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学科,它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重点不同,更加关注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源和潜能的发展。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可以提供以下启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发掘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源。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常以问题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扰,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资源。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优点、强项和潜能,通过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积极资源,可以增强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和自我成长的动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出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培养自信心和乐观情绪。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个人主观感受到的幸福程度,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增强自我理解和满足感,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尊和自信。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幸福的内涵,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正的幸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和抗压能力。
心理弹性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能够保持心理稳定和适应力。
高校学生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就业压力等。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复原力和成长可能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应激反应和应对策略,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可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志向和激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也对社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注重学生的积极资源、关注心理需求和幸福感、培养心理弹性和抗压能力以及鼓励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新的心理学观念,它强调人类的优点和积极的一面,关注个体的幸福和满意度。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首先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成长。
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态和心理韧性,使他们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和平衡发展。
积极心理学还强调个体的内在动力和价值追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和价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都可能对其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价值观念等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阶段也与其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干预和教育。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策略和健康促进措施。
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手段,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关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态和心理素质,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可以通过心理调适和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和成长。
这些都是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运用,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
可以通过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使其成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部分。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积极心理学强调乐观情绪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前景等多方面的压力,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而乐观情绪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挑战,增强抗压能力,保持积极的心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乐观情绪,教导他们如何看到事物的积极一面,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情感。
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的优势和特长。
大学生正是在探索自我、发掘潜能的阶段,因此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素质培养课程、心理健康测评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树立自信心。
学校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提供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人际关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减少心理压力。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教导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积极心理学还认为,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如善良、正直、宽容、感恩等都是积极的心理品质,它们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内心的平和与欢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教导他们如何去善待他人、如何去感恩生活,从而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很多启示。
它不仅强调个体的优势和特长,还注重乐观情绪、积极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
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观念,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希望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年轻化、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包括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各种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主要挑战。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他们具备积极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其实施效果和影响因素,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全面发展和成长。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方针。
具体目的包括:1.了解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2.分析大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3.提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其可行性和有效性;4.评估实践效果,验证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5.探讨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以上目的的实现,本研究旨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开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优点、长处和积极资源,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心理韧性,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Vo . No 15 .1
J u n l f Hih r d c t n o r a o g e E u ai Ma a e n o n g me t
Jn 0 l a .2 1
积极 心理 学 与高 校心 理健 康 教育
UR L : ht : / w. n i n t c / ea l3 1 7 G 2 1 01 5 1 4 . 1 hm l t / ww c k . e/k ms d t i 2. 7 4. 4. 0 1 0 . 0 2 0 5. t p / DO I C : NKI 3 — 1 7 / 2 1 1 5. 0 2 01 :2 7 4 G4 01 0 0 1 4 . 5
身拥 有 的 正 向 品质 加 以研 究 , 高校 心 理 健 康教 育 工作 提 供 了新 思路 。积 极 心 理 学 理 念 下 的 高校 心 理 健 康 教 为 育应 着 重 培 养 学生 积极 的 心理 品 质 和 心 理体 验 , 建积 极 完 善 的校 园 文化 环 境 , 过 “ 极 的 宣传 氛 围 、 织 系 构 通 积 组 统 、 育活 动 、 估 体 系、 预 策略 、 程 体 系” 教 评 干 课 六大 模 块 , 造 学 生 的 积极 人 格 , 高 学生 的 心 理 素质 , 而推 进 塑 提 进
一
、
积 极 心理 学 概 述
20 0 0年 , 国心理学 家 S| ma 美 e g n和 Ciset i s zn— k
mhl 在《 国心 理学家 杂志》 i y ai 美 上联 名发 表 了《 积
极 心理学 导论 》 文 , 们 宣 称 : 当代 心 理 学 正 一 他 “ 处 在一个新 的历 史转 折 时期 , 理学 家扮 演 着 极 心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摘要】现代社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广泛关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然后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实践效果。
展望未来,建议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与服务。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现状分析、问题、挑战、对策、案例分析、展望、建议、未来、希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当前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个体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学校教育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焦虑、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适应能力不足等方面,给学生带来了心理负担和心理困扰。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主要关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而缺乏对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无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旨在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讨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旨在为今后改进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进一步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深入关注。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心理学分支,日渐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深入探索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指出了其丰富的指导意义。
首先,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积极心理学强调主观世界的重要性,它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健康和情感取决于他的自我认识及其对他自己的看法。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为基础,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人格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以正确看待自我,接受自我,以正面看待他人,培养自尊自信,更加积极地投身社会。
其次,积极心理学可以引导大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应教授大学生正确的情绪调节方法,使他们具备正确应对生活中复杂情绪变化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消极情绪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障碍,可以让人产生消极的心态和态度,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大学生学习积极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消极情绪的滋生。
此外,积极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个性和价值观。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健康与健康的价值观和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学生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关于价值观和个性的知识,从而形成信念、原则和归纳性观念,引领大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最后,积极心理学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实现。
每个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欲望去实现自己,用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积极心理学提出了有关实现自我的理论,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培养学生积极自信的思维方式,以一种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态度,主动开展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实践,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重大,应赋予其应有的重要性,并以之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参考。
积极心理学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Absr c i h r c s fc n tu tn a mo o s c m p s,fc sn n “p stv y h lg ” t x l r h e l ie st t a t:n t e p o e s o o sr c ig a h r niu a u o u ig o o i e ps c oo y oe p o et e fmae unv riy i
ZH AI Yua —y n n — ua ( d ctnl c neD pr n, i uir ece ol e Zb hn og2 50 C ia E uao a Si c eat t Zh Jno ahr l g , ioS adn 5 10, hn ) i e me o T C e
女大学生 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问题导 向转 向健康关注 , 注重 积极人格特 质的培养 , 强调 积极 的情 绪体验 , 为女大 学生构建 了积
极 的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系 统 。
关键词 : 积极心理学 ; 女大学生 ; 心理健康教育
M e t lHe lh uc to o m a e Co l g t e s Ba e n Po ii e Ps c o o y n a a t Ed a i n fFe l l e S ud nt s d o stv y h l g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摘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要科学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构建和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完善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基曼(Martin E.P.Seligman)。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获得更好的发展,如何生活得更加幸福,增进人类的健康与幸福,如何使具有天赋的人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潜能进行研究,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它更加强调研究人性积极方面,研究人类的美德和力量,帮助更多的人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自我,强调研究的主旨在于发挥人性的优点与价值,探索人类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开发人的智力,激发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创造力等。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重新审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树立全新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教育模式,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第一,有利于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误区,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关注了心理问题的消极面,教育的模式定位在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念背离了心理学存在的本真和价值。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不仅有利于真正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同时也是对消极心理学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警醒。
这样,有利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进行科学的整合优化。
第二,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遵循“心理现象解读—心理问题分析—探究应对策略”的单一教育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狭隘单调。
这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病理模式偏离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偏离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
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每个人都有发展自我、促进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和积极的潜在的巨大心理能力,这种价值取向对于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第三,有利于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在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也强调要建立互相信任的、尊重的、平等的咨访关系,但因受到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还远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关系,还需我们进一步改变思维,继续努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这就要求教师要摆正心态,一方面要积极接纳学生,积极看待学生,平等地尊重学生,同时,要理性地审视自我,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师生关系,理性构建积极的双向互动、共同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
第四,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在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采取的途径与方法也不外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开设专题讲座等。
积极心理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情感,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有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种积极的人性观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利用一切积极资源,形成聚合优势,必须渗透在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全过程,辐射大学生活的每个角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应该更加多元,更加宽广。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1.科学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科学合理地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问题。
目前,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存在理解上的局限性。
从认识层面上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目标定位单一;从实践层面上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简单,注重问题解决,忽略内心潜智的开发与积极情感的调动。
这些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科学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以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为宗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最终的理想是让学生生活得更加有意义,更加幸福。
具体目标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发展性目标。
针对全体学生,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意识,优化人格品质,促进全面发展。
二是调适性目标。
针对部分或个别有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危机,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三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并培养具有超长才能的学生。
2.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应该是一个丰富的体系。
在消极心理学统治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集中在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重点在于解析心理异常现象,注重心理问题解决。
在积极心理学引领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含更加丰富的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意志品质等;应该更加注重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要把目光聚集在促进全体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上。
应该继续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帮助大学生理性认识自我,客观认识现实,积极悦纳自我;应该积极丰富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的科学策略,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自我控制;应该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不断提高其挫折承受力;应该客观解析各种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积极应对各种心理危机;应该促进大学生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优化人格系统,提升人格品质。
3.积极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积极心理指引下,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一种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这种格局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诸多方面积极参与,形成合力,需要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有利资源,积极构建一种优良的完善的组织系统。
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开展咨询辅导工作的狭隘思维必须予以摒弃。
当然,采取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决于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取决于高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远远未能发挥应有的价值。
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都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积极的人性观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宽泛的视野,更加全面的思维,充分挖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资源,积极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4.构建和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构建平等和谐的主客体关系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那种把师生对立起来的非理性的教育观念必须予以改善。
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的人性观、积极的主客体关系对于我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启发很大。
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是平等的关系,师生都是一个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双方都要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
一是教师要学会真正地尊重学生。
每个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都不一样,所思所想不尽相同,教师要学会完整地接纳他们。
尊重学生就要做到一视同仁,以理服人,信任学生,还要充分地保护学生的隐私。
二是教师要积极热情。
热情要体现在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要学会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热情解决他们的一切困惑,用热情激发培养大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对他人的爱。
三是要学会共情。
教师要真正地学会体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有同情心,学会换位思考。
最后,还要积极地无条件关注学生。
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师要给予积极关注,及时予以有效地指导和帮助。
5.完善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积极营造和谐高雅、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继续完善相关制度,不断规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要进一步加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心理学工作者和全体教师的智慧,努力营造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健康成长的优良氛围,应统筹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结合高校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全过程,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构建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要充分实现“课程教学体系、日常宣传教育体系、咨询辅导体系、素质拓展体系和危机干预体系”的有机结合,继续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构筑他们的终生幸福提供源源不断的积极能量。
参考文献:[1]钱兵.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J]. 中国学校卫生,2007(9).[2]胡慧. 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3]庄海军,等.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高等函授学报,2008(11).[4]苗元江,等. 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钟暗华.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