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及胶体
物质的分类的分类与胶体

1900 194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9 2000 55万种化合物 110万种,45年加倍 天哪,这 236.7万种,25年加倍 怎么能学 414.8万种 593万种,10年加倍 完呢? 785万种 我木须龙 1057.6万种, 10年加倍 都够呛, 超过2000万种 就别说你 超过3000万种 了
单 质
非金属
由分子构成:H2、Cl2、P4、O3 由原子直接构成 金刚石、石墨、
稀有气体: He Ne
例:用树状分类法对HCl,CO2 ,CaO ,NaOH, Na2SO4 , CaCO3 , Ca(OH)2 ,H2SO4进行分类
化合物
酸
碱
盐
氧化物
HCl H2SO4
NaOH Ca(OH)2
Na2SO4 CaCO3
什图 么书 你馆 很里 快有 就许 找许 到多 你多 需的 要书 的籍 书, ?为
沃尔玛超市
你超 能市 够里 迅有 速成 挑千 出上 你万 所种 需商 要品 的, 东为 西什 么 ?
这是因为人们在将这些物品 陈列到书架或货架之前,已经事 先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处理。把大 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 进行分类,这是人们最熟悉,也 是最方便的一种科学方法。
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 ,分别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在光束垂直的方 向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光束照射时的现象 Fe(OH)3 产生光亮的通路 不产生光亮的通路 是否产生丁达尔 效应 是 否
CuSO4
探究:如何区别溶液与胶体?胶体分散系为什么可 以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为什么不行? 用丁达尔效应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高一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和胶体

(1)加热;例:牛奶的加热
(2)加入电解质溶液 ;例:卤水点豆腐 (3)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例:明矾净水
【学以致用—胶体聚沉的应用】
盐卤点豆腐;加入电解质溶液 钢笔用不同种墨水混合会堵塞; 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加入电解质溶液
土壤胶体有保肥作用、土壤在入海口易形成三角洲
CuSO4
探究:如何区别溶液与胶体?胶体分散系为什么可 以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为什么不行? 用丁达尔效应
(4)★胶体的聚沉(凝聚)P29 豆浆、土壤、牛奶都是胶体,为什么豆浆能变成豆 腐,土壤会沉积形成平原、牛奶加热会结块呢? a 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 胶粒带电荷,带同种电荷的胶粒会互相排斥,并且胶粒 做布朗运动,所以胶粒会互相排斥而不会聚集成沉淀。 按照以上原理,如何破坏胶体的介稳性,使胶体聚 集成沉淀。 b.胶体的聚沉:其原理是中和胶粒的电荷或增加胶粒 的结合机会以使胶粒结合在一起形成大颗粒而沉淀
树状分类法
化合物
酸
碱
盐
氧化物
HCl H2SO4
NaOH Ca(OH)2
Na2SO4 CaCO3
CO2 CaO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即混合物体系 )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 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1)分散质: 被分散的物质。
2)分散剂: 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
例如:河水,蔗糖水,牛奶、豆浆的
用交叉分类法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多种分类标准 如果根据酸的分子里是否含有氧原子,可以把酸分成含 氧酸和无氧酸两类;根据酸分子电离时所能生成的氢离子 个数,可以把酸分成一元酸,二元酸和三元酸等。
H2SO4 HCl HNO3 H2SO3 含氧酸 无氧酸 一元酸 二元酸
物质的分类--胶体

B、Fe(OH)3胶体 D、豆浆
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从光路的侧面可以观察 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就是丁达尔效 应。
原因: 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及其分类
分散系的分类: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可有9种组合方式。
分散质
分散剂
气态
气态
液态
液态
固态
九种分散系(分类)
固态
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溶液 < 1nm 胶体 1 ~100 nm 浊液 >100nm
实验示意图
雾
白云
分散质:液体 分散剂:气体
烟 分散质: 固体
分散剂:气体
4、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可能产生
丁达尔效应的是(BD )
A、NaCl溶液 C、盐酸
B、Fe(OH)3胶体 D、豆浆
3、鉴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用 (丁达尔效应 );分离Fe(OH)3胶体 和悬浊液用(过滤 )方法。
4、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可能产生
丁达尔效应的是(BD )
A、NaCl溶液 C、盐酸
不稳定
问题二
胶体为什么具有介稳性?
胶体粒子表面积很大,可通过吸附离子而 带有相同电性的电荷,相互排斥阻碍胶体粒 子的聚集; 布朗运动—胶体粒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
电泳
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 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 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 这种现象叫做电泳。
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阴极附近颜色 变深,说明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
质是 ( C )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nm~100nm之间 B、都具有丁达尔效应 C、都能透过滤纸 D、都呈红褐色
物质的分类及胶体的性质

形式存在的状态。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①特征:没有
新物质
生成。
②实质:构成物质的粒子间隔发生变化。
(2)化学变化。 ①特征:有
新物质
生成。
②实质: 物质的组成、 结构发生变化, 分子中原子重新组合。
(3)二者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一般没 有化学变化。
答案
跟踪练习1 从H、O、S、K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 组成和表中第一栏物质类别相同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在表 中相应空格内。 示例 HNO3 NaOH Na2CO3 CO2
化学式
答案 H2SO4(或H2SO3等); KOH; K2SO4(或K2SO3等); SO2(或SO3等)
知识点2:化学反应的分类
二、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1 . 概念:分散质粒子大小在 10 - 9 ~ 10 - 7m 之间的分散 系。 2.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1)制备原理 氯化铁在沸水中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控制反应条 件,可以得到氢氧化铁胶体。化学方程式为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实验步骤
按反应物、生成物 的形式变化划分
化 学 反 应
化合反应 A+B+ … =C 分解反应 A=B+C+… 置换反应 A+BC=AC+B 复分解反 AB+CD=AD+CB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 非离子反应
按得失氧划分
按是否有离子参 加划分
小结:
分类一般步骤: 选择分类方法 确定分类标准 得出正确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2、交叉分类法
(1)定义:对一种事物以多种标准(角度)进行分类, 物质所属类别有交叉部分。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和胶体打印讲义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1.(1)宏观,物质由 组成。
(2)微观上,物质由 构成。
2.原子、分子和离子比较概念构成物质的类别及部分代表物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1.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晶体硅2.某些非金属化合物:二氧化硅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非金属单质:氧气、氢气、稀有气体等2.非金属氢化物、酸酣、含氧酸、有机物等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得到的带电的微粒金属氧化物、强碱、大多数盐3.物质的分类溶液 胶体 浊液物质混合物纯净物空气、水煤气、漂白粉分散系单质金属(如Na 、Mg 、Al 等)非金属(H2、C 等,含稀有气体,如He 等)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4.分散系及胶体(1)分散系:化学上指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依据分散质的离子大小不同,分散系可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2)胶体定义:分散质的粒子直径介于1~100nm 之间的分散系。
(3)胶体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② 电泳:电泳现象证明胶粒带有电荷,因此电泳可以用来提纯胶体,如冶金厂的大量烟尘可以用高压电除去。
③聚沉:一定条件下,是胶体粒子凝固而产生沉淀 ④布朗运动:它并非胶粒专属,水中的花粉也有次现象。
(4)三种分散系的对比无氧酸:HCl 、H 2S 等含氧酸:HClO 4、H 2SO 4等无机化合物氢化物:HCl 、H 2S 、H 2O 等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CO 、CaO 等成盐氧化碱性氧化物:Na 2O 、CaO 等酸性氧化物:CO 2、P 2O 5等 两性氧化物:Al 2O 3等过氧化物:Na 2O 2、H 2O 2等酸按电离出的H +数一元酸:HCl 、HNO 3等 二元酸:H 2SO 4、H 2S 等 三元酸:H 3PO 4等 按酸根是否含氧按酸性强弱强酸:HCl 、H 2SO 4、HNO 3等 弱酸:CH 3COOH 、HF 等 按有无挥发性挥发性酸:HCl 、HNO 3等难挥发性酸:H 2SO 4、H 3PO 4等碱按水溶性可溶性碱:NaOH 、KOH 、Ba(OH)2等 难溶性碱:Mg(OH)2、Ca(OH)2等 按碱性强弱强碱:NaOH 、KOH 、Ba(OH)2等 弱碱:NH 3·H 2O 等盐正盐:BaSO 4、KNO 3、NaCl 等酸式盐:NaHCO 3、KHCO 3等 碱式盐:Cu(OH)2CO 3等 复盐:KAl(SO 4)2·12H 2O 等(5)胶体的制备如将饱和的FeCl 3溶液滴入沸腾的蒸馏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液体即得Fe(OH)3胶体,方程式: FeCl 3+3H 2O====Fe(OH)3胶体+3HCl 。
胶体的制备

1.从分散质微粒大小分析溶液、胶体、浊液有什么本 质不同呢? 2.溶液、胶体、浊液三种混合物有什么特征呢? 3.如何分离浊液与溶液、胶体?如何分离溶液与胶体? 4.如何判断一分散系是不是浊液?如何鉴别溶液与胶体?
5.胶体不同于浊液和溶液的性质有哪些?
1.从分散质微粒大小分析溶液、胶体、浊液有什么本质不 同呢? 提示: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 nm,胶体中分散质微 粒直径在1~100 nm之间,浊液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 nm。这是三种混合物的本质区别。
2.三种混合物有什么特征呢? 提示:溶液是均一、稳定的,胶体一般也是均一、稳
定的,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3.如何分离浊液与溶液、胶体?如何分离溶液与胶体?
提示:因为滤纸的孔隙较大,浊液的分散质微粒不能
通过滤纸,但溶液、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可以通过,故 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浊液与溶液、胶体。半透膜 具有比滤纸更细小的孔隙,只有分子、离子能够透过,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不能透过半
练习
• 1.将饱和的FeCl3溶液分别滴加入下列液 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B ) • A 冷水 • B 沸水 • C NaOH 溶液 • D NaCl 溶液
2下列两种物质混合后,所形成的分散系 属于胶体的是( D ) A 溴水和汽油 B 乙醇和汽油 C 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D 鸡蛋清和蒸馏水
条件:饱和FeCl3溶液、沸水
Fe(OH)3胶体 的制备:
• Fe(OH)3胶体 的制备:
6、应用
不同血型的人不能输血(稀有血型)血 液是胶体 血液病透析渗析 不同类型的墨水不能混用 豆子磨成豆浆(胶体)加石膏使聚沉 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归纳、比较,完成下表
分散系
专题01 物质的聚集状态及物质分类、胶体(知识梳理+专题过关)(解析版)

专题01 物质的聚集状态及物质分类、胶体考点1 物质的聚集状态1.常见的物质有三种聚集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不同聚集状态的特性主要由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平均距离_和作用力及运动方式有关。
2.物质的聚集状态变化:改变微粒间距离的远近与微粒间作用力的强弱,能改变物质的聚集聚集状态 宏观性质(共性)微观性质(共性)是否有固定的形状是否可以被压缩微粒间距离的远近微粒间作用力的强弱气态 无 可以 远 弱 液态 有 否 较近 较弱 固态 有否镜强(熔化) (凝固)(汽化 ) (液化 )(升华 ) (凝华)固态 液态 气态状态,即改变温度和压强等条件。
升高温度,微粒间距离变大,微粒间作用力变大。
增大压强,微粒间距离变小,微粒间作用力变大。
【典例1】下列关于物质聚集状态的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只有气、液、固三种聚集状态B.气态是高度无序的体系存在状态C.固态中的原子或者分子间结合较紧凑,相对运动较弱D.液态物质的微粒间距离和作用力的强弱介于固、气两态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流动性【答案】A【解析】物质除了气、液、固三种聚集状态之外,还存在等离子态及其他状态。
【典例2】下列关于物质聚集状态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B.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的原因是构成的微粒直径太大C.影响物质聚集状态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温度D.不同聚集状态的物质其内部微粒之间的平均距离、作用力和运动方式各不相同【答案】D【解析】A中气体并没有固定的形状以及体积;B中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的原因是构成微粒之间距离较近,微粒间存在较大的斥力;C中影响物质聚集状态的外界因素主要温度和压强;【典例3】下列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正确解释是()A.汽化:舞台上常用干冰制作“云雾”效果B.液化:从冰箱里取出的鸡蛋过一会儿会“出汗”C.升华:冰雪消融D.凝固:冬日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答案】B【解析】A干冰起雾是升华:C中冰雪消融是熔化;D中温暖的车窗变得模糊是窗外的水汽遇到温暖的车窗气体变化为液体。
物质的分类,胶体

双基训练: 双基训练:
1. 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 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 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 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 下列分散系中的( 下列分散系中的( D ) A.溶液 B.悬浊液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D.胶体 2.下列物质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BD ) . A.蔗糖水 . B.肥皂水 . C.碘酒 D.碘化银胶体 . . 3. 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 B ) . 溶液、 A.是否为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 B.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 . C.能否透过滤纸 . D.是否均一、稳定、透明 .是否均一、稳定、
2. 把盛有 把盛有CuSO4溶液和 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 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在光束垂直的 分别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 光束垂直的 方向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方向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光束照射时的现象 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 Fe(OH)3 胶体 CuSO4 溶液 产生光亮的通路 不产生光亮的通路 是 否
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光亮的 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光亮的 散射 通路叫做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 通路叫做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 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胶体合适的分散质大小导致明显的光的散射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区别于溶液、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区别于溶液、浊液的实验特征
胶体
1~100nm 1~100nm 分子集合体 或高分子
浊液
大于100nm 大于100nm 固体小颗粒 或小液滴
思考:如何区别溶液、胶体和浊液? 思考:如何区别溶液、胶体和浊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一定是混合物D.可能是混合物
【例5】
下列每组中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试找出这种物质并说明理由。
1.N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 KCl KClO3BaCl2
2.CaO MgO K2O Na2CO3
3.Cl2H2I2Fe
4.H3PO4HNO3HCl H2SO4
5.空气N2H2O CuSO4·H2O
人类已知的化合物数目
·1900 55万种化合物
·1945 110万种,45年加倍
·1970 236.7万种,25年加倍
·1975 414.8万种
·1980 593万种,10年加倍
·1985 785万种
·1990 1057.6万种,10年加倍
·1999超过2000万种
·2000超过3000万种
……
问题:化学物质和反应如此多,如何研究比较高效呢?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一)分类的定义及其目的
1.定义: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
2.目的:使知识系统化,便于发现规律,从而方便查找及应用。
(二)分类法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不同
分类法的优点
·有条理,便于检索(简明扼要)
·有系统,层次分明(提纲挈领)
·相似点,易于归纳,还能揭示规律,举一反三
物质的分类
如果你去西单图书大厦买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英文原版书,你准备怎么找呢?
如果你是实验员,你将怎样摆放实验室的下列药品?
铁粉稀盐酸铝片生石灰Na2SO4溶液NaHCO3固体NaOH固体酒精Na2CO3溶液Cu2(OH)2CO3FeCl3溶液石灰水白磷铜片Ba(OH)2溶液KMnO4固体醋酸AgNO3溶液石灰石KNO3固体CuO蔗糖氨水汽油浓硫酸粗盐CuSO4溶液胆矾H2O2溶液KCl溶液K2SO4溶液KClO3稀硫酸木炭Fe2(SO4)3溶液氮气NH4NO3氧气干冰
通过此题,在初中的基础上熟悉下物质的分类,请同学们结合讲义讲解物质分类部分的内容总结、比较。有些在高中看来初三应该属于“常识”的知识点因中考越来越简单而变得陌生,大家可以弥补下初升高的断层,以更迅速地适应高中学习。
③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④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⑤酸性氧化物均可与水反就生成相应的酸
⑥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酐,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⑦不能跟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能跟碱反应
A.①②③④B.⑤⑥⑦C.②③⑥⑦D.③⑥
参考答案
1.C
2.D
3.D
解析:酸性氧化物多数为非金属氧化物,但二者并非等同定义,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为KMnO4的酸酐,但却又是金属氧化物。CO、NO为不成盐氧化物,不是酸性氧化物。SiO2为酸性氧化物,但难溶于水。
B.胶体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
C.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
D.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例8】
下列物质不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现象是( )
A.蔗糖水B.Fe(OH)3胶体
C.碘酒D.淀粉胶体
课后作业
1.下列一定是纯净物的是
①石墨和金刚石的混合物②一瓶组成为C4H10的气体
③含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的铁红④不含杂质的盐酸⑤纯净的淀粉
3.胶体一定都是不透明的吗?一定有颜色吗?
4.胶体是均一的吗?
5.如何区分溶液与胶体?
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
1.丁达尔效应
2.此现象的成因---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
3.区分溶液与胶体的物理方法
4.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
【例7】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
A.光束穿过胶体时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
例如:溶液中的溶质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例如:溶液中的溶剂
分散系分类
分散系分类举例
液体分散剂的分散系
☆滤纸过滤实验----筛子,滤纸过滤无法区分溶液和胶体
☆Fe(OH)3胶体,淀粉胶体等是实验室常用的胶体
思考
1.胶体就是直径1-100nm的分散质微粒,对吗?
2.溶液,胶体,浊液与初中所学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一样吗?是否存在对应关系?为什么?
6.Cu Au Pt Na
【例6】
下列关于Na2CO3的分类叙述错误的是( )
A.Na2CO3俗称纯碱,故它属于碱类B.Na2CO3属于钠盐
C.Na2CO3属于碳酸盐D.Na2CO3属于含氧酸盐
问题:混合物可以如何分类?
分散系简介
·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形成的体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A.①④⑤B.②⑤C.③D.④⑤
2.下列有关物质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2是酸性氧化物,也是非金属氧化物
B.Na2CO3是钠盐、碳酸盐,也是正盐
C.H2SO4是含氧酸、二元酸,也是强酸
D.NH3·H2O是一元强碱,也是可溶性碱
3.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①酸性氧化物肯定是非金属氧化物②非金属氧化物肯定是酸性氧化物
3.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煅烧
4.稀盐酸与氢氧化钙的反应
小结:常见反应类型
分类标准: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例3】
对若干物质分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能有多种标准B.一定只有一种标准
C.可能用交叉分类法进行分类D.可能用树状分类法进行分类
【例4】
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 )
·不同点,泾渭分明,容易对比区分,有利分辨
分类的步骤
·明确分类目的
·确定分类标准
·按照标准分类
·检查分类结果
1.交叉分类法:
是一种对物质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例1】
用交叉分类法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
【例2】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及反应类型
1.铁在氧气中燃烧
2.铁跟稀盐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