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版)语文第二单元 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及习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8页)-最新教学文档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8页)-最新教学文档

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学习目标1、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4、了解文章涉及的深广的人文背景学习重难点1、对托尔斯泰进行的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一、艺海拾贝1、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作为中学生应当有所了解,请利用图书或网络,从生平、思想、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查找资料,摘录在下面。

2、从生平、代表作品和写作托尔斯泰传记缘由方面搜集斯蒂芬·茨威格的资料,摘录在下面。

二、初读标疑1、读准下列加点汉字的音或完成四字短语填空。

黝.()黑滞.()留禁锢.()甲胄.()锃.()亮炽.()热广袤.()长髯.()粲.()然一绺.()()制()造藏()纳()郁郁()欢()立()群正()危坐()首()眉()诚()诚()无可()疑()然失色广()无()2、解释下列词语器宇:禁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三、复读感知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这篇课文尽管是肖像描写,但内涵丰富,有些地方需要阅读一些背景资料,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要有所了解,这样才更有助于你理解课文,完成学习任务呦!1、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请同学们细致地阅读一遍课文,相信你一定能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每段的主要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吧。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的特点。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重点描写其。

第4段,写托尔斯泰。

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

第6段,写托尔斯泰。

三、细读探究1、细读课文,按照要求进行批注。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阅读 7. 列夫.托尔斯泰》优质课教案_4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阅读  7. 列夫.托尔斯泰》优质课教案_4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学习人物传记的常见手法。

2.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感知人物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2.感知人物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熏陶教学思路:本篇文章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分析列夫·托尔斯泰平凡的外貌及运用的描写手法,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首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人物,他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列宁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他的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那么大家想到这个人是谁了吗?我们可以说在19世纪,托尔斯泰是俄国一位冉冉升起的明星,那么在大家心中,明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放印几张明星的图片,学生自己说心中的明星形象)所以,在大家心中明星应该是帅气的,潇洒的,其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这位明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二、作者介绍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

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传记《三大师》和《罗曼•罗兰》等。

三、检查字词长髯(rán)穹顶(qióng)锃亮(zèng)黝(yǒu)黑蜷(quán)发长髯(rán)鬈发(quán)胡髭(zī)鬓发(bìn)发髻(jì)这些词语都跟须发有关四、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思考: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托尔斯泰给你留下了什么初步印象?一、精读文本——了解外貌特征(这一过程学生自己找句子,自己分析,教师总结)默读1-5自然段,分析作者描写托尔斯泰的哪些外貌特征的呢?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分析并说说其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学案+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学案+反思
6.课文评价:理解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及其现实意义,探讨托尔斯泰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俄国文学及世界名著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词汇、短语、句型的运用能力,提升语文实践水平。
3.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分析文本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托尔斯泰作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借鉴托尔斯泰的作品。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我意识到,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在讲授过程中,我应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关于难点内容的讲解:针对学生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困难,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通过更多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例中感受这些技巧的运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学生对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和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对此,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1.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重点放在对托尔斯泰作品的分析上,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新人教版

7.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过程环节二自主学习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1.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5):主要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

作者在这里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的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作者不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环节三合作一、深层探究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请用课文原句说说这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须发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面容表情:“忧郁面孔上笼罩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穿戴方面:“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带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有什么不合适”。

总之,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说说其作用。

(此处可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语句,探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新人教版

7 *列夫·托尔斯泰【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文中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包括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等,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3.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尤其是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2.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夸张及妙喻的情趣,揣摩其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1.诵读,学习细腻、夸张而又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2.由外貌透视人物心灵,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并探讨这些形象对读者的启示。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以及人物描绘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文学作品人物塑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词:深邃、肖像、犀利、凝视、洞察等;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文学上的成就;
(3)分析课文写作特色,学习作者运用典型事例、细腻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描绘手法,创作一个简短的人物描写。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鼓励学生们提出疑问,并及时给予解答。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这一环节的设置表示满意。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让学生们进行自我总结,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典型事例的选择和细腻描写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列夫·托尔斯泰性格的复杂性,我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述和作品中的相关内容来帮助大家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新人教版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一、教学设想:这篇文章大量篇幅都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尤其是眼睛进行了描写,因此,学习本文要重点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而这些描写的唯一目的就是揭示他的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理解本课的难点。

因此,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有必要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

同时,以本课为例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在19 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

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

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

”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2、检查预习(1)给下列词语注音。

胡髭、长髯、鬈发、黝黑、滞留、愚钝、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锃亮、甲胄、粲然、盎然(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阅读 7. 列夫.托尔斯泰》优质课教案_10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阅读  7. 列夫.托尔斯泰》优质课教案_10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揣摩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⑵掌握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
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学生进行自读,由浅入深了解传主的特点,并将学生引向课外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读,让学生探索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揣摩精彩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教师引导,联系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结合旁批与阅读提示自读课文
旁批中的问题:
1、为何用“低矮的陋屋”来比喻外貌?文中还有一些新奇的比喻,阅读时注意体会其特别的效果。

2、这里为什么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
3、这已经是第三次出现“天才灵魂”了。

作者为什么再三强调这一点?
4、“看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福。

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
(一)学生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二)逐个解决问题。

三、课外拓展
课外阅读茨威格写的《托尔斯泰》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托尔斯泰激趣导入: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赢得了世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

对于他,我们一直只闻其明,未见其人。

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的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学习要点一、重点1. 学习文中的肖像描写并领会其作用。

2. 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难点联系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整体感知一、走近作者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资产阶级家庭。

1901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期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银弦集》。

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罗曼•罗兰》等,小说《焦躁的心》《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颗心的沦亡》等等。

二、结构梳理1. 文章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平庸丑陋。

第二部分:(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表现其深邃的精神世界。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造了很多世界一流的作品。

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课文讲解一、比喻夸张,绘其肖像。

1. 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明确: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除了比喻,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夸张描写不仅让我们对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印象深刻,而且会产生无尽的联想。

例如:(1)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作用:作者在前半部分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为了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

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用伟人平庸丑陋的外表来反衬其眼睛的神奇。

(2)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绘:“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2. 我们看不到一点世界文豪的光彩,我们看到的好似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作者为什么对托尔斯泰的外貌进行如此不堪的描绘?二、揣摩语言,感悟内涵。

1.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明确:夸张描写。

托尔斯泰的眼睛是最富情感的眼睛,他能流露出各种各样极为丰富的感情;托尔斯泰有着极为广阔的视野和社会洞察力,万千现象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2.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明确:这对珠宝指托尔斯泰的眼睛。

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人生的观察研究,又经过自己的思想加工,并用他的笔表现出来,展现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3.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托尔斯泰不仅用敏锐的洞察力去剖析社会、剖析他人,同样也勇于剖析自己。

他的自我剖析,苛刻而残酷,不留丝毫情面,像插在自己心窝的刀子。

托尔斯泰用这种方式反省自己,我们从中能看出他的理想和追求,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很严格。

小结: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

拓展延伸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茨威格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

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

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

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

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事就这样办完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能感到被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

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1. 为什么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最美美在哪儿?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2. 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朴素美的?参考答案:1. (1)之所以最美,是因为朴素的坟墓里面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似乎不相称,但这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也正是本文打动读者的基础。

(2)朴素。

2. 语言:文字简洁,行文朴素,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

语言深挚动人,感情热烈浓厚。

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排比、比较、衬托、白描。

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例子体会“朴素”的内涵。

排比:“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比较:“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从反面来衬托,说明这些伟人的富丽堂皇反不如托尔斯泰墓的朴素震撼人们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白描:“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 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

衬托:“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暧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散文,借助于对景物的描绘抒写个人情感。

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色彩,使读者不仅感受到“严肃”,更感受到美好、动人。

墓地周围的自然景物与其他墓地的奢华装饰形成对比,更显示出坟墓的朴素。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同步测试(答题时间:30分钟)一、基础积累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黝.( )黑 gān ( )尬àn ( )然失色 滞.( )留 炽.( )热 hàn ( )首低眉2. 找出下列语句的错别字,并将正确的改在后面的括号内。

(1)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原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涛涛白浪的大胡子。

( )(2)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蓬来好不了多少。

( )(3)它像枪弹穿透了违装的甲胃,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 )3. 根据所给的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 )(2)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 )(3)惶恐不安。

( )(4)无法揣测,难以捉摸。

( )(5)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 )4. 指出没有用比喻和夸张的一项( )A.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 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C.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是他的大胡子。

D. 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5.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她长着高挑的身材,有一头瀑布般的长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鹤立鸡群....,引人注目。

B. 这对夫妇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从国外归来的儿子。

C. 臣受此殊誉,诚惶诚恐....,感激不尽。

D. 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

二、课内阅读阅读《列夫·托尔斯泰》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