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霓》课件
云霓教学课件

勾画作者描绘云霓的句子。 思考:随着云霓的变化,人们心 情有怎样的变化?
思考:对人们而言,云霓指什么?
云 霓
思考:对丰子恺而言,云霓指什 么?
云——
讨论:丰子恺认为自己的《云 霓》能满足苦难时代人们的渴 望吗?
和平时代谈艺术, 讲 的是艺术的陶冶、教化 功能, 而到了抗战建国, 最重要的是精诚团结, 大 家有艺术, 则抗战必胜, 建国必成, 所以 ”艺术能 救国“。
云 丰子霓
恺
执教者:廖雨维
思考:人们盼雨心切,他们是用哪些对话 来表达的?
1、徒唤奈何:只管不下雨怎么办呢? 2、徒唤奈何: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忘了! 3、惶恐相告:再过十天不下雨,大荒年来了! 4、绝望地说:即使现在马上下雨,已经来不及了。 5、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 6、摇手阻止: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
拓展延伸:1、课外阅读丰子 恺散文《肉腿》,体会他的忧 民情怀。
—— 丰子恺
“云霓”——
自然的云霓 画、书、文
“云霓” 希 望
忧民情怀
深切呼唤
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 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 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 之风。......
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 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 就在前方。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丰子恺《云霓》秀实用课件

❖ 1.动词运用准确.细腻.形象.生动。 ❖文中写云霓的变化,“它们忽浮忽沉,忽
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 示种种欲雨的现象…有时它们升起来, 大起来,黑起来…”“它们在炎阳之下渐 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 这一连串动词的运用传神地表现出了 云霓的变化。同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 人们的心情,但云霓的起伏波动牵动的 是求雨若渴的人们的心,云霓的变化过 程就是人们心理的变化过程,高超非凡 的语言恰当地表现了这一切。
文学史上也有较大 的影响.主要作品
有《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再笔》 .
自
缘 身 在 最 高 层
不 畏 浮 云 遮 望
知 道 谁 的 画 吗 ?
眼
山 高 月 小 , 水
落 石 出
。
❖《瞻瞻的 黄包车》
❖《取苹果》
❖《两家的 父亲》
❖《父子》
《山茶欣赏》
❖丰子恺的绘画.文章在
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 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 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 口.在丰子恺先生的作 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 著名的了.
❖2.语言的形象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首要特征.本文在语 言形象性方面可圈可点.如遭受连续多日 的大旱,小河断流.池塘干涸.草木枯死.土 地干硬,但作者却选用了“河底处处向天. 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 白色的干土中”的幽默而形象化的说法, 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生活在社会底 层的劳动人民是辛苦的,但也不乏幽默感, 即使身处“大旱的恐慌”的困难时期也 不例外。如“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 忘记了!”这种来自民间生活的声音,形 象地传达了农民语言所独具的幽默感.
❖一方面,云霓五色灿烂飘游在 天空,最终没给人们带来雨水, 让人们空欢喜一场;
云霓优质课课件

围绕“云霓”,课 文写了哪些内容?
1、“这是去年夏天的事”一句 在文中重复两次出现,有何作 用?
• 文章开头一段,开门见山,引出 下文,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 第五段的第一句,重提旧事,引 发读者思考。
2.去年夏天的这件事是什么事?
–“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 人间”
3、在这件事里,云霓起着什么 作用?
云
霓
丰子恺
丰子恺(1898.11- 1975.9)原名丰润,又名丰仁, 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 云 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 霓 育家、翻译家,一位多方面卓 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 1914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 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 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 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 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 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 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
云 霓
云霓暗示作者对自己艺术创作的价 值定位和目标期许。
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充分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造诣。 首先是动词 中的“弯”,“农人啖着糠粞,工人闲着工具,商人守 着空柜”中的“啖”“闲”“守”等词语都非常形象、 生动。 其次是语言的形象性。如室内凳子、桌子的温度给 人的感觉,蜡烛、薄荷在高温中的变化,狗、人们对抗 高温的表现,细致而生动地传达出“大热的苦闷”。丰 子恺的笔调是平实而亲切的,如话家常一般,而且轻松 而有趣味,不乏幽默,如“挥得手腕欲断,汗水还是不 绝地流”。但这轻松幽默的语言中表达出的是人们生活 的艰难和无奈,包含的是对民艰难的体恤和无限辛酸。
• 一方面,云霓五色灿烂飘游在天空,最终 没给人们带来雨水,让人们空欢喜一场; • 另一方面,它始终给人以甘霖将至的希 望,给与大热大旱苦斗的人们以安慰和 鼓励。
云霓 课件

【佛】慈悲随缘 【儒】仁爱执著
(
★
之长
腹
多太
有 诗
屈 原
艰息
书
《 。以
离 骚
掩
》涕
)
兮
,
哀
民
生
冻突安下安
★ 腹
(
杜 死兀如寒得 甫 亦见山士广
有
诗 书
《 茅
足此。俱厦
屋 为
!屋呜欢千
秋 ,呼颜万
风 所
吾,。间
破 歌
庐何风,
》 独时雨大
)
破眼不庇
受前动天
忧乐进民不异嗟
★ 腹
(
,耶亦;以二夫
有 诗
★ 学法指津
❖丰子恺的笔调是平实而亲切的 ,如话家常一般,这轻松幽默 的语言中表现的是人们生活的 艰难和无奈,饱含着对民生艰 难的体恤和无限的辛酸。
写真照片
写实肖像
写意漫画
• 这三组照片,由实到虚:可见适当的虚化,更能表
现画家的意旨。其实诗歌散文的创作,也是这样的:
如果完全实写,诗文里的日月山川、亭台楼阁、花
❖ 路两旁的青草野花随风摇曳着一种苍凉伤感的姿态。
1内容更丰富 2感情更充沛 3构思更别致 4主旨更突出
❖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是否也经历过从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 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
❖ 请结合本文的主旨,联系今年特殊的背景,运用虚实结合的收 法,写一段话。
实
大热、大旱 云霓
虚
艰难时世 给人们带来 希望的事物
理文思
1.作者为何以“云霓”为散文 标题?
2.作者为何要将《云霓》置于 画集卷首?
围绕“云霓”课文写 了哪些内容?
云 作者用了五个自然霓段回忆了去年夏天盼 云霓的事情。
《云霓》课件

希望;“现代的民间”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
似的恐慌”,作者希望画集《云霓》能成为“大旱时
代”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云霓”。文章始终紧紧围绕
“云霓”这一主题中心,可谓形散神不散,结构井然。
2019-5-15
谢谢观赏
13
写作特色
本文语言颇为讲究,充分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
造诣。
首先是动词的巧妙使用。如“寒暑表中的水银每
云霓
2019-5-15
谢谢观赏
1
2019-5-15
在 最 高不 层畏 。浮
云 遮 望 眼 , 自 缘 身
谢谢观赏
知 道 谁 的 画 吗 ?
2
2019-5-15
山 高 日 小 , 水 落 石 出 。
谢谢观赏
知 道 谁 的 画 吗 ?
3
2019-5-15
两 家 的 父 亲
谢谢观赏
知 道 谁 的 画 吗 ?
2019-5-15
谢谢观赏
16
第四段:作者用一些短句子,十分生动地描写
出人们盼雨的急切心情、紧张心理。
第五段:与开头呼应,用简要的语言交代目前
的悲惨现状。
2019-5-15
谢谢观赏
9
作者为什么要写“云
霓”?
云 霓 “五色灿烂”的云霓本是大自然的普通 景观。然而,在一个“连续两个月不下 雨”“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的特殊时期,它却成为在苦痛中挣扎的、几 近绝望的善良百姓唯一的安慰和勉励,承载 着人们对它的殷殷期盼和无限希望,因为它 是雨的前兆。
丰子恺长期从事艺术教育,早年接受过佛教影 响,亦关心民间疾苦,故早期散文以描写儿童生活
与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云多赞美儿童的纯洁心地, 以反衬成人世界的恶俗;多霓从日常生活琐事取材,
《云霓》课件

来”中的“弯”,“农人啖着糠粞,工人闲着工具,
商人守着空柜”中的“啖”“闲”“守”等词语都非
常形象、生动。
其次是语言的形象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形象
性是文学语言的首要特征。本文在语言形象性方面可
圈可点。如遭受连续多日的大旱,小河断流、池塘干
涸、草木枯死、土地干硬,但作者却选用了“河底处
描绘人们在“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备受煎熬
的无奈与辛酸,直至倒数第四段才首次出现“云霓”
字样;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画集撰写的序言,前面却花
费大量笔墨交代“去年夏天的事”,直至倒数第二段
才涉及画集。大量的文字似乎与主题无关。其实不然,
这种貌似“不平衡”的结构设计恰恰透露出作者独特
的艺术匠心:大旱让人苦闷、恐慌,云霓带来慰藉、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
2019-516
谢谢观赏
6
课文题解
本文是著名画家丰子恺为自己的 画集所撰写的序言。“云霓”既是该 画集卷首画的名字,又是该画集的题 名,又被作者特意拈出当画集序言的 标题。这不仅表现了作者对“云霓” 的特别偏爱,而且暗示出“云霓”在 画集和文章中特殊重要的位置。
2019-516
谢谢观赏
16
2019-516
谢谢观赏
7
1.掌握字音 矗立( chù ) 充塞( sè ) 烟囱(cōng)
港汊( chà) 薄荷( bò ) 薄礼(bó ) 薄面( bó ) 薄葬( bó ) 薄饼(báo ) 啖饭( dàn ) 糠粞( xī ) 云霓( ní ) 垂髫( tiáo) 沛然( pèi) 龟裂(jūn )
第四段:作者用一些短句子,十分生动地描写
丰子恺《云霓》优秀实用课件ppt

丰子恺《云霓》优秀实用课件ppt
❖丰子恺(1898-1975) 原名丰润,浙江桐乡人.
❖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 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 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 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自幼爱好美术,1914 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 校,跟从弘一法师李叔 同学习绘画和音乐。 丰子恺《云霓》优秀实用课件ppt
❖ 他的绘画,文章
在几十年沧桑风雨 中保持一贯的风格: 雍容恬静.丰子恺 的散文,在我国新
文学史上也有较大 的影响.主要作品
有《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再笔》 . 丰子恺《云霓》优秀实用课件ppt
自
缘 身 在 最 高 层
不 畏 浮 云 遮 望
知 道 谁 的 画 吗 ?
丰子恺《云霓》优秀实用课件ppt
眼
山 高 月 小 , 水 落 石 出 。
丰子恺《云霓》优秀实用课件ppt
第三段: 作者先列举各种现象,形象
地刻画气温之高; 接着描写因天旱造成水荒,
人们生活的艰难; 再写抗旱的努力及成效.突
出了大旱的严重. 丰子恺《云霓》优秀实用课件ppt
第四段: 作者用一些短句子,十分生动 地描写出人们盼雨的急切心 情、紧张心理。
第五段: 与开头呼应,用简要的语言交 代目前的悲惨现状。
4.这“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
似的恐慌”指的是什么?
❖ 大热和大旱,指混乱不安宁的 时代、艰难的时世,人们生活在苦 闷和恐慌中,为了生存而辛苦无奈 地抗争着。
❖ 当然,在最后他也明确表示自 己的作品并不能满足大旱年间的 渴望,从这可以看出作者的忧思。 丰子恺《云霓》优秀实用课件ppt
❖ 尽管作者清楚地知道,自己 描绘的“云霓”并不能满足 “大旱时代的渴望”,仅仅 是这几朵“云霓”还是太小、 太少,不能带来沛然大雨, 但作者坚定的认为,这几朵 小云霓肯定可以给“大旱时 代”的人们带来希望、安慰 丰子恺《云霓》优秀实用课件ppt
2024年度-丰子恺《云霓》优秀实用课件

丰子恺《云霓》优秀实用课件目录•作家与作品背景介绍•文本解读与赏析•思想内涵与人文精神探讨•艺术特色及审美价值分析•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解读•跨文化对比:东西方“云”文化异同•课堂互动环节PART01作家与作品背景介绍丰子恺生平及成就丰子恺(1898-1977),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等著作。
《云霓》创作背景及主题《云霓》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创作于1935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
丰子恺在《云霓》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作品主题深刻,既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痛恨,又展示了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丰子恺通过《云霓》等作品传递出对时局的关切与对和平的期盼,体现了文学的社会责任感。
《云霓》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云霓》所处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正值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际。
时代背景与文学价值PART02文本解读与赏析《云霓》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篇章结构以自然景象“云霓”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描绘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云霓,展现出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写作特点运用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将自然景象与人物内心感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主人公形象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和感受,展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与追求,塑造了一个敏感、细腻、热爱生活的艺术形象。
其他人物形象通过描绘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的其他人物,进一步丰富了文章的情感层次和内涵。
描绘手法和意境营造技巧描绘手法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对云霓的形态、色彩、变化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景象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特色
本文语言颇为讲究,充分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 造诣。
首先是动词”中的“弯”,“农人啖着糠粞,工人闲着工具, 商人守着空柜”中的“啖”“闲”“守”等词语都非 常形象、生动。
其次是语言的形象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形象 性是文学语言的首要特征。本文在语言形象性方面可 圈可点。如遭受连续多日的大旱,小河断流、池塘干 涸、草木枯死、土地干硬,但作者却选用了“河底处 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 色的干土中”的幽默而形象化的说法,增强了文章的 艺术表现力。
云 霓 文中的“云霓” 已经超越了自然界“云
霓”的原初含义,文中的“大热”和“大 旱”,指混乱不安宁的时代、艰难的时世; “大热似的的苦闷和大旱似的的恐慌”指人 们为了生存而在混乱的年代、艰难的时世辛 苦无奈地抗争。这里的云霓已经具有象征意 义,用来指与大旱年间天上自然的云霓一样, 能够安慰、勉励人们,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事 物。
丰子恺长期从事艺术教育,早年接受过佛教影 响,亦关心民间疾苦,故早期散文以描写儿童生活
与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云多赞美儿童的纯洁心地, 以反衬成人世界的恶俗;多霓从日常生活琐事取材,
让纷纭世界的一鳞半爪点染生活的情趣与哲理,讲 求趣味,给人以飘然出世之感,但有时失于琐细。 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则渐次贴近现实,写了一些关 怀民生的力作。从总体上看,其散文情感真诚蕴藉, 笔法自然洒脱、形式灵活多样,能于平凡琐细处寓 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并兼有诗情画意与幽 默情趣,在现代散文中别具一格。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
课文题解
本文是著名画家丰子恺为自己的 画集所撰写的序言。“云霓”既是该 画集卷首画的名字,又是该画集的题 名,又被作者特意拈出当画集序言的 标题。这不仅表现了作者对“云霓” 的特别偏爱,而且暗示出“云霓”在 画集和文章中特殊重要的位置。
围绕“云霓”课文写 了哪些内容?
云云霓霓是是勉被励作人者们赋,予云 霓 维了持关生怀活民的生希的望期。 望。
云霓暗示作者个人的创作与民族前 途命运的紧密相联,是作者对自己艺术 创作的价值定位。
写作特色
本文标题是“云霓”,前半部分用较长篇幅详细 描绘人们在“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备受煎熬 的无奈与辛酸,直至倒数第四段才首次出现“云霓” 字样;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画集撰写的序言,前面却花 费大量笔墨交代“去年夏天的事”,直至倒数第二段 才涉及画集。大量的文字似乎与主题无关。其实不然, 这种貌似“不平衡”的结构设计恰恰透露出作者独特 的艺术匠心:大旱让人苦闷、恐慌,云霓带来慰藉、 希望;“现代的民间”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 似的恐慌”,作者希望画集《云霓》能成为“大旱时 代”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云霓”。文章始终紧紧围绕 “云霓”这一主题中心,可谓形散神不散,结构井然。
作者采用了先分后总的文句结构。第三段表现 “大热的苦闷”也是先分后总的方式,先分别描述了 坐凳子、按桌子、洋蜡烛、薄荷锭、狗伸舌头、人挥 扇子等情形,从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大热的苦 闷”。
作者为什么要写“云 霓”?
云 霓 “五色灿烂”的云霓本是大自然的普通 景观。然而,在一个“连续两个月不下 雨”“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的特殊时期,它却成为在苦痛中挣扎的、几 近绝望的善良百姓唯一的安慰和勉励,承载 着人们对它的殷殷期盼和无限希望,因为它 是雨的前兆。
“性。散文避免抽象直白, 力求形象具体。本文在这方面颇见功夫。如第二段,
作者描写酷热和干旱的状况就云很具体:“两个月不下 雨。太阳每天晒十作 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 恐慌充塞了人间。”
云霓
丰子恺(1898.11- 1975.9)原名丰润,又名丰仁,
浙散育江文家云 霓崇家、德、翻人美译。术家我 教 ,国 育 一现 家 位代 、 多画 音 方家 乐 面、 教 卓
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
1914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 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 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 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 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 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 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
云 作者用了五个自然霓段回忆了去年夏天盼 云霓的事情。
第二段:概括陈述大旱的现象。
第三段:作者先列举各种现象,形象地刻画气 温之高;接着描写因天旱造成水荒,人们生活的艰 难;再写抗旱的努力及成效。突出了大旱的严重。
第四段:作者用一些短句子,十分生动地描写 出人们盼雨的急切心情、紧张心理。
第五段:与开头呼应,用简要的语言交代目前 的悲惨现状。
梳理探究
1.作者为何以“云霓”为题? (1)文章的主体叙写的是去年夏天的一 件事,这件事与云霓有很大关系。 (2)作者因去年夏天的事画了很多画, 结为一集,首幅作品即为《云霓》,作 者还为自己的这本画集取名为《云霓》, 而本文是为此画集所作的序言。
2.在去年夏天的这件事中,云霓起着 什么作用?
去年夏天的这件事就是“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 慌充塞了人间”,在这无边的苦闷和恐慌中,人 们虽然苦盼下雨而雨始终不至,但大多数人并不 绝望,因为“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 霓”。 一方面,云霓五色灿烂飘游在天空,最终没给人 们带来雨水,让人们空欢喜一场; 另一方面,它始终给人以甘霖将至的希望,给与 大热大旱苦斗的人们以安慰和鼓励。
3.从文中看,作者为何给自己的画集
取名为《云霓》?
其一:去年夏天的这件事给作者留下深刻 的印象,也引起他深入的思考,他由气候 的大热大旱带给人巨大的苦闷和恐慌,而 联想到“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 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
其二: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 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 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