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施肥技术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现代施肥技术

现代施肥技术

合理施肥与不合理施肥产生的效应?【合理施肥:1、施肥的增产效应2、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3、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4、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能力5、施肥能有效减轻农业灾害【不合理施肥:1、导致土壤质量下降2、引起大气污染3、引起农产品污染及减产4、引起地下水污染5、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施肥的科学体系、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科学体系:针对不同的施肥对象,以施肥的理论为指导,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无污染为目的,形成的一套综合施肥技术和方法。

【研究内容:1、作物营养和施肥理论研究2、肥料效应研究3、施肥技术研究【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2、统计研究3、试验研究(田间试验、盆栽试验——土培法、沙培和水培、灭菌培养法)4、化学分析研究施肥的基本原理: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因子综合作用率养分归还学说:李比希英国【内涵: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2、若不及时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会越来越低3、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入肥料【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是施肥的基本原理,是保持土壤固有水平的基础,大大提高了肥力【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促进化肥工业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产量。

【基本内容:1、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提高2、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3、只有布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正确选择肥料种类的基本原理,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种类促进化肥工业【延伸为:限制因子律、最适因子律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报酬递减律: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速度却在逐渐递减【米氏学说:只增加某种养分单位量时,引起产量增加的数量是以该种养分供应充足时达到的最高产量与现在的产量之差成正比dy/dx=c(A-y)即为y=A(1-e^-cx). y:施一定量肥料所得产量A:施足量肥料所获得的最高产量或极限产量x:肥料用量e:自然对数c:常数/效应系数【实质内涵:1、总产量按一定渐减律增加并趋近于某一最高产量极限2、增施单位量养分的增产量随养分用量的增加按一定比例递减3、在一定条件下任何单一因素都有最高产量,在条件改变时该因素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也变化【指导施肥的意义:1、反映了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作为一个经济法则广泛用于农业工业畜牧业等生产领域2、米氏方程首次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表达了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并作为计算施肥量的依据,开创施肥有经验到定量的新纪元3、是有限的肥料发挥了最大的增产效益因子综合作用率:【基本内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再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提高。

肥料学复习资料

肥料学复习资料

第六章植物营养特性与施肥原理1.合理施肥的原则(基本理论):养分的归还学说,最小利用率,限制因子率,报酬递减率。

2.植物营养三大定律:同等重要律,不可替代律,最小养分律。

⑴植物营养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替代律:只要是高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无论在其体内含量的高低,各种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程度没有差别,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⑵最小养分律(1843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a)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必需营养元素,但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有效养分相对含量最小的营养元素b)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随养分供应状况发生变化c)营养元素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d)营养元素在植物代谢中有相同或相似作用e)营养元素往往相互配合发生作用3.五项基本原理(重点):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率(难点),因子综合作用率4.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应满足以下三个标准(重点):对植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必要的(必要性),缺少该元素植物会显示出特殊症状(专一性),元素必须对植物起直接营养作用(直接性)。

5.17个必须元素:大量元素C.H.O.N.S.P.K.Ca.Mg.微量营养元素Fe.Mn.Zn.Cu.Mo.B.Cl.Ni;非矿质元素C、H、O(又称天然营养元素,来自空气和水);矿质元素N、P、K(又称肥料三要素);Ca、Mg、S(中量元素);微量元素(0.1%以下,大部分低于0.01%);Fe、Mn、Zn、Cu、B、Mo、Cl、Ni6.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应满足以下三个标准(重点):对植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必要的(必要性),缺少该元素植物会显示出特殊症状(专一性),元素必须对植物起直接营养作用(直接性)。

7.植物对养分的吸收(重点):植物吸收养分的器官主要是根系,矿质养分——根为主→根部吸收气态养分——叶为主→叶部吸收养分从土壤中进入到植物体内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养分向根表迁移,二是根系对养分离子的吸收。

8.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三大过程:截获,质流,扩散。

土壤肥料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doc

土壤肥料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doc

《土壤肥料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常见的施肥方法包括:撒施、条施、等;给果树补充微量元素肥料常用的方法有、放射沟施肥等。

2、作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和 o3、不同矿质养分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差异很大,导致其再利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钙是典型的元素(难移动或易移动),再利用程度较—(高或低)。

4、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必要性、、。

5^ 土壤中养分迁移的方式主要有截获、、°6、土壤孔隙类型中,砂土中孔隙较多,粘土中孔隙较多。

7、土壤导热性最好的措施为调节土壤中的含量;在相同含水状态下,砂土与粘土相比其昼夜温差__________ (大或小)。

8、农业土壤最理想土壤结构体为 ,中性土壤的pH值为°9、在我国北方地区,花岗岩母质形成的土壤酸碱度为,石灰岩母质形成的土壤酸碱度为 o10、土壤水分含量测定的经典标准方法是 , 土壤pH测定方法有—等。

11、根部对无机养分的吸收包括离子、两个过程。

12> 土壤养分向根表面迁移的方式有截获、和 3种途径。

13、有机物质的C/N值为小于等于时,比较容易被分解。

14、土壤中钾的存在形态可分为、和速效性钾三种15、作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和 o16、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有两个过程:和 O17、土壤孔隙据大小和水分的有效性,分为三级、和无效空隙。

D.锌5、 B.缓效钾C.速效钾18、 在土壤中存在三种类型的水分运动:、水汽移动。

19、 土面蒸发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水汽扩散阶段。

20、与 矛盾的统一是自然土壤形 成的基本规律。

二、选择题1、 石灰性土壤上发生缺磷现象时,采用哪种方法解决较好()A.增加磷肥用量 B.施用生理碱性肥料 C.施用中性肥料 D.配合施用有机肥料2、 下列哪组肥料的混合是最不合理的()。

A.硫铉一过磷酸钙B.硝酸铉一新鲜厩肥C.氯化钾一硝酸铉D.磷矿粉一硫酸钾3、 小麦后期追施氮肥往往可提高籽粒中粗蛋白质含量,籽粒品质() A.却不一定提高B,却不受影响 C.提高 D,反而降低4、 作物生长停滞,老叶呈现紫红色,此时植物可能缺乏()A.铁B.硼C.磷 作物苗期钾营养不足,主要是因为土壤中()含量少而引起的。

现代施肥技术:02第二章 施肥的基本原则

现代施肥技术:02第二章 施肥的基本原则
(沈明珠,1982)
级别
1 2 3 4
硝酸盐含量 (mg/kg,鲜重)
≤432 ≤785 ≤1440 ≤3100
污染程度
轻度 中度 食
允许熟食 不允许食用
蔬菜亚硝酸盐国际标准:NO2 < 4 mg/kg
合理施肥指标 高产指标 优质指标
5项指标 高效指标 环保指标 培肥指标
第二章 施肥的基本原则
一经验性施肥原则
(一)传统性:三看——看天、看地、看苗。
(二)现代性: 氮肥——合理性 磷肥——有效性 钾肥——需要性 复合肥——必然性 微肥——针对性 有机肥——必需性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培肥地力的可持续原则 第二节 协调营养的平衡原则 第三节 产量与品质的统一原则 第四节 提高肥料利用率原则 第五节 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原则
第一节 培肥地力的可持续原则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场所 地力是土地能够生长植物的能力 地力水平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 地力的高低及变化趋势取决于:土地本身特性
环境 人类活动
第二节 协调营养的平衡原则
一通过施肥调控作物体内营养平衡
第三节 产量与品质的统一原则
蛋白质、氨基酸
当前国家提出的发展 高产、优质、高效农 业的基本要求
发展可持续农业和 提高环境质量要求
小结
理解肥料在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作用 了解肥料、地力与可持续农业的关系 掌握科学施肥的基本原则
硝酸盐超标,碳水化合物、油脂含量减少
产量和品质往往不同步 在不至于使产品品质显著降低或对人、
畜安全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以实现最高 产量为目标 在不至于引起产量显著降低时,以实现 最佳品质为目标
第四节 提高肥料利用率原则

肥料学复习要点

肥料学复习要点

肥料学知识点一、题型1、名词解释:有机氮的矿化: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形成氨的过程。

磷酸退化作用:当过磷酸钙吸湿后,除易结块外,其中的磷酸一钙还会与硫酸铁、铝等杂质起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铁、铝磷酸盐。

弱酸性磷肥:能够溶于2%的柠檬酸或中性柠檬酸铵溶液的磷肥。

水溶性磷肥:凡养分标明量主要属于水溶性磷酸一钙的磷肥。

复混肥料:是指成分中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主要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肥料。

2、填空题3、选择题4、问答题(4 个):1)必需元素答:大量营养元素:C、H、O、N、S、P、K、Ca、Mg微量营养元素:Fe、Mn、B 、Zn、Cu、Mo、Cl、Ni必须元素的 3 个标准1.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必要性2.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

缺乏这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专一性1.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性直接的间接作用--2)有机肥与无机肥的特点对比微生物的固定作用低的原因:磷酸的退化作用沉淀作用3)磷肥利用率肥在土壤中的固定,不论水溶性、枸溶性和难溶性磷肥都存在这个问第一个原因是由于磷在土壤中的运动很弱。

这个原因实际上是第一个原因的结果。

题。

第二个原因是磷)影响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41、成土母质pH一方面土壤成土母质本身含量就低,另一方面总量高,但有效含量低。

这是由土壤、水分状况以及微生物活动决定的。

值、Eh值pH 2、土壤壤中,钼与活性铁、铝作用形成钼酸铁和钼现缺钼,因为酸性土一般酸性土壤容易出。

酸铝沉淀;石灰性、碱性土壤容易出现缺铁、磷、锌、硼元素Eh、氧化还原电位3和Fe3+3 附近例如主要是对铁、锰、铜等变价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有明显的影响。

pH=亚利于作物吸收利用,渍水土壤易发生Fe2+仍呈溶解状态,有OH-形成Fe(OH)3沉淀,而害。

施肥技术--期末考试

施肥技术--期末考试

1、肥料利用率:指当季作物对肥料中某一养分元素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施用该元素总量的百分数。

2、施肥技术:是将肥料施入各种栽培基质或直接施与作物的一种手段,其组成要素包括施肥量及其养分配比、施肥时期、施肥方式和采用适当的机具等。

3、根外施肥诊断:采用叶面喷涂、气切口浸渍枝干注射等办法,提供某种被怀疑缺乏的元素,让植物吸收,观察其反应,根据症状是否得到改善等做出判断。

4、叶面施肥:把肥料配成一等浓度的溶液,喷洒在作物体上的施肥方式。

5、症状诊断:根据作物体内不同营养元素其生物功能和移动性各异,缺乏或过剩时会表现出各种特有的症状,只要用肉眼观察这些症状就可以判断作物某种营养元素失调的一种方法。

6、养分临界浓度:当植物体内养分低于某浓度,作物的产量(或生长量)显著下降或出现缺乏症状时的浓度。

也称临界值(水平)。

7、管道施肥技术:采用大贮肥池统一配制肥液,用机械动力将肥液压入输送管道系统,直接喷施于树体上的一种施肥方式。

8、注射施肥:在树体、根、茎部打孔,在一定的动力下,把营养液通过树体的导管,输送到植株的各部位,使树体在短时间内积聚和储藏足够的养分,从而改善和提高植物的营养结构水平和生理调节机能,同时也会使根系活性增加、扩大吸收面、有利于土壤中矿质营养的吸收利用。

9、轮作施肥技术:10、精准施肥:①通过RS或其他技术手段获取土壤信息,借助GIS支持的决策系统,采用装备有GPS的变量施肥机进行定位定量施肥。

②在定位采集地块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地块土壤、水肥、作物病虫、杂草、产量等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根据农艺的要求进行精确定位定量耕种、施肥、灌水、用药的农业技术。

11、平衡施肥:是指植物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之间的合理供应和调节,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满足作物的需要,增加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提高土壤肥力。

12、地力差减法: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求出实际目标产量所需肥料量的方法。

13、田间差减法:利用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减去不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其差值可视为肥料供应的养分量,再除以所用肥料养分量,其商数就是肥料利用率。

新型肥料施肥技术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新型肥料施肥技术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新型肥料施肥技术》期末考试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有光照、温度、水分、通气、反应、养分浓度或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2.掺混肥总养分是指N 、P2 O5、K2O 的百分含量之和。

3.掺混肥料标签上没标注“含氯”则其氯离子含量应不小于 3.0% 。

4.肥料按主成分分类可分类单质肥料、复合肥料和复混肥料。

5. 沼气肥是矿质化和腐殖化进行比较充分的肥料,可作基肥、追肥,也可用于浸种发苗。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一般新鲜作物含有( A )的水分。

A. 75%~95% B .65%~85% C. 75%~85% D .85%~95%2.根据实验研究,高等植物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有( C )种。

A. 12B.13C.16D.173.以下化学元素不属于高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的是(B )A.CuB.NaC.ND.Mo4.以下对植物缺素症描述不正确的是( A )A.缺硼会造成油菜花而不实。

B.缺锌会造成玉米白苗病。

C.缺铁会使小麦叶片顶端发白枯萎。

D.缺锰会在叶片上呈现棕色斑点。

5.列举的物质不能作为微量元素肥料的是(D )A.氯化锰B.氧化锌C.硼砂D.硫酸铁6.一般微量元素的缺素症状首先表现于( C )A.老叶 B.幼叶 C.老叶和幼叶 D.根部。

7.常见的土壤结构体中,对土壤肥力来说最理想的结构是(D )。

A.块状结构; B.柱状结构; C. 单粒结构; D.团粒结构8.水旱轮作中,磷肥施用应:( B )A.优先施于水稻 B.优先施于旱作 C.水旱等量施 D. 重水轻旱9.土壤中的CaHPO4 、MgHPO4是(B)。

A.水溶性磷; B.弱酸溶性磷; C.难溶性磷 D.热溶性磷10.适合作为种肥的肥料有(A)。

A.普钙; B.碳酸氢铵; C.尿素; D.氯化钾11.容易挥发的化肥品种有( A )。

A.碳酸氢铵 B.硫酸铵 C.普钙 D.人粪尿12. 下列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是( A )A.脲素B. 硝酸铵C. 硫酸铵D. 氯化铵13.关于磷酸铵,错误的是(B)。

现代施肥技术期末复习资料

现代施肥技术期末复习资料

1、①合理施肥:是根据土壤供肥能力、作物需肥特点、肥料特性、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等将肥料施于土壤或植株,以培肥地力、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经济效益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的一项重要农业技术措施。

②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产生影响)1.施肥的增产效应2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1)提高土壤养分含量(2)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良好的正效应3.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1)对外观品质的影响(2)对内在品质的影响①禾谷类作物:②油料作物:③水果蔬菜 4.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作用5.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施肥能提高作物的耐寒、耐旱和耐霜冻性能,其中磷和钾在减灾中作用更大。

③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产生影响)1.肥料的利用率呈明显下降趋势2.施肥引起环境问题增加3导致土壤质量下降①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②引起土壤酸化或盐碱化;③导致土壤污染。

⒋不合理施肥导致生态环境污染①引起大气污染②引起食品污染③引起地下水污染④引起水体富营养化3、①为什么要研究合理施肥1.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需要2.是改变我国施肥现状的需要3.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②施肥科学研究内容:1.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施,2肥技术研究(1)某一作物施肥量、施肥时期、施肥方式;(2)轮作前后茬分配;(3)施肥与其它因素的耦合技术。

③施肥科学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2.试验研究 3.统计研究 4.化学分析及其它分析研究4、①最小养分律的基本原意: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

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

②最小养分律的内涵:1.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影响着作物产量的维持与提高2.最小养分是相对作物需要来说,土壤供应能力最差的某种养分,而不是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①合理施肥:是根据土壤供肥能力、作物需肥特点、肥料特性、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等将肥料施于土壤或植株,以培肥地力、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经济效益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的一项重要农业技术措施。

②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产生影响)1.施肥的增产效应2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1)提高土壤养分含量(2)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良好的正效应3.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1)对外观品质的影响(2)对内在品质的影响①禾谷类作物:②油料作物:③水果蔬菜 4.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作用5.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施肥能提高作物的耐寒、耐旱和耐霜冻性能,其中磷和钾在减灾中作用更大。

③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产生影响)1.肥料的利用率呈明显下降趋势2.施肥引起环境问题增加3导致土壤质量下降①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②引起土壤酸化或盐碱化;③导致土壤污染。

⒋不合理施肥导致生态环境污染①引起大气污染②引起食品污染③引起地下水污染④引起水体富营养化3、①为什么要研究合理施肥?1.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需要2.是改变我国施肥现状的需要3.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②施肥科学研究内容:1.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施,2肥技术研究(1)某一作物施肥量、施肥时期、施肥方式;(2)轮作前后茬分配;(3)施肥与其它因素的耦合技术。

③施肥科学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2.试验研究 3.统计研究 4.化学分析及其它分析研究4、①最小养分律的基本原意: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

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

②最小养分律的内涵:1.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影响着作物产量的维持与提高2.最小养分是相对作物需要来说,土壤供应能力最差的某种养分,而不是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3.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4.田间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③最小养分律的实践意义(1)施肥中一方面要注意根据生产的发展不断发现和补充最小养分(2)要注意不同肥料之间的合理配合。

④最小养分律的不足及发展:(一)施肥与产量之间呈直线相关是有条件的,它只适合于土壤非常贫瘠和作物产量水平很低的情况。

在土壤肥力水平和作物产量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施肥的增产效果不是直线关系,而呈曲线关系,否则将会得出施肥越多越增产的错误结论。

(二)最小养分律孤立地看待各个养分,忽视了养分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一面。

(三)最小养分律又延伸出了最适因子律和限制因子律5、报酬递减律: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再增加而报酬的增加速度却在逐渐递减。

6、①米氏学说(方程):只增加某种养分单位量(dx)时,引起产量增加的数量(dy),是以该种养分供应充足时达到的最高产量(A)与现在的产量(y)之差成正比。

用数学式表达为:数字式dy/dx=C(A-y);指数式y=A(1减去e的-cx次幂)y产量x施肥量A极限产量C常数(效应系数)②数字式表明:土壤中某种养分的含量越低施入某种元素肥料增产效果越显著。

③米氏学说实质(1)总产量按一定的渐减率增加并趋近于某一最高产量为其极限(2)增施单位量养分的增产量随养分用量的增加而按一定比数递减。

(3)在一定条件下,任何单一因素都有最高产量。

④米氏学说作用:是有限的肥料发挥了最大的增产效率。

⑤米氏学说的意义:首次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表达了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量之间的关系,作为计算施肥量的依据,开创了由经验施肥发展到定量施肥的施肥科学新纪元。

7、①养分平衡(施肥)法:是根据作物计划产量施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施肥量的方法,以养分归还学说为理论依据。

②公式:施肥量=(计划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壤供肥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中该养分利用率)③养分平衡原则:一、通过施肥调控作物体内营养平衡:1.通过施肥使植物体内的养分达到适宜的含量水平。

2.通过施肥调作物体内不同养分的比例使之趋于平衡。

二、通过施肥调控土壤养分平衡:1.通过施肥调节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各种养分的比例使之满足作物需要2.通过施肥来修复土壤供肥的能力④土壤施肥量确定的两种方法:1地力差减法2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地力差减法: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求得实现目标产量所需肥料量的一种方法。

施肥量=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目标产量-基础产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⑤基础产量确定方法:1空白法2田间试验法3用单位肥料的增产为基础产量1.空白法:以不施肥地块的作物产量作为基础产量,特点:操作容易,周期长,基础产量偏低。

2.田间试验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壤,设置包含五项不同的肥料处理的田间试验,分别测得不施氮、磷和钾时的作物产量作为基础产量。

特点:准确性高,但周期长,费工费时3.用单位肥料的增产量推算基础产量:在一定的生产区域内,进行肥料增产效应的研究,求算单位肥料的增产量,然后由现产量推算各田块不施肥某种养分的基础产量。

⑥目标产量的确定方法:1以地定产法2以水定产法3前几年平均单产量以地定产法:根据土壤的肥力水平确定目标产量的方法。

依存率:作物产量对土壤养分的依赖程度叫做依存率依存率=无肥区农作物产量/完全肥区农作物产量以地定产法工作流程:田间多点试验(至少20个)-无肥、完全肥区两个处理-作物成熟后分小区计产-计算每点的依存率-统计依存率(Dr)与无肥区产量(x)的关系得Dr=f(x)-得到y=f(x)以地定产法适用范围:适用于土壤无障碍因子以及气候、雨量正常的地区,否则,要考虑其它因子对产量的影响。

以水定产法:根据生育期内降雨量与播前土壤养有效含水量来确定目标产量的方法。

以水定产法工作流程:多点田间试验,设置不同灌水量处理,作物成熟后分小区计产,计算不同处理的水量的效能指数,统计不同降雨量时水量效能指数前几年平均单产法:一般利用施肥区前三年平均单产和年递增率为基础,确定目标产量的方法叫前几年平均单产法7、①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通过测定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估算土壤供肥量的一种方法。

土壤供肥量=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2.25施用量kg/hm2=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测值×2.25×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特点:与地力差减法相比具有时间短,简单快速和实用性强的特点。

②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的测定步骤(一)布置多点田间试验(二)土壤有效养分的测定(三)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的计算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每公顷农作物从NP、NK、KP小区吸收某种养分数量/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 2.25)×100(四)进行回归统计8、①土壤营养诊断因素(依据)1养分供应的强度因素:土壤溶液中养分浓度,强度因素是土壤养分有效性的一个量度,代表作物利用这种养分的难易2土壤养分供应数量因素:土壤养分供应不仅仅决定于强度因素,而且还决定于固相养分及其在固液相间的平衡,这种与液相养分处于平衡状态的养分,可因液相养分被植物吸收或因其他原因减少时,很快进入溶液。

土壤营养诊断方法:1幼苗法(K值法)K=B/A×100%(K土壤供素程度B缺该素时幼苗生物量A完全养分时幼苗生物量)2田间肥效试验法3微生物法4化学分析法②植物营养诊断依据:1作物体内养分的分布特性2作物体内养分含量特点3作物体内养分再利用规律4土壤公费,作物吸肥,作物生长的关系植物营养诊断方法:(1)形态诊断①症状诊断②长势长相诊断(2)化学诊断⒈叶分析法①组织速测法②全量分析⒉叶片营养诊断标准①临界值法②标准值法③平衡指数法,其他诊断方法:酶学诊断,施肥诊断①根外施肥诊断②土壤施肥诊断,物理化学诊断①离子选择性电极诊断②电子探针诊断③显微结构诊断t=k1-k2/根号下SE1+SE2(k1不施肥器官元素含量;SE1:k1的取样差数标准差k2施肥器官某元素含量SE2:k2取样差数标准差;t越高,器官指示性越强,大岁数植物中叶片t值较高)(3)DRIS法(4)相对产量法9、DRIS法方法步骤:也叫营养诊断施肥综合法(1)确定诊断标准①通过大田或盆栽试验,获得大量的作物产量与叶片养分含量资料,按产量高低,将叶片养分含量数据划分为高产组和低产组②将叶片养分分析测定结果以尽可能多的形式表达,如N的百分比,N/P,N/K等③分别计算高产组及低产组各养分表示形式平均数(X)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及方差(S2)④以低产组方差为大变量,高产组方差微小变量进行方差分析⑤选出方差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且方差比较大的作为重要参数,并把高产组的这套参数的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作为实际应用时的诊断标准。

⑵确定施肥次序①图解法②指数法。

10、植株化学诊断的取样?化学诊断是指通过化学分析测定植株体内营养元素的含量,与正常植株体内养分含量标准直接比较而做出丰缺判断的一种营养诊断方法。

适于诊断分析的叶片是进入生理成熟的新叶。

适宜的取样时期是体内养分浓度与产量关系密切相关的时期。

取样数量要有充分的代表性。

t=k1-k2/根号下SE1+SE2(k1不施肥器官元素含量;SE1:k1的取样差数标准差k2施肥器官某元素含量SE2:k2取样差数标准差;t越高,器官指示性越强,大岁数植物中叶片t值较高所有植物养分含量测定都采用叶片作为取样器官。

11、营养诊断指标建立的方法?土壤(1)养分供应的强度因素(2)养分供应的数量因素植物(1)作物体内养分的分布特性(2)作物体内养分含量特点(3)作物体内养分再利用规律(4)土壤供肥—作物吸肥—作物生长的关系。

12、相对产量:不施某种养分的产量占施足量该养分产量(最高产量)的百分率。

相对产量=不施某种养分平均产量/施足量该养分平均产量×100%。

13、边际产量:增减单位量肥料所增加或减少的总产量M=Δy/Δx(M平均边际产量,Δx增减养分,Δy增加或减少的总产量)。

14、边际代替率:两种养分的边际产量之比倒数的复制即dx1/dx2=-(δy/δx1)/(δy/δx2)。

15、肥料效应:作物生长量对肥料用量的反应。

16、肥料效应函数:反映施肥量与产量数量关系的函数式。

17、S型肥料对应函数:肥料效应函数为y=b0+b1x+b2x2+b3x3适用条件: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当作物严重缺乏某种养分时,肥料效应呈“S”曲线形典型的肥料效应方程:b1>0,b2>0,b3<0S型肥料效应曲线特点特点:1土壤供肥量很低时,增施单位量肥料的增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递增,直至转向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