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长江 黄河(区域地理新型教学案)
地理教案-《长江》教案

地理教案-《长江》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长江》这个地理教材的内容,使学生了解长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培养学生对中国五大江河的认识和理解;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长江的地理位置和流域特点;2. 掌握长江的水文特征和经济利用现状;3.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对长江的水文特征和经济利用现状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地理课本、教学图片、幻灯片、地图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 师出示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中国五大江河的名称和地理位置;2. 引导学生了解长江的综合地理特征和重要性;3. 引导学生思考:长江的地理位置和河流特点对中国的经济、交通和环境有什么影响?Step 2 学习长江的地理位置和流域特点1. 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向学生介绍长江的源头、流经省份和最终注入的海洋等基本情况;2. 学生观察地图,回答问题:长江流经中国的哪些省份?长江最终注入的是哪个海洋?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长江流经中国各省份的地图,并标出来源、注入海洋等关键地点。
Step 3 掌握长江的水文特征和经济利用现状1. 师引导学生回顾长江的流域面积和水文特征;2. 学生观察图片和幻灯片,了解长江的水位、流速和水量等基本情况;3.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长江的水文特征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4. 师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Step 4 地理思维培养1. 学生观察图片,了解长江的经济利用现状,包括水力发电、水运和水资源利用等;2. 学生讨论:长江的经济利用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如何合理利用长江的资源和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3. 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论。
Step 5 总结与评价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长江的地理位置和流域特点;2. 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提出学习上的问题和困惑。
Step 6 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长江》相关知识的小结;2. 学生整理一份关于长江流域的经济利用现状和保护策略的报告。
认识中国地理长江黄河珠江

认识中国地理长江黄河珠江中国地理教学案【认识中国地理长江黄河珠江】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地理,掌握长江、黄河、珠江等重要河流的地理位置和流域特点。
2. 了解长江、黄河、珠江在中国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长江、黄河、珠江的地理位置和流域特点。
2. 长江、黄河、珠江在中国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准备1. 电子白板或黑板、彩色笔。
2. 教学PPT或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帮助学生回忆或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
【探究】1. 介绍长江-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全长约6300公里。
- 它流经南方的青藏高原、川藏高原和东部平原,注入东海。
- 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也是中国的粮仓和重要支柱产业基地。
2. 介绍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全长约5500公里。
- 它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注入渤海。
-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的黄金产区和重要灌溉基地。
3. 介绍珠江- 珠江是中国第三长的河流,全长约2200公里。
- 它流经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省份,并注入南海。
- 珠江流域是中国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也是中国的重要发展区域和旅游胜地。
【拓展】1. 请学生就长江、黄河、珠江的重要性进行讨论,并总结交流。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上三条河流在中国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进行讨论。
【巩固】1. 学生小组或个人展示关于长江、黄河、珠江的地理调研报告或短文,并互相交流。
2. 教师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巩固知识。
五、课堂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长江、黄河、珠江的重要性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长江、黄河、珠江的地理位置和流域特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地理特点,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三条河流在中国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长江黄河教案

长江黄河教案教案:长江黄河教学目标:1. 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大主要河流,并了解其地理位置和特点。
2. 了解长江黄河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3. 了解长江黄河的发展和保护措施。
教学准备:地图、图片、小黑板、教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用图片或地图展示长江黄河的位置,引导学生猜测和讨论这两大河流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二、讲解(10分钟)1. 介绍长江和黄河的位置和特点,包括全长、流经地区、水量等。
2. 讲解长江黄河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包括经济、交通、农业、文化等方面。
三、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长江黄河对中国的具体贡献和作用。
2. 分组讨论,给出一些问题如:长江黄河流经的省份有哪些?这些省份有什么特色?四、小组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河流进行深入研究。
2.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搜索等方式,了解选定河流的特点、河岸发展、生态环境等相关信息。
3. 小组讨论并做一个简要的展示,介绍他们所研究的河流。
五、总结(10分钟)1.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长江黄河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2. 学生进行互评,评选出最好的总结。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谈论长江黄河的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这两大河流。
2. 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长江黄河有基本的了解,知道它们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并了解到一些相关的发展和保护措施。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也有机会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实地考察和调查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江黄河。
2023地理黄河教案

2023地理黄河教案2023地理黄河教案1【教具】: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的基本概况[活动]请学生读"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3、找出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5、在图上明确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6、找到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板书]二、的水文特征[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提问]提起,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泥沙多)结合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补充]: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
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
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
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地理《长江黄河》教案

地理《长江黄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黄河的概况;2.学会分析河流的开发与治理。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长江、黄河的概况。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河流的开发与治理。
五、教学方法:读图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1.长江(1)概况: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最终注入东海。
长度:全长6300千米,仅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
水量:年径流量近1万亿立方米,仅次于亚马孙河、刚果河。
流域面积: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0%。
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省级行政区(八省二市一区)。
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区。
上游:源头——宜昌,落差大,多峡谷,水能丰富;中游:宜昌——湖口,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下游:湖口——入海口,江阔水深,水流缓,少支流,江海相连,航运便利。
(2)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巨大的水能: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一半。
长江的能蕰藏量在世界仅次于刚果河、亚马孙河。
水能丰富的原因:地形起伏大、落差大,降水丰沛、流量大。
长江干流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其中自源头至宜宾,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经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陡然降落到四川盆地,是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长江上游段落差达6000米以上,占长江总落差90%)(地势第一、二阶梯交界处)。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东到湖北宜昌,依次由瞿塘峡(最短、最险峻)、巫峡(以曲折、秀丽闻名)、西陵峡(以滩多水急著称)组成,全长204千米。
河谷特征是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
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2/3,形成一个纵横广阔的水运网。
如此优越的天然航道,在世界大河中也是不多见的。
长江黄河教案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重点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理解概念流域:是指河流和水系的集水区域。
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
外流河: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
外流区:外流河分布的区域。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
内流区:内流河分布的区域。
2、活动读图,找出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
从内、外的划分看,这些河流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3、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讲过的哪些气候分界线位置相似?〔教师总结〕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位置相似,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南部、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启发提问〕分析内流区和外流区水量的大小及原因?〔教师总结〕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水量大;内流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水量小。
让学生看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图。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面积各占我国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教师总结〕出示表2:中国河川流域面积。
同学们想一想,回答问题: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部多外流河?〔教师总结〕这与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及所处的海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
西北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所以多内流河;东部距海近,气候湿润,降水多,所以多外流河。
〔转折过渡〕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
〔教师画板图讲解〕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
流量指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段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了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立方米/秒为单位。
长江与黄河的教案

长江与黄河的教案教案标题:长江与黄河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两大主要河流——长江和黄河的地理位置、特点和重要性。
2. 掌握长江和黄河的流域面积、流经省份和主要支流。
3. 了解长江和黄河对中国历史、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长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a. 地理位置:中国东部,流经11个省市区。
b. 特点:流域面积大,水量丰富,是中国最长的河流。
2. 黄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a. 地理位置:中国北部,流经9个省区。
b. 特点:流域面积广,水量较少,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
3. 长江的主要支流a. 长江干流b. 淮河c. 汉江d. 澜沧江4. 黄河的主要支流a. 黄河干流b. 延河c. 河南河d. 渭河5. 长江和黄河的重要性a. 历史影响: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大文明的发源地,对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
b. 经济影响: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国农业和工业的重要基地。
c. 文化影响:长江和黄河流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俗传统。
教学活动: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长江和黄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利用教材、地图和互联网资源,调查长江和黄河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主要支流。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调查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比较。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长江和黄河对中国的重要性,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 观看视频:播放相关视频,展示长江和黄河的风景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6. 制作海报:让学生分组制作关于长江和黄河的海报,展示他们对这两条河流的理解和感受。
7. 地理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附近的江河或河流进行观察和实地调查,加深对长江和黄河的认识。
教学评估:1. 小组展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展示中的表现,包括调查和分析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等。
2. 测试评估:设计一份关于长江和黄河的测试,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第五单元黄河与长江(教案)

举例解释:
-通过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使学生明确黄河与长江的地理位置,掌握其流经省份、主要支流及流域特点,理解这两大河流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强调黄河与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析各河段的特点,如黄河上游的峡谷地貌、中游的泥沙淤积、下游的泛滥问题等,以及长江上游的水能资源、中游的航运价值、下游的河口三角洲等。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来解释黄河与长江的地理特点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重点和难点内容。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河流在我国地理、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部分内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河与长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河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河与长江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黄河与长江的基本概念。黄河与长江是我国两大主要河流,它们在地理位置、流经省份、主要支流及流域特点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它们在我国地理、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4.增强人地协调观:通过探讨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增强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5.培养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对河流相关现象进行探讨,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习惯。
三、教学难点Biblioteka 重点1.教学重点-黄河与长江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主要支流及流域特点。
-黄河与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及各河段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干流沿岸重要城市:C. D. E. F.
G. H.
(3)主要支流:①②③④⑤
⑥⑦
(4)水利枢纽:㈠㈡(5)湖泊㈢
2.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高原、山脉、高
原、盆地、山、平原
3.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11个)
4.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度,流域面积,水量。
5..别称有哪些?“”、“”
6.水能主要集中在哪个河段?
7.为什么长江航运量巨大?自然:(1)。
(2),。
(3)。
人文:(1)。
(2)。
8. 为什么要治理川江?9.治理川江采取了什么措施?
10.为什么要治理荆江?11.治理荆江采取了什么措施?
12.沿江地带面临的生态问题有哪些?上游:。
中下游:
13.上游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14.上游水土流失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15. 为什么洪涝灾害多发?(1)(2)(3)
16. 怎样应对中下游的水污染?17.三峡工程首要的作用是什么?
18.为什么三峡河段能建大型水电站?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读图:(1)发源地:A. .注入海B.
(2)上中下游划分城市:C. D.
(3)冲击成的平原E. F. (4)主要支流:
①②③
(5)重要水利枢纽:㈠㈡㈢
2.上游冲击成的平原有哪些?别称是什么?平原、
平原。
“”
3. 为什么下游流域面积狭小?,。
4. 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高原、高原、平原
5. 流经省级行政区有哪些?、、、、、、、、(9个)
6.凌汛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7.黄河凌汛产生时间、河段及对策是什么?
时间:。
河段:、、境内对策:。
8.黄河上中下游忧患的表现、原因、对策各是什么?
(1)上游。
表现:。
原因:对策:
(2)中游。
表现:原因:①②
③ (④
⑤对策:①②③。
(3)下游。
表现:“”。
原因:对策:
9.小浪底水利枢纽首要的作用是什么?
10.黄河下游“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中游
下游
11.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采取了哪些措施?(1)。
(2)。
(3)。
12.为什么黄河流经宁夏、内蒙古河段水量减少?(1)(2)(3)
13.黄河为所流经的地区作出了哪些贡献?
(1)(2)(3)
14.长江、黄河发源于哪个省?共同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
(2)干流沿岸重要城市:C.上海 D.南京 E. 湖口 F.武
汉G.宜昌H.重庆
(3)主要支流:①赣江②汉江③湘江④乌江⑤嘉陵江
⑥岷江⑦雅砻江
(4)水利枢纽:㈠三峡㈡葛洲坝(5)湖泊㈢鄱阳湖
2.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3.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
4.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
5.别称有哪些?“水能宝库”、“黄金水道”
6.水能主要集中在哪个河段?上游
7.为什么长江航运量巨大?自然:(1)无结冰期,四季通航。
(2)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内降水多,河流水量大。
(3)流经长江中下流平原,水流平稳。
人文:(1)流经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货运量大。
(2)与多条铁路干线联通。
8.为什么要治理川江?滩多流急。
9.治理川江采取了什么措施?兴建了三峡水利工程。
10.为什么要治理荆江?河道弯曲,地势低洼。
11.治理荆江采取了什么措施?裁弯取直。
12.沿江地带面临的生态问题有哪些?上游:水土流失。
中下游: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水污染。
13.上游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陡坡垦殖,滥伐森林,过度放牧。
14.上游水土流失的应对措施是什么?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禁止过度放牧,禁止乱砍滥伐。
15.为什么洪涝灾害多发?(1)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内降水丰富。
(2)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3)中上游水土流失,使河道淤积,泄洪能力减小。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缩小,蓄洪能力减小。
16.怎样应对中下游的水污染?废水、污水达标排放。
17.三峡工程首要的作用是什么?防洪
18.为什么三峡河段能建大型水电站?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交接地带,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读图:(1)发源地:A.巴颜喀拉山.注入海B.渤海
(2)上中下游划分城市:C. 河口 D. 桃花峪。
(3)冲击成的平原E. 宁夏平原F. 河套平原(4)()主要
支流:①渭河②汾河③湟水
(5)重要水利枢纽:㈠小浪底㈡三门峡㈢龙羊峡
2.上游冲击成的平原有哪些?别称是什么?宁夏平原、河
套平原。
“塞上江南”
3. 为什么下游流域面积狭小?泥沙淤积,形成了“地上河”。
4.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5. 流经省级行政区有哪些?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
6.凌汛产生的条件有哪些?(1)河流有结冰期;(2)河流的流向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3)流经平原地区。
7.黄河凌汛产生时间、河段及对策是什么?时间:初冬、初春。
河段:宁夏、内蒙古、山东境内对策:用飞机、大炮炸开冰坝。
(炸冰)
8.黄河上中下游忧患的表现、原因、对策各是什么?
(1)上游。
表现: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
原因:气候干旱、过度放牧、滥垦草地。
对策:禁止过度放牧,退耕还草,治理荒漠化土地。
(2)中游。
表现:水土流失严重。
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②地表缺少植被保护。
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④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⑤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对策:①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
②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退耕还林、还草,禁止过度放牧等。
(3)下游。
表现:“地上河”。
原因:泥沙淤积。
对策:加固堤坝,冲刷河道。
9.小浪底水利枢纽首要的作用是什么?防洪、减淤,冲刷河道。
10.黄河下游“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中含沙
量增大。
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11.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采取了哪些措施?(1)在黄河上游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梯级开发。
(2)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枢纽。
(3)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冲刷河道。
12.为什么黄河流经宁夏、内蒙古河段水量减少?(1)气候干旱,河水补充少;蒸发量大,下渗严重。
(2)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引水灌溉,需水量大。
(3)人口稠密,工业用水、生活用水量大。
13.黄河为所流经的地区作出了哪些贡献?(1)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2)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3)冲击形成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
14.长江、黄河发源于哪个省?共同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青海。
青海、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