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 (节选)》课文研读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原文及读后感(通用11篇)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原文及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原文及读后感(通用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原文及读后感篇1鲁迅被毛泽东称为“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
可以说是闻名中外的人物之一。
前几天,我们便学了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回忆鲁迅先生》。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
其中一件事使我现在记忆犹新——“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进过,虹口公园这么近也没有进过……”当我读完这段时,我想:公园离鲁迅先生家那么近,他为什么不游公园呢?我在书本中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原来他把节约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那么这句话不正说明鲁迅先生热爱时间,珍惜时间吗?没错,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热爱时间人,他的这种热爱时间,珍惜时间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爱时间可以说是如同爱自己的生命。
这时,我突然想到美国著名的作家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话:“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的确,只有热爱时间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这难道不是吗?现在社会中浪费时间的人这么多,他们只知道现在享受,浪费时间,而不设想一下自己以后的生活,等到老了才后悔,那时已经晚了。
正所谓“百川东到海,何是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所以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为父母争光,为祖国争光。
这篇文章使我收益非浅,当我反复读时,我对时间的理解越深了。
我觉得“时间就像一把弓箭,只要你用足劲拉起弓,这只箭就会射出,只须一眨眼的工夫,箭就会在你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
”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自己的父母。
但要得到这优异的成绩,就必须珍惜时间,珍惜这分分、秒秒。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杰出人物像鲁迅先生一样珍惜时间,我国杰出的学者李大钊便是之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2. 学习作者通过日常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2.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日常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鲁迅先生的相关视频,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2. 品味作者通过日常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回忆自己亲人或朋友的文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老师进行点评。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 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有了更深入的了
解,同时也学习了作者通过日常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间很长,既表现出鲁迅先生交友广泛、日常
事务繁忙,又突出了鲁迅先生热情耐心、平
易近人的性格,也体现了他的辛苦,更能引
起读者的思考。如果删掉,就少了这种效果。
第46—48段对鲁迅先生深夜工作的背影的描写有什么深意?
这三段文字犹如特写镜头,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
状元贴士
双 关
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
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的一种修辞手法。其运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
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一边对潦草的书信“深恶痛绝”,一边仍展读每封来
信,这反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怎样的态度?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的安详之态,画面感强。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
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
有人说这里暗示鲁迅先生刚硬的性格。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同意。“喜欢吃硬的东西”是一种饮食
习惯,更是性格的体现,这正反映了鲁迅先
生坚毅、倔强、刚硬的“硬骨头”性格。
(也可以有不同理解)
赞美和景仰。同样,没有一个“悲”字,
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和深
切的怀念。
请仔细阅读第64—67段,并做点儿批注。
批注:此时先生的病已经很严
重了,医生说他“必得休息”。可
是,他非但没有休息,反倒想得更
多,做得更多。鲁迅先生的确是坚
上,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文中多次写到鲁迅先生的笑,试着在文中再找出一处。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
课后反思——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反思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课后反思——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反思《回忆鲁迅先生》是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为纪念鲁迅先生特意写得回忆录。
满满的回忆和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怀念跃然纸上。
这是七班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我还是觉得这篇文章有很深的艺术价值。
由于是网上授课,并没有太多的阅历,再加上网络等客观因素,我用了将近两节课的时间完成了授课,整体收获较好,但还是有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的可取之处有以下几点:对于萧红和鲁迅的文学常识补充的较多。
语文学习并不在于多,我认为在于精,假如孩子能够在一堂课上收获了许多精细的学问,那么对于他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关心。
萧红虽然生命短暂,但她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无论文学还是个人魅力都有着别人艳羡不来的荣耀。
讲到这里我又给同学补充了民国四大才女:萧红、张爱玲、石评梅、吕碧城。
多补充多了解总归是好的。
对于鲁迅,我并没有实行补充的方式,而是用了回忆,由于七上学过鲁迅,那么民族魂的他是必需要仔细记忆的。
对于生字词。
其实,学情真的很重要,我们的同学层次较简单,班级前几名孩子根本不用过多的关注,由于他们有自觉的学习态度,那么在生字词部分我就会分为两个级别,对于基础不好的我主要让他们会读会写即可,对于基础好的同学主要是让他们把握意第1页/共3页学而不舍,金石可镂。
思,能够造句。
这样分层教学更好的让每个同学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上课给同学思索的时间较少,由于看不到他们的状态,我会慌,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就会在授课的时候急于出示答案。
抹杀了他们自由思索的时间。
有时会心情化教学,网络一卡,我就会有些不舒适,怕耽搁正常的教学进度,这一点实在不行取。
吾日三省吾身,今后的教学因更加的优秀起来,改掉自身的不足之处,多去听优质课,多去听听同学的想法,连续加油!我本着以情感为主线,充分挖掘句子的内涵,以读培情,让同学在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回复中体会剧烈的情感反差的设计理念,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结合有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仔细品读与鲁迅相关的故事、言谈举止来体会鲁迅名贵品质和人格魅力。
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主题及课后思考探究

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主题及课后思考探究
主题把握
本文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
从鲁迅明朗的笑、轻捷的走路姿态写起,之后回忆了先生夜谈沉思、饮食习惯、开玩笑、读青年来信、不在意校样、看电影、翻书休息、夜里工作、尝鱼丸、包书和病中工作等诸多生活场景。
呈现出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思想,从细微之处显示了鲁迅伟大的品格。
思考探究
1、作者通过生活琐事刻画了鲁迅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一往直前,义无反顾,果断,尊重妻子,关爱年轻人
2、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
充满了敬仰和亲近,依赖和热爱,对鲁迅严谨、认真、细致、刻苦、坚忍等美好品格的赞颂。
3、文中鲁迅深夜工作背影的描写有什么深意?
作者的描写体现出鲁迅先生夜里工作至天明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突出了鲁迅背影的“黑大”。
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斗士在漫漫夜里孤独而坚忍的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分析

本文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
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中的奇葩, 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 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 陆 续 出 版 和 发 表 了 《 马 伯 乐 》《 回 忆 鲁 迅 先 生 》 《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回忆录
回忆录,顾名思义,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 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 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
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1.虽是怀人散文,却具备“史传性”与“文学性”的 双重因素。
本文以真实人物为记叙对象,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
闻、亲见,所以既具备传记的基本特征——以真实人物 为记叙对象剪裁提炼,又具有散文的审美特质——对回 忆对象充满缅怀崇敬之情。因此作品不仅富有史传性, 而且也富有文学性。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一
读一读字音
ké sou 咳 嗽
ɡēnɡ 调羹
mǒ 抹杀 jiào 校对
jié 轻捷
jié 竭力
kāi 揩
xiào 学校
语境记忆法:“校”作名词时就读“xiào”,当动词
用时就读“jiào”。
二
写一写字形
chuǎn( 喘 )气
忧yù( 郁 )
ɡē dɑ( 疙瘩 )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 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 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
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
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 活中的。 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 之中吧。”
6. 检查预习 10. 疑难探究
初中语文_《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研读,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既真实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2、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既真实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照片,这是谁?是的,对于他大家并不陌生,相信通过昨天的预习大家对他的印象一定更深刻了。
二、预习交流(一)鲁迅·印象拿出学教导引单,我们来交流你们的预习成果:通过搜集资料和所学,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上学期我读过他的《五猖会》知道了,他小时候父亲对他要求特别严厉,他不喜欢那种封建式的教育方式。
我读过他的《藤野先生》知道他曾经去东京学习的是医学。
后来我又查资料知道了他弃医从文的故事,他拿笔当枪使,对当时旧中国的黑暗进行了尖锐、辛辣的抨击。
我通过查资料知道,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我知道他写的《自嘲》里的一句诗可以说是鲁迅先生的写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总结:是的,“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是鲁迅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作为一个伟人,他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
(板书:伟大)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原意亲近他,女作家萧红就是其中一个,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她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相信你对鲁迅会有新的认识。
(二)文本·印象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对女作家萧红写的这篇课文有了什么样的了解?预设:这篇文章特别长。
(是的,如你所见。
)这个文章的语言读起来很率性,让我想起了我小学时候学过的萧红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
(真棒,你能把同一作者写的文章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
)课后的“阅读提示”里面介绍到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被认为是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
八年级语文上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掌握重点字词。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
3.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通过生活细节展现人物的方法。
4. 感悟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分析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2. 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
3. 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语句。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名言,引导学生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2)教师导入: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点滴和人格魅力。
2. 作者简介萧红,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 之一。
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琐事,展现了鲁迅先生的真实、可亲、可敬的形象。
②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明确: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爱戴和怀念之情。
4. 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鲁迅先生的形象。
①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明确:鲁迅先生是一个勤奋的人。
如他夜里工作,白天休息,常常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
鲁迅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如他对年轻人很关心,总是耐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
鲁迅先生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如他开玩笑说自己的鼻子是碰壁碰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文研读一、整体把握本文节选自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
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将鲁迅置身在日常生活中去描写,使他的形象生活化、真实化,不仅可敬更加可亲。
文章由诸多片段连缀而成,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
从鲁迅明朗的笑、轻捷的走路姿态写起,之后回忆了先生夜谈沉思、饮食习惯、开玩笑、读青年来信、不在意校样、看电影、翻书休息、夜里工作、尝鱼丸、包书和病中工作等诸多生活场景。
这些片段的组合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关联,其实就是鲁迅日常生活点滴的纪实,作者信手拈来,真实可信,感人至深。
在平淡的生活状态下呈现出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思想,从细微之处显示了鲁迅伟大的品格。
嘱咐许广平给萧红付车费的细心,和萧红开玩笑的诙谐,深夜读青年来信的负责,对有人用他的手稿包油条的不在意,工作到凌晨的刻苦辛劳,尝鱼丸的严谨求证,包书的认真细致,等电车时候吸烟的悠然……萧红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让读者“不仅认识了思想家的鲁迅,也认识了作为一家之长的鲁迅和作为一个情义深重的宽厚长者的鲁迅”(肖凤《〈萧红散文选集〉修订版序言》)。
文章内容看似寻常甚至琐碎,心有所忆就落笔成文,但这恰恰是萧红写作的特点:貌似漫不经心的背后是对鲁迅深刻的了解,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是对鲁迅炽烈的情感。
写日常琐事,却不落痕迹地展现了伟人情怀。
文章以其别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怀念鲁迅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这是萧红用心血谱写的一曲鲁迅先生的赞歌,也是一曲深沉凄丽的挽歌,萧红对鲁迅的景仰、敬爱、怀念之情缓缓地流淌其中。
二、素养提升阅读能力培养。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文字量较大,结构松散,在指导自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通读课文,梳理文意的能力。
自读时要借助文旁的批注切入文章本身,为阅读引路,变无目的阅读为有目标阅读。
在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指导作用。
教学中可结合本文的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指导学生重点阅读课文字里行间塑造了鲁迅怎样的形象特点,抓住描写中的关键语句去体会,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以批注的形式简洁地记录下来。
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简短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引导学生尊重个体阅读体验,写出个性化的批注是教师阅读教学行为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学生阅读能力养成的重要内容。
读写结合能力培养。
本文是怀人散文的典范之作,也可看成是散文化的传记文学。
这种文体主要特点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
本文作者萧红由于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身经历,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萧红的语言细腻明丽,平实自然,如话家常却感人至深。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汲取写作经验:在写一个人的时候,要努力突出这个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精神。
此外,写人的文章要实事求是地刻画,在细节中融入真情实感,发扬“不溢美,不隐恶”的文学创作传统,把写人与写事紧密结合起来。
三、问题探究1.作者通过生活琐事刻画了鲁迅什么样的形象特点?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文中还有其他地方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开玩笑的话;梅雨季,天晴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
这些都是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场面。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果敢精神。
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爱意。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他严格地要求着别人,更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鲁迅对于青年人的爱,让人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他是那个寒冷年代无可替代的强大热源。
作者用生活中的琐事和人物自身的行为,表现人物形象,而不进行直接的评价,使人物形象特点既隐藏于字里行间又鲜明可见呼之欲出,可谓高妙之至。
2.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鲁迅说:“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为了培育萧红,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
本文写于1939年,距鲁迅逝世已经三年了,作者的心境已经平静下来,但她对鲁迅的景仰、敬爱之情依旧。
文中写到萧红搬到北四川路后,“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可见她对鲁迅充满了敬仰和亲近;写到萧红在鲁迅家里和许广平一起包饺子,做韭菜盒子、荷叶饼,可见她和鲁迅一家人相处得十分亲密融洽;写到梅雨季遇到晴天,萧红高兴极了便跑到鲁迅家里,可见她对鲁迅有一种依赖和热爱,愿意与之分享好心情;写鲁迅看完电影后坐在桥边的石围上,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可见萧红眼里鲁迅如邻家老伯般随和亲切;还写到了鲁迅尝鱼丸、包书、读信、深夜工作等事,体现出萧红对鲁迅严谨、认真、细致、刻苦、坚忍等美好品格的赞颂。
在萧红眼中鲁迅既是文学和思想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长者,也是让人信任亲近的朋友。
3.文中对鲁迅深夜工作背影的描写有什么深意?“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这三段文字犹如特写镜头,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工作的情景。
作者的描写体现出鲁迅先生夜里工作至天明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突出了鲁迅背影的“黑大”。
虽然鲁迅身材比较瘦削矮小,但是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
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斗士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建议一、总体建议1.教学时间:2课时。
2.要提高学生自读的效率,教师可以适当地指导和调控。
指导学生借助批注理解文意,指导学生关注文章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指导学生写阅读批注。
3.课堂上要给学生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文章,熟悉文章内容,自学文中字词。
可以采取小组教学方式,学生分组围桌而坐,便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及主要环节:1.自读理解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结合文旁批注理解文章内容。
将对问题的思考简要记录在书上。
2.组内交流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若有分歧可以请教老师。
3.指导批注教师简单介绍本文的特点,为进一步深入阅读蓄势,同时指导学生再读文章,写批注。
(1)写人文章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本文在写法上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借助日常琐事展现鲁迅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一面。
描摹片段之间似乎没有紧密的逻辑关联,但却串珠成线勾勒出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气质。
(2)萧红语言明丽细腻,朴素真实又感人至深,极具表现力,体现出了女性作者对生活独特敏锐的感知力和细腻温婉的情怀。
(3)文章每一个片段所描写的场景都如在眼前,寄寓着萧红对鲁迅先生炽烈的情感。
要求学生在书上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老师可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写人文章刻画人物形象是重点,可以围绕鲁迅的形象特点进行分析;第二,关注文中比较有表达效果的语句,体会萧红的语言特点及语言背后的深意;第三,理解萧红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鲁迅的情感;第四,捕捉阅读中灵性的感悟,若有所感则马上提笔记之。
此处可为学生举出例子:“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4.交流分享小组内互换交流批注,并推选代表做班内交流分享。
结束语:萧红以细腻的文笔,片段式的叙述刻画了鲁迅多个侧面。
鲁迅既具思想家的特质和文学家的风采,又是一个对青年爱护备至的导师和诤友,一个对妻子无比倚重的丈夫,一个体察孩子的好父亲,一个亲切随和不失热情幽默的长者。
这篇文章既具有史料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堪称经典之作,是敬献在鲁迅墓前永不凋零的花环。
5.作业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人物。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女小说家。
原名张?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
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卒于香港。
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
同年从青岛到上海。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长篇小说《生死场》(1935)是她的代表作,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鲁迅亲自校阅并作序。
小说真实反映了东北人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困苦和抗争,描绘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
1936年7月她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
1937年初回国。
全面抗战时期,她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萧红的散文文笔亲切、细腻,颇具特色。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先后出版了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前者用讽刺的手法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后者追忆故乡小镇单调的美丽,写家乡人民的善良与愚昧,感情热烈真挚,文笔清新优美。
病逝后,骨灰由香港浅水湾迁至广州安葬。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二、平凡的鲁迅———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赏析(唐兵)鲁迅逝世已有半个世纪,回忆纪念他的文字有许多,其中多数谈及他的思想、作品和对同时代及后人的影响,鲁迅研究也已成为一门专门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