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2009-2020)

合集下载

长三角科技金融发展路径策略分析

长三角科技金融发展路径策略分析

一、长三角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背景1.科技金融的政策背景2016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政策举措,将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次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要求全方位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有机结合,科技与金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要求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术界对科技金融的定义普遍沿用赵昌文(2009)在《科技金融》中的表述: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融资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

2020年中央在“十四五规划”中再次强调: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而科技金融与另一个概念“金融科技”,虽只是词序前后顺序不同,但不可混为一谈。

“金融科技”是由科技创新驱动金融发展为金融业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包括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落脚点是“科技”,参与主体是科技企业。

而科技金融的落脚点为“金融”,其目的则在于促进科技创新,参与主体即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主体是金融机构。

在实际发展中,科技金融是金融科技所依存的外部系统环境,是其服务的对象和载体。

2.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政策背景2010年6月,正式提出长三角区域规划,规划期为2009年-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为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

区域一体化带动长三角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效应评估——基于DID模型的实证研究

区域一体化带动长三角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效应评估——基于DID模型的实证研究

区域一体化带动长三角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效应评估——基于DID模型的实证研究邓文博; 宋宇; 陈晓雪【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年(卷),期】2019(033)007【总页数】7页(P14-20)【关键词】长三角; 一体化; 欠发达地区; 经济增长; 双重差分法【作者】邓文博; 宋宇; 陈晓雪【作者单位】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澳门999078;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一、引言区域一体化加强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地区之间合作,加快要素与商品的流动与合理配置,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引擎。

到2007年,我国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总量的45%,利用外资约占90%,进出口总额约占85%[1]。

而长三角经济圈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以占全国2%左右的国土面积和10%左右的人口,创造了全国GDP总量的20%以上[2]。

在三大经济圈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圈,依然存在不少欠发达地区。

为此,施建军和梁琦(2007)就提出长三角是一个“富人俱乐部”,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全方位的合作和共同发展,必须首先打破这种富人俱乐部的思维,向外扩展长三角的空间地域范围[3]。

200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将长三角的范围确定为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并首次把苏北和浙南地区列入长三角经济圈的范畴①。

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发改地区[2010]1243号)②再次明确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和江苏、浙江两省,并确定该规划期为2009-2015年,展望2020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第一章规划背景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投资、贸易制度,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有利于提升国际国内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带动国家竞争力的全面增强。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PPT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PPT

8
• 发展目标

规划细化了长三角发展目标,提出到2015年,
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达到82000元(核心区100000元),服务业
比重达到48%(核心区50%),城镇化水平达到
67%(核心区70%左右);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
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00元
向长江中上游辐射的主轴线的门户城市。

在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方面,规划明确提出“提升上
海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服务全国、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作用,建成具有国 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都市。

规划提出,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南京、
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
2020/4/11
Corporate Culture
13
批准实施
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 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 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 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核心区13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53%(核心区
55%),城镇化水平达到72%(核心区75%左右)。
• 一核九带 • 2020/4/11区域规划C的or最po大rat亮e C点ult也ure是最核心之处,是明确了9
长三角的区域布局。

规划提出,按照优化开发区域的总体要求,统筹
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对策——借鉴纽约、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对策——借鉴纽约、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对策—借鉴纽约、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罗芝婷 范毅男(江西财经大学)【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在区域经济平衡方面,长三角各省市仍有欠缺,这将影响到长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章通过类比国际金融圈和长三角地区的不平衡现象,借鉴两大国际金融圈的经验,从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公共交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三个方面,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关键词】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图分类号】F124;F127一、引言长三角规划范围包括三省(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和一个直辖市(上海市),覆盖35.8万平方公里,不同省市因资源禀赋不同,在产业结构、公共交通、劳动者素质、外商投资等方面的成就也各不相同,导致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持续彰显。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阶段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长三角呈现新的区域发展形势寄予厚望。

本文通过借鉴两大老牌国际都市圈(纽约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在经济协同发展中的经验,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助力。

纽约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位列世界六大经济圈,各自在政治、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有相对完善的发展。

在协同发展中,两大都市圈也遭遇过阻碍,各自对于如何突破困境都有深层次的理解。

本文总结了两者在区域内协调发展的方法论,希望能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二、两大国外都市圈案例分析(一)纽约都市圈1. 演变历程纽约都市圈包括美国的芝加哥、纽约、费城、华盛 顿、波士顿和底特律六大城市群,其发展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仅对三四阶段进行探讨。

2021年公需课《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及城市发展评析》考试题目及答案

2021年公需课《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及城市发展评析》考试题目及答案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及城市发展评析》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明确示范区(理事会)是示范区建设重要事项的决策平台,负责研究确定示范区建设的发展规划、改革事项和支持政策,协调推进重大项目2、如今,(昆山)又提出“下一站上海”,面向未来15年,建设城区东面的娄江新城,其重要依托便是西北工业大学和西交利物浦校区,为航空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与上海在产业链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

3、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2020年11月,试点碳市场共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20余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为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成交额近100亿元。

4、在合肥,“科大系”企业多达几十家,涉及(人工智能)、高温超导、纳米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5、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徽州民宿等多种业态蓬勃发展,七成以上村庄、十多万农民参与旅游服务,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泉水鱼)”成为我国首个纯渔业农业重要文化遗产。

6、2019年7月,(嘉兴)市委正式通过《关于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打造以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典范的决定》。

《决定》明确实施首位战略的总体思路:12410。

7、统筹推进省际之间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积极参与国家标识解析与(标准体系)构建。

8、目前,(宁波)成功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片区、浙江自贸区宁波联动创新区,杭州湾新区获批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

9、2020年中国GDP万亿城市(23)个?10、2004年,(合肥)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2010年进入国家科技部的创新型试点市和国家发改委的创新型城市试点。

11、针对产业布局不合理问题,长江保护法规定,长江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快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二○一〇年五月目录前言 (4)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4)(一)优势条件 (4)(二)机遇和挑战 (5)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战略定位 (5)(三)发展目标 (6)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6)(一)优化总体布局 (6)(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6)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7)(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7)(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7)(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7)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7)(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7)(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8)(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8)(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9)(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9)(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9)(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9)(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9)(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9)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9)(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0)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10)(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10)(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0)(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10)(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10)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11)(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1)(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11)(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11)(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11)(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11)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12)(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2)(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12)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12)前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浙江省交通厅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浙交[2009]38号

浙江省交通厅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浙交[2009]38号

浙江省交通厅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正文:---------------------------------------------------------------------------------------------------------------------------------------------------- 浙江省交通厅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浙交〔2009〕38号)浙江、江苏省各市交通局(委),上海市城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城市交通信息中心、城市交通执法总队: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8〕30号),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道路运输业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浙江、江苏两省一市交通主管部门联合编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浙江省交通厅二○○九年二月二十七日长江三角洲地区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一、概论(一)发展背景1.长三角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雄厚,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外向型经济最活跃、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

改革开放特别是推进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长三角的发展对于服务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2.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国务院2008年9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将长三角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2009—2020)目录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2009—2020) (1)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2)(一)优势条件。

(2)(二)机遇和挑战。

(3)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4)(一)指导思想。

(4)(二)战略定位。

(4)(三)发展目标。

(5)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6)(一)优化总体布局。

(6)(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8)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9)(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9)(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12)(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13)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13)(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4)(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15)(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17)(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18)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19)(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20)(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0)(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1)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22)(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22)(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24)(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7)(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28)(五)健全信息基础设施。

(28)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29)(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9)(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1)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33)(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3)(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4)(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36)(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6)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37)(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7)(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38)(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39)(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40)(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41)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41)(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1)(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43)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44)一、发展基础与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具有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一)优势条件。

区位条件优越。

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自然禀赋优良。

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雄厚。

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体制比较完善。

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

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城镇体系完整。

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

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

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科教文化发达。

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

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二)机遇和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三角地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方兴未艾,亚太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快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

这些都为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同时,区域内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使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发展困难加大,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定位和分工不够合理,区域整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交通、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配套与衔接,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的制度环境和市场体系有待完善;产业层次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水平和服务功能有待提升;外贸依存度偏高,贸易结构还需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国际竞争力尚需提高;土地、能源匮乏,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公共服务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行政管理、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还不到位,改革攻坚的任务仍然繁重。

这些都给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二)战略定位。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

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对外交流中发挥主体作用。

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围绕培育区域性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努力提升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全面加快现代化、一体化进程,形成以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三)发展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把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和提高开放水平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000元(核心区10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48%(核心区50%),城镇化水平达到67%(核心区70%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核心区3%)。

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00元(核心区13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53%(核心区55%),城镇化水平达到72%(核心区75%左右)。

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按照优化开发区域的总体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优化总体布局。

以上海为发展核心。

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沪宁和沪杭甬沿线发展带。

包括沪宁、沪杭甬交通沿线的市县。

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创新能力,严格控制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发展,保护开敞生态空间,改善环境质量,建成高技术产业带和现代服务业密集带,形成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镇集聚带,服务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发展。

沿江发展带。

包括长江沿岸市县。

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及沿江交通通道的作用,合理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引导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等产业适度集聚,加快城镇发展,注重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建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基础产业发展带和城镇集聚带,成为长江产业带的核心组成部分,辐射皖江城市带,并向长江中上游延伸。

沿湾发展带。

包括环杭州湾的市县。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建设若干现代化新城区,注重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建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先进制造业密集带和城镇集聚带,带动长三角南部地区的全面发展。

沿海发展带。

包括沿海市县。

依托临海港口,培育和发展临港产业,建设港口物流、重化工和能源基地,带动城镇发展,合理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兴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带,辐射带动苏北、浙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宁湖杭沿线发展带。

包括宁湖杭交通沿线的市县。

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保护要求,重点发展高技术、轻纺家电、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等产业,积极培育城镇集聚区,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发展有序的新型发展带,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的范围。

沿湖发展带。

包括环太湖地区。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保护太湖及其沿岸生态环境为前提,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和强度,优化产业布局,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带、区域会展中心和研发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