的差的平方,并将其相加:\[ (3-7)^2 + (5-7)^2 + (7-7)^2 + (9-7)^2 + (11-7)^2 =16 + 4 + 0 + 4 + 16 = 40 \]然后,将上述结果除以样本数量,并取平方根,即可得到标准差:\[ \sigma = \sqrt{\frac{40}{5}} = \sqrt{8} = 2.83 \] 因此,这组数据的标准差为2.83。

通过上述演示,我们可以看到,使用科学计算器来计算标准差并不复杂。

只需要依次输入数据,按照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到标准差的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科学计算器来计算不同数据集的标准差,从而更好地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

总结一下,本文介绍了如何使用科学计算器来计算标准差,通过演示了解了标准差的计算过程,并且强调了科学计算器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八年级数学《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第2课时)》教学课件

八年级数学《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第2课时)》教学课件
17.2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 第2课时
回忆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的步骤:
第一步:开机 第二步:先按MODE,再按2出现SD 第三步:先按SHIFT,再按MODE 1出现Stat clear,再按ON 第四步:输入统计数据,输完每个都按M+,出 现n=输入的数据个数 第五步:先按SHIFT,再按2(S-VAR)按1,=算 平均数或按SHIFT,再按2(S-VAR)按2,=,x2, =算方差
上节课我们用科学计算器分别计算下列 了(1)3 005, 3 005, 3 003, 3 000, 2 994;(2) 5, 5, 3, 0, -6.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1)平均数 x =3001 .4 , 方差S2=17.04. (2)平均数 x =1 .4 , 方差S2=17.04.
②数据x1-3,x2 -3,x3-3 ,… xn-3的平均
2 x 3 方差为_____ 数为_______ S .
2.已知数据x1、x2、x3、x4、x5的方差是 3, 那么数据x1-1,x2-1,x3-1,x4-1, x5-1的方差是( C ) A. 1 B. 2
C. 3
D. 4
3.先简化数据,再用科学计算器分别计算下列各
数据的方差,从而简化 输入数据的过程.
例2.用科学计算器计算501,503, 498, 500 这组数据的方差. 分析: 这组数据的每个数都在常数500
附近波动,每个数都减去500,就 得到一
组简化的数据.
解: 简化原来的数据,得 1,3 ,-2,,0.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可得 S2=3.25. 即原来这组数据的方差为3.25.
差为Y,

数据a1 ± b,a2 ± b,a3 ± b ,…,an ± b的平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1. 引言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中,计算平均数、标准差和方差是非常常见的操作。

这些统计量能够对数据的整体情况进行描述,并从中得出有关数据分布和变异程度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计算器来计算这些统计量,供初学者参考。

2. 求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结果。

计算器通常会提供求和功能,因此,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来求平均数。

以下是计算平均数的步骤:1.输入数据:将一组数据输入计算器,可以通过计算器上的数字键输入每个数据。

2.求和:计算器上通常有求和功能,通过按下求和键即可得到数据的总和。

3.计算平均数:将总和除以数据个数,即可得到平均数。

举例如下,我们有一组数据:[2, 4, 6, 8, 10],我们可以按照以上步骤使用计算器求得平均数:1.输入数据:使用计算器的数字键依次输入数据:2, 4, 6, 8, 10。

2.求和:按下计算器上的求和键,得到总和为 30。

3.计算平均数:将总和除以数据个数(5),得到平均数为 6。

3. 求标准差标准差是变量值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的平方根。

标准差能够反映出数据的离散程度和分布的广度。

下面是使用计算器求标准差的步骤:1.输入数据:同样地,我们需要将一组数据输入计算器。

2.求平均数:在上一节中已经介绍了如何求平均数,我们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平均数。

3.计算离差:将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记为“离差”,输入这些离差到计算器中。

4.求平方和:将每个离差的平方求和,得到平方和。

5.除以数据个数:将平方和除以数据个数。

6.取平方根:将上一步的结果进行平方根运算,即可得到标准差。

以下是计算标准差的示例:假设有一组数据:[1, 2, 3, 4, 5],我们可以按照以上步骤使用计算器求得标准差:1.输入数据:使用计算器的数字键依次输入数据:1, 2, 3, 4, 5。

2.求平均数:通过计算器求得平均数为 3。

3.计算离差:将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进行计算,得到离差:[-2, -1, 0, 1, 2]。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精选5篇)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精选5篇)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精选5篇)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篇1教学目标1、掌握的方法.2、会.教学建议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就需要发挥该键的统计功能中第二功能,于是就得先按键,再按键.示例1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四)养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S主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与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相同.4.解决办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整体感知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除了平均数、标准差外,还有数据个数n,各数据的和,各数据的平方和 .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S.计算器上的键S,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三)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2ndF、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人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在教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节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DEL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下输入.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与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 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算器上的符号相同,在CZ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选按键,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 =,就得到方差值 .根据表5,得到根据表6,得到让学生把表5、表6与前面的笔算结果相比较,结论是一致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计算器与笔算两种算法,总结出计算器有哪些优越性;(省时,省力,计算简便.)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参与教学过程,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的步骤和要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更有利于科学计算器在中学的普及使用.课堂练习:教材P177中1、2.(四)总结、扩展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操作方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较.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布置作业教材P179中A组板书设计随堂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1.60,40,30,45,70,582.9,8,7,6,9,7,8教学设计示例2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引入新课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新课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填空题: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σ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选择题: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 ]A.标准差B.方差C.平均数D.中位数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 ]A.0B.1C.约1.414D.2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 [ ]A.6.3,1.27B.1.61,6.3C.6.3,1.61D.1.27,1.61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小结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1)(2)四、教学注意问题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帮助.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篇2教学目标1、掌握的方法.2、会.教学建议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就需要发挥该键的统计功能中第二功能,于是就得先按键,再按键.教学设计示例1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四)养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S主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与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相同.4.解决办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整体感知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除了平均数、标准差外,还有数据个数n,各数据的和,各数据的平方和 .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S.计算器上的键S,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三)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2ndF、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人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在教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节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DEL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下输入.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与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 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算器上的符号相同,在CZ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选按键,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 =,就得到方差值 .根据表5,得到根据表6,得到让学生把表5、表6与前面的笔算结果相比较,结论是一致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计算器与笔算两种算法,总结出计算器有哪些优越性;(省时,省力,计算简便.)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参与教学过程,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的步骤和要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更有利于科学计算器在中学的普及使用.课堂练习:教材P177中1、2.(四)总结、扩展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操作方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较.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布置作业教材P179中A组板书设计随堂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1.60,40,30,45,70,582.9,8,7,6,9,7,8教学设计示例2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引入新课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新课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填空题: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σ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选择题: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 ]A.标准差B.方差C.平均数D.中位数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 ]A.0B.1C.约1.414D.2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 [ ]A.6.3,1.27B.1.61,6.3C.6.3,1.61D.1.27,1.61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小结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1)(2)四、教学注意问题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帮助.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篇3 教学目标。

八年级数学下册《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教案、教学设计
2.基本概念:讲解方差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方差反映数据波动情况的特点。
3.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差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计算步骤。
4.科学计算器操作:讲解科学计算器的操作方法,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方差计算。
5.实践应用: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竞赛、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八年级数学下册《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方差的定义,理解方差反映数据波动情况的特点,并能够用科学计算器进行方差的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
3.让学生掌握科学计算器的操作方法,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方差的计算。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通过方差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方差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差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计算步骤。
教学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方差的计算方法,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作实践,巩固知识:设计实践性任务,让学生运用科学计算器进行方差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活动:布置一些具有实际背景的方差计算题,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计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方差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利用科学计算器进行方差计算,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导学案
单位:青州市庙子初级中学姓名:高云升孙玲丁秀武
一、教学内容:P105—P107
二、学习目标:
1、会用科学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2、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难点:
会用科学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四、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预习课本P105—P107页,完成下列填空。

(要求必须熟悉计算器操作程序)
(1)按键,打开计算器。

(2)按键,,进入统计状态,计算器显示“SD”符号。

(3)按键,,=,清除计算器中原有寄存的数据。

(4)输入统计数据,按键顺序为:第一数据;第二数据为,……最后一个数据。

(5)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平均数。

(6)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标准差。

(7)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方差。

(8)若又准备保留数据,可按键,,结束求方差运算。

2、课堂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例1
(2)已知:甲、乙两组数据分别为:
甲:1,2,3,4,5,6,
乙:2,3,4,5,6,7,
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
3、达标检测:
(1)一组数据2,3,2,3,5的方差是()
A、6
B、3
C、1.2
D、2
(2)甲、乙、丙、丁四人进行射击测试,每人射击成绩的平均数都是9.2环,
方差分别为S2
甲=0.56,S2

=0.60,S2

=0.50,S2

=0.45,则成绩最稳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有一组数据如下:3,a,4,6,7,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A、10
B、√10
C、2
D、√2
四、课外延伸:
甲组:76,90,84,86,81,87,86,82,88,85
乙组:82,84,85,89,79,91,80,89,74,79
回答:
(1)甲组数据众数是,乙组数据中位数是。

(2)若甲组数据的平均数为X,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Y,则X与Y的大小关系是。

(3)经计算可知:S2
甲=14.45,S2

=26.36,S2

<S2

,这表明。

(用简要文字语言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