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面塑

合集下载

《民间面塑》教案

《民间面塑》教案

《民间面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

2.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民间面塑的定义与特点2. 民间面塑的历史与发展3. 民间面塑的制作工艺与技巧4. 民间面塑的传承与保护5. 民间面塑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掌握民间面塑的制作工艺与技巧。

难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

2. 示范法:演示民间面塑的制作过程。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民间面塑作品。

4.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优秀的民间面塑作品。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民间面塑作品、制作工具、材料。

2. 课件:民间面塑的图片、视频等。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民间面塑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展示一些民间面塑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民间面塑的魅力。

二、讲解(10分钟)1. 讲解民间面塑的历史与发展,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文化价值。

2. 讲解民间面塑的制作工艺与技巧,为学生动手制作打下基础。

三、示范(5分钟)1. 演示民间面塑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方法。

2. 讲解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四、实践(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民间面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面塑作品。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3. 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民间面塑的文化价值。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收集更多关于民间面塑的相关资料,加深对民间艺术的认识。

2. 完成一篇关于民间面塑的作文,表达自己对民间面塑的感想和认识。

面塑

面塑
绛州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花馍,而且普遍都会捏制多种普通的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 不一,并不影响食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妇女熟能生巧,花馍的捏制水平便能不断提高。
由于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馍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
每当城乡嫁丧婚娶,捏花馍便会成为一种必然的活动。而且,这些花馍会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从而得到品 评,这种不推选冠军的自发的群众性品评,无疑成了推动捏制花馍的一种动力,成为促进面塑水平不断提高的民 间评议。
所以,绛州至今捏花馍的名手辈出,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而名声在外。
总之,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成为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 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也好,一种食品文化也好,都有其独特的体系程式。
婚礼迎娶之俗历来是极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语道“结婚胜如小登科”,晋北风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 各自吃一对“欢鱼吉兔”,洞房门顶上放一对用红线连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缘。实则兔之本意为虎,是民 间镇宅驱邪的护佑之神。婚礼面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一带的“寒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对, 大部分造型是玉兔扶仙桃,金鱼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细加点缀,造型生动,情趣悦人,五彩缤纷, 鲜丽明快,线与面、点与块、塑与画、拙与巧的结合与对比,形成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丰 富了民间婚俗的内容,更为民间艺术增添了俏丽的一幕。
简单地说,面塑就是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事物。面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 镶、四滚”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 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 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第10课民间面塑(教案)人美版(2012)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10课民间面塑(教案)人美版(2012)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10课民间面塑(教案)人美版(2012)美术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基本知识,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教育学生尊重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民间面塑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

2. 民间面塑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3. 民间面塑的题材和寓意。

4. 民间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民间面塑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面塑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民间面塑作品图片、制作材料(面粉、颜料、工具等)。

2. 学具:学生自备制作材料(面粉、颜料、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民间面塑作品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民间面塑的艺术魅力。

2. 讲解:介绍民间面塑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制作方法和技巧、题材和寓意等。

3. 示范:教师现场示范民间面塑的制作过程,讲解制作要点。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面塑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第10课民间面塑2. 内容:民间面塑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制作方法和技巧、题材和寓意等。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尝试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创作一幅民间面塑作品。

2. 要求:作品题材不限,但要体现出民间面塑的特点和寓意。

八、课后反思2.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一、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实践环节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民间面塑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环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践环节的设计1.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人。

分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面塑制作的过程中。

《民间面塑》教案

《民间面塑》教案

《民间面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技巧。

2.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素养。

3.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民间面塑的定义、历史与发展。

2. 民间面塑的制作材料、工具及基本技巧。

3. 各地民间面塑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4. 面塑作品的欣赏与评价。

5. 创作实践:制作属于自己的面塑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基本制作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的面塑作品。

2. 教学难点:面塑制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文化背景、制作技巧等理论知识。

2. 示范法:展示面塑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评价作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创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面塑作品,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民间面塑相关书籍、图片等。

2. 材料:面粉、颜料、模具、剪刀、针线等。

3. 工具:讲桌、投影仪、音响等。

4. 辅助工具:幻灯片、视频资料等。

六、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面塑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2. 讲授知识:讲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文化背景、制作技巧等理论知识。

3. 示范操作:展示面塑制作过程,讲解制作要领。

4.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动手制作面塑,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间面塑的价值和意义。

七、课堂练习:1. 观察教材中的面塑作品,了解其特点和制作技巧。

2. 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面塑作品,如动物、人物等。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制作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八、课后作业:1. 收集更多关于民间面塑的资料,了解其在我国民间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家庭作业:制作一个具有创意的面塑作品,下节课进行展示。

民间面塑

民间面塑

这只小花虎的头上 装饰了蝴蝶、梅花、菊 花、牡丹等,你能找出 来吗?
你能猜出这个“老 虎花谷卷” 面花的吉 祥寓意吗?
这是小宝宝满月 时,由姥姥家捏制 的面花。椭圆面圈 上放置精美花卉和
十二属相的面塑,
即为“囫囵”,寓 意 孩子健康成长。
寿桃形面花又 称“喜馍”或 “寿馍”,寓意 老人健康长寿, 是在老人寿辰时 制作的。
栩栩如生的面人受到了国内外观众喜爱,赢得了 “技术精湛、巧夺天工”的美誉。民间面塑艺术被列为中 国的的陕西、河北、山西等地,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馍、面花 的高手,其尤是年长的奶奶,技艺更是高超。
在我国的明清时期,出现了专 门的捏”面人“的师傅,他们沿街 叫卖,那些彩色的面人儿逐渐就成 了专供欣赏的民间面塑工艺。 ”面人“的形象一般多是传统戏 曲、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童卡 通中的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动 物。 面塑艺人们通过揉、搓、挤、压、 团、挑、按、拨等造型技巧,用彩 色的面团(有时还要用羊毛、羽毛、 丝线、棉花等材料,来制作人物的 胡须、头发、冠顶之类),顷刻之 间,就把千姿百态的人物、动物形 象完成了!面人妙肖传神、活灵活 现,令人赞叹不已!
民间面花又称“花馍”、 “礼馍”、“面花花”、 “花糕”等,在我国民间, 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 粉做面花的风俗,这些面花 一般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 品或者祭祀的供品,表达了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也 使得面塑的品种丰富,被赋 予不同的吉祥含义。比如春 节的时候,做成“莲花”和 “鱼形”的面塑,表示“连 年有余”。

山西民间面塑

山西民间面塑
这 正 是 因 为 它 所 注 入 的 世 代 文化 的积 淀和 创 作 者 绝 无 功 利 思 想
要蒸“ 花糕 ” , 有的地方习惯用十来 斤面粉捏一个“ 花糕 ” 。寿诞之 期, 也常蒸制 “ 喜 馍” , 多 以桃 形为主体 , 加上 各种 寓意 吉祥长 寿 的小装饰物点染色彩 , 当做“ 寿馍” 赠送 亲友之用 。忻州民间还有 着塑造 生、 旦、 净、 末、 丑等 戏剧人物 的人物面塑 , 甚 至拿到庙会 的市场上出售。这种面塑 , 制作也 颇为精巧 。
里 的家家户户都 要用上等 的小麦磨成面粉 ,捏制 出千 姿百态 的 面塑欢度节 日。由于 这里 的面 塑注重彩 色点染 , 花 色绚丽 , 所 以
当地 人 称 之 为 “ 花馍 ” 。绛州“ 花馍 ” , 造 型 比较 夸 张 , 塑 造 造 型 别
霍州 面塑 , 当地人称 之为 “ 羊 羔儿馍” , 古 时的“ 羊” 有着 “ 吉
多福 。 外。
总之 , 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 强的造型艺术 , 生长和 扎
根于 民众 生活 , 成 为 民俗风 情 的一种 表现方 式 , 无时不在 , 无 时 不有。 它作 为一种艺术形态也好 , 一种食 品文化也好 , 都 有其独
特 的体 系程 式 。其 中 的造 型 意 识 和 方 法 , 原 始 宗教 意识 和 衍 变 ,
祥” 的寓意。
致, 尤其以“ 走兽花馍” 最 为出色。这种 家家户户都要进行 的民间
春节来临前 , 农 家妇女用家庭 自磨 的精粉捏 制各 种动物 、 果 活 动 , 造 就 了 大批 捏 制 “ 花馍 ” 的能工I j 匠, 而且世代相传。
品的面 塑 , 象征万事 如意 、 发家致 富 、 和睦友 爱。农历七 月十五 每 当城 乡嫁丧婚娶 , 捏“ 花馍” 便会成为一种必然的活动。而 日, 霍县境 内面塑种类最 多。有猪头、 羊头 、 麦秸集 、 针线箩筐、 顶 且 , 这些 “ 花 馍” 会 在大庭广 众面前展示 。 从 而得到 品评 , 这种不 针、 剪子、 针线 、 狮、 虎等造型。农历七月七 日是“ 乞巧 ” 节, 传说这 推 选冠军 的自发的群众 性 品评 , 无疑 成了推动捏 制“ 花馍 ” 的 一

第十课《民间面塑》(教案)2022-2023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十课《民间面塑》(教案)2022-2023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十课《民间面塑》(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渊源及现状2.掌握主要面塑手法,包括揉面、切面、捏面等3.学会运用面塑技法制作民间面塑形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解及范例展示认识面塑的基本知识与技法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操作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特点2.掌握面塑的基本技法:揉面、切面、捏面等3.运用面塑技法塑造简单的面塑形象2.教学难点1.学生对面塑的情感认知和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2.面塑的具体操作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教学过程1.引入1.1 观察与思考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精美的民间面塑作品,带领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作品的形状、颜色、元素等特点,激发学生对民间面塑的兴趣和好奇。

1.2 导入话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自由发言谈谈对民间面塑的认识和想法。

2.讲解及示范2.1民间面塑的历史渊源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向学生介绍民间面塑的历史和地域背景,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

2.2面塑的基本技法逐一介绍面塑的基本技法,包括揉面、切面、捏面等,向学生进行示范讲解,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技法。

3.实践操作3.1学生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讲解,运用面塑技法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面塑技法的理解。

3.2教师辅助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辅助和指导,发现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及时给予纠正和帮助。

4.作品展示4.1作品评析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及评析。

在评价和交流中,让学生相互欣赏和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4.2作品鉴赏教师展示一些经典的民间面塑作品,并向学生予以解析和鉴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面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5.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掌握了面塑的基本技法和操作方法,实践制作了属于自己的面塑作品,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民间面塑》说课

《民间面塑》说课

《民间面塑》说课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上册、第十课《民间面塑》的授课内容,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我确立阶段目标,本课《民间面塑》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的内容是: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民间面塑造型生动质朴、夸张简练,色彩鲜艳的独特美感,体会作品蕴含的美好寓意,了解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体验夸张变形、装饰丰富的设计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热爱民间美术的热情,鼓励学生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根据“设计•应用”让学生“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

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用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为了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文化,以及不同地区面塑形象生动、夸张变形、色彩艳丽的造型风格。

掌握面塑的基本制作方法,在设计制作中体现出具有民间气息的面塑。

2.能力目标:在欣赏感受、观察对比和动手操作中丰富学生对面塑的视觉、触觉体验。

在集体探究过程中,了解设计制作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设计创作。

3.情意目标:感受民间面塑的独特美感,培养学生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和进行设计表现的兴趣。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教学重点是:了解民间面塑的历史文化和不同风格,运用夸张变形、色彩艳丽的面塑方法设计具有民间气息的动物形象。

教学难点是:设计的动物形象具有民间气息。

二、说“学情”三年级学生在学习中有了一定的空间意识,因此本课开始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九比较容易掌握和学习。

三、说“教学法”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进行美术教学,通过各种情景创设,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体验快乐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多元评价和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创作与互动,体会大胆、想象和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 民间面塑
面 塑 艺 术 的 起 源
传 统 面 花 精 品 展
传 统 面 人 精 品 展
面 人 制 作 方 法
面 花 制 作 方 法
面 塑 学 习 交 流
为“随 还又的这饽传在面 们 现面着 蕴好食些”着我塑 喜 在人时 含看品面、逢国最 爱 的”代 着,或食“年古早 。 面工的 求所者一枣过代的 塑艺发 吉以祭般花节民文 艺逐展 纳俗祀是”庆间字 术渐, 福称的作、喜的记 。形到 的“供为“时很载 成了 祝面品蕴月用多出 ,明 愿花,含糕面地现 并清 ,”既祝”粉方于 发时 深,好福的做,汉 展期 受同吃意风“都代 成, 人时,义俗饽流, ,
栩栩如生的面人受到了国内外观众喜爱,赢得了 “技术精湛、巧夺天工”的美誉。民间面塑艺术被列为中 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间面花又称“花馍”、 “礼馍”、“面花花”、 “花糕”等,在我国民间, 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 粉做面花的风俗,这些面花 一般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 品或者祭祀的供品,表达了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往。
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也 使得面塑的品种丰富,被赋 予不同的吉祥含义。比如春 节的时候,做成“莲花”和 “鱼形”的面塑,表示“连 年有余”。
这只小花虎的头上 装饰了蝴蝶、梅花、菊 花、牡丹等,你能找出 来吗?
你能猜出这个“老 虎花谷卷” 面花的吉 祥寓意吗?
这是小宝宝满月 时,由姥姥家捏制 的面花。椭圆面圈 上放置精美花卉和
十二属相的面塑,
即为“囫囵”,寓 意 孩子健康成长。
寿桃形面花又 称“喜馍”或 “寿馍”,寓意 老人健康长寿, 是在老人寿辰时 制作的。
在我国的陕西、河北、山西等地,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馍、面花 的高手,其尤是年长的奶奶,技艺更是高超。
在我国的明清时期,出现了专 门的捏”面人“的师傅,他们沿街 叫卖,那些彩色的面人儿逐渐就成 了专供欣赏的民间面塑工艺。 ”面人“的形象一般多是传统戏 曲、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童卡 通中的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动 物。 面塑艺人们通过揉、搓、挤、压、 团、挑、按、拨等造型技巧,用彩 色的面团(有时还要用羊毛、羽毛、 丝线、棉花等材料,来制作人物的 胡须、头发、冠顶之类),顷刻之 间,就把千姿百态的人物、动物形 象完成了!面人妙肖传神、活灵活 现,令人赞叹不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