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 古诗词三首 《秋思》
五年级上册秋思-张籍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意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
中,我想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 与亲人沟通,一时之间却不知从何 处下笔。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 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 句 。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忙。
注释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作:写。 意万重:形容表 达的意思很多。 行人:这里指送信的人。 临:将要。 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 说不尽.(相信你可以感觉到上一句中“意万重”极言“家 书”意义重大,诗人在家书中寄以厚意(想写得很多)。然 而像我们自己写好的一封重要的信一样,总是会担心自己没 有在短短的信笺中把欲说之事言明,也就是“复恐匆匆说不 尽”,所以才会在要寄出的时候再拆开来看看,确定一下, 哪怕仅仅是给自己一颗定心丸。 “复恐”一句,朴实而传 神的表达出家书中蕴藏的情谊,着神而不露形。) 王安石 评价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 辛。”张籍在这首诗中正是运用了生活中最平常的细节表达 了对故乡对亲人深切复杂的思念之情。
古诗词三首
秋思【唐】张籍
课前积累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家。
张籍小传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 昌。汉族,苏州吴人,或曰和州乌江人。祖 籍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 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 “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 “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 妇
洛阳
复恐
临发
意万重
见秋风
说不尽
又开封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泊洲瓜洲、秋思、长相思》教案设计

泊洲瓜洲、秋思、长相思》教案设计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1、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
2、突破方法:充分朗读,讨论。
【教学准备】1、了解三位作者生平。
2、收集思乡的古诗。
【教学程序】一、学习《泊船瓜州》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
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⑵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
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2、交流资料,了解诗人: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⑴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⑶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4、赏析诗句,感悟诗境:⑴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⑵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⑶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
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⑷同桌互读,练说。
⑸指数名学生说。
⑹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⑺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⑻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⑼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
男女生赛读。
⑽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
五年级语文五课《古诗词三首》第三课时《秋思》

教学过程一、课前读写,积累素材1、学习了《泊船瓜洲》之后,你自己读了那几首关于乡情的诗词,在积累作业上写下来,注明哪些是写景抒情,哪些是写事抒情。
2、关于张籍,你知道多少?记下来。
3、读一读《秋思》,画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和诗句。
二、激趣导入,读写词句,感知秋思。
1、背诵古诗,创设氛围。
(请3-5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学习了《泊船瓜洲》,我们知道了王安石的乡愁就是那徐徐的春风,遥远的家乡在明月下显得是那样近,只隔几重山就到了。
我们在过去的学习中,在课外阅读中肯定积累了不少关于乡情乡思的诗歌,请同学来展示一下,大家共同分享。
你体会一下,你刚才背的这首诗是写景抒情,还是写事抒情?2、背诵《秋思》。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张籍写的《秋思》,这首七言绝句字面上非常简单,没有生字,让我们来齐声背一背。
先看一看,记一记,背一遍,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再看一遍背第二遍。
3、解题,感知秋思。
大家知道,张籍是唐代吴郡(苏州一带)人,现在客居洛阳,因思念家乡,写下了这首《秋思》,(板书课题)“思”字,“心”上一个“田”,作者的“心田”里是怎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呢?是什么引起了张籍的乡愁?(板书:见秋风)秋天有哪些境象可以引起人们的“秋”之“思”呢?把以“秋”开头的两个字的词语在积累练习本上写下来,写成一行,读一遍。
(秋天、秋风、秋霜、秋月、……)这些事物、景物都可以引起我们感受到秋天来临,种种思绪萦绕心头,秋是怎样的景象呢?用四个字的词语描绘一下(秋风习习、秋风萧瑟、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秋江明净、秋山如洗、秋虫啾鸣、层林尽染、霜气袭人、雾霭沉沉……)这么多的词语啊!老师读读这些词,就想起就感到秋天来临的一股萧杀之气了,就感到了秋的凄凉、寒冷,就想回到温暖的家里。
离家在外的人,此时此刻,肯定更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
4、朗读指导。
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就叫做乡情。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时间在变,人事在变,这份乡情却一直深深埋在心底,让人梦绕魂牵。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教学设计.doc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教学设计-【小编寄语】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教学设计是查字典小编极力给大家推荐的,其教学设计之精彩、教学环节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
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
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描述、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
[教学意图]:不仅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已有的知识,更引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教学意图]:渲染秋天凄涼的氛围。
2、张籍,唐代诗人。
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
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
齐读课题。
[教学意图]: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
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学生反复练读)[教学意图]:明确读诗要求,引出本堂课的中心问题。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指名朗读)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秋思》《长相思》课件

秋思
长相思
谢岗镇中心小学五年级语文备课组
2013年9月18日
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 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 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 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 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我们来试一试背一背这两首古诗词。 在你背诵《秋思》时,眼前出现了 怎样的画面呢? 我们来想象诗中描绘 的画面,用口头试把《秋思》改写 成一个小故事。
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 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 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 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 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 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我们来品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
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 情感的呢? “见”:秋风是无形的, 可闻、可触、可感, 却不可见。但是作者 眼中的秋叶纷纷,落 红遍地,给自然界河 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 态,引起诗人的思乡 之情。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 思吗?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信写好后,又担心刚才太匆忙,不能 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 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 查看。
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 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
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 是什么?任选一首说
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 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

请你也来感受张藉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把你的体会充分展示出来!
六、达标检测
默写《秋思》
七、总结拓展
动动手,把这首诗改变成一个小故事吧!
板书
设计
秋思
叙事思乡
课后
反思
学习
重难点
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课前
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大声朗读古诗,查找诗人的写诗背景,再次朗读,
初步体味古诗的感情。
二、预习检测
1、解释下列重点的词语。
重:恐:封:
2、写出每句诗的大意。
三、阅读感悟
1、大致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回答下列问题:
课题5古诗词三首
单元
第二单元
课时
共3课时
主备人
学校
七一小学
第2课时
姓名
吕香丽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使用人
学校
姓名
学习
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2、我能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利用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
等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我能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1)是什么勾起诗人张藉对家乡的思念?
(2)诗人在洛阳城里看见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3)从哪几句中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找一找哪些词语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4)看看书中的插图,诗人左手在做什么动作,右手在干什么,他又会说些什么呢?
四、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刚刚做的注释以及上面的问题答案再读秋思这首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在小组内说一说。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15篇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15篇《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1《秋思》是xx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另两首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组诗词反应的主题是“思乡情”。
《秋思》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信短情长,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却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小细节——“写家书、又开封”展露无遗。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刻地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我努力想要突破的难点所在。
一、熟知诗人,了解背景。
本首诗歌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思乡之情虽古来有之,现在也不缺乏鲜活的例子,但如果对诗人及写作背景不甚了解,理解起古诗来还是很难入情入境。
所以新课导入时我就通过资料展示,和孩子们一起初步了解了此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缘何有家不能归。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也创设了一份淡淡忧愁的情境,为古诗教学做好铺垫。
二、反复朗读,初知诗意。
诗的教学不同于课文阅读教学的点有很多,但有一种策略两者却是可以通用的,那就是“读”。
诗只有28个字,我们不能把诗拆得支离破碎,使它失去了完整性,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先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再个别读,齐读,教师范读,师生合作读等等,读的内容虽相同,但读的形式多样化,这种“百变读”加上“百遍读”,学生不仅不会缺乏朗读的兴趣,反而在一遍遍的诵读之中慢慢领悟了诗的大意,再借助书中的注释、工具书、生生合作,加上孩子们的课前预习,学生在交流诗意时基本能较完整地说清说顺。
三、深入研读,领悟意境。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
虽然之前学生已经在多遍诵读中基本了解了古诗大意,但这表象的理解并不意味着学生能领悟诗歌描绘的意境。
所以,我把这四句诗串成了一个故事,逐句讲逐句品,创设了一个意境,引领学生在想象中丰富情感,走进诗人内心。
5 《古诗词三首:泊洲瓜洲、秋思、长相思》ppt课件

诗人离开正是春天,此时看到满目的新绿,想到离家 时的情景,“绿”字把春风给江南带来的变化鲜活 地表达出来,又使作者心中充满乡愁。
明月:蕴涵着团圆之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榆关
3、“夜深千帐灯”说明了什么?
军帐之多,队伍之庞大。
下阕注释
1、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2:聒: 声音嘈杂。(将士们醒来的声音)
3、乡心:思乡之心。
4、园:故乡。
下阕词句的解释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 士们从睡梦中醒来,不禁思念起了家 乡,再也睡不着了,因为故乡宁静, 安谧,没有寒风大雪的声音。
知诗人 悟诗情
解诗题 入诗境
抓字眼 明诗意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晚号半 山,抚州临川(今江西 抚州)人。21岁中进士, 当过十多年地方官,曾 于宋神宗时担任宰相推 行变法改革,是北宋著 名有名的政治家、文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上阕字眼
1、程:道路。 2:榆关: 山海关。
3、那畔:那边。
4、千帐:这里是虚数,指众多帐篷。
上阕词句的解释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深了,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上阕词句的分析
1、“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将士们离故乡远,并且行军艰难。
2、“身向榆关那畔行”中行军的方向是哪里?
讨论与分析
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抒写羁旅思乡之情。上片写奔赴 山海关中途夜宿军帐时的苦闷,下片抒 思乡之情。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表达 了将士们深切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