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护理常见的6种错误做法【优质推荐】

合集下载

孩子发热的八大错误处置做法

孩子发热的八大错误处置做法

孩子发热的八大错误处置做法作者:王佳怡编辑:寸心家中有娃,免不了会生病,比如突然发热是孩子常见的症状,当遇到这种比较紧急、突发的情况,不少父母常会不知所措,还会用一些自以为正确实则错误的方法处理。

本文总结一下和孩子发热有关的八大错误做法,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再犯哦!做法一:通过”捂热”出汗退热有些家长常说:“吃点药,盖厚些,等汗出来就不热了”也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热怕冷,因此要穿多点、要穿厚些,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捂的孩子身上都是汗。

生活中,通过捂热出汗来退热的家长也不少,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孩子在发热的时候,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

而且孩子在发热的时候,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

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孩子长期在这种闷热的环境中,处于缺氧状态,长时间下来,极有可能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正确做法当孩子发热时,在做好孩子手脚保暖的同时,可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使其充分散热,并保持室内空气流动。

做法二:孩子发高热了也要等医生看了再处理有些家长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热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准确判断,或者不知道该给孩子用什么药,于是,孩子都已经烧得小脸蛋通红了也还是不给孩子积极降温,非要等到见了医生不可。

或者是孩子都已经发高热了,在家不处理就直接抱着来医院,在诊室外焦急地等候。

正确做法如果孩子已经发热到38.5℃以上了,就应该积极先给孩子降温,尤其是已经高热的孩子,如果长时间高热不处理的话,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的发生。

做法三:给孩子吃大人的退热药家里没有孩子吃的药,只有大人的退热药,看着孩子发热难受,抱着反正都是退热药应该能行的态度,凑合着把大人的药减点量掰开给孩子先吃。

这样的做法更是不可取,因为孩子的很多器官、内分泌系统还未发育成熟不像成人那么健全,贸然给孩子吃大人的药,反而会对孩子生长发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护理发烧宝宝,颠覆两大误区

护理发烧宝宝,颠覆两大误区

护理发烧宝宝,颠覆两大误区
眼下是孩子秋季感冒发烧的高峰期,不少家长把孩子的发热看作疾病轻重程度的象征,于是动辄给宝宝使用退热药;给孩子捂汗。

专家说,这其实是一种误区,发烧是孩子对感染的微生物的一种反应,是孩子自身“派兵打仗”增加免疫力的一个自然过程,在护理方法上要及早走出误区。

常见家庭护理错误:
1、过量服用退热药
孩子发烧后,不少爸爸妈妈希望立即尽早降温,往往给孩子服用退热药,甚至用量过大。

颠覆理由:
只要把体温把握在高热以下,防止热惊就可以了。

服用退热药时确定要留意水分和电解质的补充,口服退热要与洗热水澡等物理降温措施交替使用,特别是婴幼儿,使用物理降温更好。

2、捂汗
不少爸爸妈妈动辄给孩子“捂汗”,以为可以使体温尽快下降。

颠覆理由:
小儿的体温调整中枢不完善,汗腺发育也不完善,用“捂汗”的方法不但不能使体温下降,还会使体温骤升,消逝高热惊厥,尤其是小婴儿,还会危及生命。

因此,发热时要给孩子
少穿、少盖,增加散热。

关于小孩退烧错误的做法与正确的做法

关于小孩退烧错误的做法与正确的做法

关于小孩退烧错误的做法与正确的做法一、孩子发烧时,捂汗、退烧针、药物灌肠、捏痧刮痧等,也是不可取的方式!1、捂汗小时候只要发烧,老人都会出主意,“捂一捂,出一出汗就好了”。

其实,这经不起推敲。

捂着会导致热量散不出去,反而容易使体温升高。

就算捂出了汗,捂汗退烧的功效也只是暂时的,孩子丢失大量的汗液,反倒可能造成脱水,甚至引起捂热综合征,严重可导致死亡。

2、退烧针常用的退烧针,就是柴胡注射液和注射用赖氨匹林。

但几年前,这两者就被药监局“点名”了。

一些孩子注射赖氨匹林后,出现了惊厥、呕吐、昏迷等副作用,严重时可直接导致死亡。

早在201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曾发布公告:3个月以下幼儿,禁用注射用赖氨匹林,16岁以下儿童慎用。

而注射柴胡之后,容易引起过敏等副作用。

3、药物灌肠“快速退烧,无创伤无痛苦!”一些无良小诊所,会推荐药物灌肠。

灌肠过程中,药物剂量把控不好,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肝肾。

操作不当,还可能造成肠穿孔,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4、捏痧/刮痧宝宝皮肤娇嫩,用这种方法很容易造成软组织挫伤。

而且对于不掌握医学常识的家长来说,贸然进行所谓的“捏痧”,只会对娃的身体造成伤害。

二、孩子发烧如何正确降温科学的退烧方法其实很简单,就这3招:1、科学护理38.5℃(有热性惊厥史的孩子为38℃),是一个可以给孩子喝退烧药的参考值。

但是,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好,就算体温到38.5℃了,也不是必须用药。

可以让孩子多喝水,通过自然地出汗、排尿带走身体的热量。

也可以提高室内温度后,适当减少孩子的衣物,帮助孩子的身体散热。

2、口服退烧药如果烧到了38.5℃,也没啥精神,那就得喝退烧药了。

对于3个月以下宝宝发烧,不建议自行用退烧药,应及时就医。

儿童口服退烧药有两种: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美林(布洛芬)。

3个月以上的宝宝,推荐选用泰诺林;6个月以上,美林/泰诺林,选一种用就可以了。

但是,一定要记住:退烧药不推荐混着吃,也不要加量吃。

宝宝发烧要注意什么,这 5 个错误做法一定要注意

宝宝发烧要注意什么,这 5 个错误做法一定要注意

宝宝发烧要注意什么,这5个错误做法一定要注意宝宝一发烧,爸妈就心焦,只要能帮宝宝降温的方法都愿意试一试,但是这些常用方法并不一定都有效哦。

本文就为各位宝妈、宝爸整理出应对宝宝发烧的五种常见的错误和应对措施,希望宝妈、宝爸们面对发烧不再慌乱。

一、毯子捂汗一旦发热,不少爸妈的第一反应就是:来,把被子捂紧,睡一觉出身汗就好了。

但这是大错特错的做法,所谓捂出一身汗就好了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宝宝能出汗,说明疾病开始缓解,身体已经可以正常调节体温了,这并不是捂被子的功劳。

在疾病缓解前,盖得多或穿得多,是不利于散热降温的。

宝宝发热时,本身就产热大于散热,总这么捂着,体温可能会继续上升。

甚至会因温度过高,诱发宝宝抽搐。

建议:环境温度让宝宝觉得舒适就好。

热了脱一件衣服,冷了加一层被子,不要刻意捂汗。

二、酒精擦拭绝对禁止家长自己用这种方法给宝宝降温,酒精擦拭的退热效果并不显著,且持续时间短,酒精本身可能对宝宝的娇嫩皮肤产生刺激。

在身体发热时,酒精更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入体内,造成宝宝酒精中毒。

建议:任何时候都不要这么做!三、冷水/温水擦拭这也是爸妈们爱用的一种退热方式。

但擦浴之后,常常是体表的温度暂时降低了,一量体温,才知道发热并没有消退。

很多发热的宝宝通常昏昏沉沉想睡觉,这个时候被擦来擦去会很不开心,反而可能哭闹、寒战。

建议:擦浴不是退热的方式。

如果宝宝不排斥擦浴,且这种方式确实能让宝宝觉得舒服,可以作为辅助手段试试看。

四、退热贴来治发烧退热贴是是另一种物理降温的方式。

有些家长认为退热贴可以用来防止脑袋被高温烧坏,可绝大多数情况下,除非是41℃以上的超高热或某些颅内感染引发的高热并不会烧坏脑袋。

如果疾病真的会损伤宝宝的大脑,一片小小的退热贴也是阻止不了这种损害的。

另外,有些退热贴里添加了薄荷、冰片等清凉类物质,孩子可能并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如果再对类似产品过敏,就更得不偿失了。

建议:如果能让宝宝觉得舒服,可以作为辅助手段试试看。

小儿发烧护理5大误区,家长建议看一下

小儿发烧护理5大误区,家长建议看一下

对症下药,在不是重大疾病的状况下,可以针对不同的病因来做到准时物
理护理的方法来缓解小儿的不适和散热;同时处于发烧期间的小儿要保持
饮食清淡,多喝热水,保持所住房间里的通风换气等,把握正确的护理方
法幸免盲目可以关怀小儿的健康成长。
猜你宠爱 退烧药温水降温 为什么感冒药和退烧药不能一
起服用阅读〔科学探秘〕(2022 年 10 期)2022-12-14 春天飞天(2022 年 9
疗,最终结果还帮了倒忙。为了幸免这种状况发生,以下整理出了我们生
第1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变小儿的体质,让小儿的体质变差,形成对药物的依靠性。
发热缘由的时候,确定要慎重用药,滥用退烧药可能会引起小儿肝脏和肾
正确的做法是让小儿多喝一些热水,睡眠得到充分的休息,在饮食方 脏的损害,增加病毒对药物的抗耐性,不利于小孩子的身体健康。其次许
現在的小儿大多数都为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对小儿发烧都有着可怕和
有大多数家长认为,发热了,就要去打点滴,因为打点滴降温的效果
畏惧,认为只要一发高烧了就简洁把孩子烧成傻子,需要抓紧的退烧和降 比较快,孩子可以不用遭太多的罪,早点好家长也放心一些。其实不然,
温才行,一着急就用一些偏方或者上网去搜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方法来治 打点滴虽然见效比较快,但是也会有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如打点滴会转
面要清谈一些易消化一些,再协作药物的治疗;假如体温还是没有消退, 多家长一观看小孩子发烧了,就马上用退烧药来给小儿退烧和降温,其实
持续保持着高温时,再建议去打点滴。
事实上发烧只是一种身体不适而反映出外表的一种症状,不是疾病本身的
误区三 酒精或者冷水清洗
问题,而是由疾病引发出的一种人体的自我爱惜机制,是人体对抗疾病发

宝宝发烧护理的十大误区

宝宝发烧护理的十大误区

宝宝发烧护理的十大误区1、关注体温多于精神状态温度高低并不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低烧可以是一场普通感冒,也可以是可怕的细菌感染;高烧可以是纸老虎般的幼儿急疹,也可以是传说中“烧傻了”的脑膜炎(但并不是发烧引起了脑膜炎,而是脑膜炎引起了发烧哦!)。

无需过于纠结传说中需要喂退烧药的38.5度,相比温度计的示数,宝宝如果能吃能睡能蹦跶,那就不用怕;如果精神萎靡,呼吸困难,可能38度就要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2、酒精擦浴降温千万不能给宝宝酒精擦浴!不管是工业的还是医用的,酒精经过婴幼儿皮肤吸收和呼吸道吸入都会导致酒精中毒,有致命的风险!另外,温水擦浴也不推荐,因为宝宝在发烧时候本来就觉得冷了,再脱光了擦身会舒服吗?新闻链接:2015年6月13日傍晚,东莞一名1岁男童被紧急送往深圳市儿童医院抢救,抵达医院时孩子已经无法自主呼吸,陷入深度昏迷。

医护人员尽力抢救一夜还是回天乏力,孩子次日上午在医院死亡,原因是其父母用工业酒精为他进行物理降温,一瓶酒精差不多有1500毫升,给男童擦拭身体用了2/3瓶。

3、自行交替使用退烧药不建议家长自行交替使用两种退烧药,有可能导致喂错药而导致药物过量,引发潜在的药物副作用。

记住一点:吃退烧药是为了让宝宝舒服一点,不是为了退烧而退烧!4、把睡着的宝宝挖起来喂退烧药除非是41度以上的超高热(极少见),不需要把睡着的宝宝弄醒喂退烧药。

吃退烧药的目的是为了让宝宝舒服一点,多休息也有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

5、贴退热贴、湿毛巾裹腿退热贴是传说中的智商税产品,就这一小块凉凉的凝胶能退烧?更何况还有导致皮肤过敏的风险。

“德国妈妈都会”的湿毛巾裹腿大法倒不至于过敏,而且还能给家长带来一种“起码我做了点什么”的心理慰藉,只不过……并没有什么用。

6、灌肠退烧不要再去小诊所给无辜的宝宝灌肠退烧了!!!药物灌肠可能造成穿孔、出血等肠管损伤,还可能改变肠道正常菌群环境,诱发肠道感染,长时间保留大量液体灌肠还可能导致孩子水电解质紊乱,甚至死亡!7、为了预防热性惊厥喂退烧药热性惊厥和宝宝的体质有关,主要发生在体温的变化阶段。

家长护理孩子感冒时四大错误

家长护理孩子感冒时四大错误

家长护理孩子感冒时四大错误
宝宝一旦感冒了,全家人都跟着着急,不是忙着给宝宝加衣服,就是想法子喂感冒咳嗽药。

但是家长在护理感冒的宝宝时,不少做法是错误的。

主要有以下四个错误:错误一:感冒发烧后要多穿衣服捂着。

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的汗捂出来,感冒就好了。

其实,3岁以下的孩子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很弱,特别是在感冒发烧时,体表温度更高。

这时家长要做的,是帮孩子散热,保证温度降下来才是关键。

反之,如果此时捂得过严,孩子很容易虚脱。

因此,入秋降温后要及时给孩子增添衣物,一旦感冒特别是发烧后,反而不要再给孩子加衣服了。

错误二:一咳嗽就要吃止咳药。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如果孩子平时咳嗽两声,不影响吃饭和睡觉,多喝点水即可。

如果咳嗽影响了正常入睡、饭后咳嗽会引发呕吐时,才应考虑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止咳药。

错误三:孩子可以减量服用成人感冒中成药。

常能见到一些家长,给宝宝服用成人的感冒冲剂、清热胶囊等中成药,家长认为只要减少一点剂量就行了。

殊不知,由于孩子肝肾等代谢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成人能用的药物,对儿童未必安全,中药也一样。

不仅影响疗效,弄不好还会损伤孩子的健康。

错误四:有沉重鼻音就是感冒了。

3岁以下的幼儿,喘气时常能听到鼻子里发出呼噜声,与成人感冒后的症状相似,不少妈妈就以为宝宝感冒了。

其实,这只是宝宝鼻腔内的分泌物积累过多,影响呼吸的一种表现。

宝宝自理能力差,不会随时清理鼻腔分泌物,因此家长应养成每天帮宝宝清洁鼻腔的习惯。

婴幼儿发热常犯的错误处理方式

婴幼儿发热常犯的错误处理方式

婴幼儿发热常犯的错误处理方式婴幼儿发热是让每个父母都担心的问题之一。

当宝宝发烧时,家长常常会感到无助和焦虑,特别是对于新手父母来说。

在处理婴幼儿发热时,有一些常见的错误处理方式需要避免,以确保宝宝的健康和安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婴幼儿发热的原因。

婴幼儿的免疫系统还不完善,所以他们更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

发热是身体对抗病原体的一种自然反应。

因此,一定程度的发热是正常的,但过高的体温可能会对婴幼儿的健康造成威胁。

错误处理方式之一是过度依赖退烧药物。

一些家长认为,只要给宝宝服用退烧药物,就能迅速降低体温。

然而,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退烧药物只是暂时缓解症状,并不能治愈疾病本身。

过度依赖药物可能掩盖了疾病的真实情况,延误了正确的治疗时机。

因此,家长应该在使用退烧药物前先咨询医生的建议,并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

另一个常见的错误处理方式是过度包裹宝宝。

当宝宝发烧时,有些家长会过度包裹宝宝,以防止他们感到寒冷。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宝宝过热,增加发热的不适感。

宝宝的体温调节系统还不完善,过度包裹会使他们更难散热,进一步加重发热症状。

因此,家长应该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适度调整衣着和环境温度,让宝宝保持舒适。

同时,家长应该避免使用冷敷来处理婴幼儿发热。

有些家长认为,用冷毛巾或冰袋敷在宝宝的额头上可以迅速降低体温。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宝宝感到寒冷,引起颤抖和不适。

而且,冷敷只是暂时缓解症状,并不能治愈疾病本身。

相反,适度的温水擦浴可以帮助宝宝散热,并缓解不适感。

另一个常见的错误处理方式是不及时就医。

有些家长可能认为,宝宝发烧是常见的生病现象,不需要太过担心。

然而,高热可能是严重疾病的症状之一,如感染或炎症。

如果宝宝的体温持续升高,伴随其他症状如呕吐、腹泻、嗜睡或烦躁不安,家长应该及时就医。

医生可以通过检查和诊断确定发热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最后,家长应该避免过度担心和焦虑。

婴幼儿的发热通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但过度担心和焦虑可能会影响到家长的决策和处理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发热护理常见的6种错误做法【优质推荐】
发热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症状,尽管是司空见惯,但当小儿发热时,家长仍特别紧张,在护理过程中有时家长还犯错,采用一些不当的方法,从而影响治疗与护理的效果。

现指出小儿发热护理时易犯的6种错误,希望家长们能引以为戒。

1错
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

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怕小孩再受风,于是将小儿裹得严实。

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影响孩子散热降温,而且还会诱发小儿高热惊厥。

正确的做法是: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

2错
选用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来退热。

人们通常认为,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起到迅速退热的效果。

实际上事与愿违。

因为当孩子发热时,皮肤的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温差较大,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会引起小儿血管强烈收缩,导致小儿畏寒、浑身发抖等不适症状,甚至加重小儿的缺氧,出现低氧血症。

如有的家长用95%的酒精擦浴,这样不但不能起到退热的作用,而且有可能造成小儿皮肤脱水或酒精中毒等,从而加重病情。

正确的做法是:给小儿使用35%~45%的酒精或温水进行擦浴,擦浴的地方主要是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这样才能达到退温的效果。

3错
不正确使用退热药。

有许多家长一看到小孩发热,恨不得用退热药马上给孩子快速退温;而一些基层医院,也顾眼前利益,随便滥用退热药,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殊不知,降温过快并不表示病情有所好转,若是应用不当,还可引起小儿大汗淋漓,出现虚脱等不良反应,造成小儿不必要的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可以不用退热药,最好是多喝开水,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或者应用物理降温的方法;若体温超过38.5℃,则可以服用退热药,目前常用的退热药有扑热息痛、小儿泰诺林。

在使用药物前,家长最好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错
随便给孩子服药。

小儿发热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有的家长为了方便,常上药店自购药物给孩子吃。

但是由于小儿的病情变化快,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加上小儿的肝脏解毒功能不足,肾脏发育不完善,故易受药物影响,造成脏器功能的损害。

母亲感冒了,家长为防止小儿感染,就将自己服的感冒通给小儿服,想起到防病的作用,可是孩子服药后会出现血尿,及药物性损害。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不要随便给孩子使用成人的药物,自购药物也得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以免造成小儿不必要的伤害。

5错
盲目喂消炎药物。

小儿发热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发热。

但有一些家长或医生,一见小儿发热,就盲目喂消炎药物,有的病人家长还要求用进口的药物。

“是药三分毒”,在没有弄清小儿发热的真正原因下滥用消炎药物,可引起小儿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孩子身
体康复。

正确的做法是:小儿发热时,最好是上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6错
小病大治,有点小病就打点滴。

有不少家长认为,打点滴的降温效果好,可以补充水分,所以小儿一有点发热,主动要求打点滴。

虽然这种治疗方法好,但也有不少的不良反应及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充分休息,多喝开水,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同时配合药物治疗。

若是出现体温持续不退,饮食欠佳时,可以使用静脉输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