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亚洲象
中国历史地理(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泰山学院

第一章测试1.下面哪一个题目不属于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围A:九朝古都的今昔B:重访千年古城C:五百年来山东的气候变迁D:泰安沿革答案:B2.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是A:古今对照B:显示的是过去的地理要素C:年代悠久D:附有历史资料答案:B3.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C: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答案:B4.孔子说“礼失求诸野”,这里的“诸野”可以理解为A:方言文化B:地域文化C:传统文化D:民间信仰答案:B5.地域文化的前提是()。
A:该区域文化明显比周围区域的文化更先进B:该区域文化明显比周围区域的文化更具影响力C:该区域文化历史明显比周围区域的文化历史更悠久D:该区域的文化和周围区域文化有明显的差异答案:D第二章测试1.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集大成者,著有《历代舆地图》。
A:杨守敬B:顾祖禹C:魏源D:朱祖熹答案:A2.开始,整个东亚地区都进入到低温气候,气温比现在低1.8℃。
A:18B:8C:12D:5答案:C3.公元前1100年左右为近5000年来第一个,持续时间达200年。
A:干湿交替期B:寒冷期C:温暖期D:其余选项均错答案:B4.明清小冰期,又称,由于地方志的兴起,对灾害气象的关注和记载比以往世代更多。
A:灾害期B:方志期C:其余均正确D:小冰期答案:B5.第四纪又被称为,到距今1万年左右的全新世时期,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
A:燕山期B:恐龙期C:灵生代D:冰河期答案:C6.在《古地理学》中,提出,更新世早期中国气候已经明显分成三个动态大区:东部季风区、内陆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
A:李四光B:周延儒C:竺可桢D:胡焕庸答案:B7.在中,我国气候普遍寒冷,代表寒冷气候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遗体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大量发现。
A:庐山冰期B:大姑冰期C:大理冰期D:鄱阳冰期答案:C8.汉武帝时已经将农牧分界线推至以北地区,并在东汉时期形成农牧杂处的过渡带。
我国濒危动物之现状调查

我国濒危动物之现状调查1.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三县交界的白头山地区。
1980年初被联合国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达20多万公顷,是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自下而上有4个垂直结构明显的自然景观带。
依次是针阔混交林带、暗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冰原带。
长白山的植物多达1400多种,有“温带生物资源基因库”之称,野生动物有400多种。
主要珍稀动植物有东北虎、梅花鹿、紫貂、金钱豹、红松、长白落叶松等。
2.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西部汶川县境内。
1980年初被联合国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为20万公顷,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和大熊猫等珍稀动物。
这里是亚热带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由于高山阻挡了太平洋东来的气流及西风环流,形成终年温凉湿润的亚热带山地气候。
从山麓到山顶形成了完整的垂直分布带谱。
主要珍稀动植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小熊猫、白唇鹿、四川红杉、岷江柏、独叶草、追龄草、香樟等。
3.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
1956年被列为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1980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是全球17个热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最北的一个。
该保护区面积为1140公顷,主要保护亚热带常绿季雨林。
鼎湖山地处北回归线南侧,热带边缘。
北回归线附近由于受东北信风带控制,往往形成广阔的热带沙漠,而鼎湖山在海洋季风影响下,孕育了茂密的季雨林,因而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宝库”。
植物有2400多种,动物有250多种。
珍稀动植物有木荷、乌榄、格木、子京、苏铁、桫锣、苏门羚、白鹇等。
4.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
1986年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是当今少有的亚热带完整生态系统,面积为4.1万公顷,主要保护黔金丝猴和珙桐等珍稀动植物。
黔金丝猴与大熊描一样都是第四纪的伴生动物,是名符其实的“活化石”,目前仅在梵净山林区有100到500只,对研究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有很高价值。
野象谷旅游攻略

野象谷旅游攻略
野象谷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这里是中国野生亚洲象保护地,中国唯一一处能安全观测到亚洲野象的地方,有中国最长的高空观象走廊、中国唯一的亚洲象博物馆、最权威的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以及中国最早的亚洲象学校。
在野象谷,游客可以穿越热带雨林寻找亚洲象的踪迹,与亚洲象亲密接触,了解亚洲象的生活环境,展开一场难忘之旅。
旅游攻略:
1.看野象有三种方式,景区南门附近有大象课堂,是有免费的大象表演可以观看。
也可以参加牧象之旅,就是大象妈妈带着小象一起到森林里面找吃的,我们跟着这双大象母子散步。
因为在观象栈道上看野象是需要运气的,所以牧象是一个不错的体验项目啦,可以跟大家近距离互动,拍拍照什么的。
2.观看野象,需要到观象栈道,保护区会在栈道下面的溪边投放食盐,吸引成群的野象过来饮水和舔食食盐,增加看到野象的机率。
3.观象栈象共有二期,在二期的观象台是最容易看到大象的。
最省力的方法是坐热带雨林观光索道登上观象台。
4.缆车沿途穿过森林,可以看到野象谷热带雨林的全景。
5.景区特色旅游项目:森林探险、帐篷露营、篝火晚会等。
交通指南:
在景洪客运站乘坐开往关坪的车,让司机在三岔河野象谷停,票价12元。
从思茅出发可乘开往景洪,勐腊的车。
叫司机停在野象谷
的后门,从那里进可以少走些路。
珍稀动物

金丝猴脊椎动物,哺乳纲,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仰鼻猴属。
毛质柔软,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群栖高山密林中。
中国金丝猴分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和滇金丝猴(此外还有越南金丝猴和缅甸金丝猴两种金丝猴)。
金丝猴的珍贵程度与大熊猫齐名,同属“国宝级动物”,它们毛色艳丽,形态独特,动作优雅,性情温和,深受人们的喜爱。
栗鸢栗鸢别名:红鹰 ,栗鸢属鸟纲、隼形目、鹰科。
又名“红鹰”。
栗鸢体长42~48厘米,头、胸、颈和上背为白色,其余部分为栗红色,初级飞羽为黑色。
尾部较圆,尾端颜色较淡。
嘴为黄色并微有绿色,脚呈黄色,爪为黑色。
栗鸢在中国分布区域虽广,但数量十分稀少,见于中国东部、中南部以及云南、西藏等省区。
通常栖息于江河、湖泊及山溪附近,喜成对或单独活动于田间村旁,在大树上修筑巢穴。
主要以鱼类、蛙类及昆虫为食,也啄食动物尸体。
领角鴞俗称「猫头鹰」,也就是鸟类中的鸱鴞科最具代表性的;而一般领角鴞正是台湾低海拔山区比较易见到的夜行性鸟类。
领角鴞有6个亚种分布于我国境内。
绿皇鸠学名:绿皇鸠.中文目名:鸽形目.中文科名:鸠鸽科又叫绿南鸠、大绿鸠,体形比绿鸠类和果鸠类大,体长36一38厘米,体重508—600克。
嘴也较大,嘴基扩张,身体上的杂色通常较少。
绿皇鸠为留鸟,栖息于平原、河谷和丘陵地带的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也出现于居民点附近的小块丛林及榕树和橄榄树上。
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冬天也成群活动。
大熊猫大熊猫是一种古老的动物,被动物学家称为“活化石”。
与它同一时期的动物如剑齿虎等,早已灭绝并成为化石。
大熊猫分布在我国四川北部、陕西和甘肃南部,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熊猫是哺乳动物,身体肥胖,形状像熊但要略小一些,尾巴短,眼睛周围、耳朵、前后肢和肩部是黑色,其余都是白色。
毛密而有光泽,耐寒。
喜欢吃竹叶、竹笋。
麋鹿麋鹿(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属于鹿科,又名大卫神父鹿,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麋鹿又名“四不象”,是中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
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有哪些

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有哪些
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马来熊、朱鹮、亚洲象、金丝猴、野马、熊狸、长臂猴、蜂猴、倭蜂猴、台湾猴、北豚尾猴、貂熊、大斑灵猫、大灵猫、小灵猫、小齿狸、金猫、云豹、西太平洋斑海豹、黑麂、豚鹿、梅花鹿、西藏马鹿、灰鲸、蓝鲸、小须鲸、塞鲸、布氏鲸、白鹤、白枕鹤、赤颈鹤、丹顶鹤、中华鲟、长江鲟。
朱鹮是鹮科朱鹮属鸟类,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通体白色,头、羽冠、背和两翅及尾缀有粉红色。
主要以小鱼、虾蟹、甲壳类、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
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由双亲孵化及育雏,孵化期约30天,40天离巢,性成熟为3岁,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
金丝猴是猴科仰鼻猴属动物,生活在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怕酷暑耐严寒,以家族方式结群生活。
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马来熊是熊类中体型最小的种类,体长100厘米左右,体重约50千克。
体胖颈短,头部短圆,眼小,鼻、唇裸露无毛,耳小而颈部宽。
全身毛短绒稀,乌黑光滑;鼻与唇周为棕黄色,眼圈灰褐;胸部有一棕黄色的马蹄形块斑。
两肩有对称的毛旋,胸斑中央也有一个毛旋。
尾约与耳等长;趾基部连有短蹼。
象牙

折射率:1.53-1.54. 不透明;油脂光泽;
韧性好;
裂片状断口;
荧光反应呈紫色到兰色;
加热后会收缩; 遇酸会软化,时间过长会溶解。
•整枝象牙雕件
各种牙类的特点和鉴别
粗.
非洲象牙:长而大,外形弯曲可呈半圆形; 亚洲象牙:较小,弯曲度不大,一般呈牛角状,结构较
海象牙:颜色一般为微黄的奶白色,海 • 象牙的结构在 横切面上明显的分为两部分,内部因细管较粗呈瘤状,分 枝明显;纵 • 切面为平缓的波状起伏;比重1.90-2.00;折光 率1.55-1.57;硬度2.75. 抹香鲸牙:其横切面上,内外两部分分界明显,并都有 同心环;在纵切面上,外 • 层可见到随牙齿形状而弯曲的平 行线,内层有两组会聚的平行线,会合成"V"字型• ,有时出 现瘤状区,颜作假的手法
象牙作假的用途比其他类型的生物化石要范围广的多。 因为,对于一些古生物化石,它的用途不外乎是从事科 研和展览,而象牙化石则除用于科研展览外,多数是用 在个人收藏,尽管国家不允许这样做,但还是屡禁不止, 并且在国际上也非常猖獗。主要是制作工艺品,因为象 牙质地细腻,特别是亚洲象,色纯白,所以,经常有仿 造品。那么,最常见的有哪些方法造假呢? 1、 利用白垩质的骨粉,通过液态的粘合胶进行搅和、拌 匀。然后,通过模具来成型,并在外表涂刷无色透明的 有机涂料。
•象牙的仿制品
1 胶制品:比重较轻,只有1.25-1.5,在纵向上 可模仿象牙或具条纹,但不能仿制出勒兹线. 2 骨制品:不具勒兹线,没有象牙光滑和油润, 骨骼的折光率稍高为1.54-1.56,比重也略高为 1.94-2.10,硬度为2.75. 3 果实象牙:用少量硫酸滴在上面,几分钟后, 坚果呈玖瑰色,而 • 象牙不变色,比重较轻,只有 1.40-1.43产地在巴西、秘鲁、南美、埃及、等 地.
中国亚洲象肇事原因和对策研究

墅生动物参志c}Iinese J0l聊l0f删d 2008,29(4 J:220—223 中国亚洲象肇事原因和对策研究 靳莉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营林分院,昆明,650021)
摘要:针对中国亚洲象保护管理现状,从环境因素、生活习性及心理特性等方面系统分析研究了导致亚洲象肇事的 原因,提出增加投入、加大保护力度、适当捕捉肇事象群、修改和完善法律法规、控制人口增长等解决肇事问题的 对策。 关键词:亚洲象;肇事;原因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Q9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27(20o8)04—220~04
Causes of Troubles by Asian Elephants(Elephas maxitnli¥)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Jin Li (Forest Management Section,Yunan Forestry ltmentory and P/ann/n#lnsu ̄nte,Kunm/ng,650021,Ch/na)
Abstract:Causes of t ̄ubles done by Asian elephants were analyzed from environmental factors,their habits and mentality,in ac. cordance with present status oftheir conservation management,then increase ofinvestment in orderto improve theirprotection,prop- ercapture of trouble—m她individuals and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human population as 8trategles of trouble conl ̄1 were dis. cussed. Key words:Asian elephant;Trouble—making;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国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大熊猫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我们的国宝,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目前野生数量为1800只左右,中国特有物种。
2、朱鹮
从上世纪80年代全球仅剩7只,经人工救助,目前已经发展到7000只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
3、高鼻羚羊
属于牛科动物,栖息于荒漠地区,新疆有分布,目前不到200头。
4、云豹
是豹亚科最小的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中国境内大约2000头。
5、野马
分布于新疆、甘肃地区,中国境内上世纪已经灭绝现有种群为从欧洲引回,现有数量600匹左右。
6、亚洲象
是亚洲最大的陆生动物,分布在云南周边,中国境内仅不到200头。
7、东北虎
体重最大的猫科动物,平均250千克,野生数量仅500只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最后的亚洲象在云南茂密的热带丛林中,生活着我闭仅有的亚洲象群。
它们是人类幸运的图腾,曾经生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但现在它们的生存空间却被严重挤压。
野生亚洲象仅活动在云南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3个市(州)的7片支离破碎的原生森林及其边缘地区。
在“孤岛”上挣扎的亚洲象亚洲象又叫印度象,主要生活在森林和丛林中,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符、河边及竹阔混交林中活动,是大型陆生植食性哺乳动物。
亚洲象是我国一类重点保护野牛动物,被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
亚洲象在历史上的分布区很广,在12世纪初,从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一直延伸到中国的黄河以东和印度尼西亚南部都有它们的存在,数量大约有10万头。
由于气候的变化,人口的急剧增多,森林的大面积消失使亚洲象的栖息地迅速减少。
日前,亚洲象的分布已经成断裂状态,仅出现在它过去分布的某些区域内。
野外调查表明,现在野生亚洲象的种群数量约为36,790~51,160头,栖息地面积约486,800平方公里,其中大约有131,820平方公里为国家公园或保护区。
栖息地的减少及破碎化是现存亚洲象种群面临的最大问题,有数据表明亚洲象现今的栖息地仅占其历史栖息范围的1/20,这使许多被隔离的小种群都有灭绝的危险。
对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的调查已有过很多次,但是由于调查方法不统一,调查技术不断改进和修正等原因,根据现有的亚洲象种群数量资料,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每次野外调查得到的亚洲象个体数目都有很大波动。
这种波动不可能是亚洲象本身的种群数量变动,其原因很可能是受到每次调查方法和调查时间的限制,另外也可能由于亚洲象不断的迁移导致某一地区数量的变化,包括在国内各栖息地之间的迁移,以及与老挝、缅甸等邻国之间的迁移造成的。
自1999年起,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亚洲象保护研究课题组通过近10年的野外工作,对我国亚洲象种群的数量、分布、行为和习性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应用形态学特征为基础的野外个体识别方法,以及使用保护遗传学研究方法通过分子标记重捕等手段,对我国境内分布的弧洲象开展了更为精确的个体鉴别,以期了解我国亚洲象的保护遗传学特点、估计种群数量并了解其种群结构等。
根据我们的研究,日前中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在192~247头之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孤立种群。
普遍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历史上亚洲象在中国生活于从北到南的广大区域,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亚洲象化石,目前发现的亚洲象化石分布的最北位置甚至到达河北阳原。
1976年,在河北阳原海拔845米的桑干河丁家堡水库的第一阶地沙砾层中,人们发现了亚洲象的遗齿和遗骨,这是我国已知的亚洲象分布的最北记录,约为北纬40°。
那里是毗邻山西大同的山区,纬度比北京市区还要高一些,其时代为三四千年前的夏末商初。
据史料《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灭国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商人服象,肆虐于东夷,周公以师逐之,至于江南。
”3200~3000年前商周之际,野象在我国北方有3个明确的分布区:中条山、太行山南麓的分布区,山东半岛泰山附近的分布区,太行山东南坡低山丘陵与湖沼薮泽间的分布区。
3100~2700年前,由于齐、鲁、魏、郑、邶等诸侯国大面积砍伐森林、开辟农田,野象从我国北方分布区南迁,周初期400年间黄河流域野象绝迹。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7年间),野象分布区移至淮河流域,野象分布的北界东起徐州、淮河下游,经大别山至汉水中游,战国时代,野象分布区移至长汀以南。
战国末年,长江下游北岸未再见到象的足迹。
至汉代,四川西北部成都附近仍然可以见到“犀象竞驰”的场面。
汉代以后川北再无野象的记载。
自南北朝至唐朝,四五百年间野象分布区由长汀以南继续南移至温州、福州、漳州一带。
在距今1000年前的宋代,野象分布区向南退缩至南岭以南。
南岭地处北纬25°线上若以北纬25°为界,宋、元、明代的野象分布具有如下特点:生存于温暖湿润的东部沿海的野象于南宋时期已经消失,生存于食物丰富的低山丘陵地带的野象先于高山地带而消失,生存地的野象与人们的矛盾十分尖锐,成群践踏庄稼多有发生。
可见,历史上人类的活动对于野象生存的影响已经如此巨大。
我国野象在3000多年前最北分布于中条山至泰山之间3个狭窄地带,处于北纬36。
附近,现今退居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处于北纬22°左右。
3000多年间两地相差约15个纬度,平均每百年南移约0.5个纬度,平均每年南迁约0.5公里。
野象分布北界的长度约为1,800公里,表明每年约有1000平方公里的野象生境在中原大地上消逝。
近3000年间野象在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迅速绝迹了,地域性消退的速度令人吃惊20世纪60年代的调查表明,亚洲象分布在西双版纳的勐养、勐腊,思茅(现称普洱市)的西盟、临沧的沧源南滚河,德宏的盈江等地。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分布在西盟和盈江的亚洲象彻底消失。
20世纪90年代勐腊自然保护区的亚洲象消失。
目前,亚洲象在我国的分布区仅限于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3个市(州)的7片支离破碎的原生森林及其边缘地区。
行为习性被人类活动改变在亚洲象的栖息地研究方面,从1999年到2002年我们对分布在普洱的5头雌性亚洲象种群作了初步的研究。
研究组利用痕迹追踪、样线调查和村庄调查等方法,发现该地区亚洲象在旱季的活动面积为35.67平方公里,有3个活动核心区域,象群在这3个区域内对野生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
而在雨季农作物开始成熟的时节,象群的活动面积缩小为18.42平方公里,而且只有1个核心活动区,其主要的食物来源是栖息地附近农田里的农作物,包括稻谷、玉米,以及香蕉、柑橘和菠萝等。
在此期间,也有研究者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了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的生境信息数据库,并进行了生境评价,认为亚洲象的迁移和对农作物的损害与当地的芭蕉、竹林等作物的分离有关。
有人提出了保留次生演替林、在保护区内种植黄竹和芭蕉补充亚洲象食源及建立保护区之间生态走廊带等建议。
对西双版纳尚勇地区的亚洲象研究表明象群喜欢在1000米以下的低海拔区域活动,活动区的坡度一般小于10°,坡位为平坦的沟谷和山坡的下部。
象群偏好的植被类型有竹阔混交林、灌丛和高山草甸。
研究还发现尚勇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亚洲象栖息地的丧失和日益增加的非法盗猎活动已经严重威胁到该地区野生亚洲象种群的生存。
虽然人们对亚洲象的名称早已熟知,但是目前关于象的许多行为、习性和生理的问题大都是通过对圈养象研究得到的,对野生象仍知之甚少。
虽然圈养象和野生象的生存压力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许多相同的行为。
经过长期检测孕酮血清,确定亚洲象的动情周期是16周。
雌象在发情期产生的性外激素是雄象对雌象尿液感兴趣的化学基础。
而对北京动物园圈养的3头亚洲象的雌激素变化的研究发现,圈养亚洲象激素水平过低,且无明显的波动,原因可能是其在长期圈养条件下卵巢不具活性,卵巢的不活动导致圈养雌象不发情,从而影响了圈养象种群的人工繁殖。
此外我们还对圈养和野生亚洲象的食物组成及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亚洲象对食物中钙元素的需求是比较高的。
很多圈养亚洲象个体都存在缺钙而导致的各种疾病。
社会结构对于大象各种社会行为的发展进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寻找食物、水源,躲避捕猎者,照顾子代等,它们存在着许多的合作及帮助行为。
对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的野象谷三岔河地区野生亚洲象的觅食行为进行研究发现,野生亚洲象的雌性成体和未成年个体选择集群采食,而成年雄象一般单独采食。
由于人为干扰较为严重,当地的亚洲象表现出多种采食方式,采食农作物则主要在夜间进行,以避开人类活动。
而在自然状态下亚洲象对主要采食地点采取循环利用的方式,这既提高了食物的数量和质量。
又有利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更新与演化。
最近几年间,我们利用个体形态特征研究并监测了勐养地区亚洲象各群体的社群关系和行为,从直接观测记录的524头次野象记录中成功识别出近50头个体,由7个家族(庭)群和8头单独活动的雄象组成。
同时发现象群和独象的活动具有季节性,不同象群在野象谷地区的活动频次差异显著,象群大小和其在本地区的活动频率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
目前的圈养象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模式可能就是许多野生象种群未来的发展方向,人工圈养已经改变了大象的社会结构和行为,而人类的活动也正在改变和影响着许多野生象的栖息地选择和社会行为。
人象之争森林是亚洲象赖以生存的家园,森林的消失是导致亚洲象栖息地减少和种群减少的主要原因。
在西双版纳,为了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橡胶、茶叶等经济植物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到2004年种植业用地面积已经占西双版纳全州土地总面积的17.0%。
保护区外围不断消失的森林使得保护区成了生态孤岛和野生动物最后的避难所。
由于自然人口增长和外来人口的迁入,保护区内居民点数量不断增加。
以西双版纳勐养保护区为例,保护区内的居民点从1950年的16个增至目前的56个。
而且83%的居民点都集中分布在低海拔河谷地区:这些区域主要分布的植被景观类型为热带沟谷季节雨林景观,是亚洲象、印度野牛等许多大型动物的重要栖息场所。
而居民点的迁入及沟符地区森林的砍伐开垦使得亚洲象的适宜生境不断较少,甚至在有些地方由于居民点的沿河连续分布而形成人工隔离带将原有的连续天然植被分开,导致亚洲象无法充分利用适宜的生境。
由于栖息地的破碎化和景观异质性的增加,森林与农田的距离越来越短,使亚洲象在栖息地周围或迁移过程中遭遇农作物的机会增多。
农田里种植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蛋白质、钠、钙等营养物的含量都明显高于同时期的野生植物,而且农作物生长集中,其存在较高的可预测性,取食农作物可以减少消耗在寻找食物上的能量,增加它们生存的机会和竞争的优势,符合最佳取食策略,因此在野生植物与农作物并存的条件下,亚洲象会自然地选择农作物。
面对大象对农作物的侵害,当地居民使用的驱逐方法如灯光、声响、火、电围栏、防象沟等都收效不大,这也使野象取食农作物变得非常容易,使它们渐渐形成了对农作物的依赖。
1998年亚洲象开始在勐养保护区南部的勐满、东风等数个居民点附近频繁出现并取食甘蔗、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尤其是对甘蔗的取食最严重,造成当地居民纷纷放弃甘蔗而改种茶叶、辣椒等不被大象取食的作物,于是此处的亚洲象又将活动区域向北扩展,逐甘蔗而居,目前已活动到版纳北部的大荒田、高埂田等居民点附近,并有继续向北推移的趋势。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亚洲象在该地区分布区域的持续扩大与它们对农作物的依赖密切相关,但是这个推论还需要开展相应的科学调查来验证。
自然保护区内的大型工程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的野生动植物产生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