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健康指导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药养生保健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可以说“冬病夏治”配合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在夏季大暑天用消喘膏外贴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具体做法:将消喘膏外敷于大椎穴、天突穴、肺俞穴、膻中穴。每次敷贴2天,间隔3~5天换药1次。敷贴3次为1个疗程。每年1个疗程,连续3年夏季敷贴。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药养生保健
Report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汇报人姓名
一、概述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老年人多见,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咳嗽、咳痰,严重者有喘息等症状,所以中医多将其归属在“咳嗽”、“痰饮”、“喘证”的范围内。据我国20世纪70年代全国6000多万人的普查,患病率为3.82%。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递增,50岁以上的患病率高达15%或更多。
3、中医适宜技术
取白术6克,党参、干姜、炙甘草各3克,将其烘干混匀碾成细末,直接敷于患者的肚脐上,外盖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3天为一疗程。
取苍耳子、苍术、白芥子、细辛各5份,公丁香、肉桂、半夏各3份,麻黄10份,麝香1份。除麝香外,其他药烘干碾为细末,再加入麝香混匀,贮藏密封备用。用时取混合药末适量,用脱脂棉球包裹如小球,放入患者脐窝内,外用胶布封贴。每2天换药1次,10天为一疗程。
四、干预方案
logo
慢性支气管炎的社区干预主要针对社区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的患者,在社区全科医师的指导下,通过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控制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和危险因素的综合措施。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科普知识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科普知识慢性支气管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给许多人的健康带来了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和预防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科普知识,从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介绍。
一、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理解:在中医的传统理论中,身体的健康与人体内外之间的平衡息息相关。
慢性支气管炎被视作外邪入侵与人体内在失衡的产物。
正如古人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箴言深刻强调了人体内在健康的重要性,即强壮的正气可以有效地抵御外邪的侵害。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外邪侵袭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外邪可以是寒邪、湿邪、燥邪等,它们会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导致气道阻塞、痰液滞留,从而引发咳嗽、痰多等症状。
其次,情志不遂也可能成为慢性支气管炎的诱因之一。
情志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气机运行,过度的忧虑、抑郁等情绪会导致气机紊乱,影响肺气的升降,进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此外,饮食不节也会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
过食寒凉、油腻食物,或是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导致体内湿热蕴结,加重炎症反应。
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术语中被称作“咳嗽”范畴,正如古代医书所言:“咳者,上焦不和也。
”这意味着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多等症状,同时还可能伴随着胸闷、气喘等不适感觉。
中医将这些症状归结为“上焦不和”,即呼吸系统的协调失衡,导致气机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了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理解强调了人体内外的平衡关系,外邪入侵、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气机不和、肺气受损,从而引发了这一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方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通过调理正气、协调气机,达到治疗与预防的效果。
二、中医诊断与辨证: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舌脉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医辨证常见有痰湿壅盛、肺脾虚弱、肺肾不交等不同证型。
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个方法

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个方法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个方法慢性支气管炎如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导致患者终年咳嗽,咳痰不停,威胁着患者健康,因此患者要及早急进行治疗,缓解病情,恢复健康。
下面一起来看看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方法吧。
一、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单纯偏寒型治疗用温“肺”健脾、化痰止咳法,如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杏仁、紫菀、款冬花等)。
2.单纯偏热型治疗用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法,如用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枇杷叶、杏仁、浙贝母、瓜萎仁、前胡、甘草等)。
3.喘息偏寒型治疗用温“肾”化痰、平喘止咳法,如用苏子降气汤加减(麻黄、肉桂、生姜、厚朴、五味子、杏仁、紫菀、款冬花、法半夏、紫苏子、陈皮、炙甘草等)。
4.喘息偏热型治疗用清“肺”理气、化痰定喘法,如用定喘汤(白果肉、麻黄、北杏仁、紫苏子、黄芩、款冬花、桑白皮、甘草、法半夏等)。
二、如何预防慢性支气管炎(1)简易的耐寒按摩①以手摩擦头面部及上下肢的暴露部位,每日3-5次,每次5分钟。
②按摩迎香穴:迎香穴位于鼻唇沟止于鼻翼处,以食指轻轻揉1-3分钟,每日2次。
③按摩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颈部颈肌两旁的.凹窝中,以双手掌心按摩之,每次30-60下,每日2-3次。
(2)注意保暖:在气候变冷的季节,预防慢性支气管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因为寒冷一方面可降低支气管的防御功能,另一方面可反射地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粘膜血液循环障碍和分泌物排出受阻,可发生继发性感染。
(3)加强锻炼: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在缓解期要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心、肺的贮备能力。
(4)预防感冒:预防慢性支气管炎要注意个人保护,预防感冒发生,有条件者可做耐寒锻炼以预防感冒。
(5)做好环境保护:预防慢性支气管炎要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以免诱发慢性支气管炎。
(6)居住环境适宜:居住环境优雅安静、空气清新、阳光充足。
支气管炎中医护理方案

支气管炎中医护理方案1.治疗支气管炎的中药药方2.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的治疗及护理3.怎样能治好气管炎治疗支气管炎的中药药方支气管炎以长期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为特征,该病对患者健康有很大影响,为了治好气管炎,患者们一直在寻找治疗气管炎的方法,以下是我为你整理有关于支气管炎的中药,希望能帮到你。
支气管炎的中药中药方1:杏仁、苏叶、法夏、茯苓各6克,前胡、桔梗、甘草各5克,枳壳、橘红各3克,生姜2片,大枣3枚,清水煎服。
咳重加百部5克,冬季无汗加麻黄3克,若发热重、出汗加生石膏10克,同煎服中药方2:桑花15克,连翘、桑叶、菊花各10克,前胡、百部、桔梗、牛蒡子各6克,杏仁、薄荷、甘草各5克,芦根12克,清水煎服。
发热重的加黄芩、知母各5克,生石膏10克;咳重痰多加全栝蒌10克,川贝5克同煎。
中药方3:麻黄4桂枝4细辛2干姜3白芥子5杏仁8淮山15苏子五味子5法夏8黄芪18白术15山萸肉。
中药方4:金银花10黄芩8杏仁8桑白皮10款冬花10五味子6桔梗薄荷8(后下)瓜蒌仁10蒲公英10石菖蒲6麦冬。
中药方5:蝉蜕9克,地龙9克,莱菔子9克,苏子9克,杏仁9克,半夏9克,桑皮9克,麻黄6克,黄芩6克,白果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支气管炎的护理措施(1)饮食起居调理:食物不可太咸,忌油炸、易产气的食物,应多吃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饮食,如瘦肉、蛋、奶、鱼、蔬菜和水果等。
此外,应少量多次饮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以稀释痰液,利于排出。
秋季自然界一切生物代谢相对减缓,人也应该顺应自然?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保持情志安宁。
(2)戒烟:香烟可致气道免疫功能下降,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病率也越高。
烟酒可以使支气管上皮受损,容易刺激呼吸道导致咳嗽,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及预后不利。
另外,应加强室内通风,避免有害粉尘、烟雾和有害气体吸入。
(3)预防感染:?老慢支?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复发或恶化,甚至容易引发肺炎,因此患者要积极预防并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疫苗对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有一定作用。
中医内科指导:慢性支气管炎辩证分型

临床辨证时,⾸辩外感内伤确定病因,次辩本脏他脏知道病位,再次辩咳嗽、痰饮、哮喘抓住主证,四辩寒热虚实了解病情,最后辩标本缓急。
本病具体分型,根据现代各家辨证意见归纳为以下六型:
痰湿恋肺咳嗽痰多,⾊⽩⽽粘,胸脘满闷,腹胀纳呆,四肢酸困,便溏。
⾆苔⽩腻,脉弦滑或濡缓。
外寒内饮咳嗽⽓喘,痰⽩多泡沫,形寒怕冷,⾝痛沉重,⼝淡不渴或⼝⼲不欲饮。
苔⽩滑,脉弦紧。
痰热蕴肺咳嗽喘促,咽痛,痰黄粘稠,胸满⽓粗,⼝渴喜饮,尿⾚便秘。
⾆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
肺脾⽓虚咳嗽多痰,⽓短,喘息,恶风⾃汗,纳差体倦,便溏,完⾕不化。
⾆淡苔薄⽩,脉浮缓⽆⼒。
肺肾阴虚以⼲咳为主,咯痰量少或⼲咳⽆痰,痰粘牵死,不易咯出,⼝⿐咽⼲,五⼼烦热,⼤便⼲结。
⾆红少苔,⾆⾯少津,脉细数。
脾肾阳虚咳嗽时作,痰涎清稀,喘⽽⽓短,动则尤甚,畏寒肢冷,倦怠⽆⼒。
⾆胖⼤,苔⽩滑,脉沉细。
慢⽀由于病程长短不同,症状轻重各异,以上六种证型,为⼀般常见分型,临床上往往表现为虚实错杂,寒热相兼等复杂症象,故必须根据病情仔细申辩,不可拘泥于此。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辨证施护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辨证施护慢性支气管炎是指呼吸道黏膜慢性炎症所导致的气道狭窄和阻塞的一种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支气管炎被归类为“咳嗽”病症,其主要的病机为外感邪气和气滞痰湿,中医辨证施护成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探讨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辨证施护,通过合理的辨证施护方案,促进病人康复。
辨证施护是中医独有的辨证论治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病程演变等,从而找出病因、病机以及辨证类型,进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慢性支气管炎的辨证施护中,辨证分为寒湿痰阻型、湿热痰阻型和气郁痰阻型三种类型。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三种类型的辨证施护方案。
寒湿痰阻型的辨证施护方案主要是通过祛寒湿、化痰止咳的方法来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寒湿痰阻型的患者常出现咳嗽、痰白稀薄、胸闷等症状,这是由于外感寒湿邪气侵入体内,导致阳气不足,气机不畅所致。
因此,辨证施护方案应以祛寒湿为主,常用的中药包括防风、半夏、白前等,配合理疗方法如穴位贴敷、艾灸等,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湿热痰阻型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黄痰、胸闷气短等症状。
这是由于寒湿郁于体内,病邪转化为湿热,蕴结于胸膈所致。
针对湿热痰阻型的患者,辨证施护方案应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的中药有黄芩、黄连、茵陈等,同时可以采用推拿、足浴等物理理疗方法来促进病邪的排除,缓解炎症症状。
气郁痰阻型的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多、胸闷等症状,这是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导致痰湿内生,郁痰壅肺所致。
对于气郁痰阻型的患者,辨证施护方案应以理气化痰为主,常用的中药有香附、佩兰、薰衣草等,通过运用中药蒸汽吸入、穴位按摩等方法来改善病人的气机郁滞情况。
除了辨证施护方案,中医药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还可采用其他辅助疗法来帮助患者康复。
针灸、推拿、艾灸等物理疗法可通过调理经络、活血化痰的作用来改善病人的症状。
此外,中药对于慢性支气管炎也有很好的效果,如枇杷叶、苦杏仁、苏子皮等药物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慢性支气管炎如何采取中医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如何采取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想必大家对此病并不陌生,该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此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多在秋冬季发生。
该病的病程很长,且病症状较多,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本次就和大家聊一聊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慢性支气管炎的相关症状在呼吸道感染过程中,常见气喘症状,主要是细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痰阻滞所致。
呼吸时,患者可能有喉咙喘息和肺部喘息。
慢性支气管炎常见于痰多。
一般痰是白色粘液和泡沫状的。
而且因为痰很粘稠,很难咳出来。
感冒后,咳痰的症状可能会加重,痰的体积和黏度也会增加,可产生脓性痰。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剧烈咳嗽,可以看到痰中带血。
咳嗽可以说是本病的常见症状。
轻症的人通常在冬春季发作,清晨咳嗽更剧烈。
夏秋季咳嗽少。
对于重病患者来说,咳嗽可以是全年频繁发生的。
尤其是冬春季节,发生得更为严重,无论白天黑夜。
天气逐渐变冷后,突然的温度变化很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
使患者病情加重,痰量增多,并伴有不适、畏寒、发热等症状。
可以在肺部闻到湿罗音,并且在验血后可以看到白细胞显着增加。
反复呼吸道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二、常见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可将慢性支气管炎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急性发作期,一种是缓解期。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急性加重期的治疗中,一般需要控制感染。
如果病情恶化,应给予静脉注射,以迅速缓解相关症状。
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培养出致病菌,则可以通过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此外,在使用镇咳祛痰药物前应采取对症治疗。
最常用的祛痰药是盐酸氨溴索,镇咳药是右美沙芬。
当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处于恢复期时,可采取保守治疗。
日常生活中应适当运动,增强体质,防止感冒,并按医嘱服药,避免复发。
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在我国中学中属“咳嗽”“痰证”等范畴。
中医学中指出,该病因素较为复杂,其具备外感病因,又存在内伤病因,其相互交错而致病。
中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如患者每年咳嗽、咳痰达三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更长,并可排除其他已知原因的慢性咳嗽,可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其起病缓慢、病情较长,主要症状:①慢性咳嗽:随病情发展可终身不愈。
常晨间咳嗽明显,夜间有阵咳或排痰。
②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
急性发作期痰量较多,可有脓性痰。
③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或休息时也感到气短。
④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出现喘息。
二、治疗方法1.天灸疗法【药物】白芥子、甘遂、麻黄、延胡索、细辛、半夏等。
【主穴】初伏:大椎、肺俞、天突、心俞。
中伏:大杼、身柱、膻中、肾俞。
末伏:定喘、风门、璇玑、脾俞。
【操作】以上各药按比例研粉后,装瓶密封备用。
使用时用新鲜姜汁调成膏状,穴位常规消毒,取黄豆大小的药膏,用4cm×4cm胶布固定于上述穴位上。
每伏天各贴药一次,双侧取穴。
若中伏天为20天时,在中伏第2个10天内加贴1次。
成年人每次贴敷6~8h,儿童应根据年龄酌减,贴药后皮肤有痒感、灼痛感,若皮肤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护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3年为1个疗程。
2.穴位注射【操作】发作期兼有痰热着用鱼腥草注射液;肺脾气虚者用黄芪注射液。
患者取俯卧位或反坐俯伏于椅背上,选用肺俞、定喘、膈俞、脾俞等穴,常规消毒后,用5ml注射器,6.5号针头抽取上液,根据患者胖瘦决定进针深度和药量,每穴一般为1~2ml。
治疗时间一般以夏至到三伏天为宜,发作期可随时治疗。
3.穴位敷贴疗法【药物】黄芪、麻黄、桔梗、鱼腥草、金银花、细辛、白芥子、延胡索等。
【主穴】中府(双侧),膻中,定喘,肺俞,膏育(双侧)。
【操作】将药物研磨成细粉,加生姜汁、蜂蜜调成糊状,密封保存。
治疗在每年夏天的初、中、末三伏进行,每伏的第1天敷贴1次(每10天敷贴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