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地理教案一
支教教案汇总六篇

支教教案汇总六篇支教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情况和课时安排,我将通过一节课的时间使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一个基础的了解。
为了增强学生们的接受性和课堂趣味,授课过程中将有一些PPT的展示和互动环节,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对地理知识有一些直观的感受。
二教学内容1第一环节: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地理概况,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的简单概况并在地图上指认位置配有图片展示让学生有更加刻的印象以及将中国的长江黄河走向在地图做出展示。
(这一环节预计时间为10分钟左右)2第二环节:结合上一环节内容简单介绍一下重庆的地理概况,如重庆的山川河流,重庆的民俗风俗。
选取重庆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或者人文景观并配以图片展示,如长江,嘉陵江,朝天门,磁器口,解放碑等景观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穿插一些互动活动,比如准备一些重庆的景观图片让同学们猜,猜对的我会给一些奖励。
(这一环节预计时间为15分钟)3第三个环节:异域风情,世界各国之旅。
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美国、英国、埃及、澳大利亚,通过图片的展示和解说介绍给同学们。
如美国的迪斯尼乐园,英国的白金汉宫,埃及的金字塔,澳大利亚的袋鼠。
使同学们在充满趣味性的氛围中收获一些地理知识。
(这一环节预计10分钟)4、最后一个环节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授课主线是地理知识,同时也隐含着一些生活常识。
最后鼓励同学们努力认真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要忽视任何科目。
(这一环节5分钟左右)概述一:中国概况1中国版图介绍2个特别行政区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3个省2自然中国四大高原:青藏黄土内蒙古云贵三大平原: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四大盆地:塔里木吐鲁番准噶尔四川二:重庆地理概况1、自然景观:长江、嘉陵江、三峡等2、人文景观:朝天门,磁器口,解放碑等三:异域风情,世界各国之旅。
1:美国2:英国3:埃及4:澳大利亚支教教案篇2支教数学教案总案一、教学对象:四年级、五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的:通过适合四五年级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调动大家学习数学的兴趣,教会大家学好数学的适合自己的方法,甚至达到学会自主学习数学的目的,并同时学会将学习的数学知识与能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或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妙用。
支教活动方案7篇

支教活动方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个人总结、教师总结、学生总结、企业总结、活动总结、党建总结、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ersonal summaries, teacher summaries, student summaries, enterprise summaries, activity summaries, party building summari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支教活动方案7篇通过制定活动方案,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活动的风险和机会,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制定一个具体而详细的活动方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组织活动的各个环节,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支教活动方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支教课程教案

初中支教课程教案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科:生物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及适应特点。
2. 掌握动物的分类依据,能够对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动物的生活环境及适应特点。
2. 动物的分类依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图片,图片内容为各种动物。
2. 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它们生活在哪里?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及适应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动物的生活环境及适应特点,如:水生动物、陆生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等。
2. 讲解动物的分类依据,如:体温恒定与不恒定、是否有脊椎等。
四、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动物,分析其生活环境和适应特点。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课堂讲解1. 讲解动物的分类,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2. 讲解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如:有性生殖、无性生殖等。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动物,分析其生殖发育特点。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 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
3. 学生对动物生活环境和适应特点的掌握程度。
人文与社会课程教案(小学支教)

人文与社会课程教案(小学支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情感,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努力改善自己命运的决心。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们的祖国1. 介绍我国的基本国情,包括地理、人口、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2. 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如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
第二课时:我们的社会1.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如经济发展、教育、医疗等。
2. 讨论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三课时:我们的责任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情感,树立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意识。
2. 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课时:我们的梦想1. 鼓励学生敢于梦想,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2. 教育学生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五课时:我们的行动1.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努力改善自己命运的决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等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分组讨论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
4.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明确、分析深入等。
3. 课后实践:关注学生在公益活动中的表现,如积极参与、乐于助人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文与社会课程教材》2. 课件:包含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3. 参考资料:关于我国基本国情、社会发展的相关文献4.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相关案例,拓宽学生视野六、教学内容第五课时:我们的责任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情感,树立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意识。
地理支教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2023年3月15日活动地点:XX县XX乡XX小学参与人员:地理教研组全体教师、支教志愿者、学校领导活动主题:提升地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地理素养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地理学科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我校地理教研组联合支教志愿者开展了本次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伊始,地理教研组全体教师和支教志愿者分组进行了集体备课。
各小组针对即将到来的教学任务,共同研究教材,分析学情,探讨教学方法。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
2. 教学观摩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教学观摩环节。
支教志愿者和学校教师分别展示了精彩的地理课堂。
观摩过程中,教师们认真记录,积极思考,对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
3. 经验交流观摩课后,教师们进行了经验交流。
支教志愿者分享了他们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困难,学校教师则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了改进措施。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 专题讲座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活动邀请了地理学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专家针对地理学科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实际案例,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三、活动总结1. 教学效果显著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们将继续努力,积极探索,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贡献力量。
2. 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本次活动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
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师们将继续发挥团队精神,共同为学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3. 支教工作取得实效支教志愿者在本次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学校地理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今后的支教工作中,志愿者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为学校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地理教师支教工作计划

一、工作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支教工作在偏远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地理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立志投身支教工作,为提高贫困山区学生的地理素养贡献力量。
以下是我制定的支教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提高贫困山区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2. 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特点,增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4. 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工作内容1. 教学计划(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趣味性;(2)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地图解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3)结合实际,开展户外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
2. 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3)结合学生家乡的地理特点,开展特色课程,如家乡地理、环境教育等。
3. 学生辅导(1)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2)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4. 教学研究(1)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2)关注教育教学前沿,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3)开展地理教学研究,撰写教学论文,为我国地理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四、工作措施1. 加强与当地教育部门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2. 积极与学校、家长、学生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4. 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五、工作总结在支教过程中,我将定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工作计划,确保支教工作的顺利进行。
地理支教教研活动记录

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地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提升支教老师的专业素养,我校于2023年3月15日组织了一次地理支教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促进地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地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活动时间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下午2:00-5:00三、活动地点我校地理实验室四、活动主题“提升地理教学质量,助力乡村振兴”五、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伊始,由地理教研组长主持,组织支教老师们进行集体备课。
本次备课的主题为“中国地理”。
教研组长首先介绍了本次备课的目的和意义,并提出了备课的具体要求。
随后,老师们分组讨论,针对中国地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们各抒己见,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
针对中国地理的特点,老师们提出了以下备课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地理现象。
(2)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注乡村地理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
2. 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结束后,老师们观摩了一节由支教老师张老师主讲的“中国地理”示范课。
张老师以“长江经济带”为主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课堂游戏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长江经济带的地理特征、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
观摩课后,老师们对张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
大家一致认为,张老师的课堂设计新颖,教学方法灵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老师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如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等。
3. 经验交流观摩课后,支教老师们进行了经验交流。
大家分别分享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教学心得。
其中,李老师分享了如何利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的经验,王老师则介绍了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地理课堂的方法。
地理教师支教工作计划

地理教师支教工作计划
本学期地理教师支教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地理学习成绩。
2.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培养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讲授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地貌、气候、植被等方面的内容。
2. 组织学生参与地理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加深对地理学科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1.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案例教学、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2. 开展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手段
1. 制定教学课件,包括地理知识点的讲解和案例分析。
2. 准备地理实验器材和相关教具,确保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操作。
五、教学评价
1. 组织定期的地理学科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理解能力进行评估。
2.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六、教学安排
1. 每周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情况,合理安排地理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2. 配合学校其他支教老师,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七、其他工作
1. 积极参与学校的地理科学研究和教学团队建设工作。
2. 参加学校和地方组织的地理教学培训和交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地球家园
教学主题:地球家园
授课对象:3-4年级
授课老师:肖鸿溪
教学课时:40分钟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
2.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验证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
教学重点:对身边科学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让同学把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教学器材:
教学内容:
课前准备:把水桶装半桶水,玻璃杯装满水,准备好A4纸及硬币
授课过程:
1、自我介绍:同学们好,我是来自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肖鸿溪(转身在黑板上写名字)大家以后可以叫我哥哥或者老师,只要不叫叔叔都是好孩子!接下来几天你们的地理课就由我来讲授。
(2分钟)
2、课程引入:接下来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对我们生活得环境有什么认识呢?(互动环节,提问几个学生)其实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大型球体上的,我们称她为“地球”(板书)。
那么,同学们对于地球又了解多少呢?(互动环节)简述人类对于地球知识的认识历程——天圆地方、大地是弧形的、亚里士多德提出假象——地球是圆形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证实地球是圆形的。
(8分钟)
3、基础理论:(拿出地球仪)同学们看,这就是地球仪——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的模型。
a.借助地球仪介绍陆地海洋,指出中国的位置。
b.地球基本知识(赤道半径:6378km/赤道周长:40075.7km/表面积
5.101*10^8km)
c.介绍七大洲四大洋(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d.世界地理之最(最高峰珠穆拉玛峰,8844.43米;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最长的河流尼罗河,6671千米)(15分钟)
4、引入理论:刚刚了解了世界地理之最,那么同学们知道世界最高峰和最深的海沟是怎么形成的吗?(互动)
a.引入板块运动理论(有条件使用投影仪,没有的话用两张纸片模拟)b.详细直观的解释板块运动理论,
c.简述地球演变史——一整个板块,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变形成如今的七大洲四大洋。
d.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
讲解海水与淡水的区别。
e.有了水之后有了生命。
简述生命演变史。
(科学家们推测:漫长的时光里地球上只有微生物,一直到大约5亿〜6亿年之前,海洋里面才开始出现最早、最原始的藻类和动物。
那时候,生命还未踏足广袤的大陆,陆地上一片死寂,海洋里,除了肉眼不可见的藻类之外,已经有很多低等的动物出现了。
那个时候,“三叶虫”这种动物是海中之王,模样类似今天的虾。
它的进化动物水蝎发展出水生动物捕捉能力。
在三叶虫和水蝎灭绝之后,新物种在海洋之外的水底泥地中诞生了。
这种动物的身体小而扁,行动十分迟缓,但是却有着很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它们成为所有地球脊椎动物之母。
它们遍体生鱗,前身有骨,而且还有脑的结构,这种动物被科学家称为“甲冑鱼”。
就这样又过了7500万年,甲胄鱼逐渐发展进化,成为了真正的鱼类。
这时的它们已经拥有了脊梁骨和一副能够支撑全身肌肉的骨骼,颚的出现解放了它们的嘴巴,使其自由张合。
它们的身体开始长出鳍,尾巴成为它们在水中完美的划桨。
它们的身体也在进化中变得更大,身体成为了流线型。
这些新器官使它们在水中行动更快,攻击力更强。
这种鱼类不喜欢生活在淤泥中,而是喜欢在水中游着,遇食即吞。
它们的流线型的身体让它们行动自如,鳍和尾巴的存在让它们可以迅速地避开天敌。
虽然少了像甲胄鱼那样的御敌盔甲,可是生存的本领以及自卫的能力一点也不比祖先差,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随之增强。
这些鱼开始不断繁衍,其子孙遍布淡水之中。
后来,它的一部分后代不满足淡水了,开始向着海洋进发,并且将那儿当成自己的家了。
此时正是鱼类发展的巅峰时期,它们的种类极其之多,样子也是光怪陆离,它们的王土遍布地球水域。
古生物学家把从这开始以及其后的5000万年叫作“鱼的世纪”。
鱼
的世纪里主要有两类鱼,其中一类是鳘鱼以及它的近亲,它们的呼吸工具是鳃,拥有柔软的骨骼;另一类是占多数的硬骨骼、长着肺的鱼,总鳍鱼就是属于这一类,但是已经灭绝了。
我们都知道,肺这种器官帮助我们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当时干旱时常发生,每当遇到干旱,没有肺器官的鱼就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如此下来,没有肺的鱼类就难以生存,最后灭绝,而那些有肺的鱼就活了下来。
又过了很多年,随着气候的变化旱灾也变得少见,水里面溶解的氧气又多了起来,用鳃呼吸已经足够。
因此,肺的功能逐渐发生转变,这些鱼的肺部开始进化成一个能够储存空气的囊,就是今天的“鳔”。
等到鱼的世界走到尾声,陆地上已经开始出现了羊齿类的植物,最高的植物高度能达到10米以上。
脊椎动物的食物量大大增加。
大约在3.65亿年以前,有肺的总鳍鱼从水里走向陆地,开始在陆地上繁衍生息。
它们的骨骼同蛙类的腿内骨骼如出一辙,这些总鳍鱼的胸部和腹部还有成对的鱼鳍。
这时的总鳍鱼已经具备了在陆地上生活的能力,它们最终将生存领域从水中转移到了陆地上。
接着这些总鳍鱼进化成原始的两栖类。
但其实,最初陆地生活对它们来说并不容易,从水里出来,地球的强大的压力让它们感到吃力,所以他们还是把大半辈子的时间都消耗在水中,以吃小鱼和虫子维持生活,它们也在水中繁衍后代。
过了几千万年之后,古两栖动物逐渐被淘汰,只有青蛙、蟾蜍(癞蛤蟆)和蝾螈之类的动物还能够继续生活在温带。
这时候,陆地上开始进化出更先进的爬行动物。
它们的卵外面会有一层坚硬的保护壳,这为它们直接在陆地上产卵提供了条件。
爬行动物的四肢离得很近,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持身体的重量。
它们靠胸肌和肋骨呼吸,同时,它们还拥有了高效率的血液循环系统。
依靠这些优点,爬行动物渐渐地统治了陆地。
于是,爬行动物的时代开始拉开帷幕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逐渐派生出来,其中一种就是恐龙。
“恐龙”这个名字的含义是令人恐怖的爬行动物,其体积居所有爬行动物之首。
大约在7000万年以前,地球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身为“动物之王”的恐龙也难逃厄运。
存活下来的都是一些体积比较小的爬行动物,它们成为了蛇、蜥蜴、鸟类的祖先。
恐龙灭绝之后,恒温动物开始发展起来,最终进化出了哺乳动物。
它们相比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有很多的优势,并且,它们的大脑更发达,感觉器官更灵敏,即使沼泽地带干涸了,它们也能机智灵活地找到食物,继续活下去。
另外,哺乳动物繁衍后代更容易。
|它们不是像爬行动物那样产蛋,而是在母亲的体内孕育胎儿,这样就能很好地保护后代,在它们出生之前为其供给营养,使它们成活率更高。
后来的漫长岁月中,哺乳类动物不断进化,新的物种不断出现。
后来,有一种动物逐渐统治了这个世界,它就是灵长类动物。
这个物种多数生活在树上,该物种的分支很多,其中有狐猴、猿类、猴类
和人类等。
)(10分钟)
课堂总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喽,这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部分地球的知识,同学们说一下都讲了些什么啊?(回顾课堂内容,回答问题。
)(5分钟)
应急内容:1、上课有学生相互辱骂打架:首先制止并将违规学生分开,避免相互伤害,让违规学生站在教室后两旁,课下对学生进行调节教育。
2、若时间剩余详细讲述生命演变历史
课后作业:(可以不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