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课程设计汇总
发动机保护的课程设计

发动机保护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发动机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措施,掌握发动机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方法,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保护意识。
1.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组成部分;2.掌握发动机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措施;3.掌握发动机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方法。
4.能够分析发动机保护的重要性;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动机的日常维护和保养;6.能够针对发动机常见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保护的重视程度;2.培养学生热爱汽车、关注汽车安全的情感;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组成部分;2.发动机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措施;3.发动机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方法;4.发动机常见问题的诊断与解决。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组成部分、保护措施等基本知识;2.讨论法:学生讨论发动机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发动机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发动机维护和保养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发动机保护的相关章节,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与发动机保护相关的书籍,拓展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直观展示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维护保养方法;4.实验设备:准备发动机模型或实车,让学生进行实地操作,增强实践经验。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与发动机保护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3.考试:安排一次发动机保护的知识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设计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名称: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和原理,并能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技巧。
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维修汽车发动机的能力,提高其维修技术水平。
二、课程设计内容:1.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1.1涡轮增压器的工作原理和构造1.2缸体、缸盖、气缸套的结构和功能1.3曲轴、连杆、活塞的构造和工作原理1.4汽缸盖部件的构造与维修1.5气门机构的构造与维修2.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1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调整方法2.2燃油供给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调整方法2.3空气供给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调整方法3.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维修3.1汽车发动机故障的常见表现及原因分析3.2汽车发动机故障的诊断方法和步骤3.3汽车发动机故障的排除和维修技术4.汽车发动机维修的案例分析4.1汽车发动机维修的实际案例分析4.2汽车发动机维修中常见问题解决方法5.汽车发动机维修实践操作5.1汽车发动机的拆装和调整5.2汽车发动机的维护与保养5.3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修复三、课程设计要求:1.学生需学习相关课程书籍,并进行必要的实践操作。
2.学生需要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课程设计报告撰写,要求内容完整,结构清晰,表述准确。
3.学生需要进行一定数量的实际案例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
4.学生需要参与实验室实践操作,掌握汽车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技能。
四、评分标准:1.课程设计报告实用性:40分2.实际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30分3.实验室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20分4.课堂表现和课程讨论:10分。
发动机课程设计汇总

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院(系)专业班学生姓名完成日期指导教师(签字)华中科技大学目录一目的与要求 (1)二设计任务 (2)三工作过程模拟计算 (3)四动力学计算 (7)五设计感想 (10)参考文献 (11)附录A 发动机外特性曲线 (12)附录 B F g-ϕ、F j-ϕ、F-ϕ曲线图 (13)附录 C F N-ϕ、F L-ϕ、F t-ϕ、F k-ϕ、R B-ϕ曲线图 (14)附录 D 发动机合成扭矩∑M k-ϕ曲线图 (15)一目的与要求1.目的发动机课程设计是《发动机现代设计》课程的后续教学环节,旨在对刚学习过的发动机设计课程以及发动机原理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在课程设计环节,通过总体性能计算(工作过程模拟计算与动力学计算)将发动机的结构参数与性能参数结合起来,弄清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发动机总体布置图设计,对发动机的总体结构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并深化对发动机各主要零件的作用和设计要求的理解。
2.要求对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要认真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借鉴,不要盲目照搬照抄。
独立完成,可以讨论,不许抄袭;按时完成,不得延期。
交课程设计材料(计算说明书与图纸)时必须通过指导教师的考核,不得代交。
计算说明书应包括:计算目的、已知条件、变量说明、计算结果及说明(分析)等,其中动力学计算应有受力分析图,曲线图应标明坐标及单位。
所绘图纸应符合工程图纸规范要求。
二设计任务4110柴油机总体方案设计1. 技术参数机型:立式,直列,水冷,四冲程,废气涡轮增压、中冷燃烧室型式:直喷式气缸直径:110mm活塞行程:125mm(曲柄半径:62.5mm)缸数:4发火顺序:1-3-4-2压缩比:17标定功率(kW)/转速(r/min):140/2300最大扭矩(N.m)/转速(r/min): 640/1450~1550外特性最低燃油耗率(g/kW.h):200标定工况燃油耗率(g/kW.h):210机油耗率(g/kW.h):≤1.0调速率:≤8%怠速(r/min): 750曲轴旋转方向(从前端看):顺时针气门间隙(冷态):进气门0.3~0.4,排气门0.4~0.5冷却方式:强制水冷润滑方式:压力、飞溅复合式启动方式:电启动配气定时:进气门开,上止点前20ºCA;进气门关,下止点后43ºCA排气门开,下止点前60ºCA;排气门关,上止点后20ºCA供油提前角:上止点前18±2ºCA2. 其他有关数据活塞质量:1.32kg活塞销质量:0.58kg活塞环总质量:0.088kg连杆大头质量(直开口/斜开口, kg): 1.89/1.98连杆小头质量(kg):0.704连杆长度L(mm):210曲柄销直径:70mm曲柄销长度:40mm主轴颈直径:85mm主轴颈长度(非止推挡):36mm曲柄臂厚度:28mm曲柄臂宽度:126mm三工作过程模拟计算发动机工作过程模拟计算采用A VL_BOOST软件进行,其计算过程及计算结果如下。
491发动机课程设计

491发动机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491发动机的基本原理、结构组成及其工作流程,培养学生具备发动机维修和故障诊断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对汽车工程领域的兴趣和认识。
1.了解491发动机的型号、特点和应用范围。
2.掌握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包括燃烧过程、排气过程和冷却过程。
3.熟悉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气门组等。
4.理解发动机的工作流程,包括吸气、压缩、爆发和排气四个阶段。
5.学会使用发动机维修工具和设备,如扳手、螺丝刀、千斤顶等。
6.能够对发动机进行基本的检查和维护,如更换机油、机滤器、空气滤清器等。
7.具备初步的故障诊断能力,能够分析发动机常见故障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汽车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发动机技术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敬业爱岗的精神,提高学生对汽车维修职业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491发动机的基本原理、结构组成及其工作流程。
1.发动机基本原理:介绍燃烧过程、排气过程和冷却过程。
2.发动机结构组成:讲解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气门组等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和结构。
3.发动机工作流程:阐述吸气、压缩、爆发和排气四个阶段的过程和原理。
4.发动机维修与故障诊断:介绍发动机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常见故障的诊断和解决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发动机的基本原理、结构组成和工作流程,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教师学生针对发动机维修和故障诊断的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实际发动机维修和故障诊断的案例,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提高故障诊断能力。
4.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发动机的拆装和维护,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二版课程设计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汽车维修技能的掌握,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学习发动机总成的拆装和检修;3.掌握发动机调试和维护技能;4.提高对汽车整车维修的水平。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汽车机械基础知识及对发动机各部件的名称和功能的初步认识。
二、课程设计内容1. 汽车发动机原理讲解首先需要对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1.发动机的分类和发动机行程;2.发动机的结构和各部件的名称及功能;3.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4.燃油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和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
2. 发动机调试实践1.将发动机总成从车架上卸下;2.拆卸各部件,包括曲轴连杆机构、气缸盖、气门机构、凸轮轴等;3.对各部件进行清洗、检测和测量,并进行维修和更换;4.装配总成,包括调整气门间隙、正时和燃油喷射嘴的喷油量等;5.进行点火和试车。
3. 汽车发动机维护1.掌握发动机日常保养知识,包括机油和机滤的更换、防冻液的更换、火花塞更换等;2.掌握基本的故障排查和修理方法,如发动机不能启动、缸压不均等。
三、评分标准学生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分:1.课程设计报告书(20分):包括设计思路、设计过程、方案的实施过程及分析结论等;2.实际操作(60分):包括发动机的拆装和检修、调试和试车、保养和故障排查;3.报告答辩(20分):包括对设计过程和结果的讲解,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方法的展示,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思考。
四、总结本次课程设计是加深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的一次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汽车维修技能的掌握,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汽车维修技能,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维修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作用;(2)掌握发动机的常见故障及其维修方法;(3)熟悉发动机的保养与维护技巧。
2. 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拆卸和组装发动机主要部件;(2)能够诊断和修复发动机的常见故障;(3)能够制定发动机的保养和维护计划。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概述:介绍发动机的定义、分类和性能评价指标。
2. 发动机主要部件:(1)气缸体与气缸盖;(2)活塞与曲轴;(3)配气机构;(4)燃油系统;(5)冷却系统;(6)点火系统。
3. 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1)常见故障现象及原因;(2)故障诊断方法;(3)维修操作步骤。
4. 发动机保养与维护:(1)保养与维护的基本要求;(2)保养与维护的操作步骤;(3)保养与维护的注意事项。
5. 实践操作:(1)发动机拆卸与组装;(2)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3)发动机保养与维护。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构造、原理和维修方法;2. 演示法:展示发动机部件和操作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操作技能;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故障原因和维修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 发动机实物或模型;3. 工具和设备;4. 故障案例及解决方案。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践操作成绩: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发动机构造、故障诊断和维修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6课时,实践操作16课时。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8课时:介绍发动机概述及主要部件;第9-16课时:讲解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第17-24课时:讲解发动机保养与维护;第25-32课时:实践操作,包括发动机拆卸与组装,故障诊断与维修,保养与维护。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3. 熟悉汽车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4. 汽车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基本结构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参数。
2. 直观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让学生了解其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
2. 讲解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
3. 讲解发动机的分类。
4. 讲解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5. 讲解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基本结构。
6.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1. 复习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参数。
2. 观察身边的汽车,了解其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第二章:发动机机体结构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 熟悉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和作用。
3. 了解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2. 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与作用3. 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用。
2. 直观演示法:展示发动机机体实物,让学生了解其安装位置。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实践。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发动机机体结构的重要性。
2. 讲解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3. 讲解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与作用。
4. 讲解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5.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1. 复习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用。
2. 观察身边的汽车发动机,了解其机体的安装位置。
3. 学习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第三章: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 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3. 熟悉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保养方法。
发动机的课程设计

发动机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发动机种类、性能指标及其应用领域;3. 学生能够了解发动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发动机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发动机的基本维护与保养方法;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和整理发动机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发动机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习动力;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环保、节能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以上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教材,注重知识性与实用性,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发动机的基本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结构- 热力学原理简介- 气缸、活塞、连杆、曲轴等主要部件的作用与结构- 气门、火花塞、喷油嘴等辅助部件的功能2.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燃烧过程与能量转换- 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循环(进气、压缩、做功、排气)- 发动机性能指标(功率、扭矩、效率等)3. 发动机种类及性能- 汽油发动机与柴油发动机的对比- 转子发动机、电动汽车等新型动力系统介绍- 发动机排放标准与环保要求4. 发动机的应用领域- 汽车发动机的选用与匹配- 船舶、飞机等发动机的特点与应用- 发动机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5. 发动机的维护与保养- 发动机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的原理与维护- 空气滤清器、燃油滤清器的作用与更换- 发动机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6. 发动机与环境保护- 发动机排放污染物及其危害- 节能减排技术与应用- 绿色出行理念的培养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本课程共计10个课时,每个课时详细安排如下:第1课时:热力学原理简介、发动机基本结构第2课时:发动机工作原理与性能指标第3课时:汽油发动机与柴油发动机对比第4课时:新型动力系统介绍第5课时:发动机应用领域第6课时:发动机维护与保养(一)第7课时:发动机维护与保养(二)第8课时:发动机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第9课时:发动机与环境保护第10课时:课程总结与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发动机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院(系)专业班学生姓名完成日期指导教师(签字)华中科技大学目录一目的与要求 (1)二设计任务 (2)三工作过程模拟计算 (3)四动力学计算 (7)五设计感想 (10)参考文献 (11)附录A 发动机外特性曲线 (12)附录 B F g-ϕ、F j-ϕ、F-ϕ曲线图 (13)附录 C F N-ϕ、F L-ϕ、F t-ϕ、F k-ϕ、R B-ϕ曲线图 (14)附录 D 发动机合成扭矩∑M k-ϕ曲线图 (15)一目的与要求1.目的发动机课程设计是《发动机现代设计》课程的后续教学环节,旨在对刚学习过的发动机设计课程以及发动机原理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在课程设计环节,通过总体性能计算(工作过程模拟计算与动力学计算)将发动机的结构参数与性能参数结合起来,弄清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发动机总体布置图设计,对发动机的总体结构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并深化对发动机各主要零件的作用和设计要求的理解。
2.要求对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要认真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借鉴,不要盲目照搬照抄。
独立完成,可以讨论,不许抄袭;按时完成,不得延期。
交课程设计材料(计算说明书与图纸)时必须通过指导教师的考核,不得代交。
计算说明书应包括:计算目的、已知条件、变量说明、计算结果及说明(分析)等,其中动力学计算应有受力分析图,曲线图应标明坐标及单位。
所绘图纸应符合工程图纸规范要求。
二设计任务4110柴油机总体方案设计1. 技术参数机型:立式,直列,水冷,四冲程,废气涡轮增压、中冷燃烧室型式:直喷式气缸直径:110mm活塞行程:125mm(曲柄半径:62.5mm)缸数:4发火顺序:1-3-4-2压缩比:17标定功率(kW)/转速(r/min):140/2300最大扭矩(N.m)/转速(r/min): 640/1450~1550外特性最低燃油耗率(g/kW.h):200标定工况燃油耗率(g/kW.h):210机油耗率(g/kW.h):≤1.0调速率:≤8%怠速(r/min): 750曲轴旋转方向(从前端看):顺时针气门间隙(冷态):进气门0.3~0.4,排气门0.4~0.5冷却方式:强制水冷润滑方式:压力、飞溅复合式启动方式:电启动配气定时:进气门开,上止点前20ºCA;进气门关,下止点后43ºCA排气门开,下止点前60ºCA;排气门关,上止点后20ºCA供油提前角:上止点前18±2ºCA2. 其他有关数据活塞质量:1.32kg活塞销质量:0.58kg活塞环总质量:0.088kg连杆大头质量(直开口/斜开口, kg): 1.89/1.98连杆小头质量(kg):0.704连杆长度L(mm):210曲柄销直径:70mm曲柄销长度:40mm主轴颈直径:85mm主轴颈长度(非止推挡):36mm曲柄臂厚度:28mm曲柄臂宽度:126mm三工作过程模拟计算发动机工作过程模拟计算采用A VL_BOOST软件进行,其计算过程及计算结果如下。
1.建立计算模型根据发动机机型参数在BOOST中建立4110柴油机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4110柴油机计算模型2.数据输入计算模型中相关元件的参数主要参考YC6M-3400和YC6M-3500,只有气缸的参数需做部分调整。
根据设计任务所给出的缸径(110 mm)、行程(125 mm)、压缩比(17)及连杆长度(210 mm)对气缸的基本参数进行输入,如图2所示:图2. 气缸基本参数输入燃烧模型采用vibe 模型,燃烧始点及燃烧持续期参数均参照YC6M-3400,标定工况下循环喷油量为cycle g cycle h kW gh /1065217.04)22300()(210601kW 140=⨯•••输入后如图3所示:图3. 燃烧参数输入进气门在上止点前20°CA打开,在下止点后43°CA关闭,冷态气门间隙取0.4 mm,气门直径取37 mm;排气门在下止点前60°CA打开,在上止点后20°CA关闭,冷态气门间隙取0.5 mm,气门直径取34 mm。
据此分别对进、排气门的参数进行输入,并对气门升程曲线进行调整,使其如图4所示。
图4. 气门参数输入(左为进气门,右为排气门)3.计算结果数据输入完成后进行计算。
在总体参数设置中输入标定工况转速2300 r/min,设定每1°CA记录一次数据,计算30个工作循环。
计算结束后,查看结果发现,在30个工作循环内计算结果已经收敛,说明计算结果符合要求。
计算结果显示:标定工况下,发动机指示功率为154.64 kW,有效功率为132.33 kW,平均有效转矩为549.429N•m,指示油耗率175.4150 g/kWh,有效油耗率222.864g/kWh,涡轮前排气温度786.3 K,涡轮后排气温度715.5 K。
其缸内气体压力曲线、发动机示功图以及发动机瞬时输出转矩变化曲线分别如图5、图6、图7所示。
图5. 缸内气体压力曲线图(第四缸)图6. 发动机工作循环示功图(第四缸)图7. 发动机瞬时输出转矩变化曲线图在循环供油量保持与标定工况点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取标定工况点、最大扭矩点、最低转速的外特性点、最大扭矩点左右各取一到两个外特性工况点进行计算,用这几个点计算出的相关数据绘制出发动机的外特性曲线。
计算得到的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发动机外特性计算所得数据编号转速n 有效功率Pe转矩M 有效油耗率ge (r/min)(kW)(N•m)(g/kWh)1 800 46.05 549.659 222.072 1200 74.17 590.222 206.8083 1500 92.45 588.535 207.4014 1800 107.51 570.337 214.0195 2100 123.63 562.17 217.1286 2300 132.33 549.429 222.8647 2400 136.45 542.93 224.8238 2600 144.88 532.126 229.387 根据表1中的数据,绘制出发动机的外特性曲线如附录A所示。
四 动力学计算1. 4110柴油机的平衡1.1 旋转惯性力的平衡4110柴油机采用四拐平面曲轴,点火顺序为1-3-4-2,点火间隔为180°,经分析可知,其离心惯性力合力为零,离心惯性力矩也是零,其离心力平衡性很好。
但曲轴本身承受有最大达F r a 的内弯矩,而且中间主轴承承受较大的离心负荷。
因此,为了减轻曲轴的内弯矩和轴承负荷,还是要在曲轴上布置如图8所示的四个平衡块。
设平衡块的质量为m p ,质心距曲轴轴心r p ,则有22ωωr m F r m r r p p ==故有, mm kg r m r m r p p •==25.186 取r p =40mm ,则m p =4.6kg 。
1.1 往复惯性力的平衡经分析发现,四拐平面曲轴的一阶往复惯性力及一阶往复惯性力矩均为零,无需外加其它平衡装置。
由于其二阶往复惯性力不平衡,随着取矩点的不同,二阶往复惯性力的合力矩结果也不同,故其二阶往复惯性力的平衡不予考虑。
当发动机转速较高时,可考虑使用双轴平衡机构加以平衡。
2. 曲柄连杆机构受力分析4110柴油机的曲柄连杆机构受力图如图9所示。
图9. 曲柄连杆机构受力图以第一缸为计算对象,其气体力F g 可由工作过程模拟计算得出的气体压力p g 求得:12010110414.3)01.1()(-⨯⨯⨯-=⨯-=g g g p A p p F往复惯性力:)2cos 2976.0(cos 73.2400625.0)704.0088.058.032.1()2cos (cos 2221αααλαω+⨯⨯⨯+++-=+-=+=r m F F F j j j j其中,s rad s rad n /73.240/60230014.32602=⨯⨯=⨯=πω, 2976.02105.62===l r λ。
合成力j g F F F +=据此计算并绘出F g -α、F j -α、F-α图如附录B 所示。
计算出合成力F 后,则侧向力F N 和连杆力F L 为βtan F F N =, βcos FF L =其中,)sin 2976.0arcsin()sin arcsin(ααλβ==。
如图10所示,连杆力F L 在曲柄销处又分解为垂直于曲柄半径的切向力F t 和沿曲柄作用的径向力F k :)sin(βα+=L t F F , )cos(βα+=L k F F离心惯性力:N N r m m r m F k r r 8.1079373.2400625.0)98.11()(2222=⨯⨯+=+==ωω由于m k 未知,为方便计算,这里将取其为1kg 。
故,r k k F F F -=',从而进一步计算出曲柄销处作用力合力22'+=k t B F F R据此计算并绘出F N -α、F L -α、F t -α、F k -α、R B -α图如附录C 所示。
2. 发动机输出扭矩的计算4110柴油机的点火顺序为1-3-4-2,每一缸转矩都是一样的,是均匀的,仅仅是工作时刻即相位不同。
其中第一缸的转矩为r F M t =)(1α,所以第二缸的转矩为)180()(12︒+=ααM M ,第三缸)540()(13︒+=ααM M ,第四缸)360()(14︒+=ααM M 。
故,第一主轴颈所受转矩 01,0=M 第二主轴颈所受转矩 )(12,1αM M = 第三主轴颈所受转矩 )180(12,13,2︒++=αM M M 第四主轴颈所受转矩 )540(13,24,3︒++=αM MM第五主轴颈所受转矩 ∑=︒++=k M M M M )360(14,35,4α据此计算并绘出合成扭矩∑M k -α图如附录D 所示。
参考文献[1] 柴油机BOOST基础培训.PDF[2] BOOST数据处理教程.PDF[3] A VL全部软件技术描述.PDF . 上海:李斯特技术中心(上海)有限公司[4] 袁兆成. 内燃机设计[M]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7[5] 钟家麒,钟晓颖. 工程图学[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6] 刘永长. 内燃机原理[M] .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7] 王建昕,帅石金. 汽车发动机原理[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线曲性特外机动发A 录附附录B F g -α、F j -α、F -α曲线图附录C F N -α、F L -α、F t -α、F k -α、R B -α曲线图附录D 发动机合成扭矩∑M k -α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