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城市广场设计的生态性和文化性——以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罗湖区创意文化广场为例

谈城市广场设计的生态性和文化性——以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罗湖区创意文化广场为例
谈城市广场设计的生态性和文化性——以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罗湖区创意文化广场为例

谈城市广场设计的生态性和文化性——以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罗湖区创意文化广场为例

作者:杨灵芝, 张祥智, YANG Ling-zhi, ZHANG Xiang-zhi

作者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300384

刊名:

工程建设与设计

英文刊名:Construction & Design for Project

年,卷(期):2011(9)

参考文献(2条)

1.苗壮新一代住宅景观--华侨城生态广场生态性分析[期刊论文]-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2.吴云天浅谈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期刊论文]-甘肃科技 2009(13)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4211578996.html,/Periodical_gcjsysj201109020.aspx

文化生态定义分类

一、文化生态概念 文化社会学,第一版,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化,1987:23-27

认为文化生态是指各民族的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有关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各种认识、经验和技能,它通常包含在宗教信仰、道德法律、禁忌习俗、社会风尚、生产技能、生活方式之中。

StewardH.J.

斯图尔德认为, 文化生态学是要“解释具有地域性差别的一些特别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文化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文化群落和环境的组成、结构、分布以及发育变化的情况。其中心概念是文化生态系统, 即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内一切交互作用的文化体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1①著名社会学家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书中对文化生态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阐述了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分析方法等。认为“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说,主要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②顾卫国认为文化生态学关注的主要是特定地域的文化特征与其根植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观点包括共生观、多样平衡观、动态开放观、层次结构观等。③秭归龙舟文化就是指‘湖北秭归地区的人民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龙舟文化,在各个时期所处的状态与相关的环境关系,以及未来发展的情况总和”。 本文选取历史悠久的秭归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同时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个案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及融合人类学、民俗学、生态学等学科,对秭归龙舟文化进行了专题研究。分析了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地域文化背景和人文环境背景,并在此作用下分析了秭归龙舟文化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又对龙舟文化文化生态结构与内涵进行详细解析。 基于对文化生态系统认识的基础上,对秭归龙舟特征进行解读,深刻认识地区文化的根基与特质。独特的秭归龙舟文化特征拥有蕴藏着秭归民众对自己生活与经历的集体记忆和广阔的文化需求。从文化生态角度开拓地区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对目前龙舟面临的危机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促进区域龙舟文化可持续发展。 1①柴毅龙.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2 ):2 ②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 155. ③顾卫国.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 (4) 第17 卷第 2 期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作者:张正春 | 2005年08月21日15时41分 |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创立中国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它既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必然,又会推动现代生态学的理论革命,这是研究和挖掘中国古代生态学的重大意义。提出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既是为了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生态学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代生态学中的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动态规律,生态系统的普遍模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产生机制,生态工程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要领,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和抗干扰能力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张正春 按照E.P.Odum的意见,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甚至于“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自然界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稳定的复杂系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complexity)已经引起生态学家的高度重视,所谓“通常是超越了人类大脑所能理解的范围”(蔡晓明,2002),关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理论的研究(Jorgensen,1992)和生物多样性研究(Schulz,1993)代表了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整体论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学的理论相对比,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始终一贯的整体论,整体论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特点,如中医中的整体论思想等。我们把中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给予提炼和总结,形成了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供大家讨论改正。 提出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既是为了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生态学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代生态学中的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动态规律,生态系统的普遍模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产生机制,生态工程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要领,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和抗干扰能力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一、元气论 元气论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思想。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都在气中。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充塞宇宙之间者,气也。元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从热力学理论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来看,中国古代的“元气”概念类似于能量的基态,是万物起源的基础(万物之母),是从无到有、有生于无的物理条件。“气”是不同形式的能量活动,“元气”则是宇宙能量的基本形式和原始组成。“气”的概念是与“形”的概念相对应而产生的,“气”是功能状态,“形”是形态结构,“气”是动态概念,“形”是静态概念。一切物质能量的功能性活动都表现为“气”。如: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大意: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是生命的本质问题,生命的本质和人体生理的基本规律是“阴阳”(内外),人体九窍与体外相通,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通道) “气”与“形”相对应,气是不可见的,形是可见的。《黄帝内经》对“气”与“形”的关系有一个经典论述: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文化生态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

182 1.文化生态学回溯 1955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 H. Steward)在其理论著作《文化变迁论》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的概念。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他认为在探讨人类学问题时有两个目标:一是在以生物为中心的世界中解释作为纯生物的人之有机功能和遗传变化;二是确定文化如何受到所适应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生态学不仅要研究生物本体的东西,还要关注文化作为一个生态圈层在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这才是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方式。 从词源学角度讲,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由表示住宅的希腊词语Oikos发展演化而来的。所以不难得出,生态学最初就是从关注建筑学问题而来的。那么,似乎可以从文化生态学的发展特点中找到在建筑学上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特征。 斯图尔德认为,在物质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系列知识与信仰,即文化模式。文化模式之集合的“文化圈”,如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圈层一样,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又与其他圈层联系着的进化系统。那么,在建筑学领域中则可以认为,文化生态学是表示从无所不在的文化视角探索建筑怎样与场所环境发生关系的学科。正如戴维·莱瑟巴罗(D. Leatherbarrow)对其总结的那样:“生态=建筑+自然,建筑+地景,文化+环境。” 2.建筑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特征 斯图尔德认为,文化模式是同生存活动和经济行为最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特征集群,是文化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相似的,建筑文化生态学研究也可以 文化模式这一变量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阿尔多·罗西(A. Rossi)在其建筑类型学中所描述的一系列存在于集体记忆之中的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共同的基本原则,就是文化模式在建筑学领域的表达。 首先有必要辨析文化与文化模式两者之间的差异。 文化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一个抽象的态度,是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借用卢克·拉斯特(L. Lassiter)在人类学中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套共享和协调的意义系统,它是由人们通过阐释经验和产 生行动而习得并付诸实践的知识所知晓并熟悉的。” 其本质上的形成动因来自于特定环境中的质朴劳动。因为生存活动和经济行为要求劳动行为。农民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了种植庄稼,农民们平整土地、除草、松土;为了灌溉,农民们修建水渠;为了收获庄稼,农民们播种、施肥、收割;为了有个庇护所, 农民们开始动手自己建房子。这些劳动都是生存最基本的要求,日积月累形成经验、习惯和生活方式,转化为文化:共享耕作技术并教授予后代;总结四季变化规律,编制24节气来指导耕作;根据经验确定食物的最优储存方式和环境条件……与此同时,也通过收集材料和亲自建造,开发出完整的建造方案。人们通过劳动与环境发生关系而创造文化。文化以世代相传的形式延续,反过来又通过劳动来影响人们改造自然的生存活动和经济行为,是一对作用与反作用。所以说,文化是对劳动的高度升华与概括;而劳动在自然 和文化之间起转化作用。 文化模式则是对文化的整合和升华,符合某段时间某个范畴内整体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意图。所以,文 文/董竞瑶 Dong Jingyao 建筑文化生态学是人类学的分支文化生态学在建筑学领域的应用,是一门关于建筑形态如何应对文化这一超越通常所探讨的自然环境的学科。本文采用类推的方法,尝试从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所定义的文化生态学源头推演出其在建筑领域的主要表现特征——多样性、适应性、朴素性,并对其进行阐述。 Architecture as cultural ecology is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ecology, a branch of anthropology in the architectural field, which focuses on how the architectural forms respond to cultur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analogy, this essay attempts to explore its major manifestation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from the origin of cultural ecology raised by the anthropologist, J.H. Steward. 作者简介 董竞瑶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ABSTRACT 文化生态学;斯图尔德;建筑文化生态学 ;特征 Cultural Ecology;J.H.Steward;Architecture as cultural ecology;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文化生态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 Inspiration of the Cultural Ecology to Architecture Design 化模式可以看作是为了方便研究文化而创造的类型学概念。 文化模式强调对事物的表达,也就是说,某种建筑形式并不是文化模式本身,而是文化模式作用下的 结果、衍生物,或者说副产品。在建筑学的范畴研究文化模式的意义在于寻找某种文化模式作用于建筑的深层涵义,进而寻找更好的处理建筑与场所环境对话的方式。然而,文化模式不同于其他意义系统,在地理上没有清晰的边界,而是呈现相互交叠、相互竞争的态势,从而呈现多样性、适应性和朴素性等特征。 2.1 在演进中具有多样性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图尔德认为环境异性和文化异性影响文化模式的多样性。路威( R. H. Lowie)则进一步指出,从原始棚屋到聚落的出现,表明了自然因素的支配作用渐渐让位于观念和习俗的力量。莱瑟巴罗也指出,在历史的发展中存在一个从受环境异性影响大到受文化异性影响大的过程,并提取一系列文化生态学模型:农场与别墅、修道院、学院和社区,作为佐证。可以看出,文化模式不依赖于某个特定的地理学实体,其多样性不是简单的环境决定论的结果,而是更多地决定于周围其他文化模式。 举例来说,同样的自然环境不一定会催生相同的文化,而同一地理环境下的文化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从古至今虽一脉相承,但并非静止不前。汉唐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差异显而易见。邻国日本在唐朝时期与中国的广泛文化交流,将 唐风建筑带到日本并保留至今。甚至有日本学者扬言研究唐代建筑要到日本去。这其中包含两个过程:其

OCT生态广场设计方案

MORE IS MORE ——OCT生态广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基地现状:深圳最宜人的社区——华侨城 华侨城,八十年代还只是深圳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社区,既不像蛇口有强大的工业,也没有沙头角的那条令国人趋之若骛的“中英街”。然而,九十年代开始,华侨城迅速崛起,随着锦绣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系列人文景点和主题公园的一一走红,以及前期精心规划的优势逐步浮现,华侨城已逐步确立其高档居住小区的鲜明形象,成为舒适悠闲的生活象征。然而,这个地产巨头并未因其成就而固步自封。1997年,华侨城集团委托法国欧博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公司对其小区内部4.6公顷的绿化用地进行重新改造、规划和设计。 两刃剑——画蛇添足还是锦上添花? 现场踏勘所看到的是一片有自然缓坡的大绿地,周边被一栋栋点式住宅塔楼围合,西临杜鹃山,南接欢乐干线总站,这种以高密度的居住方式来换取大量的绿地空间,其实是柯布西埃规划设计原则的成功演绎. 虽然4.6公顷的绿地稍嫌空旷,但是它大气、简洁、自然,是一个无制约的活动空间,“少就是多”的另一种诠释。从现场的调查采访所得,周围居民对现状绿地相当满意,而对改造重建的计划表示怀疑和保留。如果不对项目进行仔细的推敲,不对基地进行周密的分析,设计上拿不出足够的立论基础,则方案的实施很可能是“画蛇添足”而非“锦上添花”。对此,无论是业主还是设计师都采取了慎之又慎的态度。 设计原则和策略的确立 首先是大的设计构思和前提的产生;即俗话说的“破”和“立”,在这里“破”掉的是一片自然大草坪,一种简洁、大气的空间塑造方式,“少就是多”的经典

现代建筑设计原则。它单纯、明确、一目了然,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中性的、无特质的活动背景空间。简洁但缺乏具有个性的场所。所以这里所要“立”的,必须是与所“破”的相对应,要“反其道而行之”,以“个性”来破“中性”,以“异质”来破“均质”,以“复杂”来破“简洁”,以“微妙”来破“明确”。希望以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场所代替原有的单一形态,以亲切的富有创造性的亲人尺度来代替原有的冷漠而平淡的规划尺度。我们认为这种“多就是多”的原则更加适应二十一世纪以人为本,关注个体需求,鼓励多样性的社会潮流。 设计实践 在这一设计立论的指引下,实际操作就可以顺利地展开,以场所设计为出发点。首先是考虑总平面图的原则关系,设计场地位于华侨城侨城西街北侧,西临杜鹃山东街。广场南面是中旅广场,并有欢乐干线轻轨总站,总站底层架空,作为广场的主要入口,广场西面与欢乐谷隔街相望,北面是中旅学院与烟晗山。依据上述场地情况,并且今后中西部发展的趋势相呼应,景观建筑设计自然就形成了由南向北逐渐由人工变为天然的过程,而作为人群集合的主体建筑与之相反,由自然过渡的高技术形式。为了服务700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库,总图中结合景观,并在将对景观影响最小的前提下增设了3条坡道。 总体上讲,根据地形标高的变化,我们将建筑分为A.B.C三幢,首层标高呈台阶状上开.人工景区与自然景区之间有400米的自由曲线分离,并以之为轴线划分为A、B、C、D、E、F六个区。 A.B.C三幢建筑功能分配为:A幢为餐饮,B幢为商业,C幢为社区活动中心。A幢是三幢之中最为复杂,面积与体量最大的一幢,建筑是由南北两部分条形建筑十字交叉而成的。由此十字交叉分隔了A.B.D三个景观区。A幢作为此三

恢复生态学主要运用哪些理论

1、恢复生态学主要运用哪些生态学理论? 恢复生态学应用了许多学科的理论,但最主要的还是生态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 限制性因子原理(寻找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子)、热力学定律(确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征)、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确定物种的空间配置)、生态适应性理论(尽量采用乡 土种进行生态恢复)、生态位原理(合理安排生态系统中物种及其位置)、演替理论(缩短恢 复时间,极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演替理论不适用,但具指导作用)、植物入侵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引进物种时强调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可能导致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缀块—廊道—基底理论(从景观层次考虑生境破碎化和整体土地利用方式)等等(John— s恤e,1986;Fo抓sn,1995;Mid4le咖,19993余作岳和彭少肋,1996)。 2、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有哪些? 如前所述,恢复牛态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它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就H6V的理解,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①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物空间组成结构、不同地理单冗与要素的空间组成结构及营养结构等)、功能(包括生物功能;地理单元与要素的组成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作用;能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循环过程与平衡机制等)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性、生产力、恢复力与可持续性研究;③先锋与顶级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机理与演替规律研究;U不向于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⑤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从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⑧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替及预测研究;⑦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包括:①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勺重构及其调控技术研究;③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④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⑤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技术;⑥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研究(马世骏,1990;章家思和徐班,1999)c 目前,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sclN01gn ve刚s dMign lh印ry)是惟一从恢复生态学中产牛的理论(van Jervalk,1999)。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而人为设计理论认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这一理论把物种的生活史作为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并认为通过调整物种生活史的方法就可加快植被的恢复。 3、自我设计理论和人为设计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这两种理论不同点在于:自我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生态系统层次考虑、未考虑到缺乏种于库的情况,其恢复的尺能是环境决定的群落;而人为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个体或种群层次上考虑,恢复的可能是多种结果(MNdleton,1999;Van der Valk.1999)o 第三章 1、什么是退化生态系统?表现在哪里? 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于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与自然系统相比,一般地,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问相互关系改变(Ch叩删,1992;Daily,1995;陈灵芝和陈伟烈,1995)。当然,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其退化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例如,湖泊由于宫营养化会退化,外来种入侵、在人为干扰下本地非优势种取代历史上的优势种等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等,往往这种情况下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但生物生 产力不一定下降.有的反而会卜升(Berser.1993)。 2恢复生态系统的目标 Hobbs和N盯ton(1996)认为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目标包括:建立合理的内容组成(种类丰富度及多度)、结构(植被和土壤的垂直结构)、格局(生态系统成分的水平安排)、异质性(各组分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013级文艺学 陈盈 在今年的文艺座谈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讲话的主要内容是: 关于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体会。在此尚长荣提出要尊重传统、研究传统、 继承传统,并且要激 活传统,用活传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 是因为我们现今并未完全处理好传承并创新这个 工作,并未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戏剧是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种类,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包容性一种艺 术。中国戏曲艺术是当今世界艺术林海中最为耀眼的一朵奇葩, 从汉代的歌舞,到南北朝时 期的歌舞戏;从唐代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并进入宫廷,成为上层社会的艺术享 受,到宋代的瓦舍、勾栏、南戏、北戏等而形成的宋杂剧,到元代的元曲,形成真正意义上 的戏曲艺术,再到明代的四大声腔, 清代地方戏曲的发展与繁荣。 两千多年的发展,其文学 内容、音乐表现、舞台表演、唱腔设定等独特的魅力,构筑了中国艺术最美且又最有价值的 风景。中华民族的戏曲,是结合了剧本、服饰、唱腔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并且是以故事、人 物、情节为核心,重新组织运用了歌曲、道白和动作等。戏曲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形式的,多 样化的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 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 一些地方剧种, 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当今时代,怎 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 辉? 看戏是娱乐活动相对较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的人们的最主要的活动。上 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看戏。 中国的戏剧中是蕴涵这深厚的文化内涵的, 由于当 时的人们的文化水平有限, 书籍的传播范围也有限, 通俗易懂的戏曲便成了丰富他们的精神 世界的主要工具。可以说,从看戏这一简单的娱乐活动中可以学习到非常丰富的知识。 当代 作家白先勇的创作就深受传统戏剧的影响, 现在他也致力于向外传播 “雅”戏剧的代表剧种 ――昆剧。 戏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可是,现在了解戏剧的人却越来越少,喜爱、 并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 这又回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问题上了。 现今 的当务之急便是传承这一问题还未做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是一个民族身份的凭证, 牢固根基。现今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继承。 社会和百姓 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高度, 无二的艺术。而如今,多种娱乐形式的存在, 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 那种“快餐文化”,通俗甚至低俗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戏 剧则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霸王别姬》、《桃园三结义》等剧目,人们甚至熟悉到可以 吼几嗓子的程度,而如今我们已对这些剧目完全陌生了。 能够被抑扬顿挫的唱腔所吸引的人 越来越少了。 戏曲艺术影响了中华民族多少代人,熔铸了千百年来无数中华百姓人生观、是非观, 是培养中华儿女爱国、爱民情怀的重要文化食粮。因而,在戏曲的传承和创新这个问题上, 我们首先做的就应该是传承,在传承中重视民族文化的传统。 所谓传承,一言以蔽之, 就是 承接好传下去。我们的祖先能够发明创造出灿烂的戏曲艺术, 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或几 代人手中传丢了。传承需要我们对传统的优秀的戏曲剧目进行大力的宣传, 尽可能多的进行 戏剧的演出巡演,让普通人们易于接触到,才能培养对戏剧的兴趣。 也是一个民族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 我 们只有将戏曲艺术和中国历史、 才能传承好这种属于中国的独一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设计

第五课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浠水实验高中谭贤碧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理解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手机、加工、整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难点:文化创新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方法:情景设疑、讨论探究 手段:使用电子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简要回顾前两课的内容:第三课和第四课我们学习了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有关知识,无论是传播还是继承,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由此可见文化发展的实质是? 生: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师:文化创新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教学目标。(幻灯片展示) 【新课教学】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师:谈到文化创新,大家都知道有哪些文化创新的例子? 生:……(教师引导由近及远,由古及今) 师:不错,大家知道不少。诚然,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才能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由此可知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是——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必要性: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师:我这里选取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先请大家看这个视频。 播放视频《云南印象》之《月光》。 师:你看了《月光》之后有何感想? 生:(略) 师(点评):它由我国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编导主演。杨丽萍一直以为女人就如同月光一样有形或无形,在“月光”中,她是一棵树、一只鸟、一条蛇,她与自然交流、融合,

用文化生态学的观点分析武汉文化生态现象

用文化生态学的观点分析武汉文化生态现象 一、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主要观点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是一门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的科学。1955年,美国学者J.H.斯图尔德最早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指出它主要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的一种学说”(司马云杰,1987)。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和概念主要是用来解释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它认为,人类是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与物种群的生成体构成一个生物层的亚社会层,它通常被称作群落。在这个总生命网中引进文化的因素,在生物层上建立起一个文化层。两个层次之间交互作用、交互影响,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人类一般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影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并发展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 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不是经济活动的直接产物,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变量。山脉、河流、海洋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民族的居住地、环境、先前的社会观念、现实生活中流行的新观念,以及社会、社区的特殊发展趋势,等等,都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场合和情境。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斯图尔德把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看作是真正整合的方法,认为如果孤立地考虑人口、居住模式、亲属关系结构、土地占有形式及使用制度、技术等文化因素,就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与环境的联系;只有把各种复杂因素联系在一起,进行整合研究,才能弄清楚环境诸因素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说明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怎样受制于环境。 二、武汉文化生态现象 三、用文化生态学浅析武汉文化生态现象 虽然武汉的文化的发展与武汉的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都对其文化发展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加之发展中外来文化的加入与其同本地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直至未来的走向平衡的过程都与文化生态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由于影响武汉文化生态的因素太多,篇幅所限,我们仅从下面几点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对武汉文化生态现象进行分析: 1、地理环境对武汉文化发展的影响

深圳市南山08-01&02号片区[华侨城地区]法定图则

深圳市南山08-01&02号片区[华侨城地区] 法定图则 No.NS08-01&02/01 (草案) 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依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2001)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深圳市南山08-01&02号片区[华侨城地区]法定图则草案(以下简称本图则),经初审同意,现予以公开展示。公开展示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以规定形式向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规划委员会”)提出对本图则的意见或建议。 本图则包括“文本”及“图表”两部分。 (1)文本:是指按法定程序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控制条文。 (2)图表:是指按法定程序批准并由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委员签署生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图及附表。 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录 文本 1总则 (1) 2目标与定位 (1) 3用地性质 (2) 4开发强度 (3) 5配套设施 (3) 6道路交通 (7) 7城市设计 (9) 8城市更新 (11) 9地名 (13) 10其它规定 (16)

1总则 1.1本图则适用范围(以下简称本片区)为:广深高速公路、侨城东路、深 南大道、沙河东路所围合的区域,总用地面积620.27公顷。 1.2制定本图则的主要规划依据是: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本片区所在组团 的分区规划及其它经批准的专项规划。 1.3制定本图则遵循的总体原则是:区域融合与资源共享原则;公共活动与 公共交通优先原则;以人为本、生态宜居、环境友好及资源节约等可持 续发展原则。 1.4本片区内的土地使用及开发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图则的有关规定。本图 则未包括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及深圳市的有关法律、法规等规范 性法律文件相关条文的规定。 1.5本图则涉及的所有技术指标(其中特别注明者除外)均依据《深圳市城 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04版)(以下简称《深标》)确定。 1.6在本片区内编制详细蓝图、城市设计或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均应以本图 则的要求为依据进行。 1.7本图则由市规划委员会负责解释;若需修改,必须符合《条例》(2001) 第二十七、二十八条的规定。 1.8本图则自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发之日起施行。 2目标与定位 2.1本片区的发展目标是:华侨城片区作为全市宜居环境示范区,应延续并 提升其良好的空间环境特色,实现区域协调融合发展,打造以人文本, 多元、绿色、活力的低碳人文综合社区。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中华人民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精神。所谓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人文主义。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以民为本,重视道德伦理,履行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提高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向的消极因素。儒道互补。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并形成互补之势。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宗教、医药、体育等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传统士大夫的“达兼穷独”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性格中刚柔相济的品格等等,都是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具体体现。以和为贵。“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它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主导方面,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在实践中也带来了双重效应,但积极效应占主导地位。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经典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以否定、割断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指导思想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经典是过时的、有害的,尽管他们的经典中也同样有糟粕。但不少中国人却经常有这样的冲动和行为。当前的传统文化热源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回归,是对数度全盘西化浪潮的拨乱反正,也是对现实冷思考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作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国际形象的标志。立足 自我,对外来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层次的整合日显紧迫。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意义日益突现,已成为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内驱力。把文化看作一种国际竞争力,这是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放眼21世纪全球竞争而作出的一个战略判断。文化建设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在竞争压力下,主动的选择和开放的创造。从社会的层面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自觉与理想人格,追

高中思想政治_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汇集实例,印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绵延不断的重要根源。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2、理解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3、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文化创新的主体。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实例,体会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树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导入新课】展示泥人张两次在中国美术馆亮相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作品。 师:大家知道刚才展示的民间艺术是什么吗?生:泥塑。 师:对,是泥塑。说起泥塑,中国最有名的就是天津泥人张了。天津泥人张始于清朝末年,其创始人叫张明山,因此得名泥人张。泥人张传承道路上有两次亮相引人注目,一次是1963年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亮相,这一民间奇葩由小作坊走向了大社会,当时轰动了整个华夏。50年后泥人张又一次在中国美术馆亮相,其带有时代气息的中国梦等作品轰动了整个世界。泥人张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不同艺术佳作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进行了文化创新。这节课我们就以小见大,从“小泥人”的前世今生看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讲授新课】

过渡:首先我们一起进入【小泥人—大故事】板块 【小泥人—大故事】 前世命运多舛:泥人张起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创始人是张明山,他创作的作品蜚声海内外。但到了上世纪40年代末,由于战祸饥荒,泥人张家族生计陷入困境,又由于人们认为这是雕虫小计的偏见,泥人张技艺几乎到了濒于失传、难以为继的境地。 今生绽放异彩:泥人张传承者们在原有基础上又不断开拓创作思维,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创作出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艺术作品,将这一民间艺术奇葩推向了世界,作品《邓小平接见吴作栋》被新加坡国家收藏,作品《玛格丽特二世女王》被丹麦王室收藏并收到女王感谢信…… 自主探究:泥人张“今生”之所以“绽放异彩”说明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什么? 生:结合材料回答出泥人张“今生”之所以“绽放异彩”说明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师:总结: 一、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二、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过渡:我们继续小泥人的故事---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身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泥人张传承人傅长圣从不愿空谈创作,他直面经济时代艺术发展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啊!工作室每年春季都要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中去,像农村、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研究综述 A Summary Of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 Our Country 03级城市规划马健031712 摘要:文化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引入我国只有短短十几年,但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首先整体分析了我国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速度的加快和研究领域的扩展,然后又从人类与社会学界、地理与景观学界、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界三方面分述我国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现状,最后总结了我国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研究特点。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综述中国 Abstract:Cultural ecology is a new rising interdisciplinary,which was introduced into our country maybe just ten years ago,however,it has already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s in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This text at first analyzes the speed up of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 our country as a whole and the expanding of the investigation area, then narrates the actuality of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 our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three aspects,which are:human and social circles,geographical and landscape circles,and urban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circles,at last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Cultural ecology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summary 1引言 文化生态学是随着20世纪中期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又分离、对抗,走向融合的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最早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德(Juliar Haynes Steward,1902-1972年)于1955年在其理论著作《文化变化理论:多线性变革的方法》中提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文化生态学汲取了生态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营养基础,并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的重视,逐渐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维持城市特色的各种文化却遭到了“生态破坏”,文化生态引起了多方学者的关注,他们引进相关理论,不断扩展理论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并积极地运用理论进行探索实践,使我国的文化生态学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生态学原理

11生态学原理 (主编宗浩副主编蒋光藻刘智慧编著马丹炜刘智慧陈自勉宗浩蒋光藻3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FK)40mm 0”生态学原理(Z4主编4K宗浩4副主编4K蒋光藻刘智慧4编著(以姓氏笔划为序)4K马丹炜刘智慧陈自勉宗浩蒋光藻)6mm4SS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川]WB新登字号DW4责任编辑K×××3mm K27内容提要”SS 全书为7章。包括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系统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本书由作者多年来总结生态学教学和科研的经验,并收集国内外生态学发展的资料编写而成。以阐明生态学原理为主,图文并茂。适用于作生命科学各专业普通生态学教材。也可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农业相关专业的生态学基础教材,还可供生态学、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及农林牧副渔有关工作者参考。K36mm FL(1,2LL(4”生态学原理主编K宗浩副主编K蒋光藻刘智慧编著K马丹炜刘智慧陈自勉宗浩蒋光藻”SS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成都建设北路二段四号)邮编:610054电子科技大学印刷厂印刷开本 787×1092 1/16印张 25.75字数 62.7万字版次 1996年8月第一版印次 1996年8月第一次印刷印册 1000册ISBN ××××××定价:元)FL) 2前言K 生态学的理论和应用,由于其与世界的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乃至人类本身在地球上的持续生存有着最密切的关系。生态学近年来发展异常迅速,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研究领域快速涌现出来。生态科学在即将走进21世纪时,它已经从一个描述性的科学,进入了一个定量或半定量的严密学科和实验学科。本书在长期使用的讲义的基础上修改、充实新的内容编写而成。本书第一次尝试把系统生态学作为一章。以往的生态学教材都仅作为附录或简介。我们认为“系统生态学的出现,使生态学领域出现了革命”(E. Odum, 1977)。因此,在生态学的教科书中应该有它的位置。此外,目前本科生对阅读生态学杂志和学报有一定困难,应该对他们进行系统生态学的基础教育。 本书在绪论后按生物与环境、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系统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的顺序介绍生态学基本原理。全书提纲由宗浩起草,经编写组审查,和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反复修改编写而成。全书第三章种群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第六章系统生态学由宗浩编写,第一章绪论、第七章应用生态学的第一,二节由刘智慧编写,第七章第三节由蒋光藻编写,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由陈自勉编写,第四章群落生态学由马丹炜编写。最后全书由宗浩统稿。在编写过程中,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本书从构思到编写过程都得到钟章成教授的关心和指导,在此表示感谢。郑鸽同志为本书绘制了主要的图、表,并进行了部分编辑和校对,在此也表示谢意。(ZSS宗浩1996年3月) 2目录 第一章绪论。[CM(10mm](1)[CM)]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CM(10mm](1)[CM)] 第二节生态学的历史发展。[CM(10mm](2)[CM)] 第三节生态学的分支及其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CM(10mm](6)[CM)] 第四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CM(10mm](7)[CM)] 第五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课题。[CM(10mm](8)[CM)]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CM(10mm](10)[CM)] 第一节生态因子的分类及作用特点K。[CM(10mm](10)[CM)]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CM(10mm](10)[CM)]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CM(10mm](10)[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