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课文
课文研读 经典原文

课文研读经典原文教学参考0524 1607课文研读经典原文文化背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很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
30岁出头,孔子就已经很有学问,关于如何治国有自己的主张,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并开始有了一些弟子,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又回到鲁国。
后来,他门下的弟子开始增多。
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
但是鲁定公终于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他到过卫、陈、蔡等国,各国君主都很尊重他,甚至忌惮他,但没有人能用他,有一次他还差点死于非命,但是他始终怀抱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肯屈就。
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关于什么是“仁”,《论语》里并没有集中、全面的解说,而是散见于各章里的有关解说,且往往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而发的,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层次也有高下之分。
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录。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驿路梨花》课文研读

⼈教版七年级语⽂下册14《驿路梨花》课⽂研读14《驿路梨花》课⽂研读⼀、整体把握⼩说通过发⽣在哀牢⼭深处⼀所⼩茅屋的故事,⽣动地展⽰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根、开花、发扬光⼤的动⼈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章以“我”和⽼余⼀晚⼀早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茅屋的主⼈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分两个层次,刻画了⼀组⼈物,展⽰了他们助⼈为乐的美好品格。
⾏⾛在深⼭⾥的“我”和⽼余,在淡淡⽉光下,穿过梨树林,发现了⽵篾泥墙的⼩茅屋,房门反扣,屋⾥漆⿊,没有灯也没有⼈,⽩⽊门板上⽤⿊炭写着“请进”两个字。
“这是什么⼈的房⼦呢?”⾃然产⽣的疑问,形成第⼀个悬念,领起了全⽂。
得到帮助的“我”和⽼余,以为前来送⽶的瑶族⽼⼈是⼩茅屋的主⼈,于是同时抓住⽼⼈的⼿,抢着说感谢的话。
可是瑶族⽼⼈说他不是主⼈,⽽是过路⼈。
第⼀个悬念引出的第⼀次误会消除了。
第⼀次误会的消除⼜引出第⼆个悬念。
瑶族⽼⼈不是主⼈,那“主⼈家是谁”呢?瑶族⽼⼈说,他从⼀个赶马⼈那⾥打听到是⼀个叫梨花的哈尼⼩姑娘,她要⽤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
瑶族⽼⼈的讲述产⽣了第⼆次误会。
到此,是⼩说的第⼀个层次。
从哈尼⼩姑娘的出现到引出解放军战⼠建造⼩茅屋的故事,是⼩说的第⼆个层次。
“我”和⽼余、瑶族⽼⼈正在修葺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闪现出⼀群哈尼⼩姑娘。
⾛在前⾯的约莫⼗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和⼀对晶莹的⼤眼睛,“我”料想她就是梨花。
瑶族⽼⼈也⾛到她们⾯前,深深弯下腰去,⾏了个⼤礼,表⽰感激之情。
可⼩姑娘说:“不要谢我们!房⼦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第⼆次误会消除了,接着产⽣了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为什么盖房⼦呢?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到⼩说的最后,通过哈尼⼩姑娘的述说,我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为了⽅便过路⼈,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茅屋;梨花姑娘受感动,要⽤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直照料着⼩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就接着照顾⼩茅屋;瑶族⽼⼈、“我”、⽼余等过路⼈,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照料⼩茅屋。
关于教师研读课文

教师研读课文一、理解课文内容在开始研读课文之前,教师需要先理解课文的内容,包括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关系等。
只有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分析和研究。
二、分析课文结构分析课文结构是教师研读课文的重要环节。
教师需要了解课文的段落、层次和布局,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的逻辑关系和整体结构。
三、把握课文主题把握课文主题是教师研读课文的核心任务之一。
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课文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四、研究作者意图研究作者意图是教师研读课文的重要方面。
教师需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个人经历和思想观点等,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五、探索语言特点探索语言特点是教师研读课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需要了解课文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等,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发掘教育价值发掘教育价值是教师研读课文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课文的教育价值,包括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等方面,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七、思考学生学情思考学生学情是教师研读课文的重要步骤之一。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等,以便更好地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
八、确定教学目标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等。
教学目标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进行制定,并且要具体、明确、可操作。
九、设计教学方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需要设计教学方案,包括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等。
教学方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并且要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十、准备教学素材准备教学素材是教师研读课文的最后一步。
教师需要准备各种教学素材,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和课件等,以便更好地辅助教学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素材的质量和适用性,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课文研读 经典原文_9837

课文研读经典原文教学参考0526 0753课文研读经典原文文化背景《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同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但《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的明确纪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7),并在全书最后附上了一段鲁悼公四年(前453)三家分晋的史实。
《左传》最初是单行的,至西晋杜预,始将《左传》与《春秋》逐年合并(即“经传合一”),从此相沿不易。
《左传》全文共196 000多字,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但与后二者重在阐发义理不同,《左传》更重视对《春秋》史实的补充。
《左传》的,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左丘明,但后世也有不同的看法。
由于古书的成书过程非常复杂,往往经过多代多人始能写定,所以确定十分不易。
学术界现在一般认为,《左传》是由某位史学家(在没有足够反证的情况下,姑且可以认为是左丘明)撰写,又经后世不断增益而成,约成书于战国早期。
关于《左传》与《春秋》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史书。
另一种看法认为它是单独的著述,与《春秋》有关,但并不是专为解释《春秋》而作的。
其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是《左传》与《春秋》记载时间下限不同;二是《左传》中的有些内容在《春秋》中并无记载,而《春秋》中的有些记载在《左传》中又没有解释;三是《左传》使用夏历,对于晋国的历史记载得比较详细,而《春秋》使用周历,重在记载鲁国的历史。
《左传》是我国历史著作的典范,是我国编年体史书的第一个高峰,也是《史记》问世以前我国最重要的史书。
《左传》的内容十分丰富,举凡天文、地理、氏族、制度、人物、军事、外交、经济、礼俗以及鬼神、灾祥、卜筮之事,无不记载,史料价值非常高。
当代史学家钱穆先生就曾说过,《左传》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准。
寻找吃鸟真凶——郑振铎《猫》课文研读

寻找吃鸟真凶——郑振铎《猫》课文研读秦雄教读《猫》,我们难免有这样的想法:“我”也并未亲见黑猫咬第一只黄鸟,为什么“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就“开始觉得我是错了”?难道不可能出现花白猫咬死第一只黄鸟,而这只黑猫偶然路过咬死第二只黄鸟,即两个凶手的情况吗?也就是说“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这样为花白猫漂白洗冤是不是有点武断了呢?一推断凶手是第三只猫即花白猫的理由:一、花白猫“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并且“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
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有作案动机,很强的吃鸟欲望。
二、“我”的潜意识,“一定是它”;妻的潜意识坐实与难过,无疑火上浇油。
所以“我”失去理智。
三、最重要的是,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注意,“默默无言”后是“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说明张婶是想辩护的,但没有理由,更说明凶犯是花白猫无疑。
四、猫的表象“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这给了我吃鸟的臆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细细一读,不难发现,“我”把猫当作凶手全是“先入为主”思想在作怪。
带着“不喜欢它”的有色眼镜,带着“一定是猫”的主观臆想,所以对鸟儿的“凝望”有了戒心,认为是“心生歹意”,猫的一切举动都是罪证。
在这种男女主人强大的心理背景下,即使有其他建议的渠道也被打杀了,与其说张婶是“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不如说是根本不给她“辩护”的机会。
于是,悲剧发生了,猫自然伤得不轻,所以声音是“悲楚地”“咪呜”。
其时,“我”是有机会补救“受伤”的“良心”的。
因为“两个月后”“我们的猫”才“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两个月时间“我”也许偶然见到它,但它远远地逃着众人,再也不肯相信“人”这种动物,所以逃在“屋脊”上,所以最终死掉,所以给“我”“更难过得多”的自责与悔恨。
二到底真凶是不是花白猫呢?“我”最后是“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因而思想急速地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第6课《老山界》课文研读-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6 老山界教学重点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的文章。
可以让学生根据时间和地点的线索,梳理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并把重点放在体会红军翻山过程的曲折、艰难上。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同时也有很多细腻的描写,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息。
引导学生赏析精彩的语句,注意体会其中表现出的乐观、昂扬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3.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长征是载入史册的不朽伟绩,文章记叙红军长征过程中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写的是“事”,展现的却是“人”,是具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征服了重重艰险的红军战士。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对事件(翻山情节)的梳理深化到对人物精神品质的体察,透过文章记叙的翻山过程中的一件件事、一处处细节,感悟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课文研读一、整体把握本文是回忆长征的经典名篇。
文章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写的事情不少,头绪也很多,却线索清晰,详略得当,将整个翻山过程写得十分清楚,是叙事散文的典范。
文中有许多富于抒情气息的描写,一向为人称道,不仅极为生动、细腻,让读者读来仿佛置身于山路之中,目睹作者登山夜宿的过程,而且充满感染力,令人振奋。
文章令人信服地展现了红军这支坚强的革命队伍的风貌和能够克服任何艰难险阻的伟大品质。
可以说,这篇文章的经典地位,就在于透过精到的叙事、生动的描写,张扬出昂扬的革命情怀。
1.精到的叙事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段,对事件的起始简要地做了介绍。
第2段以下至倒数第2段是第二部分,记叙翻山的过程,一方面清晰地展示出“时间”的推进,另一方面清楚地点出作者当时所在的地点,也就是点明“空间”的转移:开头是“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写出队伍行动迟缓的情形;接着写“天色晚了”,“我们”“跑到前面去”,“在转弯地方”进了一间瑶民的房子,和瑶民母女攀谈;之后,“天黑了才到山脚”,写夜间山路的险峻;接着又“走了半天”,在山路上露宿;夜间醒来,是“半夜里”不知不觉又睡着了;再写第二天的行程,点明“黎明的时候”醒来,准备出发;“走了不多远”,就看见雷公岩;翻过雷公岩,一路前进,先是“快要到山顶”,之后终于在“下午两点多钟”到达山顶;最后是“一气儿跑下山去”。
《回忆鲁迅先生 (节选)》课文研读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文研读一、整体把握本文节选自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
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将鲁迅置身在日常生活中去描写,使他的形象生活化、真实化,不仅可敬更加可亲。
文章由诸多片段连缀而成,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
从鲁迅明朗的笑、轻捷的走路姿态写起,之后回忆了先生夜谈沉思、饮食习惯、开玩笑、读青年来信、不在意校样、看电影、翻书休息、夜里工作、尝鱼丸、包书和病中工作等诸多生活场景。
这些片段的组合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关联,其实就是鲁迅日常生活点滴的纪实,作者信手拈来,真实可信,感人至深。
在平淡的生活状态下呈现出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思想,从细微之处显示了鲁迅伟大的品格。
嘱咐许广平给萧红付车费的细心,和萧红开玩笑的诙谐,深夜读青年来信的负责,对有人用他的手稿包油条的不在意,工作到凌晨的刻苦辛劳,尝鱼丸的严谨求证,包书的认真细致,等电车时候吸烟的悠然……萧红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让读者“不仅认识了思想家的鲁迅,也认识了作为一家之长的鲁迅和作为一个情义深重的宽厚长者的鲁迅”(肖凤《〈萧红散文选集〉修订版序言》)。
文章内容看似寻常甚至琐碎,心有所忆就落笔成文,但这恰恰是萧红写作的特点:貌似漫不经心的背后是对鲁迅深刻的了解,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是对鲁迅炽烈的情感。
写日常琐事,却不落痕迹地展现了伟人情怀。
文章以其别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怀念鲁迅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这是萧红用心血谱写的一曲鲁迅先生的赞歌,也是一曲深沉凄丽的挽歌,萧红对鲁迅的景仰、敬爱、怀念之情缓缓地流淌其中。
二、素养提升阅读能力培养。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文字量较大,结构松散,在指导自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通读课文,梳理文意的能力。
自读时要借助文旁的批注切入文章本身,为阅读引路,变无目的阅读为有目标阅读。
研读小学语文课文,感悟“生本教育”理念[论文]
![研读小学语文课文,感悟“生本教育”理念[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8bf15385a8102d276a22fe0.png)
研读小学语文课文,感悟“生本教育”理念“生本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尊重自然,顺应儿童天性,提升生命质量且具有科学意义与崭新价值的教育体系。
“生本教育”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需要我们用心感悟,用心实践。
通过选取小学语文3篇课文,分析小学语文课文中蕴藏的“生本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文生本教育理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感悟“生本教育”理念,善于发现语文课文中蕴藏的“生本教育”火花。
笔者就以研读寓言《揠苗助长》、课文《桃花心木》和《乌塔》为例,谈谈对“生本教育”理念的感悟。
一、顺应学生学习天性,发挥教师“导航”作用“生本教育”理念强调学习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
《揠苗助长》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故事中的宋人做了这样一件事情:不顾禾苗自然生长本能和发展规律,强行人为拔苗助长。
结果,禾苗不但没有长高,反而全部枯死了。
宋人愚蠢之处,恰恰是违背了禾苗自然生长发展规律。
这个故事的启示是:顺应自然规律,科学培育“禾苗”成长。
这个故事,对我们进行生本教学实验就很有启发:学生就是天天向上的“禾苗”,教师就是科学培育“禾苗”的园丁,“禾苗”天天健康快乐成长,教师科学培育是关键。
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顺应学生学习天性,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做现代化的优秀“农夫”,为学生生长过程做好科学“施肥”“松土”“浇灌”“防病”等指导工作,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科学导航,为学生创设科学、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科学、丰富、健康、智慧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评价等提供科学指导。
这则寓言故事蕴含的“生本教育”理念,就是相信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天生的学习天性,教师应充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科学“导航”。
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挥园丁“授渔”作用《桃花心木》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位种桃花心木的园丁,从不定时、定量地为树苗浇水,而是模仿大自然时旱时雨的特征,让小苗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长,以便于它能将根扎得更深,更能适应将来的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 学习讨论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二. 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
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每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
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
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