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传染性牛支原体肺炎防治措施
解析肉牛出现支原体病的有效防治

解析肉牛出现支原体病的有效防治肉牛支原体病也被称之为牛支原体肺炎,是肺炎支原体感染所产生的一种传染性病症,并且不同年龄阶段的肉牛感染支原体病后的表现也有所差异。
一旦牛感染了支原体病且没有及时治疗的情况下,会导致该病症反复暴发,传染范围不断扩大,给当地养牛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病症的流行和暴发,需要养殖户加强牛支原体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对支原体病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采用现代化诊断技术和防治措施,宣传牛支原体病的防治相关知识,提升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定期做好防疫接种工作,这样才能够降低支原体病对牛群的影响。
1 流行病学牛支原体是一种非常小的细菌,形态不规则,包括分枝状结构、丝状结构、球状结构、螺旋状结构等。
牛支原体生命力顽强,可以适应多种环境,即使在低温环境下也可以存活6 个月以上,但在高温条件下生命力较差,70 ℃温度中存活时间不超过1 min。
牛支原体传播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呼吸道分泌物传播,也可以通过精液、乳汁、胎盘等渠道传播。
肉牛较为容易感染支原体病,特别是犊牛阶段(2 ~12 月龄)感染概率最大。
犊牛感染支原体病通常前期没有明显病症,但在长途运输、气温极具变化、营养匮乏时期由于牛抵抗力下降,从而引发牛支原体病的临床症状,且较为明显。
牛支原体病潜伏期为1 ~2 周,如果日常不注重科学饲养,再经过长途运输,通常在送到目的地7 d 左右发病,同时多与病毒性腹泻、多杀性巴氏杆菌等病症并发,临床表现症状十分严重。
2 临床表现感染支原体病的肉牛一旦发病,体温会迅速升高,出现食欲不佳、精神萎靡、流鼻涕、咳嗽等症状,且在当天低温较低的清晨、夜晚症状最为严重。
如果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病牛体重会持续变轻,体表被毛脏乱、枯燥,影响后续生长发育。
支原体病发展中部分病牛会伴随关节炎、便血、腹泻、结膜炎、眼鼻流脓、耳朵下垂等症状,也有少部分病牛出现不孕不育、流产等现象。
根据支原体病进程和发病程度,可以分为慢性型支原体病、急性型支原体病两种。
浅析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诊治与防御

浅析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诊治与防御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bovis pneumonia)是一种由牛传染性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和共用饮水设施等途径传播。
本文将从诊治和防御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诊治方面,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来进行诊断。
患病牛常表现为咳嗽、呼吸急促、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
严重感染的牛可能出现肺部炎症和胸腔积液。
实验室检测方面,主要包括对呼吸道分泌物和血液样品进行分离培养、PCR扩增等技术,以检测牛传染性支原体的存在。
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牛,可以通过X线检查来评估肺部病变的程度。
治疗方面,目前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如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和巴龙霉素等。
但由于牛传染性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越来越高,治疗效果不佳。
开发新的控制策略对抗该疾病至关重要。
防御方面,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防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加强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畜牧业生产和管理制度,提高养殖场的卫生条件,减少疫情发生的机会。
其次是隔离患病牛,将疑似患病牛与其他健康牛分离,避免传播。
对于感染牛的饲养环境进行及时清理和消毒,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
注重饲养管理,提高牛的抵抗力,包括良好的饲料、水源和住房条件,有利于提高牛的健康水平。
最重要的是加强疫苗研发和使用。
目前,已经有一些针对牛传染性支原体的疫苗在市场上使用,疫苗的注射可以有效地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在诊治和防御方面都需要加强。
通过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来进行诊断,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防御方面,加强管理和隔离措施,注重饲养管理以提高牛的健康水平。
最重要的是加强疫苗的研发和使用,以减少疾病的发生风险,并为牛的健康提供保护。
通过综合施策,才能更好地控制和预防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和传播。
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防治

摘要: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是呼吸道系统方面的疾病,主要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在牛养殖业中广泛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该疾病的传播速度比较慢,患病会呈现慢性发病的特点,在患病的初期阶段临床症状不明显,一旦发现说明病原菌已经在整个牛群中传播,对牛养殖业的危害比较大。
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死亡率比较低,但是慢性发病的特点会影响牛的健康生长,患病之后的养殖场会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会长期携带致病原,直接危害牛只的健康,导致养殖场病情反复。
01流行特点一般情况下,在冬季和春季是牛支原体肺炎发生的高发季节,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
养殖环境管理因素和牛至的自身抵抗力和患病有着很大的关系,冬季和春季养殖场比较封闭,加之饲养管理密度大,牛群之间的接触频繁,很容易传染该疾病。
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牛只都可能感染,而随着年龄的增加,临床症状逐渐减轻,并且呈现慢性发病的特点。
02临床症状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主要包括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首先,最急性型。
体温明显升高,会升高到41℃,牛只精神不振和采食量下降,鼻腔中有脓性的分泌物,在发病后的1~2d内,临床症状逐渐明显,伴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在短时间内死亡。
其次,急性型。
该种类型的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在发病的初期阶段体温正常,而随着病情的加剧,患病牛只不爱运动,出现咳嗽症状,过2~3d之后,症状逐渐明显,牛只精神不振和采食量下降,呼吸困难,最后可能衰竭死亡。
最后,慢性型。
该种类型的发病过程比较缓慢,临床症状不明显,牛只能够正常采食,偶尔会出现咳嗽等症状。
但是在运动和采食之后咳嗽症状会加剧,如果养殖人员不重视日常的饲养管理的话,很可能演变为急性型,导致牛只的死亡。
03病理学变化对病死牛只进行解剖之后可以发现呼吸系统胸腔出现明显的病变,并且带有明显的酸臭腐败的气味,胸腔中有大量的黄色液体。
其次,患病部位主要集中在肺脏一侧,也会伴有严重的肝病症状,从外观上来看,有明显的红色或者灰红色的症状,且质地比较坚硬。
肉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支原体肺炎、牛肺疫、烂肺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和防治.doc

肉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支原体肺炎、牛肺疫、烂肺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和防治概述:在牛群中广泛存在有牛支原体,能够导致地方流行性疫病,且肉牛和奶牛都非常容易感染,而水牛以及其他小型反刍动物很好感染,人类无法感染。
一般来说,将感染牛引人健康犊牛群中,通常经过1~7天就有犊牛通过鼻腔排出牛支原体,部分甚至在接触感染牛经过2星期就出现发病。
在我国暴发该病通常都与运输有密切关系,大部分架子牛在到达目的地后大约1星期容易出现发病,少数甚至在到达目的地的第1流行病学在牛群中广泛存在有牛支原体,能够导致地方流行性疫病,且肉牛和奶牛都非常容易感染,而水牛以及其他小型反刍动物很好感染,人类无法感染。
一般来说,将感染牛引人健康犊牛群中,通常经过1~7天就有犊牛通过鼻腔排出牛支原体,部分甚至在接触感染牛经过2星期就出现发病。
在我国暴发该病通常都与运输有密切关系,大部分架子牛在到达目的地后大约1星期容易出现发病,少数甚至在到达目的地的第二天就出现发病,个别会在10天左右出现发病。
牛群只要感染发生该病或者青年牛发生潜伏感染,就很难彻底清除病原。
如果牛群伴发其他呼吸道疾病,会导致死亡率明显提高。
肉牛感染牛支原体后.能够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携带病原体,从而成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该病主要是在牛群间以飞沫的方式通过呼吸道造成传播,还能够经由近距离接触、生殖道或者吮吸乳汁进行传播,如于患病公牛进行配种或者使用其冻精进行人T授精都能够导致该病的传播和扩散。
发生该病通常还会混合感染其他病原体,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有应激,如环境条件改变、饲养方式、异地运输等,且在感染的微生物中牛支原体起主要作用。
这是由于感染牛支原体会严重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容易出现继发感染或者混合感染的其他病原微生物,进一步加强致病力。
2.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病牛表现出现感冒症状,有鼻涕流出,接着出现呼吸道肺炎症状,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大约42℃,结膜发炎,大量流泪,并有黏性分泌物附着在眼角,角根发热,口腔有长丝状涎液流出,食欲不振,采食量减少,体质消瘦,被毛粗糙;部分前肢开张,气喘,咳嗽,尤其是清晨和半夜咳嗽比较严重,有脓性或者清亮鼻液流出。
肉牛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防控措施

肉牛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防控措施【摘要】肉牛支原体肺炎是影响牛只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流行病学特点主要表现在高发生率和传染性强。
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鼻涕增多、咳嗽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牛只死亡。
为了有效控制该病的传播,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包括加强病毒监测和检测、定期消毒、合理饲养管理等。
还需做好防疫措施,注重环境卫生和饲养条件,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例。
兽医管理措施方面,应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提高兽医技术水平,提供相关指导和培训。
肉牛支原体肺炎的防控工作仍需加强,需要政府、兽医和养殖户共同努力,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关键词】肉牛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防控措施、防疫、兽医管理、防控需加强1. 引言1.1 肉牛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防控措施肉牛支原体肺炎是一种世界范围内较为常见的牛科动物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它会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也会影响肉牛的生长和体重增长。
肉牛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病原体是牛支原体,主要感染在气候湿热、气温高、通风不良、牛群密度大等环境条件下。
该病在肉牛中的发病率较高,给养牛场的规模化经营和高产肉牛的养殖带来了威胁。
在临床症状表现方面,肉牛支原体肺炎主要症状为嗓子痒、咳嗽、流质鼻涕、咳痰等呼吸道症状。
严重感染时,还会出现发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为了有效防控肉牛支原体肺炎的传播,可以采取隔离带、消毒、疫苗接种等一系列防控措施。
加强兽医管理,定期体检肉牛,提高牛群免疫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防控措施。
肉牛支原体肺炎是一种严重危害牛群健康的疾病,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防疫意识、实施防疫措施以及定期进行兽医管理,可以有效减少肉牛支原体肺炎的发生,保障肉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流行病学特点肉牛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病部位为肺部。
它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特别是在养殖密集地区和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
肉牛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肉牛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肉牛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肉牛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由支原体产生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侵害肉牛呼吸道系统。
肉牛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是牛群养殖管理中必须了解和重视的问题。
一、流行病学1. 病原体特点:肉牛支原体肺炎是由牛支原体产生的一种传染病,是一种寄生性疾病。
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可在牛只的鼻、咽及呼吸道分泌物中找到,且对环境适应性强,易存活。
2. 传播途径:肉牛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牛只之间常因鼻、咽及呼吸道分泌物的直接接触而发生传染。
3. 发病季节:肉牛支原体肺炎多发生于气温较低、湿度较大的秋、冬季节,这是因为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
二、临床症状肉牛感染了支原体肺炎后,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具体包括:1. 呼吸系统症状:患病的肉牛会出现咳嗽、喘息、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呼吸衰竭。
2. 发热:患病的肉牛常常会出现高烧症状,体温可升至40度以上。
3. 食欲减退:患病的肉牛常常会出现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体重下降等症状。
4. 分泌物增多:患病的肉牛鼻、咽及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增多,常常为浓稠的黏液样分泌物。
5. 精神状态异常:患病的肉牛会出现异常的精神状态,表现为活动性减退、精神萎靡等。
以上症状一般会持续数日至数周,严重的话可能会影响肉牛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同时也会增加饲养成本和损失。
三、防控措施鉴于肉牛支原体肺炎的传染性和临床症状的严重性,为了有效控制该疾病的传播和减少疾病造成的损失,以下是一些针对性的防控措施:1. 加强管理:牛群的管理是预防和控制肉牛支原体肺炎的重要手段。
对牛舍进行定期清洁消毒,确保空气流通,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减少氨气和粪臭等恶臭气体的滞留。
并且在集中饲养场所应做好空气消毒工作。
2. 控制饲养密度:合理控制肉牛的饲养密度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过密的饲养条件容易导致牛只之间的直接接触,增加了疾病的传染风险。
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防治与措施

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防治与措施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bovis pneumonia,简称MBP)是一种常见的牛群传染病,主要病原体为支原体。
本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引起牛群严重危害,严重损失养殖业者的生产经济利益。
因此,MBP的防治十分重要。
MBP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种:空气传播、直接接触和环境传播。
疫源牛的呼吸道分泌物、唾液、眼泪等含有MBP的病原体,感染的犊牛及成年牛排泄物中也可含有MBP。
当存在密集饲养的牛群时,牛之间的空气流动相对较差,疫源牛咳嗽时排出的口腔分泌物和呼吸道分泌物就会通过空气传播到周围的牛,同时MBP也会通过牛之间的直接接触或环境传播,使得牛群中传染MBP的风险不断增加。
为了控制MBP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要从饲养管理上入手,例如加强空气流通、控制饲养密度、保持饲水干净等,在饮用水中添加抗生素,可以有效降低MBP感染的风险。
其次,要对疫源牛进行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当检测到MBP 阳性时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疫源牛继续传染。
此外,对于MBP感染的牛,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同时还要进行预防性治疗,预防病原体复发。
防治MBP的关键在于预防,特别是在牛群密集饲养的情况下。
为了降低MBP的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如加强饲料卫生管理,定期清理牛舍、配备清理设备,疫苗接种等方法都可以有效降低MBP的感染率。
另外,在处理牛群MBP感染时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例如,当出现MBP感染疫情时,应及时进行病原学分析,了解情况,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组织疫苗接种或群体化抗生素预防措施。
同时,还需要对牛群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疑似MBP感染的牛,以保证牛群健康状况。
总之,牛MBP的防治工作需要全方位的策略和措施,从饲养管理到监测和预防措施等多方面的细致处理,才能有效地保障牛群的健康和饲养者的利益。
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防治与措施

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防治与措施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简称牛支肺)是一种由牛传染性支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直接接触和污染物传播。
该疾病主要影响牛只的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咳嗽、鼻流等症状,给牛只的生长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预防和控制牛支肺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牛支肺的防治措施进行一些探讨和介绍。
一、牛支肺的防治措施1. 疫苗接种:预防疫苗是牛支肺预防的重要手段。
定期为牛只接种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疫苗,可以有效提高牛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2. 环境消毒:保持牛舍、饲养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牛舍进行彻底消毒。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要加强消毒工作,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减少疾病的传播。
3. 牛只隔离:对于患有牛支肺的牛只,要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疾病向其他牛只传播。
隔离期间要加强对患牛的护理和观察,确保其能够尽快康复。
4. 定期体检:定期对牛只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牛支肺的早期症状,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措施,减少疫情的扩散。
5. 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牛只的免疫力,降低患病率。
给予牛只充足的饲料、清洁的饮水和合理的运动空间,是预防牛支肺的重要措施。
6. 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患有牛支肺的牛只,可以适当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是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
二、牛支肺的防治工作1. 提高防疫意识:加强对养殖户的防疫宣传教育,普及牛支肺的防治知识,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鼓励养殖户定期为牛只进行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
2. 建立健全的监测制度:加强对牛支肺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建立健全的防疫管理制度,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阻断疫情的传播。
3. 合作联防联控:加强畜牧兽医部门与养殖户之间的合作,建立健全的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推动牛支肺的防治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4. 加强科研攻关:加强对牛支肺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防治技术水平,为牛支肺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肉牛传染性牛支原体肺炎防治措施
文章来源:作者:gf 发布日期:2010-10-13 浏览次数:332
近几年,湖北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肉牛产业,农户和企业肉牛养殖生产热情十分高涨,从外地引进了大量的肉牛母牛和架子牛。
但自2008年以来,引进的肉牛发生了以坏死性肺炎为主要特征的呼吸道传染病,疑似“牛肺疫”,波及全省70%的市(州),发病率为50~100%,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达10~50%。
肉牛疾病控制功能研究室在我国首次确定其病原为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定名该疫病为“传染性牛支原体肺炎”,中国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和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证实了上述结论。
2008年9月,农业部发布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湖北省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疫情情况的通报》(农明字[2008]第84号)。
牛支原体是危害养牛业的重要致病性支原体,最早是美国1961年从乳腺炎患牛中分离,1976年报道与牛呼吸系统疾病有关。
目前已证实该病呈世界性分布,病原除导致牛肺炎、乳腺炎外,还导致关节炎、角膜结膜炎、耳炎、生殖道炎症、流产与不孕等多种病症。
在欧洲,约有25%~33%的犊牛肺炎是由牛支原体引起,每年损失1.44~1.92亿欧元。
在美国,每年导致的牛呼吸系统和乳腺疾病所造成损失达1.40亿美元。
在我国,虽然该病在其它地区牛群中的流行情况尚不清楚,但据初步了解,除湖北省外,全国多个地区都有类似疫情流行。
现提出该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作为“传染性牛支原体肺炎”防治时的参考。
一、诊断
1、临床症状新从外地引进肉牛,买回后1周左右发病,也有牛群在买回后第二天即发病。
病初体温升高,42°C左右,持续3~4天。
牛群食欲差,被毛粗乱,消瘦。
病牛咳嗽,喘,清晨及半夜咳嗽加剧,有清亮或脓性鼻汁。
有些牛继发腹泻,粪水样带血。
可出现关节炎和角膜结膜炎。
所有牛均可发病,但犊牛病情更为严重。
病死率各场有差异,可高达50%。
2、病理学变化剖检观察的大体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肺部与胸腔。
肺和胸膜轻度粘连,有少量积液;心包积水,液体黄色澄清;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在不同病牛表现出差异,与病程有关。
可能只见肺尖叶及心叶及部分膈叶的局部红色肉变(图1~1);或同时有化脓灶散在分布,或见肺部广泛分布有干酪样坏死灶(图1~2);其它病变不同病例差异较大,与继发或并发症状有关。
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支气管肺炎或坏死性支气管肺炎。
3、病原分离鉴定该病确诊有赖于牛支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
牛支原体对环境因素十分敏感,对营养及培养环境的要求高,生长缓慢,样本采集后应立即送专业实验室,或在冷藏条件下24小时内送专业实验室检测、分离与鉴定。
送检样本为病肺组织,如果可能应同时送检抗凝血液、关节液、胸腔或心包积液等。
4、血清学诊断方法可用ELISA测定血清牛支原体抗体,判断牛群是否感染了牛支原体。
5、其它牛支原体常可并发或继发其它病原因子感染,包括泰勒虫及多种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等)。
二、治疗
“早诊断,早治疗”是有效控制本病的基本原则。
有牛场证实在牛群引进后立即进行全群治疗,明显降低了发病率与死亡率。
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有一定效果。
牛支原体无细胞壁,对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b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和头孢类不敏感,因此应选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相关药物。
值得提出的是,即便是实验室药敏试验检出的敏感药物,临床治疗效果也常很差。
除牛支原
体耐药性、疾病发展到较晚时期等原因外,还可能与混合或继发感染其它病原有关。
另外牛为反刍动物,药物内服效果相对较差。
三、推荐药物
推荐使用以下抗菌药物之一进行治疗,严重者还应配合对症治疗:
(1)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
(2)泰乐菌素类抗菌药物: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瑞可新
(3)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四环素,多西环素
(4)泰妙菌素类抗菌药物:支原净,沃尼妙林
(5)氯霉素类:氟苯尼考
(6)驱虫药物:考虑牛群泰勒虫感染率高,可降低机体抵抗力,加剧病性,建议使用咪唑苯脲或贝尼尔治疗泰勒虫感染。
四、疫苗
尽管牛支原体自首次发现至今已有47年,但相关研究进展缓慢,目前国内外均无商业化疫苗用于本病防制。
五、综合防治措施与注意事项
牛支原体肺炎是与运输应激密切相关的一种牛传染病,在我国是随着肉牛的异地育肥生产模式而新出现的疫病。
感染牛和羊,不感染人。
病牛可通过鼻腔分泌物排出牛支原体,健康牛可通过近距离接触感染牛而感染发病。
牛一旦感染,可持续带菌而成为其它健康牛的传染源,同时牛群中很难将该病原清除。
牛支原体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不强,但在无阳光情况下可存活数天,如4°C下可在海绵中或牛奶中存活2个月,或水中存活2周以上;20°C存活1~2周,或37°C存活1周。
粪中可存活37天。
常规消毒剂均可达到消毒目的。
较差的饲养管理因素与不利环境因素是该病的重要诱因,其它病原的混合感染对该病的发生起促进作用。
环境与管理因素中,运输、通风不良、过度拥挤、天气变化、饲养方式改变及其它应激因素等均可诱发该病并加剧病情。
因此,饲养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牛群引进管理:尽量减少远距离运输,不从疫区引牛。
犊牛在运输前应做好调适工作,至少在运输前30天断奶,并使其适应粗饲料与精饲料喂养。
运输前还应做好牛口蹄疫等规定疫病的预防接种,做好牛结核、牛支原体感染等相关疾病的检疫检测,并对泰勒虫感染进行治疗,确保引进牛的健康。
引进牛应隔离观察30~45天,确保健康后方可并群。
2、“自繁自养”原则:在有条件情况下,进行“自繁自养”,这是控制疫病流行的较好办法。
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牛舍通风良好,清洁,干燥。
牛群密度适当,避免过度拥挤。
不同牛龄及不同来源的牛尽量分开饲养。
适当补充精料与维生素及矿物元素,保证日粮的全价营养。
4、加强疾病预防:定期消毒牛舍,及时发现与隔离病牛,尽早诊断与治疗。
必要时可将引进与预防性治疗相结合。
(肉牛疫病控制功能研究室郭爱珍赵俊龙胡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