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染丝感想
墨子的“染丝说”及其启示

墨子的“染丝说”及其启示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染丝说”是他思考和探索自然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
这个理论给我们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启示,而这些启示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墨子的染丝说是指,在染色时,为了使颜色均匀,需要在丝线上一段段地绑上木片或箩筐,使得染料只进入某些地方,而其余部分则被保护起来,不受染色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墨子发现了“光影衍射定律”,即:当光线进入染丝时,会因为染丝上的结物或阴影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射,使得透过丝线的光线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亮度,从而产生了美丽的色彩。
这个理论不仅仅对于染织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今天的科学中,它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即使是看似简单的事物,它们也可能隐藏着大量的科学和哲学思考。
墨子对于染丝的考察和研究,从一个简单的日常事物开始,逐渐发现了自然界复杂多样的规律和原理,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关注、研究那些看似普通甚至被忽视了的日常生活现象,通过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来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和本质。
其次,墨子的染丝说还反映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
科学家需要保持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真实的事物。
而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去发问和质疑,不断地进行观察和实验,以探索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态度,不盲目确定任何事物的真相,而要尊重和接受科学发现的进程。
这样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对于今天的科学发展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墨子的染丝说也反映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
通过染色使白丝线变得五颜六色,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对于美的渴望。
我们不仅需要追求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还需要关注和发展人类的精神文化,所以对于美的感受和追求应该成为人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方向。
墨子的染丝说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文化意义,而在今天,也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告诉我们,应该关注并研究生活中的真实事物,保持谦逊和开放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同时也应该追求美的感受和追求。
墨子染丝寓意的作文

墨子染丝寓意的作文篇一《近墨者真的黑吗》墨子看到染丝时感叹,丝染了不同颜色就会变成不同色彩,人也是如此,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我对这个寓意有点自己的想法。
我想起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个同学叫小宇。
这小宇吧,最开始是个挺老实的孩子。
他搬家以后,就跟一群比较调皮捣蛋的孩子凑一块玩了。
每天放学就看他们几个在胡同口那瞎晃悠,拿石头子儿丢来丢去的,有时候还吓唬路过的小猫小狗。
以前小宇在家写完作业还看看书呢,跟他们玩了一阵子之后,书碰都不碰了。
小宇妈妈还老跟街坊唠叨这事儿,说好好一个孩子,怎么就变了呢。
这就有点像墨子染丝里说的,小宇这根“丝”被染变色了。
但也不完全是这样吧。
我就发现啊,有回学校组织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文具。
那些调皮孩子都没啥动静,小宇却把自己积攒的好几支新笔还有笔记本都捐了出去。
你看,他本质里的善良可没丢。
虽说他在那群调皮孩子的影响下变得有点贪玩不爱学习了,但他骨子里那种好的东西还在呢。
所以我就琢磨,近墨者黑是有道理,但是“黑”得可能不那么彻底,人还是有自己的判断力的。
就像那染了色的丝,你仔细看,说不定还能看出原来的颜色呢。
这就说明,环境影响人,但是人也有自己的坚持,不能全让环境给主导了。
篇二《染丝般的成长》要说墨子染丝这个事儿,我觉得就像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一样波折有趣。
我邻居家那孩子,叫小刚,他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
小刚小时候那可是聪明伶俐的很,就跟那新染丝一样白洁无瑕充满潜力。
他爸妈对他那个培养啊,各种兴趣班安排上。
每次我从他家门口路过,都能听见他弹钢琴的声音,那曲儿弹得真就像电视里播的音乐一样悠扬。
家里到处都是他画的画,色彩斑斓的,一看就是个很有创造力的小子。
可是上了初中后,小刚跟一帮不爱学习的人交了朋友。
那些人天天就想着打游戏、抄作业,对什么学习、进步全都不放在眼里。
小刚就慢慢受到影响了。
我再路过他家的时候,钢琴声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他在屋里打游戏嗷嗷喊的声音。
他的学习成绩也是一落千丈。
读《《墨子》之所染篇》心得

读《《墨子》之所染篇》心得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幼年家贫,毫无家学,对国学经典无从涉猎。
长至入学后,语文数学仅是入门而已。
逮至小学四、五年级,方翻阅《三国演习》和《西游记》。
从邻家借阅,用繁体字写成。
懵懂读其部分,兹是读古典作品之开端。
及至中学阶段,幸赖语文教材之文言作品,始涉古典作品。
而立之后,对经典作品备感兴趣,读儒家经典。
几读之后,始感儒家之华而不实,实乃国民思想一大束缚。
国民思想若求得根本之解放,非破除儒家之囿围、思想之禁锢。
故转而功读墨家经典。
感二者之区别乃前者是贵族哲学,维护贵族统治之工具;后者是平民哲学,从平民之角度观世界而演绎出来之学说。
墨子出身平民,其兼爱、尚贤、节用、尚同、非攻、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并重之观点,追求兼爱、平等之政治理想,暗合思想根底,佩服至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经济变革和发展达至今日之高度,若想继续深化,必需有根深之文化基础。
儒家讲究中庸,“扣则鸣,不扣则不鸣”,缺乏进取精神,缺乏积聚财富之动力,缺乏对草根平民关怀之胸怀,对国家经济的更深发展缺乏新教那种骨子里进取动力。
唯有墨家精神,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体现对平民之深厚关怀,远甚于儒家精神。
儒家重人文教育,意在学而优则仕,功利思想重。
墨家人文与实践教育并举,其科技成就实乃中华古代科技史上之一奇葩。
墨子其人也是技艺高超之工匠,墨家强调做中学,换成今日之语言,强调动手能力之培养,实乃今日职业教育之鼻祖,其目的是为平民寻求安身立命之技能。
教学内容涉猎天文、几何、力学、光学、数学等,均有深厚造诣。
古代思想家,大多又兼教育家。
收徒办学,教学中宣传并完善其思想。
诸子百家诸流派都重视教育,以实现本学派之理想。
惟道家例外,其独善其身,无兼济天下之意愿。
儒家从人性善恶入手,强调教育之于人格发展之重要。
读《《墨子》之所染篇》心得

读《《墨子》之所染篇》心得
《墨子》之所染篇是一部令人深思的著作,读完它使我由内而外受到深深的洗礼。
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染者天下”,这个观点强调了染得本质决定着天下的政治状况。
书中
通过墨子的学说来支持这一观点,指出政治改革的关键在于染。
染的根源位于人心,它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行为举止,让人们的价值观和理想得到改变,从而重新构建社会文明。
书中提出,实现政治改革,必须先从改变人心开始,将正确的思想观念传播给民众,同时排斥不正当的思想意识,从而达到提升社会整体精神水平的目的。
书中还提到了实施政治改革的重要方法——调和。
调和并不是改变任何一方的意识,而是用墨子的思想理论提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以对抗以往的对立思想,以让大众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让政治制度更加符合实际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实现政治改革。
通过阅读《墨子》之书,我认识到了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也增强了我明辨是非、正义正道、为民服务的信念。
它教会我们社会文明改革始于改变人心,只有通过调和手段来改变整体精神,才能真正实现政治改革的目标。
它的思想观点令我深受触动,也带给我无尽的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墨子的寓言故事

墨子的寓言故事关于墨子的寓言故事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说到寓言故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吗?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墨子的寓言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驳巫马子墨子多次与儒家弟子巫马子辩论。
一天,巫马子对墨子说:“你行义,没见有人帮助人,也没见鬼神赐福给你。
但你还在做,你有疯病?”墨子回答:“假若你有两个家臣,一个表里不一、一个表里如一、你看重哪个?”巫马子说:“我看重后者。
”墨子说:“既然这样,你也看重疯病的人。
”答公孟子公孟子多次与墨子讨论学术、人生等问题。
一次,公孟子头戴礼帽,腰间插笏,穿着儒者服饰来见墨子,问服饰与行为有何联系。
墨子说:“从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位国君,服饰好孬贵践不同,但作为却一样。
我认为有作为不在于服饰。
”用事实折服了公孟子。
一分为二墨子对程子说,儒家学说有四个方面足以丧亡天下。
程子说墨子诋毁儒家。
墨子说此为告闻绝非诋毁。
数日后,墨子又与程子辩论,称赞孔子。
程子问:“您一向攻击儒家,为什么又称赞孔子?”墨子答道:“孔子也有合理而不可改变的地方,应予区别对待”。
墨子一生坚持对事不对人,真正做到了“不以言废人”。
言行之论鲁国的南部有一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制陶,夏天耕作,自比尧舜。
墨子听说后就去见他。
吴虑对墨子说:“义,贵在切实可行,何必到处宣传!”墨子说:“你亲自陶稼,分之于民,获利太小,我宣传义,可以救天下,获利巨大,怎能不去宣传呢?”墨子破云梯在战国初年的时候,楚国的国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复楚国的霸权。
他扩大军队,要去攻打宋国。
楚惠王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
他是鲁国人,名叫公输般,也就是后来人们称为鲁班的。
公输般使用斧子不用说是最灵巧的了,谁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领,那就是不自量力。
所以后来有个成语,叫做“班门弄斧”。
公输般被楚惠王请了去,当了楚国的大夫。
墨子所染

《墨子》之《所染》本篇以染丝为喻,说明天子、诸侯、大夫、士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
影响的好坏不同关系着事业的成败、国家的兴亡,国君对此必须谨慎。
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说他曾因看到染丝而感叹:“洁白的丝放进青色的染料中,就会变成青色,放进黄色的染料中,就会变成黄色。
放进去的染料不同,染出的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放进去五种不同的染料,就一定会出现五种不同的颜色了。
所以对于染丝这种事情不能不谨慎啊!”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舜染于许由(许由:传说中唐尧时代的隐士)、伯阳(伯阳:传说舜七友之一),禹染于皋陶(皋陶: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虞舜时任掌管刑法的官)、伯益(伯益:传说中蓄物和狩猎行家,曾助禹治水),汤染于伊尹(伊尹:商汤大臣,助汤灭夏建国)、仲虺(读huì三声,仲虺:汤时大臣),武王(武王:周文王之子)染于太公(太公:姜尚,佐武王伐纣而封于齐)、周公。
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
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不单单染丝是这样,国君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舜受到许由、伯阳的影响,禹受到皋陶、伯益的影响,汤受到伊尹、仲虺的影响,武王受到太公、周公的影响。
这四位君王受到的影响正确得当,因此能称王于天下,立为天子,功盖四方,名扬天下。
要列举天下仁义、显达的人,一定会推举这四个君王。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榖(读gǔ)。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同“戮”,杀戮)。
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受到干辛、推哆的熏染,殷纣受到崇侯、恶来的熏染,周厉王受到厉公长父、荣夷终的熏染,周幽王受到傅公夷、蔡公谷的熏染。
这四个帝王所受到的熏染不当,因此国破身亡,被天下人耻笑。
墨子《所染》思想对品德教育的价值

墨子《所染》思想对品德教育的价值作者:胡乙来源:《科技视界》2020年第06期摘要墨子《所染》的理论价值包括:其明确提出环境决定论,个人品德受不同环境的影响。
君主与百姓,都要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为伴,以获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
其实践价值包括:人们应重视家庭教育、社会风气对个人品德的影响。
为消除教育功利化的弊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应突出乐于就业、爱岗敬业培养目标。
关键词墨子;所染;品德教育;价值中图分类号: G642.0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DOI:10.19694/ki.issn2095-2457 . 2020 . 06 . 570 引言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与墨学并称显学。
蔡尚思先生高度评价墨子:“墨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价值,超过任何一家一派。
”[1]其中,墨家的品德教育思想对当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燕良轼指出:“品德称为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的一些稳定的特征。
”[2]据此,品德不同于道德,燕良轼指出其区别有:“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品德是道德要求的局部反应。
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社会发展制约,也要受到个体生理,心理规律制约。
”据此,品德虽是个体现象,但是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社会习俗、社会声望人物言行等外部条件影响。
价值属于主客体关系的一种,如果教育思想能满足教育者实际需要,则其具有正价值;反之,则相反。
墨子《所染》中,初步讨论了品德形成机制、影响品德形成外部条件、品德教育内容等品德教育思想。
本文将从理论、实践角度,讨论该思想对品德教育的价值。
墨子《所染》中,明确提出环境决定论,认为个人品德受不同环境的影响。
无论君主治国,还是世人修身,都要求选择贤人、品德高尚的人,以获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
如果不知道把握治国修身重点的人,不能选择贤良,就会导致国家灭亡,身败名裂。
1 墨子《所染》思想对品德教育的理论价值墨子用染丝做比喻,提出人性无所谓善恶,而受后天環境影响。
人在少年(古文原文及译文)

人在少年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xiá),熏渍(zì)陶染,言笑举对,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君子必慎交游焉。
孔子曰:“无(w ù)友不如己者。
”——《颜氏家训》节选之二
注释
①神情:思想情操。
②与:结交.
③款狎(xia)不庄重的亲近。
④熏渍(zi)陶染:熏陶感染。
⑤操履:操行。
⑥艺能:技能。
⑦鲍鱼之肆:出售咸鱼的店铺。
鲍鱼:咸鱼,其气味腥臭。
肆:店铺。
⑧是之谓:即“谓是”,宾语前置。
说的就是这个。
是:这个。
⑨但:只。
君子慎交译文
人在少年时期,思想情操尚未定型,受到与他亲近的朋友熏陶感染,言谈举止,即使并不是有意向对方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相似起来,何况操行技能等明显容易学习的方面呢?因此,和品学兼优的人在一起,好像进入种满芝和兰等香草的屋子,时间长了自己就会变得芳香起来;和坏人在一起,就像进了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发出腥臭。
墨子曾对被染上颜色的素丝发出感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德才兼备的人对于结交朋友必定很谨慎啊!孔子说:“不结交和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
”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很可贵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染丝故事感想
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五入必(系物的丝绦),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以不慎也。
”
白话文大致意思为:“在青色中染就是青色,在黄色中染就是黄色。
所放入的颜色变了,它的颜色也就变了。
将丝绦放入五种颜色(的染缸中),最后就是五种颜色了。
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
”
人在自然、社会面前是一粒小小的尘埃。
呱呱坠地之时,人是一粒还没有发芽的种子,你没有能力选择你出生的环境,没有能力去选择你适合的环境,更没有能力去改变所处的环境。
不管你所处的环境是黑色、白色、还是黄色,不管你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不管你是被染成黑色、白色还是琉璃色,你必须接受它,因为它就存在在哪里,没有任何原因。
所以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我们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勇敢的接受所处的环境,利用目前仅有的土壤,让自己的种子破除而出发育成一个小树后,才有机会和阳光接触。
小树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
当我们是一个小树的时候,我们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好的、坏的、红的、白的、说不清的也有,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千姿百态的。
小树要敢于尝试不同的染缸,每个人的底色不一样,只有经过不同的染缸,你才会知道那个适合自己;染到什么程度,会得到自己想要的颜色。
染于苍并非你就真的成了青色;染于黄并非你就真的成了纯黄色,这个完全取决你的自制力和判断力。
跳入染缸方能晓色,跳出染缸才会出色。
存在的也代表是过时的,如果用你看到的染缸的颜色来绘制你的人生,你永远不会绘出美丽的图画。
有人看到阳光是五彩的,有人看
到阳光是白色的,而有的人看到阳光觉得还不如看黑色。
你是一颗小树的时候,不脱离染缸才能汲取营养。
但也不能被染缸彻底束缚,每个人都应坚定当初你还是一颗种子时候的梦想,要敢于用你对阳光的理解来绘制自己的蓝图,只有这样你才会超越染缸里的色彩,找到属于自己的缤纷。
一颗小树肯定会长大的!有的成长中枯死了,有的成为了参天大树,有的被取名叫歪脖子树,也有的成了屹立在狂风暴雨中的迎客松。
这一切都是我们自身也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你我或许到最后都发现不能左右,但人生总要经历,何不走的勇敢一些、果敢一些、活的坦坦荡荡。
当我们是一颗小树的时候,总避免不了去畅想一下,成为大树的样子。
作为大树:小风过,微微一笑;大风过,舞姿婀娜;小雨过,嘻嘻一乐;大雨过,甩臂洒脱。
雷电劈向你的那一霎,大树伟岸的鬼影照亮了整个大地,纵然在大风雷雨中,掉了叶子,折断了臂膀,也无言疼痛,默默的矗立在哪里,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
发达的根系和粗庞的躯干,使大树不管经历过几翻折磨,在某个春天定会使你又变的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对大树来说不是得与失,而是一种心态,一种胸怀。
我们是一种生命,不是被渲染的布料。
在人生抛物线向上走的时候,要有勇气,要坚持、要奋进,争取突破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人生抛物线向下走的时候,要微笑、要淡然、要学会宽容自己、宽容他人、宽容这个世界。
这样你生命的抛物线才平滑、才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