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民歌简介共30页文档
汉乐府民歌

汉成帝:汉乐府鼎盛期 凡典领倡优伎乐,盖有千人
汉哀帝:汉乐府衰竭期 大凡八百二十九人,其三百八十八人不可罢, 可领属太乐。其四百四十一人不应经法,或郑 卫之声,皆可罢。 东汉:乐府机构被取代 太予乐署——太予乐令相当于西汉太乐令 黄门鼓吹署——实际发挥西汉乐府作用
诗体名:把乐府配乐歌唱的诗称为乐府诗 汉代:歌诗 魏晋:拟乐府 (借古题写时事) 唐代:新乐府 (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宋元:称词曲为乐府
(1)忠贞的恋人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 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 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 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 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 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冬 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 与君绝!
保存汉乐府民歌的主要类型
1、相和歌辞:美妙的民间音乐 演唱方式:丝竹相和 人声相和 2、鼓吹曲辞:北方民族的新声,用作军乐。 3、杂曲歌辞:声调失传的杂牌曲子。 《杂曲》者,历代有之。或心志之所存, 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欢乐之所发,或忧愁 愤怨之所兴;或叙离别悲伤之所怀,或言征 战行役之所苦;或缘于佛老,或出自‘夷 虏’:兼收备载,故总谓之《杂曲》。‛
3、无中生有 智退使君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 不足,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臵辞: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 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 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 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
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作品,诞生于公元2世纪到公元3世纪,是到中国历史上最为宝贵的文学瑰宝。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汉乐府》的诗文也具有丰富的内容,包括政治、宗教、社会问题等。
《汉乐府民歌》由许多诗文组成,形式各异,既有五言、七言、绝句、巴歌等押韵形式,又有宋词、元曲等精彩的押韵形式。
诗文有讽刺政治和宗教的,也有评论社会问题的,全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宗教、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变化。
从内容上来说,《汉乐府民歌》展示了社会责任意识的社会主义文学精神,它认为责任意识是文学的基础。
《汉乐府》的诗歌内容以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强调文学要有社会责任意识,要有正义感,要显示节俭。
它进一步说明了民歌在社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即把控社会的情绪和价值观,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汉乐府民歌》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受到书院的熏陶,也受到民间的影响。
民间传统的广泛传播,使汉乐府民歌受到了广泛的影响。
《汉乐府民歌》所表达的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意识,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及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古代文学作品《汉乐府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权力、宗教、经济、文化等方面,而且它进一步深化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技巧,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正当其优越地位。
正是由于它,让后来的作家们得以一览大致,了解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文学史上深远的文化价值,从而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汉乐府民歌》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缩影,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文学体裁,它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它不仅展示了汉代文学的智慧,也展示了传统文学的精髓,《汉乐府民歌》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文学瑰宝。
汉乐府民歌(4)

所谓“鬼斧神工” 处。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像一块汉代的石碑, 矗立在我们心中,带给我们如下财富: 简朴的语言,刻骨的真实,无穷意味 和人生极端痛苦的体验。
四、《妇病行》
第一章,妇人临终托孤。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
连年即累岁的意思。 “传呼”表示郑重其事。丈人即丈夫。
(4)告慰死去的妇人,你放心走吧,别太牵挂。
这首诗好像一份速记的草稿,语言极其驳杂散化, 作为诗歌来看,是完全未予成形的。
但这粗糙、质朴,也是前所未有的新鲜和热情。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来归。
人生的大悲剧
杜甫《兵车行》——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的社会时代背景。
宋之问《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矫揉造作
王维《杂诗》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琐屑、轻飘、没有份量
(4)表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 《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5)生动活泼的想象力。
《枯鱼过河泣》 ——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6)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
清· 陈本礼《汉诗统笺》——
其造语之精,用意之奇,有出于《三百》、楚骚之外者。
(2)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等。
《汉书· 艺文志》——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3)表现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民歌

“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 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 乐演唱的诗称为 “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 府”。同时,魏晋六朝 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 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 在唐代出现 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 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 府”。 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 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两汉乐府民歌主要辑录在“鼓吹曲辞”、“相和 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等四类中。
这首诗在艺术上亦颇有可观之处。最突出的是用博喻来加强所写事 物的形象性:爱情之坚贞很抽象,但作者罗列五种根本不可能发生 的自然现象,就把不可动摇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在一连五句 排比中,作者或用三言,或用四言,读起来章节短促,语句跌宕, 语气显得十分连贯而紧迫,使女子的感情如狂风暴雨迸发而出,极 好地突出了她敢与命运抗争的坚定性格与热烈心情。而由相反相成 所造成的强烈的艺术效果,使姑娘的形象显得极为可爱。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村。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 人?”“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坟墓。”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道应该叫谁一起来吃 这些饭菜。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战城南 两汉乐府 朝代:汉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俯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汉乐府民歌简介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 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短章之神品”
字字千钧,不同凡响
可看为《有所思》的续篇,为一女子的 爱情誓言,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采用“博喻”修辞手法 ,罗列五种极 其反常的自然界现象,把主人公的决心表 现得淋漓尽致。 以二言开头,五言结尾,中间三、四、 五、六杂言,音节短促,语气连贯紧迫, 充分表现出主人公感情的热烈。
五言体的影响,比之杂言更早也更大。 据现有文献,可以肯定,文人拟作五言诗是从东汉初 就开始了的。到汉末建安,更出现了一个“五言腾踊”的 局面,自此以后,五言一体遂取《诗经》的四言、《楚辞 》的骚体而代之,一直成为我国诗史上一种重要的传统形 式。
(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 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汉乐府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采 用杂言和五言,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 语化特色的新体诗。特别是其中的五言诗,为汉代民 间首创,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 式。汉乐府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陌上桑》 《汉乐府· 东门行》 《妇病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战城南》
《十五从军征》
到汉末建安更出现了一个五言腾踊的局面自此以后五言一体遂取诗经的四言楚辞的骚体而代之一直成为我国诗史上一种重要的传统形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1. 汉乐府的思想艺术
2.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色
乐 府 原 指 音 乐 机 关。 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其主要任务是采 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 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时演奏使用。后代将乐府所
第四章汉代乐府民歌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汉廷乐府系统音乐管理 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乐府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
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 “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第一节 乐府的概念及民歌的搜集
乐府概念内涵的演变:
1.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
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 2、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
第四章
汉代乐府民歌
❖ 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 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 盛的生命力。
❖ 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 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 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乐府的概念及民歌的搜集 ❖汉乐府民歌的内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和影响
第一节 乐府的概念及民歌的搜集
❖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 耳(又将如此 ),弃置勿复道!”
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的内容
二、反映战争徭役、兵役的诗。 《十五从军征》写一位十五从军,八十退役的
老兵回乡后的凄惨境况。 《战城南》写战士战死沙场,暴尸不葬,为乌
鸦所食。 《古歌》写远离家乡服役者的思家思亲之情。
十五从军征
❖ 《汉书·艺文志》还列出西汉所采集的一百三 十八首民歌所属地域,其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现存汉代乐府民歌,大都是东汉乐府机构所 采集的。
第一节 乐府的概念及民歌的搜集
三、汉乐府诗的保存与分类 ❖ 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
分为十二类,其中包含有汉乐府的为郊庙歌辞、 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这四类。“郊庙” 一类中都是由文人制作的朝廷典礼乐章,民歌则 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杂曲”这三 类中。 ❖ 1.郊庙歌辞,主要是贵族文人为祭祀而作的乐歌, 歌辞大都典雅华丽。 2.鼓吹曲辞,是汉初从北方少数民族传来的军乐, 今存铙歌十八首,有文人制作的,也有民间歌谣, 大都产生在西汉时期。
20.汉乐府民歌(六首)

在艺术上,汉乐府民歌大大发展和加深了 传统诗歌叙事成分,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对话 描写生动真切,其五言句式对五言诗的发展成 熟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 位。
[7]晨风:晨风鸟。据闻一多《乐府诗笺》: 晨风,就是雄鸡,雉鸡常晨鸣求偶。飔(sī):疾 速。又,闻一多认为是“思”字之讹,言晨风鸟 慕类而悲鸣。
[8]高:同“皓”,白。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1]。远道不可思, 夙昔梦见之[2]。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3]。他 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 寒[4]。入门各自媚[5],谁肯相为言[6]?客从远方 来,遗我双鲤鱼[7],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8],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 长相忆。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1], 双珠瑇瑁簪[2],用玉绍缭之[3]。闻君有他 心,拉杂摧烧之[4]。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 狗吠[5],兄嫂当知之。妃呼狶[6]!秋风肃 肃晨风飔[7],东方须臾高知之[8]。
注释
[1]何用:何以。问遗(wèi):“问”“遗” 二字同义,作“赠与”解,是汉代习用的联语。
汉乐府民歌(六首)
长歌行 上邪 有所思 饮马长城本为音乐机构名称,一般认为,秦代 即已设立乐府官署,汉武帝时乐府规模发展到 最盛。
乐府机关采集各地民间歌谣,配乐演唱, 其所采民谣及文人模仿创作的乐府作品,也被 后人称为乐府。
现存汉乐府散见于《汉书》《后汉书》 《文选》和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等,而以 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所收最为完备。
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
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的是,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其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
此外,《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