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最新)

全县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

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省委九届五次、六次、七次全会及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改善我县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我县生态文明水平,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到x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着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静音、靓村六大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工程,全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文化旅游胜地、安居乐业福地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生态品牌,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奋力创建新时代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到x年实现以下目标:——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县城空气质量全面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占全年96%以上,PM10、PM2.5年均浓度达到市人民政府与县人民政府签订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的目标要求,保持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和省人民政府批复的1000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优良比例为100%。

——环境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县城以及煎茶镇、长堡镇、潮砥镇、望牌、新滩等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90%、80%,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县城、乡镇、村(社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分别达95%、90%、70%以上;全面摸清土壤污染底数,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主要尾矿库、历史遗留废渣及堆放场地等风险源得到基本控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市人民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标要求;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农药化肥施用零增长,循环经济发展有所突破,资源回收和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生态安全格局初步建立。生态红线体系全面实施,生态结构不断优化,自然生态更加和谐,城市环境更加优美,森林覆盖率超过65%,森林蓄积量超过6800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38%,初步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深化结构性改革,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强化目标需求、问题导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针对流域、区域、行业特点,聚焦问题、分类施策,精准治污、强力推进,不断取得新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突出改革创新、治本攻坚。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兼顾、系统谋划,强化协调、整合力量,区域协作、条块结合,严格环境标准,完善经济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和能力保障,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严格依法监管、铁腕治理。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依法严惩重罚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推进公众参与、全民共治。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共同发力,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企业主动承担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公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

三、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对重大经济政策、产业布局、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开展规划环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优化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严格控制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风险项目。对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进行集中整治,限期进行达标改造。加快城市建成区、重点流域的重污染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清单编制工作,明确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和产业目录,修订完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

(二)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大力压减过剩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质量、技术、能耗、水耗、安全等6类严于国家的地方标准,严禁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