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

合集下载

亚洲象生殖系统的生理学研究

亚洲象生殖系统的生理学研究

亚洲象生殖系统的生理学研究亚洲象是一种大型的、社会性的动物,也是世界上受到最多保护的物种之一。

在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这些神秘而美丽的大象被广泛地认为是灵感的象征。

然而,由于环境破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亚洲象的数量不断减少。

了解亚洲象的生殖系统生理学对于保护这种物种至关重要。

亚洲象雌性的生殖系统生理学亚洲象雌性发育到性成熟需要大约10-12年。

它们开始发情后,周期为14-17周,持续2-6天。

在发情期间,它们通过膣分泌物和行为来显示出繁殖行为。

雌性的泌乳和生殖季节相互作用,估计只有在优质食物丰富的季节才能成功交配。

母象可以在交配后12-20个月产仔,然后在经过两年后,又可以生育新生。

一个雌象的寿命为60-70年。

亚洲象雌性的生殖系统中,卵巢是最主要的器官,由两个含有许多卵泡的卵巢组成。

在雌性发情期间,卵泡开始生长并产生雌激素,雌激素分泌增加后,卵泡破裂、排出卵子。

然后,卵子开始沿输卵管向子宫移动,在那里它可以被精子受精。

在亚洲象的生殖循环中,黄体形成在排出卵子之后。

在黄体形成的过程中,卵泡在排卵后迅速塌陷,赤红色的细胞膜变成白色,称为黄体。

在黄体中,激素和孕酮继续被分泌,继续保持孕育条件。

然而,如果它们没有受精而发生妊娠,黄体就会退化和完全消失。

亚洲象雄性的生殖系统生理学亚洲象雄性的生殖系统最重要的部分是睾丸。

睾丸是一对由许多环状像素的管道构成的椭圆形器官。

在睾丸中,精子被生产和存储,直到它们进入生殖道。

亚洲象雄性生殖器分为阴茎和前列腺。

前列腺是一块肌肉组织,其分泌粘稠的,乳白色的液体。

在泌尿生殖系统中,前列腺的功能是使精液的pH值正常。

亚洲象雌性的繁殖研究在近年来的繁殖研究中,通过对亚洲象雌性生殖系统情况的深入研究,已经有了许多突破。

研究证明,怀孕过程中的孕激素、孕酮和雌激素在女性中的水平比在男性中的水平高。

要达到成功交配和繁殖,需要有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模式。

亚洲象保护作文

亚洲象保护作文

亚洲象保护作文提起大象,你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是什么?是它们那庞大的身躯,还是那长长的鼻子?对我来说,亚洲象一直是神秘而迷人的存在。

我曾有幸在云南的一次旅行中,近距离地接触和观察了亚洲象。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满怀期待地走进了亚洲象保护区。

当我第一次亲眼看到亚洲象时,那种震撼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它们身躯庞大,皮肤呈现出一种深沉的灰色,上面还带着岁月留下的褶皱和纹路。

那长长的鼻子,灵活地摆动着,仿佛是一个万能的工具,可以卷起食物,也可以和同伴打招呼。

我看到一只小象依偎在母象的身边,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它时不时地用鼻子触碰一下母象,母象则温柔地回应着,那种亲子间的亲昵,让人心里暖暖的。

小象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和纯真,它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一会儿跑去这里闻闻,一会儿又跑到那里瞧瞧。

在保护区里,有专门为亚洲象准备的水池。

大象们会走进水池,享受清凉的水带来的舒适。

它们会用鼻子吸水,然后喷向自己的身体,那场景就像是在给自己洗澡一样。

有一只大象特别有趣,它躺在水池里,只露出一个脑袋,看起来惬意极了。

亚洲象的食量也是大得惊人。

工作人员会给它们准备大量的食物,有新鲜的草料,还有各种水果。

大象们吃东西的样子十分可爱,它们用鼻子卷起食物,然后塞进嘴里,大口大口地咀嚼着。

有时候,食物掉在了地上,它们会不慌不忙地用鼻子捡起来,继续吃。

我还注意到,亚洲象之间有着独特的交流方式。

它们会通过声音、动作和身体接触来传达信息。

当一只大象发出低沉的叫声时,其他大象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它们之间的默契让人惊叹。

然而,就是这样可爱而珍贵的亚洲象,如今却面临着诸多的威胁。

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使得它们的栖息地逐渐减少。

森林被砍伐,土地被开发,亚洲象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非法的盗猎行为,也给它们的生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获取象牙,那些不法分子残忍地杀害亚洲象,这种行为真的让人痛心疾首。

而且,由于栖息地的破碎化,亚洲象的迁徙路线也受到了影响。

它们在寻找食物和水源的过程中,常常会闯入人类的生活区域,这就导致了人象冲突的发生。

亚洲象小知识

亚洲象小知识

亚洲象小知识1. 嘿,你知道亚洲象吗?那可是陆地上的大家伙呢!就像一辆会移动的小房子。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的陆生动物,它们的耳朵就像两把大蒲扇,忽闪忽闪的可有意思了。

我有次在动物园看到亚洲象,那耳朵一扇,感觉能把周围的空气都扇动起来。

2. 亚洲象的鼻子超级厉害哦!这鼻子就像是它们的万能工具。

它可以用来喝水,像吸管一样把水吸起来,再送到嘴里;也能卷起草啊树枝啥的往嘴里送食物。

我朋友就好奇问我:“那大象的鼻子是不是能举起很重的东西啊?”我告诉他:“那当然啦,亚洲象的鼻子力量大着呢,跟个小吊车似的。

”3. 你可能不知道,亚洲象的象牙可珍贵了,不过这也给它们带来了灾难。

有些坏人就为了象牙去伤害亚洲象,真是太可恶了!亚洲象的象牙就像它们的身份证,是它们身份的象征。

我在电视上看到那些被盗猎后的亚洲象,孤零零的,真让人心疼,就像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一样。

4. 亚洲象是群居动物,就像我们人类喜欢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一样。

它们有自己的家族,家族里有老有少,互相照顾。

有一次我看到一群亚洲象,小象在中间,大象们围在四周,那场面就像我们的家长在保护自己的孩子,特别温馨。

它们在家族里会互相交流,你能想象它们用低沉的声音“聊天”的场景吗?5. 亚洲象的皮肤看起来皱巴巴的,像老人的皮肤一样。

可别小看这皮肤,它虽然厚,但是很敏感呢。

夏天的时候,亚洲象会用泥巴涂满自己的身体,就像我们涂防晒霜一样。

我和动物园的饲养员聊天,他告诉我这是为了防止蚊虫叮咬,还能降温。

哎呀,亚洲象可真是聪明的家伙。

6. 亚洲象的食量可大啦,就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大胃王。

它们一天要花很多时间吃东西,各种植物都是它们的美食。

你要是看到亚洲象吃东西,那场景就像一台大收割机在工作。

我问过研究亚洲象的专家:“它们吃这么多,怎么还不胖得走不动路呢?”专家笑着说:“它们运动量也大呀。

”7. 你知道亚洲象的记忆力有多好吗?简直超乎想象!就像一个超级记忆大师。

它们能记住水源的位置,哪怕隔了很久,还能准确找到。

陆生动物

陆生动物

陆生食草动物体型:亚洲象的体型较小,背部圆、微凸;非洲草原象体型较大,背部微凹。

亚洲象的头部位置最高;非洲草原象的肩部、臀部位置最高。

额头:亚洲象的额头有两个凸起的包,俗称智慧瘤,中间则凹下;非洲草原象的额头是平的。

耳朵:亚洲象的耳朵较小;非洲草原象的耳朵较大。

长牙:亚洲象只有雄象有长牙外露;非洲草原象都有长牙外露。

鼻子:亚洲象的鼻子较为光滑,鼻端只有一根指状物;非洲草原象的鼻子上下有环裂的皱纹,又多又深,鼻端有两根指状物。

脚趾:亚洲象的前肢有5个脚趾,后肢有4个脚趾;非洲草原象的前肢有4个脚趾,后肢有3个脚趾。

【生活习性】亚洲象喜欢人烟稀少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和草原,不适应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

亚洲象每天要吃掉约300公斤的新鲜饲料为了生存,象群每天要奔走18到20个小时,只睡2小时到4小时寿命50--60岁。

【分布】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

蒙古野驴【形态特征】外形似骡,体长可达260厘米。

四肢刚劲有力,蹄比马小但略大于家驴。

【生活习性】属典型荒漠动物,生活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高原开阔草甸和半荒漠、荒漠地带。

营游荡生活,耐干渴,冬季主要吃积雪解渴。

叫声像家驴,但短促而嘶哑。

【分布】甘肃、新疆、内蒙古。

西藏野驴【形态特征】大型有蹄类。

外形与蒙古野驴相似,下体白色有别于蒙古野驴。

【生活习性】生活于高寒荒漠地带,夏季到海拔较低的地方。

好集群生活,善长奔跑,警惕性高。

【分布】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和四川野马野马性机警,善奔驰;一般由强壮的雄马为首领结成5-20只马群,营游移生活。

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线到泉、溪边饮水。

喜食芨芨草、梭梭、芦苇等,冬天能刨开积雪觅食枯草。

【生活习性】栖息于缓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条件略好的沙漠、戈壁。

【分布】野马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马鬃山一带。

野骆驼【生活习性】生活于戈壁荒漠地带。

骆驼性情温顺,机警顽强,反应灵敏,奔跑速度较快且有持久性,能耐饥渴及冷热,故有“沙漠之舟”的称号。

亚洲象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分析

亚洲象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分析

亚洲象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分析近年来,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减少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问题。

亚洲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种,因为它们对维持森林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当行为,如过度砍伐森林、非法偷猎、人类扰动等,导致亚洲象的数量急剧减少。

下面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这些原因,并探讨如何保护亚洲象的种群数量。

一、过度砍伐森林亚洲象的栖息地主要是森林和草原,这些地方提供了它们生存的必要条件。

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砍伐森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因为砍伐,亚洲象的栖息地变得愈来愈少,它们的活动空间也越来越受到限制,导致它们的数量明显下降。

因此,亚洲象的数量的减少与过度砍伐森林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二、非法偷猎非法偷猎是亚洲象数量减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亚洲象的象牙和獠牙都是很有价值的,在黑市上可以换取高额的收益。

人类为了谋取私利,会杀害亚洲象来非法获取它们的象牙和獠牙,因此,许多亚洲象被人类猎杀,导致它们的种群数量消失。

三、人类扰动人类扰动也是亚洲象数量减少的很重要的原因。

由于现代城市的建设和交通发展,许多亚洲象的栖息地和迁徙路线都被破坏。

人类的存在对于亚洲象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造成了它们紧张、不安和恐慌。

这些情况会阻碍亚洲象的繁殖和迁徙,导致它们的数量急剧减少。

如何保护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医疗卫生保障:为了保护亚洲象的种群数量,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首先,亚洲象需要充足的食物和水源,使它们的身体健康而强健。

其次,应该建立动物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基地,提供给它们一个安全的栖息环境,并保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监管和保护。

此外,在亚洲象迁徙的路径上,应该建造过街天桥或隧道,以帮助它们顺利通过路段。

加强立法和监管:加强立法和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亚洲象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

在监管方面,应该加强保护区、采取惩罚措施对于回收象牙等非法道路,搭建公众报告机制,对非法角色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格查处,维护亚洲象的生存环境。

亚洲象介绍_小学作文

亚洲象介绍_小学作文

亚洲象介绍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亚洲象介绍,感谢您的阅读!亚洲象的身躯高大威武,性情温顺善良,是力量、威严和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象征。

它的身长为5—7米,肩高为2.5—3米,尾长为1.2—1.5米,体重3000—5000千克。

通体为灰棕色,前额左右有两大块隆起,称为“智慧瘤”,其最高点位于头顶,但它的脑却很小。

头盖骨很厚,虽然骨骼内充满了气孔,可以减轻重量,但颈部的负担仍然很重。

背部向上弓起。

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前肢5指,后肢4趾。

小跑时,总是同时提起同一侧的前后肢,而不是象其他哺乳动物那样在对角线上的两肢同时离开地面,这种的步法被称为“溜蹄”,并使其产生一种奇特的摇摆动作。

它的鼻子是动物中最长的,实际上是鼻子和上唇的延长体,表面光滑,一直下垂到地面,不停地摆来摆去。

它由四万多条肌纤维组成,里面有丰富的神经联系,不仅嗅觉灵敏,而且是取食、吸水的工具和自卫的有力武器。

鼻子的顶端有一个像手指一样的突起,这个突起不大,但上面集中了丰富的神经细胞,感觉异常灵敏,使得象鼻十分灵活,能随意转动和弯曲,具有人手一样的功能。

在动物园中,训练有素的象能用鼻子搬重物、拔钉子、解绳子,甚至能捡起地上的绣花针。

有趣的是,它还能像人类握手一样,用互相缠绕鼻子的方式来表达友好的情感或者进行雄兽和雌兽之间的调情。

亚洲象雄兽的嘴里还长着一对终生不断生长,但永不脱换的长大门齿,称为象牙,长度为2米左右,单支重30—40千克。

雌兽的门齿较短,不突出于口外。

象牙的作用很大,是掘食的工具,也是搏斗时的武器。

它的犬齿不发达。

臼齿上、下颌的每侧共有6枚,而且很大,呈块状,但并不是同时生出,而是分成六批,轮流生出,每一批只生出4枚,另一批“候补者”在后面半隐半现,等前一批磨损消耗得不能再用时才逐渐发育出来,以致于在同一时间里,每侧上、下颌只能有1个完整的或者2个不完整的臼齿在起作用。

每一个臼齿在使用时,齿根能够继续生长相当长的时间,以此来抵消磨损,但磨损仍然比生长的速度快。

亚洲象有趣的知识

亚洲象有趣的知识

亚洲象有趣的知识1.引言1.1 概述亚洲象,学名为Elephas maximus,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动物之一,是亚洲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大象物种。

它们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不同生境中。

亚洲象是一种古老的物种,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数百万年。

亚洲象是非常受人们喜爱的动物,不仅因为它们巨大而壮观的体型,还因为它们拥有一系列有趣的特征和行为习性。

首先,亚洲象的身体特征是其最为醒目之处。

它们拥有长长的象鼻,用于觅食、喝水、沟通以及社交活动。

此外,它们还有一对弯曲向上的长牙,被称为象牙,被广泛用来制作工艺品。

不仅外貌引人注目,亚洲象的生活习性也非常有趣。

它们属于社会性动物,常常以群体形式生活。

群体中通常有一头领导者,被称为头领,负责组织群体生活和保护群体成员。

亚洲象是植食性动物,主要以树叶、草、水果和树皮为食。

它们每天需要大量的食物和水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

除了这些基本的特征和习性外,亚洲象还有许多其他令人着迷的方面。

它们具有智慧和记忆力,能够记住复杂的路径,并利用它们的记忆找到水源和食物。

此外,亚洲象还展示出情感和社交行为,它们能够建立紧密的母子关系和友好的群体关系。

总之,亚洲象是一种迷人的动物,它们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都是我们探索和了解的有趣方面。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保护亚洲象,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并为其未来的生存创造更好的条件。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信息: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安排。

本篇文章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提供对亚洲象的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目的。

正文部分将分为2.1和2.2两个小节。

2.1小节将详细描述亚洲象的外貌特征,包括体型、皮肤颜色、鼻子的形状等方面。

2.2小节将探讨亚洲象的生活习性,包括它们的食性、栖息地、社交行为等内容。

通过对亚洲象生活习性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动物的生态习性。

亚洲象习性

亚洲象习性

亚洲象学名:Elephas maximus英文名:Indian elephant 亚洲象YA ZHOU XIANG长鼻目象科学名:Elephas maximus英文名:Indian elephant在北京动物园的家分布于中国云南省南部。

国外见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亚洲象(又名大象)生活于热带森林、丛林或草原地带。

群居,由一只雌象率领,无固定栖地,日行性。

嗅、听觉灵敏,视觉较差,炎热时喜水浴。

晨昏觅食,以野草、树叶、竹叶、野果等为食。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20—22个月,每产1仔,9—12岁性成熟,寿命60—70年。

北京动物园1951年开始饲养展出,1964年繁殖成功。

为中国Ⅰ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长鼻目本目曾有6科,其中5科已灭绝,仅余象科1科2属2种动物。

本目动物特征一如其名,鼻子长,鼻端生有指状突,能捡拾细小物品。

象科象科包括2属2种动物,即亚洲象和非洲象。

象是现存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它的嗅觉和听觉发达,视觉较差。

长鼻起着胳膊和手指的作用,能摄取水与食物送入口中。

巨大的耳廓不仅帮助谛听,也有散热功能。

雄性(非洲象雌雄均有)的长獠牙是特化的上颌门齿。

亚洲象前肢5指,后肢4趾,非洲象前肢4指,后肢3趾。

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由雌象做首领,每天活动的时间,行动路线,觅食地点,栖息场所等均听雌象指挥。

而成年雄象只承担保卫家庭安全的责任。

有时几个象群聚集起来,结成上百只大群。

白唇鹿BAI CHUN LU偶蹄目鹿科学名:Cervus albirostris英文名:Thorold’s Deer分布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四川等地。

中国特有种。

白唇鹿栖居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地带。

结小群,日行性,无定居。

耐饥寒,善攀爬,有季节性垂直迁徙。

以野草、嫩枝芽等为食。

繁殖期9—10月,求偶争斗剧烈,孕期约8个月,每产1仔,3—4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

北京动物园1957年代开始饲养展出,1961年繁殖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生亚洲象的觅食行为研究综述11科教王施施 1131030009摘要: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属于长鼻目(Proboscidea)象科,是现存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之一,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

亚洲象在历史上的分布区很广,在12世纪初,从叙利亚、伊朗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一直延伸到中国的黄河以东和印度尼西亚南部,大约有100000头。

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将亚洲象的生存环境分割为诸多板块。

以致象群间交流困难、迁移受阻,死亡率增加,种群质量下降,生存与繁衍受到很大的限制。

亚洲象在我国仅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和思茅,种群数量约为200到250头(汪松,1998;张立等,2003;冯立民和张立,2005)。

我国对西双版纳的野象群的研究始于50年代,本文阐述了近年来野生亚洲象的觅食行为的研究进展,从集体觅食、觅食时间、摄食方式、循环觅食、食物组成等方面讲述亚洲野象的觅食行为。

关键词:亚洲野象觅食行为发展1.集体觅食纵观多年各学者对亚洲野象的观察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亚洲象是一种群居动物,喜欢集体觅食。

并且它们的觅食方式跟它们的性别息息相关。

区别主要在:雌性亚洲象喜欢集体觅食,而成年雄性则更喜欢单独或两三头在一起觅食。

象群在某一场所采食时会分散开来。

在《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的觅食行为》一文中,国艳莉等研究者在西双版纳设置的观察点观察到的象群的最大分散面积有1Km2,分散面积的大小和群体大小有关系。

由3头象组成的母系群体,个体相互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0m,幼象总是紧紧跟随成年雌象。

象群中都有其自己的警卫象,由成年雌象轮流担当。

在象群采食过程中,警卫象一般都站在离象群不远的地方,警卫象也会进食,但其采食的频率比较低。

如果发现有危险,它会发出吼叫声,象群中的其他个体就会向声音发出的地方靠拢并聚集在一起。

警卫象在发出报警声的同时,会竖起耳朵,翘起尾巴向危险处冲击,冲击的距离一般在10m 左右。

当确认危险不存在的时,象群才会继续饮食。

2.觅食时间野生亚洲象昼夜间都会采食,通过观察昼夜行为录像,结果表明:亚洲象在观察区的行为活动主要以取食和饮水为主,约占80%以上;而移动和其他行为约占20%。

西双版纳观察区内象群在白昼和夜间各种行为的比例分别是:取食68.80%、69.20%;饮水12.40%、11.40%;移动6.50%、6.60%和其他占12.30%、12.80%。

(图1,图2)。

由Mann―Whitney检验表明亚洲象4类行为时间分配比例的数量和次序在昼夜间没有显著差异。

3.摄食方式3.1觅食方式就像我们电视里看到的,经过训练的大象鼻子非常灵巧,可以做各种高难度额动作。

研究表明野生亚洲象的鼻子也非常灵活,亚洲象鼻的末端有一个“指头”般的构造,(非洲象有两个),能拾起一枚绣花针,还能拔起钉子,解开绳结,甚至能抓起一树枝来驱赶蚊蝇,夹住石块或木棍来刮掉身上的水蛭。

采食时总是先用鼻子获取食物,然后再放到嘴中,用臼齿把食物磨碎吞下,亚洲象有以下几种觅食方式:1)用鼻子直接把食物卷起,放入嘴中,这是最常规的取食方式。

如果食物上有沙土,它就会用前脚多次敲打食物。

象在吃草时,把草用鼻子卷起来,并不时地来回在地上或蹄背上甩打以及在鼻末端前缘的指壮突起的作用下对草料进行挑拣,这是食物处理行为,即在捕到食物到开始食用前对食物的加工行为。

这样能甩出一些尘埃及挑拣出一些不喜欢吃的食物,就是有利食物的可获得性增加,那么最适食谱中的食物种类就会减少。

2)对于较高的枝叶,亚洲象抬起头伸出鼻子,把其中较大的枝叶卷到地上,然后再用前脚踩住树枝,用鼻子取食树枝上幼嫩的部分食用。

3)对于无法用鼻子直接采到的竹子和高大乔木,亚洲象会先用鼻子或头部把树干撞倒,然后用前脚和鼻子合作取食。

由文献资料的在西双版纳研究期间观察到的被亚洲象撞断取食过的最粗树干胸径达15cm。

因此,野象在采食时经常会发出“咔、咔”的折断树木和竹子的声音。

4)取食树根时,亚洲象会用前脚和鼻子共同挖掘,然后再用鼻子和门牙把食物取出。

5)直接用门牙取食树皮等较硬的食物。

刚出生的幼象不会取食植物,只吮吸雌象的乳汁。

幼象在吃奶时把鼻子翘起,用嘴直接含住母象的乳房吸吮,母象则静静的站立不动。

据观察记载观察到幼象吃奶最长的时间5min左右,最短50s左右,最大的吃奶幼象4周岁左右。

在象取食时,公象利用其生有的两个长门牙的优势,会用鼻拽一至二把草敏捷地夹在牙和上唇的缝隙处,这是一种食物竞争优势及平行贮食行为,它可将饥饿风险降至到最小的一种取食对策。

3.2饮水行为亚洲象的生活地多温度高的日子,且其自身体形庞大,因此需要饮用大量的水用于解渴与降温。

亚洲象饮水时先用鼻子吸,然后再把水放入到嘴中,每次用鼻子吸水的平均时间是20s左右。

观察到象把鼻子放到水中的最长时间是2min,象鼻在水中时经常会吹气发出“咕噜,咕噜”声。

研究表明象群在河水中停留的最长时间是10h,平均3.13h。

白天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野象在河中饮水都是持续几个小时后离去。

在夜晚野象经常是饮水和采食交替进行,可以多次往返。

野象最喜欢喝被沙子过滤的水,并时常挖水喝,喜欢一股一股冒出来的水,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对水及无机盐的需要。

亚洲象在河中饮水时,也经常用鼻子捞取河底的泥沙放入嘴中,或者到河边取食含有丰富矿物质的河床土。

4.循环觅食不同区域植物的生长情况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象群为能找到适合的高质量食物资源,活动区域在不同季节也不一样。

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它们通常在丛林中开辟新的“象道”,偶尔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

例如西双版纳象群以三岔河地区为主要栖息地,主要集中在2月初到10月底这段时间,在12月和1月期间基本不在此区域活动。

无论在哪一个活动区域,象群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重复活动的路线进行循环觅食。

在自己开辟的象道上,象群边行走边取食,行进速度缓慢,但在人类开辟的道路上则行进速度较快。

亚洲象对主要采食地点采取循环利用的方式,这既提高了食物的数量和质量,又有利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更新与演化。

研究表明象群和独象的活动具有季节性;不同象群在野象谷的活动频次差异显著;象群大小和其在本地区的活动频率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

5.食物组成《云南野象的习性和数量》中写道:“亚洲野象特别喜欢吃董棕(Garytanitis)树干的柔软部分,但本次考察注意到象的主食已为野芭蕉所代替,这是因为家所分布的区域内董棕数已非常稀少,象不得不以野芭焦来充当主食。

另外,象还吃马鹿草(Microtegium vogans),刺竹(Bambusa sp)的叶和嫩于以及其它一些树木的枝叶。

家在某地采食后,经过一段时间又会重返老地方,这时,上一次被采食过的植物,又重新发出了嫩枝叶。

据猎人描述:象用鼻子拨出袂苗,在脚上拍去泥土后,才送入口中。

象还经常到含矿盐的峭塘喝峭水。

根据它们的这一习性,动腊县林业局近年来在尚勇野象经常出没的地区撒放食盆,招引更多的象群来此,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w(EE)范围分别是:桑科1.69%~2.86%;禾本科1.23%~2.12%;豆科0.47%~2.59%;芭蕉科1.47%~1.94%;荨麻科0.53%~2.86%;胡桃科1.91%~2.11%;其余12科12种植物除盐肤木w(EE)是9.34%外,其他的均在0.60%~2.33%.w(CF)范围分别是:桑科10.31%~27.31%;禾本科24.67%~39.29%;豆科6.49%~30.84%;芭蕉科16.02%~23.76%;荨麻科10.74%~35.65%;胡桃科20.89%~31.47%;其余12科12种植物18.97%~58.68%。

野生亚洲象的觅食活动已经受到人类活动的明显干扰。

在象群周围200m 以内人为活动比较多的情况下,象群的警戒性很高,采食时个体比较集中,同时采食的个体较少,采食主要在夜晚进行,成年个体很少有像洗澡等容易受到伤害的行为,尽量避开人类的活动时间或以10头以上的大群体形式出现等;而自然状态下象群采食的个体往往比较分散,昼夜间都可以取食,饮水采食经常交替进行,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群体活动(Sukumar,1989b)。

亚洲象在觅食农作物时的日落而出、日出而息的行为是受到人为活动干扰形成的,此种觅食行为与印度、云南思茅等地的野生亚洲象取食农作物的情况类似(Sukumar, 1990; Zhang and Wang, 2003)。

参考文献:[1] 杨德华, 张家银, 李纯. 云南野象的习性和数目[J]. 野生动物, 1987:16-17.[2]孙儒泳.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二版)4[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1992.[3] 汪松.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4[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211-214.[4] 周正军.亚洲象行为生物学机制的研究[J]. 河北林业科技,2003 (第5期).[5] 王丽红, 张立, 贺倩, 等. 亚洲象野外及圈养条件下食物成分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2(2):184-188.[6]国艳莉,张立,董永华.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的觅食行为[J].兽类学报,2006,26(1):54-58.[7]刘后一. 经次于大熊猫的珍贵动物--亚洲象[J]. 中国《蛇志》杂志, 1996, 第八卷(第三期):59-60.[8]卫敬. 大象与树--来自亚洲象的生存召唤[J]. 生命•艺术, :90-91.[9]寿振黄,高跃亭,陆长坤.云南南部的象.动物学杂志,1959,(5):206-209[10]周利民.亚洲象.野生动物,1999.20(1).[11]Sukumar R.Ecology of the Asian elephant in southern India:Movement and habital utilization patterns.Journal of tropical Ecology,1989,5(1):1-18.[12]Sukumar R.Ecology of the Asian elephant in southern India:ⅡFeeding habits and cropraiding patterns. Tropical Ecol,1990,6(1):33-53.[13]Zhang L,Wang N.An initial study on habitat conservation of A-sian elephant(Elephasmaxiumus),with a focus on human elephantconflict in Simao ,China.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3, 112:453-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