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视标
第四章 主觉验光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五章主觉验光主觉验光法(主观验光法)是靠患者主观感觉为主要依据来达到选择最合适的矫正片。
第一节主觉验光基本原理一、初始状态1、根据客观屈光测定的处方(包括电脑验光处方、检影验光处方或原眼镜焦度计检测分析处方)给被测双眼投放球镜和柱镜试片组合。
若不预置球镜和柱镜试片组合就进行主觉验光,检查的过程必然是繁琐而漫长的,将会引起眼疲劳,并使得顾客因厌烦而不能很好的配合,使验光结果不准确,。
有了预置度数作参考,检查过程必会缩短,准确性也会提高。
2、若被测眼为远视眼,因综合验光仪不兼备正柱镜,须进行处方转换,方法如下、1)球镜焦度=处方正球镜焦度+测得正柱镜焦度。
2)柱镜焦度=处方正柱镜焦度值,改为负号。
3)柱镜轴向=处方正柱镜轴向±90。
例4—1 测定处方:+3.00+1.50×90转换处方:+4.50-1.50×1803、投放0.8~1.0视标,确认双眼矫正视力接近1.0或更好。
4、若双眼矫正视力不能达到0.8,则考虑进行针孔片检查。
针孔片是由金属板或黑色塑料板制成。
其直径和一般试镜片相等。
在板片中央开一小圆孔。
直径有0.7或1.0毫米两种。
针孔片是区分屈光不正和部分眼病的最简便、最快速的工具。
是验光工作中了解能否通过镜片提高视力的手段之一。
方法:测量时应先遮盖一眼。
然后在被检眼前瞳孔中心处插上针孔片,也可由被检查者自己手执针孔片放置于眼瞳中心视轴处透过针孔观察远视力表。
如果通过针孔片所见到的模糊视力表清晰度增加,视力提高。
那说明此眼屈光不正可经过验光来提高视力。
如果通过针孔片所见到的模糊视力表清晰度不增加,视力提不高甚至有所降低。
那就说明该眼患有病变,不属验光范围,应请眼科医生及时诊治。
利用针孔片也可以确定屈光性质:透过针孔片观察远视力表或远外景物;如果稍把针孔片向左右,上下移动,如果所见物象呈逆动,则该眼是远视,如果是顺动,该眼是近视,正视眼所见物象不动或稍有顺动。
利用针孔片,只能初步确定眼屈光的性质,对散光可使用裂隙片。
视力表(二)

视力表(二)齐备【期刊名称】《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4页(P123-126)【作者】齐备【作者单位】上海齐备视光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1.2.1.3.3 字母视力表世界上最早的视力表就是字母视力表,字母视标的标高为笔画宽度的5倍。
现在常用的视力表为Sloan视力表仍保留自0.1至1.0共计8个级次,改为对数视标增率,视标选择C、D、H、K、N、O、R、S、V、Z等字母(图1-8c)。
另一种较流行的字母视力表为Edtrs视力表,自0.32至2.0共计9个级次,采用对数视标增率,每行5个视标,横向间隔宽度为一个视标,纵向行距为下一行视标的标高,视标旁侧不标定视标值,仅在0.5视标旁标双线,1.0视标旁标单线,帮助测试者推算视标值(图1-8d)。
1.2.1.3.4 数字视力表和图形视力表视标的标高参照同一视角级别的其他视力表,线宽的要求不高,主要用于不能辨认其他视标的儿童或智障人群(图1-8e)。
1.2.2 视力的记录方法1.2.2.1 分数法欧美国家习惯用分数法记录视力,分子为测试距离,分母为该视标对被测眼张5’视角时距离被测眼结点的距离。
例如测试距离为20ft,被测眼能看清的最小视标在距离被测眼40ft处对被测眼张5’视角,则分数视力为20/40,测试距离为6m,被测眼能看清的最小视标在距离被测眼24m处对被测眼张5’视角,则分数视力为6/24。
1.2.2.2 小数法小数视力为分数视力的比值,例如分数视力为20/40,小数视力为0.5。
小数视力也可以用视标在标准测试距离对于被测眼所张视角的倒数来表征,例如被测眼能看清的最小视标在标准测试距离对被测眼张2’视角,则该视标为1/2,即0.5。
1.2.2.3 5分法先确定视标在标准测试距离对于被测眼所张视角MAR(即小数视力的倒数),计算该视角的常用对数值logMAR,然后用5减去视标的logMAR计算值。
调节功能的测定 正负相对调节测定

正负相对调节的临床意义
正负相对调节(NRA/PRA)测定用于精确老视下加光 ADD精确=ADD初步+(NRA+PRA)/2 近视-2.00DS的老花眼,BCC 检查结果调节滞后量=+1.00DS 老花初步近附加=调节滞后量=+1.00DS NRA=+1.50DS; PRA=-1.00DS ADD精确=初步近附加+(NRA+PRA)/2=+1.00DS+(+1.50-1.00)/2=+1.25DS 老花镜= 远用屈光不正度/+1.25DS==-2.00/+1.25=-0.75DS
• 综合验光仪 • 近视力标杆 • 近视力表盘
6
非老视患者的NRA/PRA 测定实例
1.矫正矫正屈光不正 R:-3.00D;L:-3.00D-----(初始值) 2.近视力表盘在40cm,近用照明,最佳近视力20/20 3.最佳近视力(20/20)上1行视标(20/30)作为注视点 4. 眼前以+0.25D 为一档逐渐加正球镜 5.当加到眼前值 为-1.25时,出现视标模糊,3~5秒钟后又变清晰 6.继续以+0.25D /档逐渐加球镜,当加到眼前值 为-0.75时,出现视标持续模糊 7.回退一档,将刚加入的+0.25D 正球镜去掉,眼前终值为:-1.00D NRA=(终值-初始值)=(-1.00)-(-3.00)=+2.00DS
正负相对调节测定
(NRA/PRA)
物体移近时,为视物清晰,调节产生; 保证物像单一,两眼内聚,发生集合
调节和集合联动
注视视标固定不动,保持集合固定不变,维持双眼单视状态下,
能单独发生的调节变化称为相对调节。
正相对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 集合固定不变,调节增加或促发的能力称为正相对调节 负相对调节(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NRA
综合验光仪(2)

主 观 验 光 技 术
4. 近散光表视标 • ① 配合镜片:远用度 数和柱镜镜片; • ② 测试方式:单眼测 试; • ③ 测试目的:定量分 析被测眼近距离散光。
主 观 验 光 技 术
作业: • 掌握验光中常用的的视标的使用方法。
主 观 验 光 技 术
4、远交叉视标
主 观 验 光 技 术
• 远交叉视标的使用 ①配合镜片 ±.50 内置辅镜和球镜试片。 ②测试方式 单眼测试。 ③测试目的 定量分析球镜验光试片矫正焦量。 还可进行: • 调节滞后/调节超前的检查 • 老视ADD的确定
主 观 验 光 技 术
5、斑点状(蜂窝状)视标
主 观 验 光 技 术
2、散光表视标
主 观 验 光 技 术
• 散光表的使用 ① 配合镜片:柱镜镜片; ② 测试方式:单眼测试; ③ 测试目的:定量分析被测眼散光所在轴向和度数。
主 观 验 光 技 术
3、红绿视标
主 观 验 光 技 术
• 红绿视标的使用 ①配合镜片 球镜试片。 ②测试方式 单眼测试。 ③测试目的 定量分析球镜验光试片矫正焦 量。
6、偏振红绿试标
主 观 验 光 技 术
偏振红绿视标 • ①配合镜片 偏振滤镜联合球镜验光试片 • ②测试方式 双眼测试。 • ③测试目的 定量分析被测双眼戴验光试片后屈 光状态是否平衡。
主 观 验 光 技 术
7、双眼平衡视标
主 观 验 光 技 术
• 双眼平衡时标的使用 ①配合镜片 偏振滤镜联合球镜验光试片。 ②测试方式 双眼测试 ③测试目的 定量分析被测双眼戴验光试片后屈光 状态是否平衡。
主 观 验 光 技 术
8、Worth 四点视标
主 观 验 光 技 术
• Worth 四点视标的使用 ①配合镜片 红色滤光镜和绿色滤光镜。 ②测试方式 双眼测试。 ③测试目的 定性分析被测眼双眼同时视功能及融 合力。
交叉视标检测

3. 老视的临床表现
• 看不清小字目标 将阅读物移远
• 照明不足的情况下 瞳孔散大 视网膜上弥散圆变大
• 头痛、恶心、眼球发胀 • 眼睑发痒 慢性结膜炎、睑缘炎
• 近读后看远发生视力模糊 —过性近视
• 看远后近读 短时间模糊 称为“调节迟钝”
4. 调节与年龄的关系
• 调节在逐步下降
• 因不影响近读 不被人觉察
• 记录临界附加值
被测眼全部调节的计算公式
D a = Dd – A
Da:眼的全部调节焦度
Dd:近读距离所需的调节焦度
A: 临界附加焦度
例1
设:被测眼阅读距离为25cm 测定临界附加焦度为-0.75 m-1
求:被测眼现存的全部调节
解: Da = 4.00 -(-0.75)= 4.75(m-1) 被测眼的全部调节为4.75 m-1
2) 全部调节的测定
• 投放0.50交叉柱镜 注视选定近距离的交叉视标 • 发现水平标线清晰,以+0.25m-1逐步递变球镜试片
• 直至水平与垂直焦线清晰度相同
• 记录临界附加值
• 若投放0.50交叉柱镜
• 被测眼感到两焦线清晰相同 • 以-0.25m-1逐步递变试片球镜焦度
• 直至水平焦线比垂直焦线清晰 退回-0.25m-1
• 40岁调节均值为5.80m-1
• 看25cm的近 m-1储备调节
• 约占全部调节的1/3 不发生视近困难
• 超过40岁后 逐渐发生视近困难
不同年龄调节正常值表 年龄(岁) 调节(m-1) 年龄(岁) 调节(m-1)
10
15
13.40
12.30
35
交叉视标检测
near reticle test
屈光检查1

• 16. 客观处方:-0.50+0.75*90, 应置入+0.25-O.75*180 。 ( ) • 17. 双眼看到的同一个注视目标在清晰度、大小形态上有 差异时,称为双眼视知觉同步性异常( )。 • 18. 若双眼验光试片的焦量不平衡,导致双眼需要不等量 的调节和集合,则可能发生视疲劳。( ) • 19. 远视眼不戴眼镜看远时,调节小于集合。( ) • 20. 对双眼验光试片焦度进行精细调整,是为了避免柱镜 检查的失误导致双眼视力平衡失调。( )
• 11.偏振红绿视标必须配合红色滤光镜和 绿色滤光镜。( ) • 12.十字环形视标必须配合红粤滤光镜和 绿色滤光镜。( ) • 13. 近交叉视标用于分析年轻人调节幅度。 ( ) • 14. 近单行视标用于分析AC/A。 ( ) • 15. 柱镜轴位对准垂直向,为调整远用光心 距作准备。( )
• •
• •
判断题 1. 旋动柱镜轴向手轮时可见视孔缘的柱镜轴向游标发 生联动,两游标指向的轴向刻度不一致。( ) 2. 内 置辅镜R 表示表示视网膜检影镜片,为+1.50D 的透镜, 适用于工作距为100cm的检影检测。( ) 3.内置辅 镜PH 表示1mm直径小孔镜片,用于排除被测眼非屈 光不正性视力不良.( ) 4.内置辅镜RMH表示红色水平马氏杆透镜,用于检 测远距离和近距离水平向隐斜视及AC/A比率。( ) 5.±.50表示0.50D 融像性交叉柱镜,用于定量分析 远距离球镜验光试片矫正焦量.( )
• 21. 双眼视力平衡的标准要求:矫正前的优势眼在矫正后 转为辅助眼。( ) • 22. 单眼近视欠矫或远视过矫,若误矫眼原为辅助眼,则 在看近时辅助眼因误矫视物模糊,专用正矫的优势眼,无 视疲劳。( ) • 23. 单眼近视过矫或远视欠矫,若误矫眼原为辅助眼,则 在看远时辅助眼因误矫视物模糊,专用正矫的优势眼,无 视疲劳。( ) • 24. 当双眼视标像清晰度调整一致后,因无法判断是否仍 然存在近视过矫或远视欠矫,故将双眼减少+1.00D。( ) • 25. 偏振滤镜放置于眼前,可以使入眼的目标光线增强。 ( )
屈光检查(二)

远交叉视标的检测
定义:水平与垂直线 条正交的交叉状视标。 作用:微调球镜度数
操作步骤:
1.矫正视力达0.8~1.0,及主观验光接近终点 时的低度雾视状态。
2.遮盖左眼,检查右眼。
3.投放远交叉视标。
4.被测眼前内置±0.50交叉圆柱镜,嘱被检者 注视远交叉视标。
5.询问被检者,水平线、垂直线哪组线条更清 楚,如垂直线清晰,以-0.25D递增,直至水 平线与垂直线一样清楚,此时镜架上(或综 合验光仪)矫正镜片度数即为被检者的屈光 不正度数。
操作流程
1.去除试镜架上所有的柱镜 2.逐步增加负球镜(远视者递减正球镜),使视 力达到0.6。 3.投放散光盘,询问被检者是否有一些线条比较 清晰,另一些比较模糊,还是都差不多。 5.假设被检者觉得各个方向的线条清晰度都差不 多,散光盘验光结束,被检者未检出散光。 6.如果被检者觉得清晰度有差异,询问几点钟方 向的线条最清晰。 7.在最清晰的较小的终点数乘以30的轴向上加负 柱镜,至所有线条一样清晰。 8.检查被检者视力并调整球镜度至最佳视力。
方法一:
方法二:
主视眼测试卡
主视眼对于验光的影响
1. 在配镜过程中,戴镜后非主视眼视力由于主视眼 ,会引起戴镜不适,因此要充分矫正主视眼,使 主视眼视力优于非主视眼
2. 在双眼矫正视力不等的情况下,把主视眼作为主 要对象进行矫正,目的是避免因主视眼与非主视 眼颠倒而出现视觉干扰现象
修正处方原则
判断:
1.有无散光 2.检查散光轴 散光轴=最清晰线的最小终点数X30
(此方法对于高度散光不适用)
准备工作
1.要求被检眼应在近视性散光的状态,若被检眼 是混合性散光或远视性散光,应通过加正球镜的 方法(云雾)使被检眼变成“人工”近视性散光 眼。
国家开放大学系统国家开放大学-眼视光常用仪器设备所有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系统国家开放大学-眼视光常用仪器设备所有答案配合交叉圆柱透镜和圆柱透镜验光试片,定量分析柱镜验光试片的轴向和焦量,采用选择一项:偏振红绿视标斑点状蜂窝状视标红绿视标散光盘视标答案是:b斑点状蜂窝状视标不宜进行眼底检查的情况不包括()选择一项:眼球破裂伤急性结膜炎视网膜脱离急性青光眼答案是:视网膜脱离)是指大脑能综合来自两眼的相似物像,并且在知觉水平上形成一个完整影像的能力。
选择一项:同时视融合复视立体视答案是:融合同视机的主要附件为选择一项或多项:画片蓝色滤光片海丁格刷工作台辅助透镜支架答案是:画片蓝色滤光片海丁格刷工作台辅助透镜支架关于眼压的间接测量法,说法正确的是选择一项或多项:眼压计作用于角膜间接的测量眼内压用于测量眼压的眼压计分为压平式和压陷式借助眼压计进行临床眼压测量的方法利用力平衡原理答案是:a眼压计作用于角膜间接的测量眼内压用于测量眼压的眼压计分为压平式和压陷式借助眼压计进行临床眼压测量的方法利用力平衡原理正常的角膜内皮细胞六边形形态及其排列方式对维持角膜的()至关重要选择一项或多项:相对脱水状态形态立体结构透明度含水状态答案是:a相对脱水状态d透明度同视机视功能矫正主要包括选择一项或多项:消除抑制扩大融像范围改善立体视矫正异常视网膜对应改善调节功能答案是:a消除抑制扩大融像范围改善立体视矫正异常视网膜对应定量分析远近距离隐性斜视,采用选择一项:立体视视标马氏杆视标垂直对齐视标注视差异视标答案是:马氏杆视标定量分析被测眼双眼戴远距离验光试片后视力是否平衡,采用选择一项:远交叉视标水平对齐视标偏振平衡视标Worth4点视标答案是:偏振平衡视标标准测试距离为6m,被测者在3m处看清005视标,则被测眼远视力为选择一项:02500250504答案是:b0025定性分析被测眼双眼同时视功能及平面融像功能,用选择一项:偏振平衡视标Worth4点视标水平对齐视标远交叉视标答案是:Worth4点视标检影验光结果很准确,所以检影验光可以占据整个验光流程的大部分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年龄调节正常均值表
年龄(岁) 10 15 20 25 30 调节(m-1) 13.40 12.30 11.10 9.90 8.70 年龄(岁) 35 40 45 50 55 调节(m-1) 7.30 5.80 3.60 1.90 1.30
2012-4-27
年老后 • 睫状肌收缩力下降 • 囊膜的弹性下降 • 基质成分硬化 可塑性下降 • 晶状体的表面不能达到预期的弯度 • 不能产生预期的焦力 • 巩膜弹性下降 限制了睫状肌收缩空间
2012-4-27 Poloo Qi 7
3. 老视的临床表现
• 看不清小字目标 将阅读物移远 • 照明不足的情况下 瞳孔散大 视网膜上弥散圈变大 • 头痛、恶心、眼球发胀 • 眼睑发痒 慢性结膜炎、睑缘炎 • 近读后看远发生视力模糊 —过性近视 • 看远后近读 短时间模糊 称为“调节迟钝”
2012-4-27
Poloo Qi
14
2. 采用交叉视标对老视眼定量分析
水平与垂直线条正交的交叉状视标
2012-4-27
Poloo Qi
15
• 通过±0.50交叉柱镜观察近距离的交叉视标 • 水平标线象前移0.50 m-1 • 垂直标线象后退0.50 m-1
±0.50交叉柱镜的光学作用
2012-4-27 Poloo Qi 16
-1.75 -1.50 -1.25 -1.00 -0.75 -0.50 -0.25 0 +0.25 +0.50 +0.75 +1.00 +1.25 +1.50 +1.75 +2.00 +2.25 +2.50 +2.75 +3.00
2012-4-27
Poloo Qi
27
4) 计算近光心距
• 近读时双眼须集合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 • 近读眼镜的近光心距应小于远光心距 • 修正的量值与近读距离相关
(1) 被测眼有足够的调节
•通过调节将前焦线移到视网膜前0.50 m-1 •后焦线留在视网膜后0.50 m-1 •水平焦线与垂直焦线与视网膜距离相等 清晰度相同
2012-4-27
Poloo Qi
17
(2) 被测眼没有足够的调节
• 使用了全部调节 使前后焦线同步向视网膜移动 水平焦线距视网膜近 显得清楚 垂直焦线离视网膜远 显得模糊 • 证实被测眼在测定距离的条件下存在着老视
2012-4-27
Poloo Qi
22
例1 设:被测眼阅读距离为25cm 测定临界附加焦度为-0.75 m-1 求:被测眼现存的全部调节 解: Da = 4.00 -(-0.75)= 4.75(m-1) 被测眼的全部调节为4.75 m-1
2012-4-27
Poloo Qi
23
例2 设:被测眼阅读距离为33cm 测定临界附加焦度为 +1.50 m-1 求: 被测眼现存的全部调节 解: Da = 3.00 – 1.50 =1.50 (m-1) 被测眼的全部调节为1.50 m-1
37
4. 双眼调整为±0.50交叉圆柱透镜
5. 将近读灯调整到适当照度
2012-4-27
Poloo Qi
38
6. 注视近交叉视标 (1) 发现水平线条比垂直线条清晰 递加+0.25 m-1 直至水平与垂直焦线清晰度相同 (2) 发现水平与垂直焦线清晰度相同 递加-0.25 m-1 直至水平线条比垂直线条清晰 退回-0.25m-1 记录临界附加值
交叉视标检测
near reticle test
2012-4-27
Poloo Qi
1
目的
• 采用交叉圆柱透镜 • 配合正交线状近视标 • 定量老视矫正透镜的方法
2012-4-27
Poloo Qi
2
原 理
theory
2012-4-27
Poloo Qi
3
老视概述
1. 老视的定义
• 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近点移远 • 年龄相关性的视近困难
Pn=65 × [(330-12)/(330+13)]=60(mm)
被测眼近光心距为60mm
2012-4-27 Poloo Qi 31
简化计算公式
阅读距离(cm) 25 33 40 近光心距系数 0.91 0.93 0.94
Pn=Pd ×C
式中C 为近光心距系数
2012-4-27 Poloo Qi 32
2012-4-27
Poloo Qi
18
(3) 老视眼镜焦度的定量 1) 确定检测距离
• 根据被测眼的阅读习惯确定检测距离 • 通常选择距离的倒数为整数焦度(33cm或25cm)
2012-4-27
Poloo Qi
19
2) 全部调节的测定
• 投放±0.50交叉柱镜 注视选定近距离的交叉视标 • 发现水平标线清晰,以+0.25m-1逐步递变球镜试片 • 直至水平与垂直焦线清晰度相同 • 记录临界附加值
2012-4-27
Poloo Qi
28
∵△ OLlLr∽ △ OClCr ∴OA/OC=LlLr/ClCr ∵ OA=OB-AB OC=OB+BC ∴(OB-AB)/(OB+BC)=LlLr/ClCr ∵ AB=12 BC=13
Ll
O
A B C
Lr
∴(OB-12)/(OB+13)=LlLr/ClCr 设:OB=Nd LlLr=Pn ClCr =Pd
2012-4-27 Poloo Qi 24
3) 计算老视矫正眼镜的焦度
已知阅读距离 已测被测眼的现存调节 可计算出被测眼适度的老视眼镜的焦度
Dp = Dd – 0.6 Da Dp 老视矫正眼镜焦度 Dd 习惯近读距离所需的调节焦度 Da
2012-4-27
被测眼具备的全部调节焦度
Poloo Qi 25
2012-4-27 Poloo Qi 12
在启动晶状体调节后 使近目标的焦点回落在视网膜上
2012-4-27
Poloo Qi
13
• ±0.50交叉柱镜为双合透镜 • 轴位在水平向的+0.50 m-1的柱镜 • 轴位在垂直向的-0.50 m-1的柱镜 • 使目标光线的焦点 • 分解为前水平和后垂直的两条焦线
Poloo Qi
10
5. 老视的矫正原则
• 全部调节平均分为三份 • 近读时使用中段调节最为合理 • 用正透镜替代被测眼的调节时至少替代1/3量 • 使被测眼保留1/3储备调节
2012-4-27
Poloo Qi
11
交叉视标检测的分析
1. ±0.50交叉圆柱透镜的屈光作用
• 目标移近 目标光线的焦点向视网膜后方移动 • 注视眼不断动用调节 • 使目标焦点向前移动 回r
Pn=Pd ×[(Nd-12)/(Nd+13)]
2012-4-27 Poloo Qi 29
计算公式
Pn=Pd × [(Nd-12)/(Nd+13)] Pn 近光心距 Pd 远光心距 Nd 近读距离(单位为mm)
2012-4-27
Poloo Qi
30
例4 设:被测眼远光心距65mm 近读距离为330mm 求:近光心距 解:
2012-4-27
Poloo Qi
39
7. 计算被测眼现存全部调节 8. 计算被测眼老视矫正眼镜的焦度 9. 投放老视矫正眼镜的焦度 10. 将近视力表调整到阅读距离 测定近视力 11. 将双侧远试片组合联合老视下加球镜焦度镜 片放置于试镜架,嘱被测者阅读10号字阅读 物20-30min,排除近读疲劳
2012-4-27 Poloo Qi 8
4. 调节与年龄的关系
• 调节在逐步下降 • 因不影响近读 不被人觉察 • 40岁调节均值为5.80m-1 • 看25cm的近目标时需用4.00m-1调节 • 仍可保持约1.80 m-1储备调节 • 约占全部调节的1/3 不发生视近困难 • 超过40岁后 逐渐发生视近困难
临界附加值 (m -1 ) 阅读距离 33cm 调节量(m -1) 老视眼镜焦度(m -1) 阅读距离 25cm 调节量(m -1 ) 5.75 5.50 5.25 4.00 3.75 3.50 3.25 3.00 2.75 2.50 2.25 2.00 1.75 1.50 1.25 1.00 0.50 0.75 1.00 1.00 1.25 1.25 1.50 1.75 1.75 2.00 2.00 2.25 2.50 5.00 4.75 4.50 4.25 4.00 3.75 3.50 3.25 3.00 2.75 2.50 2.25 2.00 1.75 1.50 1.25 1.00 老视眼镜焦度(m -1) 0.50 0.75 0.75 1.00 1.25 1.25 1.50 1.50 1.75 2.00 2.00 2.25 2.25 2.50 2.50 2.75 3.00 3.00 3.25 3.50
2012-4-27 Poloo Qi 40
2012-4-27
Poloo Qi
4
调节力
12 10 8 6 4 2
12
20
28
36
44
52
60
68
年龄
年龄与调节力的相关图
2012-4-27 Poloo Qi 5
2. 老视的机理
调节是指睫状肌收缩 • 睫状韧带松弛 • 晶状体囊膜张力下降 • 晶状体基质弹复 • 晶状体表面撑弯
2012-4-27 Poloo Qi 6
例3 设: 测定被测者尚存全部焦度2.00m-1 习惯的阅读距离为25cm 求: 被测者老视矫正眼镜的焦度 解: Dp = 4.00 – 0.6 ×2.00 = 2.80 (m-1 ) 被测者老视矫正眼镜焦度约为2.75 m-1