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制科

合集下载

011唐代科举制度

011唐代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的产生科举制度作为官吏选拔的一种考试制度,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尽管它的很多因素在此之前就已经产生并且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制度只有在条件成熟之后才能够实现。

早在汉武帝时期就产生了察举制度。

汉朝初年只有二千石以上大官的子弟和拥有十万钱家产而又不是商人的富人可以送子弟到朝廷为“郎”。

这就是“任子”和“赀选”制度。

高级官吏多由这些二千石子弟担任。

郡县主要官吏由朝廷任命,一般官吏则由长官辟召。

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度。

汉文帝十五年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文帝亲自策试。

1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武帝亲自策问以古今治道及天人关系问题。

由皇帝临时下诏察举贤良的特科正式形成。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2岁举孝廉的察举常科也初步建立。

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

这样,一般平民的子弟就可以通过察举和学校获得官职。

这是一个由贵族世袭任官到一般平民按才能任官的过程。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初令郡国举孝亷各一人,限年四十以上。

诸生通章句,文吏课箋奏,乃得应选。

”3岁举孝廉也建立了考试制度。

阳嘉之制实行后,儒生、文吏被郡守举为孝廉后,如果不能通过中央的考试,便不能获得官职。

而郡守的举荐,又是到中央人参加考试的前提。

随着豪强大族经济力量的发展,豪强大族也逐步操纵了本州郡的政治。

因此,东汉中叶以后,察举和辟召就为豪强大族所垄断。

最后发展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虽然出身授职还要通过两汉以来的察举和辟召等选官的程序,但是被察举和辟召的条件首先是门第。

门第成为做官的先决条件。

南北朝以来,随着豪强士族的衰落,在官吏选拔问题上出现了几个新的情况。

一是按照才能选任官吏的问题,重新被提了出来。

萧衍在南齐末年上表中就1《汉书》卷四《文帝纪》。

2《汉书》卷六《武帝纪》。

唐代制科概要课件

唐代制科概要课件

促进政治稳定
制科制度的实施,使得唐朝政治体 系更加稳定,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 巩固,地方势力得到有效遏制。
推动政治改革
制科选拔的人才具有较高的政治素 养和改革意识,他们推动了唐朝政 治的改革,使得政治制度更加完善 。
制科对唐代文化的影响
传承中华文化
制科选拔的人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们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使得唐代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VS
其次,唐代制科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 融合,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考 生通过科举考试汇聚到一起,促进了 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启示现代文化 发展应注重跨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动 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02
制科考试内容与形式
制科考试的内容
儒家经典
制科考试以儒家经典为 主要考试内容,包括《 论语》、《孟子》、《
尚书》等。
历史知识
制科考试要求考生具备 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 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
文学修养
制科考试注重考生的文 学修养,要求考生能够
撰写文章、诗词等。
政治时务
制科考试还涉及当时的 政治时务,考察考生对 国家大事、政策法规等
制科的种类与选拔方式
种类
唐代制科主要有博学宏词、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几种类型,每种类型针对不 同领域的人才进行选拔。
选拔方式
制科的选拔方式主要包括举荐和自荐两种,其中举荐是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 人才,自荐则是人才自己向中央申请参加考试。在通过初步审核后,考生需要 参加多轮考试,最终根据成绩确定是否录用。
选拔标准的反思
唐代制科的衰落引发了对选拔标准的深刻反思, 为后来的科举考试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06
唐代制科的现代价值与启示

唐朝科举的法律规定(3篇)

唐朝科举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起源于隋朝,盛于唐朝,影响深远。

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完善的改革,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从唐朝科举的法律规定入手,探讨其具体内容、实施方式及其历史影响。

二、唐朝科举的法律规定1. 科举考试的科目唐朝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

常科包括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明史、明律等科目,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最受重视。

制科则根据皇帝的旨意设立,科目不定,如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等。

2. 科举考试的资格唐朝科举考试的资格较为严格,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年龄要求:常科考生年龄一般在16岁以上、40岁以下;制科考生年龄在25岁以上、50岁以下。

(2)籍贯要求:考生须是朝廷所设州县的正式居民,非正式居民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3)身份要求:考生须是良民,非良民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3. 科举考试的流程唐朝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

(1)乡试:由各州县的地方官主持,每年举行一次。

考生在乡试中通过者,称为举人。

(2)会试:由中央官府主持,每年举行一次。

举人在会试中通过者,称为进士。

(3)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每年举行一次。

进士在殿试中通过者,称为进士及第。

4. 科举考试的内容唐朝科举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诗赋、策问等。

(1)经义:主要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

(2)诗赋: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诗歌或赋文。

(3)策问:主要考查考生的政治见解和治理能力,要求考生对时事政治发表自己的看法。

5. 科举考试的法律规定唐朝科举考试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密制度:科举考试的试题、答案等必须保密,任何人不得泄露。

(2)舞弊处罚:对于舞弊行为,如抄袭、传递答案等,一经查实,立即取消考试资格,并处以罚金、流放等处罚。

(3)公平公正:科举考试必须公平公正,不得徇私舞弊。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pdf篇一: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姓名:周昱含院系:新闻传播学院10级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察举制度发展而来,一般的说法是其萌芽于南北朝的九流常选,定型于隋代的进士科,而到唐代随其鼎盛而发展达到顶峰。

1在建国过程中,“卜祝庸保,量能使用”2,在建国后,“士大夫以乱离之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

省符下诸州差人赴选,州府及诏使多以赤牒补官。

”3 即以空白告身就地任命官吏,以补充官员,适应唐初统治不稳的政治形势。

随着唐朝统治的稳定,官吏选拔的途径也发生了变化。

“有唐已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

其次以流外入流。

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翊卫,六番随文武简入选例。

又有斋郎,品子,勋官及五等封爵,屯官之属,亦有番第,许同拣选。

”4这也就说明了唐代入仕的三种途径,科举,杂色入流,门荫入仕,而科举制不过是其中一种。

唐代科举分察举和制举。

常举即“常贡之科”5,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谈论的科举。

制举则是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举行的,“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

”6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众多。

常举中主要有六科:明经,进士,明法(法律科),明字(文字科),明算(算学科)。

此外,还有道举(玄学科),童子(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一史(考《史记》),三史(考《史记》和前后《汉书》),开元礼(通习开元时代的礼仪),三礼(通习《礼记》《仪礼》《周礼》),三传(考《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特设的科目。

在此,科举制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的作用有所体现。

无论是进士科或是明经科都要考“帖经,”即从经书中抽出一句默写上下句,“专帖孤章,绝句,疑似参互者以惑之,甚或上抵其注,下余一二字,使寻之难知,谓之1《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 辽宁大学出版社2《旧唐书》卷75,《张玄素传》3《资治通鉴》卷1924 《旧唐书职官制一》5 《通典》卷15《选举三历代制下》6 《通典选举典》7 《通典选举三》‘倒拔’。

唐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教育

唐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教育

唐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教育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考试制度之一,它的出现不仅对于推动唐代的政治、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后来的科举制度铺平了道路。

本文将对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对文化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

1. 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唐代科举制度最初设立于武德年间,而当时的科举制度主要是为了选拔政治人才。

但此时的科举制度规模比较小,选官也只是辅助的方式之一。

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经过多年的改革,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开元十年正式设立了制科、明经两个科目,并规定了考试的时间、地点、范围等。

此后,科举制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不仅局限于选拔官员,还拥有了促进文化教育的作用。

2. 唐代科举制度对于文化教育的影响唐代科举制度对于文化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唐代科举制度的出现,导致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量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不仅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获得官职,更重要的是,他们也需要在文化教育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养。

因此,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唐代的文化体系开始向着更加系统化和完备的方向发展,并且还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学者和专家,他们的学问和成就也对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2)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传播唐代的科举制度,使得文化教育开始从士人阶层向广大民众普及。

因此,唐代的文化教育传播途径出现了许多新的方式,例如刻板印刷、教育机构、课本编写等等。

唐代还出现了大量的文化领袖,他们致力于将文化教育推广到普通民众中,例如韩愈、崔致远、杜甫等大家。

3. 唐代科举制度的局限性唐代科举制度虽然对于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唐代的科举制度仍然是一种传统的考试模式,只是从只考诗词歌赋,扩展到了经义文史等多种形式。

这种考试制度很容易导致套路化和模式化,有时候也会对创新和独立思考产生抑制作用。

总之,唐代的科举制度为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作出了以下重要贡献: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文化教育的传播、培养大量的官员和知识分子。

唐朝考课制度的特点

唐朝考课制度的特点

唐朝考课制度的特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唐朝考课制度是唐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也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前身。

它对后来的科举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唐代考课制度的特点。

唐代考课制度的选拔范围广泛。

在唐代,考课是一个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渠道,不仅仅局限于官员,还包括了诸如医生、教师等其他各行各业的人才。

这样一来,就为各行各业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公平的选拔机会,有利于社会的人才流动和社会的发展。

唐代考课制度注重实践能力。

在唐代,考课不仅仅是为了选拔那些书本上的高手,更注重实际的所见所闻。

唐代的皇帝和官员们希望选拔出那些有实际才能的人才,能够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做出实际的贡献。

唐代考课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唐代考课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

唐代官员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课制度,以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唐代考课制度还注重选拔人才的潜力和能力。

唐代官员们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并不仅仅看重个人的学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看重个人的潜力和能力。

唐代考课制度强调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国家的治理和长远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持。

唐代考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制度,具有广泛的选拔范围、注重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重视个人潜力和能力的特点。

这种制度为中国的人才选拔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示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其唐朝考试制度更是独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朝考试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科举制度的确立。

唐朝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开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就开始设立明经、明法、明算、元礼四科,并开始在全国设立了乡试、州试以及朝试等多级考试制度。

这一制度不仅为唐代官员选拔提供了标准化的评定方式,也为后世科举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浅谈唐朝科举制的利与弊1

浅谈唐朝科举制的利与弊1

浅谈唐朝科举制的利与弊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立科目进行考试,允许普通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

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这种新的选官制度同以前选举制度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进行分科考试而是允许普通人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考试。

唐朝建立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封建地主经济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这时中小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进一步壮大,他们迫切要求掌握一部分政治权利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另一方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隋朝统治者对官僚机构建制做出相应的调整实行三省六部制。

使得官僚机构更为完备。

分工也更加细密,官僚机构的调整和膨胀,也使的补充大量的官吏成为可能。

科举制既能满足广大的中小地主要求做官参政的愿望,也能更广泛地吸引笼络人才,把他们输送到各级官僚机构中去。

关键词:唐朝科举制科举制的利科举制的弊一、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1.定期性选举(岁举或常科)(1)、生徒:即学馆出身的学生,包括中央【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及算学)【二馆】(弘文及崇文馆)或地方州县学校的学生,成绩友谊的生徒,每年由国子监祭酒或长史送至礼部(省试)。

由唐代科举并不普及,故学馆出身者多为官宦子弟。

文宗太和年间规定,凡公聊士族子弟,须先由【国学】肄业,才准应明经,进士,武宗会昌年间,规定不论中央或地方,须由学校出身者方可应试。

两次下诏的目的,旨在拉近学校与科举的关系,使学校制度与考试结合。

(2)、乡贡:不在学校读书而自修有成的士子,可或从【怀牒自列】途径入仕,(【牒】是姓名,籍贯,学历),即自由向州县报名应试。

经此途者,多属平民子弟。

他们经州县官甄选举,取得参加省试资格,与生徒一起考试。

但各郡每天的贡生数目有规定,据《通典选举制》载:【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上中下郡是依人口划分)。

2.不定期选举(制科或特科)唐朝的制举,继承汉代的传统,选拔突出人才,由君主按需要临时定立名目,亲目策试,曾考科举或未考科举者,均可参加。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历史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历史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历史演变与影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相较于其他国家的继承制度或者世袭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开始,逐步追溯其历史演变,并探讨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当时,九品中正制主要是为了选拔政府官员而设立的。

而科举制度的真正出现是在唐代,唐太宗贞观年间正式设立了制度规范,并且随后的宋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演变1. 唐代的科举制度唐代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明经、制科和明相科。

明经科是贞观年间设立的皇家考试,其目的是选拔具备文化才能的人才。

制科是明经科的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滥竽充数的问题,留下真正有才能的人。

明相科则是唐高宗时期对于制科的改革。

2. 宋代的科举制度宋代的科举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了。

宋代将科举分为三个阶段:检校、院试和殿试。

其中,检校是对考生资格进行初步筛选,院试是对新进士的文化水平进行考查,殿试则是最后一轮的皇家考试。

宋代科举制度对于提高选官的公正性和选拔能人的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且考试的规模逐渐扩大。

明代将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化改革,设立了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的范围涉及到了全国各地。

清代继承了明代的科举制度,并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更加严格和正规。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1. 选拔人才和社会地位科举制度使得人才在选拔上更具公正性,不再局限于贵族世家的世袭。

通过科举考试,甚至出身贫寒的人们也能够脱颖而出,得到晋升和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

2. 促进教育发展科举制度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这就促使人们觉醒并重视教育。

为了参加考试,很多人纷纷投身于学习,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3. 形成士人阶层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产生了士人阶层,类似于现代知识分子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各科名人
●麟德三年幽素科:王勃、苗神客、苏瓌、格辅元 ●张鷟:“又应下笔成章及才高位下、词标文苑等科,凡 应八举,皆登甲科。” ●神龙三年材堪经邦科,景云三年道侔伊吕科:张九龄 ●贞元十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裴度、裴垍、王播、 许尧佐 ●元和元年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白居易、沈传师 ●元和三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牛僧孺、李宗闵、贾 餗、王起 ●大和二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杜牧、郑亚、王式
●年份、月份不固定 ●从下制到考试时长不固定 ●考试时间为白天,偶尔延长至夜晚 ○《册府元龟•贡举部•考试一》:将夕,有策未成者,命 大官给烛,令尽其才思,夜分而罢。(大历六年) ●试前赐食。元稹《自述》: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 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舒元舆《上论贡士书》:(貢士)
●皇帝亲试惯例的确立:玄宗时期 ○贞观十八年二月《荐举贤良诏》:诸州所举,十有一人。 朕载怀仄席,引入内殿,借以温颜,密访政道,莫能对 扬,相顾结舌。朕仍以其未睹阙庭,能无战悚,令于内 省,更以墨对。虽抅思弥日,终不达问旨。理既乖违, 词亦庸陋。岂可饰丹漆于朽质,假风云于决起者哉? ○《大唐新语•文章》: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 士应制向万人。则天御洛阳城南门亲自临试。张说对策 为天下第一。 ○《杜阳杂编》:上(唐德宗)每临朝,多令征四方丘园才 能学术直言极谏之士,由是提笔贡艺者,满于阙下,上 亲自考试,用绝请托之门„„或有词章乖谬者,即浓笔 抹之至尾。如辄称旨者,必翘足朗吟,翌日则遍示宰臣 学士曰:“此皆朕门生也。”
5、授官 ●登第即可授官,一般授从九品县尉或正九品校书、 正字 ○张说:弱冠应诏举,对策乙第,授太子校书。 ●有功名、有官职者登第,可加阶授官 ○元稹:元和元年微之年二十八岁,中才识兼茂、 明于体用科第,拜左拾遗。 ●可连续应制举并连续升迁 ○韩休:初应制举,累授桃林丞(正九品上),又举 贤良,玄宗时在春宫,亲问国政,休对策与校书 郎赵冬曦并为乙第,擢授左补阙。(从七品上)
●考官设置 ○设置考官,以清望才学之高级官员充任,曰试官 ○试官的责任是阅卷、品第高下,偶尔会复试 ◎元和三年,吏部员外郎韦贯之、户部侍郎杨於陵、左司 郎中郑敬、都官郎中李益为考官,翰林学士王涯、裴垍 居中覆视。(《旧唐书》裴垍、王涯等传)
3、考试形式和内容
●考试形式:对策三道 ○《唐会要•帖经条例》:永淳二年三月敕,令应诏举人 并试策三道,即为永例。 ●考试内容:针对具体政事提出解决方案
四、制科的社会地位
●穆质《对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国家取贤之道,其 礼部吏部,失之远矣,则制策之举,最为高科。 ●封演《封氏见闻记•制科》:“制举出身,名望虽高, 犹居进士之下。”“同僚迁拜,或以此更相讥弄。御史 张环兄弟八人,其七人皆进士出身,一人制科擢第;亲 故集会,兄弟连榻,令制科者别坐,谓之‘杂色’,以 为笑乐。” ○进士及第后又应制举。李娃:“今秀才苟获擢一科第, 则自谓可以取中朝之显职,擅天下之美名。子行秽迹鄙, 不侔于他士,当磨淬利器,以求再捷,方可连衡多士, 争霸群英。”(白行简《李娃传》)
第二讲 唐代制科
一、制科的起源
1、制科的定义
●《新唐书•选举志》: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 ○制、诏、敕,教、令 ●《通典》:其制诏举人,不有常科,皆标其目而搜扬之。
2、制科的设置
●《册府元龟•贡举部•总序》:(制举)始于显庆,盛于开 元、贞元。 ○始于武德年间,但因史料阙失,高祖、太宗时无考 ◎崔仁师:武德初应制举,授管州录事参军。 ◎崔信明:贞观六年应诏举,授兴世丞。 ◎谢偃:贞观初应诏对策及第,历高陵主簿。
●四科“其名最著”: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 教化、军谋宏达堪任将帅、详明政术可以理人。(《新 唐书•选举志》) ●《通典•选举三》: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 耻不以文章达,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余,少犹不减 千人,所收百才有一。 ●制科的衰落:针砭时事过烈而停举、科目設置不合理 ○元结《喻友》:天宝丁亥中,诏征天下士人有一艺者, 皆得诣京师就选。相国晋公林甫以草野之士猥多,恐泄 漏当时之机,议于朝廷曰:“举人多卑贱愚聩,不识礼 度,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于是奏待制者悉令尚书长 官考试,御史中丞监之,试如常吏。已而布衣之士无有 第者,遂表贺人主,以为野无遗贤。 ○《因话录》:有似昔岁德宗搜访怀才抱器不求闻达者。 有人于昭应县逢一书生,奔驰入京,问求何事,答曰: “将应不求闻达科。”此科亦岂可应邪?
●所知最早的科目:显庆三年二月,志烈秋霜科,韩思彦 及第。(《唐会要•制科举》) ○《旧唐书•高宗纪上》:(显庆四年)亲试策举人„„凡 九百余人,惟李巢、张昌宗、秦相如、崔行功、郭待封 五人为上第,令待诏弘文馆。
二、制科的名目
1、名目
●《登科记考•凡例》:《困学纪闻》云:“唐制举之名 多至八十有六,凡七十六科。”《玉海》亦言:“自志 烈秋霜而下,凡五十九科,自显庆至大和二年,及第者 二百七十人。”今以《旧唐书》、《唐会要》、《册府 元龟》、《文苑英华》、《云麓漫钞》诸书参考之,其 高科之名已无虑百数„„是知科目之名遗佚者多矣。
○张九龄《敕处分举人》:顷年策试,颇成弊风。 所问既不切于时宜,所对亦何关于政事。 ○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吾与乐 天,指病危言,不顾成败,意在决求高第。 ○《资治通鉴》大和二年三月:自元和之末,宦官 益横,建置天子在其掌握,威权出人主之右,人 莫敢言。上亲策制举人,贤良方正昌平刘蕡对策, 极言其祸„„(闰三月)甲午,贤良方正裴休等二 十二人中第,皆除官。考官左散骑常侍冯宿等见 刘蕡策,皆叹服,而畏宦官,不敢取。诏下,物 论嚣然称屈。
3、科目分类
●试辞藻 ○辞标文苑、文艺优长、文辞雅丽、辞藻宏丽、文辞清丽 ●试经学 ○抱儒之业、文儒异等、经学优深 ●试吏治 ○才膺管乐、道侔伊吕、详明政术可以达人 ●试军事 ○将帅、武足安边、智谋将帅、军谋越众 ●试品行 ○乐道安贫、高蹈丘园、不求闻达、孝弟力田闻于乡闾
三、制科考试机制 1、考试时间
4、录取 ●制举成绩分五等,但一、二等空缺,三等即称甲 科,或称敕头,授官称优与处分。 ●四等以下称乙科或乙第,授官称即与处分 ○宪宗元和元年《放制举人敕》:才识兼茂明于体 用科第三次等元稹、韦惇,第四等独孤郁、白居 易、曹景伯、韦庆复,第四次等崔韶、罗让、元 修、薛存庆、韦珩,第五上等萧俛、李璠、沈传 师、柴宿„„其第三次等人委中书门下优与处分, 第四等、第五上等,中书门下即与处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