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的常见字词翻译

文言文的常见字词翻译

1. 也:表示句末停顿或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啊”等。

例如:“吾友也,善饮酒。

”(我的朋友啊,喜欢喝酒。

)2.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因果等关系。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生得意的时候要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樽空对着月亮。

)3. 故:连词,表示因果、结果。

例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战斗,需要勇气。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 其: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

例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5. 之: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助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子路之勇,吾未之有见。

”(子路的勇敢,我从未见过。

)6. 与:介词,表示和、跟。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我心。

)7. 何: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怎样解除忧愁?只有酒才能解忧。

)8. 以:介词,表示原因、手段等。

例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9. 所:助词,与“以”连用,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人所共知。

”(众所周知。

)10.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如:“子路于卫,闻有孔子。

”(子路在卫国,听说有孔子。

)11. 乃:副词,表示转折、出乎意料等。

例如:“此乃天命也。

”(这是天命。

)12. 则:连词,表示顺承、因果等关系。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13. 且:连词,表示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如蜜。

)14. 也:语气词,表示肯定、感叹等。

例如:“善哉,哉!”(好啊,啊!)15. 谓:动词,表示说、告诉。

例如:“孔子谓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对弟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通过以上对文言文中常见字词的翻译,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领略我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1.让:责备,责怪。

2.尤:罪过,过错;怨恨;归咎;特别。

3.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4.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5.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6.劾:揭发罪状。

7.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8.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9.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10.觐:原指诸侯朝见天子。

11.祚:福;帝王。

践祚:登上帝位。

1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13.课:考核、督促、征收。

14.风、化:教育感化。

1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16.游:①游玩,浏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17.趣、趋:①趋向、奔赴,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18.劾:举报,检举,揭发。

1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20.短:进谗言,说坏话。

21.固:本来,坚持,坚固。

22.第:但、只管。

23.贷:借出,宽恕。

24.逮:达到。

25.迨:等到。

26.殚:竭尽。

27.耽:沉溺。

28.但:只、仅仅,徒然。

29.惮:畏惧。

30.秩:官吏的俸禄,次序。

31.恶:哪里,讨厌。

32.典:法则、制度,主管,主持。

33.吊:慰问。

34.牒:文书。

35.谮:诬陷。

36.斫:砍。

37.诘:责问。

38.靖:安定。

39.就:接近。

40.竟:完毕、终了,从头到尾。

41.绝:断绝,非常,超越,横渡。

42.堪:忍受,能够。

43.悉:全、尽。

44.息:生长,繁殖,停止。

45.袭:因循,沿袭,侵袭。

46.葸:畏怯。

47.黠:狡猾。

48.狎:轻侮。

49.遐:远。

50.暇:空闲。

51.下:攻克,交给……去处理。

52.鲜:少。

53.先:祖先,死去的。

54.嫌:疑惑,仇怨。

55.相:容貌,辅助。

56.荫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上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57.隅:角落。

58.不虞:没料到。

59.渝:改变。

60.膺:胸。

61.英:花。

62.营:经营,谋求。

63.寓:寄寓。

64.谕:告诉,知道,了解。

文言文各种字的翻译

文言文各种字的翻译

1. 也:表示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啊”等。

例:吾亦知其然也。

(我也知道是这样的。

)2.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等关系。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整天思考,不如片刻所学。

)3.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子路于卫,闻其有孔子,欲往从之。

(子路在卫国,听说有孔子,想去跟从他。

)4. 何: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例:吾有何德,而敢受君子之教?(我有什么德行,敢接受君子的教诲?)5. 且:副词,表示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吾欲观其徵,而未知其极。

(我想观察它的征兆,却不知道它的极限。

)6. 乃:连词,表示结果、原因等。

例:吾尝三思,乃决行之。

(我反复思考三次,才决定行动。

)7. 焉: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怎么”等。

例:吾欲问之,焉可得也?(我想问他,哪里能找到呢?)8. 其:代词,表示指代。

例:吾未见其明,而不识其暗。

(我没有见过他的明,却不知道他的暗。

)9. 若:连词,表示条件、假设等。

例:若有人兮,知吾之者。

(如果有人知道我。

)10. 虽:连词,表示让步、转折等关系。

例:虽千万人,吾往矣。

(即使有千万人,我也去。

)11. 以:介词,表示原因、方式等。

例:吾以吾之不才,而得为君之臣。

(因为我能力不足,却能得到君主的信任。

)12.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吾于此时,方有所悟。

(我在这个时候,才有了一些领悟。

)以上仅为部分文言文常用字的翻译和解释,实际上,文言文中还有很多独特的字词,需要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常见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见字词翻译

1. 君子:今译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 士:今译为读书人、知识分子。

3. 天子:今译为皇帝。

4. 臣:今译为臣子,对君主或上级的尊称。

5. 宫:今译为皇宫,古代帝王的居所。

6. 治:今译为治理,指国家、地方或事务的管理。

7. 朝:今译为朝廷,指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

二、动词1. 为:今译为做、成为。

2. 行:今译为走、行走。

3. 说:今译为说、讲。

4. 求之:今译为寻找。

5. 得:今译为得到、获得。

6. 赋:今译为写诗、作文。

7. 谈:今译为谈论、议论。

三、形容词1. 美哉:今译为多么美好啊。

2. 善:今译为好、优秀。

3. 知:今译为聪明、有智慧。

4. 仁:今译为仁爱、仁慈。

5. 贤:今译为有才能、有德行。

6. 诚:今译为真诚、诚实。

1. 然:今译为然而、可是。

2. 犹:今译为还、仍然。

3. 盖:今译为因为、由于。

4. 乃:今译为就是、就是。

5. 而已:今译为罢了、就如此。

五、连词1. 而:今译为并且、而且。

2. 则:今译为那么、就。

3. 故:今译为因此、所以。

4. 且:今译为而且、并且。

5. 若:今译为如果、假如。

六、助词1. 者也:今译为……的。

2. 焉:今译为在那里、怎么。

3. 以:今译为用、因为。

4. 于:今译为在、对于。

5. 于乎:今译为吗。

通过以上对文言文常见字词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领略古人的智慧。

当然,文言文博大精深,以上仅为冰山一角。

在阅读文言文时,还需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方能领悟其中真谛。

常见文言文字词翻译

常见文言文字词翻译

常见文言文字词翻译汝——你予——我;给夫——那;句首发语词;丈夫;成年男子的通称,人奉——通“俸”侍奉;接受、奉行;供养妻子——妻子和孩子曰——说睡——坐寐,即坐着打瞌睡股——大腿谤——指公开批评错误爱——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谪——贬官谢——感谢;道歉虽——虽然;即使愠——怨恨遂——于是就故——特意;缘故旦——早晨俨然——整齐的样子乳——喂奶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交通——交错相通鲜美——鲜嫩美丽持——凭借,依靠良——真、实在蕃——多辞——推辞;语言策——马鞭;鞭打、驱使;记录;计谋鹄——天鹅安——怎么;养卑——低下;身份低微进——在朝廷上做官退——不在朝廷上做官去——放弃;距离;离开方——面积以——所以;认为;因为暝——昏暗居——停留。

文言文常用的字词句翻译

文言文常用的字词句翻译

1. 字词翻译:(1)之: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的”。

例句:吾友之书,何在?(我的朋友的书在哪里?)(2)者:助词,用于句末,表示陈述或判断。

例句:人生者,自有所欲也。

(人生,自然有所追求。

)(3)其: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他的”或“它的”。

例句:夫子之车,其破矣。

(夫子的车,它的破了。

)(4)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并列等关系。

例句:吾欲往矣,而路途遥远。

(我想去了,但是路途遥远。

)(5)以:介词,表示手段、原因、目的等。

例句: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用文学交流朋友,用朋友辅助仁德。

)2. 句子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了之后,及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翻译:男子为了解自己的人而死,女子为了取悦自己的人而打扮。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国家的兴衰,每个人都有责任。

3. 文言文特点:(1)句子结构紧凑,省略较多。

(2)用词古雅,富有韵味。

(3)修辞手法多样,如对仗、排比等。

(4)注重意境,富有哲理。

总之,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通过对文言文常用字词句的翻译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语文文言文翻译常用字词

语文文言文翻译常用字词

一、名词1. 人:人,通“仁”,仁爱、仁德之意。

如:“仁者爱人。

”(孔子《论语》)翻译:仁爱的人爱别人。

2. 天:自然界,宇宙。

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翻译:宇宙运行不息,君子应自强不息。

3. 地:土地、大地。

如:“地广人稀。

”(成语)翻译:土地广阔,人烟稀少。

4. 国:国家、国度。

如:“国破山河在。

”(杜甫《春望》)翻译:国家虽然破败,但山河依然存在。

5. 家:家庭、家族。

如:“家和万事兴。

”(成语)翻译:家庭和睦,万事兴旺。

二、动词1. 为:做、成为。

如:“为天下先。

”(成语)翻译:成为天下的先锋。

2. 行:走、行走。

如:“行百里者半九十。

”(成语)翻译:走了一百里的路,还剩下九十里。

3. 见:看见、出现。

如:“见贤思齐焉。

”(孔子《论语》)翻译:看见贤人,就要向他看齐。

4. 得:得到、获得。

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翻译:行善事的人得到多帮助,行恶事的人得到少帮助。

5. 失:失去、丢失。

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翻译:在东方失去了,在西方得到了。

三、形容词1. 大:大、巨大。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大江东流去,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 小:小、微小。

如:“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成语)翻译:小事隐藏在野外,大事隐藏在市井。

3. 善:善良、善良的。

如:“善者不仁,仁者不善。

”(孔子《论语》)翻译:善良的人不仁,仁爱的人不善良。

4. 恶:邪恶、邪恶的。

如:“恶贯满盈。

”(成语)翻译:罪恶深重。

5. 美丽:美丽、美好的。

如:“美人迟暮。

”(成语)翻译:美丽的女子迟暮。

四、副词1. 乃:于是、就。

如:“乃知非吾罪也。

”(成语)翻译:才知道不是我的罪过。

2. 即:就是、即是。

如:“即位为帝。

”(成语)翻译:即位成为皇帝。

3. 所:所、所……的地方。

如:“所过之处,草木皆兵。

”(成语)翻译:所经过的地方,草木都变成了兵。

文言文常见翻译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见翻译字词翻译

1. 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或“的”。

如:“孔子之徒,七十有二人。

”(孔子的学生有七十二人。

)2. 而:连词,表示顺承、转折、递进等关系。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3.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对于”等。

如:“月出于东山之上。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

)4. 其: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或“那”。

如:“吾友其贤矣。

”(我的朋友很贤良。

)5. 故:连词,表示因果、结果等关系。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失败。

)6. 以: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把”、“以……为”等。

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自己糊里糊涂,却要让别人明白。

)7.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在……之上”等。

如:“吾不如子卿。

”(我不如子卿。

)8. 若:连词,表示假设、条件等关系。

如:“若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9. 则:连词,表示顺承、递进、转折等关系。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君子吗?”)10. 也: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

如:“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反省自己。

)11.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等关系。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有成效。

)12.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对于”等。

如:“今者吾丧我独何之?”(现在,我失去了自我,我将去往何方?)13. 其: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或“那”。

如:“吾友其贤矣。

”(我的朋友很贤良。

)14. 故:连词,表示因果、结果等关系。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
文言文虚词用法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
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
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
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3、方七百里(面积)(愚公移山)
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