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白茶药理作用及保健功效研究进展

白茶药理作用及保健功效研究进展

白茶药理作用及保健功效研究进展
郭陈胜;陶丽眀
【期刊名称】《福建茶叶》
【年(卷),期】2024(46)3
【摘要】茶叶具有的药理作用在千年之前就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知与肯定,许多茶文化专著以及医书都对茶叶的保健功效、治病良方做出了记载。

白茶作为我国茶叶品类中的重要产品,不仅在滋味、香气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特性,而且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保健功效。

本文对白茶的药用成分、药理作用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并对白茶的保健功能做出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促使社会大众对白茶的药用价值、保健作用做出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郭陈胜;陶丽眀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山源茶业有限公司;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1
【相关文献】
1.西南苦丁茶药理作用及保健功效研究进展
2.白茶保健功效研究进展
3.白茶药理作用及保健功效研究进展
4.白茶功能性成分及保健功效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茶萎凋技术的研究进展

白茶萎凋技术的研究进展

文章 编 号 : 1 6 7 1 — 9 6 4 6( 2 0 1 4 )0 1 b 一 0 0 4 8 — 0 3
白茶萎凋技术 的研究进展
周才碧 ,张敏 星 ,穆瑞禄 , 陈文品
( 华南农业大学 园艺 学院茶叶 科学系, 广东广州 5 1 0 6 4 2 )
摘要 :近年来 ,白茶萎凋技术 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 白茶的 自然 、复式和加热萎凋对 白茶品质的影响 ,以及萎凋叶原料 、 摊放厚度和萎凋时间等对 白茶萎凋的影响。结合最新文献 ,概述 白茶萎凋的方式 、影响因素和适度鉴定等 。
R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n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Wi t h e r i n g i n Wh i t e T e a
Z HOU C a i - b i ,Z HANC Mi n - x i n g , MU R u i - h,* CHEN We n _ 1 . i n
w i t h e r i n g t i me e t c .T h i s p a p e r r e v i e w s f r o m t he a s p e c t s o f w h i t e t e a wi t h e r i n g wa y , i n l f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 m o d e r a t e
Hale Waihona Puke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1 1 - 2 7
1 . 2 白茶复式萎凋 复式萎凋是将 日 光萎凋与室内 自然萎凋相结合 。 交替 进行 萎凋 ,一般 先 日光萎 凋 1 5 - 3 5 : mi n 后 ,移 人 室 内自然萎凋 ,以降低叶温 ,延缓叶 内物 质化学反 应进程 ;如此反复进行萎 凋 2 ~ 4次 ,待芽 叶柔 软 , 失去色泽 ,再置于室内 自 然萎凋至适度同 。 复式萎凋过程最重要 的是萎凋机 ,它 由传输 装 置 、循环装置 和温度调节装置组成网 ,萎凋机可 以使 室 内热空 气对 流 效果 良好 ,温 度均 匀 一致 罔 。 日光 萎 凋房朝 向宜坐北朝南 ,且南偏西 5 。 ,采光屋面倾角 为2 2 ,再通过变频连续萎凋机可实现 日光萎凋和 自然 萎 凋 的反 复 交 替 。 与加 温 萎 凋 相 比 ,如 此 设 计 可以明显提高茶叶品质 、节 约能源和降低成本 。与 自然萎凋相 比, 日光萎凋更有 利于白茶 的1 生 理生化 变化 ,具 有 显 著 的优越 性 “ 】 。而复 式萎 猾将 日光 萎 凋与 自然萎凋相结合 ,对加速水分蒸发 和提高茶汤 醇度有一定作用[ 6 1 ,加工的白茶 品质较优 。 1 _ 3 白茶加温萎凋 加 温萎凋 设施 ,包 括萎 凋 室 、锅 炉 以及 控制 台 ,加 热器 一般 采用 热风 加 温 ,它无 氧耗 ,能快 速 加温,能够实现降温和控温[ 1 。

白茶功能研究报告

白茶功能研究报告

白茶功能研究报告白茶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传统茶饮品。

它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健康功效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白茶的功能,并介绍其中的科学原理。

首先,白茶富含多种有益物质,如儿茶素、茶多酚和氨基酸。

这些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癌等功效。

研究表明,白茶中的茶多酚含量较高,可以帮助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减少感染和疾病的风险。

其次,白茶被认为具有降血压和降血糖的功效。

研究表明,白茶中的活性物质可以抑制血压和血糖的升高,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白茶还含有一些对心血管系统有益的成分,如可溶性纤维素和维生素C,这些成分可以促进血管的舒张,降低胆固醇水平,预防动脉硬化和心脏病。

此外,白茶还被发现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效果。

白茶中的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

研究发现,白茶中的茶多酚可以有效地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减轻感冒和流感的症状。

此外,白茶还可以抑制口腔中的致病菌的生长,预防蛀牙和口臭。

最后,白茶还被认为具有抗衰老的功效。

白茶中富含的儿茶素和茶多酚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延缓细胞的衰老和组织的老化。

研究表明,白茶中的儿茶素和茶多酚可以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增强皮肤的弹性,减少皱纹和色斑的形成。

同时,白茶中的其他营养物质,如氨基酸和维生素C,也可以改善皮肤的光泽和弹性。

综上所述,白茶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降血压、降血糖、抗菌、抗病毒和抗衰老等多种功能。

这些功能的实现主要是由于其中的儿茶素、茶多酚和氨基酸等活性物质的作用。

因此,饮用适量的白茶对于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是非常有益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白茶并不适合所有人群,特定人群应慎重选择或遵循医生的建议。

(整理)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

(整理)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

《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第1页196315500 430029009002010018571885188018891922161910191219161000200260416191719211934201953《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第2页1100185718751.52 1.6212 5.4 2.27112738 5.12310113118342518801.521 1.5146 2.37 112968 6.4507611410634312023 2.51.8 3.510.24.43 2.265114231186.659410001140长1.5—2.5厘米,枝皮粗糙,呈暗灰色。

叶长椭圆形,叶尖税,略下垂。

叶大8×3.2厘米,长宽比为2.5左右。

叶色浓绿、具光泽,叶脉细、略显,7—9对。

锯齿深而密,28—32对。

叶质厚而脆。

花冠大小约3.2厘米,花期9—12月,结果率甚高。

发芽期多在清明前几天,终期11月上旬,芽数密,育芽力强,抗逆性甚强。

适制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

《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第3页三、产地及其自然环境白茶主要产地为闽北的松溪、政和、建阳和闽东的福鼎等县。

闽北的建瓯、浦城两县也有少量生产。

福鼎原为主要白茶产区,解放后全部制造红茶,今年为应外销需要,恢复一部分白茶生产。

福安今年也开始试制一部分白茶。

以上各县,不但是白茶产区;也是本省茶叶主要产区,这和其自然环境适宜于茶树生长分不开的。

1、气候白茶产地的气温年平均常在18—19℃之间,一般最高在七、八月,达41℃,最低在一月,曾降至零下8℃。

在十一月下旬常出现霜冻,为期3个月左右,茶树一年有9个月的生长时间。

年雨量平均达1600—2300毫米,年分布以茶季期间最多。

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8%—82%之间。

详见表1—5。

《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第4页2400 10001300100150561005.56.415051 5.0 5.55.66.25008001000195401516751.010 5.3 6.30304.5301005004 4.51501.00.5105.0 5.51204.75.01005.96.0205060125600900 150200200250140090033447030006注:1936年政和产1084担,水吉1580担,福鼎616担,共计3280担。

安吉白茶的研究进展

安吉白茶的研究进展

70 5 m的坡地n 。安吉 白茶与其他茶树品种不 同,其他茶 37 %一 0 ” .2 1%左右 , 仅普通绿茶的 1 。根据安吉白茶在全 / 2 树品种需N 肥量较 多 , 安吉 白茶在幼龄期 为促使茶树迅速 国各 地引种情 况( 1表 明l " 表 ) l l氨基酸在 28 %一 4 .4 1 . 生长可适当增 施含 N高的肥料 , 但开采期时 , 要适 当控制 7 %;咖啡碱在 0 — . %;茶多酚在 1.— 87 %。各茶 . 44 9 9 6 2 . 1 2 N 的使用 , 肥 特别是早 春的催 芽肥不 能施 , 施用后 叶片 中 区引种安 吉 白茶生化成分存在差 异性 ,但是均表现 出比

4 2 1 年第 6 0 1 期

安吉 白茶具有低温敏感型的种性 ,海拔越高 ,白化 茶 叶研究所分别于 18 和 1 9 年测定 表明: 99 9 3 安吉 白茶氨
程度 越 明显 、品质越好 ,因此可选 取海 拔高 度在 6 0 基酸含量在 61— . ,比普 通绿茶 高 1 ;茶多酚含量 5— . 62 9 9 倍
业迅速 崛起 。安吉 白茶产业 已发展成为安吉县农业发展 安吉 白茶 的加工方法 、栽培 措施 和利用价值等进行 了研 和农 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白安吉 白茶发现 以来 , 各地对安 究 ,为安吉白茶 的进一步发展奠定 了基础 [ 1 3。 - 4 吉 白茶 的发展 、 营养保健成分 、 白化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不 随着安吉 白茶的进一步发展 ,19 年安 吉白茶通过 98
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安吉白茶 的发展历史
理生化和保健机理 的研究 、市场需求 的旺盛和当地政府 的扶持和引导 ,安吉 白茶发展迅速 。2 0 年 ,安吉县 白 08

白茶研究报告

白茶研究报告

白茶研究报告
1 白茶的简介
白茶是中国特产的一种茶叶。

由于采摘时选用嫩芽,只经过轻微的加工过程,所以白茶的外观呈现白毫覆盖的嫩绿色。

它的口感清淡甘醇,带有花果香气,有助于减肥,降低血压和抗氧化作用等。

2 白茶的功效
白茶所含的茶多酚、儿茶素、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能够保护心脏血管,抗衰老、抗氧化、抗癌,调节血压、血脂,降低血糖等。

此外,白茶还含有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能够促进身体健康。

3 白茶与减肥
白茶中含有儿茶素和茶多酚等成分,可以刺激脂肪的分解,有助于减少体内脂肪的积累。

同时,白茶的热量非常低,每100克只有2卡路里,非常适合减肥人士饮用。

为了达到减肥的效果,最好在每天的饮食中加入1-2杯白茶。

4 白茶的冲泡方法
白茶的冲泡方法与其他茶叶不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白茶需要使用80℃-85℃的开水冲泡,过热的水会破坏茶叶的营养成分;其次,冲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5分钟即可;最后,每次冲泡的量宜根据个人口味和茶壶的大小而定。

5 白茶的存储方法
由于白茶所包含的营养成分很容易氧化,所以在保存时要避免阳
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最好将白茶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保存期不宜
过长。

建议每次购买一定量的白茶,保证每次冲泡时新鲜度。

以上是白茶的简介、功效、与减肥的关系、冲泡方法和存储方法。

白茶的甘醇口感和保健功效备受人们的喜爱,相信您在饮用后能够感
受到白茶带来的健康和美味。

福鼎市白茶调研报告

福鼎市白茶调研报告

福鼎市白茶调研报告福鼎市白茶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在当前茶叶市场中,福鼎市白茶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福鼎市白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了解福鼎市白茶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我们进行了一次对福鼎市白茶的调研。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调研,包括实地考察福鼎市的茶叶基地和生产企业,采访了相关专家和从业人员,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市场调研。

三、福鼎市白茶的市场现状福鼎市作为中国著名的白茶产地,白茶产量稳定增长。

福鼎市白茶已成为当地茶叶产业的重要支撑,为福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福鼎市白茶具有独特的品质特点,颇受国内外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四、福鼎市白茶的优势和特点福鼎市白茶以“颜色白、香气纯、汤色黄、叶底嫩”闻名于世,具有清香高长、色泽鲜亮、滋味醇厚、汤色橙黄、叶底嫩绿等特点。

福鼎市白茶因其高质量和独特的风味,成为茶叶市场中的热门品种。

五、福鼎市白茶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据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对福鼎市白茶的需求逐年增加,特别是高端消费群体对福鼎市白茶的需求量持续增长。

尤其是一些独特的品种和加工工艺更受市场欢迎。

福鼎市白茶的市场前景看好,其中主要原因包括:(1)消费者对健康饮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白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的茶叶,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2)福鼎市白茶具有独特的品质特点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吸引消费者购买和品尝。

(3)福鼎市白茶生产企业注重品质和创新,不断推出新品种、新工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六、对福鼎市白茶的建议为了进一步发展福鼎市白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产品品质控制,提升福鼎市白茶的市场竞争力。

2. 增加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福鼎市白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 加强技术创新,推出更多有特色的福鼎市白茶品种。

4. 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5. 加大拓展市场的力度,开拓国际市场,提升福鼎市白茶的海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福鼎市白茶的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

安吉白茶的研究

安吉白茶的研究

安吉白茶的研究安吉白茶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春季发芽时新梢嫩叶叶色的可逆性白化现象,在白化过程中新梢的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和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

研究表明,安吉白茶是一个温度敏感的自然突变体,其白化表达的温度阈值在20~22℃之间,但该温度仅在芽萌发初期发挥作用;其正常复绿的启动温度在16~18℃之间。

叶片白化期的主要生理生化变化是叶绿体膜结构发育发生障碍,叶绿体退化解体,叶绿素合成受阻,质体膜上各种色素蛋白复合体缺失,导致了叶色的变化;RuBP羧化酶的大、小亚基含量及酶活性下降,同时伴随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升高,终因叶绿体不能继续发育,多余的可溶性蛋白水解,导致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

文中对其返白机理进行了讨论,认为该温度敏感型突变体的突变很可能是由核基因或核质互作控制的。

中国古代茶名称很多,最初称“荼”,还有其他别名,直到唐代才称"茶".宋代人好斗茶,以“茶色贵白”(宋蔡襄《茶录》)。

宋沈括《梦溪笔谈》,“今茶之美者……,则新芽一发便长寸余,惟芽长者为上品。

”南宋王观国《学林》,“茶之佳品色白,若碧绿色者乃常品也。

”宋代庄秀裕《鸡肋编》,“茶树高丈余者极难得,其大树二月初,因雷迸出白芽,肥大长半寸许,”迸雷时值惊蛰,指明白茶为早芽种。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对白茶有更详细的描述,认为“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出生。

非人力所可致。

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于是白茶遂为第一。

”并指出“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如加工得法,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比。

”宋之安《东溪试茶录》将茶树分成七个群体,一曰白叶茶……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色白如纸,民间以为茶瑞……。

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白茶与目前茶学界对茶叶分类中的那种不炒不揉,通过晾干方法制成的“白茶”不同。

白叶茶为何会失植近千年有待进一步考证。

1980年8月,在安吉县天荒坪镇大溪村海拔800米的桂家厂发现了一丛树龄逾百年的珍稀茶树:春茶幼嫩芽叶为白色,主脉呈绿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 水吉( 今建阳水吉镇) 茶农以大叶茶芽制“银针”(芽茶), 并首 创 “白 牡 丹 ”[3,4]。
张天福则认为, 白茶的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 以后传到 水 吉 , 再 传 到 政 和 ; 先 有 银 针 , 后 有 白 牡 丹 、贡 眉 、寿 眉 ; 先 有 小 白、后有大白、水仙白。最早是用菜茶( 有性群体种) 的壮芽为原 料来制作白毫银针。约在1857年, 福鼎大白茶茶树被发现后, 由 于 福 鼎 大 白 茶 芽 壮 、毫 显 、香 多 , 所 制 白 毫 银 针 外 形 、品 质 远 远 优 于 “菜 茶 ”, 于 是 改 用 福 鼎 大 白 茶 的 壮 芽 为 原 料 加 工 “白 毫 银 针”[5]。清代周亮工所写的《闽小记》载: “太姥山有绿雪芽, 今名 白毫, 色香俱绝, 而尤以鸿雪洞为最, 产者性寒凉, 功同犀角, 为 麻疹圣药, 运售国外, 价高金蹲。”许多人认为其中的“绿雪芽” 就是白茶。
许 多 茶 叶 文 献 中 提 到 白 茶 都 有 讲 到 宋 徽 宗 的 《大 观 茶 论 》, 该书记载“白茶自为一种, 与常茶不同, 其 条 敷 阐 , 其 叶 莹 薄 …. 尤难蒸焙, 汤火一失, 则已变为常品”。书中所讲的白茶, 包括三 色 细 芽 、银 丝 水 芽 都 不 是 现 代 六 大 茶 类 中 的 白 茶 , 而 是 指 叶 片 白化的茶树, 而且其制作方法也与绿茶相同, 这与武夷山的白 鸡 冠 、浙 江 安 吉 白 茶 、宁 波 印 雪 白 茶 相 同 。
长期以来, 白茶主要作为外销茶叶销往海外, 而内销极少, 以致许多人不知道中国还有白茶。有关白茶的研究也较少, 特 别是白茶品质形成机理与白茶保健功能的有关研究尤其缺少。 现就白茶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述, 并就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 探讨。 1 白茶的发展史研究
从茶叶发展历史而言, 白茶应该是最早的茶类, 因为古人 将 茶 叶 晒 干 保 存 就 类 似 现 代 白 茶 的 生 产 方 法 。最 早 的 有 关 白 茶 生 产 与 品 质 的 记 载 是 明 代 田 艺 蘅 所 著 的 《煮 泉 小 品 》记 载 : “茶 者以火作者为次, 生晒者为上, 亦近自然……清翠鲜明, 尤为可 爱。”其中“生晒者为上, 亦近自然”就是白茶的加工方法, 并表 明白茶的品质接近自然, 品质良好。
据现在有限的茶叶史料推测, 白茶真正成为一种茶类约在 十八世纪中后期, 当时的白茶没有特殊的采摘要求, 原料只有 菜 茶 , 所 生 产 的 白 茶 都 统 称 “白 毫 ”, 最 早 的 生 产 产 地 可 能 是 在 建阳水吉, 但是福鼎太姥山一带很快也有了白毫的生产技术, 并 形 成 生 产 规 模 。 一 开 始 生 产 的 “白 毫 ”可 能 与 “白 牡 丹 ”相 似 , 但 真 正 叫 “白 牡 丹 ”可 能 是 用 大 白 茶 作 为 生 产 原 料 之 后 , 但 是 “白牡丹”最早出现在哪里,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史料佐证。后来 随着福鼎大白茶的发现与推广, 福鼎人民开始用福鼎大白茶的 芽 生 产 “银 针 白 毫 ”。至 于 “大 白 ”“小 白 ”“水 仙 白 ”的 称 呼 应 是 各 种茶树品种推广普及之后出现。 2 白茶的栽培研究
目前虽然有许多用白茶进行深加工的化妆品、日用品等, 但尚未有关白茶深加工的研究报道。 4.2 白茶的加工化学 4.2.1 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
一般认为白茶萎凋前期, 由于芽叶失水, 细胞原生质透 性增加, 酶因叶绿素的解体得以释放, 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 物 酶 的 活 性 提 高 。 [25,26] 白 茶 加 温 萎凋多酚氧化酶有三个高峰, 分别在萎凋后的4h、16h、28h, 过氧化物酶在萎凋后的12h有一 个 高 峰 。 [17,26] 白 茶 自 然 萎 凋 后 的30h、54h, 多 酚 氧 化 酶 活 性 有 两 个高峰[27]。萎凋后期由于产物抑制、酶蛋白自解 , 酶 活 性 减 弱 。 烘干后, 酶失活。 4.2.2 主要色素
前 人 曾 对 福 鼎 大 白 茶 、政 和 大 白 茶 、福 建 水 仙 、菜 茶 、大 白 面 的 叶 形 、叶 色 、大 小 、百 芽 重 等 进 行 了 调 查 , 并 测 定 了 鲜 叶 的 叶 绿 素 、胡 萝 卜 素 、叶 黄 素 的 含 量 [17]。郭 吉 春 检 测 了 福 云 六 号 的 白 毫 、茶 身 的 主 要 生 化 成 分 , 发 现 白 毫 的 氨 基 酸 含 量 高 于 茶 身[18]。叶宝存等比较了主要白茶品种的主要 生 化 成 分 , 认 为 福 云七号的酯型儿茶素含量高, 做白茶时要特别小心操作才不会 引 起 红 变 [17]。《白 茶 标 准 综 合 体 》中 有 白 茶 鲜 叶 质 量 和 鲜 叶 验 收 等 级 的 规 定 , 内 容 包 括 大 白 、水 仙 白 、小 白 的 鲜 叶 质 量 等 级 、鲜 叶 制 率 、鲜 叶 验 收 归 堆 等 [15]。 4 白茶的加工研究 4.1 白茶加工技术研究
采摘直接关系到白茶的原料质量, 张天福总结了银针、白 牡丹、贡眉的采摘方法, 并简要论述了采摘时间与品质、产量的
2 2007年第 2 期
综 述 FUJ IAN CHAYE
关系, 认为春茶的品质最佳, 产量占50%左右, 头一两轮适合 制 作 银 针 [5]。 《白 茶 标 准 综 合 体 》没 有 按 白 茶 的 生 产 产 品 来 规 范 采 摘 标 准 , 而 是 规 范 了 采 摘 与 留 养 要 求 , 以 及 按 品 种 、树 龄 、季 节 和茶树长势的采摘方法 [15]。安徽农学院主编的《制茶学》以及施 兆 鹏 主 编 的 《茶 叶 加 工 学 》等 对 白 茶 采 摘 标 准 及 采 摘 方 法 都 作 了 详 细 论 述 [1,2]。 3.2 白茶鲜叶质量研究
有关白茶加工技术的文献较多, 特别是在白茶初加工方 面 。张 天 福 总 结 了 福 鼎 银 针 、政 和 银 针 、大 白 、小 白 、水 仙 白 的 初 加工与精加工方法, 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技术指标, 如并筛、付烘 时 的 外 观 形 态 、失 重 率 等 [3]。 《制 茶 学 》、《茶 叶 加 工 学 》等 对 白 茶 加工的论述非常详尽, 并且按各加工品种进行论述, 而且包含 了 新 工 艺 白 茶 的 内 容 [1,2]。《白 茶 标 准, 内容有初加工、精加工两个部分, 但没有按加工品 种分别论述, 也缺乏新工艺白茶和加温萎凋的技术资料。陈清 水、陈建 和 总 结 了 白 茶 热 风 萎 凋 的 技 术 方 法 、设 备 要 求 。 [19,20] 张 丽 宏 对 白 茶 品 质 的 调 控 进 行 了 研 究 [21]。吴 英 华 总 结 了 新 工 艺 白 茶 的 初 制 方 法 与 技 术 要 领 [22]。林 仕 凤 等 专 门 介 绍 了 福 鼎 白 毫 银 针 的 制 作 方 法 [23]。黄 国 资 还 研 究 了 英 红 九 号 加 工 白 茶 的 技 术 方 法 [24]。
白 茶 加 温 萎 凋 过 程 中 , 叶 绿 素 总 量 减 少 了7.7%, 主 要 是 叶 绿素a减少。在干燥过程中, 叶绿素a、叶绿素b都减少, 烘干减少 量大于晾干[17]。白茶萎凋过程中, 胡萝卜素、叶黄素、及多酚类的 氧化产物参与了白茶的色泽形成, 形成了白茶的标准色泽[26]。 4.2.3 多酚类物质
白茶的种植与其他绿茶无多大差别, 有关研究也多局限于 总 结 白 茶 所 用 的 品 种 等 方 面 。上 世 纪 60年 代 的 福 建 白 茶 调 查 研 究总结了制造白茶的茶树品种与茶树栽培技术, 并对福鼎大白 茶 、政 和 大 白 茶 、水 仙 、菜 茶 的 生 物 学 性 状 、生 产 的 白 茶 品 质 作 了 较 为 详 尽 的 总 结 [5]。福 建 农 科 院 茶 叶 研 究 所 编 著 的 《茶 树 品 种 志 》、农 业 部 农 业 司 和 中 国 农 业 科 学 院 茶 叶 研 究 所 主 编 的 《中 国 茶 树 优 良 品 种 集 》中 对 适 制 白 茶 的 品 种 作 了 详 细 的 介 绍[6,7]。 刘 祖 生 、夏 品 恭 、王 有 功 、谭 永 济 、陈 乐 生 等 对 福 鼎 大 白 茶 、歌 乐 茶 、政 和 大 白 茶 、福 建 水 仙 、福 鼎 大 毫 茶 、福 安 大 白 茶 做 了 专 门 介绍 。 [8,9,10,11,12,13,14] 福建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2001年 发 布 的 《白 茶 标 准 综 合 体 》中 , 收 录 的 白 茶 茶 树 品 种 有 武 夷 菜 茶 、福 鼎 大 毫 茶 、 政 和 大 白 茶 、福 云 六 号 、水 仙 、福 安 大 白 茶 、福 鼎 大 白 茶 等 七 个 。 该 标 准 综 合 体 还 规 范 了 茶 树 有 性 繁 殖 、 茶 树 扦 插 育 苗 规 程 、茶 园 建 立 与 种 植 、茶 园 管 理 、低 产 茶 园 改 造 等 内 容 [15]。范 金 帅 对 政 和 东 平 白 茶 生 态 茶 园 建 设 进 行 了 探 讨 [16]。 3 白茶采摘与鲜叶质量研究 3.1 白茶采摘技术研究
林今团就建阳白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 认 为现代白茶发源于建阳水吉, 约清朝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七年 (1772 ̄1782年), 由肖乌奴的高祖创制。从产品创始到商品形成, 大 体 历 经 二 、三 十 年 。 由 于 当 时 的 白 茶 是 以 当 地 菜 茶 幼 嫩 芽 叶 采 制 而 成 , 由 于 创 制 于 建 阳 县 漳 墩 南 坑 , 因 此 俗 称 “南 坑 白 ”或 “小 白 ”, 因 其 满 披 白 毫 , 又 称 “白 毫 茶 ”, 并 认 为 左 宗 棠 所 称 “白 亳”就是道光(1812年)后由水吉集散的南坑白茶。道光初年, 水 仙茶树被发现, 后来引进大白茶树品种, 于同治九年(1870年)左
关键词: 白茶 研究 进展
白 茶 是 我 国 传 统 的 六 大 茶 类 之 一 。 主 产 于 福 建 的 福 鼎 、政 和 、建 阳 、松 溪 等 县 。 因 制 法 独 特 , 不 炒 不 揉 , 成 茶 外 表 满 披 白 毫, 色泽银白灰绿, 故称“白茶”[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