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旅游地理导论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 旅游地理概述

Pa景观),是指人类为 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意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所创造的 地理景观,如农田、工厂、城市、乡村、道路、建筑等。 人文环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劳动的硕果。
Page 9
二、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1.旅游活动加深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改造了原有
规划建设原则与方法等。
Page 18
二、旅游地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4.旅游环境的研究 旅游环境的研究,包括旅游环境的概念与评价标准,旅游
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旅游场所合理容量,旅游环境保护等。 5.旅游业的研究 旅游业的研究,包括旅游业发展道路与发展战略,旅游业
布局,旅游城市和游览区的规划,旅游业和其他有关部门 的关系,旅游设施的定位,旅游路线与活动设计,旅游业 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
的地理环境 2.旅游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积累了资金,改变了当
地经济环境,为当地地理环境的开发、保护、良性发展, 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旅游增加了人们对未知地区的了解,也使闭塞地区增 加了对外界的了解,促进了各地人员、经济、文化、信 息等多方面的沟通交流
Page 10
二、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旅游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水体的污染 水是构成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各种各样的水体是游客
3.气候与旅游 气候是自然环境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它深刻影响着自然
环境的其他各要素,在自然景观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生物与旅游 生物是自然环境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构成一个地区风 光特色的主要因素。
Page 8
一、地理环境对旅游的影响
(二)人文环境对旅游的影响 旅游活动不仅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而且也与人文环境
中国旅游地理:第01章

第一章 绪 论
• • •
• •
学习目标 掌握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熟悉中国旅游地理与地理学的关系,以 及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方法 了解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发展 了解中国旅游地理教育发展概况
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1、发展阶段
国外始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克.麦克默 里(K.Mcmurry)的《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被公认 为是第一篇关于旅游地理研究的论文。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只着重记述某些旅游胜地和研究旅游的土地 利用,对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极少探索。 50年代,旅游地理学被纳入到经济地理学中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呈现出多 样化的趋向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开始 20世纪80年代初,旅游地理学已形成其基本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构 架。
• 案例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教育和旅游地理教育迅速发展的 原因是什么?本案例说明了旅游地理学的什么特征?
• 问题讨论
• 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旅游地理知识对旅游从业人员有 何意义?
• 复习题
• 1、比较国内外旅游地理发展的异同点。
• 2、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地域性特点对旅游开发有什么 意义?
• 3、中国旅游地理与地理学具有怎样的关系? • 4、旅游者是否有必要了解旅游地理知识?为什么?
• 2、国内旅游地理主体发展方向:
• 第一,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 第二,要注重研究内容的拓宽与研究方法的更新 • 第三,在研究方式上,应当提倡跨学科和交叉性研究
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性质、特点和研究内容
• 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和特点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

第一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特征
第一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2.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
(1)客观实际原则。 (2)综合效益原则。 (3)力求定量原则。 (4)动态发展原则。
第一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二、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一)一般体验性评价
一般体验性评价是由旅游者根据自己 的亲身体验对某一或一系列的旅游资源 (旅游地)就其整体质量进行的定性评估。 它着眼于旅游者的体验。对于一系列旅游 资源(旅游地)进行一般体验性评价,其 结果可以形成一个评价序列。
第一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二)郭来喜、吴必虎等的分类方案
1.郭来喜、吴必虎等的分类方案的分类依 据 该分类方案将旅游资源分为3个层次, 即景系(SERIAL)、景类(TYPE)、景型 (PATTERN)。景系为第一层次、景类为第 二层次、景型为第三层次。 2.郭来喜、吴必虎等的分类方案的具体内 容
(一)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
(1)广域性。 (2)区域性。 (3)地域固定性。
第一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二)旅游资源的时间特征
(1)季节变化性。旅游资源的季节性主要 表现在景观随季节更替而呈现出不同的特 征。 (2)时代性。从旅游资源的概念可以看出, 旅游资源是个包罗万象的集合,其内涵和 外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1)旅游资源相对旅游主体而言,处于旅游客体位置。 (2)旅游资源是自然创造物和人工创造物,它存在于旅游 现象之前。 (3)旅游资源不是单一性的专门类资源,而是复合型的专 门类资源,其复合程度之大,可以囊括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文 化。 (4)旅游资源之所以成为旅游主体的实践和认识对象,因 为它具备一种特殊的美学功能,成为主体的吸引物。 (5)旅游资源被旅游业(旅游媒体)所利用,产生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课件

二、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地理背景
自然地理环境是地貌、水 文、气候、植物、动物等要 素组成的。
(四)环境质量背景
暂时摆脱严重污染的环境,到少 污染或无污染的地方去恢复健 康、增强体质,越来越成为人们 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
旅游者产生的地 理背景
(二)文化地理背景
文化地理环境是人类在利用自 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自然 环境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造的, 也是激发旅游者产生的一个重要 的客观因素。
按1992年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 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个大类,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 物景观、古迹与建筑、休闲求知、健身和购物六类。每一类又包括 众多基类。
(三)旅游资源的形成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千 差万别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必然存在于—定的地 理环境之中,也可以说,丰富多彩、分市广泛且各具特色的 旅游资源源于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
(二)旅游资源的种类
1.按旅游资源本身的属性及成因分类 (1)自然旅游资源 (2)人文旅游资源 2.按旅游资源的市场特性和开发现状进行分类 (1)潜在旅游资源 (2)现实旅游资源 (3)人工旅游资源
3.按旅游资源的级别及管理分类 (1)国家级旅游资源 (2)省级旅游资源 (3)市(县)级旅游资源 4.按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分类
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 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所作出的总体部署以及规 划实施具体项目的技术方案和措施。
系统性
B
协调性 A
旅游资源开 发规划的特点
C 客观性
技术性 E
D 综合性
(二)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内容
1.现状分析 2.规划范围 3.规划依据和原则 4.旅游资源状况和评价 5.旅游规划开发方向及旅游项目创意 6.景区和功能区划分 7.旅游资源保护规划 8.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9.交通规划 10.绿化规划 11.管理规划 12.效益分析 13.图件
《中国旅游地理》全套精品课件

第1章 旅游资源概述
3、如何进行保护?
(1)国家和地方要抓紧环保法制的建立和环保检查,逐 步增加环保执法的强度和力度,杜绝盲目的开发建设。
(2)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控制环境容量。 (3)对游人进行环境意识教育。 (4)健全和建立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建立国家自然保护
区、国家公园系统、古迹保护区、修复或重建古建筑、 保护古遗址等。 (5)发展生态旅游。即人们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原始 的人文环境为前提的旅游活动。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景区
文化遗产
甘肃敦煌莫高窟
文化遗产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
第2章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
学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
• 掌握各种自然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征 • 掌握地貌、水体、气象、生物等自然旅游
资源的代表性景观
(1)自然旅游资源: 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
(2)人文旅游资源: 是由人类创造的,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 映。
和功能 貌的反
自然旅游资源 桂林山水
连山大旭山瀑布
大旭山
大旭山
热带海滩
连山天鹅湖水库
天鹅湖水库
连山金子山
金子山
金子山
金子山
金子山
金子山
第一节 地貌旅游资源
• 什么是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由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组成的自然风光,被称 为旅游的第一环境,如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包括山地 幽谷、悬泉瀑布、海滨沙滩、河流湖泊、森林草原、飞禽走兽、 阳光空气等,具有明显的自然形成的性质。
一、概况
1、什么是地貌?
地貌,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即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按其自然形态可 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绪论

长白山天池 五大连池
2020/5/30
2020/5/30
2. 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
• 第一,直接拆毁、占有文物古迹。例如北京、南京的古城墙,历史价值极高, 但很多都已经被拆毁了。
• 第二,工程建设对风景区自然美的破坏。在风景区,工程建设不当,极有可能 破坏景区周围景观的和谐及古建筑的风格意境。
要充分研究经济上的可行性,研究投资的风 险及预期的效益;要遵循市场发展的供求规 律,确定开发的层次、规模和方向,力求投 入最少,产出最多,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
2020/5/30
2. 独特性原则
• 独特性原则旅游资源开发的中心原则。 • 求异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主要原因之
一。
• 富有个性的旅游景点能够对人们产生更大 旅游吸引力,能够在同等的条件下取得更好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开发中要尽
• 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2020/30
三、中国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
• 中国旅游地理环境研究; • 中国旅游资源研究; • 中国旅游交通研究; • 中国旅游区划研究; • 中国各旅游区旅游特色及代表性旅游资源研
究;
2020/5/30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 一、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 三、旅游资源的保护
• 中国的《尚书·禹贡》、《管子·地员》、《 山海经》、《水经注》等著作,都是世界 上比较早的地理学史料。
• 旅游与地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由此产 2020生/5/30 了新的学科——旅游地理学。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旅游地理 环境.
• 属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与经济地理、 历史地理、政治地理等并列为人文地理 学的分支学科。
【全文】中国旅游地理--ppt课件

• 问 题:研究旅游者的特点、类型、差异及其心理行为 对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有什么作用?
• 案例分析:长白山旅游是心理学与民俗学的结合,由于长 白山民间传说的流传,强化了旅游者的游览观赏心理、寻 根思祖心理、参与尝试心理和求知心理等。认真研究旅游 者的旅游心理,开发利用长白山民间传说这一丰富的文化 旅游资源,将会对长白山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 用。
PPT课件
15
第二章旅游者、旅游流与旅游客源
• 学习 目标 • 了解旅游者的概念与特征
• 了解旅游决策的过程,掌握影响旅游决策 的因素及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
• 了解旅游流形成的地理背景、分布特征, 影响旅游流形成的因素
• 了解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相互作用 • 掌握各种旅游客流的基本情况
PPT课件
16
课堂 练习 • 讨论旅游地理学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
技能 操作 • 中国地图填图比赛:分组开展填图比赛,
熟悉各省区的轮廓、位置,并指出该省区 一处代表性旅游景点。
PPT课件
14
第二章旅游者、旅游流与旅游客源
• 本章导读 本章首先介绍了旅游者的概念、特征、旅游
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接着从旅游流形成的地 理背景、旅游客源地、感知环境与旅游者决策行 为等方面揭示旅游客流的形成,且分析了旅游客 流的时空分布特征;最后一节分析了中国入境客 源市场和国内客源市场的发展及构成,并讨论了 中国三种旅游客流,即入境旅游客流、国内旅游 客流和出境旅游客流的基本特征。
• 学习 目标 • 掌握旅游交通与旅游线路的概念 • 了解中国旅游交通与旅游线路的分布格局 • 掌握旅游交通的性质、方式 • 了解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
中国旅游地理概论

第一章中国旅游地理概论教学重点:理解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和主要概念,包括旅游的概念与性质、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线路;了解安徽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旅游线路的区别一、旅游的基本内涵(一)旅游的概念什么是旅游?这是旅游学研究中首先要回答的基本概念问题,也是我们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重要基础。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对旅游概念的认识上仍然存在许多分歧。
“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
“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
二者合起来即旅游。
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旅游”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南朝梁诗人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徐光旦垂彩,和露晓凝津。
时嘤起稚叶。
蕙气动初苹。
一朝阻旧国。
万里隔良辰”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旅游一词在当时就已含有外出游览的意思了。
艾斯特定义: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技术定义:世界旅游组织(UNWTO)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
(注意:惯常环境与非惯常环境)相互关系定义: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即旅游的综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文化、经济、政治、技术、环境等
第二节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 人类历史上旅行出游活动发源地之一的中 国,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广泛出现于诗歌、 散文、游记、专著等古代文献中。如《诗 经》 《山海经》 《史记》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徐霞客游记》 《海国图 志》等。中国独一无二的地方志,共1万余 种1事、其文 学习与欣赏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手迹
徐霞客简介:徐霞客是中国古代杰 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一生不入 仕途,不求名利,毕生从事祖国的 地理科学考察事业,跋山涉水,其 足迹遍及相当于现今16个省(区)。 其热情讴歌祖国壮丽河山胜景的考 察实录《徐霞客游记》,古人评价 为“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先生评价徐霞客 为“拓荒的巨人,时代的先驱”。 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为之题词,伟大 领袖毛泽东曾两次倡导学习徐霞客, 并说“我有这个志向,很想学徐霞 客……”。旅游界公认徐霞客为中 华之“游圣”。
二、近代、现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近代、 近代、现代旅游地理学是伴随着旅游和旅游业的 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地理学家涉足旅游地理 的研究起步并不晚。早在1934年张其昀就著有 《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1940年任美锷著有 《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但真正有系统地开展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其明 显标志是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 游地理学科组。 20世纪80年代起, 中国旅游地 理科学全面发展。90年代后,一大批青年学者活 跃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此期间涌现了大 量经典著作。并形成了理论旅游地理、区域旅游 地理、应用旅游地理3大体系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节 旅游休闲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 1.休闲活动及其主要特征 休闲活动是指人们扣除
谋生所需时间,满足吃饭、睡觉等生理活动所必 要的时间,以及家务活动时间之外,在其完全可 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不受其他任何条件限制,可 凭个人意志,随心所欲所进行的自娱自乐活动。 特征:自主性、自由性、消遣性、参与性 、文 特征 化性。
三、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的趋向 中国旅游地理学在未来的相当长时期内, 应向既顺应世界潮流又具有自己特点的方 向发展。 1 1.拓展研究内容 2.把握时代脉搏 3.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 4.开展跨学科的合作研究
第三节 中国旅游地理学科理论与方法
一、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闲娱 乐、康乐消遣等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 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按照其学 科体系,中国旅游地理属于区域旅游地理 学的范畴。其研究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个特定地域范围内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 环境以及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
3. 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的关系 休闲活动与 旅游活动相互涵盖,互为联系,如图1-1所 示。
休 活 闲 动
异地 休闲 活动
旅 活 游 动
旅游活动的实质是一种异地休闲活动
二、旅游休闲活动系统及其要素构成 1.旅游休闲活动的功能系统及其要素构成
旅游休闲活动的主体为旅游者 旅游休闲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和经开发建 设的旅游产品 旅游休闲活动的介体或媒体为旅游业
二、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即中国旅 游发展的理论联系实际,即中国旅游地理 学的一般理论、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实践、 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 产品与旅游市场、中国旅游地理区划、中 国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国旅游地 理。
三、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属性 1.综合性部门地理学 2.新兴的边缘学科 3.应用性学科
四、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任务 1.服务于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 2.全面提高国民旅游素质 3.发展旅游地理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五、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法 2.文献资料分析法 3.统计图表法 4.旅游地图法 5.分类对比法 6.技术经济论证法
实战演练
一、课堂讨论 1.赌博、色情、迷信等是否属于休闲活动, 怎样才算健康文明的休闲活动? 2.城外郊游是休闲活动还是旅游活动?
第一章 中国旅游地理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是学习中国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游地理的基础和前导。通过本章教学使学 生初步掌握旅游休闲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 系,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产生于发展、学科 理论与方法,以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 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旅游休闲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难点为旅游活动系 统。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2. 旅游活动及其主要特征 旅游活动是人们 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离开他们常住的环境, 前往某些地方并做短暂停留(不超过一年) 的活动。其主要目的不是从访问地获取经 济收益。 特征:目的性、异地性和暂时性,是一个 特征 求新、求异、求美、求知、求乐的过程。 从本质上分析,旅游活动是一种新型的物 质文化的消费形式,尤其重视精神内容, 追求愉悦体验;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社会 交换形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2.旅游休闲活动的空间系统及其要素构成 . 旅游休闲活动是旅游者从通常居住地通过 空间位移到达目的地,然后又回到原居住 地的全过程,是由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 地和旅游中间体构成的空间系统。
3.旅游休闲活动的供求系统及其构成 . 旅游者旅游休闲活动的全过程可概括为行、 游、住、食、购、娱等内容,即6大需求要 素;作为旅游目的地必须提供其相应设施 和服务,谓之6大服务要素。
三、旅游休闲活动系统与地理环境
澳大利亚学者N. Leiper就曾提出旅游休闲活动系 统受那些对旅游活动产生相互影响的自然、文化、 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所构成的外部环境,亦 即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图1-2所示。
旅 收入富余 旅 旅游资源 旅游者(往) 游 游 时间充裕 客 旅游业 旅游交通连接 旅游业 目 旅游设施 的 旅游欲 源 旅游者(返) 地 旅游服务 望强烈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