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 (节选)》课文研读

《回忆鲁迅先生 (节选)》课文研读
《回忆鲁迅先生 (节选)》课文研读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文研读

一、整体把握

本文节选自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将鲁迅置身在日常生活中去描写,使他的形象生活化、真实化,不仅可敬更加可亲。

文章由诸多片段连缀而成,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从鲁迅明朗的笑、轻捷的走路姿态写起,之后回忆了先生夜谈沉思、饮食习惯、开玩笑、读青年来信、不在意校样、看电影、翻书休息、夜里工作、尝鱼丸、包书和病中工作等诸多生活场景。这些片段的组合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关联,其实就是鲁迅日常生活点滴的纪实,作者信手拈来,真实可信,感人至深。在平淡的生活状态下呈现出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思想,从细微之处显示了鲁迅伟大的品格。嘱咐许广平给萧红付车费的细心,和萧红开玩笑的诙谐,深夜读青年来信的负责,对有人用他的手稿包油条的不在意,工作到凌晨的刻苦辛劳,尝鱼丸的严谨求证,包书的认真细致,等电车时候吸烟的悠然……萧红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让读者“不仅认识了思想家的鲁迅,也认识了作为一家之长的鲁迅和作为一个情义深重的宽厚长者的鲁迅”(肖凤《〈萧红散文选集〉修订版序言》)。

文章内容看似寻常甚至琐碎,心有所忆就落笔成文,但这恰恰是萧红写作的特点:貌似漫不经心的背后是对鲁迅深刻的了解,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是对鲁迅炽烈的情感。写日常琐事,却不落痕迹地展现了伟人情怀。文章以其别具特色的

叙事风格,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怀念鲁迅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这是萧红用心血谱写的一曲鲁迅先生的赞歌,也是一曲深沉凄丽的挽歌,萧红对鲁迅的景仰、敬爱、怀念之情缓缓地流淌其中。

二、素养提升

阅读能力培养。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文字量较大,结构松散,在指导自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通读课文,梳理文意的能力。自读时要借助文旁的批注切入文章本身,为阅读引路,变无目的阅读为有目标阅读。在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指导作用。教学中可结合本文的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指导学生重点阅读课文字里行间塑造了鲁迅怎样的形象特点,抓住描写中的关键语句去体会,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以批注的形式简洁地记录下来。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简短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引导学生尊重个体阅读体验,写出个性化的批注是教师阅读教学行为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学生阅读能力养成的重要内容。

读写结合能力培养。本文是怀人散文的典范之作,也可看成是散文化的传记文学。这种文体主要特点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本文作者萧红由于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身经历,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萧红的语言细腻明丽,平实自然,如话家常却感人至深。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汲取写作经验:在写一个人的时候,要努力突出这个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精神。此外,

写人的文章要实事求是地刻画,在细节中融入真情实感,发扬“不溢美,不隐恶”的文学创作传统,把写人与写事紧密结合起来。

三、问题探究

1.作者通过生活琐事刻画了鲁迅什么样的形象特点?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文中还有其他地方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开玩笑的话;梅雨季,天晴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这些都是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场面。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果敢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爱意。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

夜里很深的时光。”他严格地要求着别人,更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鲁迅对于青年人的爱,让人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他是那个寒冷年代无可替代的强大热源。

作者用生活中的琐事和人物自身的行为,表现人物形象,而不进行直接的评价,使人物形象特点既隐藏于字里行间又鲜明可见呼之欲出,可谓高妙之至。

2.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鲁迅说:“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为了培育萧红,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本文写于1939年,距鲁迅逝世已经三年了,作者的心境已经平静下来,但她对鲁迅的景仰、敬爱之情依旧。

文中写到萧红搬到北四川路后,“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可见她对鲁迅充满了敬仰和亲近;写到萧红在鲁迅家里和许广平一起包饺子,做韭菜盒子、荷叶饼,可见她和鲁迅一家人相处得十分亲密融洽;写到梅雨季遇到晴天,萧红高兴极了便跑到鲁迅家里,可见她对鲁迅有一种依赖和热爱,愿意与之分享好心情;写鲁迅看完电影后坐在桥边的石围上,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可见萧红眼里鲁迅如邻家老伯般随和亲切;还写到了鲁迅尝鱼丸、包书、读信、深夜工作等事,体现出萧红对鲁迅严谨、认真、细致、刻苦、坚忍等美好品格的赞颂。在萧红眼中鲁迅既是文学和思想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长者,也是让人信任亲近的朋友。

3.文中对鲁迅深夜工作背影的描写有什么深意?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这三段文字犹如特写镜头,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工作的情景。作者的描写体现出鲁迅先生夜里工作至天明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突出了鲁迅背影的“黑大”。虽然鲁迅身材比较瘦削矮小,但是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斗士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建议

一、总体建议

1.教学时间:2课时。

2.要提高学生自读的效率,教师可以适当地指导和调控。指导学生借助批注理解文意,指导学生关注文章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指导学生写阅读批注。

3.课堂上要给学生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文章,熟悉文章内容,自学文中字词。可以采取小组教学方式,学生分组围桌而坐,便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及主要环节:

1.自读理解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结合文旁批注理解文章内容。将对问题的思考简要记录在书上。

2.组内交流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若有分歧可以请教老师。

3.指导批注

教师简单介绍本文的特点,为进一步深入阅读蓄势,同时指导学生再读文章,写批注。

(1)写人文章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本文在写法上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借助日常琐事展现鲁迅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一面。描摹片段之间似乎没有紧密的逻辑关联,但却串珠成线勾勒出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气质。

(2)萧红语言明丽细腻,朴素真实又感人至深,极具表现力,体现出了女性作者对生活独特敏锐的感知力和细腻温婉的情怀。

(3)文章每一个片段所描写的场景都如在眼前,寄寓着萧红对鲁迅先生炽烈的情感。

要求学生在书上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老师可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写人文章刻画人物形象是重点,可以围绕鲁迅的形象特点进行分析;第二,关注文中比较有表达效果的语句,体会萧红的语言特点及语言背后的深意;第三,理解萧红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鲁迅的情感;第四,捕捉阅读中灵性的感悟,若有所感则马上提笔记之。此处可为学生举出例子:“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4.交流分享

小组内互换交流批注,并推选代表做班内交流分享。

结束语:萧红以细腻的文笔,片段式的叙述刻画了鲁迅多个侧面。鲁迅既具思想家的特质和文学家的风采,又是一个对青年爱护备至的导师和诤友,一个对妻子无比倚重的丈夫,一个体察孩子的好父亲,一个亲切随和不失热情幽默的长者。这篇文章既具有史料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堪称经典之作,是敬献在鲁迅墓前永不凋零的花环。

5.作业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人物。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女小说家。原名张?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卒于香港。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长篇小说《生死场》(1935)是她的代表作,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鲁迅亲自校阅并作序。小说真实反映了东北人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困苦和抗争,描绘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1936年7月她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7年初回国。全面抗战时期,她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

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萧红的散文文笔亲切、细腻,颇具特色。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先后出版了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前者用讽刺的手法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后者追忆故乡小镇单调的美丽,写家乡人民的善良与愚昧,感情热烈真挚,文笔清新优美。病逝后,骨灰由香港浅水湾迁至广州安葬。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二、平凡的鲁迅———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赏析(唐兵)

鲁迅逝世已有半个世纪,回忆纪念他的文字有许多,其中多数谈及他的思想、作品和对同时代及后人的影响,鲁迅研究也已成为一门专门课题。在人们的心目中,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文艺家、思想家、战士,是人们景仰的诗人。而鲁迅作为平凡的普通人的生活却被人们忽略,其个人生活亦很少有人涉及。萧红的中篇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以下简称《回》)则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从日常生活细节出发细腻而动人地展现了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生活。

萧红对鲁迅的感情非常深厚。1934年,萧红与萧军从青岛来到上海投奔鲁迅,鲁迅热心地接待了这两位贫困、寂寞的文学青年。萧红后来在给萧军的信中说:“我们刚来到上海的时候,另外又认识更多的一个人了,在冷清清的亭子间里读着他的信,只有他才安慰着两个漂泊灵魂……”鲁迅在他自费出版的“奴隶丛书”中出版了萧军的一部小说和萧红的《生死场》,并亲自为之作序。自此以后,鲁迅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思想上、创作上、生活上的良师益友。特别对于萧红,鲁迅及夫人许广平所流露出的亲情和友情,抚慰着萧红孤寂的受过挫折的心灵。鲁迅逝世时,萧红正在日本,她立刻写了一封感人的信给萧军,让他替自己劝慰

许广平,代她送一个花圈。此后,在组诗《沙粒》,散文《鲁迅先生记(一)》和《鲁迅先生记(二)》,以及《拜墓》诗中抒发了对鲁迅的哀悼之情。三年后,萧红写出了她最成功的纪念鲁迅的作品———《回忆鲁迅先生》。

《回》全文采用散记的手法,包括许许多多的小节,好像散落的一粒粒珠子,都是鲁迅生活细节的零散描写,这些片段彼此独立,并无逻辑推理关系,即使倒错位置亦无妨。胡风曾诚恳地对萧红小说提出意见,说萧红小说“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全篇表现的是一些散漫的素描,感觉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不能使读者得到应该能够得到的紧张的迫力”。这种创作对小说也许不合适,对散文创作倒并无妨碍,反而能够随意挥洒、酣畅淋漓地写去。对生活细节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萧红便在这散漫的素描中把鲁迅写活了。

时代的伟人,其高风亮节和卓越成就为后人瞩目,有时被近乎虔诚地崇拜,渐渐地,从普通人中走出来的伟人们被树立成偶像,其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远,鲁迅的情况亦如此。《回》一文则拉近了鲁迅与我们的距离,展示了鲁迅的另一侧面,这就是富有浓郁人情味的鲁迅,鲁迅是伟人,也是平凡人。他和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好恶喜憎。譬如,鲁迅等电车的时候,随意坐在桥边的石围子上,悠然地吸着烟,还喊儿子海婴并排坐下,这时的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鲁迅并不总是严肃的,也开玩笑,也兴致勃勃地讲遇鬼的故事,他的观点也不总是正确进步的,譬如他对电影和公园的看法就有点偏执;他甚至有时候有些固执;他有一些自己的习惯和癖好,再冷的天也不戴围巾和手套,喜欢吃北方饺子和油炸的东西;同时,他是热情的朋友,和蔼的父亲,勤奋的作家。萧红笔下的鲁迅是有血有肉的活的鲁迅,它不像一些回忆纪念文章,把鲁迅变成某些精神、某些主义、某些概念的化身,变成干巴巴的几个条目,而是

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把鲁迅生活具体化、形象化,生动的细节使鲁迅活跃在我们眼前,我们听到他的笑声,看到他走路、吃饭、饮茶,看到他工作、谈话、生病,他仿佛和我们一道作息起居,生活在这芸芸众生的世界里。萧红不但有敏锐的观察力,且有精确简练的描写力,寥寥几笔,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她写鲁迅的笑声:“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在《回》文中,萧红也没有忽略对许广平和海婴的描写。海婴天真、幼稚、不懂事,许广平则端庄大方、对鲁迅体贴入微。有一个关于许广平的感人的细节:许广平因为鲁迅的病总不见好转,一日忍不住在客厅里哭了,客人问起先生的病,许广平忍不住“眼泪又流了满脸”,这时鲁迅喊她上楼找东西,她“连忙擦着眼睛”,上楼后,也自己低了头不好意思地笑了,一直到客人走,“许先生都是把背向着鲁迅先生而站着的”,一边手里缠着毛线以做掩饰。这里把许广平的隐忍、柔弱、羞涩,对丈夫的体贴以及在客人面前不好意思的情感,婉转细致地表现出来了。《回》全文正是充满了许多感人的生活细节描写,使鲁迅和许广平又回到我们身边。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语言风格的作家,她的语言简短凝练,不论写人写物都具有白描的功力,也许作者有意追求某种意境,其语言给人以奇特而生动的感受。譬如:“鲁迅先生坐在躺椅上,沉静地、不动地阖着眼睛,略微灰了的脸色被炉里的火光染红了一点。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这里“染”“蹲”二字动感强,“蹲”字拟人化,“蹲在桌子上”的重复给人以舒缓的感觉,作者生动地传达了鲁迅休息时静谧的环境,只有火光在微微晃动。拟人和词语的重复是作者经常运用的技法。萧红语言常省略句子成分,用词特别而形象,能够抓住事物特色,富有跳跃感和奇特、新鲜的意境。胡风曾说萧红“语

法句法太特别”,我认为正是这种“特别”构成萧红独特的语言风格。萧红擅长景物描写,两三笔的渲染,就把富有特色的景物勾画出来。《回》文中有一段春夏之交的描写:“天气热起来了,客厅的门窗都打开着,阳光跳跃在门外的花园里。麻雀来了停在夹竹桃上叫了三两声就又飞去,院子里的小孩子们叽叽喳喳地玩耍着,风吹进来好像带着热气,扑到人的身上。天气从刚刚发芽的春天,变为夏天了。”这一段景物描写绝不逊色于朱自清的《春》。阳光、麻雀、孩子、风儿在流动的空气中协奏出夏天的歌谣。萧红语言也许不注重修辞和语言规范,但却给我们创造了新奇活泼的语言感受,这也就无憾了。

萧红以女性细腻成熟的笔调,连缀起一系列看似信手拈来的生活细节,画出鲁迅富有人情的一面。这篇散文是由散漫的素描“堆砌”而成,读来却不觉烦冗,一是由于描写生动,二是由于文章虽似散漫,却贯穿着作者对鲁迅的深刻质朴的感情,这种感情并不喷涌而发,却随着一个个细节的展开沉郁而舒缓地散发出来。萧红对于鲁迅的感情近乎文兄、师长的感情。萧红的心灵在爱情上备受波折,幸运的是她获得了鲁迅和许广平真挚的友情和爱护。在1934年底至1936年中,她和鲁迅夫妇来往频繁,关系密切。鲁迅的逝世对她无疑是一场重大打击。她在鲁迅逝世三年后陆续写成的《回》文中,渗透了她对鲁迅及其一家的思念之情,在北四川路大陆新村九号的三层楼房里寄寓着萧红与鲁迅一家人的融洽的友情。鲁迅之死遗留给萧红的悲悼和痛苦,经过三年的积淀,沉静地流淌在她的文字里。文末,她写道:

又过了三个月。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7日,一夜未眠。

18日,终日喘着。

19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一位巨人在萧红的泪光里只是像平日一样,完成工作后睡去了。写完本文后不久,萧红自己也长眠于香港浅水湾。而她的作品《回》留了下来,使我们重温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生活,也使我们记住了“萧红”这个名字。

(选自《名作欣赏》1993年第4期)

三、谈谈萧红散文的艺术风格(王建中、杜晓丽)

作家萧红由于个人气质原因,以及家庭、婚姻、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散文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那就是:坦荡真诚,诗画交融,沉郁抒情。

(一)坦荡真诚

散文是面对自身的文体,比其他文体更重视真诚而摒弃虚假。萧红其人纯净、朴实、倔强、善良,对人交出真心,对己严格审评,在读者面前通体透明,毫不掩饰。这就决定了她的散文坦荡真诚的特色。萧红的散文集《商市街》真实地记述了她在哈尔滨与萧军共同生活的艰难历程。那时,衣食无着,困苦已极,全靠萧军教书、卖艺维持生活,饥一顿饱一顿几乎成为常事。散文中不时反映出他们饥饿难耐的心绪。《饿》《搬家》《最末的一块木籮》《黑“列巴”和白盐》《度日》《他的上唇挂霜了》《当铺》《借》等文真实地表现了饥寒交迫、度日如年的困境,甚至饿到想偷的程度。作者不仅写出了想“偷”未“偷”的复杂心理状

态(《饿》),而且写出了他们想“借”又难以开口的“脸红”窘态(《最末的一块木籮》)。这一切都表现了作者的真诚坦荡,从而感人至深。

萧红以后的散文也大都保持这种风格。散文《孤独的生活》,就是她在东京期间孤独生活的实录。这些感情的如实表露,正是萧红的散文坦荡真诚艺术风格的显现。

(二)诗画交融

有人说萧红“不以诗名,别具诗心”(熏风《不以诗名,别具诗心》),萧红正是以诗一样的语言在写散文。所以,她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和散文家。

在中学时代,萧红最喜欢的科目是美术,她就读于高仰山画师门下,表现出奇异的绘画天才。在学校举办的“绘画展”上,她曾展出绘画作品《劳动人民的恩物》,受到了师生及家长们的好评。走向社会之后,她与萧军、金剑啸、罗烽、白朗一起,组织过“维纳斯画会”,进行反满抗日的宣传活动。在上海,她又在白鹅画会学过画。1935年,她为《生死场》出版所设计的封面,堪称运用象征主义手法的杰作。她以强烈的寓意,暗示东北三省的疆土正遭到敌人蹂躏,人民正在抗争、流血。1936年11月24日,萧红在从日本东京给萧军的信中,还念念不忘绘画这件事,她写道:“我对于绘画总是很有趣味,我想将来我一定要在那上面用功夫的。我有一个到法国去研究画的欲望,听人说,一个月只要一百元。在这个地方也是五十元的。况且在法国可以随时找点工作。”(《书简·三十》)1937年她从日本回到上海之后,有一次还曾把萧军光着背脊戴着一顶小压发帽的背影用炭条速写下来,这幅作为戏作的速写,一直被萧军珍爱和保存。他说:“画得

确属不坏,线条简单、粗犷而有力,特征抓得也很鲜明,她绘画的才能是很高的,可惜她没把它认真发挥出来。”

(《书简·九》注释)然而,她却把这种绘画技法,常常运用于她的散文创作中,使她的散文具有诗情画意,而且达到了诗画交融的境地,从而形成她的散文的又一风格特色。

请看作者笔下北方的春景:“太阳带来了暖意,松花江靠岸的江冰坍下去,融成水了,……松花江失去了它冬天的威严,江上的雪已经不是闪眼的白色,变成灰的了。又过几天,江冰顺着水慢慢流动起来,那是很好看的,有意流动,也像无意流动,大块冰和小块冰轻轻地互相击撞发着响,啷啷着。这种响声,像是瓷器相碰的响声似的,也像玻璃相撞的响声似的。立在江边,我起了许多幻想:这些冰块流到哪里去?流到海去吧!也怕是到不了海,阳光在半路上就会全数把它们消灭……然而它们是走的,幽游一般,也像有生命似的,看起来比人更快活。”他们走上江桥,只见“松花江在脚下东流,铁轨在江空发啸,满江面的冰块,满天空的白云……”(《又是春天》)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诗情,有画意,而且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爱恋情感。在萧红的散文中,即或是以人物为主体,也具有诗情画意、诗画交融这一特点。如《林小二》这篇散文,在赞美林小二由一个流浪儿变成一个“小名人”的同时,作者也忙里偷闲地穿插一段他“像大人似的在看风景”的描写,这里有山有水、有树有屋,那“绿色的菜田”“如镜的水面”“落雨的黄昏”“起雾的早晨”,以及那“发白的公路”“奔驰的汽车”,构成了一幅动静相间的画面,不禁使人心旷神怡。当然,这如诗的意境、如画的景致,并非游离于作品之外,而是真切地表达了人物的心境———而作者与“小名人”的心境已经融为一体了。

(三)沉郁抒情萧红散文的又一风格特色是浓郁抒情。这要从她的人生经历和个性素质谈起。女性与女性是相通的,白朗说:“红(按:指萧红)是一个神经质的聪明人。”(《遥祭》)许广平说萧红处理问题时“感情胜过理智”(《追忆萧红》)。在萧红看来,“一个题材必须要跟作者的情感熟悉起来,或者跟作者起着一种思想的情绪”(钱理群《“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而萧红又是一位屡遭不幸的女人,悲哀和痛苦如影随形般一直缠绕着她,使她生活在孤独、寂寞之中,甚至于她的“善于抽烟,善于喝酒”(绿川英子《忆萧红》)也似乎与她的悒郁痛苦的心境有关。难怪她对与她有共同遭遇的孤独、贫寒的老人有二伯寄予无限的同情。才华横溢、具有诗人气质的萧红自然善于抒情和幻想,可在现实生活中却屡屡碰壁,陷于苦痛之中,“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过程中,所谓真正的幸福之光,人间之爱,并没有照临过她,沐浴过她”(《书简·十三》注释)。

萧红的性格、气质,是造成她的一生悲剧的渊源,却也是她作为文学家成功的因素之一。美国学者葛浩文曾做过这样的详述:“萧红确是一位富有感情的人,她这些感情,在她生活上,固然是她的悲剧根源之一,但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竟是最具撼动力的一面。”

(《萧红评传》)“也可以这样说:在文学事业上,她是胜利者!在个人生活意志上,她是软弱者、失败者、悲剧者!”(萧军《〈侧面〉第一章摘录》注释)这就不难理解,在她的散文作品中何以具有浓郁抒情的独特艺术风格。

由于生活的局限和作家的气质,“萧红在本质上是个自传体和善于描写她私人经验的作家”(葛浩文《萧红评传》)。然而,我们正是从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中,看到了她爱祖国、爱家乡的深情和时代的流动、社会的变迁。正如卢那察尔斯基

所说:“她始终不离个人,叙说自己和自己的私人感受,同时又使这些感受成为对社会有意义的东西。”

(选自《呼兰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

一年级第三单元(课文)

第四单元 总第71课时 6、静夜思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2、认识生字,会写“目、耳、头、米”,认识偏旁“亠、攵”。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和认字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以图入境,揭题导入 1、出示月夜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2、板书:静夜思 3、释题:“思”是什么意思?(思念)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思念什么?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 三、细读古诗,介绍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下了上千首诗歌,风格豪迈,想象丰富,语言流畅,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理解“床前明月光,疑上地上霜。”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床前:井栏前。 明月:银白色的月光。 (井栏前洒满了银白色的月光) (3)边读边想象我们在中秋节的夜晚观察到的景色,说说明亮的月光照在地上是什么样的?(明亮的月光照地上很亮) (4)过渡:诗人看到月光照在井栏前那么亮,以为是什么? (5)理解“疑”。(以为)你见过“霜”吗?回忆“霜”是什么样的?(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 (6)把两句连起来说说意思。(井栏前洒满了银白色的月光,好像地上铺了一层白霜) (7)小结:诗人把照在井栏前的月光当成了冬天的霜,可见月光是多么明亮、洁白。看到这些,诗人想到以什么? 3、理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还不懂什么? 望:看举:抬 (3)“举头望明月”是怎样看天上的明月的?自己做做动作。(抬起头来,望着高挂在空中的明月。) (4)看到了明月,李白想到了什么?(自己的家乡) (5)为什么看到明月会想到自己的家乡呢?(一般将“明月”与中秋节相联系。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候,而自己一个人远离家乡,便不由得低头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 (6)把两句连起来说说意思。(抬起头来,望着高挂在空中的明月,便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 4、诗人通过对明月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总第72课时 一、指导朗读,背诵。 1、这首诗是五言诗,注意停顿。 2、试着背诵。

课文研读 经典原文

课文研读经典原文 教学参考 0524 1607 课文研读经典原文 文化背景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很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30岁出头,孔子就已经很有学问,关于如何治国有自己的主张,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并开始有了一些弟子,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又回到鲁国。后来,他门下的弟子开始增多。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是鲁定公终于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他到过卫、陈、蔡等国,各国君主都很尊重他,甚至忌惮他,但没有人能用他,有一次他还差点死于非命,但是他始终怀抱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肯屈就。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关于什么是“仁”,《论语》里并没有集中、全面的解说,而是散见于各章里的有关解说,且往往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而发的,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层次也有高下之分。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录。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中如何引导“读” 甘溪镇中心学校向明清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如此的重要,“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自然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然而如何提升学生自悟自得和情感的表达和提升却绝非易事。不久前我和同事有幸聆听了台湾著名教育家赵镜中先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报告授课,受益匪浅,顿觉豁然开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自读感知”是基础,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精读领悟”通过点拨、指导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使知识得到整合和深化;“诵读表达”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上述三个阶段是有机的整体,因此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充分放开学生手脚,让学生自读中感知。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老师要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我在教学生阅读《中彩那天》一文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按耐住很想讲析的情绪),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装着视而不见),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仍然装着视而不见)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异常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大人们为什么有时也犯错误?”“面对巨大的诱惑,自己真的就能不动心吗?”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

八下英语unit3课文原文

Unit3 Section A 2d A: Tony, could you please help out with a few things? B: Could I at least finish watching this show? A: No, I think two hours of TV is enough for you! B: Fine. What do you want me to do? A: Could you take out the rubbish fold the clothes and do the dishes? B: So much? A: Yes, because mom will be back from shopping any minute now. And she won't be happy if she sees this mess. B: But the house is already pretty clean and tidy! A: Yes, well, it is clean, but it is not "mother clean"! 3a Last month our dog welcomed me when I came home from school.He wanted a walk, but I was too tired.I threw down my bag and went to the living room.The minute I sat down in front of the TV, my mom came over."Could you please take the dog for a walk? "she asked. "Could I watch 1 show first?"I asked."No!"She replied angrily."You watch TV all the time and never help out around the house! I can't work all day and do housework all evening."Well, I work all day at school, too!I'm just as tired as you are!"I shouted back.

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本文手法: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1、在充分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把握散文的线索,理解作者的思路,读懂课文的关键,紧扣文中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抒情线索,提纲挈领,以此带动对全篇的理解分析。 3、注意朗读,以便更直接地感受本文直抒胸臆的抒情性语言。 第一段。 【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展示背景,突出主体。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色,从直观感觉写出白杨树出现在这里的不平凡。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后,读者最迫切想知道的是: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作者如何来赞美白杨树?对此,作者并不立即回答,而是从容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象。 先以比喻勾出西北高原的特有景色,然后分写“黄”与“绿”。不仅讴歌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并且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深表赞叹。接着,又用彩笔浓抹出西北高原的特色——“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就自然令人产生“雄壮”或“伟大”的感觉,但同时也会感到有一点“单调”。 在指出不足之后,笔锋突然一转,由景及树,将白杨树引到读者的眼前。这里,作者为安排白杨树的出现,颇具匠心。白杨树不是生长在南方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沃土中,而是生长在天地开阔、一望无际的西北高原,它以坚强挺拔的英姿傲然耸立着。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一排”、“三五株,一株”,由远而近,看得更真切。这不能不使作者“恹恹欲睡的情绪”为之一振,并发出惊奇的赞叹。 这部分采用了先扬后抑再扬的写法。写高原景色,先写产生“雄壮”、“伟大”的感觉,后写产生倦怠单调的感觉,再写于“恹恹欲睡”之中猛醒,惊奇于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出现,真可谓一波三折。】 第二段。 【本段先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全段呈“总——分——总”结构。第1句总写,概括全段的中心内容。“笔直”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力争上游”既是白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爱莲说》教案 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文言文,在全册课文中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上承《陋室铭》,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来表达,在语句方面上讲究骈散结合,对后面的古文学习又有着启下的作用。 本文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旨在托“莲”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直到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年的文言文知识的积累,能借助工具书和积累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但由于积累和认识能力还不够,因此在教学中要由浅入深,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理解能力。对学生来说,本课难点是托物言志的理解和莲的象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主旨和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笔下的莲的高洁正直的品格,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课文主旨和托物言志以及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展示莲花图片。由莲花引出宋代时的周敦颐。(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述来阐明道理。课文标题,可以理解为“说说爱莲这个问题”。 那他为什么“爱”莲?让我们一探究竟。 二、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 (2)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三、课堂检测: 1、认读生字:蕃(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 )涟(lián)蔓(màn)亵(xiè)噫(yī )鲜(xiǎn)有闻 2、解释词语:

一年级第三单元(课文)

仅供参考小学教育资料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 总第71课时 6、静夜思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2、认识生字,会写“目、耳、头、米”,认识偏旁“亠、攵”。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和认字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以图入境,揭题导入 1、出示月夜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2、板书:静夜思 3、释题:“思”是什么意思?(思念)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思念什么?

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 三、细读古诗,介绍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下了上千首诗歌,风格豪迈,想象丰富,语言流畅,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理解“床前明月光,疑上地上霜。”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床前:井栏前。 明月:银白色的月光。 (井栏前洒满了银白色的月光) (3)边读边想象我们在中秋节的夜晚观察到的景色,说说明亮的月光照在地上是什么样的?(明亮的月光照地上很亮) (4)过渡:诗人看到月光照在井栏前那么亮,以为是什么? (5)理解“疑”。(以为)你见过“霜”吗?回忆“霜”是什么样的?(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

(6)把两句连起来说说意思。(井栏前洒满了银白色的月光,好像地上铺了一层白霜) (7)小结:诗人把照在井栏前的月光当成了冬天的霜,可见月光是多么明亮、洁白。看到这些,诗人想到以什么? 3、理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还不懂什么? 望:看举:抬 (3)“举头望明月”是怎样看天上的明月的?自己做做动作。(抬起头来,望着高挂在空中的明月。) (4)看到了明月,李白想到了什么?(自己的家乡) (5)为什么看到明月会想到自己的家乡呢?(一般将“明月”与中秋节相联系。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候,而自己一个人远离家乡,便不由得低头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 (6)把两句连起来说说意思。(抬起头来,望着高挂在空中的明月,便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 4、诗人通过对明月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总第72课时 一、指导朗读,背诵。

《卖油翁》课文研读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笔记小说集《归田录》中记述的一则故事。 第一句“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陈尧咨的出众才能和狂傲个性。“康肃”是朝廷根据陈尧咨生前事迹与品德授予他的谥号。作者以“陈康肃公”称陈尧咨,一是表达尊敬,二是表明陈尧咨已经去世,“善射”“当世无双”是对其才能的评价,而“公亦以此自矜”则直接点明其恃才傲物的个性。据《宋史》记载,陈尧咨于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举进士第一,曾任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工部郎中等职。“工隶书。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可见陈尧咨才智过人,文武双全。陈尧咨为官期间,做过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宋史》也有“尧咨性刚戾”“豪侈不循法度”“用刑惨急”“尝以气凌转运使乐黄目,黄目不能堪”“须索烦扰,多暴怒”等记载。《宋史》为元代史官修撰,其中对陈尧咨性格的评价,与《卖油翁》中陈尧咨展现的恃才傲物、骄矜暴躁的个性是一致的。 之后记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善射的不以为然,并演示倒油绝活,油穿过铜钱方孔而未沾湿铜钱,卖油翁以此讽喻因善射而自负的陈尧咨,精湛的技艺无非是反复练习的结果,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这个故事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成语“熟能生巧”,典故“术业有专攻”,还有俗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高手在民间”。卖油翁看上去正是一位大隐于市的民间高手,他不仅练就一手倒油的好功夫,还十分会讲道理,用一个小绝活,一个巧妙的类比,一句深入浅出的话便教心高气傲的陈尧咨怒气顿消,心悦诚服。 本篇故事虽短,但记述简洁生动,情趣盎然,人物形象鲜明,哲理深入浅出,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学习浅易文言文,增强文言语感的经典文言小品文。 二、素养提升 1.从语言描写中体会陈尧咨的心理和个性特点。“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这两句责问,显然与卖油翁的态度有关。卖油翁站在 陈尧咨家的园子旁边观看尧咨射箭,虽然什么话都没说,可他不但没有瞪大眼睛表示惊羡,反而“睨之”,侧着头斜着眼看,一副见惯不惊的样子;陈尧咨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比尾巴》 (11)

《比尾巴》 官亭校区官亭明德小学安明珍【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比尾巴》第一课时。【教材简析】 《比尾巴》这篇课文是首儿歌,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内容是充满儿童情趣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课时目标】 1、复习12个我会认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问句,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好,那我们就看看一看谁是咱

们班的猜谜小能手!请仔细听: ①、头戴大红花,身穿大锦袍,清晨唱支歌,千门万户开。(公鸡) ②、耳朵长,尾巴短,三瓣嘴,胡子翘。(兔子) ③、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松鼠) ④、脑袋聪明,手脚灵活,爱吃香蕉,喜欢爬树。(猴子) ⑤、脚像小扇子,嘴像小铲子,下水捉鱼虾,不湿小褂子。(鸭子) ⑥、头戴大花冠,身穿五彩衣,尾巴像扇子,展开很漂亮。(孔雀) 3、真能干,都被你们猜对了。想和这些小动物交朋友吗?小动物们说了,要和它们交朋友,得会叫它们的名字。 猴子、鸭子、松鼠、孔雀、公鸡、兔子 (1)学生自由读。 (2)谁来和你喜欢的动物打个招呼? (二)、初读课文,出示课题 1、这么多的小动物聚在一起干什么呢?生猜(比尾巴)课件出示:比尾巴 师:对了,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她读的怎样?

生:她的声音很响亮。 生:她把“巴”字读的很轻。师:你听得真仔细!师:巴在这里要读——轻声,我们把“巴”读得又轻又短——尾巴。 师:真棒!一学就会,连起来读一次。生齐读 2、今天森林里要举行一场比尾巴大赛,小动物们邀请咱们全班同学来当评委,大家想不想参加呀?那今天比赛总共有六个奖项,待会大家在做评委时一定要公平公正!动物们是怎么比的呢?让我们到书中看一看,把书快速翻到83页。 师:你不仅翻书速度快,而且还会举手告诉老师你已经翻到了。提要求:大声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一读。 3、教读12个我会认的字. 4、生自读,分组读我会认的字。 (三)、学习儿歌。 1、好现在比赛开始,这三只小动物(出示图片、课件)真是急性子,他们凑在一起就开始比尾巴了。 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象一把伞? (1)请小朋友认真地读一读。 (2)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第三单元课文原文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第三单元课文原文 Lesson 3 Matterhorn man 马特霍恩山区 人 Modern alpinists try to climb mountains by a route which will give them good sport, and the more difficult it is, the more highly it is regarded. In the pioneering days, however, this was not the case at all. The early climbers were looking for the easiest way to the top because the summit was the prize they sought, especially if it had never been attained before. It is true that during their explorations they often faced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 of the most perilous nature, equipped in a manner which would make a modern climber shudder at the thought, but they did not go out of their way to court such excitement. They had a single aim, a solitary goal--the top! It is hard for us to realize nowadays how difficult it was for the pioneers. Except for one or two places such as Zermatt and Chamonix, which had rapidly become popular, Alpine villages tended to be impoverished settlements cut off from

诫子书 课文研读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í)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劝诫、劝勉之义。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采邑;要想管理好自己的采邑,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采邑;采邑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君子之行”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这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方法是“静”与“俭”。 “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指不为名利所动,能安贫乐道,守道不移;“宁静”则指心情安宁,内心澄净。不受世俗的影响,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才会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以“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

一年级语文教案比尾巴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语文教案《比尾巴》 教学目标 1.认真看图,认识图上的动物,了解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2.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学习6个词语,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部首。 4.认识问句、问号。学习朗读问句,懂得回答问题要完整,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问句答句,理解“长”、“短”、“弯”、“扁”等字。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教学准备:录像带、录像机、两个盒子(一个稍扁,一个稍长)、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看看(放录像),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动物?看清楚说。(这幅画面上有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 仔细看看它们的尾巴一样吗?(板书:尾巴)这节课我们就来比比它们的尾巴。(板书:比) 领读课题,齐读课题:10.比尾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看图轻声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想想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2. 各自轻声读儿歌。 3. 检查生字的读音。 shuíde cháng hǎo xiàng hóu zi sōng shǔbiǎn 谁的长好像猴子松鼠扁 4. 指名四位小朋友分节读儿歌。(正音) 5. 讨论: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过渡: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二两节。 三、细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长? 师述:这首儿歌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谁的尾巴长?问题后面的标点符号就叫问号。(齐说)读问句要注意声调向上扬。 (领读两遍) 理解:“谁的”,“谁的”还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哪一个)读这句话时要强调“谁的”。(圈出重音“谁”)还要强调“谁的尾巴”要连起来读。(划连线谁的尾巴) 领读,指名读,齐读。 2.指名读第二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短?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课文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课文比尾巴 shuíde wěi ba cháng 谁的尾巴长? shuíde wěi ba duǎn 谁的尾巴短? shuíde wěi ba hǎo xiàng yìbǎsǎn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hóu zi de wěi ba cháng 猴子的尾巴长。 tùzi de wěi ba duǎn 兔子的尾巴短。 sōn g shǔde wěi ba hǎo xiàng yìbǎsǎn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shuíde wěi ba wān 谁的尾巴弯? shuíde wěi ba biǎn 谁的尾巴扁? shuíde wěi ba zuìhǎo kàn 谁的尾巴最好看?

gōng jīde wěi ba wān 公鸡的尾巴弯。 yāzi de wěi ba biǎn 鸭子的尾巴扁。 kǒng quède wěi ba zuìhǎo kàn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比尾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一个生字,认识一个笔画“∠”。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 3.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喜爱动物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1.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好问句的语气。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六种动物卡片及相关尾巴的图片,生字词语卡片。 学生:收集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有关动物的谜语) 如:脑袋聪明,手脚灵巧,喜欢爬树,最爱吃桃等。

课件出示有关动物的谜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开始比赛了,这么多的小动物,究竟有哪些小动物要参加比尾巴大赛呢?这些参赛的小选手们跟咱们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呢,它们就藏在咱们的课文里面。要细心的小朋友认真读才能找得出它们。现在,请小朋友们把课本翻83页,我们就读一读、找一找吧!小朋友们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同桌的小伙伴一起读,可以大声地读,还可以轻轻地读。现在就开始吧!(生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 师:小朋友们在下面读得可认真。找到参赛小选手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隆重地请出它们吧! 师:一号选手是(生答猴子),小猴子从树上跳下来了。二号选手是(生答兔子),三号选手是(生答松鼠),可爱的小松鼠排在了兔子的后面。四号小选手是(生答公鸡),美丽的公鸡走出来了。五号选手是(生答鸭子),大摇大摆得出场的是鸭子。最后一个小选手是谁呀?(生答孔雀)。孔雀最后出场。一边交流一边出示动物图片 师:小朋友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六个小选手找出来了。 你最喜欢哪只小动物,就亲热地和它打个招呼吧!——个别说话:如,你好,小兔。 2.小动物们的照片不见了,你还能认出他们的名字吗?

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二-Unit3-课文内容

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二-Unit3-课文内容

必修二Unit3 课文内容 1.I developed very slowly and it took nearly two hundred years before I was built as an analytical machine by Charles Babbage. 本句是由并列连词and连接的并列句。and后的句子中before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before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before引导时间状语从句时可以根据语境译作“过了……(时间)才……”,“还没来得及……就……”或“在……之前”。 They walked about 30 miles before they saw a village. We hadn’t run a mile before he felt tired. △before常用于以下句型中: ⑴It was + 时间段+ before... “过了……才……”,从句常用一般过去时。 ⑵It was not long before ... “不久就……”,从句常用一般过去时。 ⑶It will not be long before... “不久就会……”,从句常用一般现在时。 ⑷It will be + 时间段+ before... “要过……才……”,从句常用一般现在时。

It was five days before he came back. It was not long before he sensed the danger of the position. It will not be long before they understand each other. It will be half a year before you graduate from the school. 练习: 1. It was evening ______ we reached the little town of Winchester. A. that B. until C. since D. before 2. Scientists say it may be five or six years ______ it is possible to test this medicine on human patients. A. since B. after C. before D. when 3. Someone called me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but they hung up ______ I could answer the phone. A. as B. since C. until D. before

研读课文

、一. 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 学习讨论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读通课文反思

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读通课文反思 怎么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读通课文反思 读书是理解和运用的基础,是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各种信息的主要。遵循小语大纲对阅读的要求,即教师千方百计给学生读书的机会,引导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书中体会道理,揣摩语言文字的魅力,逐步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进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可见,阅读是感知内容的过程,是感悟思想情感的过程,是陶冶情操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课以说明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至伟。”可见阅读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读。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呢?“多读多想”是课标对学生阅读的明确要求,是各届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工作总结,是阅读中不容置疑的一大法宝。因此,引导学生“多读多想”是阅读的重点。 课标虽然明确提出了“多读多想”的要求,语文教材中也编入了“多读多想”的训练项目,如第五册第二组课文后就有“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读写例话。对学生“多读多想”的要求是明确的,但教师如何引导“多读多想”呢?依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分析与综合、逐步到整体的原则,我将“多读多想,读通课文”按以下步骤进行引导。

第一步,多读。读是感知的基础,是理解的前提。只有读准了字音,读熟了课文,才有可能理解内容。小学生不认识的字较多,为防止囫囵吞枣,这一步要求不要太多,主要是借助工具书和生字注音读准字音,学会生字,在此基础上读熟课文。一般安排在课外预习,课前检查巩固。这一步实际上是初读课文,初步感知的过程。 第二步,多想。只有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才有可能把课文读通。怎样才知道学生是否多想呢?我的方法是:读一句想一句,读完一句说出你想到了什么;读完一段简述这段写了什么;想不懂的作上记号,置疑。一般安排在精读课文时。检查时先让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释疑。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对差生能复述一些简单的句子多加鼓励,提高每个学生的想象积极性。这一步实际上是精读课文的过程,是置疑的.过程,是感悟情感的过程。 第三步,边读边想,读通课文。这是多读、多想的综合和提高,也是读通课文的根本体现,更是训练阅读的最终目的。具体要求是:在读中想,想中读,把想到的有感情的读出来。检查时抽学生展示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看是否读出了感情,读出的感情是否与课文的情感吻合。可采取先小组展示交流,后全班展示交流的方法。如读《爬天都峰》中“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2 6《比尾巴》课时训练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2 6《比尾巴》课时训练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得分 一、xx题 评卷人得分 (每空xx 分,共xx分) l________ǐ ________ǎ ________óu ________ǔ 比 把 猴 鼠 5.看图写词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读句子。 xiǎo dòng wù ,zhēn kě ài,rén rén jiàn le rén rén ài 7.给音节加韵母。 b________ z________ g________ 扁

最 公 8.写出下列各字的笔画数。 比________ 短________ 把________ 9.写出偏旁部首是尸的两个字。________、________。 10.将下面的字按照结构进行分类。 比尾巴短把猴 松鼠扁最公鸭 左右结构:________ 上下结构:________ 独体字:________ 半包围结构:________ 11.写出下列各字的偏旁。 松________ 鸭________ 12.猜谜语。 小于号,小于号,全靠小心别去掉。 谜底:________ 13.猜一猜。 叉子里面没有食物。 谜底是________。 14.比的笔画顺序是:________ 15.巴的笔画顺序是________。 16.写出下列字的反义字 大________短________直________ 前________黑________早________ 17.短共________画,扁共________画。 18.组一组。 比________ ________ 松 ________ ________ 19.“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这里是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20.比一比,组成词语,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匕________ 巴________ 比________ 把________ 21.看拼音写汉字。 dēng xià shuō huà yí piàn

课文解读

1 .课文解读 静女 ⑴基本解读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男女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12 句,分为三章,每章4 句。 第一章: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两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一说是城墙边的角落)。请注意:《诗经》时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墙。但“我”如约赶到的时候,她却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一说是故意躲藏起来不让看见)。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急得“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停。“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这一章中“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故意逗人的表现,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一说是红色的茅草),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又赠给“我”一束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来的茅草,那茅草的确又美丽又稀奇。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静女”赠送的,所以才显得特别珍贵。 ⑵精华鉴赏 ①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描绘的非常细腻、传神,善于抓住人物的感情变化。男青年在约会之初,姑娘“爱而不见”,因而他“搔首踟蹰”,非常焦虑;到后来两人见面后,姑娘赠以礼物,他又“说怿女美”,爱不释手。这一喜一忧的对比,表现了男女青年之间真挚的爱情。 ②这首诗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男青年托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姑娘的喜爱之情。⑶参考译文 文雅的姑娘长的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长的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管箫很喜好。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氓 ⑴基本解读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共60 句,分为六章,每章10 句。诗的情节线索清楚: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了。 第一章:从“氓之蚩蚩”到“秋以为期”。 这一章是女子对男子求婚情景的甜蜜回忆。当初男子满面笑容(一说是忠厚的样子),“抱布贸丝”来做买卖。其实,男子“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男子并不是来做买卖,而是借着做买卖前来找她商量婚事。但因“子无良媒”,没有明媒正娶,只好“秋以为期”,把秋天定为婚期。女子还“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男子渡过淇水,到达顿丘。这表明女子遵循礼教,温柔多情。 第二章:从“乘彼垝墙”到“以我贿迁”。 这一章是女子对出嫁情景的回忆。婚期确定后,女子天天登上残墙,“以望复关”,盼望情郎快点到来。望不见情郎,她就“泣涕涟涟”,流泪不断;见了情郎,她就“载笑载言”,又说又笑。这写出女子的天真、诚挚和对情人的一片深情。接着,经过占卦,预兆顺利。男子用车接她,把她的嫁妆搬走。两人结为夫妻。 第一、二章是女子对往日的甜蜜回忆,体现了女子的缠绵情深。 第三章:从“桑之未落”到“不可说也”。 这一章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追忆,表白自己内心的悲苦。她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为喻,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得出了痛苦的经验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是她悔恨怨怒的强烈感情的迸发。她认为:作为女子,不能沉溺于男女情爱之中。她从切身的体验中,认识到那个社会里的妇女和男子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她希望年轻的姑娘要以她为鉴,吸取教训。 第四章:从“桑之落矣”到“二三其德”。 这一章仍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指出婚姻不幸的根源是男子变心。“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遭人遗弃。“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自豪地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