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地理规律和原理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3讲水体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3讲水体运动规律

第3讲水体运动规律网络构建名师点拨以水体运动为线索,重点掌握“三重点、三图示、一应用〞:“三重点〞:水循环环节及其影响因素;河流补给及其水文特征;洋流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

“三图示〞:水循环示意图、河流流量过程线图、洋流分布及其变式图。

“一应用〞:应用水循环原理解释某些地理现象。

(2021 ·海南地理)科学研究说明,地球上水量是根本稳定;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水量也是相对平衡。

据此完成1~2题。

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径流2.海洋水矿物质含量( )A.根本不变B.总趋势为增加C.总趋势为降低D.在冰期相对较低解析第1题,通过河流、地下径流等途径,陆地矿物质被搬运到海洋,因此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水循环环节是径流。

第2题,从上题分析可知,随着陆地矿物质不断被河流、地下径流等途径搬运到海洋,海洋水矿物质含量会逐渐增加。

(2021·全国文综丙卷)以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分水岭,由透水与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立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3~5题。

3.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4.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5.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解析第3题,森林植被具有修养水源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A项错误,B项正确;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项错误;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原因,D项错误。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自然地理规律是指在自然地理领域中普遍存在并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和原理通过对地球的物质与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和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1.偏冷气候规律:根据经验,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往往随着纬度的升高呈现出偏冷的趋势。

这是因为纬度越高,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越远,所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少,从而导致气温下降。

2.水循环原理: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存在,如海洋、大气中的水汽、地下水和冰雪等。

水循环是指水在不同物相之间进行循环运动的过程。

太阳的辐射能量蒸发地表水体,形成水蒸气,随后在大气中形成云朵,最终降落为降水再回到地表,不断循环。

这个过程对维持地球的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3.昼夜交替规律:地球的自转使得地表上的阳光照射程度发生变化,导致昼夜交替的现象。

在地球上,每个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由该地区所处的经度决定的。

当其中一地区的经度正对着太阳时,该地区进入白天;当地球继续自转,使该地区的经度背离太阳时,该地区进入黑夜。

4.热带气候与地球旋转的关系: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具有高温和多降水的特点。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特点导致了赤道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从而形成了热带气候。

5.海陆分布规律:全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并不均衡分布。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则主要由海洋覆盖。

这是由于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均等分布,导致了大陆与海洋的不平衡现象。

6.高山气候规律:海拔对气候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候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高山上的气温往往比低地温度更低,这也是高山地区形成永久冻土和冰川的原因之一7.河流侵蚀原理:河流对地形的侵蚀是地理学中重要研究的一部分。

河流侵蚀会随着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降雨量和水流速度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

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

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1.地形与气候(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

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形与河流(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著。

3.河流与气候(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

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

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中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移影啊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

4.气候与动值物、土壤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大气环流的形势不一样,所受到的地形、河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示意图绘制ppt课件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示意图绘制ppt课件

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图C)
太阳直射点
C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北半球为例)
昼=夜
昼渐长
N
昼渐长
昼最长
N
S
昼>夜 昼<夜
S
N
N
昼最短
S
昼渐短
昼渐短
S
昼=夜
1.光照图的基因类型
类型
图示
侧视图
俯视图 斜视图
判断方法
中心点为赤道上某点,所绘制的半球南、北半球各 占一半。左图为6月22日光照图,图中AB为晨线, B点所在经线为昼半球中央经线,为12时;A点所在 经线为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时;C点为晨线与赤道 的交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 地理规律与地理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做高考题的基础,掌握了 这些规律和原理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包 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所有高考
内容的原理和规律.
一、地理规律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 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 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 “ 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 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 午太阳高度越大。
•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D折线所示)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③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E折线所示)
(2)提取时间信息——定时 日照图上的时间信息往往是隐藏着的,需要同学们“挖掘”, 关键在于找出并确定太阳光照图上重要的七个时间点,如下 图所示:
(3)综合运用 与地方时相关的运用:计算地方时、区时、昼夜长短、日出 日落时间, 确定日界线和日期。 与季节相关的运用:地球的公转速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及变化;昼夜长短的分布及变化;气压分布、某地的气候特 征、天气现象;季风洋流流向;河流汛期、河流入海口的盐 度;植被的生长状况;动物迁徙; 农业的生产过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极地科考时间等。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经纬度变化规律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为西经※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 直射点移动规律(图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区域为不同纬度的昼夜变化弧)(图3)※四季变化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图4)※气温变化规律时间变化:夏高、冬低;14点最高、日出前后最低(南亚热带季风区5月气温最高)(图5) 空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 (图6)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左右。

一般夏季大于冬季,晴天大于阴天,白天大于黑夜。

气温垂直递减率越大,对流运动越旺盛,反之越小,大气越稳定。

逆温: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平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图7)图437图5Km图6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延伸——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冬季南北温差大,等温线密集(风力强);夏季南北温差小,等温线稀疏。

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洋流因素。

由于热容量差异,同一纬度气温夏季大陆>海洋,冬季大陆<海洋,致使等温线发生弯曲,大陆上等温线1月前后向南凸出,7月前后向北凸出,海洋上相反;海洋上暖流经过,气温高,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弯曲。

寒流经过,气温低,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弯曲。

等温线沿等高线延伸——主要受地形影响。

大陆上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弯曲或出现低值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

等温线向低温方向弯曲或出现高值中心,一般为谷地、盆地或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与高原边缘等温线密集,平原、高原内部等温线稀疏;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7月份20°N ~30°N 的沙漠地区,炎热中心为撒哈拉沙漠;最冷的地方在7月的南极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1月的西伯利亚。

思考:最冷南极大陆?西伯利亚1月气温低?(用中心词表示) 南极大陆:西伯利亚: ※气压垂直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越低(图8、9)※大气运动规律 近地面受三个力的影响:和等压线有一个夹角;高空受两个力的影响,和等压线平行(图10) ※气压带风带分布及移动规律(图11)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图11)分析图中的气压带(阴影部分)的名称和此时北半球的季节?※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自然带分布规律(在下表中写出你知道的地带性、非地带性土壤名称)等压面a等压面b等压面c c ba图8※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参考图7)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图12):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纬度、径流、洋流)范围:3.2%~3.6%判定图12的区域位置,说明AB 洋流的名称、性质?※河流径流季节、年际变化规律 受气候的降水特点的影响:夏雨型--夏汛;冬雨型—冬汛;年雨型—无汛;季风区年际变化大,冰雪融水补给区年际变化小;年雨型区变化小我国各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分析(图13)1.东部季风区A汛7、8月,枯12、1、2月;雨水补给;流量大,径流的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2.东北地区B4、5月春汛,7、8月出现夏汛;冬季低温,河流封冻,河川断流 3.西北内陆地区C冰雪融水补给;汛期7、8月;冬季低温,无冰雪融水补给,河川断流;因融化量有限、蒸发强、下渗大、河流流量一般不超过250m3/s 4.南部沿海地区D5月季风登陆出现春汛,8、9月多台风雨,9、10月夏季风南撤带来降水,出现第二次汛期;降水量大,流量大,汛期长,无冰期,水位差小。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近两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中越来越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且不回避重点。

因此,“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是高三地理复习的基本要求。

地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地理规律和原理,因为地理规律和原理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只有加强了对它们的理解与记忆,才谈得上灵活应用。

那么现行地理教材中主要有哪些地理规律和原理?在高三阶段如何进行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怎样在解题中运用这些地理规律和原理?一、认识教材中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地理规律即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包括运动特征、空间特征、成因、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

地理原理是地理规律的基础规律。

现以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社版)目录为线索,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反映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②地球运动: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和公转(方向、轨道、周期、速度、黄赤交角)特征。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和原理:(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①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②太阳的外部结构;③银河系中恒星的分布;④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⑤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⑥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变化;⑦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空间移动;⑧经度分布规律: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东减小的为西经;⑨纬度分布规律:是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北减小的为南纬;⑩经纬网格形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网格越向高纬度变形越大;⑾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向北逐渐减小;⑿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①太阳活动周期(11年);②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太阳日、昼夜更替);③地球公转周期(到达两分两至、近远日点的时间,公转速度随时间变化);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变化;⑤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⑥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⑦晨昏线的变化;⑧北半球各地——太阳出没方向随季节的变化。

4.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③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⑤昼夜交替的影响;⑥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旋和反气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洋流、河流两岸的侵蚀现象等)。

地理必修一原理

地理必修一原理

必修一(原理)一、地球运动知原理1.经度的变化规律:东经度(区)中朝东方向经度增加,西经度(区)中朝东方向经度减小。

2. 地方时的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3. 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最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最慢;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4.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汽候、热带草原汽候消失。

5.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太阳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二、气象、气候知原理1. 大气的热力过程: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

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

十、世界各地区、国家和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东亚——季风气候(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
东南亚、南亚——热带季风
西亚、北非——热带沙漠为主
撒哈拉以南非洲——热带雨林、热带草原面积大
中亚——温带大陆性为主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最典型,但温带大陆性面积大 北美洲——温带大陆性面积最大 澳大利亚——半环状分布 十一、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产生 的原因、后果及治理措施
昼长15小时
日出
正午12时
日落
读图,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 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摄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判断4-5题。 4、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C )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5、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 )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解析:由题意可知 120°E————9时 75°W————? 由此计算P点的日落时间 为20时。
6、太阳升落的方位问题
两分日日照图
北半球冬至日日照图
北半球夏至日日照图
1、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全球正东日出(日影朝向正西) 正西日落(日影朝向正东)。
2、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东北方向日出(日影朝 向西南);西北方向日落(日影朝向东南)。
3、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东南方向日出 (日影朝向西北);西南方向日落(日影朝向东北)。
时间
补给特点
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 雨季 流量较大,流量随降 我国季风区和世界
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上绝大多数河流 雨季形成汛期 季节性积雪 春季 流量变化小,形成春 温带和寒带地区、 融水补给 我国东北地区 为主 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地理规律和原理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

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

【难点点拨】地方时的学习要放在地球运动知识体系中去理解,就要处理好四类关系:早和晚的关系;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地方时和晨昏线的关系;地方时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等。

※日界线例一.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

据此回答以下1-2题 1.甲地时间为: A .9时 B .12时 C .21时 D .15时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 .1月7日4时 B .1月8日11时 C .7月7日11时 D .7月8日4时【点拨】假设思维的应用,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

比如晨线和昏线,零点经线和180º经线,冬季和夏季,春季和秋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背斜和向斜等等。

关键在于敢想,敢于尝试,忌在犹豫。

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A .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

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 .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 为00:00,B 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北极圈出现极昼(或者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者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圈和经线圈重合则为3月21日(春分日)或9月23日(秋分日)。

④判断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和方向) 昼长=昼弧弧度/15º;夜长=夜弧弧度/15º。

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夏半年),则地球各地日出东北(如上图O点的日出方向),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冬半年),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直射赤道,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⑤判断太阳直射点直射纬度和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如右图直射纬度X和出现极昼最低纬度Y,X=90º-Y);直射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也是地方时为12:00的经线。

例二.下图中bac为晨昏线,读图回答3~5题。

(地方时和区时的Array区别)3.如果图中ab为晨线,按区时计算与a点日期不同的范围是A. 110°W向西至180°B. 112.5°W向西至180°C. 97.5°E向西至180°D. 67.5°W向东至180°4.如果图中ac为晨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澳大利亚正值小麦收割季节B.我国华北平原土壤表层盐份含量最低C. 南极地区出现“南极臭氧洞”D.由斯里兰卡驶向马六甲海峡的轮船逆风逆水5.如果黄赤交角减小,图中a点A.将向北移动B.目前所在纬线的自转线速度将减小C.目前所在纬线一年中最长昼与最短昼的差值将减小D.目前所在纬线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将增大C.晨昏线与日照图例三.如图,OA回答:(1)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2)D 此时太阳高度角为 。

(3)此时北京时间为 。

4、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大,偏转越明显。

5、昼夜长短的规律太阳直射哪一半球,哪一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出现极昼,另一半球则昼短夜长,极圈内出现极夜。

昼长参照时间如图: 6、(正午)太阳高度角原理和规律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点呈同心圆向四周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例四.下图为某经线圈上部分地区纬度与太阳高度关系图,其中X >0,据图回答6—8题。

6.若X=90°,北京时间为14:00,则Y 的经度为A .90°EB .150°EC .90°WD .30°W 7.若Y 点在赤道上,下列现象描述可能正确的是A .正值我国“雪龙一号南极考察季节B .华北正值小麦播种季节C .黄梅时节家家雨D .天山四季牧场上牲畜所处海拔最高 8.若M 点在赤道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M 、N 点之间纬度值差等于经度差B .Y 为极点C .X 的最大值为66.5°D .此日可能昼夜平分 三、大气运动规律 1、热力环流原理热力环流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比较A 、B 、C 、D 四地的气压高低:D>C>A>B (根据空气密度大小来确定)受热 受热 冷却 低 高 低 等压面(线)2、三圈环流形成规律A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B .解释地球表面两个多雨带:赤道多雨带(上升气流)、温带多雨带(锋面气旋、极锋)。

两个少雨带:极地少雨带(下沉气流)、副热带少雨带(下沉气流)。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提示】大气环流的学习关键要有立体的,空间的观点去理解 【疑点解析】气温与气压的关系如下图:0º 30° 60 ° 90º例五.9.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规律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

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

(热带草原气候)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东南季风:降水多——我国东部地区赤道气团(印度洋)———西南季风:降水多——我国西南地区;冬季极地大陆气团————西北季风:降水少5①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a、赤道低气压控制;b、北、西、南三面地势高,东面地势低;c、东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d、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②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没有成为热带雨林的原因: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些。

③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a、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b、东侧暖流通过;c、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d、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

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

④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高温期出现时间:干季快要结束、雨季快要来临时。

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超过热带草原气候。

⑤日本、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分布: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因为日本是岛国。

朝鲜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难点点拨】气候影响因素主要有纬度(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洋流。

其中,纬度影响热量和温度高低,决定气候是属于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纬度和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而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洋流是影响气候的非地带性因素。

【重点补充】气候非地带性的分布例六.下面是一幅世界地图的一段纬线,P点以东是海洋,Q点以西是海洋,S和T之间为某一海域,判断10~12题。

10.S 一T 之间的海域是A .波斯湾B 、墨西哥湾C .莫桑比克海峡D .红海 11.实际观测表明,P 海岸降水明显多于T 海岸,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 .洋流B .地形C .季风D .气压带、风带 12.Q 沿岸地区的自然带是A .热带荒漠带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 .热带草原带D .热带雨林带 6、常见天气系统形成原理锋面系统(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2)锋面的特点:①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②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冷锋、暖锋的识别:气旋和反气旋——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系统锋面气旋:(1(2)气旋的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3)气旋中部是暖气团控制的天气例七.下图为“我国某地夏季某日天气系统示意图”,甲、乙、丙、丁四地为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四个城市。

甲地气压为990百帕,乙地气压为1010百帕。

读图回答13~14题。

13.下图中天气系统的气压分布状况与上图天气系统相符的是14.有关甲、乙、丙、丁四城市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城市肯定是晴朗天气B .乙城市空气质量比甲城市好C .丙城市吹偏南风D .丙城市比丁城市气温日较差小四、水循环规律 (1)河流补给规律(2)水循环规律A .水循环——大气中的水源和陆地水的来源B 一是水循环的场所,即天空和地面、地上和地下、海洋与陆地之间; 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包括蒸发→气流→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通过这些把三种形态的水体连接成为一个相互交换和转化的动态系统,其中蒸发与降水、水汽输送与径流输送作用更加明显;三是水循环的能源,即蒸发、水汽输送、凝结等环节是太阳辐射的结果;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是地球重力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