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史复习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第一篇: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2、简述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答:(1)城市人口规模扩大;(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区域性城市不断成长;(4)市镇迅速发展,新兴城镇发展,城镇系统不断完善;(5)城市分布广。
3、简述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特点。
答:(1)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
(2)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
(3)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
呈方格网布局。
(4)完善的上下水系统。
(5)体现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制。
(6)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4、简述曹魏邺城规划特点以及意义。
答:(1)曹魏邺城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
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
(2)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
(3)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5、简述西汉长安修建过程以及建设特点。
答:1、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2、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6、简述宋东京规划要点。
答:(1)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城建史复习资料

——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降杀以两,礼也。”《春秋左氏传》 ——三级城邑,天子居天下之中,诸侯为地区中心,采邑为基层据点。 2) 布局特点:
4、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赵、韩、魏、秦都城形态与布局 5、管仲的城市建设思想及其启示 1) 管仲的城市建设思想: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 防省”——选址 ? “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 ——选址 ? “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形制 ? “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横通”——形制 ? “大城之地面,不可以平准”——形制 ? “凡仕者近公,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布局 ? “夫国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足以养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 守其城”——规模 ?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规模 2) 启示:
2)圣彼得大教堂广场的规划特点:
封丹纳罗马改建的内容和特点? 1) 、封丹纳罗马改建的内容: 2) 、封丹纳罗马改建的特点: 5、思考:
中国古典园林与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古典园林在造园思想和技术上有何区 别如?何如理何解理在解法其国不古同典的园艺林术和表城现市力中?提到的 “放射性道路和圆形广场 (交叉点) 的美学潜力?
田园城市——莱奇华斯。1920 年又开始建设离伦敦西北 36公里的第二座田 园城市——韦林。
4) 霍华德田园城市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
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 理论颇有思想。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和实践经验, 直接导致了英国 1946 年颁布《新城法》,并组织了新城建设公司。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城市建设史复习题名词解释:1.城市: 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2.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 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3.城郭: “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 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 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 或设木栅栏。
“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 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 七里之廓。
4、闾里: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
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 闾是里的门.5.瓦子: 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 附近还有妓院的娱乐场所。
6、蕃坊:宋制规定外国人不得居住在城内, 一些海外贸易城市外国人多聚居于城外交通便利之处, 形成坊地区。
蕃坊地区没有明显界限和任何防御设施, 其间也有中国人居住, 接受中国官方管理。
(泉州7、关厢地区: 城垣内用地不够, 在城门外形成的新地区, 一般沿城外的道路成带形发展。
8、满城: 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民族矛盾, 在一些重要的府州城市(地方性统治中心)往往另建有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 驻扎八旗兵的兵营城9、瓮城:围在城门外的小城, 或圆或方。
瓮城与城墙同高, 周围设暗堡, 城顶建战棚。
城门开在侧面, 以便在大城和瓮城两个方向抵御攻打瓮城城门的敌人。
10、辽代五京: 辽上京, 赤峰, 内蒙古巴林左骑南面;辽中京, 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辽南京, 北京, 宣武门西部;辽东京, 辽宁省辽阳市;辽西京, 大同。
11、九边重镇:, 按照一定的防御体系和兵制规定分布, 有镇、卫、堡的分布等级, 总兵驻地为镇, 明初为了加强北方防御曾大规模修筑长城, 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
辽东(驻辽阳)、蓟州、宣化、大同、山西(驻偏关)、延绥(驻榆林)、甘肃(驻甘州)、宁夏、固原, 其中延绥、宁夏、甘肃总称“三边”14、宇文恺:规划专家, 建筑工程师, 他不仅主持规划了长安和洛阳二城, 还从事过水利, 长城, 桥梁能方面的工程, 也是亲自设计过一些房屋。
城市建设史复习

1、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出现。
3、精神的发展。
4、战争。
5、夯筑技术。
2、中国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一定规模(前提)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和保障)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
3、简述西周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在《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内容?(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提地及建设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后面为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4、汉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北宋东京、明南京、北京城市布局特点——综述题或简答题。
汉长安:布局特点:a)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b)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c)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1\2)曹魏邺城:城市平面呈矩形。
城南三座城门,北两座城门,东、西各一座城门;城市中偏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干道,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宫城东部为曹操起居及办公的场所,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宫城以东是戚里,为王室贵族居住区,宫城以西为王室专用园林。
干道南面为一般居住区,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业作坊。
分区更为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
•1从权应变,富于创新,•2讲求实效,不事夸张•3结构严谨,格调新颖北魏洛阳:多重城墙;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形制;采用封闭的里坊制;集中市制;道路呈方格形。
唐长安城:唐长安城分外廓城、皇城、宫城三部分;东西略长,南北略窄,左右对称的长方形面积84平方千米。
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
宫城位于全城北廓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廓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廓城的民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之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城建史复习资料

城建史复习资料一、古代城市的产生1、远古聚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1)基本特征:1分布区域:西起川陕宁,东抵浙鲁,北至蒙辽,南达云贵两广2聚居环境:天然洞穴近水:湖滨、河谷、海岸方便渔猎居丘:防止洪水淹浸,洞穴口部一般距水面10~100米(多为20~60米)避风:避开冬季主导方向,洞口一般为南向通风:洞穴较浅,或生活在洞穴前部2)影响因素:1外部条件:2自身条件:2、初期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与聚落的差异3、“城”与“市”结合的历史意义:“城”的文字内涵——“土地”+“鼎”+“戟”。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二、奴隶制社会的城市1、我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以及“四象”方位的源流2、“井田制”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1)“井田制”的特征:《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以八户农家为单位而集体配授农地,将土地分为井字形的九个单位,每单位百亩,中间位公田,周围是私田。
2)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3、《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图标并简述其形制与布局特点1)《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天子之城的规模是长宽各为九里的正方形大城,每边各开三座城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干道与城门相通。
每条干道的宽度可以容纳九辆马车并排行驶(轨宽八尺)。
王宫在城的中央,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
左面是宗庙,右面是社稷。
每个“朝”和每个“市”的大小约为百步见方。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城建史复习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及巢居的时间最漫长,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2、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西安半坡村遗址已有一定的区分,居民点中首先有住宅和葬地的区分。
最普遍的手工业是制陶器,相应的便有窑地。
3、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这种情况与国外大部分城市产生的过程是一致的。
第二章殷商时代的城市1、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至公元前17世纪,黄河下游的商部逐渐强盛,终于灭了夏朝,奴隶制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主要区域。
2、商代,约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址,还有各种作坊。
3、商城(现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4、版筑墙概念:筑土墙及在甲板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
意义: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也是商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5、商城附近有贾鲁河、金水河、须索河等,可见城市也河流有密关系,也说明早起的城市也农业有密切关系。
这种早起的奴隶社会的城市,与乡村还没有严格的分野。
6、殷墟(现安阳小屯):房屋的结构是由柱础支撑的高大木构架。
遗址尚未发现屋瓦,可能仍用草屋顶,也就是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古:指茅草屋顶,泥土台阶,今:指房屋简陋,生活简朴。
王宫的遗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
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为庭院,已发现四组,建筑轴线与磁针方向北偏东5度左右,可知当时已注意日照和朝向。
7、宫室与墓葬的工程规模宏大,可见当时奴隶主集中大量的奴隶进行长期的无偿劳动。
建筑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使用的一些建筑上。
8、周代都城的名字,那个位置?周原,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及镐京。
遗址发现瓦片,当时屋顶已非草顶,比殷商时代有进步。
洛邑(王城),在东周时,曾是都城。
9、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原始居民点复习资料1、原始社会人类主要的居住方式为穴居或树居2、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是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3、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是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4、城市: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城市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5、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选址特征: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选址选在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6、城市的形成: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卫),“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
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7、城市形成的标准:从城市的要素、本质和定义出发, 城市形成的标准概括为:1、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2、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聚落的出现,其中许多以城墙的兴建为标志;3、国家和文明的形成;4、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5、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6、财富的聚集与消费中心;7、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8、金属器物的出现;9、文字的发明和知识的生产;10、市场和贸易的形成。
第二章奴隶社会复习资料1、中国古代城市始于夏朝。
2、西周时期为中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
3、先秦城市的演变可分为三个互相继承但又各具特色的发展时期:肇始期、确立期和转型期。
4、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距今3500年左右。
5、先秦城市演变的转型期的城市规划成就:1、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铁器出现,商业进一步繁荣,商人的地位提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一、原始的居住形式1.穴居2.巢居: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云南川海门遗址、浙江吴兴钱山漾)3.半穴居(穴居与巢居的结合)4.地面建筑: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建筑、东北内蒙古大石堆砌的建筑二、原始居民点的特征1.位置:背山面水2.规模:大小不等。
分布:居住密集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西安半坡村遗址)5.功能特点:选址,居住,墓葬,手工业三、原始居民点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阶级的出现(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发展(文字、宗教、礼仪)4.战争(王权作用)5.夯筑技术四、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1.一定规模(前提)2.一定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3.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4.一定的城市基础设置(基础和保障)5.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五、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1.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2.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3.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4.城:“筑城以为君”这句话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5.廓:“造廓以守民”说明了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6.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体现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
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六、城市建制——城廓之制城廓之制:军事防御和政治统治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一般有城廓之分,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之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1.内城外廓型:曲阜鲁城,淹城2.城附于廓一角(相重):齐临淄3.城廓并列:燕下都,赵邯郸七、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和建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5.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八、秦咸阳建都原因(政治、军事,经济,交通,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建史复习资料一、古代城市的产生1、远古聚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1)基本特征:1分布区域:西起川陕宁,东抵浙鲁,北至蒙辽,南达云贵两广2聚居环境:天然洞穴近水:湖滨、河谷、海岸方便渔猎居丘:防止洪水淹浸,洞穴口部一般距水面10~100米(多为20~60米)避风:避开冬季主导方向,洞口一般为南向通风:洞穴较浅,或生活在洞穴前部2)影响因素:1外部条件:2自身条件:2、初期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与聚落的差异3、“城”与“市”结合的历史意义:“城”的文字内涵——“土地”+“鼎”+“戟”。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二、奴隶制社会的城市1、我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以及“四象”方位的源流2、“井田制”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1)“井田制”的特征:《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以八户农家为单位而集体配授农地,将土地分为井字形的九个单位,每单位百亩,中间位公田,周围是私田。
2)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3、《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图标并简述其形制与布局特点1)《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天子之城的规模是长宽各为九里的正方形大城,每边各开三座城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干道与城门相通。
每条干道的宽度可以容纳九辆马车并排行驶(轨宽八尺)。
王宫在城的中央,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
左面是宗庙,右面是社稷。
每个“朝”和每个“市”的大小约为百步见方。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降杀以两,礼也。
”《春秋左氏传》——三级城邑,天子居天下之中,诸侯为地区中心,采邑为基层据点。
2)布局特点:4、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赵、韩、魏、秦都城形态与布局5、管仲的城市建设思想及其启示1)管仲的城市建设思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选址•“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选址•“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形制•“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横通”——形制•“大城之地面,不可以平准”——形制•“凡仕者近公,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布局•“夫国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足以养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规模•“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规模2)启示:三、秦汉魏晋——封建社会早期的城市1、中央集权的封建城市相对于宗法分封的奴隶制城市产生了哪些变化?2、秦汉都城营建中哪些方面受到了传统宇宙观的影响3、秦汉魏晋都城中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的制度掌握:1、秦咸阳、汉长安、东汉洛阳、曹魏邺城、北魏洛阳的城市布局及特点(图示)2、曹魏邺城的布局特点,在哪些方面奠定了封建社会中期的都城布局形式四、唐宋——封建社会中期的城市1、唐代社会、文化的繁荣对都城长安的影响?2、中唐至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城市产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3、唐宋都城在管理上出现了哪些变化?探析其原因。
4、大运河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发展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五、元明清——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1、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及其特点(图示)1)元大都的城市布局:城制上继承宋东京,城市形制为三套方城:外城、皇城、宫城,外城呈长方形,东西6635米,南北7400米。
共设十一个城门。
•皇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地区,平则门内建社祭坛,齐化门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一条城市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皇城灵星门,宫城崇天门和厚载门,经万宁桥,直达万宁宫的中心阁。
•在坊市制度上,大都采用市坊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及城市新的商业网与坊巷制,具体布局是:共设50坊,坊以城市干道划分,入口设坊表,坊内不设商店,各街坊沿街干道设商店,城市交通要冲设三个集中商业区,即积水潭东北岸的斜街市、名照坊的枢密院市和咸宜坊的羊角市。
•城市道路为方格网式,但由于城内水面较大,道路多不通,丁字交叉较多,南北干道两侧,等距平列许多东西向胡同,中轴线大街宽28米,其他干道宽25米,胡同宽5-6米。
•大都内河湖水系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为高粱河海子、通汇河构成的漕运水系。
一为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
特点:a.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和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b.形成了新的坊巷制c.宫苑结合,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d.水系发达,满足运输和生活用水,水面与绿化结合丰富了城市景观。
e.建设组织严密,计划细致,统一指挥,使规划意图得到执行。
2)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明世宗嘉靖四年,为加强城防,安置居民,加建外郭,周长28里,设七座城门,北京城轮廓形成“凸”字形制。
•外郭承担城市的经济职能,成为城市的商业中心区,并在城南营建了天坛和山川坛。
•宫廷区的改建:宫城南移,皇城拓展东、北、南三面,在宫城之前建太庙和社稷,承“左祖右社”之制,并与午门外之外朝共同构成宫前区。
•开挖南海,扩大了原太液池水面。
特点:明代北京的布局,恢复了传统的宗法礼制和天人合一、遵法自然的思想,继承前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成为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的集大成者。
•城市布局艺术上,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中轴布局,形成了宏伟壮丽的都城景象。
•城市道路为主次分明的方格网体系,但由于宫城居中,城市东西向道路交通受阻。
•明代北京城商业市肆分布在城南正阳门外,城内鼓楼及很多行业市场和商业街构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商业网。
•居住坊里与道路相适应,继承元代的创新,散布于皇城四周,共37坊,居住环境较好,外城为一般居民居住。
•城市水系基本承袭元大都的体系,但漕运不入内城,给水以井水为主,城市排水系统重新进行了整修。
2、明代我国城市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使城市产生了哪些变化?六、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建国后的城市与城市规划(1949新中国成立至今)1、中国周代封国与古希腊城邦在产生的背景、规模、形式、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掌握:1、古希腊圣地和卫城建筑群的异同2、希波丹姆规划形式主要特点和米利都规划3、古罗马共和广场群和帝国广场群的布局及其异同第八讲世界远古的城市第十一讲文艺复兴、巴洛克与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1、回顾与比较:中世纪:有机规划,丰富的景观,宜人的尺度,统一的风格文艺复兴:对中世纪城市进行了零打碎敲的修改,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巴洛克:机械代替有机,理性代替血缘,强调法律、秩序和统一的格式——功能从属与形式,统一化,绝对化,既无对比,也无回避2、新的设计中采用巴洛克手法应注意些什么?3、进一步学习:笛卡尔关于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4、掌握: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城市建设的思想内涵和规划手法?1)文艺复兴的思想内涵:反对封建、神学、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强调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为了突破封建主义,尤其是宗教的思想枷锁,借用“复兴古典主义——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为资本主义建立统治地位制造舆论。
文艺复兴时期的规划方法:2)巴洛克的思想内涵:巴洛克不同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以手法主义创造特殊的景观效果,来烘托教会实力的不可动摇。
巴洛克城市规划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完整的体系:在指导思想上为集权政治服务,在形态上集中反映几何美学。
巴洛克的规划方法:罗马市政广场和圣彼得大教堂广场的规划特点?(图示)1)罗马市政广场规划特点:1三面围合,前面敞开入口的大台阶,以锐角向上面放大,产生缩短的视觉效果。
2两座不平行的建筑创造了深远的景观效果。
3中部古罗马皇帝骑马铜像是吸引视线的焦点,增加了期待感。
4元老院第一层做成基座式的,显得比实际更高,更为雄伟。
5元老院入口的台阶的顶部,可以望到以建筑和雕塑为景框的城市全景。
6人在道路上行进中的每一瞥的瞬间合在一起,互相加强效果。
2)圣彼得大教堂广场的规划特点:●封丹纳罗马改建的内容和特点?1)、封丹纳罗马改建的内容:2)、封丹纳罗马改建的特点:5、思考:●中国古典园林与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古典园林在造园思想和技术上有何区别?如何理解其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如何理解在法国古典园林和城市中提到的“放射性道路和圆形广场(交叉点)的美学潜力?6、掌握:●简述欧斯曼巴黎改建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简述凡尔赛的布局特点及其主要的艺术手法?●简述古典主义的时代特点和艺术内容?第十二讲从空想到有限的实践——近代资本主义城市与早期规划探索1、对早期的城市规划思想的思考:1)超越了实践者渐进的规划方式2)以合理性为表象,又由于其哲理性,使之具有较多的情感3)价值观让大多数人所接受2、城市规划所表达的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城市的改革与颠覆3、思考:●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发展所造成问题的根源●早期规划探索所包含的理性思想在社会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内容4、掌握:●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性思想19世纪初,欧文和傅立叶。
欧文:把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范畴和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研究,l817年提出了“新协和村”方案。
人口为300—2000人(以800~1200人为最好),耕地每人0.4公顷。
中间设公用厨房、食堂、幼儿园、小学会场、图书馆等,周围为住宅,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工场与手工作坊。
村外有耕地、牧场及果林。
全村的产品集小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财产公布。
傅立叶:1829年发表了《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
主张以法朗吉为单位,由1500—2000人组成公社,以社会大生产替代家庭小生产,。
通过组织公共生活,以减少家务劳动。
他把400个家庭(1620人)集小在一座巨大的建筑中,名为法兰斯泰尔,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层组织。
●图示并论述霍华德田园城市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建设实践及其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1)产生背景:A、社会背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了垄断过渡,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农民涌向城市、社会矛盾加剧。
B、思想起源:深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社会改良而不是社会变革;示范试验与实现社会公正。
2)主要内容:A、对城市症结问题的认识: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地价的飞速增涨;城市财富的分配失衡。
B、田园城市的构想:用地规模:24平方公里人口规模:3.2万人(城市3万人,农业0.2万人)土地来源:政府贷款获得廉价土地,使用者缴纳“税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